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如何推銷自己的電影作品

如何推銷自己的電影作品

發布時間: 2023-02-28 07:07:18

① 自己拍攝的獨立電影怎樣賣出去

除非您的視頻非常的好,是那種一發必火的微電影,不然很難得到視頻網站的認可,差一點的,可能可以在視頻網站推廣,但是推廣位置往往都不是很好。最終還是看您的內容是否吸引眼球。
至於盈利,我們假設您的視頻得到了視頻網站的認可,那也不可能視頻網站直接給你錢,畢竟你的是微電影,不是院線電影,除了視頻網站你很難找到推廣的渠道,也就是很難找到賺錢的渠道。

按照目前一般微電影的盈利渠道,有這么幾種:
一:通過加入視頻網站的分成協議,當您的視頻播放達到一定的量,就可以按照播放量來得到視頻網站給你的分成。這個是小錢。
二:通過微電影插入廣告,但是鑒於你是剛開始接觸這一塊,沒有名氣,那廣告也是非常難的,幾乎沒有人會在你的微電影中投入廣告。除非你的內容吸引人,並且能出連續劇,如此一來慢慢提升電影影響力,這樣才可能有人找到你合作廣告。這樣一個大前提是你的視頻播放量巨大。

你可以多關注視頻網站一些微電影、網路劇,多關注它整個系統的運營。你就會知道他們是怎麼盈利,從中得到經驗。盈利比較大的推薦《萬萬沒想到》,學生拍攝的推薦 《這不是大學》。

② 我是電影院工作的,負責電影院得銷售,怎麼做呀,進來看看

我沒做過電影院的銷售工作,不過可以給你提點建議,1、到其他影院看看他們放得都是哪些公司的廣告,主動聯系那些公司。2、團體票靠的不是跑動,現在沒有什麼企業組織員工看電影了,除非放映獻禮片的時候,一些國有企業會組織,只要開啟團體票接待窗口就可以了。3、建立電影院的網站和售票系統增加客源。4、通過親戚朋友的關系進行宣傳。

希望能幫到你。

③ 求張藝謀主導的電影《英雄》的宣傳手法,參考英雄的百科「當年首次採取了許多國產影片從未有過的營銷手法」

分析電影《英雄》營銷的模式

喜愛《英雄》是因為它迎合了觀眾的需求,《英雄》的火爆則得益於其高超市場化的運作。解析《英雄》是為了誕生更多的《英雄》。

上市7天票房進賬1個億,它就是《英雄》。
《英雄》依靠其雄厚的資金支持、領先的市場理念、嫻熟的運作手法,在2002年12月20日甫一上市,就大獲全勝。截至2003年1月7日,票房達19500萬元。
然而,票房只是《英雄》帶來的收入的一部分。實際上,影片早在全球公映之前,製片方就已通過一套系統的操作手法,不僅收回了全部投資,而且還實現了盈利:歐美地區發行權以2000萬美元售出;韓國與日本發行權分別以200萬美元和7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VCD、DVD內地音像版權以1780萬人民幣成交;《英雄》貼片廣告的標價是30秒200萬元。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圖書、郵票等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所帶來的巨額收入。
從財務的角度看,《英雄》無疑是成功的。究其本質,創新性地將營銷觀念導入電影產業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場運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研究中國電影市場和消費者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大片的新鮮過後,國內電影院就風光不在,票房逐年下滑,近年更甚。20年前,中國電影觀眾每年最高接近300億人次,上世紀90年代猛跌至五六億人次。電影市場如此江河日下,原因在於:
1.忽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任何產品,只有迎合消費者現在和未來潛在的需求才能獲得成功。對於電影「生產者」來說,了解主流觀眾生活形態、觀念和偏好的變化與趨勢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國電影市場上娛樂片觀眾佔主流,在這個市場上觀眾就是上帝。而中國大多數的導演卻沒把觀眾的需求放在心上,蔑視觀眾的需求,結局只有死路一條。
2.中國電影觀眾的偏好已發生變化。
近5年電影觀眾觀賞情趣的強烈變化表現在越來越向平民化、通俗化、純娛樂性靠攏,輕松的喜劇片和驚險的災難片更被看好。「看電影只是為了娛樂放鬆」,這已是主體觀眾在緊張忙碌工作之餘進影院的主要目的。
3.中國觀眾缺乏電影經驗。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觀眾每3年才去影院1次,這使得觀眾缺少一種看電影的經歷,不知道自己花幾十元的代價去影院觀看是否值得。
4.進口大片票價太高。
比如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的最高票價達到80元,比美國的最高票價還高。在一個消費水平相對低下的市場上價格嚴重扭曲,是引進進口大片反而導致中國電影市場降到冰點的主要原因。
5.盜版光碟、走私影片泛濫,嚴重侵蝕電影的市場肌體。
因盜版的性價比較正版具優勢,從而使電影的票房受損巨大。
6.電視電影頻道的替代作用。
7.缺乏真正權威的、對觀眾的偏好和電影的創作起引導作用的影評。
國內影評人士往往從電影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電影,很少從觀眾的角度欣賞影片,從而沒有有效地激發觀眾觀看的意願。
8.中國電影從產量上來說不少,但進入市場的並不多,很多影片觀眾根本看不到,有的根本就沒有發行。
9.缺乏營銷意識。
在國營製片廠,一部投資上百萬元的影片,能拿出兩三萬元來宣傳就不錯了。因為缺少營銷意識,缺少一流的營銷人才,致使一些國產電影「鎖在深閨人未知」。面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疲軟,眾多優秀的國產影片只能依靠幾乎是惟一的手段??搶占「情人節」、「春節」等黃金檔期來爭奪高額的票房回報,中國電影的無奈由此可見一斑。
精確定位
張藝謀從來就不諱言《英雄》作為一部商業片的定位:「評價《英雄》成敗的關鍵在於票房。」
《英雄》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手法和充滿想像力的表現方式,在人們的腦海中占據一塊屬於武俠片最高境界的經典區域,讓人們一旦說到武俠,就自然提起《英雄》。這樣的定位就自然衍生了影片恢弘的氣勢、惟美的畫面、流動的色彩、浪漫的音樂和強大的陣容;就自然衍生了高額的投資和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市場推廣動作;就自然衍生了高達40元/人的國產片票價;也就自然衍生了人們心目中堪與《泰坦尼克號》媲美的國產大片形象。
准確的形象定位鎖定了《英雄》的目標受眾是大量的普通觀眾,而不是電影節的評委;註定了《英雄》將成為人們心目中武俠片的經典之作;同時也註定了《英雄》最終要成功。
強大的電影品牌號召力
所謂品牌是指用以識別企業產品,以求有別於競爭者的產品所確定的名稱、術語、符號、設計或這4者的結合。作為一種大眾流行消費產品,在大眾日益依賴品牌消費的今天, 電影必須在市場上打造並運營自己的品牌。《英雄》的品牌經營策略無疑已成為中國電影業的經典之作。
只張藝謀一人,就具有了足夠的票房號召力。更何況800萬美元左右的片酬力邀大腕巨星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加盟,再加上杜可風的攝影、譚盾的音樂、程小東的武術、和田惠美的服裝、人物設計、帕爾曼的小提琴、《黑客帝國》特技製作班底為全片製作的將近17分鍾耗資1000萬美元的特技,劇組中的每一個元素都為《英雄》品牌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品牌的價值不是由企業自己評定,而是存在於消費者心目中、存在於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中。
1.溝通。
《英雄》與觀眾的溝通,是通過放映前大規模的宣傳推廣來完成的。不論是在媒體投入、大型公關活動,還是在售點生動化陳列方面,《英雄》主要的訴求點都在於其班組陣容的強大。它試圖利用導演和明星的品牌號召力來說服觀眾:《英雄》的確能夠以其堪與好萊塢媲美的精良製作,帶給他們一直在武俠片中所尋求、所期待的感官享受,他們在精神上獲得的快感將遠遠超過他們在物質上的付出。
2002年11月28日開始上市的《英雄》記錄片《緣起》,將《英雄》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推到了極致。這部採用紀實手法,從北京到敦煌,從九寨溝到橫店,歷時3年共1000多個日夜跟蹤拍攝而成的記錄片,刻畫了《英雄》從張藝謀腦海中的一個概念到最終成為一部成熟電影作品的每一個有價值的細節。大面積多渠道地傳播這個記錄片,使觀眾有機會第一次與《英雄》的創作和諸多明星親密接觸,從而強烈地勾起更廣泛的人群對《英雄》產生好奇與期待。
2.體驗。
《情感營銷》的作者說「體驗是企業和顧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的要點的集合。」電影與有形的產品不同,它給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就在於一種體驗。
浩盪的秦軍於鐃鼓齊鳴中策馬賓士,英雄的決斗在白發老朽的古琴旁屏氣斂息,燃燒的仇恨伴隨著鬼太鼓低沉的邪氣,茫茫大漠間傳來的是小提琴哀怨的思念;紅色的楓林、綠色的山水、藍色的書房、黃色的沙漠;《英雄》中的人物,淡化成一個英雄的符號,在服裝顏色的變化中肆意潑灑英雄的風情韻致,張曼玉紅衣飄搖中的絕美,李連傑黑衣勁裝中的剛毅,梁朝偉白衣飄飄中的孤絕;棋亭打鬥、黃葉漫天、九寨比劍,所有的這一切都以張藝謀獨特的敘事手法,向觀眾撲面而來。這的確是一部「在色彩中流動」的「視覺的盛宴」。
3.聯想。
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聯想是品牌力內涵的重要構成要素。《英雄》以其精良的製作,成功地成為公眾心目中最高水平武俠片的代名詞。在這個階段,《英雄》品牌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張藝謀和明星品牌的影響力。觀眾開始更熱衷於討論影片的人物、情節、色彩、音樂、畫面、服裝,他們不再通過導演和演員等因素來對影片質量進行評價,而是相對獨立地以自己的「體驗」來進行評價。
《英雄》以自己的優秀經受住了觀眾的考驗。《英雄》在品質上的成功使得《英雄》品牌和導演、明星品牌在市場上交相輝映,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導演和眾明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英雄》品牌的進一步延伸。
整合的營銷傳播
《英雄》的成功,絕非偶然。除自身品質出眾外,其在運作上的整合傳播推廣功不可沒。
1.前期策略。
(1)秘而不宣。該片開拍以來,一直都在極度保密之下進行。其主要人物造型都秘而不宣,這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好奇。因此,當《英雄》劇照曝光後,立刻激發了媒體、大眾和眾多商家的第一波關注的熱情。
(2)沖擊奧斯卡。後期製作完成後,《英雄》劇組開始頻頻主動與媒體接觸。於是能否成功入主奧斯卡,又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和心中最大的懸念,更加激起公眾對此片的期待。
(3)提前推出《緣起》。「《英雄》盜不著,就盜記錄片《緣起》。」殊不知,這樣就又落入了《英雄》的「圈套」。《緣起》既是《英雄》的記錄片,更是《英雄》的宣傳片,通過它又掀起了觀眾對《英雄》的新一輪期待。利用人們對影片的好奇,將《緣起》首先推向市場,可謂是宣傳造勢的創新之舉。在《緣起》推出之前,《英雄》漫畫、小說、郵票相繼面世,形成一浪接一浪澎湃之勢。
(4)盜版的宣傳效應。當人們津津樂道於《英雄》與盜版的「明爭暗鬥」時,《英雄》已上了報紙、網站娛樂版的頭條。都知道《英雄》深圳試映要憑身份證方能入場,都知道深圳的盜版商揚言7天內拿到《英雄》盜版,都知道《英雄》的防盜版工作將進行到底,所以都期望知道是否「盜」高一尺,《英雄》「魔」高一丈。
《英雄》在驚心動魄地與盜版的斗爭中成了輿論的焦點。
2.中期策略。
(1)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2002年11月22日,《英雄》製片發行方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隆重的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現場播放了《英雄》的精彩片段和拍攝花絮。包機首映在中國電影史上是首次出現,《英雄》繼續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2)內地音像版權天價拍賣。2002年11月29日,《英雄》VCD、DVD內地音像版權拍以1780萬元的天價拍賣,創出國內音像製品版權交易最高紀錄。這進一步使人們確認了《英雄》的價值,直接有效地激發了消費者一睹為快的慾望。
(3)媒體廣告的投放。隨著公映期的臨近,《英雄》在媒體上的動作越來越大,全國大部分觀眾都暴露在影片立體轟炸的宣傳攻勢中:除了燈箱、路牌廣告、影院的海報陳列等傳統方式,《英雄》在電視上則以純商業廣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英雄》的無限風采,先是中央一套、三套、八套,緊接著全國150多家地方電視台以及VCD、DVD、Internet多渠道開展轟炸;與此同時,《英雄》還與多普達手機的廣告捆綁在一起,出現在諸多媒體上。這些廣告中都包含了《英雄》的片名和上映日期。一時間,《英雄》的廣告鋪天蓋地,無處不在。以上媒體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蓋了目標受眾,對《英雄》的上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人民大會堂首映禮。在吊足了觀眾和媒體的胃口後,2002年12月14日,《英雄》終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禮。《英雄》選擇在庄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一方面是進一步聚焦媒體的關注,將宣傳攻勢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也是有意突出《英雄》的品質非凡。
雖然首映式後眾多媒體對《英雄》的評論報道不如預期中那麼好,然而諸多爭論及張藝謀等劇組人員頻頻在媒體上接受訪談,使人們越來越確信無疑:《英雄》的確值得一看。這,逐漸鋪墊了《英雄》高潮的到來。
(5)潮起??上海、廣州、香港首映發布會。隨著全國公映日期的臨近,《英雄》的宣傳攻勢高潮迭起。《英雄》把全國市場分為北京、上海、成都、廣州4大片區,分別派專人親臨片區壓陣;斥巨資包機前往上海、廣州和香港參加首映發布會,掀起又一輪新聞狂潮;緊接著,寶馬車隊接機、張藝謀與娛記唇槍舌劍、懸紅400萬元捉拿《英雄》盜版、董建華接見、預售票房高達300萬元……2002年12月的娛樂界,沉浸在一片對《英雄》的期待和歡呼中。
(6)售點布置。當《英雄》終於在全國各地全面上映時,各大影院為營造影院現場氣氛,大都上了大型戶外噴繪、POP掛旗、人型立牌等諸多終端宣傳用品,有的影院甚至張燈結綵大肆宣傳。
3.後期策略: 票房和盜版。
即使《英雄》就此中止了宣傳,其炫目的票房也會將它繼續維持在大眾關注的中心。7天票房突破1億元,20天票房突破2億元,人們已經開始不厭其煩地將《英雄》與創造中國票房記錄的《泰坦尼克號》相比較,中期策略的慣性和巨額票房成為《英雄》最大的宣傳點。
另外,影片公映陡然加大了防盜版的難度。《英雄》盜版和反盜版的斗爭,也將持續保持在媒體的視線之中。
在《英雄》的宣傳策略中,前期的事件營銷和中期一系列的公關活動、廣告宣傳、現場促銷手段可以說是精心策劃、一氣呵成;多渠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蓋了目標群體,一步一步地將觀眾和媒體的期待和熱情推向高潮。
渠道決勝
1.集製片、發行於一體。
《英雄》的製片方即發行方。新畫面公司不僅協助張藝謀完成了影片的製作,還聯合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負責該片的發行。這使《英雄》從出品到包裝策劃再到推向市場的全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組織上奠定了市場運作成功的基礎。
《英雄》品牌和宣傳的力量,使影片的出品發行方在該片的發行渠道中,始終處於一種強勢的地位,具有了執行其發行策略的指揮權。
2.發行中的平面模式策略。
平面模式策略是指一部影片在一個主要目標市場的某一家影院或少量重點影院舉行首映式,以建立良好口碑,一旦口碑確立,便一次性或分階段擴大發行范圍,進入無數影院,以達到遍地開花、財源廣進的目的。
《英雄》的出品發行方充分利用手中握有的發行渠道控制權,精心選擇了人民大會堂作為首映式的地點,6天之後,開始以北京、廣州、上海為重點向全國鋪開。
這種鋪開並不是不加選擇的。《英雄》的出品發行方憑以往的票房成績及其硬體設施水準為基準對各院線進行篩選,以保證影片的放映質量在觀眾那裡不打折扣。
3.檔期的選擇。
對電影而言,檔期是締造成功票房的關鍵。《英雄》鎖定的目標觀眾群是18~35歲的中青年,這些中青年開放、易於接受外來文化,他們對於「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的重視已經足夠與中國的傳統節日相抗衡。因此,《英雄》將全國公映日期定在2002年12月20日搶占「聖誕」檔期,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已經被節日氣氛所感染的人們。周末、午夜、聖誕、《英雄》,這一切誘惑對於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人而言,真是難以抵抗。
《英雄》檔期不僅趕上了「聖誕」,而且將「元旦」也包含在內。《英雄》潛在的觀眾是12~18歲、35~50歲對武術、電影感興趣的人群。在這一「聖誕」兼「賀歲」檔期,很多這些潛在的觀眾受票房和口碑的驅使,走進了影院。
除了在香港與《無間道》撞檔,《英雄》在國內幾乎沒有受到其他同類型影片的狙擊。
4.立體渠道發行策略。
除了傳統的銀幕放映,新興的電影分銷還包括了VCD、DVD、電視、錄像、Internet等渠道。西方成熟的電影播放體系告訴我們,電影應首先在影院播放,然後才可以進入家庭錄像市場,再後是付費電視及有線電視,1年以後才可以開始在公眾電視台播放。追隨這種成熟的播放體系,《英雄》有意控制其VCD、DVD的面市時間,決定在影片上映後1個月?大概是2003年2月5日,才使其進入家庭市場, 這樣既保證票房不受到沖擊,又保證《英雄》與觀眾接觸的連續性。
5.嚴防盜版。
(1)影院內監督。《英雄》深圳上映期間,出品發行方在各個細節上嚴格監督,為此甚至控制電影的放映場次和門票的銷售數量,以保證充足的防範力量,有效地防止了盜錄,
(2)保護拷貝。為嚴防盜版,《英雄》的拷貝在押送過程中使用了20年未見的拷貝箱,鑰匙交由各影院經理親自保管。出品發行方還發表公開聲明稱,假如《英雄》的拷貝被電影院弄丟,將要按照拷貝索賠金額的10倍處罰。另外,為了從內部徹底把盜版堵住,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洗印拷貝。每家影院當天放映過《英雄》交接拷貝後得由院線經理簽字。
(3)依靠行政力量。為了打擊盜版,《英雄》還成功聯合了外部力量。國家文化部和掃黃辦首次為一部電影成立了反盜版專案小組;廣東偉佳、飛仕公司投入400萬元作為打擊盜版的基金,並成立了打假小組和律師團。
盡管後來出現了拷貝西安被盜事件,但從整體上來說,《英雄》的防盜版工作還是做得非常成功,有力地保證了影片高額的票房回報。
品牌延伸?後電影產品和衍生產品的開發
電影產業鏈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一是策劃、生產階段;二是宣傳、發行階段;三是影院放映階段;四是後電影產品的開發階段;五是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階段。其中,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是電影自身品牌延伸的產物。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電影業營銷是以「電影」為火車頭,帶領相關產品和產業的綜合開發,這種模式稱之為電影營銷的宇宙系統模式(圖1)。該模式把電影比作太陽,而其他相關產品和產業則是圍繞它運轉的行星。在美國,一部影片狹義上講是賠錢的(指票房低於投資),而在廣義上講則是盈利的(指綜合收入大於投資),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國,對電影的關注點目前大多還集中在票房上,卻忽略了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這兩個重要階段,還沒有進行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的組合開發。《英雄》在這個方面,進行了積極而成功的探索。
電影營銷的宇宙系統模式
1.海外發行。
在影片公映之前,《英雄》出品方就已將其在歐美地區、韓國、日本的發行權售出,成功收回了全部投資。
2.貼片廣告。
寶潔、豐田、中國移動等數十個大企業的貼片廣告為《英雄》帶來了超過2000萬元的收入。
3.漫畫。
由香港漫畫大師馬榮成為《英雄》親自執筆編繪的漫畫配合影片同時推出。
4.同名小說。
為了和電影產生互動影響,根據《英雄》改編的同名小說於2002年12月初推出。該書首印數量5萬冊,定價為20元。
5.四人雕塑組像。
在影片上映之前,香港方面已經開始出售《英雄》4人雕塑組像。香港有關電影公司自製的這50套《英雄》4人組合雕塑(梁朝偉、張曼玉、李連傑及章子怡)並非有錢就能買到,它需要憑4張換票證來換,而換票證又隨門票附贈。
6.郵票。
為配合影片《英雄》的宣傳,3000套《英雄》郵票限量發行。不久,限量發行改為敞開供應,以便將《英雄》的熱度持續到放映之後。
7.音像版權。
《英雄》VCD、DVD內地音像版權拍賣以1780萬元的天價成交。
8.游戲。
上海某軟體公司獲得了《英雄》劇組獨家授權,首次把《英雄》的人物造型、道具以及故事情節等搬到網路游戲《遺忘傳說》中。
9.捆綁廣告。
多普達與《英雄》的捆綁廣告大大降低了其宣傳費用,實現了雙贏。
10.續集。
《英雄》的投資方已與張藝謀達成協議,《英雄》順利發行上映後,將於2003年再度斥巨資投拍《英雄》續集。
回顧《英雄》運籌中國電影市場的過程,我們可以體會到,《英雄》的成功已遠遠超過財務方面的贏余而具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對於中國電影產業而言,它打造的「英雄模式」將會為眾多電影機構所借鑒,成為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商業化運作的轉折點;其成功的後電影產品和衍生產品的開發,將預示著中國「後電影時代」的到來。

④ 電影營銷

電影圈內廣為流傳的那句話:影片質量決定了電影能飛多遠,營銷則決定了電影能飛多高。作為典型的注意力經濟,營銷對於電影票房及投資收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好萊塢電影營銷的經驗借鑒

1、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營銷觀念

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克拉曾精闢的闡述:「營銷的目的是在充分認識、了解顧客的基礎上,讓產品或服務能夠完全符合顧客所需,從而使其自動購買」。由此可見,消費需求是營銷的核心要素。美國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們能夠拍出觀眾想看的東西,並成功地影響觀眾的口味,創造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粘性的顧客群

2、 注重塑造電影廠商品牌

好萊塢的電影營銷並不止於對單部電影的推廣和宣傳,同樣重視對品牌的塑造和傳播。促使消費者對該品牌形成判斷或者印象,有利於建立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以及品牌共鳴,從而積累品牌資產。蘊含在每部影片營銷中的品牌塑造形成並推高了廠商的號召力。

3、 齊備而有力的宣傳體系

通過宣傳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營銷的重中之重。好萊塢影片的宣傳體系,由不同的宣傳平台和多樣的宣傳物料構成全面框架,並依據影片製作和宣發的進度,統籌推進、運轉。包括:

1)多平台播映預告片  

一部濃縮影片精華的150秒預告片,可以極大地激發公眾的觀影興趣。

2)大量投放影片海報  

作為最傳統的宣傳方式,電影海報的作用雖然有所減弱,但角色仍不可替代。一張截取經典鏡頭、具備強烈視覺沖擊力,而又標明大牌導演、大牌明星的海報,依舊足以形成煽動消費慾望的力量。

3)綜合運用宣傳媒介  

無論是傳統的宣傳媒介,還是植根於互聯網的新傳媒介質(網站、社交軟體、各種APP),都有其不同的受眾、表現方式和使用體驗,因此能夠形成的宣傳效果也各有短長。 好萊塢電影營銷充分運用各平台的優勢有針對性的進行推廣 ,力求宣傳效果的最大化。

4)借勢擴大影片影響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舉辦首映禮,參加電影節、參評獲獎等,都可以迅速提升關注度和口碑。

5)合理選擇放映檔期 

檔期對影片票房影響重大,是否能夠避開相近題材和潛在的爆款電影,是否契合檔期所在地域和時段的社會整體氛圍及受其影響所形成的主流觀影需求,都將影響上映時的票房表現。

4、 整合營銷之道的熟練運用

定義: 指以滿足消費者為價值取向,廠商通過與消費者的溝通確定統一的營銷策略,並協調使用各種不同的宣傳渠道和手段,綜合運用不同宣傳工具的優勢實施營銷策略,最終達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營銷效果。

1)跨文化國際推廣  

瓜分全球票房是好萊塢電影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劇本創作、演員挑選、場景安排等方面,好萊塢影片都為日後的全球化推廣做好了鋪墊。定位於全球發行的影片更注重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內容長組建,並利用個人英雄主義、普世價值以及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強勢地位,幫助影片跨越文化鴻溝、增加吸引力,實現全球化傳播。

2)不遺漏任何爆點  

在具體影片的營銷中,影片本身承載的元素才是最終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關鍵。無論是大牌導演、一線明星,還是知名編劇、攝影大師,再或是影片故事背後的典故和事件,凡是和影片有關的宣傳點,都會加以運用和推廣,最終變現。

3)在各個盈利渠道統籌推進  

美國電影業成熟的市場銷售渠道,使得一部電影可以利用銀幕、電視、家庭影院(如DVD、CD等)、網路和衍生品(如玩具、游戲、服裝、主題公園等)等平台,謀求經濟回報的最大化。

4)科學而縝密的立體傳播  

好萊塢宣發公司在科學總結規律和電影銷售周期,普遍採取波浪式的「五級傳播」方案,通過各種宣傳平台,提高影片的認知度,延長社會關注期,保持電影熱度。立體傳播的5波攻勢一般劃分為:

第1波: 影片上映前2周,通過平面媒體進行消息發布;

第2波: 影片上映後2周,傳統媒體話題炒作;

第3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後2天的電視和電台集中高強度傳播;

第4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後2個月,網路持續追蹤報道;

第5波: 影片上映後8周的雜志強化和延長熱銷期。

這種時間安排與美國國內院線影片放映時間較長直接關聯。當前,我國影院檔期安排緊張、影片放映周期較短的狀況,則需要更為密集的安排。

二、 我國電影營銷的創新方法

1)電商售票刺激觀影消費

在線消費習慣的逐漸形成,使得電商成了製片方和影院最堅實的票倉。電商憑借強大的財力和技術力量,發起9塊9超低價購票、秒殺票、明星見面會特供票等促銷活動,吸引公眾在線購票、激發潛在消費意願。而每張票收取3-5元服務費的盈利模式,為電商售票平台提供了運行基礎,實現了多方共贏。

2) 電影主題相關APP助力推廣

APP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媒介種類,各類APP通過整合細分領域的資源,對一些特定的用戶群體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而且,APP針對性強、有深度和專業水準高的特點,品牌與用戶的粘稠度較高,易於形成號召力。正是這樣的特點,獲得了部分電影宣發公司的青睞,從而選擇跟某些知名APP深度合作,藉助平台開展營銷,同樣實現了共贏。

3) 社會化新媒體提高關注度

利用社會化新媒體所開展的營銷,主要分為兩類,話題炒作和大咖推薦。話題炒作作為慣用的手段,隨著互聯網向移動化、社交化發展,也呈現出碎片化趨勢,且愈發強調互動。由此出現了電影官方賬號、導演、明星、製作人等利用自身影響力製造關注焦點,或通過自媒體發布電影海報、花絮、片花等營銷方式,形成輿論熱點。同時,依靠人情關系,獲得大牌導演、明星好友、著名影評人等業界大咖的推薦和自薦,也被不少宣發方採用。

4)主題曲帶動作用

一首由知名藝人演唱、與電影密切聯系的優美主題曲不僅會在影片放映時增強藝術感染力、觸動觀眾內心,而且音樂所獨有的審美享受也具有擴大傳播范圍繼而助推票房的力量。

5)明星路演

明星往往是影片中觀眾認知度最高的元素。而且和一線城市相比,當前我國觀影主體——「小鎮青年」所在的二線及以下城市,對明星的追捧和關注度仍然高漲。

6) 視頻節目吸引注意

當代媒體普遍具有移動化和社交化的特點,隨著節奏的加快,視頻化傳播方式也被大量採用。電影自身的形態,決定了其與視頻營銷先天的匹配,因此以病毒視頻,網劇植入、在線視頻訪談等為內容的推介視頻,也逐漸成為重要的營銷載體。

7) 影片眾籌提供深入參與機會

阿里巴巴集團推出了娛樂寶和百發有戲,拉開了電影金融眾籌平台的大幕。這個平台並不但是金融產品和理財工具,而且成為推進社會公眾與電影深度聯系的絕好紐帶。公眾投資後,可以獲得經濟收益和娛樂權益,比如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電影周邊等,還當然成為影片宣傳的媒介,將影片與觀眾捆綁在一起。

三、未來趨勢和建議

1)在大娛樂產業中的品牌塑造

娛樂產品的日益豐富和多樣化,僅立足於電影的品牌塑造其效果及影響力也會相應削弱。因此,宜將品牌塑造置於更大的格局中,將品牌營銷貫穿於整個營銷策略,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和認知度。

2)經典IP多品類整合營銷

IP熱充分說明了內容的重要性,經典IP更是營銷的沃土。時下,由一個經典IP所衍生出的電影、電視劇、手游、網游、周邊產品、主題樂園等,已形成了以IP為核心的跨種類的娛樂產品群。因此,整合營銷的外延也將得到拓展,不再是僅圍繞一部電影展開,而是將電影營銷作為對經典IP產品群整合營銷的一部分進行規劃。這不僅可以充分實現IP的市場價值,還可能形成規模效應,推高IP品牌認知度,吸引不同類別的消費者。

3)沉浸式宣傳體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媒體、平台、APP每天都會推送各式精美的宣傳物料,導致了消費者的期待越來越高,對常規內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時下的粉絲互動營銷,正是競爭加劇所催生出的創新做法,而這種趨勢仍將繼續。為了增加粉絲粘稠度,形成更為強大的吸引力,通過營造沉浸式體驗,強化代入感、提高互動性將為營銷提供新的活力,而藉助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製作的作品及呈現的宣傳物料,會提供更為廣闊的營銷空間,吸引更多的粉絲和關注。

4)更為科學周密的宣傳計劃

大娛樂產業背景下,電影所處的產業鏈獲得了延展和拓寬。一方面其自身的盈利模式更為多樣,如貼片廣告、植入廣告、網路付費點映,另一方面其衍生產品更為豐富,如手游、網游、玩具,因此需要根據製作進度、放映檔期等統籌安排宣傳計劃,與廣告主、視頻網站、游戲商等合作商家或自家產品的營銷形成良好互動,構成營銷的合力。

5)更為充足的營銷投入

據報道,好萊塢影片的營銷費用能夠佔到製作費用的一半,而在我國一部製作投入一億左右的影片,其營銷經費僅為兩三千萬。這導致營銷公司迫於生存壓力尋找其他營利點,電影營銷專業人才短缺。更高質量的營銷,需要以更為充足的投入做基礎。

CR:華誼兄弟研究院,《使盡解數,博君關注 —— 電影營銷起底》

總結:

一、好萊塢的經驗借鑒:

內核上, 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在做好充分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使得產品和內容符合用戶愛好。 外延上, 注重樹立電影品牌(例如迪士尼),形成無意識的號召力。且通過預告片、海報、傳統以及新媒介(APP、網站、社交軟體)、電影節、頒獎禮等多渠道宣傳,並根據當前電影市場情況合理選擇檔期。 結合內核外延, 進行整合營銷,做好跨國際文化傳播的前期准備(劇本價值觀、意識形態、劇本創作、演員挑選、場景安排),將每一個爆點都宣傳的淋漓盡致,同時利用美國多窗口發行的特點,根據各平台銷售進程,相應地安排針對各類產品的營銷。 時間上, 立體五級傳播,提高影片的認知度,延長社會關注期

二、我國電影營銷方式

1)隨著在線票務平台的發展,在線票務平台作為用戶最直接的接觸渠道,具有電影營銷的天然優勢(票補、宣傳物料的分發等)。

2)互聯網下,相關APP(專業細分高粘度用戶)、話題炒作、大咖推介、視頻節目軟廣(互聯網社交化、互動化、碎片化發展)、主題曲帶動、明星路演、影片眾籌(參與性)

三、未來趨勢發展

1)立足於整個娛樂版圖下的品牌塑造

2)脫離電影營銷,而是將電影營銷作為對經典IP產品群整合營銷的一部分進行規劃,形成協同效應。

3)沉浸式宣傳,強化代入感、提高互動性將為營銷提供新的活力,玩出腦洞,玩出黏性

4)窗口期各有側重的立體宣發,根據各階段側重點設計契合的營銷方式

5)更多的營銷投入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0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