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電影 » 電影中英文化差異

電影中英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 2022-02-06 04:52:26

㈠ 中西方電影文化差別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跡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借鑒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㈡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㈢ 中西方電影文化的差異

[轉]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跡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借鑒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㈣ 東西方電影文化差異

有些可以體現差異的電影先給你推薦下
<面紗><西洋鏡>
刮痧,喜宴等

從電影著手,淺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很多人都說,東西方的文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止局限於語言上,更多的表現在一些細節上。

就像中國人的影片,在外國人眼中,一直以來所被他們看好的還僅止局限於中國功夫,除此之外,對中國的文藝片,他們好像一直不怎麼買帳;

而外國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國人的眼中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也都在翻譯中被消減了。

其實最直接的對比,就是拿中國人拍的武俠片與外國人拍的科幻片來看:中國人的武俠片講究的多半是動作的華麗、大氣,語言上比較蒼白,講究的往往是神態以及一些內心戲的表白,從而體現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那種中華民族精神。並且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氣用在了選景上,卻乎略了一些人物本身的魅力;

而外國人的科幻片,也許人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演技要求,但他們的語言方面相當幽默,而且往往從大處著手,把特技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無論是場景的特技還是人物打鬥的特技都顯的相當炫目耀眼。人物的個人魅力往往通過外在的更直接的視覺系效果來體現,通過視聽的方式來加深觀眾對人物的個性魅力的理解,而不是從其內心深處的東西來挖掘一個人。可以說西方人表達的一些東西更直接。

從電影本身也可以看出東西方人在個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上的差距。因為外國人他們不論從科幻還是魔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與明天、與未來有關的東西;而中國人則更多的喜歡拍古裝戲,或者就是拍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農家題材的片子,顯得相當的懷舊。就如同外國人喜歡提前消費,而中國人喜歡把錢存銀行一樣。

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文化差異。

在影視劇選定角色上也是如此。外國人顯的更加開放大氣,往往喜歡將主人公英雄人物放在一個優秀的團隊里,不論是主人公也好,還是他周邊的夥伴,都是相當有個人魅力的傢伙,而整個團隊則有整個團隊的魅力;

中國式影片如果是武俠的題材,往往將主人公描寫的相當到位,而其他的人物則顯得相對蒼白,而且比較喜歡個人英雄崇拜,團隊精神不足。

我想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在電影中的最明顯的體現吧!

從電影內容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不能拍出和西方人一樣精彩,出呼意料的動作片,
這是地方文化差異,就像他們不可能拍出像我們這樣的武俠片一樣的道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中國人的想像力,是往洞穿宇宙奧秘發展的...比如說太級,人體經絡,氣功,長生不老...

而西方人的想像力是往科技,技術,科幻發展的...

中國,日本,韓國的恐怖片多以鬼怪出鏡,我認為美國人肯定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可能只認為那人長的丑了一點,
而西方人的恐怖片,多以血腥,暴力,科幻出鏡...我們不覺得恐怖,而是覺得想吐!

西方人認為外表可怕的就是恐怖,
而中國人卻是認為內心可怕的才是恐怖...

㈤ 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

一、《刮痧》2001

豆瓣評分:8.2

IMDb評分:7.6

點評:

講述美國亞裔群體的紀錄片。本來是充滿歡喜和期望的越戰後的尋親重逢,卻在母女相處過程中出乎意料地轉變成分離造成的巨大的文化沖突,並以不可調和的悲劇收場。攝制組跟拍過程中也沒料到會有這種轉變;前後反差充滿力量;爆發的那一整段高潮很絕。

中外在思維,文化,經濟,政治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而以上幾部電影成功幫我們了解了差異,是了解國外生活的巨作。

㈥ 從電影中看中西方放文化差異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㈦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㈧ 中西方電影文化差異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以往中國拍的戰爭影片中,幾乎看不到表現人們對戰爭的恐懼,可是我們在很多美國的戰爭題材的影片屢屢看到,比如《兄弟連》等。而《集結號》則非常現實的表現出來戰爭的殘酷。直面顯示,這是中國戰爭題材電影的一大進步;
其次,美國電影更注重通過個人來反映戰爭,而不是整體,因為戰爭的勝利是無數個個體努力的結果;在《拯救》一片中,我們看到米勒那雙顫抖的手,看到瑞恩那堅定的眼神,看到大家的努力......
美國電影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對一類題材的細致刻畫,給人的感覺就是相當專業,當然,美國有著世界上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成熟體系,這是美國電影能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看的美國電影多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很多東西了。

㈨ 中英文化的差別

淺談中英文化差異

新教學大綱規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初步能力。英語考試也逐漸向這個方向靠攏。每種語言都背負著其民族的歷史、文化。要談到英語教學就不能迴避中英文化的差異問題。

(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異

一、從詞彙的文化負載中看差異

詞彙中往往負載著許多文化內涵。如在中國虎代表的是百獸之王,詞彙中常常出現將門虎子、虎踞龍蟠、虎虎生威等詞語。但在英語中虎的地位被獅子所代替。如英國的別稱以及前段時間播映的動畫片《獅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貶義: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國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並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閑事的人」、black tea並非黑茶而是紅茶、黃色書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據字面直譯就會鬧出大笑話。

二、從姓名及稱謂中看差異

1、結構形式上的差異

我們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與名(Given name)組成。英國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國人的卻與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為什麼會存在著這種差異呢?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有關。由於相較而言英國封建制度存在的時間較短,資本主義發展得較早,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的思想,崇尚以個人為中心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因此這個國家的國民具有強烈的個體本位主義,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現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們中國具有漫長的封建歷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強調中庸之道,反對個人主義。最重視的是家族的傳承,體現的是一種群體本位主義。由此出現了將家族標識-姓放在前面而代表個人的名放在後的形式。

2、姓氏使用的差異

由於我國早在遠古姓氏出於圖騰,進入封建社會後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職、封號等作為姓氏的來源,將姓作為一種榮譽。因此在姓氏的選擇和使用上顯得極為謹慎和謙恭。

而英國人卻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顯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徵。有人以職業為名,如:Cook庫克(廚師);有人以家庭關系為名,如:Johnson約翰遜Jackson傑克遜;有人以天氣、季節為名:Snow斯諾(雪)Frost梅弗羅斯特(霜)、Summer薩默(夏天);有人以聖經人物為名:Bible拜布爾(聖經);以長相為名:Strong斯特朗(強壯的)、Longfellow朗費羅(大個子);以神話人物為名:Apllo阿波羅(太陽神)、Hymen海門(婚姻之神)、Mars馬爾斯(戰神);以動、植物名稱為名:Bull布爾(公牛)、Wolf沃爾夫(狼)Rose羅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體名稱為名:Stone斯通(石頭)、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不論美醜。有姓駝背的、有姓壞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們在翻譯英國人姓名時往往用音譯而不用直譯法。

而在取名時又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差異,那就是在中國社會中子孫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諱,不能直呼長輩及位尊者的名諱。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結果觀世音菩薩也被改名為觀音菩薩;唐朝詩人白居易一生不詠海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名為海棠。而在英語國家長輩則以子孫使用自己的名字為榮,於是出現了類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稱謂,以及爺孫同名的事來。

3、稱呼上的差異

在非正式場合、平輩人中英兩國人都喜歡相互以名字來稱呼以示親密。但在上下輩中的稱呼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人中需要嚴守上下輩分的差別,對長輩要用尊稱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語國家中則不一定嚴格照此實行,在非正式場合中或雙方關系較為密切的情況下,則常以名字來相互稱呼,對父母、師長、領導、長輩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現對父母直呼其名的情況。

在對親戚的稱呼中,中國人分得很細而英語國家則是較為粗略。例如:uncle一詞的中文含義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緣關系的也有無血緣關系的,是個統稱。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家族觀念有著很深的關系。

此外,中國人喜歡以職務和身份來稱呼,如王老師、老王等;而英語國家則不會如此,如王老師-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們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種錯誤)。

語言是一種工具,由於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一些新的詞彙,而留心身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英語詞彙是十分必要的。

如:E-mail(電子郵件) teletext(圖文電視)

homepage(主頁) mobile telephone(行動電話)……

三、日常交談規則習慣

由於我們日常對語言的聽說能力注重得還是不夠,尤其是對某些詞句在具體語境中如何運用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故而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使用了一些句子無論是從語法角度來說還是從語言角度來說並沒什麼問題的句子但卻與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不相符或是想當然地套用一些母語的語言形式即通常所說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來。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1、對贊揚和感謝的反應就存在著有趣的差異。中國人將自謙當作一種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國人的贊揚與感謝時,外國人說:You did so well. 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這一反應將引來贊美者的不快。正確的回答應是:Thank you.

2、電話的開場白上的差異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這是英語中一個簡單的電話開場白。中文意義為:您好,我是梅。你是瑪麗嗎?這里就不能簡單地運用中文想當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3、其他差異

對於中國人來說純粹屬於自己的隱私似乎沒有,而英國人卻極為重視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喜歡問的年齡、收入、婚姻家庭狀況等問題在英國人看來是讓人極其惱火的事情。對於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不關你的事。)

還有一些習慣用法。如:聖誕快樂應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樣是快樂不能通用僅僅是因為習慣而已(初中英語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一錯誤)。

當然,作為分析性語言的中文與作為綜合性語言的英語在語法上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

(二)如何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

淺談中英文化的差異的意義在於:由於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遷移作用,如何通過了解差異,在教學中 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學習效率?主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首先,在搞好英語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輔助性的課外閱讀,或組織英語原聲電影、錄像、VCD的觀看,運用網路,通過一些有聲的無聲的,有形的無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會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其次,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在課堂上用純英語教學,創造一些英語聽說氛圍。通過創造模擬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實踐,使學生身臨其境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的教學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學生交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學生對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的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㈩ 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電影有哪些

電影《推手》、《喜宴》。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3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1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49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0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3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8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0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38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