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電影觀後感英文200字
❶ 《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是我比較喜歡一部電影,選擇觀看它的時間正好是2020年1月初,武漢疫情大爆發的時候,那是一段令人心痛的時間,我們突然被剝奪了人生自由一樣地被關在家裡,最佳選擇當然就是網上追劇。
我特別愛看BBC出品的英劇,大多數講述的都是二戰期間的故事,《鋼琴家》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
這部電影帶給我強烈的心靈震撼,首先男主的音樂才華、藝術造詣和當時的殘酷的戰爭背景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藝術帶給人們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具有藝術才華的人本不應該受到菜米油鹽的困擾,更何況是殘酷的戰爭;而無情的戰爭對脆弱的人類的摧毀是毀滅性的,很多人為此喪失生命、無家可歸、朝不保夕……
而最終男主因為自己的音樂才華感動了德國軍官獲得了最後的生存機會,這不禁令人感嘆,具有一技之長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不僅僅是多了一門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危難時刻盡可以救自己的命。所以看完電影我就在想,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讓自己學習一門技能,一個能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不像電影里能夠救命,至少也能讓我們有限的生活獲得更高的價值。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戰爭」與「病毒」哪個更加殘酷?戰爭中的敵人是看得見的,而病毒是看不見的,一個是明槍明刀,一個是暗箭難防。似乎隱形的病毒更具殺傷力,但是看到戰爭中的人們被從自己的家園趕出去,居無定所,朝不保夕,隨時面臨著失去生命,而面對疫情,我們至少還可以選擇在家裡呆著,這樣看來,似乎戰爭更加殘酷些。一向不愛討論政治的我,真心希望不要再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糾紛,因為生命太短暫,活著又是那麼不容易。
整個劇情的亮點就在於,最後男主通過自己的琴聲得到了德國軍官的憐憫,不但沒有殺害他,反而給他提供食物和衣服,幫助他活到了戰爭結束。對這個德國軍官的人物刻畫,反映出人性善良的一面,就好像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即使是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和事也會有他好的一面,所以對於生活我們應該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真善美,從而充滿希望地活著!
看完這部電影,覺得更加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因為比起戰爭中的人們,我們擁有的實在是太多了……
❷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鋼琴家》觀後感作文,寫好作文需要反復總結經驗,對學生而言作文是很傷腦筋的,作文的內核和內涵無人願意了解,文采是點睛之筆,好的作文用詞不在優美更在准確,看完《鋼琴家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1
這是一部描述二戰期間生活在波蘭的一位猶太裔鋼琴家的故事,導演沒有用濃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殺來表達戰爭的殘酷,他講述了一個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層社會的儒雅紳士,是波蘭最著名的鋼琴家,然而德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們大肆迫害猶太人,使波蘭的猶太人從50萬直降到6萬。影片中的鋼琴家一直是個懦夫,他從來沒有一絲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經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櫃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簡單,僅僅是生存。
看完電影,我經常回想起這樣一幅圖景,一個高大卻虛弱的身體,帶著一臉絡腮鬍子,狼狽不堪地跛行於已被完全破壞的房屋中,時不時地一些兇殘的德國大兵目無表情地從空曠的街道上踢踏而過……我在想,這些士兵,他們真的明白這場戰斗的意義嗎?一張擺在軍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說,或許只是那個時代,那種環境造成了這一切,軍人的職責永遠只能是服從。
故事的結尾,一位德軍高級將領幫助了這位鋼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轉嗎?我想或許不是,或許只是因為他知道戰爭即將結束,或許他經歷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靈的救贖,我以為他只是一個人,而人心都是肉長的。有人說這段描述是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聽說鋼琴家的原型出過一本書,真實地講述了這段不堪的歷史,但由於內容涉及波蘭參與屠殺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書名,有機會一讀,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
影片的名字是鋼琴家,但我們卻極少聽到琴音,或許那個時代不容許美的東西蔓延,因為溫柔流淌的琴音會穿越人的心靈,洗滌人們心中邪惡的靈魂,或許那位軍官也是被音樂征服了。我注意到這位鋼琴師在自由年代彈奏的音樂是輕柔而舒緩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邊環繞。而當他帶著恐懼,在飢渴的狀態中為那位德國軍官演奏時,他手中流淌出來的音樂卻似乎在咆哮,在斥責德國人的暴行,他以為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一個猶太人的心情……德國軍官沒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實鐵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強有力的控訴,他知道他們能征服一個民族的肉體,卻永遠征服不了這個民族的靈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這幾段鋼琴曲是什麼年代的曲子,原曲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到此,我還時不時地回想起那個落破的像被縛的耶穌像的鋼琴家,他怯生生地走進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終不忘抱著那個已經灑了大半的水罐,他實在太需要它了,所以僅管懦弱、僅管害怕,他卻始終抱著它,就像守著自己的一筆財富……
我想,或許我們不需要用槍炮去表達殘暴,也不需要用所謂壯舉來展示人格魅力,一個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許就能很好地解釋整個世界,這樣的藝術表達才最真實,最撬動心靈……
有人說波蘭人在這場戰爭中也表現的相當殘暴,所以波蘭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時間過去了這么久,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如何把這段歷史真實地還原,讓更多的人了解,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才是實實在在的。記得影片的結尾處,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幫助鋼琴家找尋那位軍官,雖然他也曾受過很大傷害,雖然他曾很憤怒向德國戰俘吐口水,但他還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寬恕,對別人,也對自己。記得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林肯總統被殺,臨死前說「不要報復」,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學習的。
鋼琴家的影片中有許多隱含的歷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對這部影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戰的歷史,但還是感覺不足夠,未來要多了解,再回頭看這部片子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獲。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2
前幾天閑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著,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朴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鍾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
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為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麵包,更失去了生而為人的自由。 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裡,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著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斗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為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3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遠處有行人走過。他們不會明白這個倉惶的男人經歷了什麼。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那一步。
靠在牆上的時候,驚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中對於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贊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著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麼卻執著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為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里,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里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著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脫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著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敘事曲。說它是肖邦為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並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後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為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❸ 誰有電影鋼琴家的觀後感啊
又一次得說「終於」了——終於看完了《鋼琴家》。
最近看了兩部關於鋼琴演奏者的電影,《海上鋼琴師》和《鋼琴家》,如果說《海上鋼琴師》更多的表現了1900對於音樂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麼《鋼琴家》則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義踐踏了藝術。所謂「踐踏」並非是說電影本身對藝術採取了蔑視的態度,而是說當藝術和人性沖突時,作為人,作為需要生存下去的個體,我們不得不拋棄藝術。
電影的開場,以黑白鏡頭真實的再現了二戰前夕華沙紛繁的民眾生活,而後隨著背景音樂,我們終於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以一種愛撫戀人的輕柔撫摩著琴鍵。那雙手,看起來年輕而光潔,雖然說實話,那真的不是雙很漂亮的手。然後鏡頭移向Wlady的臉——年輕瘦削,細長的眼睛裡流露著藝術家的純潔,薄薄的嘴角無聲的訴說著藝術的柔弱和易碎。音樂如流水般細細淌過,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淫浸於這樣輕靈的鋼琴的音符跳動里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如定音鼓般沉悶壓抑,Wlady沒有驚恐,繼續輕撫著他的愛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們以為Wlady會繼續不為所動時,沉迷於鋼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動了,緊接著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我們幾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體不由自主的在著這樣的破壞聲中顫抖了一下。
電影在開場時似乎就預言了這樣一個結局——當人類面臨藝術與生命的選擇時,我們不得不放棄浪漫而選擇實際——沒有生命,從此便再不會有藝術。藝術在戰火面前顯得羸弱而無助得如同寒風里最後一朵戰栗著開放的玫瑰,雖然美麗依舊,但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麗又能堅持多久呢?記得曾經聽到過一個比喻,戰爭與藝術,就像槍炮與玫瑰——即使在槍林彈雨中,玫瑰也能夠瑟縮著盛開,可是盛開了,又能在炮火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多久呢?
而在戰爭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們追尋愛情的本性——鋼琴家以輕佻和嘲諷的表情輕笑著說,也許某天我們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無畏。可是到影片結束時,我不禁想問,他真的無畏么?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畢竟他最終沒有選擇玉碎,而是選擇了瓦全。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可是當我們的脖子已經被戰爭緊緊的勒住的時候,我們甚至連建業水都無法喝到的時候,我們還能選擇什麼?或者說,我們其實已經沒得選擇了。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還是死亡?這一點都不是個問題。
唯一讓我們欣慰的是,當人性殘忍的踐踏藝術時,我們的藝術家並沒有踐踏自己仍舊高尚的靈魂——他依然心中有愛的存在,相信愛的存在,依然熱愛著他的鋼琴,他的藝術以及他的生命。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經常出現——猶太鋼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經性的痙攣著——彷彿鋼琴的琴鍵就永遠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樣,此時往往會有悠揚輕遠的鋼琴聲作為背景音,緩緩的揚起,又緩緩的飄落。
對於很多人稱贊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戰中德國軍官和猶太鋼琴家的友誼,以及德國軍官對音樂和對藝術的崇敬心,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絕對的誤導,影片的主旨顯然並非立足於此。對於這一點,影片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戰爭的定局已然呈現,而此時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國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卻必定能夠理解生命的珍貴。
整個影片對人性的震懾以及對那些不幸生活在戰爭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鍾愛的肖邦一樣,哀怨、悲傷,卻永遠不會失去生命的活性,音樂如水般潺潺著,生命和藝術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戰爭,即使有磨難,我們依然會堅強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們最大的勝利。
逝者已去,讓我們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為了我們心中那依稀閃爍的光明。
❹ 英語電影《鋼琴家》如50詞左右觀後感英語寫
範文:In the film, although Spearman escaped from death again and again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friends and strangers, in that group of people, human nature is not always simple and great.
The pianist shows how the environment shapes people and makes people grow or distort in the "troubled times" with only terror, loneliness and instinct.
The impact of war on human hearts i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What is more valuable is that the film lens is extremely calm and objective, avoiding all complaints and sensationalism.
該片中,斯皮爾曼雖然在各種朋友、陌生人的幫助下一次又一次死裡逃生,但在那群人里,人性並不都是單純的、偉大的。
《鋼琴家》所展示的是,在只剩下恐怖、孤獨和本能的「亂世」里的眾生相,環境究竟如何塑造人,讓人獲得成長或者扭曲,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超出我們的想像。而更可貴的是,影片鏡頭極度冷靜、客觀,迴避了所有控訴和煽情。
❺ 求電影<鋼琴家>的英文觀後感
A realistic phenomenon through the eyes of a pianist to show how tough the world can be? Jew pianist Wladyslaw Szpilman is the best pianist in whole of Poland and goes on to see unimaginable atrocities on him and his family by Germans. The scenes are realistic and the pace of movie is pretty steady but fluent and the whole effect does get upon the viewer. The end part was specially touching. It depicted that we remain the same old good and bad humans and Germans were no different. Probably, it's an excellent way to let the society feel the pain that humans can bring to one another. Adrien Brody has been on his lifetime best and let's all thank Roman Polanski for this creation. The spirit calls for introspections and resolve. We remain humans as long as humanity ex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