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縣委書記都有哪些電影
1.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是什麼電視劇
政和縣倭書記廖俊濤就是電影《政和書記》
電影《政和書記》改編自「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跡。講述了廖俊波同志從政20多年,為官一方、盡心竭力、真心實意為百姓謀福祉,直至因公殉職的一生。
本片的主人公和其他英雄人物不同,要體現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物的真實感,同時了解人物背後的這片文化土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文化電影。是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普通人的故事。
電影《政和書記》還聚集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除了著名導演寧敬武,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故事片部一級導演韋廉擔任總監制,韋廉導演曾兩次獲金雞獎最佳導演,同時也是華表獎優秀導演,更是請來著名編劇蘆葦老師擔任編劇顧問,其作品曾獲夏衍電影文學劇本獎二等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編劇獎等。
2. 電影《五更寒》主角原型是這里人,老屋藏的故事多,紅色旅遊興起
河南省新縣郭家河鄉蓮花村是一個紅色村莊。在長期堅持大別山革命斗爭,被當地群眾稱為「大別山的兒子」劉名榜的故居邊,矗立起一座座小樓房。革命先烈在這片紅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為後人換來好生活。
這是電影「五更寒」的宣傳畫。這部電影描寫的是1946年期間,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撤離大別山後,留下一支武裝小分隊,堅持和數量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作斗爭的故事。小分隊的戰士們不僅要和敵人斗爭,還要和飢餓與寒冷斗爭,劇中縣委書記「劉拐子」的原型就是劉名榜。由於他的卓越貢獻,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他,並稱他是「堅持大別山斗爭的一面旗幟」。根據毛主席的指示,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他為原型,拍攝了電影《五更寒》,再現了劉名榜帶領游擊隊在大別山堅持斗爭的故事。
這是劉名榜同志的故居。他1902年出生,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7月參加卡房暴動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秋季被選為弘南區蘇維埃主席並被任命為區委書記。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後,1935年7月,他被任命為經扶縣委書記。1936年擔任紅羅光中心縣委書記,從此開始他配合紅二十八軍,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中英勇作戰。1938年3月,由紅二十八軍改編成的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抗日,劉名榜等人在七里坪組成四支隊留守處,擔負起向抗日戰場供給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任務。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劉名榜臨危受命,又挑起羅、禮、經、光中心縣委書記這副重擔。
1955年,劉名榜被選為河南國慶觀禮團團長,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劉少奇同志接見劉名榜時的照片。(攝於劉名榜故居展館)
劉名榜故居里以圖片與文字的形式,介紹了劉名榜的革命一生,感人至深。新中國成立後,劉名榜同志先後擔任潢川專署專員、河南紀委第二書記、省委常委河南省委監委書記、省委常委兼省檢察院檢察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蓮花村裡這個老院子,曾是紅羅光中心縣委、縣政府辦公的地方。
距紅羅光中心縣委、縣政府不遠處的這座老院子,是新四軍四支隊留守處辦公的地方。
蓮花村委會現在在一座老學校里辦公,這里仍保留著村裡的原始風貌。
村裡新建起了一批仿古建築,留住了逝去的記憶。目前,村裡的紅色 旅遊 興起了,這位老人感慨萬千。
村裡的生態環境很好,採茶的人們走在田間小路上。
這位老人是篾匠,正在家裡編織竹製品。
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燒柴灶也安裝上抽油煙機。
吃飯的大媽到喝茶的大嬸家串門,她們都是笑臉相迎。
蓮花村建起了「紅軍紀念園」「劉名榜故居紀念館」,紅色 旅遊 悄然興起,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目前,這里不僅成為了「AAA級景區」,還是當地有名的美麗鄉村。(王天定 圖/文)
3. 關於反應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的書和電影
一、電影方面:
1、十八個手印
《十八個手印》是由高峰執導,邢原平編劇,李心敏、王志剛、張兆北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2008年12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鳳陽縣委書記陳開元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支持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故事。
2、永遠是春天
劇情取材於王樂義從一個癌症病人成為蔬菜種植領域領軍人物的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對王樂義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國重大典型生活經歷的諸多精彩瞬間進行藝術再創造。
通過塑造以王樂義為原形的王永樂以及梁書記、母親等極具個性的藝術形象,試圖用獨特的電影語言、生動的故事、真實的細節、真誠的態度對生命進行禮贊,表現一種值得普通人崇敬與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3、農民工
陳軍執導,宋運成主演的劇情片。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影片講述了農民工創業者陳大成的故事。
二、書籍方面:
1、《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
《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分為15個專題,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展現了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2、《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
《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從持續變化的中國、今夕英雄、國界之外、中國教育變化的縮影等四個部分。
以一位美國學者的獨特視角,通過各組新舊照片生動鮮明的對比說明,從宏觀到微觀向讀者傳遞了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家庭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年間經歷的歷史性變化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以作者的親身體驗和經歷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3、《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是2011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立誠、凌志軍。本書主要記敘了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
三、成就方面:
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家整體進入「小康社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2、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接受並同意鄧小平關於「我們要完整地准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的意見, 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共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
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此後,經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4. 求影片《焦裕祿》的簡介。。謝謝了。。
焦裕祿(1922-1964)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櫻者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抗日戰爭期間,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後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於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滲跡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後,全國各種報刊先後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1990年5月10日,《人叢頌並民日報》發表了《領導幹部要學焦裕祿》的社論,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同志是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5. 以電影《焦裕祿》為題寫一篇觀後感
近日,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焦裕祿》,這部多年前由著名演員李雪健主演的老片子再一次讓我熱伍頃虧淚盈眶,我深深地被電影中主人翁那種「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所感動。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就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那時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熟乎局讀課文,甚至背誦部分章節,卻只知道焦裕腔神祿是一個可敬的人。但當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特別是深入到基層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更感覺當年焦裕祿在縣委書記崗位上的難能可貴,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諍諍誓言。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顆粒未收,就在這時節,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臨困難,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挺胸挑起了這副重擔。他首先從幹部作風入手,從徹底改變蘭考一窮二白的面貌上下功夫。深入鄉村、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哪裡有風沙哪裡有他的身影,哪裡群眾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裡,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當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從嚴律己,寬於待人,清正廉潔,用自己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全縣人民與天斗、與地斗,戰勝了一切不可戰勝的困難,改變了蘭考的面貌。 屈指,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工作崗位上僅僅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但他那種不朽的精神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一連串樸素而閃光的語言,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望著他當年的遺物,那一床早已說不清顏色.摞滿補丁的被褥(被子上46個補丁,褥子上35個補丁),更是肅然起敬,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人,心繫百姓,情系事業,功在千秋,像這樣的領導幹部老百姓除了愛戴和擁護,還能說點什麼呢?
採納哦
6. 一個縣委書記替一個農民告狀的故事是什麼電影80年代
電影《天網》 導演: 謝鐵驪
劇情 :
80年代初一個偏遠的小縣城裡。縣機關大門不遠處兩老一少三個乞丐引起了新到的縣委書記秦裕民的注意。乞討者名李榮才,是村鐵業社會計明乎,經常反映大隊會計賈仁貴的問題,遭到陷害。針對李的清查開始了,李開始告狀,一告就是二十年,告得家破人亡。秦馬上對此事進行調查,發現了賈的種種劣跡,立即令其世槐歲停職檢查。秦頂著壓力終於掌握確鑿的證峙,賈被開除黨籍。李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秦看著李,淚流滿搜睜面。
7.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是什麼電視劇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的電影是《政和書記》不是電視劇。《政和書記》以觀察者的角度出發,走訪廖俊波的家鄉以及工作地點,拜訪他的家人朋友,只為探尋一個答案「為什麼廖書記的微信名是樵夫?」其實在探尋廖俊波的過程中「樵夫」背後的意義就逐漸顯現。
《政和書記》劇情簡介:
影片根據廖俊波書記真實撼動的事跡進行了加工改編,以記者探尋廖俊波「樵夫」的微信名由來、廖俊波生前在南平政和脫貧攻堅為民解憂的光彩睿智的工作經歷,兩條故事線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藝術手法,將主人公廖俊波的大愛、永遠的微笑及他的初心和堅守,生動地還原了真實質感和朴實情感,親情化的敘事視角一改以往說教式窠臼,人性探索超越以往主旋律電影。既有電影紀實風格,又有傳記片的飽滿人物,加倍了影片的故事魅力。
《政和書記》這部電影可以說拍得很成功了,它深挖廖俊波的精神內涵,還原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堅守,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希望他的精神與實際永遠被世人銘記。
8. 推薦幾部關於官場的電影
1、《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是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范冰冰領銜主演,郭濤、大鵬、張嘉譯、於和偉、張譯、趙立新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6年9月8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嚴肅的現代「官場現形記」,明線是李雪蓮的上訪,探討的其實是官司背後的生活邏輯。
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浪漫的黑炮》,講述了趙工程師為尋找一枚丟失的黑炮棋子而鬧出一場大誤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