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電影講的什麼
⑴ 《白鯨》講的是什麼
小說主人公捕鯨船長亞哈遭遇一頭綽號「莫比·迪克」的兇猛白鯨時被咬掉了一條腿,從此性情大變猛態兆,認定它是閉戚世間一切邪惡和痛苦的代表,發誓要追殺白鯨以報此仇。為了實現他的目標,亞哈不惜違反捕鯨業的一切行規,不顧大自然的一次次警告和船員的反對,搜遍了全球最蠻荒的海域,終於和他的宿敵劈面相逢。白鯨有著魔鬼般的狡詐和神話般的力量,凡人似乎是無法戰勝他的。但瘋狂的亞哈向不可戰勝的對象發起了註定要失敗的挑戰,在他心中,這條白鯨已經不僅是在海洋中的兇猛巨獸,也是在亞哈血脈中游動的魔鬼,導致最後亞哈和白鯨同歸於盡。因為他們是軍人,所以他們不會放棄。如此想來,至始枝租至終,那個看似被仇恨蒙蔽的艦長,一直也在強調著,它不是一頭鯨魚,而是一直在考驗挑釁他的敵人。面對敵人,只有戰勝或戰死,逃亡是士兵的恥辱
⑵ 《白鯨》:死在巨浪中的瘋子和窮人,可毀滅不可凌辱!
大自然不可征服,人類的勇氣和精神同樣不可征服。
巨大財富的背後充滿了罪惡
美國的捕鯨業起步晚於荷蘭和英國,十八世紀時一躍成為世界捕鯨第一大國,捕鯨業成為經濟支柱的重要力量,為美國最初資本主義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們現在看來,對鯨的捕殺是不可思議的,在當時卻是最合理最合法的經濟活動, 無怪於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巨大財富的背後充滿了罪惡」, 而這種罪惡是由一個國家同意甚至支持的。
麥爾維爾經歷生活的起伏,感受世態炎涼,青春在海上消逝,可以說他的這部作品對他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
作品本身的故事很簡單,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亞哈船長和白敗州李鯨莫比迪克的「戰爭」。亞哈船長因為被白鯨莫比迪克奪走了一條腿,由此對白鯨恨之入骨,即便是在夢里也渴望將其捉住折磨致死。
但莫比迪克是一隻力量巨大的聰明的白鯨,從未有人捉住過它,它彷彿是一個神秘的傳說,在大海里神出鬼沒。經過長期的努力,亞哈船長最終遇見白鯨,三天的惡戰,雙方同歸於盡,只剩下實馬力為人們講述這個悲慘的故事。
白鯨有兩個主人公,即亞哈船長和莫比迪克,實際上還有一個主人公,他被人們所忽視,但確確實實存在,並且帶給人們的震撼和感動絲毫不遜於那兩個主人公, 那便是以季奎格為代表的勇敢忠誠的社會底層的奴隸。他們在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察遲出,毫不退縮,這是貧賤之軀無比高貴的精神。
作者對這第三個主人公是同情的,贊美的。
在那些為紀念遇難者的碑石上寫道: 在這邊下面並沒有骨灰的鑲黑邊的碑石里,是多麼的凄愴和空虛。
不怕死,就怕窮
面對死亡,窮困的人是這樣想的「 盡管這個把頭顱掛在標槍尖兒上的行業,但也正是它給人們帶來短時間內飛黃騰達的機會 」。
許多年前就有先知告訴我們人人平等,可是經過多年的生活,人們發現把那隻不過是個美好的謊言。在現實生活里,生命是分有等級的,那些自以為是的當政者會宣揚有的人的生命更為珍貴一些,只是因為那個人出生的地方不同,膚色是聖潔的白色。
人是最擅長劃分等級的動物,信奉上帝卻不相信平等。
而季奎格的心靈如同白紙一般,從未被污染過,他滿臉傷疤,目光剛毅、真誠,額頭廣闊,「看到了喬治華盛頓的影子,他們的神氣中有一種「相似的高貴」,又「與蘇格拉底的表情有些相似」。他是野蠻的原始部落的王子,冒險走進文明的國度,卻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和鄙棄。
這樣一個人,可以為朋友生,可以為朋友死,從不考慮利益關系,只是憑著感覺就可以和另一個人成為生死之交,他說:「我們是最要好的朋友,隨時可以為你死。」
世界上最使人感動的一個詞是傾盡所有,這個原始人,不認識字,不會看書,不懂得文明的含義,卻真正的明白生命的可貴之處。當侮辱季奎格的小夥子不慎掉進海里,他毫不猶豫的救他上岸,他並沒有引以為豪,因為他認為這不過是應該要做的。
判斷文明的程度,不應該是言語或是膚色,而是心靈的高貴。
不瘋魔不成活
言歸正傳,談起船長亞哈,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傢伙,他如同塞萬提斯陛下的堂吉柯德,為自己的一個夢發了瘋。
無疑這是一個勇敢的人,自由勇敢的人才會向比自己強大的人或物挑戰,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堅毅剛強、不為名利所動的種種美德,他近乎神明,其精神令人神奉和激動。同時這也是個真實的人,像每一個有著兩面性的人一樣,他的陰面令人害怕,瘋狂到了極端變成了魔鬼,自私的抓住那個過節卻令全體船員葬身於大海。
大自然不得不說是偉大的,是我們人類的衣食父母,可它跡帶絕不像父母一般寬容仁慈,它從不主動給予什麼,人類做的過分的時候它也會報復,會令措手不及的人類失聲痛哭,惡語相向。
這是大自然的回應,它不依靠什麼,也不原諒什麼,人類若是想和它和平共處,只有遵守它的規則,可悲的是,人類總以為自身是高貴的高級的,更願意隨心所欲。
人類和大自然無法征服彼此,又難以和平共處。
麥爾維爾所提出的問題,如今依舊難以有一個好的答案。
白鯨莫比迪克顯然是自然力量的象徵,它被人類追殺奮力反抗,勝利是以亞哈船長的一條腿為代價的。它不願被殺被捕,只有殊死反抗,也許它很無辜,並沒有有意的傷害人類卻被人類作為財富的象徵而被捕殺,別無選擇,只有以牙還牙,正如我們偉大的大自然一般。
誰能說大自然的報復不比白鯨的反抗可怕,可誰又能說這是大自然的錯呢?
註定要死在巨浪之中
亞哈船長所率領的船名字叫做「婓廊德號」,我一直很好奇這個名字是何意思。「婓廊德」原本是美國東北部康涅狄州的一個印第安部落的名字,歷史悠久,那裡的人民英勇善戰,是個平和富裕的城鎮。不幸的是,白人移民侵入北美大陸,對原著部落的人們進行屠殺,這個小鎮的命運和她的子民一樣,悲慘極了。
我有時想,如今自稱文明的大國大聲呼籲和平,可是對於自己所犯的罪惡卻隻字不提,世界的和平也在這些沾滿鮮血的國家手裡,不得不說這是個諷刺。
作者以此為名應是別有含義的,這樣一艘船對抗白鯨,船上滿是下層的奴隸黑人,他們對著白鯨吼叫,所要表達的,想要說出來的話並不是渴望勝利,而是平等。
他熱愛、同情黑人,他願和他們並肩作戰,奮力爭取屬於他們的權利,但是故事的最後為何沒有聽到勝利的歡呼聲,只留下同歸於盡的悲慘?因為作者足夠的清醒,他明白要爭取權利就會流血、會犧牲,漫漫長路,是用鮮血和肉體鋪就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抗爭的精神,堅決而又悲壯。
「有的人死在退潮里,有的人死在淺水灘里,有的人死在洪水裡,而我,註定要死在巨浪之中,這是我的命,早已註定好了的。」
如同堂吉柯德舉起手裡的刀砍向水車,他自以為那是與他抗爭的敵人,但那不過是沒有生命的水車,他沉浸在自己的英勇舉動中,他著了迷,迷了路。
亞哈船長最終帶領他的船員走向死亡,勇敢質朴的季奎格,美德和忠心的斯達巴克,魯莽幽默的斯塔布,善良的比普,樂觀快樂的伏拉斯克,神秘的費拉達,這些英雄好漢,在死亡的面前鎮定自若,依然奮力舉起那面旗子,不願妥協。
所有人因為亞哈船長的自私專橫以及瘋狂斷送了生命,可是我不討厭這個人,是因為他將人類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就如他所說:「我絕不會對歹人說你應該跟你一樣強大的對手開戰,而不能欺凌我呀!」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這是亞哈船長生命的意義。
麥爾維爾,生前並不為人知,《白鯨》也一度被冷落,如今被人們發現。這部巨大的知識寶庫,為我們講述那個時代的捕鯨業,也為我們講述那時社會的不公平,還有那些可愛的生機勃勃的真正的人們。
⑶ 白鯨記電影_從《白鯨記2010》看美國文化的傳承
[摘 要] 根據美國著名浪漫主義小說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改編的《白鯨記2010》是美國電影的又一部力作。電影講述了核潛艇船長亞哈因被白鯨咬掉了一條腿後誓死追殺,最終導致全體船員在魚雷陸祥的爆炸聲中和白鯨同歸於盡的悲劇復仇故事。影片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抗爭,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揭示了電影中所映射出的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個人主義精神和世代傳承的基督教信仰等美國文化,對理解和欣賞該電影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白鯨記2010》;美國文化;傳承
一、引 言
電影《白鯨記2010》(2010:Moby Dick)是根據美國19世紀著名浪漫主義小說家麥爾維爾的海上傳奇小說《白鯨》改編,由著名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於2009年導演的又一部力作。《白鯨》(Moby Dick)(1851)講述了亞哈船長因為無法忍受被白鯨咬掉一條腿所帶來的屈辱和傷痛,誓死復仇,最終,他的狂熱和偏執導致包括他和許多無辜的船員葬身海底。該小說曾一度被淹沒在美國文學史的長河中,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終於在20世紀得到認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三次被搬上銀幕,分別有《白鯨記》1956年版、《白鯨記》1998年版和《白鯨記2010》。
《白鯨記2010》是以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期為時代背景,故事梗概與小說中的基本相同。蘆雹然而,由於早嘩搏時代背景的變換,內容有一些出入。影片融入了核潛艇、導彈、海鷹戰機、反潛火箭、魚雷等現代化武器,畫面驚心動魄,蔚為壯觀。影片不再以19世紀的捕鯨為背景,亞哈也不是在捕鯨過程中失去一條腿,而是在1969年11月20日,作為美國海軍「阿庫什涅特號」潛艇的一名聲吶員在深海中追尋前蘇聯潛艇時遭遇大白鯨的突襲所致。40年之後,亞哈成長為美國海軍第三艦隊潛艇的船長,而在小說中他是「裴廓德號」捕鯨船的船長。電影中追殺白鯨的「裴廓德號」潛艇上惟一的倖存者是一位某學院從事與鯨魚相關研究的聰慧漂亮的女博士米歇爾,她是被脅迫到潛艇上幫助尋找白鯨的專家,而小說中「裴廓德號」捕鯨船上惟一的倖存者則是捕鯨水手男青年以實瑪利。該電影和小說的故事一樣發人深省,本文從文化的視角,探討了《白鯨記2010》映射出的20世紀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個人主義精神以及世代傳承的基督教信仰等美國文化,旨在為觀眾理解和欣賞該電影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白鯨記2010》所映射的美國文化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始終帶著時代的烙印。《白鯨記2010》由小說中的19世紀改編為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期,從文化的層面說是對美國文化的某種傳承和升華。
首先,該電影是對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很好的詮釋。19世紀的美國,正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發達,物質進步,捕鯨業財源豐厚。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捕鯨普遍,因此,小說中有大量血淋淋的捕鯨和分割鯨的場面描寫。進入20世紀,捕鯨成為美國的歷史,《白鯨記2010》中若再出現大規模捕鯨的場面則有悖於社會現實。因此影片中捕鯨場面沒有了,「裴廓德號」捕鯨船被美國海軍的潛艇取而代之。
美國對環境和鯨魚的保護從電影一開始便有展示,美麗的加利福尼亞聖地亞哥海濱,天空湛藍,海鷗翱翔,聰慧美麗的女博士米歇爾利用長假正在海面上通過鯨魚發聲器對鯨魚的行為進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亞哈船長長期的關注。很快米歇爾和開船的黑人青年比普一起被要挾到亞哈為船長的「裴廓德號」美國海軍潛艇上,以協助亞哈找到白鯨。在潛艇上,當亞哈表示要追殺白鯨時,米歇爾博士斷然拒絕幫助他對動物進行復仇行為,當亞哈解釋說是為了阻止白鯨再次襲擊人類時她才應允。米歇爾博士從事的職業和反對追殺白鯨的態度凸顯了美國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視和努力。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制定了上千個環境保護條例,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環境法體系,並於1972年出台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美國這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也有自己的環境法,並起著重要作用。影片暗示觀眾,人與自然界應和平相處,和諧共存。
其次,該電影是美國個人主義精神的完美體現。美國個人主義起源於19世紀美國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個人主義。愛默生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價值,即強調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崇尚個人奮斗,實現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的個人中心主義精神一直是美國文化的核心,經過代代傳承和積淀,已成為美國的主要價值觀。受此文化影響,「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當代美國電影塑造了許多深受人崇拜和喜愛的英雄形象,這些英雄的靈魂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白鯨記2010》中的亞哈就被塑造成了一位捍衛正義的英雄,是美國個人主義精神在新世紀的體現。
影片中的亞哈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他的復仇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寧。他不再是小說中的「暴君和邪惡魔王」的形象。他的偏執被演繹為執著,他的兇狠變成了剛強,他復仇的決心使他成了一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英雄。他報仇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要阻止白鯨襲擊他人,造成更大的破壞。電影中的白鯨像一個巨大的惡魔,力大無比,詭計多端,對人類充滿敵意。它頻頻撞沉捕魚船和商船,撞翻油輪和遊船,甚至撞沉美國「埃塞克斯號」核潛艇,使許多無辜的人葬身海底。它能從1 700英尺的深海,張開血盆大口把潛艇拖到水面,沖破冰層,再將其扯斷;它能吞下美國的戰機,抵擋機槍的子彈,躲過魚雷的攻擊。因此,它不再是亞哈一個人的仇敵,而是眾矢之的。電影中亞哈說道:「你能想像如果那個東西到了珍珠港,會造成多大的破壞嗎?我不會拿美國海軍的安全或25萬人的生命去冒險。」「白鯨這樣,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他復仇的決心打動了潛艇上的130名船員,最後多次勸阻他放棄復仇念頭的大副斯達巴克也被他的精神所征服。追殺白鯨時,他駕駛著快艇,一手高舉著槍,一手緊握著方向盤,在大海中急速向前,毫不畏懼,讓人不由心生敬意。電影略去了捕鯨的血腥背景,突出了人類對鯨魚的研究和保護,誇大了白鯨的威力和破壞性,白鯨的行為似乎是恩將仇報。在這樣背景的襯托下,亞哈對白鯨的追殺也就顯得合情合理。
⑷ 《白鯨》主要講了什麼
《白鯨》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長篇小說,寫於1851年。
小說的故事梗概如下:
伊希梅爾酷愛冒險,他來到捕鯨船當了一名捕鯨手。船長埃哈伯用一枚西班牙金幣獎勵捕殺白鯨莫比·狄克,據說是它奪走了含搏物埃哈伯的一條腿。在緊張激烈的捕鯨過程中,雖然有不少的鯨被捕獲,但始終沒有看見莫比·狄克。終於白鯨的身影出現了,它在毀壞了好幾條捕鯨小船之後,又折斷了埃哈伯的假腿。在最後一天的較量中,它撞沉了埃哈伯的船談液,埃哈伯抓住魚叉,被中了魚叉瘋狂游動的白鯨拖走了。除了伊希梅爾以外,其他人都葬身海底。
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加以豐富的想像,向讀者展示了一幅驚心動魄的人與獸搏鬥的壯麗畫卷。歌頌了以埃哈伯為代表的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勇敢地和邪惡作斗爭的精神。小說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銀圓伏,曲折生動,寓意深刻。小說以寓言和象徵手法貫穿全文,人們普遍認為這部小說是19世紀美國小說的頂峰。
⑸ 《白鯨》
The solitude,where we are least alone.
離群索居,我們也不孤獨 —— 拜倫
關於作者
《白鯨》的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幼年時家境富裕,受過良好的教育,後來家道衰落,他不得不輟學謀生,涉足過多個領域,其中對他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是4年的航海生活。漂泊海上期間,梅爾維爾不僅做過商船的水手,還投身過捕鯨業,有過18個月的捕鯨經歷。這些經驗與見聞是梅爾維爾寫作《白鯨》時重要的材料來源,小說中對於捕鯨場面細致生動的刻畫,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親身的實踐。
在梅爾維爾生前,《白鯨》這本書不被人看重,直到20世紀以後,評論界才重新認識到這部作品的價值,並且給予了梅爾維爾應有的文學史地位。如今,當人們談論《白鯨》時,無論讀過與否,都一致承認,這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關於本書
《白鯨》在一個簡單的故事框架下,穿插了大量的航海術語、捕鯨史、鯨魚博物學、神話寓言、宗教故事、歷史傳記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象徵與隱喻的方式加以呈現。作者借鑒了戲劇獨白的形式,部分章節甚至直接採用劇本的寫作方式,最終造就了小說多樣、混雜的文體風格。
在亞哈船長和白鯨莫比·迪克這兩個形象上,梅爾維爾將他對人與自然的思索,用一種藝術的、含混的、模稜兩可的方式呈現,引導讀者對此做出自己的思考。而《白鯨》開創的人與自然抗爭的主題,經由傑克·倫敦、海明威等人的繼承和開拓,成了美國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核心內容
《白鯨》主要通過以實瑪利的視角,講述了他跟隨裴廓德號捕鯨船,在船長亞哈率領下追擊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並且最終失敗的故事。《白鯨》的魅力,主要在於其思想深度。簡要說來,梅爾維爾借《白鯨》表達了他對美國歷史、新教傳統以及超驗主義哲學的看法,尤其是後兩點,是驅使梅爾維爾創作《白鯨》的主要動力。
一、為什麼梅爾維爾要描寫一個捕鯨的故事
《白鯨》的故事是有所依的。寫作《白鯨》之前,梅爾維爾就曾聽說過埃塞克斯號在南太平洋遭遇鯨魚襲擊而沉沒的故事。1839年,《旅行者》雜志也刊登過大白鯨的恐怖傳聞,這些傳說與報導構成了小說另一個重要的材料來源。
在梅爾維爾生活的時代,捕鯨業可以說是一個危險又熱門的行業,而當我們將捕鯨業放到19世紀美國歷史的大背景下,就更容易看出這個行業背後,超越經濟因素的文化意義:自1776年7月4日正式建國以後,美國便一直處於急速發展與擴張中。到了19世紀,這一趨勢更加猛烈,開發西部的熱潮構成了時代的最強音。可以說,19世紀的美國,主流的國民精神就是不畏艱險、開拓進取,而捕鯨業正好與當時的時代精神吻合。相關數據顯示,當年美國一度擁有700艘之多的捕鯨船,三倍於歐洲的規模。這么一個九死一生的行業,之所以能吸引眾多的從業者,除了經濟利益以外,它的危險、刺激,以及與自然抗爭的象徵意味,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小說曾寫到過捕鯨者的收入,普通船員的收入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按照總收入分成,而他們所能分到的比例只有幾百分之一。即便捕鯨業收入再高,一般船員獲得的經濟回報也很有限,所以純粹為了經濟利益,大可不必從事如此危險的職業。說到底,捕鯨業與西部開發運動其實是同一種國民精神的展現,一個通過陸地,一個通過海洋,都顯示了當時的美國人征服自然的決心與勇氣。
二、白鯨和船長亞哈的象徵意義分別是什麼
亞哈船長與白鯨莫比·迪克是承載作者思考的主要載體,梅爾維爾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最多的心血。
先說亞哈,這個「不敬神又像神似的人物」,梅爾維爾在塑造他的形象時,肯定想到了希臘神話中的那些英雄。他追捕白鯨的過程可以拿來同奧德修斯的回家之路做類比,希臘神話中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之戰後,漂流海上10年,歷經各種磨難才回到家中。亞哈追捕白鯨的時間雖說沒有10年之久,但也不算短,而他在海上遇到的其他捕鯨船,就好比奧德修斯遇到的種種磨難,盡管他不需要與他們戰斗,但是他們的勸告仍時刻考驗著亞哈的決心與意志。
另外,從文體角度而言,英雄史詩的品格也是構成小說文體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史詩中的廳模英雄多是半人半神,亞哈因為敢扮陪緩於同象徵著恐怖、神秘、邪惡的超自然力量白鯨對抗,因而也獲得了似神一般的聲譽。不過正如同白鯨在邪惡與恐怖以外,尚有神聖與高貴的一面,一心追逐白鯨的亞哈在英亂旅雄氣質之外,也存在不敬神的惡魔氣息。因此,無論是亞哈或是白鯨,他們身上蘊含的象徵意義都包含著矛盾與對立,這雖然加深了小說的閱讀難度,卻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多闡釋、思考的空間。
在亞哈與白鯨的對抗中,包含著善與惡、美與丑、個體與上帝、人與自然等眾多看似對立的因素,我們既可以將亞哈理解為反抗權威與壓迫的英雄,也可以把他看作放任自我、追求力量的惡魔。對於一部偉大的小說而言,重要的不是它告訴了人們什麼樣的道理,或者給出了何種結論,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世界的復雜與深刻,展示人的可能性,並且最終把選擇的機會交回讀者。
三、為什麼《白鯨》被稱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首先,《白鯨》在題材方面寫到了19世紀美國熱門的捕鯨業。梅爾維爾結合自身經歷與當時的新聞報道和傳說故事,通過藝術化的處理,為讀者展示了捕鯨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對捕鯨場面的描寫,讀來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的勇氣。小說的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信息量巨大。受到《白鯨》的影響,在後來的美國文學中,描寫人與自然對抗的主題成了一種頗為可觀的潮流,這也構成了美國文學的一種特色。
其次,梅爾維爾通過小說,在歷史關懷、宗教意義和哲學思想三個層面給出了個人的觀點。在最直接的歷史層面,《白鯨》所寫的捕鯨業符合19世紀美國國民精神中努力開拓、積極進取的時代特質。但是,梅爾維爾也對開拓、進取背後的陰暗面進行了暗示。小說中捕鯨船裴廓德號的名字來源於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裴廓德族,這個部族在白人西進過程中遭到了慘烈的屠殺。類似的隱喻、象徵充斥著小說的各個角落,構成了復雜而深刻的歷史關懷。而在宗教與哲學的層面,梅爾維爾既回應了加爾文教派中的「原罪」思想,又對當時流行的愛默生及他的超驗主義哲學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更為重要的是,梅爾維爾沒有試圖強行給出答案,他通過紛繁復雜的象徵系統,讓各種矛盾的品格與情感集中在同一個象徵符號之上,使讀者能夠挖掘出小說的深層意義。
再次,梅爾維爾在文字寫作與小說技巧方面同樣表現得無可指摘。亞哈船長和已經被賦予了神性和人性的白鯨莫比·迪克都刻畫得非常到位。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那些著墨較少的角色,如敘事者以實瑪利,標槍手魁魁格,以及船上的大副、二副、三副等,梅爾維爾都能通過寥寥幾筆寫出他們鮮明的性格特點。
最後,梅爾維爾在文體方面採用的技巧具有十足的前瞻性。他將應用文、說明文、英雄史詩、戲劇等各種文體的元素融匯在小說之中,將航海知識、鯨魚博物學、捕鯨史、宗教寓言、歷史傳記等穿插在追蹤白鯨的過程中,這使得小說呈現出包羅萬象的景緻。在19世紀的美國文學中,舍棄跌宕離奇的故事情節,而在文體與技巧方面做出如此嘗試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白鯨》或許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代表。
金句
1. 梅爾維爾寫作《白鯨》的真正意圖在於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小說帶有強烈的形而上意味和濃厚的宗教意識,而這一切都蘊含在小說無處不在的象徵符號中。
2. 小說中的亞哈則恰好欠缺謙卑與服從的品質,他不聽從旁人的勸告,以半慫恿半脅迫的方式帶領眾人追捕莫比·迪克,即使面對死亡的命運仍然毫不退縮,這無疑是把「自我」提升到了與「神」平等的位置。
3. 即便亞哈擁有無盡的勇氣、堅定的意志,他仍然無法對抗象徵著超自然力量,象徵著「原罪」與上帝權威的莫比·迪克。
4. 對於一部偉大的小說而言,重要的不是它告訴了人們什麼樣的道理,或者給出了何種結論,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世界的復雜與深刻,展示人的可能性,並且最終把選擇的機會交回讀者,《白鯨》恰恰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小說。
⑹ 《白鯨》的簡介
如果你說的是這本書,請你讀完下面的全部內容。
《白鯨》又名《莫比·迪克》,是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代表作。麥爾維爾,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美國家庭中,後家道中落,他從事過不少的職業,一生坎坷。在他有生之年,《白鯨》並沒有讓他名利兼收。在他生活的時代,幾乎沒有人認識到《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而具有的價值。直到1919年以後,《白鯨》的意義才真正被人發現,評論界也給賦予它很高評價:「變動的時代的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把它稱之為放映時代的鏡子。
一、《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一部象徵主義的作品,有著豐富的意蘊。
從表現的內容看,《白鯨》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巨著,反映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所作所為以及這種活動在人的心靈中所產生的影響。文學反映論認為,文學是一種用語言符號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世界的產生的看法與觀點,是一種世界觀但卻不是方法論。也就是說,你無法把文學作為一種價值實現的手段,從這方面說文學又是超功利的。
《白鯨》產生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正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擴張的時代。美國此時完成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資產階級的慾望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急速的膨脹,為了滿足狂脹的慾望,他們不斷進行所謂的「改造」和「探索」。一方面,對於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們實行「友好」的改造,給他們帶來所謂的「文明」,這一題材在當時的文學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涉及到對自然的資源的掠奪和對自然的征服。《白鯨》反映就是這一題材,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斗爭。
「裴廓德號」是人類的象徵,代表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裴廓德號」自一產生就是人類力量的應證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它出生的使命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去征服自然,體現人類的野心。當「裴廓德號」駛向平靜美妙充滿遐想的大海那一刻,人類一切詩意的夢就破碎了。「裴廓德號」是資本主義物質欲的象徵,是一種擾亂世界和平的機器,它將原本和諧的世界給打亂。它是人類潛在慾望尋找滿足的一種代言。
下面我們來看看,「裴廓德號」上的船員:船長亞哈、魚叉手隗魁等人物。
亞哈,是「裴廓德號」的船長,是探索隊列中的一家之主。他的出場也是頗耐人尋味。文中對亞哈的外貌也做細致地描繪,最引人注意是他的疤痕「從他灰白色的頭發往下經過曬成焦黃的臉部和頸部的一邊,有一條釣線般細小、青灰透白的疤痕一直延伸下去,只是被衣領著住了下段。它就像樹冠上落下的一道閃電,在筆直高聳的樹幹上留下一條垂直的裂痕,一段小根也沒有折斷,只是把樹干從頂部到根部剝落了一線樹皮,閃電卻這樣從上到下消失在土裡,而樹呢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疤痕是讓亞哈的身世和經歷更加意味深長。作者用一個想像的比喻,道出亞哈的不同尋常。作為船長的亞哈,更多的是魄力和毅力,它成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的象徵。他的疤痕是人與自然搏鬥的證明,象徵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所遇到障礙和阻力,表明人類已經傷痕累累(亞哈已經失去了一隻腿)。但是,「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說明人類盡管是受到掠奪自然的懲罰和反抗,但是依然死心不改,表現出無盡的力量和信心,這也許才是人類的悲哀。本來信心和力量更多的是應該提倡的品質,但是放在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時候這就成了災難。比如,高科技的發展像核技術,對於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它拿來滿足某些人的過度的私慾的來說比如核戰爭,那將是人類的災難。而「裴廓德號」也一樣,它在亞哈的帶領下必然會走上人生的不歸路。作為個人的亞哈,他這次出海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種私人的復仇行為,為他失去的那條腿找個說法。他的腿是在一次捕鯨時被一條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所毀。從此,找尋「莫迪·比克」並將它消滅掉,就是他作為船長之外的另一個潛在的慾望。
亞哈是自然世界中的征服者,是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利己主義的慾望的代言人。在人的慾望膨脹之前,世界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依靠於自然,把自然作為人的朋友來看待,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這次「裴廓德號」的出海,象徵的是人類在向大海索取資源,去捕殺海洋生物--大鯨。這一舉動表明人對自然的立場已經發生了很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一體走向主體和客體,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亞哈,是人過度慾望的象徵。他為了能夠有機會打到他私人的目的,在航海途中,對船員的軟硬兼施,堅持搜尋「莫比。迪克」的下落。這亞哈的一己私利,放在整個人類的集體中考慮,也就是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主義的集中表現。為了求得人類的自身的慾望的滿足更多的是即時慾望的滿足,不惜犧牲其它生物個體的生命和剝奪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發展的權利。捕鯨業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賺錢的行當,在公元890年就有記載文中所述「他出訪的這個國家的時候,還想捕些馬鯨回去。馬鯨最值錢的部位是鯨牙,他此行帶了幾顆來獻給國王……」(奧特口述,阿爾弗萊特往筆錄公元890年)一直到作品出版的那個年代,捕鯨業依然很盛行。可見,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隗魁,相對亞哈來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土著人。他雖然沒有亞哈的陰謀詭計,沒有亞哈
「文明」。但是,在捕鯨這一行當來看,隗魁卻始終是一個老手。在亞哈選拔的水手的時候,他以那精湛的捕鯨手藝一舉獲得了船長的認可。在征服自然的歷程之中,隗魁也是一個侵犯者。如果說亞哈作為船長來捕鯨,是象徵人類發展了文明階段對自然的征服與侵略的,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話;那麼,隗魁則是象徵人類的發展的起源階段,好比原始社會或是封建社會人類對自然的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無論是隗魁還是亞哈,都以高級階段的生物而自鳴得意、高高在上。長久這樣下去,人類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被眼前的幻境所迷惑,更多的是行動的盲目,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亞哈一幫人,作為捕鯨者來說,他們已經是相當的成功的。因為,在他們的航行中已經收獲了一條大鯨,出海的目的已基本達到。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對莫比。迪克的追尋。(盡管有的船員是被迫的,但結果還是行動了)最後,直到莫比。迪克的出現,人與白鯨大戰一程,還是以人的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應驗了一句古話「玩火者必自焚」。
白鯨,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活規律。這一規律不能忘加改變的,人哪怕你是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完善。我相信,人類也是不能破壞規律,任意妄為。白鯨,他的本性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所以它不是人類的「撒旦」。人類此時才是自己的「撒旦」!
二、從創作手法上,《白鯨》也獨具特色。
1、現實主義的手法,詳盡的細節描寫,更多的是說明性語言。它不同於傳統的小說傾向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逼真,給人的是知識性的收獲。在這方面類似教科書的性質。
如開篇以「摘錄」的形式,將古往今來關於「鯨」的只言片語統統的搜集進來條條框框,在給「鯨」書寫一張履歷表,詳述「鯨類」遇見人之後的生平大事。
2、文本中已經隱約出現跨學科的敘事的走向。它在文學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自然科學的知識,文學有科普宣傳冊的嫌疑。如第三十二章的「鯨類學」、第五十七章的「各式各樣的鯨:畫里的、牙雕的、木刻的、鐵片的、石塊的、山形的、星座的」、第六十章的「捕鯨索」……這些大部分都是在介紹「這個東西是什麼」和「它用來干什麼用」以及「怎樣用的」等問題。這樣來,文學的趣味就隨之淡化了許多。
3、該小說的目的以及遠離了傳統小說的目的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節。表面上看來似乎不成體系顯得凌亂。如一個個的小標題之間並沒有前後相續的聯系性,一節與全文的主體沒有血肉的關聯。從中抽出一兩個章節也不會影響全文的整體性。同時,每一章節都有自己的小標題,單獨也可以提出來獨立成篇即由它自身的獨立性。但是,文章超越了文本的字面的布局。但是,作品以文中人物的心理歷程來建構的故事。文章講的是有關捕鯨的系列活動,寫人們開始處於利益的考慮組成了捕鯨隊到後來以亞哈的自我的「復仇」為行文的關鍵點,一步步深入展開。
《白鯨》是一本文學作品,它產生於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美國,誠然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是《白鯨》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是具有超時代性和超階級性的,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和發展留下許多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在這一方面,《白鯨》的意義是巨大的,不愧為經典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