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電影的英文ppt介紹
Ⅰ 如何評價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The Three-Body Problem)
科幻小說《三體》本身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著作,翻譯成英文也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是一本很厲害的小說。
Facebook創始人扎爾伯格在社交網路上稱自己正在讀劉慈欣的《三體》,還簡單介紹了自己閱讀這本書的原因:「這是一本非常暢銷的中國科幻小說,甚至現在好萊塢都將它作為劇本來拍攝電影。我最近一直在閱讀經濟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書,《三體》可以讓我很好地緩解閱讀的疲憊。
並且也不會無聊。」有意思的是,《三體》的英譯者劉宇昆在下面回復了扎爾伯格,稱「我是此書的譯者,願你喜歡這本書」,並在後面用括弧附稱「你肯定想要讀完整套小說」。
思想主題:
作為一個技術狂的劉慈欣,在小說中將他筆下的星球一遍遍地摧毀,又一遍遍重塑。人類掙扎在他的目光下,試圖在他冷酷的理性思維中尋找最後一絲絲希望。劉慈欣在《三體》中顯然戳破了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溫馨夢幻。
常識和邏輯在劉慈欣的小說里不是失效就是扭曲了。然而不得不承認,他這種技術狂特有的冷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更關鍵的是,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可能誤打誤撞地觸及人類最核心的秘密。
劉慈欣在《三體》中似乎是第一次如此盡情地描繪人類終結之時的場景。這一次他徹底沉入到末日景象之中,並從中找到了力與美,體悟到人類悲劇的深刻。
Ⅱ 《三體》英文名是什麼
《三體》英文名是The three body problem。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作者簡介
劉慈欣,20世紀60年代生於中國山西,1985年自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後,在發電廠當一名工程師;1999年首次發表短篇小說《鯨歌》,同年以《帶上她的眼睛》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此後連續多年蟬聯該獎項;2007年推出長篇作品《三體》,是首個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作家。
Ⅲ 雨果獎《三體》的介紹。
2015年8月23日下午,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第73屆雨果獎在美國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譯者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台領獎。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系列《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本次獲雨果獎的是該系列的第一部《三體》(英文版)。
。《三體》自出版以來,就深受讀者喜愛,可以說是中國科幻文學領域的「史詩」。因為《三體》,讓中國科幻小說這個偏冷的文學領域受到更多人關注,並且擴大了科幻小說讀者群。,《三體》在國內出版後,於2014年6月出版了英文版,從而有更多的國外讀者讀到他的作品。
《三體》講述的是外星人攻打地球人的故事,而最終外星人消滅了地球人。作者表示,《三體》小說中有與霍金等現代科學家的思想不謀而合之處,就是人類不該向外星球發出信號,因為地球有可能受到外星人攻擊,人類的文明還比較脆弱,處於比較幼稚的階段。他想通過創作科幻作品,包括《三體》表達出這樣的想法:「未來是靠現在的人實現的,我們珍惜現在,就是創造未來。」
《三體》正在拍電影,由作者擔任監制,有望明年8月上映。
Ⅳ "三體"這本書的介紹是什麼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人物介紹
葉文潔:(《三體》)物理學家葉哲泰的女兒。父親堅持不肯向非理性的狂熱屈服而被批鬥致死,她在那個極端年代裡的悲慘遭遇,使善良而溫和的她對人性失去信心。由於她在天體物理學上的非凡成就,得以與外太空的另一種生命發生聯系。她以冷酷的理性向三體人發送信號並把其引到地球,初衷是借外星人的力量來引導人類更好地去發展。
她在理性思考人性本質的同時,一直處於對自己的道德批判中,但短暫的動搖很快就被她看到的人們的丑惡打消了。她對人性惡的一面的理性思考使她陷入深重的精神危機,而這種精神偏執促使她成為地球三體組織的領導者。(《黑暗森林》)她基於半生心血總結出宇宙社會學的公理,並首先提出猜疑鏈、技術爆炸兩個重要概念,啟發了羅輯發現宇宙奧秘。
Ⅳ 如何評價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The Three
作者:張芸瀟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048317/answer/427749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毫無疑問地,《三體》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的象徵。繼聯合國和央視發出關注《三體》的消息之後,三體社區前線又發捷報,最近,美國《紐約客》網路版刊登了該雜志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給予了劉慈欣先生極高的評價,將他稱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這一評價對於劉慈欣和整個中國科幻界應該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它表明著外國對於中國科幻第一次以極高的審美眼光做出關注和贊揚。以下就是這篇文章的全文內容。
<img src="https://pic1.mg.com/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mg.com/_r.jpg">
圖: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的黑洞模型,被科學界稱為「有史以來最精準的黑洞模型」。
2015年3月4日,北京大學的天文學家團隊宣布發現一個「超級黑洞」,質量相當於120億個太陽。這個黑洞形成於宇宙洪荒之初,與目前估計的宇宙大爆炸的時間僅相距9億年。盡管這一黑洞距地球足足120億光年,但它周圍的類星體(銀河系外能量巨大的遙遠天體,其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圍物質的超大黑洞)的發光強度是太陽的420兆倍,可通過地球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
「為何當宇宙還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能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呢?」北京大學的帶隊天文學家吳學兵教授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稱,「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這些科學進步讓我想起了劉慈欣——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小說家。劉先生今年51歲,迄今已出版13本小說集。這位作家不久前還是山西一家水電站的軟體工程師,劉慈欣在中國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國-加拿大籍科幻小說家);其影響力常常被拿來與阿瑟·查爾斯·克拉克相提並論(阿瑟·克拉克,美國的頂級科幻小說作家,曾寫作《2001:太空漫遊》系列等作品),劉慈欣也將克拉克爵士列為最影響自己的科幻作家之一。
劉慈欣最受歡迎的小說《三體》已經由同為科幻小說家的美籍華人劉宇昆譯為英文,在中國《三體》還將被改編拍攝成一系列電影(如果你谷歌一下的話,你會發現過程是如此曲折)。劉慈欣的筆下既喚醒了探索之振奮,也表達空間之壯美。在劉宇昆的引薦下,我和劉慈欣通過電郵對話,「諸如『光年距離』、『宇宙直徑』這樣的抽象概念,在他的想像中成為具體可感的圖像」,讓我肅然生敬。他的小說里,這樣一個質量堪比120億太陽的黑洞,很像中國工程師會搭建出來的東西;沒准十億年後,當中國的太空飛船遍布宇宙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動手了
作者:張芸瀟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048317/answer/427749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美國的科幻小說與美國文化息息相關,這一點不言而喻——獨立戰爭、開拓西部、黑色電影、1960年代風行的迷幻劑——於是想像中人類的未來通常酷似美國的過去。作為一個美國讀者,閱讀劉慈欣的樂趣之一在於他的故事汲取完全不同的源頭。《三體》中一大部分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再比如《贍養人類》中的天外來客,要求重新分配地球資源,並解釋說失控的資本主義幾乎要毀掉他們的文明。在《贍養上帝》中,幾十億年前,高度進化的外星人在地球上創造了生命,如今他們拖著長長的花白鬍須、拄著拐杖走下了太空飛船。「希望你們盡到對自己的創造者的義務,收留我們,」他們說。我懷疑沒有哪個西方科幻小說家以如此透徹的方式闡釋「孝」這個主題。
劉慈欣的獨特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化差異的特色。他的故事是一則則關乎人類進步的神話——想像具體,但構局抽象,近似寓言。比如中篇小說《中國太陽》,主人公水娃來自一個乾旱貧瘠的村莊;前三章中,水娃從農村來到礦上找工作。他又到了一座城市,並在那裡學會了擦皮鞋,最後他來到北京,找到一份為摩天大樓擦窗戶的工作,故事由此發生轉折。我們發現原來故事設定在未來,中國在太空建造了一個巨大的鏡子用於改變氣候,並命名為「中國太陽」。
水娃受聘清潔中國太陽的反射鏡面。而史蒂芬·霍金也生活在太空軌道中,這里的低重力環境有助於他的療養。霍金和水娃成為朋友,一同在鏡面上漫步。(「也許是有了操縱電動輪椅的經驗,他操縱太空服上的微型發動機與正常人一樣靈活,」劉慈欣在小說中這樣解釋。)這位物理學家向水娃教授物理規律、宇宙的遼闊,水娃不禁開始思考人類的命運:我們是會探索別的星球,還是在地球上生老病死呢?不久之後,他告別父母,踏上沒有返程的星際空間探索之旅。在故事的結尾,水娃的進步代表了人類的進步。他跨越了巨大的社會、物質鴻溝,但這與他將要踏上的旅程相比,也終將黯然失色。
劉慈欣的故事並不總是這樣溫暖;他對人類未來的設想,將甜蜜的浪漫與殘酷的現實結合在了一起。《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將膨脹為一顆紅巨星,於是他們建造能將地球發射到其他星球的巨大引擎——這一回的「出埃及記」(原指《聖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典故)將持續上百代,期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將毀滅殆盡。當看見黯淡的太陽漸漸退去,混入群星當中時,主人公情不自禁地嘆息,「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故事還指出,這種令人咂舌的計劃,正是為保證人類長遠生存所必需的。
「在遙遠的未來,如果人類文明想要存活繁衍並在宇宙中傳播,那麼人類必須超大尺度地創造科技奇跡」,劉慈欣在信中這么寫道。
我相信科學技術能為我們帶來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實現這種未來的旅程將充滿困難,我們也將為此付出代價。其中某些阻礙和代價將會相當可怕,但我們最終能夠抵達千陽普照的對岸。在此不妨引用中國上世紀初的詩人徐志摩從蘇聯返華後說的一句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然而去向何方呢?人類不可能永存;《三體》三部曲的最後一卷的部分故事設定在宇宙熱寂時期。劉慈欣的故事從兩個方面審視生命——它既是求生的一次奮力拚搏,也是在局限中束手束腳的行為。在我最愛的故事《山》(收錄於英文版短篇小說集《流浪地球》)中,劉慈欣以登山來比喻這一矛盾。「登山是智慧生物的一個本性,」跨維度的外星探險者如是解釋。但是宇宙充滿了未知,「我們都還在山腳下」,永遠無法抵達頂峰。另一篇小說《吞食者》中的一個人物說,「文明是什麼?文明就是吞食,不停地吃啊吃,不停地擴張和膨脹」。但是你無法永遠擴張下去,另一個人物認為,或許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內省的……文明」會更好。一言以蔽之,劉慈欣的理性內核是對極限問題的哲學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命內質的局限?我們應當開拓,還是認命?
劉慈欣在郵件中寫道,「萬事皆有終點,描述無可避免之事不應當被視為一種悲觀主義。就拿愛情故事來說: 戀人們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我們認為這當然是一個樂觀的故事。但如果你再加一句—— 一百年後,他們兩個都死了。 ——這樣故事便是悲觀的嗎?只有科幻小說能在宇宙這個層面上講述百年之後的故事。」
Ⅵ 《三體》英文翻譯名是什麼
《三體》英文翻譯名是The three body problem。
《三體》是中國大陸作家劉慈欣於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出版後成為中國大陸最暢銷的科幻長篇小說之一。小說的英文版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並榮獲2015年雨果獎最佳小說獎。
《三體》主體脈絡:
人類對太空發射的信號,被四光年以外的三體文明截獲,兩個文明從此開始了博弈與較量。在基礎科學被三體文明鎖死後,人類開始以「面壁計劃」對抗三體人的高等文明,並發現黑暗森林法則,贏得並維系了脆弱而短暫的和平。
藉著隱藏在黑暗的宇宙背景當中其他超高等文明的手,人類藉由發射引力波引來其他文明毀滅三體文明,但也為自己前路埋下了隱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