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如何評價電影的大眾文化性

如何評價電影的大眾文化性

發布時間: 2023-05-10 17:13:48

⑴ 根據電影《幻影殺手》寫關於大眾傳播的文化形態

1.1大眾文化關於大眾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來定義。大眾文化的概念,學術界已有很多認知和爭論,孰是孰非亦無定論。察各類關於大眾文化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歸於不外乎兩類: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內涵,著重強調文化的內容;另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尤其強調文化的傳播形式。兩類觀點的側重不僅源於認知觀點和方法結論的不同,它還與文化所處的具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初期的大眾文化及定義都屬於強調內容的大眾文化,強調內容的原因並不是輕視和否定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而是將文化的內容作為命題的前置,以內容為主導的,形式服從於內容。強調形式的大眾文化是以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主導的,而作為文化內涵的內容則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是指此。這類文化形態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內容並不俱備某種特指性,而是服從於定義它的文化表現形式,尤其是傳播形式。當然,現代的觀點也都涉及到了大眾文化的內容方面,但那也只是對形式的一種限制。辨析大眾文化命題需明確這樣幾個前提:(1) 大眾文化的內容具有指向性,在政治環境動盪或階級矛盾激烈的社會中具有很強的階級性。而在政治環境平穩或階級矛盾緩和的社會中,大眾文化則是一個泛階級的文化形態,其內容的指向是分散的,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即是指此。需要強調的是,主流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內容有很強的導向性。(2) 大眾文化的經濟基礎不必然是市場經濟。現代的多數學者均認為「大眾文化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1]強調大眾文化是依商品規律運作的。但事實上,非市場經濟環境中存在且普通存在著大眾文化。二者的區別是傳播目的不同,一個是為實現經濟效益,另一個則是為實現社會效益,具體傳播方式也有很大區別。(3) 大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對具體文化形態的作用都是等量的,但往往由於大眾文化傳播的特殊性使這一等量關系產生了扭曲。茲就前述對大眾文化定義如下:大眾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為主要手段、以實現某種利益為目的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被公眾廣泛認識、復制、傳播的社會文化形態。1.2大眾文化傳播 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大眾文化以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與大眾傳媒攜手並進的。」[2]一方面,大眾傳播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和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知卜的推動作用,大眾傳播使得文化不再局限於一部分人之中,令它具有了更復雜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大眾文化作為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大眾傳播產生了強有力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對於大眾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一層面來講,大眾文化也引導著大眾傳播。 與大眾文化更為聯系密切和直接的大眾媒介,構成了大眾文化得已生存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情境,構成了大眾文化得以傳播的物質傳播渠道。從修辭效果看,「大眾媒介直接關乎大眾文化的意義構成。」1當然大眾文化對大眾媒介也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在二者的關系中,大眾媒介對大眾文化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甚至,大眾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大眾文化的傳播與其它信息的傳播有著同樣的構成,但基於大眾文化的特殊性,它的傳播就有了一些獨特的規律在討論大眾文化的傳播問題時,應當重視它的源頭和歸結——受眾的分析,什麼人需求它、什麼人創造它,以及什麼人、通過什麼渠道、什麼形式傳播它等,繼而可以歸結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些獨特之處。大眾文化傳播的構成,也就是這一分析的過程和結論。
[1]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3頁。[2] 陸楊、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16頁。1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頁。 1.3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 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具備商業性這一特徵,有的學者甚至將大眾文化與商品文化等同起來,歸入了商業文化的范疇。商業性,是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才具有的特性,它是將交換價值放在第一位的哪賀。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使用價值是第一位的,要遠遠大於它的交換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是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文化生產過程是進行商品化生產、資本化投入和價值化收益的,又依據市場規律進行交換、復制、再交換。大眾文化便搭緩穗這樣融合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去,成為商品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活動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生產」2的社會大環境下,大眾文化的傳播必然服從於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傳播過程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變得更自由、更快捷,但同時也愈來愈對傳播的內容產生漠視,反而對傳播的形式反而愈加重視。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它必然要求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以文化商品交換和流通所形成的文化市場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文化市場供求雙方的物質和利益為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並在一定范圍內起到調節作用。市場經濟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直接作用於文化形式,繼而通過文化形式間接的對文化內容產生作用。我國現階段是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肯定。所以,這一問題的探討對於現實生活是有宜的。2大眾文化的傳者與傳播控制2.1傳播的前沿文化的傳播有著明顯的廣泛性,大眾文化尤為如此。它的傳播者即包括了專職的傳播者、專職的文化製作者,又包括了非職業的傳播者——受者群。我們可以將參與大眾文化傳播者分作三個不同的群體:(1) 媒體傳播群。媒體是大眾傳播的中堅力量,在大眾文化的傳播中擔負著重要的傳播職能。它是通過傳播社會對大眾文化的鏡像反映來間接的傳播大眾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文本的間接製作者。媒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自覺的、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媒體吸引受眾的需要。(2) 製作傳播群。大眾文化的文本製作活動主要是由職業文化的製作群里來完成,其文本本身在客觀上具備了大眾傳播的功能。所以大眾文化的製作群不僅是大眾文化產品的主要的製作者,它還通過直接復制、傳播具體文化產品來傳播大眾文化。製作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來源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3) 個體傳播群。大眾文化有泛文化、泛階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每一個大眾文化傳播的受眾者有可能成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有傳播個體,也有媒體或文化製作傳播者的組成人員,但無論是什麼都存在受者與傳者雙重身份的轉變。參與大眾文化傳播過程的所有個體即構成了個體傳播群,它的能量總合要遠大於專業的傳播機器,所以我們在研究大眾文化傳播時應當重視這種傳播力量及它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個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分散地、非技術的、非盈利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傳播個體的文化素質、興趣、喜好等。在這三個傳播群中,個體傳播群的認知實際上是社會個體文化意識的總集合,它通過對具體參與傳播人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及信息需求的反饋與其它傳播群產生聯系。2.2施控行為與角色互換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由傳播者在其內部與外部不斷的進行選擇、加工、傳播來豐富的,大眾文化文本不斷的在各個傳播群中被選擇、解讀、再加工、傳播著,並在各個傳播群內部重復著這一過程。信息源在被層層選擇、解讀後,最終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只是信息源中的少量信息,這一少量信息經過傳播者的再加工、再創作成具體並傳播出去,文本再傳播中不斷的被選擇、復制,不斷的得以修正並形成穩定的模式,最終擴散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文化形式,形成了量化優勢。很明顯,從源信息到大眾文化文本的過程就是各級傳播者不斷施控的過程。隨著信息的反復傳播、復制以及不同傳播者所作的不同解毒,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會逐漸的發生變形甚至施異化,有時往往出現背離原文本的現象。毋庸置疑這一現象也是由不同傳者的不同施控行為所造成的。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文化製作和傳播組織,而具體的製作和傳播過程是通過具體的操作者實現的,他們對具體大眾文化文本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傳播中,傳者除受經組織傳遞的社會控制、組織內的潛網等影響外,傳者的個人因素是一個很明顯的控制因素,是由社會文化所決定的。傳者是具體文本的製作、傳播者,但其也是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他對具體文本的選擇性施控,其實是他本人在對其它大眾文化文本的選擇、理解後,在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傳播。即作為個體的傳者只在他實際操作的個案中扮演著傳者的角色,而在大眾文化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卻成為了更多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並將其解讀文本的內容或形式轉移到他所製作傳播的具體文本中去。於此,把關人與受者的角色形成了互換,這也是文化控制在傳播活動中的表現。2.3傳播者的受控特點 在文化傳播活動中,各類傳播組織有著最強的選擇能力和傳播能力,但其受到的各種控制也是最強的。它在傳播過程中的選擇動機和飢渴的傳播慾望也並無非是源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控制,即這種對大眾文化進行選擇、製作、傳播的行為實際上是傳播組織受控的表現。 傳播者受到的控制無非就是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控控制、自我控制四種,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傳播者的受到各種控制是不均衡的,各類控制手段對傳播者的控制強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播者必須依據市場規律運作,其文本必須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實現經濟效益是多數大眾文化傳播者的主要動機。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的傳播者產生了最強、最為直接的作用。僅次於它的是受眾控制,傳播者受到受眾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已經受到經濟控制,為了實現利益就必須適應收受以吸引更多的受者。政治控制、自我控制雖然也是很明確的控制力量,傳播者也必須接受其控制,但對於依市場規律運作的傳播者來說,終究不如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來的具體、直接。
2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3.多元與多態——認識大眾文化3.1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徵:商業性。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是依賴於市場機制來進行製作、傳播、消費的,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文化產品是作為產品出售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必然會進行商業化運作,文化活動成為一種社會生產,文化產出則成為一種地道的商品。「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被使用,甚至在娛樂消費的情況下,也會被靈活地消費,文化工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經濟上巨大機器的一個標本。」1這不僅是文化對市場經濟環境的適應,更是一種社會需要:一方面,文化的製作者、傳播者將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生產,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商品化生產或商業化傳播;另一方面,文化的消費者和接收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也引導了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受眾的消費需要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商品化。技術性。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是密不可分的,大眾傳媒的技術發展擴展了大眾文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大眾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可能。技術媒介為大眾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眾文化的傳播已經完全依賴於眾傳媒技術:一方面,技術性含量高的傳媒成為大眾文化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技術媒介給大眾文化帶來的是文化的多元與多態;另一方面,技術性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成為可能,使文本的製作復制、傳播更為簡易和方便,並使大眾文化產品由個體創作轉為工業化生產。娛樂性。娛樂,直源於受眾的享樂動機,在市場環境中大眾文化的製作、傳播者則利用了這一點;以服務於文化的商業化生產。對於受者來說,娛樂性是大眾文化的第一效果,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大功能就是娛樂受眾,使受眾消遣娛樂的需求得以釋放。而對於傳播者,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傳播者的商業需求。應說明的是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不等同於娛樂文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是一種外在表現的功能性傾向,而娛樂文化的娛樂性則是內容的基本屬性。通俗性。大眾文化不同於高雅文化,是在極大多數人群而不是在小群體內通行的。大眾文化之所以被大眾接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眾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的通俗性,這是由大眾文化受眾的廣泛構成所決定的。通俗性給大眾文化首先帶來的就是傳播優勢,不論受者的文化層次如何都可以看得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很容易得到廣泛傳播。此外,通俗性間接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內容,任何形態的文化只要對文本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就都可以融入到大眾文化中來。從這一層面上講我們甚至可以說,不通俗的東西就不是真正的大眾文化。但是也要主義通俗性帶來的消極方面——易於流俗。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文化很容易使通俗性由形態擴散到內容中去。為了迎合最廣泛文化大眾的趣味,大眾文化產品愈來愈傾向於世俗、庸俗,甚至是媚俗。這種一味追求通俗性的後果是使大眾文化變成一種無節操的文化,增加了大眾文化的浮淺。3.2大眾文化傳播表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在傳播中呈現如下現象:模式化。大眾文化使一種群體文化,是以大眾傳播為擴散方式的,這就難以避免其內容和形式產生類似甚至使相同的樣式,形成了短期內固定的模式並反作用於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模式化直源於文本的流行性,原創的文化文本在經過批量復制、大眾傳播等一系列流程後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伴隨著文化流行的是對文化形態的反復模仿和不斷復制,以至於最後形成文化模式。大眾文化的模式化既有內容的也有形式的,還有則是直接復制文化元素。如某一電視節目一旦流行,其它的製作單位也都競相模仿,於是很快就會出現眾多與此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並形成一種形式作用於其它文本。比如齊魯電視台2005年開播了一個用地方方言演播社會新聞的節目,埠內多數電視台(頻道)很快都有了相類似的節目。雖然大眾文化文本的創作者不斷的在創作新的文化賣點以及個體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十足的內容無非是對共性中相關類型的模仿,於是越有個性的反而越失去個性。主流化。大眾文化吸收了豐富的主流文化,它是建立在公認的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環境之上的,是它與它們相統一的。也只有與它們相統一,大眾文化才具有生命,才可以沒有任何阻礙的通行於文化大眾之中。可以說任何的大眾文化文本都必須與同時代的主流文化相統一相適應,才能構成大眾文化,凡是與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相悖的斷然不會被廣泛認同。大眾文化是與同時代的認知水平相當的,它的適應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強制,大眾文化文本也在積極適應主流文化。如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許多文本都去迎合這一主流,像某保健品廣告中的動畫人物換成俄羅斯民族服飾,出場動作改成俄羅斯民族舞蹈。多元化。大眾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源起於大眾對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吸收、解讀、再創作。在大眾文化中可以得到幾乎所有文化形態的影子,只不過其內涵和形式已被過分解讀、演化,甚至異化。這種多元化不僅僅是文化的互滲,更是構成大眾文化內容的核心架構。大眾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吸收、解讀高雅文化、民間文化、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形態的過程。從這一點上講,大眾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大眾解讀社會文化並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現實中,大眾文化也積極的尋求與各種文化形態的融合,多數文本在製作的過程中都主動的吸收各類文化元素以實現自己的多元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文本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符合最廣泛人群的口味,這也符合文化商業化的需要;二是文本的多元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引入,可以給文本罩上高雅的外衣,盡可能的掩蓋文本的空洞和世俗,以此提高文本的文化品位,為其正名。導向化。大眾文化對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意識有一定作用的導向作用,而且愈加強大。不僅是受者,還包括了傳者,都會不自覺得由大眾文化所引導。由於大眾文化傳播涉及面的廣泛性,大眾文化的文本模式會給社會文化形態總體、社會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傳播時間的增加而形成引導。但需認清的是,這一引導只是社會文化流程中一部分,大眾文化本身還被其它的文化所引導。從宏觀的角度看,它也只是文化引導力傳遞者中的一員,而不是原初的導向動力。3.3信息在傳播中的幾個表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信息傳播多有如下幾個表徵:信息情感化。人是情感動物,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物質文化無疑是最為突出的,而大眾的精神文化則相對缺乏。於是,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壓迫下人對情感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歷史最高點。在充斥著物質文化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甚至是人對物的情感成為大眾文化傳播反映的重要內容。傳者通過情感元素的採集和重新語境化來保存情感,受者通過接受這樣的信息得到慰藉。不僅是情感信息,許多非情感信息也套用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和情感元素,造成了一種大眾文化整體的情感化。與此同時,文化產業與流行媒介也「能夠有效的把象徵性形象與個人情感聯系起來。」1信息故事化。故事化的信息對於受眾往往很強的吸引力,「故事代表文化價值觀並提供文化連貫性。」2以各圖書館文字類圖書的借閱情況為例:借閱頻率最高、書刊數量最多的是小說等故事化的文學作品,而散文、詩歌等故事化不強的文學作品借閱次數則相對較少,而無敘事的文學理論作品則鮮有借閱。故事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文本的一個普遍現象,許多非敘事性的體裁往往也摻雜進了故事化的形式,比如流行音樂前綴的敘事性文字,甚至是故事化了的歌詞本身。對於多數受眾來說,故事形式易於理解,更符合消遣的需要,易於達到情境再現的效果。當故事化成為一種信息加工和傳播方法的時候,大眾文化文本的製作和傳播變的更加容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情境被壓縮提煉成象徵性形象,通過不斷的重復,使意識形態和文化主題模式化。信息可讀化。基於大眾文化的非嚴肅性和受眾的多樣性,便於讀取、易於理解成為大眾文化信息表徵的第一要素。大眾文化信息的可讀化除包括了話語的可讀性外,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具體包括了簡易化與圖像化兩個方面。簡易化主要體現在了信息話語易讀和文本內容的淺顯上,目的是便於受眾接受和解讀。圖像化是指通過文本的圖象化表達來實現信息的可讀性。信息的可讀化使大眾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許多繁難、呆板的文化形態都可以經過可讀化的加工與大眾文化產生交叉,豐富了大眾文化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大眾文化的品味。但可讀化也會使受眾對其它文化系統的認識變得淺顯、片面,甚至產生誤解。

⑵ 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 主流文化:弘揚時代主旋律

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它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又是對當代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具有巨大促進作用的文化形態。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報告對此作了明確的界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李兆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當代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因而是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體系,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代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悄中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1](P663-664)這就對主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確的說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它產生形成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實踐,因此它是一種有時代特色的、全新的文化。它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除了時代性特點之外,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還應體現開放性和群眾性特點。所謂開放性,即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貫徹寬容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自由討論、自由創作和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使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合理吸收外國文化一切好的東西,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成為形式開放、不斷發展的博大體系;所謂群眾性是強調,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創造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著力於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現代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因此立足於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把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旋律定位在人的素質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上,這就賦予了作為主流文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十分艱巨而光榮的使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關注人的發展,這是當代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大趨勢。20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提出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合作的新的發展主題,以及經濟與政治協調,人與自然協調等新的發展觀念。90年代以來,綜合發展觀有了新的拓展,重點是把人類的自我發展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這樣一個綜合發展的新時代給中國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政府將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應該說是極富遠見的。因此,應該自覺地把人的素質的提高作為一項跨世紀主題,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常抓不懈。

首先,人的素質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要創造物質文明,而且要有精神文明。因此,占據了生產資料從而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應該同時成為精神文明的創造者並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占據和創造,一方面表現為用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影響、指導全體社會成員;另一方面表現為工人階級自身也必須在領導和組織社會化大生產中不斷地改造自己,「鍛煉出新的品質」,「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只有既從物質貧困中解放出來,又從精神貧困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和鞏固自己社會主人的地位,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解放。這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

其次,高度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對於我國現階段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哪運租和科學文化素質,已成為當務之急的歷史課題。以基本的文化素質而論,據20世紀90年代初有關資料統計,12周歲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我國總人口的20%以上(幾乎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文盲或半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25%;每一萬人中只有大學生13人,而美國有509人,日本有212人,俄羅斯有195人,印度有52人。在全部就業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的只佔1%,高中文化程度的只佔11%,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也只佔60%以上;技術人員在職工總數中僅佔3%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則達30%以上。最近幾年由於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情況有所好轉,但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總體上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從思想道德素質上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開拓進取精神和主體自我意識,全社會的精神風貌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社會轉型所造成的價值混亂,在社會生活層面我們也看到了一系列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道德滑坡、腐敗滋延、犯罪增生、知識貶值等。這些現實情況警示人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確是一件長期而艱巨的、關涉全局的任務。

另外,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這也是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科學決策。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年代。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條件下,國民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中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未來學家預言,目前人類正處於「第三次大轉變」的關鍵時期,全球生態危機加劇,今後必須調整人類的文明實踐方式,這將導致一種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的出現。當今世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使用,生物工程、生命科學等新興學科的不斷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未來社會發展將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認識人的綜合素質在整個文化建設乃至社會全面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由上說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現時代的主流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居於核心的總攬全局的重要位置。它的文化價值追求表明,在主流文化的現實操作中,是能夠與其它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轉折關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

二 精英文化的現代使命

精英文化作為知識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在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佔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精英文化的獨到價值被逐漸得到確認。確切地說,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科技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會為其設置專門職業或特殊身份的知識生產傳播應用者。精英文化在精神上與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文化一脈相承,「以天下為己任」,承擔著社會教化的使命,發揮著價值規范導向的功能。它得以獲得如此地位的前提,是全社會確立了一種普遍的信念:真理和道義盡在其中。19世紀末,現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階層,致力於傳播創造新文化,「五四」運動遂成為這一新文化的誕生儀式。中國社會傳統的士大夫文化從此轉變為知識分子文化,即精英文化。知識分子全面繼承了士大夫的社會角色和身份,負責向全社會提供精神文化產品,享有解釋歷史、評議現實和科學文化教育的職業特權,向民眾灌輸社會理想和理性精神,確立價值尺度和審美趣味的標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為知識分子展示其獨立的文化價值提供了機遇,知識分子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中國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中國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傳播中國文化精神和引入世界先進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總體而言,精英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環境下,還遠未真正適應這種現實,其自身的生存心態尚未調整到成熟狀態。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面對社會生活的市場經濟轉型顯得心理承受力脆弱;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精英文化的繁榮景象正在一天天衰退,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使得支撐精英文化的體制處於土崩瓦解狀態:嚴肅的交響音樂被輕音樂和搖滾樂所替代;國家一流的芭蕾舞劇院和歌劇院虧損嚴重甚至連生存都難以為繼;藝術故事片的拷貝發行不出去、創下零拷貝的紀錄,電影廠不得不棄雅隨俗趕時髦;人文科技學術著作和純文學藝術作品缺少市場、難以正常出版;文化熱點已經全面轉移:打開電視,收視率最高的往往都是些通俗的小品喜劇和娛樂肥皂劇,大街小巷充斥著燈紅酒綠的歌廳舞廳……不容否認的現實是:精英文化正陷入空前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精英文化自身也開始分化,部分精英文化開始滑向商品化、平面化的大眾文化運作,由此加劇了精英文化的思想貧血和精神萎縮,以及整體素質和水平的停步徘徊甚至下滑。對於精英文化來說,以下一些傾向值得人們憂慮:(一)人文學術著作出版難。各種庸俗黃色文化垃圾充斥書店書攤。這提示了社會的文化、消費與精神追求之低俗化傾向。(二)知識分子遠離、淡化政治,對政治文化普遍冷漠、疏遠,缺乏應有的關懷。這意味著社會的發展缺少理性參與和引導。(三)對形而上的人文關懷的淡化傾向。功利化和實用性要求使得知識界對智能和真理的追求失卻了內在的動力,而哲學的形而上品格主要是人的命運、人的存在方式的終極關懷與思考。在社會生活的急速變動中,原有的精神文化平衡及社會關系被打亂,導致人們產生壓抑感、危機感、失落感、空虛感,精神貧乏和思想混亂已成為一種嚴重的問題。(四)中華倫理文化傳統面臨挑戰。倫理道德構成一個民族人文精神的內核。商品大潮使原先規范人們行為的道德體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被連根動搖,新的有效的道德價值觀念尚未形成,精英文化除了感嘆世風日下外無所作為。加之一些黨政幹部的權力腐敗,更加強化了這種道德失范。

精英文化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在一定層面折射了目前中國文化建設所應注意的重大問題。當然,我們在強調和指出精英文化所面臨的危機的同時,還應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和出路之所在。精神文化的危機須由精神文化自身來拯救。有道是大浪淘沙,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真正的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會愈加顯示出其人格和學術的功底和魅力。可以相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文與科學文化的重新繁榮也將為期不遠:「精英文化的失落並不完全等於全部知識分子的失落。人文知識精英依靠政權用意識形態主導社會的時代結束了,但是知識分子的整體地位並沒有動搖。科學技術專家仍是受尊敬的權威,社會科學家也在逐漸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對社會和經濟的實際運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在社會轉型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中國精英文化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現代使命,通過對現實社會的積極介入和熱切關注來傳播人文價值和科學精神,在生活實踐中調整自己失衡的心態,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基於這一要求,精英文化的現代使命有兩個核心點:第一,通過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重建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重塑現代民族魂,從而使中國文化在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中,真正呈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並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實踐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撐力;第二,積極投身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加強現代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的培育和輻射,勇於承當起社會良知的角色並發出社會公正和正義的呼聲,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和精神境界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三 大眾文化的價值提升

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觀,大眾文化消費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最重要的精神生活需求。從本質上說,大眾文化是現代工業社會背景之下所產生的並與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形態,大眾文化最早出現在西方,它的產生依賴於兩大前提:第一,城市的出現。城市本質上是生產力發展和經濟變遷的產物,在歐洲近代,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商業化的加劇,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開始迅速發展。如果說古代的城市更多地是一種政治、宗教和軍事象徵的話,近代工業化以後的城市則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社會先進思想的集散地,它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說,城市是生產大眾文化的溫床。第二,現代化的科技傳播手段。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革命,文化的傳播方式也由古代的口頭傳播、書面傳播進入電子信息傳播的時代。20世紀人類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文化通過聲音和圖像的組合方式,並以時間的同步性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就打破了文化的壟斷,有利於文化接受上的平等性和廣泛性。在西方,現代傳播方式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化大眾化的。縱觀西方大眾文化的歷史流變,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把握大眾文化的特徵和本質:大眾文化是在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現代傳媒傳播的、無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復制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文化現象,它是現時代社會快節奏、高效率、方便、時髦、流動的生活方式的體現。

顯然,大眾文化不等於「通俗文化」。兩者在其文化質地上是完全不同的。「通俗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與人類的出現同時產生的文化,在總體上說它是一種民間的集體創造物。「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是一種自發地、不帶功利性的文化創造行為,呈現出清新自然、質朴剛健的精神品格,它所傳達的是千百年來廣大民眾對世俗生活真切感受和嚮往。農業文明是「通俗文化」產生的深厚土壤。而「大眾文化」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只有短暫的歷史;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其製作過程與接受過程是完全分離的,大眾文化作品是由少數人利用現代工業技術手段快速炮製而成的,然後向大眾拋售和傾銷。在這種場合,大眾完全是被動的接受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市場經濟規則在大眾文化的運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數人基於商業贏利目的而快速合成的「大眾文化」,其對人生的理解、對情感的投人以及審美的體驗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有諸多的虛假和矯情成分攙雜其中。因此,大眾文化往往成了一次性消費的文化快餐,它並不想執意去追求文化價值的永恆性,而更多地是給工作忙碌的大眾一種經驗上的娛樂和感官上的享受。

當代中國正處於一個雙重的歷史轉型時期,既要完成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又要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如同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出了轉型期的種種特殊性一樣,「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產生和發展也打上了諸多「中國特色」,這集中表現為兩點:第一,城鄉一體化特色。由於中國工商業不發達,城市和鄉村並沒有嚴格地分化。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鄉村的人口流動亦日益頻繁,客觀上使得作為都市文化的大眾文化也程度不同地波及到了中國農村,而電子傳媒的普及更加促進了這種城鄉的一體化。第二,與其它文化形態相共存。在大眾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傳統的和現代的、中國的和西方的,各種文化形式都有所表現,甚至還攙雜著各種原本屬於傳統社會和農業文明的東西,這都反映了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文化的特點。

如何評價大眾文化在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社會轉型期文化發展的復雜性,使得人們對大眾文化現實出現了見仁見智的價值評判分歧。保守者將大眾文化斥之為資本主義文化,精英文化層則將其視為文化的墮落,如此大相徑庭的立場的確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大眾文化的價值定位問題。首先須指出的是,大眾文化作為和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轉型同時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產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市場是社會結構和文化相互交匯的地方。整個文化的變革,特別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現之所以成為可能,不但因為人的感覺方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因為社會結構本身也有所改變。

⑶ 什麼是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

什麼是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的源泉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古典經典漏大空,民間文化大眾化,紅色經典。在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技術基礎上,以通俗,流行,從眾的大眾文化為支持,國內影視過度娛樂化現象愈演愈烈。

中國影視的大眾文化介紹

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大眾消費文化特別是視覺文化以其商業性,娛樂性,通俗性博得了大眾的喜愛,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完美逆襲,迅速占據了文化市場。

中國文化的大眾化轉型,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經濟的返瞎進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社會和泛大眾文化消費群體的形成。

影視藝術既是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仿兄又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大眾藝術。影視是集傳播,藝術,文化,商品於一身,影視藝術生產是一種特別面高尚的藝術生產。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每一個時代都有符合這一時代的文化媒介,這是一個全民在歡,理性衰微的時代,躲在書備涉獵文字已成為少數人的孤獨之旅,看視頻影像已成為多數人的消遣狂歡。

⑷ 談談如何評價電影的優劣,有哪些標准,用什麼方法和理論依據

這難說了,一個人一套標准,不過基本上可歸為兩類。
1、形式主義派。將電影視為工業產物的商業片價值觀,重視故事的作用,一切以觀眾為中心,說白了就是觀眾說好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觀眾不喜歡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好萊塢電影人大部分屬於這類價值觀,將電影視為商業而非藝術,商業嘛,觀眾喜歡,票房高,賺錢多,那就一定是好電影,也可稱之為造型主義派。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觀眾的評價和票房為標准。理論依據的話,電影歸根結底是一門大眾藝術,電影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訴諸於觀眾,給觀眾欣賞,因而觀眾是一切標准,觀眾即上帝。
2、現實主義派。將電影視為藝術的藝術電影價值觀,重視影視創作的實驗性和影像價值的探索性,一切以影像表達為中心。歐洲電影人多數屬於這類,電影作為藝術是其根本觀點,也就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標准就是電影作品是否具備藝術價值,但這里藝術價值的概念絕不是主題,而是影像表達,也就是導演的鏡頭設計、場面調度、聲音設計等電影元素是否尊重現實。方法就是電影批評那一套,三言兩語說不完。依據就是巴贊的現實主義理論,木乃伊情結等等。
要我談如何評價的話,要把以上兩者結合。因為電影不能孤立來看,它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藝術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性將電影獨立出來的,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其次才是商業。但電影不能沒有商業,否則電影就失去了其作為大眾藝術的魅力,因為電影的最終結果是訴諸觀眾,一部再優秀的電影,倘若沒人看,那麼它的價值再高,失去了傳播的觀眾群和作用對象,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一部再受歡迎的電影,倘若不具備任何價值,終究會在歷史中迅速被人遺忘,重要的是倘若這類電影越來越多,電影終究會慢慢走向滅亡,因為停止了影像表達探索的腳步,終究會被其他藝術替代,就像曾經電影替代戲劇一樣,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因為如此,電視一度曾把電影推下歷史主流舞台。

⑸ 電影是大眾文化嗎原因何在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 確實如此。。
從最終目的來看,電影製片者們都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謀求利益。市場需要什麼,大眾喜愛什麼,搞清楚這些,電影商們才能掙錢存活。。
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從喊祥導演的角度來看,他是為了鄭畝搏讓我們看耐伍的他想讓我們看的東西,是一種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就像畫家畫畫一樣。就算里邊有迎合大眾的成分,也可以視為他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工具。
也有許多電影不上榜,是熱心人士拍出來的屬於自己的背離大眾的片子,就算大眾不認可,或許還是有人在欣賞。
大部分的商業片子,都只能算是大眾文化。。

⑹ 影視大眾化的利與弊

影視藝術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一種消費文化,現代影視藝術傳播大眾化走向趨勢越來越顯著,體現出"快餐式"、商品化、技術化、組織化、機械復制、標准化、偶像崇拜、娛樂化的特點,它消除了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特徵,偏離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們警醒。

現在的電影票價,總體來說還是偏貴。由富麗堂皇裝修和豪華舒適陳設高高托起的電影票價,滿足了少部分人的高檔消費需求,卻將大部分中低收入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擋在了門外。而且據反映,現在電影院放映場次觀眾寥寥無幾的情景屢見不鮮,甚至出現一場電影只有幾個觀眾的尷尬場面,不能不使人感到嘆息,同時也為電影院這樣經營的效益前景,深深感到迷茫和擔心。 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已十分單調、枯燥,而適合自己消費承受能力的電影娛樂場所少之又少。據了解,現在各區街道的老年活動中心或少年活動中心都沒有放映電影的功能,這一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雖然現在各區也有部分影院推出「陽光卡」的優惠活動,但終究不過是杯水車薪,作用有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院「陽光卡」也正面臨著進口大片的沖擊。有的影院「陽光卡」雖然依舊,但觀眾憑「陽光卡」可看的電影已經越來越少了。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適度、非健康消遣方式的招手和誘惑是必然會出現的,比如現在社區里老年人棋牌室打麻將成風,青少年學生網吧打游戲成癮等社會問題。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電影放映大眾化具有擴大內需消費和穩定社會的雙重作用,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1、電影放映大眾化屬於平民經濟范疇,符合我國國情。中低收入人群看電影的消費需求巨鎮陪大,不可小視。尤其在當胡櫻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通過電影放映大眾化的舉措,拉動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的辦法應該鼓勵。 2、 確保社會穩定,是市委市府今年提出「四個確保」任務之一。通過電影放映大眾化的舉措,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老年人麻將成風、青少年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這樣的辦法更是應該提倡。 具體建議如下: 1、深化電影放映體制機制改革,擴大電影放映的經營方式,高端、低端都要抓,重點要緊密結合國情,堅持向電影放映的大眾化傾斜,通過降低票價,擴大優惠等方式,拉動中低收入人群和青少年學生的消費。 2、切實轉變觀念,使電影放映始終服從和服務於「四個確保」這個大局,讓電影放映促進社會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可以舉行各類電影紀念時事教育活動;結合愛國主義和中華優良傳統教育,開展各種電影影評活動;結合科學發展觀和節能減排的教育和實踐,舉辦科普電影周活動;舉辦老電影說明書、電影期刊收藏展覽會;社區和學校聯手介入,齊抓共管,當好「輔導員」,做好「貼心人」。 3、深入調研,摸清現狀,積極探褲旅叢索新形勢下電影放映大眾化的路子,越走越廣。 社區電影放映功能化制度化,充分發揮社區硬體的為民服務功能,實現老百姓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的共建共享,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此外,老設施加新功能,新設施變多功能;老片新放,新片輪放;增加場次,常態長效;根據需求,集中放映;配合熱點,專題放映。 4、政府購買崗位,讓電影放映員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優先考慮吸收大學生。 5、政府牽頭協調,與有關文化部門掛鉤,確保電影拷貝的租借和放映等環節的運轉。 6、不斷提高電影放映大眾化的服務質量,使電影放映大眾化的舉措,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⑺ 電影製作為什麼要迎合大眾需求

這是受大眾文化的影響。大眾文化興起於當代旦散冊都市,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是指以全球現代傳媒為介質的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准消費時代以消費意識來籌劃引導的採用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等特點。大眾文化對於電視娛樂節目的影響,大眾文化時代電視娛樂節目必然受到其影響。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電視娛樂節目具有娛樂性從本質上說大眾文化是一種市民文化,所以不管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如何,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大眾提供愉悅或者精神享受。第二,電視娛樂節目具有商品性在大眾文化的傳播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大量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掘橡銷售,所以商品性作為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也影響了電視娛樂節目。第三,電視娛樂節目具有通俗性相對於官方主流文化和學界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從本質是一種市民文化,並沒有明顯模宏的階層性,這就要求大眾文化的適應人群更廣泛,所以大眾文化影響下導致電視娛樂節目更具有通俗性。

⑻ 人們常把電影視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哪個屬性能夠體現出這種特徵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螞清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再看電影文化的普及性
所謂「普及性」,是指影視的廣泛傳播范圍,由悶襲前於影視的「時效性」,使得影視節目在表述內容和表述形式上不可能過於復雜,而要求清晰、簡明、單純、通俗,這就使影視節目的傳播與接受范圍比傳統媒介大得多。所謂普及性,並不僅僅是針對文化素質較低的觀眾,而是適應各個文化層次觀眾的普遍需求,因此,普及性成為影視文化的重要特徵。例如,我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禪液晚會能把老少好幾代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聚集到一起來欣賞,就很好地印證了影視文化的普及性特徵。

⑼ 大眾文化與影視藝術之間的關系

結合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淺談大眾文化與影視藝術之間的關系。

法蘭克福學派一直認為,後工業社會(某些資產階級學者劃分的第三個歷史階段,人們依賴於信息,將致力於發展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仿散術為手段,將整個人類社會高度地統一化、標准化、精緻化,有可能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歷史文化的異化,降低了對人類影視藝術文化的真正標准。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乃至無意識領域里幾乎是無所不在,處處滲透著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具體表現為:電影就是以一整套製作程序代替了以前各門藝術的藝術創造,把藝術創作過程變成了一種技術製作過程,由服從藝術規律越來越變為服從商業規律,電視、廣播,更是把各種節目編織在一羨激起,供消費者隨意選用。藝術品轉變為消費品,藝術欣賞規律蛻變為商品消費規律。這種變化過程無不體現了影視藝術正在屈服於大眾文化。原本的影視文化一兄大襪直追求著自由化、個性化,而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影視文化,人們從中得不到那種自由的氣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與社會同一的思想。

影視藝術盡管從總體上講屬於大眾娛樂范疇,但其本質畢竟是藝術,絕不能容忍商品拜物教的觀念來助長影視藝術的媚俗傾向,並因此而降低影視藝術的文化品味和美學品味,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大眾文化的出現更是為藝術作品成為了商品,理論成為了商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⑽ 影視文化為什麼被理解為大眾文化

因為影視文化經常出現在觀眾們的熒屏上,讓觀眾來理解感受成為了大眾文化。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0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6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7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9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4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90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