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音樂之聲電影
❶ 誰有音樂之聲電影英語完整版要有中英字幕。
❷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簡介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❸ 電影《音樂之聲》的英文劇本
你好!(純手打啊!)
《音樂之聲》英語話劇劇本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利亞是一個薩爾茲堡的修女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利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利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利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作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利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利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就上校回家了,看見孩子們的轉變非常高興。孩子們更是表演起他們的拿手好戲,逗得上校開心。瑪利亞以及孩子們一起唱起了動聽的歌。
人物簡介:
Maria
瑪利亞:特拉普家族孩子們的看護,家庭教師
Captain von Trapp
馮·特拉普:海軍上校,孩子們的父親
Max
麥克斯:特拉普家族的管家
Liesl
麗莎:將軍的大女兒,16歲
Friedrich
弗來德里克:將軍的大兒子
Louisa
露意莎:將軍的二女兒
Brigitta
芭姬塔:將軍的三女兒
Kurt
克爾特:將軍的小兒子
Marta
瑪爾塔:將軍的四女兒
Gretl
葛麗特:將軍的小女兒
道具:服裝 台 凳子 行李 吉他 食物 水果等
劇本:
場景一:(將軍走進家門,女看護多門而走,孩子們正在吵吵鬧鬧,女管家對他們毫無辦法,束手無策。只好與將軍商量另請一個看護老師。)
將軍:Good afternoon teacher!Where are you going?
女教師:I'm leaving,Captain.I have to go.
將軍:(驚訝狀)Why?What'the matter?
女教師:(搖頭苦笑)I have no idea with the children.They are too naughty.I'm sorry.I have to go.Bye!
(將軍進門,看見孩子們正在吵鬧,管家毫無辦法。馬上臉色一變,哨聲一響,孩子們馬上停止吵鬧,乖乖地列隊,等待父親的訓斥)
將軍:(吹哨)Attention!
孩子們:one! two!
將軍:At ease! (臉色凝重狀)what are you doing just now?The teacher has gone!
孩子們:Sorry!Dad!
大女兒:We don't like her.
其他孩子:Yes!Dad,we don't like her at all.
將軍:Shut up!Can't you be quiet?Get our of here,go back to your room and don't talk any more.Attention!Turn left!Go!
(孩子們下,管家上前建議將軍另請教師)
管家:Captain!We should invite another teacher.
將軍:Yes!We should.You do that for me.
管家:Yes!Sir!
(管家下,將軍搖頭,嘆氣,下)
場景二:(瑪利亞提著行李,拿著吉他,邊唱歌,邊蹦跳著來到將軍家門,敲門。管家開門,將軍要求瑪利亞像他那樣嚴格要求孩子。孩子們一開始不喜歡瑪利亞,並作弄瑪利亞)
瑪利亞:(提著行李,作失魂狀,敲門)Hello!Any body home?
管家:(管家出場,開門,問)Yes! I'm coming!Who's that?
瑪利亞:My name is Maria.Is this Captain's home?I'm the new teacher here.
管家:Ok! Nice to meet you.Come in,please.
瑪利亞:Nice to meet you too!Thanks a lot!
管家:Captain!The new teacher is here.
將軍:(出場,神情嚴肅地看著瑪利亞)
管家:(向將軍介紹)Captain!This is Maria.Oue new teacher.And this is Captain.
將軍:Ok! Maria.As you know I'm a Captain.I hope you will be strict to the children as I do.This is the signal.(吹哨,孩子們列隊出來)Boys and girls!This is your new teacher.You should obbey the teacher's order.Understand?Now introce yourself to the teacher.
大女兒:I'm Liesl.
大兒子:My name is Friedrich.
二女兒:I'm Louisa.
三女兒:I'm Brigitta.
小兒子:My name is Kurt.
四女兒:I'm Marta.
小女兒:Hello!My name is Gretl.Nice to meet you.
(孩子們除自我介紹外,對於瑪利亞不理不睬,只有小女兒可愛的回應瑪利亞Nice to meet you)
將軍:Ok!Boys and girls.I'm being off for a white.You should listen to the teacher and follow.Don't be naughty.
(將軍下)
(將軍一走,孩子們就開始作弄瑪利亞。瑪利亞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們哄住)
如何捉弄瑪利亞,應有具體例子
場景三:(瑪利亞並沒有按照將軍說的那樣去嚴格要求孩子。而是利用她的溫柔,善良和幽默以及她美麗的歌喉,慢慢馴服了孩子們,並讓孩子喜歡上她了)
場景四:(將軍外出,瑪利亞趁機帶孩子們外出,到郊外去唱歌,跳舞,野餐)
將軍:Maria,I』m going to leave for a week.You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the children.Children,you should abbey Maria.Ok?
瑪利亞和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Ok,I will.Shhh(互相遞眼色,貓步看著將軍走)
等將軍一走,瑪利亞馬上讓孩子們換上漂亮衣服,奇裝異服,帶上吉他,食物,球等東西。
瑪利亞:Come on!(手勢)Children!To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Are you ready?
孩子們:Ok!Let's go!
瑪利亞帶著孩子們高高興興的玩著,跳著舞,吃著東西。然後坐下來,瑪利亞文孩子們:
瑪利亞:Kids,do you like songs?Now let's sing.
男孩子:But we don't know how to sing.
女孩子:Can you teach us?
瑪利亞:Of course!Ok!Let's begin.(瑪利亞帶著孩子們一起唱Do-ri-mi,邊唱邊跑邊跳)
Let's start at the very beginning
A very good place to start
When you read you begin with...
小女兒:(sings)A-B-C
Maria(sings)
When you sing you begin with do-re-mi
The children(sings)Do-re-mi
Maria(sings)Do-re-mi The first three notes just happen to be
Do-re-mi
The children(sing)Do-re-mi
Maria(sings)
DO-re-mi-fa-so-la-ti
(spokel)
Oh,let's see if I can make it easier.Mmm...(sings)
Doe,a deer,a female deer
Ray,a drop of golden sun
Me,a name I call myself
Far,a long,long way to run
Sew,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oh-oh-oh)
Maria and the children
Doe,a deer,a female deer (大女兒作小鹿狀)
Ray,a drop of golden sun (大兒子做太陽落山狀)
Me,a name I call myself (小兒子做自我介紹狀)
Far,a long,long way to run (二女兒做跑步狀)
Sew,a needle pulling thread (三女兒作穿針狀)
La,a note to follow Sew (四女兒站到三女兒後面)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小女兒吃麵包,喝水)
Doe,a deer,a female deer(瑪利亞帶著孩子們一起做動作)
Ray,a drop of golden sun
Me,a name I call myself
Far,a long,long way to run(瑪利亞帶著孩子們一起跑起來,邊跑邊唱)
Maria runs through the grass leading the children like the Pied Pied.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ew,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Maria(sings)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DO-re-mi-fa-so-la-ti-do-so-do!
(馬利亞和孩子們唱完後一起下)
場景五:(將軍回到家裡,聽見孩子們正在唱歌,表演。感到非常驚訝和詫異。小女兒更是帶著其他孩子一起表演歌曲給將軍看。將軍高興起來,拿起吉他跟著孩子們一起唱了起來)
將軍:Children! I'm back.Hello!Where are they?
It's unusual.Oh!You are here!What are you doing?
孩子們:We are singing.Dad!
將軍:Singing?How can you sing?Who teach you?
孩子們:Maria teach us.See......
小女兒:One,two,therr,four,five.Once I caufht a fish alive.
孩子們:Six,seven,eight,nine,ten.Then lat if go again.
將軍:Why did you let if go?
小女兒:Cause it bit my finger so.
瑪利亞:Which finger did it bite?
小女兒:The little tinger on the right.
將軍:My dear children,you have changed a lot! What a surprise!I love you!Maria.Thank you so niuch! You are a good teacher.
瑪利亞:Thanks sir!You are a good father!
將軍非常高興,拿起吉他唱起了《雪絨花》......全部人一起唱,慢慢謝幕!
Edelweiss
Edelweiss, Edelweiss small and white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Small and white, blossom of snow
clean and bright May you bloom and grow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om and grow forever
Blossom of snow Edelweiss, edelweiss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❹ 音樂之聲觀後感
第一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為什麼這么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回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為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為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為,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為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著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為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著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第二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裡,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里。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像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像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像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第三篇:音樂之聲觀後感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啟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為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❺ 《音樂之聲》英語介紹+翻譯
:"The Sound of Music" is an impressive musical that stands above other films of the genre because of interesting characters, top-notch direction, and a truly inspired screenplay. Julie Andrews (Oscar-nominated) stars as the young nun who leaves the convent to become the governess to a large family. She is instantly at odds with the children's father (Christopher Plummer), but they soon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However, evil forces lurk overhead as the Nazis invade their homeland of Austria. Somewhat based on a true story, "The Sound of Music" is one of those rare musicals that works because there is a sense of fear and drama in the film's final act. This makes the film believable and none of the musical numbers take away from the story or the film's direction.
「音樂之聲「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站在上面的其他電影流派,因為有趣的人物,爭創一流的方向,一個真正的啟發劇本。分作為年輕的修女離開修道院,朱莉·安德魯斯(奧斯卡提名)成為了一個大家族姆。她立即與孩子的父親(克里斯托弗Plummer)的賠率,但他們很快下降戀愛和結婚。然而,邪惡勢力潛伏開銷作為納粹入侵他們的奧地利家園。有點的基礎上一個真實的故事,「音樂之聲」是人的作品因為恐懼和在電影的最後行為戲劇感罕見的音樂劇之一。這使得電影的可信和音樂號碼
❻ 純正英式英語發音的電影有哪些
一、國王的演講
湯姆·霍珀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該片於2010年11月26日在北美開始點映,而在英國的正式公映時間是2011年1月7日。
影片講述了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逝世,王位留給了患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後在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治療下,克服障礙,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
二、勇敢的心
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梅爾·吉布森、蘇菲·瑪索、凱瑟琳·麥克馬克等主演。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
三、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由焦點電影公司發行的一部愛情片,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05年9月16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
(6)英語教學音樂之聲電影擴展閱讀
英格蘭南部上層階級說的英語被稱為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它來源於中部與南部的發音最早發源於倫敦,在牛津詞典中被定義為「英格蘭南部的英語標准口音」。
作為標准口音有各種各樣的名稱,standard English(標准英語),Queen's English(女王英語), Oxford English(牛津英語), BBC English(BBC英語) public school English(公立學校英語) posh English(優雅英語)。
標准英語被用為外國學習者的典範與英語教學,同樣被用作廣播與電視中盡管現在可以聽到更多種的口音。
❼ 學英語必看的20部勵志電影
看英語電影對英語口語,句式等學習有幫助,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學英語必看的20部電影,供大家參考。
1.《死亡詩社》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穩步升入名校一直就是每位同學所遵循的路線,然而在某天竟然意外出現了一位不走尋常路的基汀老師徹底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影片中運用了許多的經典文學詩句,同學們加以背誦利用可以很有效的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
2.《風雨哈佛路》
該片同樣是一部勵志故事,不同於其他勵志影片的形式,女主的一路艱辛並沒有所謂的上帝之手,面對千瘡百孔的生活,女主並未放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讀書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影片的句子有一定難度,但主人公常常有些帶有哲理性思考的語句,如果用來豐富自己的文章也一定會比較出彩。
3.《傲慢與偏見》
是由簡奧斯丁著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不得不說導演的選角真的很厲害,女主完全演出了故事裡的樣子,從一開始見面的互相看不順眼,到達西先生的雨中告白,故事更加告訴女生不要因為別人的喜好和眼光放棄做真正的自己。該片也非常適合練習英語聽力,除了部分因角色需要語速比較快,大部分角色語速適中。而且大部分是非常標準的英式發音,比較推薦。
4.《阿基拉和拼字大賽》
阿基拉在父親死後成為了學校的問題少女,一天伯尼教授發現了阿基拉的身上對於拼字的巨大天賦,開始支持阿基拉找到自信與自我。同學們沒准也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英語學習技巧。
5.《馴龍高手》
故事講述一個住在博克島的維京少年希卡普,他必須通過馴龍測驗,才能正式成為維京勇士。馴龍測驗即將到來,希卡普必須把握這唯一的機會,向族人和他爸爸證明他存在的價值。但是,當希卡普遇見一隻受傷的龍,並且和這只龍成為朋友之後,希卡普的世界將從此徹底改變。
6.《歌舞青春》
《歌舞青春》講述了英俊帥氣的校籃球隊隊長特洛伊與容貌甜美的優等轉學生加布里埃爾共同成就歌唱夢想的故事 。
7.《超能陸戰隊》
迪士尼經典動畫電影,獲獎無數,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影片講述了天才少年小宏在哥哥阿正的激勵下,研發出磁力微型機器人,並因此獲得進入大學深造的入場券。然而一場大火奪走了阿正的生命。身心受到極大打擊的小宏意外激活了哥哥研發的治療型機器人——大白。在大白的幫助下,小宏終於走出陰影,並和哥哥的四位好友以及大白組成了超級陸戰隊。超暖大白的出場簡直萌翻了,大家都夢想能有一個大白吧。
8.《勇敢傳說》
影片以中世紀的蘇格蘭為舞台,講述主人公梅莉達抗爭傳統束縛,為爭取自己獲得真愛的權利,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
9.《弱點》
善良如此美好,成全別人,成就自己。但多餘的善良並不稀罕,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你也水深會熱,還能盡你所能成全別人。
《阿甘正傳》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你得丟開以往的事,才能不斷繼續前行。懷揣美好,懷揣夢想,你會活的閃閃發光。
10.《雨人》
《雨人》是巴瑞·萊文森執導的一部劇情電影,影片中,查理發現父親將遺產留給了患自閉症的哥哥雷蒙,便想騙取這筆財富,並計劃利用哥哥超強的記憶力去賭博賺錢。但在此過程中,血緣的親情打破了原有的疏離,真摯動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11.《功夫熊貓》
心地善良卻笨手笨腳的熊貓阿寶,從小被開面館的大鵝平先生收養,本該按照養父的想法,繼承養父衣缽,平平安安做一輩子面條的阿寶,卻又一個功夫夢、英雄夢。在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意外下,阿寶逐漸成長為了神龍大俠。
12.《飛屋環游記》
該電影講述了一個老人曾經與老伴約定去一座坐落在遙遠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卻因為生活奔波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強拆自己的老屋時才決定帶著屋子一起飛向瀑布,路上與結識的小胖子羅素一起冒險的經歷。
13.《少年時代》
可以被稱為「神作」的影片。劇情很簡單,講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不同於一般電影找大小兩位演員演繹,影片歷時12年拍攝,所有演員都沒有換。你能真實地感受時光的流逝,在時代細節中重拾熟悉的記憶。
14.《公主日記》
本片講述一個紐約城裡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兒,甚至在學校被視為透明,但被證實是一個臨近小國的公主,而後公主由皇後奶奶調教為舉止優雅的真正公主,並最終選擇擔當起治理國家的責任的故事。
15.《喬布斯》
喬布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而這部電影也比較完整的展現了喬布斯的生平。故事從喬布斯自大學退學開始,他和沃茲尼亞克創建了蘋果電腦。然而,隨著蘋果電腦的擴大,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以及董事會的分歧變多,最後被踢出蘋果,10年後,又重返蘋果拯救了蘋果。這部電影也不難,單詞都是非常常用的。
16.《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殺手不太冷》講述了一名職業殺手萊昂無意間搭救了一個全家被殺害的小女孩瑪蒂爾達,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後他為了救瑪蒂爾達而身亡的故事。
17.《奔騰年代》
《奔騰年代》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勵志電影,以上個1930的美國為背景,由於大蕭條的的影響,三個失業者相遇,訓練一匹不被人看好的跛腿小馬,最終在一次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觀眾的掌聲。
18.《心靈捕手》
問題少年威爾在數學領域有著過人的天賦,教授和心理學家為了幫助威爾消除了人際隔閡以及打開心靈,讓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19.《錄取通知》
電影講述快高中畢業的巴特比正面臨著升學壓力,他投出的8封大學入學申請信全被拒絕。迫於社會與家庭的壓力,自己創立了一所大學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20.《音樂之聲》
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❽ 適合孩子學英語必看的勵志電影
孩子學習英語也可以注意一下方法技巧,下面我為大家總結了適合孩子學英語必看的勵志電影,僅供大家參考。
《綠野仙蹤》
1939年版的《綠野仙蹤》無論從特技或是音效上都無法和現在的3D電影媲美,但它卻是兒童片里永恆的經典。這一版《綠野仙蹤》場景真實,感情真摯,劇情細節處理上溫情感人,讓人久久難忘。同時,這部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經典兒童歌舞電影內容也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主人公桃樂絲誤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們的幫助下,她沿著黃磚路到綠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師尋找回家的辦法。路上,她遇見了稻草人、錫皮人和膽小的獅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師要頭腦、錫皮人想要一顆心、膽小的獅子則想要膽量,於是他們結伴而行。一路上他們戰勝種種艱難險阻,最終,每個人都如願,桃樂絲也回到了簡陋卻溫暖的家裡。
影片處處流露著童真與活力,充滿了神奇有趣的童話角色和歡快的歌舞場面,賞心悅目的同時不乏教育意義,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經典好電影。
《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充滿愛的電影——對國家的愛,對家人的愛,對戀人的愛,對音樂的愛,對正義的愛。這部貫穿著愛的主題的電影會給孩子帶來最純凈最真誠的愛的教育。愛國愛家的大道理天衣無縫地融入影片之中,以簡單形象的方式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在充滿情趣的電影故事中學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則,從這個角度講,《音樂之聲》可謂是兒童教育的首選影片。
同時,《音樂之聲》還是很多孩子最初的音樂啟蒙課,不管是節奏輕快可愛的《多來米》《孤獨的牧羊人》還是優揚婉轉的《雪絨花》《音樂之聲》,都為人熟知。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構成了孩子們童年的回憶,讓人感到親切溫暖。
更為重要的是,影片至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在無形中會影響孩子們對待困難的態度,尤其是影片的結局,讓人充滿嚮往和希望。故事雖然以戰爭為背景,片中的一家要逃亡國外,但是基調卻並不陰暗,他們在最惡劣的時候也不放棄希望——縱然生活再黑暗,只要有音樂有愛有家人,就可以微笑地面對。這世間有夜,但也必有天明。只要還有信念還有愛,人生就總會有奇跡發生。
《千與千尋》
講述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十歲日本女孩的一段離奇經歷。故事情節天馬行空,但是宮崎駿想要通過電影表達的涵義卻是復雜深刻,他說:「我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我要讓每個十歲女孩,都從千尋那兒看到自己。
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更是惹人生厭。但是她在面對困難時,能夠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這故事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女孩進入一間大機構做事的情形。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這女孩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的潛能,克服種種挑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這樣勵志上進的主題,對於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實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總結的適合孩子學英語必看的 勵志電影 ,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❾ 音樂之聲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之聲觀後感1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觀後感2
昨天,在上英語課時,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名叫《音樂之聲》,相信大家都看過這部電影,剛聽見這個名字時,我以為是部大型音樂節目,沒想到與我想的有出入。
電影中,有一位名叫瑪利亞的修女,因為貪玩,被院長支配去做了家教老師,她所帶的家庭是一位艦長的家庭,家中有七個孩子,他們的媽媽已經去世了,他們的爸爸就像管理軍艦似的,把家庭管理的毫無生機,給人一種壓抑感。自從瑪利亞來到這個家庭以後,她使孩子們變得愛笑了,家裡面變得歡聲笑語,他們一起唱歌,一起玩耍,做各種有趣的游戲,隔著屏幕,我都有點羨慕他們,自由自在,歡樂奔放!可是,當他們的爸爸回來看見他們時,爸爸變得非常憤怒,想換一個家教。艦長去到客廳時,聽到了悠揚的歌聲,那是孩子們用歌聲歡迎男爵夫人,艦長被打動了,自己也不禁跟唱起來。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們一家唱歌是多麼好聽,是多麼幸福啊!在歌聲中,艦長釋懷演唱,並留住了瑪利亞。在一次舞會上,瑪利亞和艦長一起跳舞,男爵對瑪利亞說,艦長可能愛上了她,瑪利亞一時無法接受,於是瑪利亞又回到了教堂里。教堂院長對她說,要勇敢面對,不要想著逃避,教堂不是讓你逃避問題的地方。幾番勸告之後,瑪利亞又回到了艦長家裡,不久便和艦長結了婚。
我認為,生活想要快樂很簡單,只要唱幾首歌,做幾個游戲,一起出去玩耍,那麼,幸福生活就會隨之而來。家長呢,也要改變一下,不要把家裡管的太嚴,要讓家裡充滿歡樂,讓孩子們收獲幸福。所以,我也要對我的父母講這個道理,讓他們明白,也讓我們家更幸福!
音樂之聲觀後感3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4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裡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5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著從瑪麗亞嘴裡汩汩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著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6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我對這部影片的美有幾個享受的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上說說吧。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別人,而別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
音樂之聲觀後感7
今天是特別的一天,因為,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安音樂廳觀賞了音樂歌舞劇《音樂之聲》。來到音樂廳時,我高興極了,興奮不已的坐在座位上,等著開演。終於,帷幕升了上去,音樂響起來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舞台,連身體都僵住了,演員們的演出太精彩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在一座修道院里,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名叫瑪利亞。因為她從小在阿爾卑斯山長大,所以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還特別愛唱歌,經常在修道院里大聲唱歌。院長覺得她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派她去海軍上校家裡給他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
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裡,發現他的七個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愛,因為上校的妻子去世了,而上校用非常嚴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家裡缺少歡聲笑語。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用她的愛溫暖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
上校準備給孩子們找一個新媽媽,可是在他們准備結婚前,納粹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上校發現自己和未婚妻的觀點非常不一致,所以他們分手了。
最後上校愛上了善良活潑的瑪利亞,他們結婚了。為了躲避納粹,他們在音樂節上用合唱作掩護,在修女們的幫助下,想方設法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逃到了瑞士,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故事非常精彩,而且裡面有很多首動聽的歌曲,讓我記憶深刻。直到現在,主題曲還在我的腦海里回盪……
音樂之聲觀後感8
在今天的社團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幽默的電影《音樂之聲》,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修女到家庭教師的故事,當她還是修女的時候,她非常調皮,大家都不喜歡她。但是,她非常熱愛唱歌。修道院有一個規定,修女不可以隨便唱歌。於是,院長就把她趕出來了修道院。之後,她被一位艦長選中去做家庭教師,結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她唱歌,他們的合唱團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這個故事被改編為電影,很受人們歡迎。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9
從物學的角度來說,冷,是因為缺少了熱,黑暗是因為缺少了光。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世間的丑惡都是因為缺少了愛的存在……
作為一部音樂劇,它的中間當然是蘊含了許多音樂元素,但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其中濃濃的愛……
當一個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師時,與她的僱主一位艦長卻發生了爭執。在僱主的眼中,他把孩子們當成士兵一樣對待。在外人眼中看來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發生在他的身上。孩子們得不到一點愛,為了讓父親更多的關注他們,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師,而熱情活潑的修女瑪利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趁艦長外出時,私自用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孩子們四處玩耍,教孩子們唱歌。瑪利亞用心中的愛感染了他們,擊碎了他們的孤獨與怯懦。當艦長回來,他聽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時才有的滿屋歌聲。他的嚴肅,冷硬包裹的孤獨,無助,對生活的恐懼被擠掉了,然後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高潮——《雪絨花》
作為一名父親,艦長當的確實不好,可是,作為一個原本在美滿家庭中生活後又失去妻子的他來說,在高冷的背後是對生活殘酷的恐懼,他的恐懼令孩子們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雖然知道卻從不叫孩子們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調來作為他們的名字。而瑪利亞的出現,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愛,之後點燃了艦長的愛,這也就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給別人一個愛的源頭,用心中的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愛,讓愛充滿世界,令丑惡無所遁形吧!
音樂之聲觀後感10
文章摘要:四紛飛,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與山的眼神碰撞的時候,總是馬上轉移視線,或者是低頭。榜樣。女兒因難產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終於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溫馨的寄贈。、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說了一句謝謝;安妮是一個女孩。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於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