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法國電影優雅的刺蝟
㈠ 《刺蝟的優雅》:卸下尖銳防護去追尋的愛,才是生命意義的所在,你怎麼看
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於2009年7月上映,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塞繆爾·巴伯里的同名小說。小說本身出版後大獲成功,獲得了法國書商獎、扶輪國際獎等五項文學獎。
根據小說,同名電影也很精彩。電影以上流社會生活的巴黎左岸的一套豪華公寓作為故事的發展空間,通過交替的敘事手法構建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愛思考的有錢有才華的女孩,一個溫柔的日本男人和一個看起來孤獨低調卻愛看書、內心豐富優雅的門房女人的故事。
「從外面看,它長滿了刺。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從裡面看,它像刺蝟一樣精緻。它喜歡在無人的土地上閉關自守,卻有著超乎尋常的優雅。」
兩個富有、純潔、孤獨的靈魂相遇,彼此理解,彼此關愛,走向人生的出口。
帕洛瑪開始在刺蝟犀利的外表下看到優雅的內心,也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樣的一種風景。兩個人走進彼此的世界,彼此信任,成為真正的朋友,也卸下了長久以來的保護,軟化了彼此的心,軟化了刺蝟一樣堅硬的外表。
影片中的兩個「優雅的刺蝟」以小津先生為重要媒介相互了解,這種打破隔閡,進入對方世界的方式也頗有意義。
作為影片中日本工筆文化精髓的代表,小津先生拋開了普通人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從與兩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超凡的精神世界。後來逐漸了解,進一步拉近關系,自然也就自然了。
在這里,電影為打破孤獨者之間的隔閡,搭建精神交流的橋梁提供了一條有益的途徑,既摒棄了「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
「我們的眼睛在看,但我們不觀察;想,卻不問;接受,但不要去尋找——沒有飢餓或討伐,只有期待或無盡的等待。」
人常常會因為不被身邊的人理解或者認為沒有一個人與自己的靈魂相連而感到孤獨。其實世界上總有靈魂和自己的頻率相連。與其被困在自己的「魚缸」里,默默的死去,不如放下偏見,用細膩的心去嘗試接觸和理解,最終發現兩個孤獨的靈魂背後可能是相連的。
狹窄的魚缸外,只要有水,只要你按照你熱愛的方式生活,就可能是另一個新世界。遇到頻率相同的人,了解對方內心的豐富和優雅。
質疑生命的意義
影片中,小女孩帕洛瑪和門房萊尼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孤獨和與世隔絕。他們的內心豐富而純凈,對社會現實都有批判的眼光和孤立的對待。
世界是我們相互交流的舞台。但是,由於地位、權力、金錢、政治、國籍、信仰等原因,我們無法為自己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只能走進去,互相理解,通過其他媒介來看待生活。
一個哲學家「看透」人生的命運和世界的荒謬,一個隱居的智者把自己偽裝起來,藏在平庸的面具下。他們是與周圍世界不同的刺蝟!
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他們是對世界有意識的文化精英的代表。
他們沒有在狹小的魚缸里放縱或放縱自己,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和無意識的平庸的社會大軍打成一片。
不同於被常識蒙蔽而沉淪於日常生活的人,他們對日常生活建立了「陌生感」,建立了「距離感」來反思,所以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帕洛瑪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萊尼在偽裝之前所不了解的過去。從萊尼那裡,我們似乎看到帕洛瑪走出了她狹窄的藏身之處,為愛情的未來做准備。
兩個人可能都質疑過人生的意義。帕洛瑪認為生活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蕾妮在偽裝和隱藏的過程中可能已經不再想這件事了。影片最後似乎間接回答了對生命意義的質疑。
蕾妮的死給影片帶來了人生無常的尷尬結局,也是對帕洛瑪的救贖,她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打算與死亡抗爭。蕾妮在愛和關懷中死去,讓愛她的人悲痛欲絕,但她的靈魂不再孤獨。
蕾妮做好了戀愛的准備,她的意外死亡讓帕洛瑪在這一刻突然明白,她要獨立,她要逃離金魚缸,她要詢問生命的意義,死亡不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就像電影里的這兩行: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什麼。蕾妮,你死之前在做什麼?你准備好去愛了。」
「如何定義生命的價值?帕洛瑪,我希望你的未來和你的期望一樣。」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偽裝和躲藏中孤獨的死去,而在於擁有同一顆心的人的勇敢的愛,在於追求一個等於自己期望的未來,在於擺脫世界的枷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人會活著,愛會依戀,生命的意義會歸屬,會被展示。
孤獨並不可怕,「刺蝟的優雅」是值得欣賞的,但去除尖銳的保護,在孤獨的靈魂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努力勇敢突破,沖破狼牙和魚缸去追求愛情,積極追求人生的意義而不辜負人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期待。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相信不同的人會在這里找到相似的自己,重拾對美的信任和期待。
㈡ 《刺蝟的優雅》:靈魂契合是上天給你最浪漫的一次相遇
浮生偷得半日閑,無意之間在圖書館里尋到《刺蝟的優雅》,如獲至寶。
前幾日剛剛看了同名的電影《刺蝟的優雅》,既文藝又養眼又有深度的電影。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7年。
《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2009年7月3日在法國上映。
小說以法國巴黎格勒內勒街七號的一棟公寓為背景,位於 左岸 政商名流頻繁往來的高級地段。
大樓里住戶有國會議員、外交官、律師、美食評論家等等,屬於上流社會中產階級,有錢人。
而大樓的女門房則是在有錢人的階層之外的,故事通過她和12歲的小女孩帕洛瑪的視角展開。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Muriel Barbery)是一位哲學教授,書中她融入了許多哲思和禪意,
優雅而溫潤地展示了法國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和中產階級富人的假面和空虛,
揭示了人生的三段式成長經歷:叛逆對抗的少年、追求內心富足的中年、悲憫圓融的晚年。
同時有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書中,准備自殺的少女帕洛瑪,卑微而飽讀詩書的門房勒妮,儒雅圓融的日本紳士,
三個靈魂契合的人不期而遇。
1.叛逆擰巴的少女(帕洛瑪)
帕洛瑪:十二歲,是一個內心纖細而早慧的天才,能洞悉世情的小女孩。
家境富有,學霸一枚,有著超越年齡的智慧和敏感,但是正因為她的聰慧,過早地參透人生,
認為生命的荒謬與虛空,她認為人就像生活在魚缸里的金魚, 追逐繁星,卻在魚缸里終此一生。
所以,她偷偷積攢安眠葯,准備在6月16日生日來臨之際自殺。
但我不想像一片爛菜葉子一樣死掉,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麼年齡上去死,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谷口治郎的漫畫書里,主角都死在了登山的路上,我要攀登的山峰,就是拍一部電影,這部電影讓人看到生命是如何的荒誕不經,其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盡管生命毫無意義,可至少有精神上的對立。
少女敏感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反而被忽視,被誤解。
她背著書包準備離家的時候和母親道別,母親卻自顧自地對著花花草草,自言自語,
她有潔癖的姐姐不斷地製造噪音讓她無法清靜,
她試探性地對父母說我要當門房,母親教科書式地回答「我們永遠支持你!」
根本不在意她內心真正的想法,正因為如此,帕洛瑪很孤獨。
聰明頭腦使成功的滋味變得苦澀,而平庸才會讓人充滿希望。
2.內心豐盈的中年大媽(勒妮)
勒妮 :五十四歲,卑微的門房,內心卻無比豐盈,酷愛讀書。
門房,即公寓的看門人,受業主的僱傭。
勒妮出身貧寒,卻勤奮努力,因為身份與地位的卑微,致使她在生活中總是被忽視。
為了保護自己,勒妮在人前顯出一副邋遢、無知的樣子,力求符合門房的角色。
然而她的不起眼,狹促的住處里有一個書堆砌成牆的房間,那裡勒妮內心一片蔥蘢的綠洲,
從表面看,她年邁,不修邊幅,她像刺蝟一樣滿身都是刺,內心卻細膩非常。
林語堂說: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總是受他眼前的世界禁錮,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
而當一個人拿起一本書,他立刻會走進一個不同的國度或者不同的時代,
能與書籍作者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勒妮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通過書本打開了她廣闊的世界,而將真實的自己屈從在外表之下。
勒妮就是通過讀書,讓自己不受自身條件的束縛,擁有了另外一個優雅的身份和體驗。
3.悲憫圓融的晚年(小津格朗)
小津格朗,退休的日本高級音響代理商,他富有且有教養,彬彬有禮,風度翩翩。
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是一種內外兼具的優雅,勒妮的優雅內斂而割裂,
小津格朗的優雅卻渾然一本,雖然他們的優雅都來自於學識,卻在不同的層次上。
這種優雅中透著自信與從容,他可以完全不在乎旁人的目光,主動邀請看門人荷妮共進晚餐,
他細心體貼地為勒妮送來裙裝和圍巾,「樸素」的心意刻意避免收禮人的尷尬。
他會在公眾場合像對待貴婦人那樣親吻荷妮的手,真心呵護一顆敏感而高貴的心。
他們三人,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別不同,卻是同一類人,都有一顆孤獨而柔軟的心
他們敏感細膩,有洞察世事的能力。因為心靈的契合,他們一見如故。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靈魂相遇。
書的結構也很巧妙,單看一眼目錄便知。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法,讀起來帶入感特別強,讀起來很舒服,願每日都有這樣的時光。
書中洛瑪的視角第一人稱和勒妮的視角第一人稱穿插著,非常巧妙。
電影《刺蝟的優雅》設計得更好,將原本雜亂無章的人物故事通過帕洛瑪串聯起來。
細節上,帕洛瑪在牆壁上畫的黑白圖案,做的手工,金魚和貓都推動了情節發展。
很偶然地,聰慧的帕洛瑪跟隨著勒妮的肥貓,闖進了勒妮的小屋,發現了勒妮的書房。
小津格朗入住,因勒妮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隨口接上"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幸",
二人目光對視,心下瞭然。他也發現了這位談吐不凡的門房勒妮優雅的秘密。
小津格朗在電梯里偶遇帕洛瑪,發現了這個小女孩的天賦與可愛,成了萬年交。
就這樣,三個人彼此有了交集,小津格朗優雅地與勒妮交往,發自內心地尊重愛護勒妮。
借用托爾斯泰的一句話:「我喜歡你,只因為你是你,而不是你外表或者身份。」
她們的生活從此改變了,注入了溫情,有了溫暖的顏色。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帶著光環走進她們的生活,帶著一絲禪意,帶著東方文化里的清雅氣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帶著光環走進她們的生活,帶著一絲禪意,帶著東方文化的清雅氣質,
走進彼此的靈魂,照亮各自的人生,成就了她們的美麗和優雅。
然而小說的結尾,勒妮在歸還借來的衣服的路上,為了救一個流浪漢出了車禍,
死前,勒妮想到了好友曼努埃拉,想到了她的貓,想到了丈夫呂西安,
最深情地她想到小津格郎:「親愛的格郎,相信山茶花的存在,那是心靈契合的一種永恆。」
還想到帕洛瑪:「帕洛瑪,我的女兒,如果我有女兒,我希望是你。」
在影片開頭帕洛瑪說過的一段話,再次響起: 「最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什麼時候死,而是死的那一刻我們正在做什麼。勒妮,你在死的時候在做什麼呢?至少你走在了愛的路上。」
在真正的死亡面前,帕洛瑪領悟到,或許我們依然像金魚一樣活在透明的玻璃器皿里,不自由,被束縛,但卻可以擁有一顆大海一般遼闊的心,從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書中和電影里採用了隱喻的手法。
金魚: 帕洛瑪一家4口住400平米的大房子,她的父母自以為在海洋里游泳,而實際上只是大一點的魚缸而已。電影里帕洛瑪給金魚餵了安眠葯扔進馬桶,卻意外地在勒妮那裡重新被撈出來,或許就預示著帕洛瑪不會死。
刺蝟: 電影裏手繪刺蝟的動畫片段很精彩,看了很遍,這是一種升華,人不能希望自己永遠孤獨,抱著優雅的心,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刺蝟是快樂的。
貓: 帕洛瑪家兩只貓(憲法和議會)明顯有帕洛瑪的父親政治家身份的隱喻。
勒妮的貓(格雷維斯),一個肥碩的傢伙,陪伴勒妮度過孤寂難熬的寡居日夜。
小津格朗兩只貓(列文和凱蒂),《安娜卡列琳娜》中的一對夫妻的名字,懷念妻子。
狗: 書中《世界運動日誌之二》專門一節寫了兩只狗雅典娜和涅普頓,不可言說,寫得精彩。
蒼蠅: 他們憑空嘆息,就像總往同一個窗戶上亂撞的蒼蠅,他們搖晃、掙扎、虛弱、最終墜落,
他們會捫心自問為何生活會讓他們去他們不想去的地方。「他們生命夢想逝去,生命像一條狗。」
山茶花: 閃電般的山茶花幻象,在時間的長河中打開一個激情的空間,山茶和《宗芳姐妹》有關。
日本電影《宗芳姐妹》與勒妮和小津格朗愛情有關,京都的山像紅豆布丁一樣美麗。
書中還提到了西芳寺,那個著名的日本苔寺,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第94頁)
書中的山茶花還挽救了一個因吸毒而垂死的病人,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這或許是作者的悲憫和美好願望吧。
圍棋 :生與死只是構建得好與壞的結果,汝生,汝死,皆是果。
這是圍棋的格言,也是人生的格言。其中也有隱喻。
帕洛瑪姐姐男朋友的家人來訪,說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帕洛瑪毫不留情地指出錯誤。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通過讀書勒妮擺脫了心靈上的卑賤,敢於直面這個世界。
勒妮說:「我貧窮,醜陋,可不幸的是我也是個自我封閉的聰明女人。論聰明才智,我是一個百戰不敗的女神。」刺蝟的優雅發自內心,閃閃發光。
讀書讓孩子充滿智慧,領悟人生的真諦;讀書讓人更加豐盈,更加優雅。
「人們總夢想上天摘星,結局卻和魚缸里的金魚一樣。我覺得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明白人生是荒謬的,事情就簡單多了。」聰明的孩子最終也得到心靈的救贖,勇敢地活下去。
正如麥家所說,讀書有什麼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
《窮查理寶典》一書的作者查理·芒格如是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也是教父極的人物,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是的,讀書或許是讓我們抵達夢想的捷徑,迅速地讓我們配得上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