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何打燈
⑴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②、何為「三點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舉一部你認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
⑤、照明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
⑥、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林格倫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攝對象運動;②攝影機運動;③照明。
波布克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膠片;②構圖;③照明。
他們都有「照明」(即我們通常說的「光」)。可見,照明(光)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攝制組中,人稱燈光師為「燈爺」。
一、照明的種類:
1、按光源劃分:
①、自然光:陽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燈光的照明。
2、按光線的性質劃分:
①、散射光(軟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質劃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攝物的主要光線,它決定著該場景中的總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並且它使被攝物有明顯的陰影;
②、副光:
A、它是輔助主光的光線,它主要用來對主光照明被攝物所產生的明顯的陰影提供適當的照明,(注意不應把陰影全部消除,還應使被攝物的陰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軟光(散射光)。
4、按光位劃分:
①、順光(正面光)優點:易於較完整地交待一個平面形象或者細節。缺點:呆板,無變化。
②、側光:電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這種方法照明,使被攝物富有層次感。
③、逆光:從背面打光。強烈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神秘動人。
④、頂光:頭頂上垂直照下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醜化。
⑤、角光: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顯得殘暴。
二、照明的實際操作
具體拍攝一部電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謂的「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燈)放在被攝主體的前面,注意它應與被攝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後,在被攝主體的一側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攝主體所形成的陰影。
3、最後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攝主體後面的高處,使被攝主體的四周的邊緣有一個光環,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在傳統電影中,「三點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現代電影中,有時已不用。)
照明的燈具主要有兩類:聚光燈和散光燈。
聚光燈:「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調節的旋鈕。
散光燈:不可調節,用紗網或透明紙。
反光板:(蒙著錫紙的膠合板),在拍外景的時候,往往要用反光板來補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時候,日光與攝影機的水平軸線最好構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體會顯得缺乏層次;日光高了,主體的陰影會過重。
三、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提問:每一個同學講一個你認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講它好在哪裡,並談照明在電影中斷作用。
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電影的底片獲得准確的曝光量,使底片在沖洗之後,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間的畫面根據攝影藝術創作的要求,恰當地呈現出被攝對象的質感、立體感、空間感等藝術效果。
3、構圖作用:照明產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體,並且平衡畫面的構圖,使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戲劇作用:
①、描寫、表現環境:
②、表現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劃人物:
④、表現主題:
⑤、 作為重要的情節因素
⑥、 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⑦、 渲染、升華、象徵
⑧、 作為敘事主體與核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布光處理,主要分三種情況。
1、室外布光:
為了更好地表現影片的主題,室外布光多選擇在大晴天,選擇在陽光充足,光線很「透」的情況下拍攝。
屋頂行走:
2、室內布光:
室內布光以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營造和渲染一種溫暖的、金黃色的布光效果。如馬小軍看到「畫中人」照片的米蘭的卧室,如米蘭洗頭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廳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極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頌的人物(米蘭),並且,淋漓盡致地表現馬小軍心中濃郁詩意和美麗愛情。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
鏡頭638:特寫 水壺中的水澆到米蘭的頭發上。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
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特寫鏡頭使我們看到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歌頌一個女孩,贊美一個女孩,電影中的布光和特寫,會表現得如此地激動人心。
如「再見『畫中人』」段落:
鏡頭329:特寫 馬小軍的手輕輕地捋過一根長長的頭發。金色的陽光在頭發上閃爍著。《鄉村騎士》音樂響起。(疊)
金色的陽光在「畫中人」的頭發上閃爍。用頭發上閃爍著的陽光,表現馬小軍心中愛情的浪漫、美好和詩意。
③、 主觀性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人物和環境的主觀色彩更加濃厚。
④、 少年視角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而這種陰陽反差強烈,造型效果鮮明,恰恰是少年馬小軍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視角。這是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布光處理的異常突出的一點。
姜文對環境,對環境與光的關系的感受是異常強烈的。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把姜文的這種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在「初見『畫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畫中人」的房間陰陽分明。段落開始時,馬小軍手舉望遠鏡站在陰影中。後來,馬小軍從望遠鏡中看到了牆上的「畫中人」。馬小軍上前一步,馬小軍從陰影中走到了燦爛的陽光下。用「光」的暗、明變化,寫少年馬小軍內心巨大的激動,和馬小軍神聖而偉大的愛情的覺醒。
3、曝光過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光效處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製作者有意使膠片的曝光過度。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的後面,在米蘭的房間中拍攝米蘭。
鏡頭668:近景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目光如錐,凝視著馬小軍。突然,米蘭笑了。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胸前黑黑的辮子使白衣更加潔白。
一方面,使用顆粒反差強烈的特殊膠片,進行高調攝影。同時,強烈的布光,使被攝主體米蘭曝光過度。高調攝影和曝光過度,使米蘭的黑發、白衣更加突出、強烈,更加增加米蘭的美感和不真實的成分(「畫中人」)。
總之,通過曝光過度表現拍攝對象的美好,和馬小軍的愛情的迷狂及馬小軍特殊的心態。
(有顏色的彩色光的運用,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們將在後面的色彩一節中講述。)
四、電影創作中的照明處理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運動、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個重要內容。)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1、總的照明風格:
根據影片的風格確定照明的風格。
A、紀實風格:
①、多用自然光,陽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內,那麼它的光就應該是該室內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燈光)所發出的光。(盡管這一點在實際拍攝中較難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軟光)。
③、如果使用「三點布光」,那麼,主光、副光、逆光之間的對比不要生硬和明顯。
④、場景中的主光的方向應與該場景內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陽光;室內是室內發光的燈具。
B、浪漫、誇張、表現主義風格:
在用光上沒有一定之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絢麗誇張。
C、商業片:
①、布光應使被攝主體清晰可見。它不能象紀實風格的影片那樣,為了接近生活,被攝主體有時會若隱若現、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作者對它的主觀評價。
④、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戲劇化特徵。
2、具體人物的照明處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須要有他的照明處理方案。如《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查爾斯,安娜,邁克,未婚妻等。
3、具體場景的
⑵ 電影攝影的打燈技巧
攝影攝像器材的發明和改進,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最為常用的攝影攝像器材之一的斯坦尼康也不例外,但如果單純把它當作一個穩定器,就忽視了斯坦尼康在拍攝實踐中的美學意義。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電影攝影的打光技巧,供大家參考!
斯坦尼康的美學意義
1、拍攝高度上:
斯坦尼康實現了無間離齊胸高度的移動拍攝拍攝高度是指攝像機與被攝物之間的高低關系及其相應的造型效果,可分為平視、俯視或仰視拍攝。平拍可獲得日常生活中雙眼平視的觀察效果,造型顯得客觀自然,而仰拍和俯拍造型分別帶有強化與弱化的主觀色彩。表現縱深造型是攝像師的一項基本功,應有意識地培養運用不同拍攝高度來表現平遠、高遠和深遠等造型效果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故事影片和電視紀錄片中,往往採用齊胸高度而非齊眼高度作為標准拍攝高度,這種造型效果已經作為大眾的觀賞習慣而被廣泛接受。在運用斯坦尼康系統時,可以方便地以齊胸高度進行移動拍攝。斯坦尼康的運用,使攝像師無論是上下台階還是攀越山川,或在馬背上追拍,或是在小溪間跳躍,都第一次實現了無間離齊胸高度的移動拍攝。統一的視角和造型效果很好地適應了觀眾的觀賞習慣,能獲得更統一的.審美反應。
2、拍攝距離上:
一個完美的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推拉鏡頭應該是能不用光學的盡量不用,走上去拍攝獲得的效果更佳。但是紀錄片拍攝地一般又不可能鋪設軌道、使用搖臂,斯坦尼康為攝像師提供了全新的自由移動空間。使用斯坦尼康,攝像師可以走進森林、穿越人群或鑽入山洞。用斯坦尼康實現抵近的移動拍攝,鏡頭穩定,距離合適,符合人眼看到的感覺,斯坦尼康鏡頭使觀眾身臨其境,彷彿自己也成為了節目中的一員。
尼康單反拍攝技巧
隨著斯坦尼康的不斷改進,設備的操控性能越來越好,適用范圍更加廣泛。配合專用穩定器可以實現水平大於80度,上下1.5米的拍攝范圍。拍攝者可以輕松地實現高角度拍攝,低角度拍攝,左右手互換拍攝,甚至小型搖臂拍攝等等特殊的鏡頭拍攝技巧,打破傳統斯坦尼康設備只能水平跟拍的局限。但用好這些設備,依然需要熟練地掌握使用技巧。
1、要確保人身與設備安全。使用斯坦尼康拍攝時,攝像師必須按照預設程序來操作,一邊調整攝像機以避免鏡頭中出現任何障礙物,一邊還要支撐一個超過2O公斤的攝像機和斯坦尼康設備。在斯坦尼康中,為了防止攝像機發生任何傾斜,帶關節減震臂的萬向接頭需要正好在重心上方卡住平衡桿。
通常攝像師會在接近重心的地方握住平衡桿,從而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操作攝像機。要使平衡組件保持最佳平衡,需要准確執行每一步操作。攝像機和電池都要合理安裝,這樣才能使重心接近萬向接頭。任何操作失誤或失去重心跌倒都會造成攝像師自身與設備損傷。因此,一方面需要攝像師拍攝時集中注意力,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個到兩個優秀的攝像助理跟隨拍攝。
2、使用斯坦尼康,依然需要拍攝者步態輕盈、兩腿微曲、腳跟觸地、上身保持端正。腰部以上要正直,拍攝者才可以支撐起斯坦尼康超過20公斤的重量,不受腳下的動作干擾,使傳到肩部的振動盡量減弱。
行走時雙腿曲膝,利用腳尖探路,並靠腳補償路面的高低。左右移動時。首先要兩腿微曲,如果你想向右邊側步行走,把左腳移到右腳前,讓右膝的前端碰到左膝的背部,當左腳碰到地面時,把身體的重心慢慢移轉到左腳上,然後把右腳向後繞過左腳站穩。拍攝時呼吸要自然、放鬆、平緩、不要屏住呼吸。
3、要非常小心地調整平衡,拐彎或改變拍攝方向時應以設備為中心,忌強拉硬擰。為了使調節變得更加容易,一些復雜的斯坦尼康還配備有無線電控制的電機,從而可以按微步進量移動各種零件。
當攝像師准備進行拍攝時,此功能可以更容易地使平衡組件保持平衡,同時還可以在拍攝過程中進行調節。在拍攝過程中,平衡組件的平衡性經常會發生變化(例如磁帶在攝像機中移動時重量會移位),因此,這一功能非常重要。
而在拍攝某些情節時,攝像師可能希望從萬向接頭轉移重心,這樣攝像師就可以獨自傾向某個方向。這時要非常小心地調整平衡,拐彎或改變拍攝方向時一定要以設備為中心,要以人的小步移動為設備找出空間,切忌強拉硬擰。
4、要請教名師,反復練習,准確地掌握技巧。斯坦尼康是高度人機結合的設備,不是所有的人穿上就可以拍出理想的效果,斯坦尼康需要對走路姿勢,腰肩的角度,手臂的隨和程度,手指的分配,機器三軸向的配平等若干環節進行專門的訓練和調校,實際上在專業領域里斯坦尼康是一個專門的工種,需要進行專門的培訓,要想用好它,一定要進行科學練習和專業的校調。
⑶ 微電影拍攝技巧,微電影拍攝有哪些技巧
很多喜歡電影的朋友,現在紛紛投入到了微電影的行業裡面,可見,現在微電影越來越受歡迎了。但是又很多人在拍攝微電影的過程中抓不住拍攝的技巧,所以拍出來的效果自然不理想。趣編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微電影拍攝技巧,希望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到大家。
方法/步驟
微電影拍攝技巧——打燈的技巧
給大家介紹一些非常實用的打燈技巧:
硬光,直射光從來都不討人喜歡;想想你的背景;空間不夠? 提高燈位;觀察主光位置;沒有紗幕、紡布反射;看起來太無聊?試試燈光膜;讓你的房間沒有反射;了解你的主體;給演員撲粉;背景虛化。
微電影拍攝技巧——拍攝前觀察環境攝像前要先注意周邊的狀況
這樣在視頻拍攝時就可以考慮哪些場面用多長焦段的鏡頭,另外,視頻拍攝時可千萬不要大意,時刻不可忘記周邊或是身後的狀況,特別對背後的溝渠、馬路等要引起重視,不要腳踩空或來往車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趣編網認為很多經驗豐富的拍攝老手,都常常會因為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被拍攝的景物及人物上,而沒有留意到其他的危險狀況,在移動位置的過程中發生了摔跤、碰撞甚至跌落深處的意外。
微電影拍攝技巧——移攝抓拍人物
「移攝」是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移動攝像的方法拍攝的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用數碼攝像機進行移動拍攝非常方便。移動拍攝可以使用畫面框架始終處於運動之中,畫面內的物體不論是處於運動狀態還是靜止狀態,都會呈現出位置不斷移動的態勢。移攝一般分為前後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以及上下移動拍攝等幾種方法。
微電影拍攝技巧——變焦拍攝注意定格
平時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畫面,鏡頭對准一個廣闊和場景,漸漸地鏡頭推進,最後聚焦於某個細節,這種方法經常運用於花卉、燭光、小動物等細節的拍攝。看上去顯得很專業,不過我們一樣可以用普通的家用DV拍攝出來。DV的焦距可以通過焦距撥桿來調節,將旋鈕推至T那方,可以拉近並放大遠方的景物;如將旋鈕推至W那方,拍攝的范圍則會擴大。拍攝變焦鏡頭時,需要注意在對准目標後要保持靜止5秒鍾左右,趣編網的經驗來說是以便後期編輯,另外,在一組畫面結束時也要把圖像定格5秒鍾,給人有始有終的感覺。
微電影拍攝技巧——場面宏大搖鏡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當視頻拍攝的場景過於宏大,如果用廣角鏡頭不能把整個畫面完全拍攝下來,那麼就應該使用「搖攝」的拍攝方式。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軸(鏡頭橫向或縱向移動)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畫面叫搖鏡頭,搖攝一般有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兩種方法。趣編網覺得很多人在應用搖攝時往往把握不好轉動的速度和角度,使畫面抖動不順暢,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住搖攝的要領。
微電影拍攝技巧——了解拍攝手法
一般包括仰攝、俯攝和平攝。微電影拍攝中,採用俯攝並配合全景和中景,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俯攝與仰攝的效果相反,俯攝會削弱人物的氣勢,使觀眾對畫面中的人物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因為畫面中的人物又矮又胖。在微電影拍攝中,保持水平角度來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才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其符合大眾的審美視角,畫面也更平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