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潮的英文名
1.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貝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
2. 我想看一個電影,記得簡介我想知道名字
浪潮 Die Welle (2008)
劇情簡介 · · · · · ·
賴納•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是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該學校正在進行「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由於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講「獨裁統治」課程。
對於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任何課程都只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上大聲聊天,無心聽講。文格爾別出心裁提出假想「獨裁」的實驗。在為期一周的實驗中,文格爾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他要絕對服從。從最初的玩樂心態,這些青年男女漸漸沉湎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他們體會到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卻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並榮獲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Frederick Lau)。
3. 浪潮的劇情簡介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辦了一個以「國家體制」為主題的活動周。富有才華而又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賴納·文格爾(Rainer Wenger,由Jürgen Vogel 飾)本來已經選定了「無政府主義」的課程,沒想到卻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無奈接受了「獨裁政治」的教學任務。課堂上,學生們表現出不屑,一致認為納粹德國不可能在現代社會重現。面對著這些大部分只為修學分而出勤的學生們,他心血來潮,決定組織一次活動,讓學生們體驗一下真實的獨裁政治。於是,「浪潮」誕生了。被激發了興趣的學生們商定了
統一的標志(即右圖中的紅色浪頭)、服裝(白襯衫)與手勢(即「揮手禮」,右手在胸前做波濤狀),而文格爾老師則要求學生們必須嚴肅地尊稱自己為「文格爾先生」。當堂,他便令學生們起立集體用力踏步,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堂攪得不得安寧。短暫的磨合後,大家都適應並愛上了它。
於是,興奮的學生們或粘貼、或塗鴉,讓「浪潮」的標志一夜之間出現在全城的每一個角落,一名格外狂熱的學生為此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徒手爬上了一棟尚在建的大樓頂端,在圓形屋頂上噴塗上一個巨大的標志——次日,這座樓上的標志便登上了報紙頭條;他還攜帶了手槍,捍衛自己,甚至整夜坐在Wenger的家門外,捍衛自己的領袖文格爾先生……
「浪潮」不斷發展壯大,學生們甚至自發占據了學校的某運動場地,不準非「浪潮」成員進入。漸漸地,一些學生,以及Wenger的碩士妻子,感覺到事情有點不太對勁。他們勸他立即停止這場鬧劇,然而此時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權力欲與成就感中無法自拔。他曾因自己與妻子間懸殊的學歷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那些覺悟的學生們想方設法試圖阻止活動的繼續,卻被同學視為叛徒而遭到孤立甚至報復。
終於,妻子的決然離去以及第五天一場水球比賽上學生們的大打出手,讓文格爾驚覺事態的失控。於是,他在第六天將「浪潮」的所有成員召集到禮堂,點明一周以來他們所作所為之恐怖,意圖就此結束課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熱的學生因此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影片的最後,文格爾被警察帶走,而覺醒的學生們相擁而泣……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並榮獲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Frederick Lau)。
4. 極權只需要五天——電影《浪潮》
(標題大概是連岳曾經一篇影評的一句精闢的總結,可惜找不到原文了。)
電影:浪潮 Die Welle
製片國家/地區:德國
上映日期:2008-03-13(德國)
影片用比較戲劇性的方式,還原了這樣一段真實的事件:
1967年4月的某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所高中的歷史課上,課程正在研究納粹德國。教師Ron Jones的講授被一個學生的問題打斷:「為什麼德國人聲稱,他們對於屠殺猶太人並不知情?為什麼無論是市民、鐵路列車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清楚有關於集中營和人種滅絕的事實?為什麼有些人作為猶太人的鄰居甚至是朋友,卻稱這些事發生的時候他們並不在場?」Ron Jones一時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他若有所思,突然有了一個決定,和同學們一起做一次大膽地實驗,並不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米爾格拉姆實驗,而是:重建微型納粹!
接下來的時間,Ron Jones與學生打成一片,卻以「領袖」的姿態,制定嚴苛的規則——比如要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固定的座次與坐姿等等。並不停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制定統一手勢與組織名稱「第三浪」,以示與非組織成員的人的區別。重復著「團結鑄造力量」這樣的口號,不停為學生「步道」,並強調「行動」的重要性。
僅僅三天時間,成員人數開始不斷增加。並且學生們真的開始「行動」了——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檢舉」他們的朋友或親人,只是因為後者質疑了「第三浪」。甚至一名叫Robert的同學開始自願伴隨Jones左右,為其當貼身保鏢。
「很快,事態的發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後,一位當時的學生回憶道。
每個參與者,包括Jones本人在內,在角色扮演與行為受控之間左右搖擺,漸漸失衡。第五天,Jones決定終止這項實驗。好在,真實故事裡的結局,並沒有像影片里那樣戲謔和血腥。
事情過後,每一個參與者,都不願承認自己如此輕易就被操控,對整個事件絕口不提。正如,二戰後的德國人一樣,沒有人願意回顧,以至於這場刻骨的悲劇逐漸被人事不關己的忘卻掉了。
當一個人還不那麼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目標是何處,自我意識尚且淡薄的時候,就容易被Jones這樣的人利用。他將自己的個人意圖,偷換成集體的利益;利用人的懶惰,讓大家放棄思考;用整齊劃一,磨滅個人特徵……繼而用排除異己來鞏固勢力——如果你和集體不一樣,那你就是自私的——於是新的納粹誕生了。
影片里,學生Marco說:「浪潮對我意義深遠。因為歸屬感。……你也清楚,你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我沒有。」(「浪潮」即電影中的組織名稱)
人都希望特立獨行,但更渴求同質與歸屬(於是特立獨行成了最流行的同質),因為與別人都不一樣總是要吃些苦頭的。
什麼是歸屬感?看上去它可以是家,是一個組織,一個目標,一句話,甚至一個個人。因為當你在找尋的時候,歸屬感可以是任何事。
而歸屬感的終點在哪,我認為,它是有穩定的核心的自我意識。
在我們成長的、找尋那個真實的自我的漫漫長旅中,請警惕地保護好自己。
因為,「浪潮」隨時會回來。
5. 浪潮的英文名字怎麼寫
inspur 英文名稱「Inspur International Limited浪潮國際有限公司」。
6. 關於德國電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很高興這位同學能對這部電影深度地思考。
我的個人理解是: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標榜的增加凝聚力的東西(比如制服、班歌等),沒幾個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妥,電影中他們也是樂在其中。集體主義的力量很大,他們可以威風地趕走混混流氓可以以集體的名譽為所欲為。你有沒有注意最後他們在劇院里為他們的集體體制歡呼?這就是這種凝聚力的甜頭使他們暈頭轉向,而其中有人極力願意繼續這種模式,甚至不惜任何代價……可是如果這種力量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呢?
德國人拍這部電影,我個人覺得也是對二戰的一種反思。 我們都知道日耳曼這個民族應當算是個不錯的民族,可是他們曾一度使世界變得灰暗。二戰後有人說,德國士兵十分優秀,遵守命令,他們在戰爭中團結一致,行進有序……可惜優秀的民族在希特勒這個瘋子手中走向了歧途!
所以說,集體主義雖然沒什麼不好。可是如果整個集體的方向選擇錯了,又或者是這個集體被野心家利用,那麼這個集體不是成為「燒火棍」就是成為「屠刀」。
德國人熱愛思考。他們在戰後對自己的歷史進行了認真反思。這部電影,中國人也完全可以加以參照和反思。
7.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
早在1981年的時候,陶德·史崔塞的這部小說就被美國廣播公司製作成了ABC電視台的系列短片《The Wave》(1981),隨後又將首映時間改在了「美國青年人ABC影院專場」中以連續劇的方式播出。
影片中這個實驗的發明者、現實生活中的Ron Jones,出席了《浪潮》(2008)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的全球首映儀式。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的客串演出:男孩丹尼斯在酒吧說話的時候,那個正在和他母親抱在一起親熱的男人正是導演本人。
8. 德國電影《浪潮》 德語影評/簡介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導演將這一事件搬到了現代的德國。教師萊納·文格爾在學校活動周中給班上的同學講授獨裁政治,並突發奇想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天的試驗,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並最終引發悲劇
結尾處老師萊納·文格爾讀學生交的作業——關於「浪潮」的體會與感受:
「我想要的我應該都有了,衣服、零花錢,諸如此類,但我卻時常感到無聊。(台下有學生對旁邊的人小聲說:這是我寫的)這幾天的經歷很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份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
說的很好,如果說一開始給這些年輕人灌輸的「紀律鑄就力量」等思想是獨裁者藉以操縱他人的手段,那麼上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團體的巨大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歸屬感、認同感,沒有人在乎你對什麼感興趣,沒人在乎你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漫無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們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有著令人甘願跟隨的精神領袖、嚴明的紀律;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統一的LOGO;有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的團體,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每個人似乎都充滿激情,眼中時刻閃現著激動的光芒,滿腔熱血地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極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一個小型的獨裁體制就這樣輕易地實現了。
9. 第三浪潮的相關電影
2008年,德國電影《浪潮》(Die Welle)上映。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托德·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以Morton Rhue為筆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而此小說正是以1967年的「第三浪潮」為原型創作的。
了解了「第三浪潮」後再通覽《浪潮》,你便會發現許多相似之處。電影中的許多人物都能在原事件中找到原型。比如狂熱的Tim的原型就是Robert,而反對者Carol指的似乎是那Ron Jones自述中的三位女生。實際上,當事人Ron Jones曾被邀請親臨劇組來執導拍攝。他自己說:「我感覺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場景。」
同時,雙方的不同也非常多。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影片的結局與真實事件的結局。稍一分析便可得出,這一差異的出現有多種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大體有:
其一,實驗的時間。原事件中的實驗只進行了5天,而電影中的實驗則進行了7天。這短短的2天意味著非常大的差別。無論是從電影情節還是從真實檔案看來,如果學生們的狂熱程度可以量化的話,那這一數值一定至少是以幾何級數遞增;因此延長了2天的實驗便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二,實驗領導者(老師)的心理狀態。電影中的Rainer Wenger由於其特殊的身份特點(他靠自學成材,而妻子則是科班出身的碩士)以及實驗的背景(他本來已選好的「無政府主義」課程被同事搶走,無奈之下只好來教「獨裁政治」),使之在實驗的過程中帶有一種炫耀心理與報復心理,從而導致他漸漸沉迷於成就感與虛榮心中無法自拔,甚至聽不進旁人的勸導,最終釀成悲劇;而現實中的Ron Jones則可以說是自持的,雖然過程中多次錯失終止實驗的良機,但總體上比較清楚地了解著形勢的走向。
其三,結束實驗的方式。電影中的Rainer Wenger採取的方法比較「開門見山」,基本上是平鋪直敘地向學生們闡述了真相,導致學生們(尤其是Tim)一時間無法接受現實;相對於電影中「逆流而上」的方式,現實中Ron Jones的方法則更接近於「疏導」。他將「謊言」維護到了最後一刻,接著以所謂的「電視節目」作為緩沖,讓學生們逐漸自己清醒過來並產生懷疑;當懷疑出現並擴散開來,狂熱的學生們對於領袖與組織的無條件忠誠和信任便隨之淡化,這時他才開口將學生們徹底點醒,從而避免了突然的幻滅對學生們心理帶來的過於巨大的沖擊。
最後,跳出電影情節,據《浪潮》的編劇之一兼導演——丹尼斯·甘賽爾(Dennis Gansel)本人所說,設置這一結局的原因,是想給那些把此當做兒戲的年輕人們敲響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