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電影喜宴中講了哪些跨文化交際

電影喜宴中講了哪些跨文化交際

發布時間: 2023-05-29 05:06:36

❶ 有誰知道哪些電影屬於跨文化交際的急!!!!

不太明白你說的跨文化交際是什麼意思?
但我想芬蘭影片《玉戰士》裡面,章子怡同芬蘭演員合演算不算交際?
還有《游俠》裡面李連傑同傑森斯塔森聯合主演算不算?
《狼犬丹尼》和《龍之吻》的主演是李連傑,但導演是法國人呂克貝松,這些算不算啊?

❷ 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現在價值觀與道德標准、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 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 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 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 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 可忽視的問題。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 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 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 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 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 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 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緩帶旦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 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比較熟 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答。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化障礙的確會影響跨文化交際。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的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Differences in Value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Personal Honour VS Modesty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 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
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 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Self-centre VS Sacrifice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 )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 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擾擾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 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 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 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 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行消事」。
3.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Pioneering Spirit VS Medium Way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 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國人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更願意維護現狀,保持和諧。
4.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Indivial Freedom VS HarmoniousCooperation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 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
二、社會關系的差別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Equality Concept VS class Concept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 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 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 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五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 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Nucleus Family VS Four-Generation-under- the-Same -Roof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 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 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 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 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 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 day,isn'tit?」
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裡」、「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 整天把「thank you 」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 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 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
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 」「請 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
四、社會習俗的差異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1.對女性的態度The Attitude to women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 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 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 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 含有貶義,如「妖、妓、奸、奴、嫉、妒」等。
2.對婚姻的態度The Attitude to Marriage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 ;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 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 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中國人的婚姻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這是因為中國人把婚姻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謹慎對待,認真 選擇,一旦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中國人一向把婚姻當作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喜新厭舊,或是第三 者插足都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於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 ,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

❸ 體現跨文化交際與沖突的電影

通天塔(2006)

英文名: Babel

中文名: 通天塔/火線交錯/巴別塔/巴貝塔

導 演: ( 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

主 演: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Mohamed Akhzam) (彼得·懷特 Peter Wight) (哈里特·沃特爾 Harriet Walter) ( Trevor Martin)

上 映: 2006年09月01日 美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法國 美國 墨西哥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阿拉伯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日語 日本手語 柏柏爾語

劇情:
北非摩洛哥境內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倆正無憂無慮地放著羊,此時他們的父親手捧著剛剛從日本朋友那裡得來的步槍欣喜地向他們走來。亂世之中擁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獲至寶,父親隨意向遠處開了一槍以試試手感之後。遠處隨即傳來一輛旅遊巴士的緊急剎車聲。此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一對美國夫婦理查德(布拉德·皮特)與蘇珊(凱特·布蘭切特)來荒涼的非洲旅遊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婚姻,只留下心愛的孩子在美國由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照顧。在經過了反復的爭論以及內心的掙扎之後,兩人依然擺脫不了悵惘的心結,正搭巴士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不料悲劇突然降臨,一顆子彈穿過車窗,擊中了妻子。為了挽救愛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計四處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語言不通,任何一件簡單的情況解釋起來都遇到重重障礙。美國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開外交求援;當地的警察也迅速發現了肇事的父子,將三人包圍在山坡。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很想在離家長達9年之後回去參加兒子的婚禮。於是,她說服侄子(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陪她帶著理查德的兩個美國小孩兒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於人種與膚色以及語言不通等原因,他們被警察當成綁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繼而又與小孩失散。在遙遠的日本,曾贈與非洲朋友步槍的日本人(役所廣司)亦面臨著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殺,聾啞的女兒在母親自殺後更加自閉,並且還靠勾引她遇到的每個男人來宣洩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發生的事情幾盡濃縮了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幾乎源於溝通的不暢……

❹ 中西方婚禮習俗文化的差異和融和

淺談中西方婚禮差異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各國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為緊密高襲了。今天無論是「借鑒」還是「拿來」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而自洽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的覺悟。
自古以來,婚姻就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項活動,幾乎在每一個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習俗。人類似乎天生就有這么一種需要,用婚禮將丈夫和妻子的關系公開並確立下來。而最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透過紛繁絢麗的風俗來更清楚的認識人類社會歷史,探究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和規律,因此我門從這方面著手只到整個禮儀系統的學習。
婚禮同時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國有著5000年燦爛而悠久的傳統文化,這是世界各國有目共睹的,而婚禮文化在中國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後,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西方的婚禮文化也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現在社會上流行中式婚禮西方化,西式婚禮中國化,都在說明著婚禮的形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這體現了婚禮文化的豐富,中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而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也必然帶動各國之間經濟的合作發展,沒有了文化上的沖突,政治也會變得相對穩定。
中國的婚禮形式在我門年輕人的眼中都覺得很煩瑣,首先介紹個對象不說,還得各個親戚看看是否「通過」,那我就簡單說幾句吧,相親,是我們國家的俗稱,大多數是男的相女的,哈哈,接下來就是「見面」、「遞貼」、「換號」,後邊才結婚呢,結婚當天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通路」、「接親」等等,就是事情比較多,也比較麻煩!現代的婚禮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裡,男女雙方在結婚公證處領取結婚證後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輪流向每位客人進酒,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喝一口新娘進的酒。有時雙方的戚閉兄朋友會刁難新娘,新娘若回答不出他們的提問就要送一大堆的喜糖作為交換。喜宴結束後,大多數情侶會去度蜜月。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體現了中國婚禮的特點:隆重,熱鬧,喜慶。
西方的婚禮是屬於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浪漫的氣息。一般有以下步驟:1來賓入席。2奏結婚進行曲。親友點上蠟燭,牧師領唱詩班進場,宣布婚禮開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陸續進場,女方家長陪新娘進場全體起立.3女方家長入席。新娘挽著父親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進入會場,全體來賓起立,父親鄭重的把女兒交給新郎,女方家長就坐,全體來賓就坐。4牧師證婚。新人進行結婚宣誓,宣告願意結為夫妻。5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6獻詩。來賓在唱詩班的帶領下,唱祝福歌。7禮成。奏樂,新郎站右邊,新娘站左邊,兩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隨後,家屬以及來賓隨後退場。8茶會或晚宴。
中西方婚禮的差距產生的原因:
1、思維模式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有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很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徵。由於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想,久而久之,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
2、價值取向: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和丑,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決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准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准落後。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態拆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於突出個人。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
3、行為規范
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斷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於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相互之間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是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非常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對此會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認識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不許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麼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4、宗教觀念
中國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數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禮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禮成了。
當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各國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為緊密了。隨著我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強,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也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交際日益增多,這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機會與外國人交流和接觸。而這種交流將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而越來越頻繁。但是與此同時中西方禮儀方面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而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非同小可,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我們所面臨的西方人無論是在價值觀,思維方式或者是在行為規范模式方面和我們中國人是迥然不同的。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差異下掩蓋的利益差別,以免出現在交流過程產生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❺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在哪幾方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

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而在中國,人們喜歡加上職位,xx經理,xx總裁等。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頭銜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高級宗教人士等。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在我國除了見面和告辭時使用,在表示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時也使用。發展到現在,被簡單的「你好」,「再見」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貼面禮、親吻禮、吻身禮,讓國人仍很不習慣接受。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感到奇怪。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僅微笑作再見就可。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

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於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後補禮」。與年長者不能送「鍾」,烏龜有「王八」之稱,亦不可。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亦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中國人則習慣稱自己「禮不好,請笑納」。

5,日常行為習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為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願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麼幫忙。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價格,在中國人看來,物品貴賤只代表物品質量。西方人則認為是隱私,不宜直接詢問。中國人的空間距離較近,經常可以看見中國少女親昵而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過於親近,中國人認為西方人冷淡、傲慢、過分疏遠。這都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導致的。東方人重義重情,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液乎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鬧粗悉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准,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於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凳告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於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於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後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慣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為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慣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於「再見」,說話人並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鍾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並徵得同意,然後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中西方禮儀的起源

中國禮儀和西方禮儀有著不同的起源。

1、中國禮儀的起源

在中國,禮儀等於禮節和儀式。禮儀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和對鬼怪神靈的信仰。人們認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所以,禮儀源自對鬼神的信仰,以及對鬼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信仰。中國是一個充滿儀式的國家。追溯到五千年前,禮儀過去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至今,禮儀已經真正地改革了。因此它變成現代文明的儀式。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扮演著法律性的角色。禮儀的起源能夠追溯到人類的早起時期。據說在中華民族最開始的時候,禮儀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和一個原始宗教產生的。禮儀是處理人、上帝和鬼神這三者之間關系的體系。據說在古中國有五種典禮。其實禮儀可以分為2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生活。在禮儀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禮儀的本質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和鬼神信仰的關系。

2、西方禮儀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禮儀」這個詞的意思是「遠離草地」。路易十四的園丁發現貴族走過他的花園,然後他放置了(禮儀)的標志警示了他們遠離草地。公爵和公爵夫人依舊直走路過這些標志時,由於這種公然無視,凡爾賽下令,沒有人能不遵守禮儀。後來禮儀的意思包括法院職能的傳票,說明了一個人的`立場和指示了一個人該做什麼。禮儀像語言一樣已經進化了,但是字面上依舊有遠離草地的意思。直到1960年代,毫無疑問一個好的禮儀是很重要的,但是隨著70年代的解放,正式禮儀的普及率下降了。在2004年,回歸傳統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新的重點。適當的禮儀給孩子和成人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提供了競爭優勢,而且賦予了他們一種自信感。

【拓展內容】

中西方餐桌禮儀

1、餐桌氣氛上的比較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一面,有對傳統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製作菜餚,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確,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范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准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徵。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雲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餘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後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於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准、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於文化的正遷移作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鍾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方婚禮禮儀

中西方婚禮地點差異

作為人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為一對幸福戀人新的起點,中國人的婚禮是隆重熱鬧的。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裡或是酒樓里擺上酒席以宴請親朋好友作為新人的見證。在當代中國,新人一般會邀請親朋好友去酒店或是賓館。會在酒店賓館里將排場弄得很大,突顯婚禮隆重、熱鬧的特點。

而在西方,人們的婚禮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較安靜的地方舉行,井井有條,不像中國婚禮般熱鬧。西方的婚禮突出莊重和聖潔,追求浪漫與實在的結合。

中西方婚禮著裝差異

中國傳統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具著紅色的禮服。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而在婚禮當天,新娘子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結婚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歡慶。1850年到192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徵。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徵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里,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一些地區,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里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的新娘只能穿傳統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一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以後,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異

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由此可以見到我國文化的繁瑣,但不要以為繁瑣是我國婚禮的特有特徵,其實,不同國家雖然有不同的婚俗,但從繁復的細節與用品的喻意,都可見對婚姻的尊重和期許無分國界。

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徵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徵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俗。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徵好運。根據民俗說法,農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後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福婚姻的好兆頭。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於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製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麵包的材料小麥象徵生育能力,麵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婚蛋糕了。由此可見,西方的婚俗並不比中方簡潔。

中西方婚禮差異有哪些

1、為什麼新娘要穿白色禮服?

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歡慶,這就如同在中國,紅色象徵著喜慶一樣。在1850—1990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徵。到了20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就遠超過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西方婚禮的首選顏色,更是象徵著新娘的美麗和聖潔。

2、西式婚禮上,為什麼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

西方婚禮與傳統的中國婚禮不同,西方婚禮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為在古時候,盎格魯薩克遜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劍擊退敵人。

3、為什麼要切婚禮蛋糕?

依照歐洲傳統習俗,在西方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要隔著糕餅接吻。有一位聰明的糕餅師靈機一動,將各種糕點混在一起,再加蓋一層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現代的婚禮蛋糕。切蛋糕時,新郎和新娘必須兩個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塊蛋糕,不能一個人切,也不要請他人代勞。

4、為什麼新娘要戴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徵著青春和純潔。據說,當年西方婚禮上有位美麗的貴族女孩,不經意地站到了白紗窗簾後面,她的丈夫見了驚為天人、贊嘆不已,這給了她在婚禮時帶白紗的靈感,她的舉動立即掀起一陣風尚,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的習俗由來。

中西方拜訪禮儀

在稱謂和稱呼方面

西方人的稱呼通常是比較籠統的,通常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個稱呼。例如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詞在我國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我們在建國後熟人稱呼經常在其姓名後面加上「同志」一詞,比如,開會的時候,某某領導講話,「向某某同志學習」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就不必細說了。但是,在當今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

在見面交往禮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在宴客方面,喝酒

歷來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中國是一個酒文化大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釀酒工藝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飲酒成為中國人宴請賓朋、交際應酬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們也對中國的白酒滿懷好奇心,但他們對中國酒桌上的強行勸酒有多反感。就如我們正常的中國人對老外的貼面禮排斥一樣。

❻ 愚公移山與老人與海的異同

《老人與海》和《愚公移山》這兩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因其所站的角度不同、審美標准不同、個人經歷不同,而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

但是,通過對主人公性格的對比分析,以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現象的透視,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作品的本質,即人是創造和實踐自我價行明值的主人,不論是身處孤獨環境還是集體環境,人生征途必定坎坷,因而必須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相信自己,以堅毅、樂觀、坦誠的性格穩步前行。

(6)電影喜宴中講了哪些跨文化交際擴展閱讀

《愚公移山》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檔巧告呼應,情節寬灶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其主題思想即恆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❼ 請介紹跨文化交際的視頻材料

推薦你幾部電影
Gung Ho
講的是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建廠的事情,雖然有點老,不過裡面充滿了跨文化交流的問題,而且很搞笑。電影有些難找,你可以在google視頻上面找到一些
http://video.google.com/videosearch?q=gung+ho&oe=utf-8&rls=org.mozilla:zh-CN:official&client=firefox-a&um=1&ie=UTF-8&ei=kJtES-mlAs-LkAWLhMmxDw&sa=X&oi=video_result_group&ct=title&resnum=5&ved=0CCoQqwQwBA#
Crash(撞車)0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這也是一部很好的關於跨文化交流的電影。相信你能找到。
再有shall we dance?(日本)和 喜宴(香港)也是兩部很能從文化角度講解的電影。
雖然這幾個是電影,不過你可以剪切一段課上使用。
不知道能不能幫得上你,不過我也是學習這方面的,希望有機會可以交流一下。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3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7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4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7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