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拿哪些事改變了老王等人
1. 電影《推拿》帶給你什麼感受
落掉的一顆星在於兩點質疑,一是擺脫不了的矯情,二是情節的急促展現。
畢飛宇的原小說是以人物為章節,每章聚焦一個人,從他/她的視角展開心理描繪。推拿院人物眾多,盲人按摩師是一群,健全人是一群。後者包括了煮飯阿姨和兩位前台小妹。盲人里的爭斗是無聲的,他們必須很認真的用耳朵觀察,在心裡揣度。而健全人的矛盾是訴諸言語,公開化的。
電影中對群像的處理極難,就像把《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拍電影一樣,這種難看程度是難以想像的。如何平衡戲份又不失深度,片中找到一個很不錯的匯流點:小馬對小孔愛情的落空,接都紅對小馬愛情的落空,接沙復明對都紅愛情的落空,由這四個人構成愛情線的主幹,旁伸開來,是王大夫和妓女小蠻,以及無驚無險的金嫣和張宗琪。這涵蓋了整劇中的盲人角色,能感受到強大張力的聯系。他們關於愛情的慾望如此天然而不懂約束,卻又沒有傷害力。而那場「分肉爭執」無疑是對健全人的世界,莫大的諷刺。片中,究竟有沒有任何一場戲是表現盲人的人性惡的?
按摩院是由沙復明和張宗琪合夥開的,所以合名為「沙宗琪」,小說後段也出現了兩人就按摩院歸屬權和領導權發生爭執,但這在電影中沒有被呈現。導演編劇幾乎攫取了小說中所有明顯的沖突戲,可偏偏沒有這場。這是一種傾向,將盲人形象,做的盡善盡美的傾向。這是清晰指向道德立場的做法,也是最為大眾心裡舒坦的做法。當然,這無疑削弱了他們性格中作為人本能的復雜一面。小馬黑暗視角的呈現,是非常有趣的。他是最年輕,人物狀態變化最大也是最好看的一個。婁燁是最先持積極心態嘗試高清機拍攝的導演之一,我們能看到這部影片,比《春風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謎事》都更明亮而有細節,即使還是有無休止的落雨和陰郁。小馬的主觀視角,攝影機拍攝的是一個粗糙的,失焦的,濃烈的,類似膠片的畫面質感,它不僅是模仿小馬眼睛所見,也是他心理渴求的視覺外化。這兩種攝影風格,光明和黑暗,白天與夜晚,其實並沒有分水嶺,之於盲人都是一樣的,但之於觀眾,有了強烈的代入感,和醒目的辨別標志。費里尼曾經說過,自己喜歡搜集各式各樣人的面部照片貼在牆上,不同人的長相、表情、喜怒哀愁,都可以刺激他聯想故事。影片中大量細膩特寫,拉近了觀眾和人物的距離,幸好演員都是極佳的,經得起特寫與觀察。遊走的鏡頭連貫了視點和情緒,如中國毛筆字一樣的流暢,是婁燁詩電影概念的開始。在這一點上,加之旁白,是繼《春風沉醉的夜晚》後,在視聽語言上更好的傳承。毫無疑問,婁燁作為第六代導演之一,如今成為最有成績也最有風格的一位。應該被肯定的是,主題的選擇,能看出視野和性格。路學長辭世;王全安、王小帥還在向過去取經,沉耽在所謂情結里走不出來;張元已經給家俬拍定製微電影;管虎努力的商業轉型。唯剩下賈樟柯和婁燁在用電影做當下的記錄者。不過賈樟柯有著商人的精明,而婁燁不訴諸任何人的政治理念和社會意識。他的影片是普世的,還是那個細膩的小情人,擺脫不了的是關於愛的永恆命題,即使包裝千變萬化。他對廣場舞的熱愛,以及紋身的迷戀,以及彌漫、朦朧的影調,會成為他影片的注腳,為作者論研究增添趣味。關於小孔的扮演者在外形上和俊俏的郭曉冬扮演的王大夫不相匹配,這都是我們作為「明眼人」所見所生的偏見。作為盲人,美或是不美,倒不如身上迷人的氣息。正是這樣,他們萌生愛意的原因才與健全人,是如此的不同。
傳閱都紅留下的紙條那場戲是我最喜歡的。紙上刻著盲文,沙復明等人小心翼翼摸著凸起的小點,閱讀完畢,沉默,傳給下一個人,而健全人都沒有能力去聆聽都紅的心聲。讀信,不用眼看,不用聲讀,從來沒有哪部電影是這樣描繪兩個世界的。而沙宗琪按摩院里,他們作為個體經歷過的撒狗血,而作為群體所相伴支撐的轟轟烈烈,在這種不告而別下,無聲的結束了。
2. 國產十大冷門電影,每部都被低估了
1、《一個勺子》;明明是一個老實人,卻被 社會 欺騙成一個勺子。勺子有什麼用,為什麼那麼多人搶?想不明白。後來比兒子都重要了。活得通透的人大概是小賣部老闆了吧,人生就是這樣。想不明白就不要想了。這就是活得明白的地方。
2、《推拿》;該片大幅寫了盲人對愛情的需求,很多涉及情愛鏡頭也讓人意識到盲人也和正常人一樣的,只是正常人有眼睛,尋找愛情多了渠道,但在認清愛情上,正常人也未必能做得好。 老王拿刀割自己,用這種方式逼討債的離開,這是下了多大的決心?
3、《海洋天堂》;膠片電影的質感,描繪了一個與命運無奈斗爭的故事。 游泳池裡大福和鈴鈴相遇的鏡頭,有所阻隔,不真切,卻深刻奇妙。 父親和小賣鋪的老闆娘的 情感 ,不訴諸於言語,卻滿溢於行動之中。真摯卻深藏。 爸爸是很好很好的爸爸,首先是個很好的人,深愛孩子,也對別人負責。 有一些重復的意象,層層堆砌,最終也沖擊心弦。比如放在電視機上的狗,最終被大福放到了沙發上。公交車上的一聲「我下」。 唯一覺得不太好的地方是,配樂有點多。
4、《鋼的琴》;國內偏歌舞劇的電影,全劇慣透了蘇聯音樂.舊時代終將過去,新時代終將來臨.每位主演都演出了人物的性格,可以說是非常演技在線了.最吸引我的還是劇里的畫面場景太棒了!張猛你他媽真牛逼,希望中國除更多有內容的電影,這片還有點搖滾風調,配樂也是牛。
5、《心迷宮》;挺厲害的,影視化敘詭屬於是。幾條線相互呼應,雜而不亂,通過一些細節來提示邏輯關系,很好地構建了一個發生在小空間和短時間內的復雜故事。當然某些部分還是有欠推敲的地方,為了整體效果,犧牲了合理性,強行推進劇情,所有有點喜感。電影在人物刻畫上也很生動,看完覺得農村真的是讓人蠻心生恐懼的。
6、《十二公民》;何冰老師說這是他拍得最舒服的一部電影,所以來看看。演技當然都沒的說啦,我覺得不如美版的脊指臘原因還是劇本。各個陪審員的年齡、性格、逗並經歷、職業都設定得比較典型,但有的台詞並沒有在這個情境說出的必要,因此顯得功能性較強;有幾次情緒高潮也比較突然,沒有很好的鋪墊,像為了憤怒而憤怒。
7、《歲月神偷》;從第一幀畫面開始,伴隨著悠揚悅耳的背景音樂,就會讓人如同時光倒流置身到某個似曾相識的歲月,也許電影中的某個情節就是自身親歷過的回憶。全片體現出的港味生活,似遠即近,其實也是一種歲月情懷。
8、《逆光飛翔》;很輕松很日常情節簡單的的像一部紀錄片,就是所謂的台灣小清新。所以看起來有點不像電影,因為還是喜歡「重口味」的更像「電影」的有一定吸引力和想像力的片子。男主本色演出,笑起來時挺可愛的。
9、《師父》;結尾是沒怎麼看懂了。 想來應該是:本只為自家拳術揚名,沒成想有了愛人,有了愛徒,懂了情懂了義,武術只不過是媒介,名利場也不過人來人往,情義才是無價永恆。 另外 宋佳是真會櫻滑演,廖凡的痞氣也很契合。配樂也很有趣,一些快節奏戛然而止,有些戲謔感,頗有一種讓人趕著去看結局的催促。
10、《桃姐》;終其一生,只為了你的生活順利平安。看完我也著實擔心自己老了以後,如果不能自理的話,我寧願早點離開這個世界,最怕的就是沒有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桃姐的一生也算完滿,遇到一個如此善良的家庭,受到美好的對待,善良自有福報。
國產十大冷門電影,每部都被低估了!
3. 電影《鐵道英雄》中,有哪些隱藏的細節
天氣:全劇只有在入黨宣誓那段,有陽光透過車窗玻璃照在人們臉上,感覺到了點溫暖。其餘都是陰霾的天氣。
結尾的大合影:我們不知道庄妍的結局,看到她和老王老洪站在一起,我們明白,庄妍也壯烈犧牲了。
此外,還有以下幾點:
1.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清政府時,李鴻章等人希望中國能向西方學習,建造一條貫穿中國南北交通要道的鐵路線。這條線北至天津,南到南京浦口。
為了搞好這條鐵路線,清政府全球競標,最終德國人和英國人成功競標。他們用了四年才建好津浦鐵路。
《鐵道英雄》中出現的臨棗鐵路就是津浦鐵路的一部分。
津浦鐵路具有極強的戰略價值。日本人利用這條鐵路箱為日軍輸送大量軍備物資和軍隊。此外,棗庄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日本控制當地煤礦,就是在為戰爭獲得豐富的能源。
2.老王的地位
老王曾為德國人工作,這段工作經歷的信息量極大。
它足以證明老王在臨城站的地位。
1897年,德國佔領山東。直到1919年,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
這說明老王在1919年之前就已經在臨城車站工作了。
《鐵道英雄》的時間線是1939年,換算一下,老王在臨城車站至少有二十多年的工齡。
老王能深得日本人信任,確實和他多年的工作經驗有很大關系。
3.老王認石頭當兒子
老王與石頭的告別戲,絕對是影片催淚的高光時刻。
老王身份暴露,他明白自己時日無多,日本人要對誘降,老王已經下定決心。抵死不從。
他上火車時看到石頭,讓石頭叫他「爹」,其實就是在向石頭告別。
老王無兒無女,打了一輩子光棍。他特別希望有個石頭這樣的兒子。
4.石頭的身世
上文提到,棗庄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石頭的家人就是挖煤的工人。
不過,日本人並不會把這些打工人當人。石頭爹被埋在礦下,哥哥是挖礦的打工人,將來或許也會被埋在礦下。
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從小沒娘後來沒爹的石頭真的成為了孤兒。
老王希望石頭叫自己「爹」,就是兩個被壓迫者的抱團取暖。
5.土琵琶和方言
很多人聽過《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土琵琶是山東本地的樂器,也叫柳琴。
明星宋佳學了多年的柳琴,她在《小捨得》中還親自彈奏過柳琴。
宋佳出生在東北,祖籍卻是山東,她學柳琴,應該和她的山東人身份有關。
此外,《鐵道英雄》採用大量山東本地的方言。
老王與石頭聊天,老王用的是「拉拉呱」。相信山東人聽到後能會心一笑。
另一方面,小么哥在《鐵道英雄》扮演漢奸。他是齊魯頻道的主持人,主持一檔節目就叫《拉呱》。
6.花生和蘋果
老王喜歡在兜里揣大把花生,日本軍官高興就會給他一個蘋果。
花生與蘋果是老王與日本軍官搞好關系的道具。這一道具也是對日本侵略者面目的揭露。
山東是花生和蘋果的重要產地,日本人佔領山東,卻控
4. 70歲大爺去按摩店,一連十天沒有消息,報警後才知道真相,你怎麼看
話說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真的不僅僅是給點錢就可以,老大爺也有生理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他需要陪伴,而不是給錢。十天沒有消息了,兒女才在鄰居的提醒之下想起來……但是這個時候老大爺早已經冤死多時了……對於老年人的照顧看護,還是要多上點心啊……
關愛老年人生活,關注老年人動態,讓他們得以安享晚年。如果,大爺有老伴及家人的陪伴的話,或許他不會去按摩店尋找慰藉;可能,大爺的子女如果能主動、及時地跟大爺溝通聯系的話,或許就能早點發現大爺的異常,及時幫他解決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了……但是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沒有重來……再多的假設,也挽兄答救不了大爺的生命……
不過,人總要在這樣的意外中反思,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讓老人養老,怎麼樣才能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或許,這才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而不是八卦於大爺去按摩店這樣的情色內容……
(人物隱私關系,配圖與人物無關)
5. 推拿往事
因為工作原因,身體勞損,我有過三年的盲人按摩經歷。在此之前我跟盲人沒有過交集。一度想寫一篇關於盲人的文字,連題目都起好了,那些年給我按摩過的盲人。後來拖延病發,放棄治療,不了了之。最近看了《推拿》,又勾起按摩往事。
「現在時刻,晚上8點32分」。影片里報時的女聲一響,我就回到了那間盲人按摩店。這間店在我生活的小區,老闆是對老夫少妻,健全人。他們租了一間底樓帶廁所的單間,六個床位,最高峰的時候也有5、6個盲人,他們吃住工作都在店裡,一句話,這間四五十平的房子便是他們工作生活的全部。白天的按摩床晚上就是他們的睡床。房子一切從簡。沒有廚房,老闆娘在家燒好飯,給他們送過來。沒有餐桌,他們就端著飯盒,或蹲或站或坐在店內店門口,草草填飽肚子。通常是一肉一菜。晚上因為要工作到很晚,會有夜宵,但也不過是一碗湯粉。生活也一切從簡,除了床底下的紅色水桶,店門口晾曬的幾件衣服,看不出生活的痕跡。那時候我每一次上廁所都要腦補一下他們是怎麼穿過那道門,關好門,走上台階,准確地找到廁所的位置,最後還要沖水洗手。我眼裡的盲人不是寸步難行也是舉步維艱。看過《推拿》,影片里的沙宗琪是間規模不小的按摩店,上下樓層,大廳、按摩室、辦公室、廚房、宿舍,他們走起來毫無壓力。他們大概就像一個繪制3D建築模型的設計師,清晰地知道這個建築的巨細唯虛。我還是得改變自己的觀念,那樣一個上廁所的小小移動對他們就是小case。店裡唯一的娛樂設施是台20寸的彩色電視。大多數時候是老闆娘在看。當然盲人也看,正確來說是聽,閑暇的時候會討論電視情節或社會新聞。但他們對電視並不熱衷。空閑的時間,他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打電話,當然沒有具體的事,最多聊到的是在哪工作,條件怎樣,更多的話他們會到外面說。在那個智能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他們對手機的依賴多過健全人很多。當然,現在我們有微博朋友圈,恨不得24小時都手機貼在眼睛上。盲人也好健全人也好,用手機是一樣的需求,做的一樣的事情,區別只在看還是聽。
老闆娘的老家在廣西,所以店裡的盲人主要來自廣西。這幾個廣西人仗著和老闆娘的關系,混日子多過努力工作。其他的外地人都帶著自己的小算盤來,不打算在店裡長做,都比較賣力,個性鮮明。給我按過最長時升山侍間的師傅姓胡,大家叫他老胡,江西人。第一次找他按摩的時候,他剛到那間店不久,老闆說推薦個新師傅,當時我還沒有固定的師傅,就愉快地接受了。那時我也是剛開始按摩不久,對盲人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問了好多問題,比如說,你真的看不見嗎?(很少完全看不見,都是視力很低)。你們盲人吸煙嗎?(回答當然是有些吸有些不吸)。現在覺得自己像頭豬,問問題沒有一點技巧,面對盲人就像在動物園面對籠子里的猴子。一點都不照顧他們的感受。他們的脆弱和敏感不是我能體會。老胡不是那種傳說中技術出神入化的盲人,我總懷疑那種人的真實性,總有人會為了加強戲劇效果誇大事實。對胡師傅,我會給他打80分,他是個老實人,認真賣力,不像店裡有些盲人,只想著偷工減料混日子,他也知道跟客人保持距離,該聊什麼不該聊什麼,哎,說起來其實是他在照顧我的感受。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去按摩,老闆說老胡沒做了。過了一陣我趁老闆不在,跟別人打聽,原來老胡跟他女朋友自己開店了,在白雲區,要不是白雲區太遠,我也會想繼續幫襯他。但他那麼老實巴交,我從來都沒想過他會有女朋友,還自己開店。不過任何一個有點上進吵吵心的盲人都會想著自己開店,這就是他們的理想歸宿。影片里的老王是這樣,小馬最後也開了店。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很失敗,老胡給我按摩了這么久,我對他都沒有一點認識,他也沒想過維持我這個客人,就這么不辭而別。
在老胡給我按摩那陣,有一陣子店裡來了兩個身材高大模樣不俗的盲人男女,女人任何時候都帶著墨鏡,山東人,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哄老闆娘開心,跟客人聊天,店裡多個女人到底不一樣,熱鬧多了。男人就沉默些,但他們一來就吸引了不少客人。我因為找老胡按開,又懶得換,就沒過找過他們倆。可惜這店裡最熱鬧的日子才持續了幾個月,這倆神秘盲人就雙雙離開了。又過了一陣我見到他們倆挽著手在小區里散步,才緩過神來,他們是一對。但我智商還是沒跟上。後來跟老胡打聽才知道他們倆開店了,這么想來那女盲人還真是厲害,短短一段時間就積累了不少客戶,足夠開一間店。但是他們的店在哪裡,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迷。老胡走了以後我也想過去他那裡。既然在小區散步,那就是沒走遠。散步那次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們,看他們的樣子平靜美好,應該很幸福吧。
老胡走後我換了好幾個師傅,都不理想。直到那個女師傅出現。我已經不記得她的姓氏甚至按摩手法,但我永遠記得我們之間的談話。第一次給我按摩,按了不過幾分鍾,她說,你的臀部要做一下護理。男師傅再有能耐,都不能像女師傅一樣一句話就切中要害。接著她說起以前的客人。有個女的,每次都穿得很時髦,吊帶衫、短褲,一直以為她才30多歲,直到給她做臀部護理,一問年齡,哎喲,都50多歲了。還有一個女的,挺年輕的,來推油,叫她把衣服脫了,她說我已經脫啦,我還以為她沒脫衣服呢,摸起來像隔著一層絲襪。她一邊說絲襪一邊咯咯地笑。到底是女人,她對其他女人的關注,還是年齡,衣著,皮膚,胸部,臀部。眼睛看不見,心裡還是雪亮。她也是廣西人,99年學按摩,01年開店,自己做飯、搞衛生,打理店裡上上下下。兩年前丈夫去世,一個人看店實在太辛苦,就把店賣了,給人打工。現在女兒7歲上小學了,全托,吃住都在學校。家裡只剩下公公。就想著到廣州見識一下。也許做到年底就走。最後她沒堅持到年底,兩個月後,就跟之前其他的盲人一樣,她離開了這間店,沒有蹤跡。自己開店做飯洗衣搞衛生,還單槍匹馬跑到大城市闖盪,她大概做到了一般盲人都達不到的高度。我總想,她要不是眼睛看不見,必定不是個一般人。
每個月一號是他們發工資的日子。那天傍晚老闆娘就會把統計好的上鍾時間和工錢逐個報給他們,發錢。沒有底薪,一小時的工錢我已經不記得了,總之一個月下來不超過2000塊。發完工資,有的盲人的女朋友就會過來看望他,他們一起去酒店開房。當然也可能不是女朋友,就像影片里的張一光是發廊的熟客,他們也要滿足性需求。那些天話密的盲人就會帶著或羨慕或妒忌的心情嘲笑他們。不過發完工資他們更多的還是坐公交車出去,逛街買衣服買鞋子,回來以後和老闆娘討論路上的經歷,衣服鞋子的價錢款式。我曾經以為外在對盲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尖頭和圓頭的皮鞋對他們來說有什麼不同嗎?可是就跟那個女師傅洞察客人的衣著、胡師傅從來都是白襯衫皮鞋、又或者那個永遠戴墨鏡的山東師傅一樣,其實他們比健全人更需要、更依賴這些衣著打扮,來證明他們和健全人沒有什麼不同。而我們面對盲人的時候,也會通過觀察他們的衣著打扮,判斷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極端一點想,他們也不能因為自己看不見就不穿衣服不理頭發。如同我們這些健全人,需要那麼多的衣服裝備,應對不同的場合,我們也不見得就真的看得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大家都是為了融入這個社會。所以在影片末尾,大家聚餐,圍著圓桌吃到一半,沙老闆突然說「今天人湊這么齊,拍張照吧」。雖然我很難理解,但是他們的拍照,也是一樣的意思。一半是給自己觸摸得到的留念,一半是給別人展示曾經的你。像現在無處不在的朋友圈。
女師傅走後,我卡里充的錢也用得差不多了,慢慢去按摩的次數也少了。再後來我搬離了那個小區。再沒有光顧過任何盲人按摩。但我已不是之前那個對盲人一無所知的我。
6. 歷屆茅盾文學獎有哪些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
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改編自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周克芹的同名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1981年首次被搬上熒幕,北影廠和八一 廠各拍攝一部。2012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再次改編翻滾埋拍。本圖為北影廠出品的版本。本片通過「文化大革命」中一個農村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了 勞動人民和基層幹部抵制動亂、堅持生產、嚮往幸福生活的精神。
電影《闖王旗》(1978),根據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改編。電影講述了李自成起義過程中發生的事情。1984年《李自成》被再次改編為電影《雙雄會》,講述了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成同盟共同推翻了明王朝的歷史故事。
電影《芙蓉鎮》(1986),根據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古華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該片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多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1989年台灣出品了電視劇版《芙蓉鎮》。
電視劇《鍾鼓樓》(1986),改編自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劉心武的同名小說。全劇敘述了念備仔普通百姓們的喜怒哀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帶有濃烈的北京市井的味道,是八十年代北京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2015),由路遙的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得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該劇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面對現實壓力和人生抉擇時,兄弟倆依舊堅守 最初夢想和對愛情執著的追求的故事。這是《平凡的世界》被第二次搬上熒屏,早在1990年的時候,《平凡的世界》就已經被改編為電視劇。
電視劇《少年天子》(2003),根據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凌力的同名小說改編。該劇講述了清朝開國皇帝順治五歲登基、二十四歲夭折的戲劇性人生。
電影《穆斯林的葬禮》(1993),又名《月落玉長河》,改編自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霍達的同名小說。描繪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間的興仔汪衰沉浮,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內容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電視劇《戰爭和人》(2012),又名《滄海橫流》,改編自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王火的同名小說。以國民黨上層官員、法學權威童霜威及其兒子童家霆的家庭變故和人生遭際為主線,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南半個中國的全景畫卷。
電影《白鹿原》(2012),根據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陳忠實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
電視劇《抉擇》(1998),根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張平的同名小說改編。本劇講述了中陽市市長李高成依法辦事、堅持正義、打擊腐敗勢力的故事。到2000年,該小說又被拍成電影《生死抉擇》。
電視劇《塵埃落定》(2003),改編自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阿來的同名長篇小說。全劇通過土司家傻子少爺的眼睛,講述了麥其土司家鴉片的種植、貿易的引入、漢人的進駐、解放軍的到來這段交織著血淚的家族史。
電影《長恨歌》(2005),根據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王安憶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一名上海傳奇美女一生和四個男人的故事。2006年,《長恨歌》又被改編成電視劇。
電視劇《南方有嘉木》(1997),根據王旭烽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是一部寓「國史」於「茶史」之中、借一個茶人世家三代人的興衰史體現民族發展史和社會演變史的作品。
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2010),改編自熊召政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張居正》。該劇講述了張居正在明朝萬曆年間推行萬曆新政從而使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得以實現萬曆中興的故事。
電視劇《歷史的天空》(2004),根據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改編。講述了一個起伏跌宕,錯綜復雜的漫長故事,貫穿了從抗日戰爭到撥亂反正時期長達四十年的歷史。
電視劇《英雄時代》(2003),根據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柳建偉的《英雄時代》改編。以史天雄和陸承偉為主線,由兩人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以及不同尋常的兄弟關系和淵源引發出一場驚心動魄「兩足相爭」的人生話劇。
電影《聽風者》(2012),改編自麥家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得獎小說《暗算》。該片講述了解放初期,國民黨殘余敵特人員意圖顛覆新政權,為監聽敵台而設 立的神秘部隊701陷入了空前危機。在這場看不見的戰斗中,演繹著一場腥風血雨的諜戰傳奇。另外,電視劇版《暗算》在2005年時已經播出。
電視劇《推拿》(2013),改編自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畢飛宇的《推拿》。講述的是沙復明、王泉、孔佳玉等人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最終收獲了各自的愛情與幸福,在重新營業的「沙復明推拿院」實現團圓。2014年,《推拿》又被拍攝成電影。
7. 你認為哪些華語電影是被嚴重低估的
我認為以下這些華語電影是被嚴重低估的。
1、《一個勺子》,這部陳建斌自編導演的作品中,將一個人世間荒誕不羈的詼諧故事給黑色幽默化,展現出一個農民為了一個他遇到的傻子,從撿來到賣掉再到丟了,最後自己成了勺子,整個過程啼笑皆非與百般無奈,引人深思。
2、《推拿》,盲人對待正常人,就像正常人對待神明,總是敬而遠之。一部展現盲人這類邊緣群體精神世界的作品,很受感觸。獨特的、極具通感的電影語言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恆久的真理:無論看見還是看不見,愛情本身都不會被錯認。
3、《海洋天堂》,很溫情的電影,劇本不錯,簡單而溫馨,沒有想像中的煽情,很真誠很感動,表演的很到位,很文藝的電影。電影講述父親王心誠身患癌症,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拼盡全力,教會了患孤獨症的兒子大福生存的技能。影片看似平淡無奇,但兩位主演演技細膩,故事取材朴實,情節流暢層層遞進,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4、《鋼的琴》,本是一個憂傷的故事,用喜劇的手法來表現,豐富有趣了許多。桂林出於對女兒的情感,理想主義地要造一架鋼琴來挽留女兒。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資本的力量最終還是會打敗情感,他一定要造鋼琴。可最終人生各種不如意還是讓他放棄了爭取對女兒的撫養權,然而廠子里那幫人一定給了桂林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5、《心迷宮》,時間線安排很巧妙,穿插在劇情中的動物世界大猩猩指出了所有處於同一時間段的鏡頭,從開始的零碎線索到後來愈加清晰的劇情。運鏡有點壓抑,演員的鏡頭感不算太完美,有的地方有點棒讀的感覺。伏筆、反轉、情節設計都是一流,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經費不足,拍的有種今日說法的感覺。
8. 中國有哪些推拿按摩高手
王春亮推拿按摩先生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民間按摩絕學發揚廣大,他讓學員受益,技高一籌。為了按摩真求,他犧牲自己半輩子的幸福,以身試病,斷骨拜師,終得正果。健康無價,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王春亮推拿按摩絕技,發揚到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中醫按摩思想和職業追求精神是我們後人永遠學不完的榜樣,中國的按摩推拿尺蔽技術為什麼能夠走在世界之巔,傳輸中心,這和先知的付出與源纖奮斗是分不開的,正是雹困仿因為有千千萬萬像王春亮這樣的高家,去偽留真,撥亂扶正,才成就了今天偉大而又神奇的華夏按摩術。
9. 《老王》楊絳精讀8~16段分析對老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有什麼作用
楊絳的《老王》是一篇以老人為主題的小說,通過對主人公老王的生活瑣事和內心世界的描寫,展現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在第8到16段中,楊絳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對象描寫:楊絳通過對老王的外貌、穿著、房間和居住環境等進行詳細的描寫,展現了老人生活的朴實和日常瑣事的細膩之處。例如,在第8段中,通過對老王坐在桌前的動作、抽煙的姿勢和皺紋的細節描寫,讓讀者對老王的形象產生了直觀的印象。
動作描寫:楊絳通過對老王的日常動作進行描寫,表現了老人的生活細節和生活態度。例如,在第9段中,通過老王用放大鏡查看鋼筆的動作,表現了老人對生活瑣事的關注和細致入微的態度。
內心描寫:楊絳通過對老王的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展現了老人的情感體驗和內心世界。例如,在第12段中,通過老王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現實生活的感慨,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團大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
環境描寫:楊絳通過對老王居住環境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具體的氛圍和情感背景。例如,在第11段中,通過對老王的房間、窗子和門的描激或數寫,表現了老人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
這些描寫方法在《老王》中起到了以下幾點作用:
豐富了人物形象:通過對老王的外貌、動作、內心世界和居住環境的描寫,使老王這一角色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化,使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
營造了情感氛圍:通過對老王生活瑣事的細致描寫和對他內心世界的抒發,營造了一種溫馨、朴實、感人的情感氛圍,使讀者更加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強化了主題:楊絳通過對老王的描寫,深刻地明首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
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通過對老王的細膩描寫,使作品更加生動、具體和鮮活,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體驗,提升了作品的可讀性。
繼續
驗,強調了人生百態、時光荏苒的主題。通過對老人生活細節和內心情感的描寫,引發了讀者對老年人生活的深入思考,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內涵。
總的來說,楊絳在《老王》中通過對老王的描寫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包括對象描寫、動作描寫、內心描寫和環境描寫,這些描寫方法豐富了人物形象,營造了情感氛圍,強化了主題,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使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共鳴和文學價值。
10. [對《老王》中楊絳反思的反思] 老王楊絳教案
在備楊絳的散文《老王》這一課時,我發現很多人將這篇文章簡單化了。他們認同教參的說法,即這篇文章的人物不復雜,主要表現小人物的善良。細讀文本,發現事實並不僅僅是這樣。
後來發現,《語文建設》在2006年第9期和2007年第1期連續發表了兩篇文章,分別是懷寧的《是人物的頌歌更是對靈魂的拷問――對〈老王〉主旨的探索與思考》和胡卓學的《也談對〈老王〉的主旨探索與思考》。兩文均涉及到人物形象方面的分析。他們的思維已經突破了常規,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意義進行了深入發掘,對人很有啟發。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大家公認作品的文眼在於最後一句話,即“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而在此之前的原文是“這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如果再算上老王死後作者的不安,那麼楊絳的反思應該是三個階段。懷寧和胡卓學的文章都緊扣最後兩句話,對文章的意義作了自己的猜測。但遺憾的是,他們對意義的發掘只停留在這一個封閉的文本當中,而忽視了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文學發展到現在,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而是一個個多聲部。即在一個文本存在之前,部分意義已經存在,在文本結束的時候,意義仍然在繼續延伸。對這篇作品的解讀也應該和其他的文本聯系起來。可惜很多研究者包括上述兩文的作者都忽略了這一點。
在作品中楊絳最初心理很不安,但是又不知道為什麼不安,一連想了幾個理由,又很快排斥了這樣的理由,可以想到,她當時的心一定很亂,是一種後悔自己沒有做點什麼卻又不知道做什麼的慌張,畢竟一個對自己那麼好的人死了。後來慢慢地清醒過來了,認為“這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是作者反思的第二階段。為什麼是多吃多佔?我們讀《幹校六記》就知道,楊絳夫婦在下放的那幫人中,拿的工資是最高的,而做的事情是很輕松的:楊絳本人就是澆澆水什麼的;錢鍾書負責看管東西、分發信件。那時和老王比起來,意識到自己的確是吃得多、佔得多而做得少。至於上面兩文很片面弊磨此地將多吃多佔僅僅理解為是多吃多佔老王的,就偏頗了。而楊絳最初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很委屈的,她或許在物質上和老王等人相比,對那個時代沒有什麼抱怨。但是對於在精神上的壓抑還是有很多不滿的,她沒有對自己的遭遇完全釋然,所以她只說多吃多佔而不說幸運。
到了第三個階段,那已經是80年代了,政治已經解凍。很多的事情需要反正,很多的事實也披露出來,她們知道中國在**經歷了很大的磨難。與真正不幸的人相比,她的不幸又算得了什麼。所以她就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那個不幸的人可以推而廣之,老王只是一個時代受苦人民的縮影,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楊絳的心思在這里得到了升華,自己解脫了,對下層人民也有了大憐憫、大慈悲。但是她的反思還有一些需要追問的地方。
從文本中看,老王和楊絳之間,實在很難說誰欠誰的,楊絳送了魚肝油,照顧他的生意。可是老王對他們也不薄,有“三送”為證,而且在**中也沒有對他們落井下石。但是楊絳有些地方明顯做得不如老王。最後老王送東西的一幕最讓人回味,文本中的細節也很容易被人忽視。老王已經生病了,開始幾個月,他還能到楊絳家裡來,以後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傳話了,可以游塌見到他已經病得很重了,並且出行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需要補充的是,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雞蛋、香油不是拿錢就可以買到的,應該說這是比錢還值錢的東西。教參上說不排除老王有換錢的目的,這真是荒謬了,老王有什麼必要先用錢買東西送過去,再換成錢。從他的外貌描寫看,他的病沒有好。在這種情況下他上門了,而且是帶著東西來的。由此可以看出,將東西送出去,這在他看來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是一件不做以後就沒有機會,而且心理一定會不安穩的事情。他沒有什麼錢,這些可能是他的全部積蓄,他說他是不吃的,可能覺得吃了浪費。他可能一直擔心,楊家是沒有錢的,他們是嬌氣慣了的。總之,老王當時的心理租迅活動一定是很豐富的。
楊絳明顯忽略了老王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動。就在最後,她對他思維的判斷仍然是單一的,即老王是感謝來了。其實說到底老王又有什麼要謝的,就是一瓶魚肝油?還是感謝經常照顧生意?那老王送冰算不算一種回報?楊絳的心理活動表明了她和下層人民之間還有隔閡。
楊絳對老王的關心是不夠的,老王病了,她是知道的,可是她沒有去看,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下,她不能毫無顧忌地去老王家,但是當老王上門的時候,她居然沒有什麼特殊的關愛,就這樣看著一個病人離去。
可以說,她和老王的相互關心沒有做到知心的程度。她將老王當成了一個不幸者,問題是僅僅當其是一個不幸者就不對了。文章中她認為老王一直要謝她,而老王是沒有說過謝的。楊絳自己是這樣認為的,說明她意識中有一種優勢,認為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她一定是給予者,老王一定是接受者,這是不能變動的。楊絳不認為自己在老王的眼中是不幸的,忽略老王對她也是同情的。在這一點上我是贊成懷文的,即楊絳並沒有將自己放在和老王等同的地位上。胡文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別人不敢坐老王的車,她敢坐,說明在她眼裡兩人是一樣的。我以為這正反映了她對老王的憐憫、同情,想刻意“給予”。而且要注意,她對其他拉車的是不信任的,文中說他們都“不老實”。坐老王的車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楊絳和老王地位的差距(雖然在**中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下層人民當家作主,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尊卑不會在短期就會改變。現實生活上的差距是他們無法迴避的現實)讓他們無法走的更近,只是互相試探性地交往,怕傷害對方。如老王送錢鍾書看病的時候想在經濟上給予照顧卻猶豫再三。這固然有胡文說的照顧楊絳、錢鍾書的面子,但是起碼說明他們間有隔閡,並沒有完全坦誠,楊絳最後在對老王禮品的處理上也是不知道怎麼辦好,總覺得不對勁,也是有隔膜的表現。
而且我們從文本中看到,楊絳對下層人民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老王》中,她說其他拉車的都不老實。她作出推斷的一個原因就是送冰。而我們一要考慮到老王可能在有意識地照顧他們;二要考慮到事情的發生總有社會根源。在**期間,社會生產力遭到很大破壞,發展緩慢,老百姓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拉車的都是拉一天活吃一天飯,老王一個人生活尚且拮據,何況很多人是要照顧家庭的,這些人在經濟上計較一點也屬正常。楊絳明顯對那些人表示了反感。類似的情況還反映在《幹校六計》中,她對一些下層人的描寫也是有點厭煩,覺得那些人喜歡貪便宜,而沒有對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進行關注。
楊絳反思了,如果她的反思是表面的,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心理上對下層人民的優勢,那她應該繼續反思。如果她反思了,我們沒有讀出來,那就是我們的不是。不管怎麼說她能將文章寫出來,寫出自己的心路歷程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們所求的只是大家都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而我們作為讀者,一方面要認真閱讀文本,另一方面要善於跳出文本,利用文本間的對話來分析文本。上面提到的兩篇文章都是到楊絳的反思就結束了。實際上文章結束了,意義還在延伸。
(作者單位:射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