二戰電影英文ppt課件
1. 介紹下二戰背景的經典影片(英文)
最長的一天……諾曼底登陸
England in June 1944. Unseasonal storms. Allied troops are massed ready for the invasion of France, some already on the boats. The Normandy beaches will be their destination while paratroopers are dropped inland to take key towns and bridg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hannel the Germans still expect the invasion at Calais, and anyway the weather makes them think nothing is likely to be imminent. Eisenhower decides to go. Hitler sleeps on.
虎虎虎……偷襲珍珠港
The path to war in December 1941 is retold from the appointment of Isoroku Yamamoto to comm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on through the execution of his most ambitious and audacious plan - an attack by carrier aircraft on the US Navy station at Pearl Harbor, in Hawaii. As the Japanese First Air Fleet sorties to Hawaii, diplomatic efforts by both nations continue, but intercepts of Japanese diplomatic messages show Japan is practicing deception and planning aggression - but there is no clue as to where Japan will strike.
中途島……太平洋戰爭轉折之戰
The summer of 1942 brought Naval stalemate to the Pacific as the American and Japanese fleets stood at even numbers each waiting for the other to begin a renewed offensive. "Midway" tells the story of this historic June battle where a Japanese carrier force, in an attempt to occupy Midway island and lure the American fleet to destruction, was meet valiently by US forces operating off of three aircraft carriers and numerous escort ships. It was the first battle in which naval air power was extensivly used, and at its conclusion the Japanese Carrier force had been completly destroyed which lead the way for the US 1943 and 44 offensives which would eventually bring the Pacific War to a close.
空軍大戰略……不列顛空戰
It is 1940, and the diabolical mind of Adolf Hitler is planning to bomb England into submission to his warped dreams of a 'Fortress Europe'. Standing between Britain's freedom & Hitler's terrifying plans is the R.A.F - dedicated pilots who took to the skies again & again in the face of overwhelming odds. The German Luftwaffe's planes outnumber the R.A.F's by more than 2 to 1 - 650 planes of the R.A.F. vs. 2,500 of the Luftwaffe! These odds. however, do not deplet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F. to stop Hitler, and as the Luftwaffe launches wave after wave of Heinkel 111 bombers against British cities, the R.A.F. respond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ir Vice Marshal Park (Howard) and Squadron Leaders Canfield (Caine) and Harvey (Plummer) who lead the newest pilots of the R.A.F. into confrontation after confrontation with the Luftwaffe's experienced veterans, with the aim of driving Hitler's forces away from Dover's white cliffs for good...
2. 急需,英語課,需要一份PPT,介紹一部英文電影,【包含圖片,經典語句,片段】PPT
http://wenku..com/view/47d5a0eff8c75fbfc77db2ce.html 網路文庫的,《重返十七歲》喜劇
3. 用英文介紹一部二戰的影片
我來了,這是我兵臨城下的觀後感
movie information
Andrew Davis directed this exciting thriller starring Steven Seagal, sans ponytail, and featuring electric, over-the-top performances by Gary Busey and Tommy Lee Jones. This action saga takes place on the battleship USS Missouri, about to be decommissioned from service after a visit from George Bush. When Bush departs the vessel, a band of terrorists overcome the remaining skeleton crew and take over the ship, under the ruse of holding a surprise birthday party for the ship's commander, Captain Adams (Patrick O'Neal). The band is led by Strannix (Jones), a disgruntled ex-CIA operative, and his right-hand man, the psychotic Krill (Busey). The terrorists plan to steal the ship's store of nuclear warheads, transfer them to a stolen North Korean submarine, and sell them to a Middle Eastern country. Unfortunately for Strannix, he has overlooked the ship's cook, Casey Ryback (Seagal). Ryback is a much-honored Navy SEAL who, because of a minor scandal, is quietly completing his twenty-year tour in the galley of the Missouri. Forced into action, Ryback, along with the woman who jumped out of Captain Adams' birthday cake (Erika Eleniak), knocks off the bad guys one-by-one while crawling inside the bowels of the ship.
feedback of the film
In his fifth outing into the genre that made him a star, Steven Seagal reteams with Andrew Davis, the helmer responsible for his film debut. Warners has the right stuff with Under Siege, a slick, old-fashioned formulaic entertainment. Seagal's longtime fans and genre's buffs should enjoy the taut actioner, set entirely on board a battleship, resulting in sustained business at the box-office. High proction values, especially photography and sound, overflow in such abundance that Warners is guaranteed a major hit in a season that lacks competition from similar fare.
Seagal is cast as Casey Ryback, a cook on the USS Missouri, the Navy's largest and most powerful battleship, now reaching the end of a long line of service that began in WWII and concluded with the Gulf War. But en route to decommission, what was meant to be a quite and calm journey, turns out to be volatile and dangerous when two corrupt psychopaths, both top military experts, hijack the ship and steal its nuclear arsenal.
Scripter J.F. Lawton, who penned the successful romantic comedy Pretty Woman, cleverly structures his suspenseful actioner around the three lead characters, all played by accomplished actors. Seagal's rebellious cook is actually a decorated Navy Seal, a combat operative who has seen action in Vietnam, the Middle East, and Panama. But Seagal's true identity is known only to his benevolent commander (Patrick O'Neal) of 20 years, who has arranged a kitchen job for him to complete his tour of ty.
Seagal is contrasted with the lethal and hot-tempered William Strannix (Tommy Lee Jones), a former covert CIA operative, and Commander Krill (Gary Busey), a frustrated officer. Motivated by revenge, both men feel they have 「good reasons」 to execute their diabolic plot. A fourth character, an attractive actress (Erika Eleniak) hired to perform at the farewell party, is thrown into the all-male adventure; she later functions as Seagal's resourceful mate and quasi-romantic interest.
The broader political context of Under Siege is so superfluous and external to the core action that it becomes something of a set decoration. Indeed, what's missing from the film is an alert intelligence, a sense of contemporary immediacy that would charge the story with greater excitement.
The fun of such predictable item consists of watching exhilarating action set-pieces which the film has plenty of. Moreover, in between battles, blasts, and explosions, scripter Lawton has shrewdly placed funny one-liners, delivered by Seagal in his customary cool, tongue-in-cheek style. Smart dialogue, brisk pacing, and enjoyable acting ultimately save the film from banality.
Scoring another height after his excellent, Oscar-nominated role in JFK, Tommy Lee Jones forcefully portrays a deranged villain; he looks great in a black leather jacket and sun glasses. In a smaller, though no less flashy, part, Gary Busey also renders an excessive performance, though one that enlivens the otherwise simplistic narrative.
Under Siege stays completely within the conventions of the action genre, lacking any thematic turns or twists. And unfortunately, the anticipated climax, a man-to man fight between Seagal and Tommy Lee Jones, is not only long in coming but also too brief and disappointingly staged.
Davis's quick, by-the-numbers style, and Frank Holgate's inventive lensing of the battleship's interior and exterior scenes add to the plot's necessary suspense. Bill Kenney's proction design is so deftly done it sweeps viewers right into the battleship's inner, claustrophobic world. Special kudos should also go to editor Robert A. Ferretti and his crew, for enhancing the thrills with imaginative cutting, and to Gary Chang's bouncy score.
4. 急需一篇看二戰電影的英文觀後感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5. 二戰電影英文版介紹
關於二戰的優秀電影有很多,英文版網上很普遍,你可以自己找找看,下面推薦一些值得看的: 1、《戰場》(Battleground)1949 導演:威廉·A·韋爾曼(William·A·Wellman)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Bastogne)發生遭遇戰的故事。當時,德軍元帥馮德倫斯特企圖在歐洲的西部戰線進行最後一次大反撲,不料在巴斯涅鎮被美國空降步兵師奮勇阻截下來。德軍包圍小鎮,脅逼美軍投降,但美軍寧死不屈,終於獲得最後勝利。此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來飾演片中要角,編劇刻劃個性鮮明,導演韋爾曼也拍得細膩,因此能生動地重現戰時氣氛。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雲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透過傑出的攝影更加強了戲劇張力。壓軸的戰爭場面處理得十分緊湊刺激,堪稱一流的戰役電影。 2、《隆美爾傳》(DesertFox)1951 導演:亨利·哈撒韋(HenryHathaway) 有「沙漠之狐」稱號的艾爾溫·隆美爾(Rommel)將軍,是軸心國在北非戰場的陸軍元帥,他所率領的北非軍團行兵如有神助,看似不可戰勝,令同盟國備感困擾。在1942年6月的利比亞圖卜魯克(Tobruk)戰役中,德軍以15,000名的弱勢俘虜了33,000名英軍,令隆美爾聲名大噪。英美同意聯合進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率領比德軍多五倍的坦克車於1943年5月在大沙漠進行摧毀性的決戰。此時,隆美爾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氣數已盡,個人無力可回天,乃返回德國,在聯軍保證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殺殉國。詹姆斯.梅森演得出色感人,如今被公認為好萊塢最出色的戰爭英雄傳記片之一。 3、《桂河大橋》(TheBridgeOnTheRiverKwai)1957 導演:戴維·里恩(DavidLean) 戴維·里恩執導的反戰電影經典作,堪稱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劇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上校尼柯遜率領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軍將他們運往緬甸叢林中的戰俘營囚禁,並逼令他們在該營所在的桂河建築一座橋梁,藉以接通曼谷與仰光之間的鐵路運輸。尼柯遜根據日內瓦條約堅拒軍官從事勞動工作,不惜被單獨囚禁暗室亦不屈服。營長齋藤大佐逼於無奈退了一步,讓尼柯遜取回對手下的指揮權,豈料當英兵將橋築好時,從戰俘營逃出生天的美軍少校希斯卻奉命回來突擊炸橋。全片製作嚴謹,劇力逼人而來,跟一般戰俘逃亡電影不同一個層次。此片更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七項大獎。 4、《最漫長的一天》(TheLongestDay)1962 導演:安德魯·馬頓(AndrewMarton) 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布局和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恍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網羅了多位在六十年代走紅的一線巨星參與盛舉。流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5、《坦克大決戰》(BattleOfTheBulge)1965 導演:肯·安納金(KenAnnakin)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間盟軍與德軍的一場坦克大戰,德軍由羅伯特.肖飾演的希斯將軍率領,企圖在聖誕前夕對盟軍作全面反擊,但計劃功敗垂成,被亨利·方達飾演的凱晨將軍發現,因而雙方發生殊死戰。原來的寬銀幕電影頗能表現出這部巨制的戰爭氣勢,在小屏幕上欣賞當然會打點折扣。不過,導演肯·安納金的敘事手法仍算流暢,加上一群老牌演員也演出賣力,使影片維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空軍大戰略》(BattleOfBritain)1969 導演:GuyHamilton 這部大型戰爭片由英國影壇精英空群出動拍攝而成,為重現他們祖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段重要歷史而賣力。影片以紀實戲劇的風格描寫德國納粹在1940年空襲英國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使英國損失慘重,但也激起了英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抗德國,尤其英軍的飛行員更是爭先上陣反攻不甘後人。片中戰機蓋天的空襲場面拍得十分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在眾多熠熠紅星中,邁克爾.凱恩、肯尼思.莫爾占戲較多,飾演龐瑪妻子的蘇珊娜.玉則表現浪漫。此外,勞倫斯·奧立弗飾演戰術高明的爵士令人印象深刻。 7、《巴頓將軍》(Patton:LustforGlory)1970 導演:富蘭克林·J·沙夫納(FranklinJ.Schaffner) 影片一開場,畫面填滿了一面美國星條旗,身穿戎裝的巴頓步上國旗前的講台,正對鏡頭發表一篇《美國軍人最偉大》的演說,一股名將氣魄不言而喻。片中有一段爭議頗大的場面,描述巴頓進傷兵醫院巡視時掌摑懦弱士兵,其創作靈感應來自寇比力克的反戰名片《光榮之路》(PathofGlory)。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個大獎,但最佳男主角喬治·C·斯科特竟然公開拒絕了這項榮耀。他說他不是為了競爭奧斯卡獎而演出的,真是與巴頓個性如出一轍的一條硬漢。 8、《虎!虎!虎!》(Tora!Tora!Tora!)1970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RichardFleischer) 在二戰結束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昔日的敵對雙方:美國和愛貓撲,愛生活,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本片由美國與愛貓撲,愛生活電影界合拍,日方原想請大師黑澤明負責掌舵,後來日軍部分的戲由深作欣二執導。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沖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了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曾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戰役》(Midway)1976 導演:傑克·斯米特(JackSmight)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東西方兩大戰場,好萊塢拍了很多以西方戰線為背景的戰爭片,但是發生在東方戰線的影片拍得很少,這部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算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片的劇情焦點是美國與愛貓撲,愛生活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以傳統戰爭片風格處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編導刻意加入美國將軍之子愛上愛貓撲,愛生活女孩的通俗劇情節也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Ryan)1998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其實在此之前拍過好幾部戰爭片,包括:《1941》、《太陽帝國》(EmpireoftheSun)、《辛德拉的名單》等,似乎他對二戰歷史始終情有獨鍾。此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這一天的進攻中,盟軍總部發放陣亡通知單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家姓賴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只剩小兒子瑞恩仍在歐洲大陸作戰,萬一也死了就會全家絕後。盟軍司令馬歇爾(Marshall)將軍得知此情況,立刻下令派遣湯姆·漢克斯率領的一支小分隊去法國戰場搜救他。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則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卻給予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以上是從網路里找的,部分沒看過。但是《巴頓將軍》《拯救大兵瑞恩》《坦克大決戰》都還是不錯的,另外,推薦《辛德勒名單》,非常感人,雖然從真實度上要打一點折扣,還有《莫斯科保衛戰》,最著名的一句二戰影片台詞:「蘇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因為身後就是莫斯科!」就出自此片,還有《帝國的毀滅》,罕見的以希特勒為主角,並且從德國方面反映二戰的影片,很不錯。最近上映的《刺殺希特勒》,怎麼說,雖然被很多二戰軍迷詬病,但是個人認為還是可以一看的,因為起碼裡面沒有為了吸引觀眾扯上隆美爾。。。 大致就是這么多,這些影片很有名,網上資源非常豐富,你可以自己找找。
6. 求一個全英文的介紹電影的ppt
最次的套模板的PPT也得5塊一頁,你這電影介紹少說也得20頁吧,關鍵是你也沒說要哪部電影的介紹啊,這完全沒法弄的事情。
7. 100分求一關於英文經典電影的PPT(急用)
中文片名 勇敢的心
英文片名 Braveheart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 傳記
片長 177 min
國家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拉丁語
製作成本 25,000,000 (estimated)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12,908,202.00 (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75,609,949.00 (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134,800,000.00 (單位:美元)
製作日期 1994年6月6日 - 1994年11月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4750 m
演職員表
導演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編劇 Randall Wallace .....(written by)
演員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William Wallac
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Princess Isabelle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Campbell
辛·麥金利 Sean McGinley .....MacClannough
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 .....Argyle Wallace
安古斯·麥克菲登 Angus Macfadyen .....Robert the Bruce
艾倫·阿姆斯特朗 Alun Armstrong .....Mornay
凱瑟琳·麥克馬克 Catherine McCormack .....Murron MacClannough
布萊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Hamish Campbell
湯米·弗拉納根 Tommy Flanagan .....Morrison
亞力克斯·諾頓 Alex Norton .....Bride's Father
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Veteran
製作人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procer
艾倫·拉德二世 Alan Ladd Jr. .....procer
Bruce Davey .....procer
Dean Lopata .....associate procer
Stephen McEveety .....executive procer
Elisabeth Robinson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
攝影
John Toll
剪輯
Steven Rosenblum
選角導演
Patsy Pollock
藝術指導
Thomas E. Sanders .....(as Tom Sanders)
美術設計
Ken Court
Nathan Crowley
John Lucas
Ned McLoughlin
布景師
Peter Howitt
服裝設計
Charles Knode
視覺特效
Michael L. Fink .....(as Michael Fink)
副導演/助理導演
Peter Agnew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Paul Barne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Matt Earl Beesley .....second unit director
David Carrig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Paul Gra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ate Haze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Patrick Kinn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ieron Phipp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Trevor Puckl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Mic Rodgers .....second unit director
Charlotte Somer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David Tombli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B.H. Finance C.V.
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The Ladd Company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8. 跪求二戰中著名戰役的PPT
晴天霹靂——波蘭閃擊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了代號為「白色」的侵略戰爭。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的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一個擁有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的國家,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滅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鷹擊長空——不列顛之戰
1940年7月,進退兩難的德國軍隊決定對英國進行以空軍搶奪制空權為主的戰爭,為掩護海軍奪取制海權,最後實施登陸的三步作戰計劃,以圖徹底消滅不列顛這個反德基地的目的,但是在英國武裝力量的頑強抗擊下,德國空軍以戰敗告終。
十面埋伏——基輔包圍戰
基輔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包圍戰,也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整個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縱深約600公里的大片領土上進行。蘇聯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斗爭,對打破德軍「閃擊戰」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軍在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上受到了阻礙。德軍贏得了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發生在莫斯科的戰爭史上最大戰爭的勝利。
狼行拂曉——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 日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進行的一次空襲,擊毀了美國全部戰列艦。珍珠港戰役在戰術上非常成功,但在戰略上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它的不宣而戰激怒了美國人,從而使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加入戰爭。
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一,是蘇聯軍隊為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集團而實施的防禦戰役和反攻戰役。在德軍以多出0.7倍的軍隊、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飛機的情況下,讓蘇聯勝出。這次戰役勝利的結果是:蘇聯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並一直掌握到戰爭結束。
潛艇時代——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與德國圍繞著保衛與破壞海上交通線,展開了生死攸關的大西洋海戰。在這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投入了他們的全部海上力量,動用了整個大西洋艦隊和其他國家的部分海上力量。整個戰役動用了3000多艘作戰艦艇,飛機數千架。歷時5年半,是戰爭史上時間最長、斗爭最復雜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也使德國的潛艇一舉成名。
航母號角——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發生在太平洋戰場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美軍以2艘航母和9艘驅逐艦的兵力打敗了日本包括8艘航母、4艘水上飛機母艦、13艘重型巡洋艦和其他各級近百艘艇(艦)。這次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海軍的實力對比。從此,日本開始失去了在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火海拉鋸——瓜島爭奪戰
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是二戰中最大的遭遇性戰役,也是美國海軍自1898年以來在太平洋戰場上第一次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從1942年8月7日美軍的悄然登陸到1943年1月4日日軍的撤離,雙方一共在這個小島上留下了兩萬多具屍體。
鐵甲搏殺——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雙方共投入了8000多輛坦克、4000多架飛機,全部參戰兵力300多萬。此次會戰的勝利是蘇聯戰勝德國的最重要階段。
風馳電掣——諾曼底登陸戰
諾曼底登陸是盟軍的一場戰略性陸海空三棲登陸戰,完全不同於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間的島嶼登陸戰,只要登上灘頭就意味著勝利。盟軍為這場戰役一共投入了達288萬的總兵力、各種飛機15700餘架、各類船隻6000餘艘。盟軍高層人物為這場登陸戰構思了精妙和艱難的戰略欺騙,並最後獲得勝利。在歐洲成功開辟了第二戰場。
折戟沉沙——萊特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在共計4天的戰斗中,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在此次戰役中,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對美國海軍再構不成重大威脅。小澤在戰後受審時說:「在這一戰之後,日本的海面兵力就變成了絕對性的輔佐部隊,除了某些特種性質的船隻以外,對於海面軍艦已經是再無用場可派了。」
摧枯拉朽——柏林會戰
1945年4月16~5月8日,在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了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以多出150萬的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攻克了柏林。此戰加速了德國投降,並迫使希特勒自殺。徹底粉碎了納粹德國征服歐洲的陰謀野心。柏林戰役同時也是戰爭史上最大的對敵軍戰略集團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軍群戰役。
9. 英文版的二戰文學作品簡介
作者 〔俄羅斯〕西蒙諾夫 (蘇杭 譯)
《等著我吧》
--———獻給B·C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
勾起你的憂傷滿懷,
等到那大雪紛飛,
等到那酷暑難挨,
等到別人
不再把親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腦兒拋開。
等到那遙遠的他鄉
不再有家書傳來,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懶———都已倦怠。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們口口聲聲地說———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縱然愛子和慈母認為———
我已不在人間,
縱然朋友們等得厭倦,
在爐火旁圍坐,
啜飲苦酒,把亡魂追薦……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萬不要同他們一起,
忙著舉起酒盞。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敗!
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說我僥幸———感到意外!
那沒有等下去的人不會理解——
虧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從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來。
我是怎樣死裡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兩個人明白———
只因為同別人不一樣,
你善於苦苦地等待。
------------------------------
陸健 評析
這首寫於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作品曾感動過當時千千萬萬的人。它的異乎尋常的強烈、執著的情感使任何人讀了之後都會受到觸動。
B·C是蘇聯著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瓦蘭金娜·賽洛娃。當然,西蒙諾夫將此詩獻給她,並非指瓦蘭金娜便是詩中的「你」,作者自己乃詩中的一個人物。文學作品、學術著作題贈某人的做法在歐洲由來已久,比如伽利略曾將自己的天文學著作獻給國王———這著作的內容不一定與受贈者有直接的關系。
我們感覺到此詩自始至終有一種呼喚的聲音,穿過遙遠的距離和內心的陣陣寒冷,不斷地向愛人傳遞。他沒有描繪槍林彈雨,也不以戰壕中的潮濕、飢餓,甚至身受的傷痛為慮,他的心思在愛人那邊,總惦念她可能遭受的凄雨霜風,憂愁牽掛。正義的戰爭必勝,他堅信不疑。戰爭是死地,勝利總要用鮮血來換取,這一點誰都明白。既然是責任那就別無選擇,但用生的可能排斥死的可能,這是所有參戰者共同的心理。其中愛人的忠貞不移是戰士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之一,戰士如此愛他的愛人,對她可能會承受到的壓力——感受、思念,陰雨,憂傷,「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腦兒拋開」,沒有了我的音信,甚或會有誤傳的消息,像美國電影《魂斷藍橋》中凱蒂在報紙登載的陣亡將士名單上看到克勞寧上尉的名字那樣。
戰爭中後方人感受到的嚴酷也許並不亞於前線的官兵,誰敢篤信自己的親人在血與火的洗浴中平安無虞?愛子不敢信,慈母也戰戰兢兢,他們認為「我已不在人世」實屬正常。蘇聯影片《雁南飛》的女主人公因長期的孤單寂寞及生理上的渴求委身他人;凱蒂因相信克勞寧已死加之衣食無著最終不得不沉淪下去的事例並非鮮見。可以說後方親人在等待中感受的是精神逐漸枯萎死亡的經歷。
詩篇迴旋往復,一次次呼喚,帶著言辭之外的懇求,兵士的求生祈願與親人盼歸的渴望在詩里緊緊地融合,強烈的情緒因戰火的無情、結果的難以預卜而化為復雜的低吟。「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說我僥幸——感到意外」,說的是重逢後的情景。「從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來」愛情的真摯感動天地,勝過了上帝之力。這前所未有的祈禱,在下一次沖鋒陷陣之前的空隙。
詩篇長久地激動著人們。它是戰爭時前線與後方人們精神的食糧,那些沒能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念過、背誦過這首詩,把它作為獻給親人的最後禮物。
第22條軍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個飛行大隊駐扎在地中海的「皮亞諾扎」島上。這是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大隊指揮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當將軍,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計博取上級的歡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轟炸飛行任務,意欲用部下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升遷。這支部隊里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個是一本正經而野心勃勃的謝司科普夫少尉。他畢業於預備軍官訓練隊,大戰爆發他頗為高興,因為戰爭使他有機會可以每天穿上軍官制服,用清脆、威嚴的嗓音對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夥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於視力不佳,且有瘺管病,所以沒有上前線的危險。他為了邀寵上級,飛黃騰達,就發瘋似地專心訓練自己的中隊,求得在檢閱中獲勝。由於他研究出不揮動雙手的行進隊列,被人稱為「名不虛傳的軍事天才人物」,從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後當上了中將司令官。另一個是食堂管理員邁洛,他貌似「忠厚老實」,可是賺錢有術,以伙食采購為名,大搞投機倒把,辦起了一個跨國公司。他用大批飛機走私,甚至還僱用敵人的飛機為公司運輸,向敵人承包保衛橋梁等等。後來居然成為國際知名人物,當上歐洲不少城市的市長和馬爾他的副總督。
本書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這個繞著戰爭怪物旋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他是這個飛行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滿懷拯救正義的熱忱投入戰爭,立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圍凶險環境的沖突中,親眼目睹了那種種虛妄、荒誕、瘋狂、殘酷的現象後,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變嚴肅誠摯為玩世不恭,從熱愛戰爭變為厭惡戰爭。他不想陞官發財,也不願無謂犧牲,他只希望活著回家。看到同伴們一批批死去,內心感到十分恐懼,又害怕周圍的人暗算他,置他於死地。他反復訴說「他們每個人都想殺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決心要逃離這個「世界」。於是他裝病,想在醫院里度過餘下的戰爭歲月,但是未能如願。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准兔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同時又規定,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免飛申請的,屬頭腦清醒者,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上級規定的次數就能回國,但它又說,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準回國。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復,永無休止。最後,尤索林終於明白了,第二十二條軍規原來是個騙局,是個圈套,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個世界到處都由第二十二條軍規統治著,就像天羅地網一樣,令你無法擺脫。他認為世人正在利用所謂「正義行為」來為自己巧取豪奪。最後,他不得不開小差逃往瑞典。
·作品賞析·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現於六十年代,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他們用放大鏡和哈哈鏡把這種荒謬和壓迫加以放大、扭曲、變形,變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更加反常無理,丑惡可憎,其中也寄託了他們無可奈何的悲觀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
《第二十二條軍規》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一個飛行大隊為題材,但實際上並沒有具體描述戰爭。本書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說過的那樣,「在《第二十二條軍規》里,我也並不對戰爭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官僚權力結構中的個人關系。」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其實「並不存在,這一點可以肯定,但這也無濟於事。問題是每個人都認為它存在。這就更加糟糕,因為這樣就沒有具體的對象和條文,可以任人對它嘲弄、駁斥、控告、批評、攻擊、修正、憎恨、辱罵、唾棄、撕毀、踐踏或者燒掉。」它只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殘暴和專橫的象徵,是滅絕人性的官僚體制、是捉弄人和摧殘人的乖戾力量。它雖然顯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絕望害怕,使你永遠無法擺脫,無法逾越。它永遠對,你永遠錯,它總是有理,你總是無理。海勒認為,戰爭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謬的,只能製造混亂,腐蝕人心,使人失去尊嚴,只能讓卡思卡特、謝司科普夫之流飛黃騰達,邁洛之流名利雙收。在他看來,戰爭也罷,官僚體制也罷,全是人在作祟,是人類本身的問題。海勒的創作基點是人道主義,在本書中著重抨擊的是「有組織的混亂」和「制度化了的瘋狂」。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眾多,但大多根據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側面,甚至誇大到漫畫式、動畫式的程度,而有的則是象徵性的。如卡思卡特著重表現了官僚體制的專橫無理,邁洛著重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謝司科普夫著重表現的是軍事機器殘害個性。就連本書主人公尤索林,重點描寫的也在於他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尤索林是個被大人物們任意擺布的「小人物」,是個荒誕社會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義感,他曾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見人們拚命地撈錢。我看不見天堂,看不見聖者,也看不見天使。我只看見人們利用每一種正直的沖動,利用每一出人類的悲劇撈錢。」可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他由於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瘋子。他深感對這樣一個「世界」無能為力,逐漸意識到只能靠自己去選擇一條求生之路,並最終逃往一個理想化了的和平國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過程,成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條軍規》之所以能一鳴驚人,成為「經典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在這部作品中,海勒摒棄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手法,一方面採用了「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有意用外觀散亂的結構來顯示他所描述的現實世界的荒謬和混亂,只用敘述、談話、回憶來組接事件、情節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使事件和人物極度變形,一件件,一個個都變得反常、荒誕、滑稽、可笑,描繪出一幅幅荒誕不經的圖像來博得讀者的凄然一笑,並且讓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還充分運用象徵手段來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看來胡攪蠻纏,其實充滿哲理,因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隱含的非理性成分。」本書的語言也極有豐采,充分顯示了黑色幽默文學的語言特點。用故作莊重的語調描述滑稽怪誕的事物,用插科打諢的文字表達嚴肅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諷的語言訴說沉重絕望的境遇,用冷漠戲謔的口氣講述悲慘痛苦的事件,當然本書也存在尋求噱頭和繁復冗長的缺點。
海勒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過:「我要讓人們先開懷大笑,然後回過頭去以恐懼的心理回顧他們所笑過的一切。」看來,這是《第二十二條軍艦》的一個很好的注腳。 抱歉 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了 希望能幫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