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怎麼做成3d的
㈠ 電影院3D電影原理是什麼
3D電影就是立體電影,原理就是:
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好姿枯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
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冊慎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
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1)電影怎麼做成3d的擴展閱讀:
1、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2、而最早出現立體電影的是在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3、立體電影照片可應用到藝術人像寫真、個性婚紗攝影、時尚兒童攝影、寵物寶貝攝影、商業產品友洞攝影、室內裝潢攝影、建築雕塑立體展示、旅遊風景攝影等等。
㈡ 3D電影是怎麼實現的立體感是如何產生的
人們看到的世界是3d是的,因為你能真正感受到每個物體的距離、幾何形狀和大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計算過程,3D電影原理 3D這部電影通過兩個鏡頭從兩個不同的方向拍攝場景,然後用兩個放映機同時放映兩組膠片,使兩組圖像在屏幕上重疊。通過特殊的3D眼鏡,兩隻眼睛看到不同的圖像,大腦會自動產生三維視覺效果。
顏色實現3D效果會使最終圖像失去一些顏色,看起來非常不真實。所以人們想出了其他方法,除了顏色,還有其他我們無法察覺的區別,比如方向,有些光「橫」還有一些光「豎」是的,雖然這對我們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顏色沒有影響,但我們可以製作只能通過水平或垂直光的鏡頭,然後拍攝鏡頭和3D這種鏡片可以讓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畫面,產生眼鏡3D效果。不管怎樣,3D電影給了我們一種平面圖像深度的錯覺。雖然這些方法相對簡單,但效果仍然有限。我們只能盯著特定方向的屏幕,而不能全面地觀察物體。
㈢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㈣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4)電影怎麼做成3d的擴展閱讀: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
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㈤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
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
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
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5)電影怎麼做成3d的擴展閱讀:
3D電影觀看不宜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
眼睛長時間處在光芒較暗環境中,瞳孔擴大,就會使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的更窄,影響房水循環,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閉角型青光眼。另外電影畫面場景驚險刺激,可興奮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發作。
㈥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㈦ 3D影視拍攝製作技巧
導語:3D立體影視製作與普通的2D視頻一樣,同樣是分為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兩部分,相對於2D視頻,他們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3D影視拍攝製作技巧,歡迎大家參考!
一、舒適度
3D 立體影視製作首先要保證的是觀看舒適度。這個舒適度簡單來講就是不眩暈、不脹眼、輕微或者盡可能的沒有重影、出入屏合理、全片立體效果統一等等;觀看舒適度因人而異,不同的觀看者可能有不同的視覺反應,要以大眾化的觀看能力作為平衡點,寧可保守,也不要刻意的去強調立體感。
二、與普通2D的差異
3D 立體拍攝製作是基於2D影視製作而發展的,但是有些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宏觀來講,不能以2D拍攝製作的模式去進行3D立體拍攝,技術方式不盡相同,拍攝製作理念也有所不同,在2D與3D之間,肯定會有所取捨。例如在3D立體拍攝時的變焦問題,我們建議盡量少用甚至是不用變焦,以運動機位代替變焦。這種方式與普通2D拍攝模式有較大出入,其原因就是要考慮到雙機同步變焦的一致性。就目前立體拍攝設備的同步控制系統而言,實現毫無差異的同步變焦還是有些勉強,即便是國外頂級的無線激光跟焦、同步變焦控制系統,也不能夠保證完全一致。再比如後期製作剪輯方面,傳統的2D視頻製作可以使用快切等剪輯手法,象一秒鍾換一個鏡頭;而3D立體的視頻製作剪輯則不能使用此種手法,遠景接遠景還可以,如果是遠景接近景或者是近景接近景,快速的切換鏡頭是無法讓眼睛適應的。
三、雙機匹配性
確切來講是雙機鏡頭的匹配性。如果認為隨便弄兩台同樣型號的攝像機或者電影機就能進行立體拍攝的話,那麼是不可能拍出完美立體效果的。世界上沒有兩只完全一樣的鏡頭,也就是說沒有成像完全一致的兩只鏡頭。這就造成了在3D立體拍攝過程中的雙機鏡頭匹配問題。在拍攝畫面中,尤其是四個邊角,因為鏡頭畸變等問題會有某個或者某些邊角變形,這就使得兩支鏡頭拍攝畫面不可能完全一致;選擇高端的鏡頭尤其是電影鏡頭會減少這種現象,而通過3D立體拍攝架進行匹配性調節也是必須的。我們在進行雙機匹配時使用專用的校正圖,通過校正圖可以快速直觀的完成雙機匹配。
四、同步控制系統
3D立體拍攝用到兩台機器,那麼同步控制尤為重要。目前的同步控制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
1、同步錄制。此功能實現雙機同步錄制與暫停。
2、同步變、聚焦。此功能實現雙機同步變、聚焦,功能與價位的區別分為四大類,一類是鏡頭電路控制,這類控制系統是通過數據介面連接鏡頭,傳送邏輯控制指令,實現鏡頭的變焦,適用於佳能、富士類鏡頭。令一類是鏡頭機械伺服控制,此類使用伺服電機馬達,卡在鏡頭調節環上面,變焦和聚焦分別使用一組馬達,適合所有的鏡頭使用,包括電影鏡頭。還有一類是無線激光控制,此類屬於目前最為高端的控制系統,也可以說是專門為3D立體拍攝開發的,四通道八馬達,無線控制,激光跟焦,技術先機,同步效果最好,但是價位也最高。最後一類是攝像機、電影機廠商出品的配套控制系統,比如redone、arri等電影機的立體鏡頭以及同步控制單元;這種控制系統能夠與拍攝設備完美融合,缺點就是對機型的指定性強,同樣也是天價。
五、3D立體拍攝設備的重要性
這里指的3D立體拍攝設備是立體拍攝架、現場監視器等3D立體設備。3D立體拍攝架目前分為上下垂直和左右平行兩種;左右平行方式的立體拍攝架由於機身體積問題,兩台機器的間距(以下簡稱為機距)不可能很小,這樣兩支鏡頭的距離很難達到6cm左右的最佳距離,因此在拍攝近距離場景的時候會出現重影以及脹眼等不適感,所以平行式立體拍攝架不適合拍攝近景。以sony ex1為例,3米以內基本上就不適合了。上下垂直式立體拍攝架的構造不存在機距問題,可以將兩台機器的鏡頭完全重合,6cm的黃金機距更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拍攝遠景同樣沒有問題。目前來講,上下垂直方式的立體拍攝架是比較全能的一種拍攝支架,而拍攝效果也是目前最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垂直拍攝架必須使用分光鏡,而分光鏡的質量以及成像效果不一,在理論上來講是會影響拍攝畫面質量;極為挑剔的拍攝者可能會比較排斥,但是我們認為,眼睛是最好的檢驗工具,眼鏡看不到的畫面損失何必非要用數據去評判呢;再者說,目前立體拍攝技術與設備只能如此。
3D立體拍攝架要具有多種調節功能。調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機距以及雙機夾角(以下簡稱夾角)的調節;另一類是雙機匹配性的調節。雙機匹配性的調節,主要就是XYZR四軸向角度的調節,通過這些角度的調節,提高兩台拍攝機器鏡頭的匹配性,簡單來說就是將兩台拍攝機器的高度、水平、傾斜、旋轉進行最佳匹配,以確保拍攝畫面的立體效果。3D立體拍攝時的兩個畫面,只存在水平交錯的差異,而垂直、傾斜等等都應該是一致的。雙機夾角的調節是用來控制正負視差,所謂正負視差就是常說的出入屏。雙機夾角需要根據拍攝場景不同實時調節,這是拍攝3D立體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與技術。
立體監視器是比較重要的拍攝設備。有些拍攝者使用普通的雙屏幕配合觀屏器監視立體效果,有些直接就是盲拍。這些做法可以說是不科學也不負責任的,盲拍就不說了,估計十之八九的拍攝素材是不能用的,除非拍攝者是經驗豐富,技術超群。而用觀屏器來充當監視器,只能通過觀看立體感來確定拍攝場景的立體效果,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主觀視覺因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具備科學性。我們進行3D立體拍攝製作時一直推崇科學性、合理性,我們使用的立體監視器為偏振式液晶,具有主通道、次通道、相差、立體合成等功能,這些准確的顯示數據為3D立體拍攝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六、正負視差
上面介紹了正負視差就是常說的出入屏。眾所周知,3D立體是通過兩台機器進行拍攝的,而這兩台機器之間有著一定關系的機距與夾角,機距是控制兩個畫面的重疊交錯幅度,也就是立體感的強弱;夾角是兩台攝像機拍攝視角呈射線延伸後的交叉點,這個交叉點稱之為視覺點,視覺點靠近鏡頭的一端稱之為正視差,反之為負視差。正視差表現的出屏立體效果,而負視差表現的則是縱深效果。在3D立體拍攝中,每一個場景的視差都不一樣,需要根據拍攝場景與主題確定要哪一種效果。而機距與夾角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說兩種調節要同步進行,具體的原理與調節方式只能在實際拍攝中進行體會與總結,積累相關經驗。
七、立體成像原理
立體成像,是因為左右兩隻眼睛看到不同兩幅畫面,通過大腦合成,呈現立體效果。而3D立體拍攝就是模擬雙眼視物成像的原理。除了雙眼視物原理之外,就是畫面的布局結構;富有明顯層次的畫面才能顯現較好的立體效果,簡單來講就是拍攝的畫面必須要有前景與背景,這是基本要求。一般來講合理的立體布局是前景、中間景、背景;過多的層次沒有必要,反而會讓畫面凌亂影響立體效果。比如,在綠背景前面的一組人物,正面拍攝;如果人物呈水平橫向一排站立,那麼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立體感的,因為人物與背景層次不明顯,雖然存在物理空間,但是這個空間與層次對於3D拍攝來說相當於拍攝普通的2D,拍攝完成的畫面很難被大腦計算出立體效果;如果換一種方式,人物呈「品」字形站立或者是縱向成行站立,那麼這個立體感就非常明顯了,因為人物站立的方式形成了明顯的層次,這種層次是非常適合3D立體表現的。
人的眼睛結構復雜,功能超強,基於雙眼視物原理的3D立體拍攝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只能說是盡量去模擬眼睛的功能,但是永遠都不可能超越。既然如此,那麼就要理性看待3D立體拍攝中存在的瑕疵,而這些瑕疵不是技術與設備的問題,而是人眼視物的基本規律,或者說是不可能突破的自然規律。比如在3D拍攝中常見的重影現象,就是戴上眼鏡觀看的時候,某些畫面或者是畫面中的某些元素存在輕微重影。絕大部分重影現象是拍攝中不嚴謹造成的,但是也有一部分重影是無可避免的。請大家一起做個試驗:
請將食指豎起,放在兩眼之間,指尖高度與眉毛持平,以鼻尖為基本點向前10cm,然後看遠處的景物。如果將眼睛的焦點放在遠處的景物上面,那麼眼睛餘光看到的食指是兩個;反之,將眼睛焦點放在食指上面,那麼遠處景物也是兩組,這就是重影。離食指越遠的景物重影越大,離食指越近重影越小,跟食指貼在一起就沒有重影。
請大家做完這個實驗自行總結原因,並以此延伸對3D立體拍攝的理解。人眼睛看事物原本如此,那麼3D立體拍攝是不可能突破這種規律的。在3D立體拍攝中,我們建議盡量減少拍攝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將機距調節到最佳位置,對正負視差有一個較好的平衡點,這是減少重影的有效方法。但是,某些場景,因為物體形狀、整體環境等等現實情況的制約,無論是怎樣調節,都不可能避免重影。我們設計一個拍攝場景來說明一下:拍攝場景為機場,整體空曠,畫面清爽,拍攝主體是飛機,以機頭前45度拍攝,體現飛機縱深修長,機頭出屏的立體效果,但是飛機背景有一根路燈桿。就這個畫面來說,拍攝中需要將視覺點放在飛機機身的中段,也就是機翼部位,這樣形成的正負視差可以完美的表現飛機整體縱深感以及機頭的出屏感,畫面立體效果堪稱完美。視覺點在機翼處,機尾以及背景中的燈桿呈現越遠交叉幅度越大的現象,這樣一來,飛機整體立體效果是完美的,但是背景中的燈桿是有重影的。這是因為飛機體積巨大,燈桿相對較小,機距以及夾角增加或者減少幾度對飛機來說影響不大,而對遠處的燈桿來講,則是影響巨大的。而正負視差的交叉幅度是固定的,不可能隨著拍攝物體體積比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八、正確看待立體效果
在與客戶以及同行的接觸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喜歡跟《阿凡達》相比。《阿凡達》立體版整片效果完美,畫面無重影。確切來講,《阿凡達》是「做」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場景是做出來的立體效果,尤其是遠景,以合理的重疊幅度與實拍的人物主體進行融合,這樣整體看上去畫面完美,毫無重影。換句話說,《阿凡達》裡面的場景如果能拍得到,並且是實際3D拍攝的話,一樣有重影。《阿凡達》的拍攝製作技術,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學習的價值,提供給我們的價值是怎樣去看待與探索3D立體技術,而不是對設備器材技術的攀比。《阿凡達》是用幾億美金匯集了全球頂尖影視製作科技耗時多年打造的巨作,僅憑這一點,目前無人能抗衡。但是不管是多麼先進的技術,也是無法超越物理與自然的極限,不可能凌駕於人眼與大腦的分辨能力之上。以科學眼光正確看待3D,以技術手段完善立體效果,這是從事 3D立體影視製作拍攝的基本准則。不能憑空想像所以然,更不能毫無依據的要求效果。直白一點,任何一種影片,無論是3D還是2D,效果與預算是成正比的,十幾、幾十萬的預算拍個3D視頻想達到《阿凡達》效果,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㈧ 3D電影是怎麼形成的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
㈨ 如何將普通的2d電影轉換成3d
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時分式
通過立體液晶眼鏡觀看,效果出眾,但顯示器必須是CRT的顯示器,刷新率在120幀以上。
2、互補色
利用紅藍、紅綠立體眼鏡,造價低,對顯示器無要求,也可在電擾薯純視,投影上播放,略有重影,不適合長時間觀看。
3、偏振光
佩戴偏振眼鏡,但只能在影院中觀看,或者購買雙投影系統,但造價較高。
4、光柵式
需要在大尺寸電視上觀看,清晰度略差。
5、全真式
由德國手知發明的當今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全真立體電視技術,但節目源少,立體緩咐效果並不出色。
6、觀屏式
利用觀屏鏡觀看左右型立體電影。
㈩ 3d電影怎麼拍出來的
1、3D電影用兩台攝像機模擬左右兩眼視線,分別拍攝兩條影片,然後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放映時再採用必要的技術方法,使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圖像,如此就會使畫面更加立體。2、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更多關於3d電影怎麼拍出來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18468161598318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