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工作室怎麼用
1. 影視工作室有哪些經營范圍
影視節目策劃,影視劇拍攝,製作,廣告策劃,代理,發布,廣告拍攝,廣告製作,圖文設計製作,組織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不包括演出)。
2. 開一個個人電影工作室,專門製作微電影的,具體的需要購買哪些設備還有需要聘請哪些工作人員呢
這個完全看你個人的投入是多少。最少的話,1萬多塊錢都能幹。買太家用DV,在買個5000塊錢的電腦就能拍微電影。自拍自編就可以。
有錢的話,一萬多美元的便宜的萊卡攝像機買兩部。50多萬的非編機弄一套。在來一套對遍剪片子用。還要有專門的字幕機什麼的。燈、線這些便宜東西就不羅列了。還有4個監視器。200萬能幹。攝像找人干,養攝像可養不起,找電視台的那些攝像幫忙什麼就可以,這樣省錢。養個技術員沒問題,主要是操作非編的熟手,自己沒活的時候還可以把非編機房帶著技術員租出去,給別人剪片子掙點錢。
特別有錢,就是想玩大的?14MM高清膠片機,多少錢我就不知道了。就知道光膠片就6萬美元一盤。新線剛倒閉,你接過來,省的自己籌辦了。
其實我就是和你開個玩笑。自己玩的話完全看自己的經濟能力。通常婚禮上的那種小電影,大概有5到10的設備就可以玩了。你真正應該問的問題是,你能拿出多少錢讓別人幫你想想都需要買哪些東西,或者說幫你更合理的分配這些錢。
3. 影視工作室 英語怎麼寫
Movie studios
4. 一般的拍電影、拍電視劇時,打板時拿的那玩意叫什麼
叫「場記板」
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場記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場記,隸屬導演部門,雖然報酬少、工作量大,卻是劇組中最能學到東西的職位,像田壯壯等許多知名導演都是場記出身。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
場記板上記錄的攝影機機位、場次序號等具體信息是為了方便後期剪輯時尋找和對應,以免在場景順序上出現錯亂。至於為何要有「拍板」的動作,是因為電影在記錄影像的同時,也需要標注聲音。在每一個場景開始前,場記用場記板完成「拍」的動作,攝影機將場記板的鏡頭和敲擊聲同時拍攝下來,後期配音時,音效師據此可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4)電影工作室怎麼用擴展閱讀:
由來——
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
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
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