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電影美學特徵有哪些
❶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徵是什麼
巴贊在《電影是什麼?》一書中,曾給予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真實美學」的高度評價。他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義大利電影中現實主義的產生及其形成。巴贊談到:解放時期以及這一時期義大利的社會、道德、經濟形態對電影起過決定性的作用。而在這之前,雖然有著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專制的統治,但仍舊有一些電影工作者「已經朝著為世界各國所承認的現實主義方向努力」。巴贊說:「形成年輕的義大利學派的許多因素在解放時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術和美學傾向。而歷史、社會和經濟的條件急劇加速了這些因素的聚合,同時還摻入了一些獨特的因素」。
抵抗運動和義大利解放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題材。因為,解放對於義大利人「並非意味著恢復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著政治革命、盟軍佔領、經濟與社會的.動盪。此外,解放的進程是緩慢的,經歷著延綿無盡的歲月。它深刻地影響了義大利的經濟、社會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必然影響到文藝創作。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正如我們在前面曾經講到的那樣,是所有藝術中最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種藝術。因此,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價值便首先表現在他們的題材、內容上。對於這一點《大英網路全書·電影藝術部分》也d曾作了具體的分析,並提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主要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存的四個基本問題的思考:1、反對戰爭,以及侵入他們國家的那種致命的政治混亂;2、反對飢餓;3、反對貧困和失業所造成的困境;4、反對家庭解體和墮落。由於新現實主義是關於這樣一些內容的表現和對於諸方面問題的思考,因而也就決定了它的影片的風格與形態。這便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與占據世界銀幕的好萊塢電影形成了鮮明的比較:新現實主義強調貧困,而不是好萊塢影片的魅力;強調醜陋的貧民茅棚,而不是潔凈的時髦公寓;強調表現普通人、世俗無禮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紳士等等。新現實主義因此強調了那個不公正的社會結構,以及被那個社會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關系。新現實主義賦予影片以深刻的現實意義,並同時在與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抗衡中,以一種藝術影片,贏得了那一時期具有審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養的人,以及更為廣泛的觀賞者們的興趣。
柴伐梯尼曾為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確立了這樣的定義:表現事物的真實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樣子;使用事實而不用虛構;描繪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頭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現人與他的真實社會關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夢幻。柴伐梯尼曾批評好萊塢電影是一種「經過過濾的現實」,是一種「虛構的假定性情境」。他說:「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在周圍生活中親眼看見的事物中所蘊含的戲劇性,而不是虛構的戲劇性」。
他認為,詩意應該到生活中去尋找。柴伐梯尼的這些主張,對於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起到極其深刻影響。
巴贊指出:「義大利電影的突出特點就是對當前現實的密切關注」。他進一步說:「我的意思是,注入到觀眾意識中的似乎主要是貧困、黑市、行政管理、賣淫、失業一類具體的社會現實,而不是先驗的政治價值。我們從義大利影片中幾乎看不出導演屬於哪一政黨,也看不出導演打算迎合哪一派」。巴贊認為,新現實主義的作品,是世界電影中唯一的一個表現著「拯救著一種革命的人道主義」。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義大利政治局勢和亞平寧半島的共產黨人的作風有關。而新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更突出的是以寫實主義的態度,面對那種混亂的社會現實。巴贊認為:這則是義大利電影的一大功勞,它再一次重申了藝術上的「寫實主義」,不無首先具有深刻的「審美性」。新現實主義繼承和發展了在它之前寫實主義的電影傳統,並為隨之而來較為完整的寫實主義電影美學體系的理論建立了堅實的基礎。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形式特徵:
一、紀錄性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密切關注,並在電影作品中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再現,使文學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聞報道的實際生活的敘事狀態之中。《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十一時》都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例子。而《羅馬十一時》一片由於有了新聞記者在敘事上的參與,而更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
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它與手和眼密不可分,幾乎與人體等同,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的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的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
一。巴贊稱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紀錄性,具有極為特殊的美學價值。
二、實景拍攝
這是新現實主義「紀錄性」的一部分體現。這樣一種拍攝方法,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在視象上緊密地結合起來。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而在此之中,攝影機跟隨著人物在實際空間中的運動,正是電影在空間觀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傳統的場面調度的觀念隨之消失,而使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避免了隸屬於舞台觀念的戲劇性用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攝影師 fl、]更多地採用了自然光。
三、長鏡頭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長鏡頭的運用作為表現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與風格的獨特作用。這種沒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視覺處理,似乎使每一個鏡頭都成為完整的一段。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又使影片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失了自我的主觀性。巴贊曾提出。:「電影的特性,暫就其純粹狀態而言,僅僅在於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現實主義對於長鏡頭的運用,在空間觀念上是符合巴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電影特性的。
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許多代表作品中,的確都運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然而,巴贊在進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並非是新現實主義的貢獻,早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群眾演員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時,巴贊還談到:「從電影史上看,不用職業演員這種作法不能說明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也不能說明當代義大利流派的特徵;對明星原則的否定,一視同仁地使用職業演員和臨時演員,這才確實是他們的特點。這里重要的是避免職業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他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為觀眾造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新現實主義將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使演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結果才「必然能夠獲得義大利電影的絕妙的真實性」。
五、結構形式
勞遜曾談到2「由於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簡單的,因此最優秀的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結構也是簡單和動人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製作者,追求一種朴實無華的結構形式。他們不使用什麼倒敘、閃回等,那樣一些令人費解的結構形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最為鮮明、最為直觀的結構形式,其結果也是一種最為清晰、最為自然、最為充實的結構形式。這同樣是影片的紀錄風格所決定時,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導的那樣: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這一點在我們譯制出來的影片當中是聽不出來的。但這卻是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和寫實主義的一部分,是受到了愛德華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影響。同時,也是民族電影追求聲音效果表現的極為突出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方言的處理上,新現實主義製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們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點,又盡可能地使人們聽得懂。
』巴贊從電影的照相本性出發,強調電影不能離開真實。他說:
「電影的完整性在於它是真實的藝術。」巴贊所指的真實,是一種可見鉤空間真實。從「空間真實」的觀念看蒙太奇學派的理論及觀念。
巴贊認為,那是一種反電影性的觀念。因此,他推祟長鏡頭。同時,也是從這一觀念出發,他給予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片以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新現實主義通過對於事物的整體性的認識,而對於現實作了整體性的描述,「絕沒有導致美學的倒退,相反,它推動了表現手段的進步,促進了電影語言的發展,擴大了電影風格的范圍」。特別是通過我們上面總結概括的那幾點中可以看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確與其他的形形色色的現實主義相比較,對於現實真實的透明度更強,也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也對於世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
❷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2)西方電影美學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
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❸ "好萊塢式"電影特徵
1、表現手法
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2、情節結構
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涇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3)西方電影美學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好萊塢電影代表作品
1、《卡薩布蘭卡》
美國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館中大家高唱《馬賽曲》的片段,在當年曾經鼓舞了無數為反法西斯戰爭奮斗的人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一段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力量。與此相比,主人公間的俊男倩女式的愛情糾纏,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誠、愛情、親情、敵人之間輾轉掙扎,將人性的光芒與卑微闡述得如此鮮明生動,《教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黑幫人,它更應該是被視作一部史詩而具備存在的價值。
❹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廢墟中誕生,二戰後,義大利政治動盪、社會危機尖銳,義大利的電影製作者倡導拋棄舊的習俗和慣例, 去除好萊塢式的類型模式,主張「把攝影機扛到街頭去」還原生活的真實,展現真正給人們帶來的創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史重要的主成部分,其美學風格對後來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像。理解其美學特徵不妨從下列幾個角度展開,如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這些風格極大程度地詮釋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對於理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極大幫助。
一、歷史性的批判審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量表現了對二戰時期法西斯的控訴、對歷史的批判。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造者主張從人民陣線角度出發創作故事,對歷史的批判成為其創作的內核。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1945年誕生的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以人民群眾反抗運動為題材。講述了義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國佔領時期,為了保衛國家以及堅持自己的信仰,與納粹德軍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以極寫實的手法,生動地呈現義大利人在納粹鐵蹄下,英勇抗戰的壯烈事跡,表現戰爭中真實的人性。
二、現實主義記錄性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其電影題材大多源於新聞事件,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 。在影片敘事中採用寫實的手法 ,盡量保持鏡頭語言的客觀性,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影片的文學故事性逐漸消失。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這兩部電影都是選材自新聞報道。尤其是《羅馬十一時》中,由於新聞記者的參與,讓影片就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地,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
三、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主張「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這個時期的影片多採用自然光線,避免戲劇性的光效,從而使得電影畫面盡可能的還原一個客觀的真實世界。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講述了二戰後的羅馬,當時無數人失業,主人公安東也不例外,當賦閑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找到了工作時,一個苛刻的條件出現在他面前,那就是,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但可悲的是,就在他為了工作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之後不久就失竊了。於是整部影片就是在反映社會底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這部影片在攝影風格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全程採用了自然光效,並且大量場景都在外景拍攝,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四、長鏡頭的運用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影像的紀實性,多採用固定長鏡頭進行拍攝,每個鏡頭都成為完整一段。影片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使得影片更具有現實真實的透明性, 消解了電影藝術家的自我主觀性。如在1948 年的經典之作《偷自行車的人》中,為了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自始至終保持空間統一 ,全程運用紀實長鏡頭表現出社會低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創作者忠實自然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具有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等美學特徵,它擺脫了傳統電影的束縛與限制,成為一種進步的力量,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讓世界上的創作者看到了電影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
17新三劉敏
❺ 後現代主義電影美學的文化特徵包括哪些
特徵包括:
1、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
2、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志。
3、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采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
後現代的電影風格
「後現代」三個字包括的是:所有對於打破現行規則和風格的形而上的探索。基於這個理論,「後現代電影」指的是:顛覆傳統,顛覆舊有的電影模式,打造出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自我意識的,無序式浪漫自由形式的電影。
換句話來說,後現代主義最明顯的一點是反傳統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從形式和核心上,自然也是跳出舊有電影框架的。
❻ 電影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哪4種
影視藝術是多片種,多形式的藝術,一般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四大類,而每一類別又有多種形式.不同的片種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審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審美特徵,這些特徵是:
(1)直觀視象性.
影視藝術主要提供的是由銀幕或屏幕所顯示的直觀視覺形象,"看"是影視觀眾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視藝術所要表現的一切東西,包括思想,情感,夢幻等等,都應該轉化為可見的視覺形象,為了不破壞"可見性",人物對話語言(比起戲劇)都應壓縮,高度精練.這是因為影視藝術是與攝影分不開的,而攝像機所處理和完成的僅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經改動的客觀物象和經過選擇,加工,改造過的物象),即影視藝術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實紀錄,因而,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才明確地指出"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電影的存在是由於畫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於電影的視覺特性絕對要比電影作為思想或文學容器的性質更為重要."
影視藝術所展示的直觀視象,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世界到精神活動,人們能見到的一切,以及人們難以或不可能見到的,都能用畫面的形象來表現.例如,它能將內心活動具象化,可以通過外在物象的變化來反映(如天旋地轉,可以用房屋,樹木等的旋轉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現(如《魂斷藍橋》中的經典性鏡頭——女主人公在火車站突遇男主人公時的長達幾秒鍾的面部大特寫).即使是潛意識,它也能用畫面形象來表現,如伯格曼②導演的《野草莓》,費里尼導演的《8》等,在這方面都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使它更易於被接受和理解,易於超越國界和民族,因而,讓·愛潑斯坦才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即它是一種"象形符號"式的國際語言.
(2)幻覺逼真性.
銀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種"影子",一種"幻相",這些形象所組織構造出來的具有統一性的時空,也是一種幻覺,但是它們卻都具有高度的真實感.影視藝術是以視覺形象的逼真性為生命的,它無法容忍對自己的本性——視覺可信性的絲毫破壞.正如巴贊所說:"電影中的幻景與戲劇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觀眾默許的假定性為依據,相反,它是以表現給觀眾的事物的不可剝奪的真實性為依據的".
比起其他藝術,這種幻覺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優勢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態,它擁有繪畫和雕塑所失去的運動,音樂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戲劇的時空局限,把文學形象轉化為直接可觀的形象.雖然,銀幕在瞬間給觀眾展示的是世界的一個片斷,但它卻能使人信服這個片斷是與世界的其他部分聯為一體的.銀幕不是畫框,而是窗戶,是將事件的局部展示給觀眾的窗戶.影視空間不像繪畫空間和舞台空間那樣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產生,存在的.
影視藝術的幻覺逼真性來自攝影的本性——客觀物質視象的復現.繪畫細致地描繪出事物的原貌,但它們卻不具有攝影那樣使我們相信原物確實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視的幻覺逼真性還來自於影視藝術家的努力,來自他們自覺地按照這一特性來進行創作.例如,鏡頭的組接,就要根據人們觀察外在世界的習慣,按照視覺邏輯來進行.而演員,為了逼真性,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如電影《甘地傳》的主角為了逼真性,甚至絕食數日,使形體和精神體驗更接近原型,來滿足觀眾對逼真性的審美要求.影視藝術的技術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發展過程史,如寬銀幕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的視覺性質.而立體電影,以及正處於試驗階段的"有感電影","嗅覺電影"等等,把這種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時空再造性.
其他藝術也能進行時空重組,戲劇藝術更是必須再造時空,但是由於舞台和劇場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視藝術在這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自由度.攝影技術和剪輯技巧的發展,使得保持在膠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組合,實質上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特定的藝術材料中抽取出時間和空間來重新構造.這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技巧.這樣,影視藝術就能打破現實時空和上演時空的束縛,既可以集中,壓縮,又可以延伸,擴展;既可以自由地轉移,反跳,又可以靈活地跨越,並列,可以說能用心理時空代替物理時空,引導我們自由地穿越時間和空間.
影視藝術再造時空,構建起符合心理的審美空間,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兩個因果性鏡頭之間建立起一種純虛擬的空間連續關系,這種聯接的合理性通過內容的呼應而獲得.例如,在英國影片《燈塔看守人》中,一個發高燒者呼喚著他未婚妻的名字,緊接著出現的是遠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驚醒,就像聽到了他的叫聲一樣.還可以按照視線(內在的)與內心活動來進行空間組合.例如美國影片《黨同伐異》中,一個婦女雙手捧頭,然後驚愕地轉向正面,下一個鏡頭則是她關在獄中的丈夫.甚至還可以直接按照主題,理性地組接空間.例如蘇聯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從吊車上下降到工廠的大廳中,下一個鏡頭便是壕溝中的士兵低下頭…….這些組接的空間,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無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卻是合理的.而"任何電影表現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論它在物質上是否真實,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影視世界作為一種構造的時空連續體,其空間的性質與真實空間相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那麼,它重構的時間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時間的性質.在影視中,時間可以加速和放慢,幾天才能完成的花朵開放,數秒即可,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流程,卻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顯示,如子彈的射出.也可以將時間顛倒,如各種各樣的"閃回"手法,阿侖·雷乃導演的《廣島之戀》,在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定格),讓時間消失(跨越)等等.其實,影視藝術的空間重構,常常是按時間的重構來進行的,如果說繪畫和雕塑是將時間空間化,那麼影視則是將空間時間化了.
當然,影視再造時空,也不是可以無限自由的,作為藝術,它再造時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現的內容所制約,也應該符合觀眾的心理活動規律.
(4)畫面運動性.
從本質上看,電影是一門採取空間形式的時間藝術."空間形式"決定了造型性(畫面)在影視藝術的重要地位;而"時間藝術"又決定了運動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畫面運動性是影視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正是連綿不斷的運動著的畫面,給影視帶來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觀眾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國電影藝術家雷內·克萊爾說過:"如果確實存在一種電影美學的話,那麼,這種美學是在法國,在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攝影機和影片的同時誕生的.這種美學可歸結為兩個字即'運動'."可以說,沒有畫面的運動,就沒有影視藝術.
這種畫面運動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被拍攝對象自身的運動,只有影視才能完整地,真實地展示事物的運動,而影視也對運動著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其次是指包含著因攝影機的移動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所造成的運動感.所謂"攝影機的移動",不僅可以追隨正在運動著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動的背景不斷變化,這就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並非在於事物自身的運動,而是由於鏡頭的推,拉,搖,移與變焦所造成的運動的幻覺.
畫面的運動,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這種節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長鏡頭的運用所製造出來的,是將鏡頭按不同的長度(這既取決於鏡頭的實際長度,又取決於內容刺激觀眾所產生的時間延續感)和強度(景愈近,心理沖擊愈大)關系將其聯接起來而產生的.影視畫面運動的節奏,是情節發展的脈搏,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氣氛,或緊張,興奮,恐怖,喜悅,或沉悶,壓抑,傷感等,能修飾和強化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畫面運動的節奏,不僅僅是根據拍攝對象的運動速度和強度來確定,也不只是根據情節進展來確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畫面內容所激發起的觀眾的興趣的程度來確定.例如,鏡頭短,不足以展示內容的內蘊,但鏡頭冗長,就使人厭煩.如果鏡頭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時切斷,並由另一個鏡頭所替代,注意力就會不斷被抓住.因此,所謂影視藝術的節奏並不僅僅意味著抓住鏡頭的時間關系和景深的變化,更是鏡頭的延續時間和畫面的強度與他們所激起並滿足了注意力運動的一種結合.應該指出,影視藝術的配音也對節奏的形成有較大的作用.
❼ 美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華麗的場面和逼真的特級
反傳統精神
黑色電影
新好萊塢——後經典主義電影
直接電影:現實主義
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美國文化的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
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美國思想與美國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許多特點。它順應了美國人熱鬧好動
的天性和積極進取的人格,同時,也表現了美國人的樂觀處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國電影在注重商業性和票房價值的同時,在追求大眾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非常關注社會與現實的,非常關注藝術的。對美國生活作了詩意的描寫,動作迅猛,對話簡潔,表演乾脆利落,不拖泥
帶水,也表現了傳統的好萊塢娛樂片的特點。
後現代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這至少有3
點。
1. 電影事業的組織體系具有後現代的特點。好萊塢經歷了從福特式的大生產(電影制
片廠體系)到更為靈活的獨立電影製作體系(新好萊塢和後新好萊塢時期),獨立電影製作
體系具有後現代經濟的特點。同時,好萊塢融入多元的媒體大集團公司使工業、技術、和文
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模糊,這也是後現代的一大特點。
2. 電影在許多方面表現後現代的主題和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當代科幻片表現那些糟透
了的社會形象,這是與後現代對社會進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關。
3. 電影表現與後現代文化實踐有關的美學特徵(如折衷主義和傳統的藝術階梯的喪
失)。
黑色電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緒,成為60年代的民權運動、青年的反叛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美國社會充斥的叛逆,對傳統和主流文化價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電影。美國60年代的電影以多元化和試驗性為特徵,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好,充滿了活力。電影中裸露的鏡頭增多,有不少明顯的性愛鏡頭,這對於年輕的觀眾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變得更為自由放任。保守主義讓位於流行文化。新的現代風格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當時,生活條件和民權方面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願望特別迫切。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亞文化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國的主流價值。為了適應這種情勢,好萊塢拍了描述年輕人叛逆的電影,描述代溝、緊張的種族關系、吸毒和挑戰有關性愛禁區的電影。好萊塢的匪幫片揭示美國的經濟與道德狀況。美國人大量失業並陷於貧困。社會秩序混亂,在社會底層滋生了暴力的種子。觀眾正是出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情緒,對那些用子彈來解決社會與道德問題的歹徒懷有敬佩之情。匪幫片充滿了硬漢子和暴力,通過揭示犯罪行為的原因,並顯示罪惡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和冷漠的無能的政府造成的。這些無情無義的反英雄,厭膩無聊的生活,一般都來自小鎮,不斷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這些電影中,導演試圖嘲弄與揶揄美國社會,表現正發生在美國的道德衰落。
綜上觀之,在反映社會的問題上,美國電影有其本身的特點:
1.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並不是刻意表現社會現實;
2. 在表現社會現實的主題中,每每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暴力。通過暴力反映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
3. 暴露與商業價值(票房)共存,從來不是為了暴露而暴露,帶有純政治性的目的;
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平衡的;
4. 大投資,追求巨片效果,場面宏大壯觀,充滿動作和戲劇性;
5. 它的終極目的是通俗性,取悅於最廣大的電影觀眾的趣味和愛好,因此充滿新奇,
不拒絕高科技手段。無論時代怎麼演變,通俗性始終是美國電影的信條。通俗性始終優於藝
術性;
6. 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它們從來沒有忘記所謂的「成人語言」,用性自由來表現美國
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
總之,無論主流電影還是非主流電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紀中期之後在歐洲電影新現
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影響與啟迪下,開始關注美國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的方法對美國
所處的戰後時代作出回應。這些作品,無論是反叛的,黑色的,還是地下獨立製作的,都不
同程度地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講,它們無愧當代美國
電影的精華。
美國大多電影的核心主題都是以信仰相關話題有關,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等等
美國電影比較誇張,場面華麗(後天,星戰等),很多科幻片帶有英雄主義(蜘蛛俠。007等。
亞洲片比較注重內涵(如日本的大逃殺)和美感(我國的英雄、黃金甲等)
美國片宏大壯觀,亞洲片細致內涵
美國片是外在的刺激,亞洲篇是從內里引導
一般電影都是會融入很多美國本土的文化特徵~
比如~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
真正的愛情片~是純美的~~一般~在結尾處才會有性的出現~
往往~出現「性」的~都不是單純的「性」~而是會引出一個故事~或其他~
美國的恐怖片~大多數是血肉模糊型~多數是~突然出現嚇你一跳~
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惡心的搞笑片~
美國的災難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大多都是歌頌大愛~~勇敢的~~~
還有~~美國電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結局~~
亞洲電影~~
個人認為~日本的~唯美變態~~可能挺矛盾~~但就是這樣~
韓國的~~搞笑輕松~~色情成分也不少~~~這兩年真是開放了不少~~但是個人覺~~高麗棒子的腦子還是不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比較適合~~
泰國電影不錯~~除了泰國話難聽點~~挺有內涵的~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就是鬧騰~
香港電影是大雜燴~~
國產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
中國電影:黑色幽默,農村電影,武俠,偏向色情化(失望……)
美國電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
法國電影:暗喻+人文關懷+奇妙聲色
我覺得中國電影比較生活化,美國電影商業化,法國電影文藝化,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關。
❽ 歐洲先鋒派電影美學特徵
法國印象派主張電影根據人們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實的生活,反對形式主義,注重從民族文學吸取養料,對三十年代法國電影派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印象派忽視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與感性印象對立起來。德呂克是電影理論家,又是有成就的劇作家和導演,他的電影理論成為印象派的美學基礎。他提出「上鏡論」強調生活中有一類事物較適於用電影來表現,並非形式主義。他很重視演員表演,提出「面具論」,要求演員刻畫出人物的獨特性格和內心活動。德呂克的影片還具有 『平民主義」風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會」。他的這種風格還表現在非常注意電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呂克,還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呂剋死後轉向先鋒派。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特點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把藝術看作「自我表現」的工具,用藝術抒發個人情感或表現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視探求「表現」形式和手法,挖掘電影特性,在攝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藝術表現方面,重視寫意,強調藝術假定性,這一派受繪畫影響很深,其中一些電影藝術家如朗格等,都在繪畫方面有較深造詣。表現主義藝術家多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和宿命論觀點,表現人生的不行與殘酷。
先鋒派基本屬於詩電影,愛普斯坦說:"電影是最有力,詩的手段」。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出發,把電影詩作為抒發主觀的隨意幻想的手,與現實主義詩學一切原則對立起來。反對塑造統一的人物,熱衷表現物,表現內心的變態活動,表現那些作為內心活動「物化」的奇異怪誕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都是先鋒派的超現實主義的影片。
❾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華麗的場面和逼真的特級
反傳統精神
黑色電影
新好萊塢——後經典主義電影
直接電影:現實主義
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美國文化的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
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美國思想與美國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許多特點。它順應了美國人熱鬧好動
的天性和積極進取的人格,同時,也表現了美國人的樂觀處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國電影在注重商業性和票房價值的同時,在追求大眾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非常關注社會與現實的,非常關注藝術的。對美國生活作了詩意的描寫,動作迅猛,對話簡潔,表演乾脆利落,不拖泥
帶水,也表現了傳統的好萊塢娛樂片的特點。
後現代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這至少有3
點。
1. 電影事業的組織體系具有後現代的特點。好萊塢經歷了從福特式的大生產(電影制
片廠體系)到更為靈活的獨立電影製作體系(新好萊塢和後新好萊塢時期),獨立電影製作
體系具有後現代經濟的特點。同時,好萊塢融入多元的媒體大集團公司使工業、技術、和文
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模糊,這也是後現代的一大特點。
2. 電影在許多方面表現後現代的主題和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當代科幻片表現那些糟透
了的社會形象,這是與後現代對社會進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關。
3. 電影表現與後現代文化實踐有關的美學特徵(如折衷主義和傳統的藝術階梯的喪
失)。
黑色電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緒,成為60年代的民權運動、青年的反叛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美國社會充斥的叛逆,對傳統和主流文化價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電影。美國60年代的電影以多元化和試驗性為特徵,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好,充滿了活力。電影中裸露的鏡頭增多,有不少明顯的性愛鏡頭,這對於年輕的觀眾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變得更為自由放任。保守主義讓位於流行文化。新的現代風格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當時,生活條件和民權方面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願望特別迫切。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亞文化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國的主流價值。為了適應這種情勢,好萊塢拍了描述年輕人叛逆的電影,描述代溝、緊張的種族關系、吸毒和挑戰有關性愛禁區的電影。好萊塢的匪幫片揭示美國的經濟與道德狀況。美國人大量失業並陷於貧困。社會秩序混亂,在社會底層滋生了暴力的種子。觀眾正是出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情緒,對那些用子彈來解決社會與道德問題的歹徒懷有敬佩之情。匪幫片充滿了硬漢子和暴力,通過揭示犯罪行為的原因,並顯示罪惡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和冷漠的無能的政府造成的。這些無情無義的反英雄,厭膩無聊的生活,一般都來自小鎮,不斷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這些電影中,導演試圖嘲弄與揶揄美國社會,表現正發生在美國的道德衰落。
綜上觀之,在反映社會的問題上,美國電影有其本身的特點:
1.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並不是刻意表現社會現實;
2. 在表現社會現實的主題中,每每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暴力。通過暴力反映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
3. 暴露與商業價值(票房)共存,從來不是為了暴露而暴露,帶有純政治性的目的;
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平衡的;
4. 大投資,追求巨片效果,場面宏大壯觀,充滿動作和戲劇性;
5. 它的終極目的是通俗性,取悅於最廣大的電影觀眾的趣味和愛好,因此充滿新奇,
不拒絕高科技手段。無論時代怎麼演變,通俗性始終是美國電影的信條。通俗性始終優於藝
術性;
6. 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它們從來沒有忘記所謂的「成人語言」,用性自由來表現美國
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
總之,無論主流電影還是非主流電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紀中期之後在歐洲電影新現
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影響與啟迪下,開始關注美國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的方法對美國
所處的戰後時代作出回應。這些作品,無論是反叛的,黑色的,還是地下獨立製作的,都不
同程度地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講,它們無愧當代美國
電影的精華。
美國大多電影的核心主題都是以信仰相關話題有關,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等等
美國電影比較誇張,場面華麗(後天,星戰等),很多科幻片帶有英雄主義(蜘蛛俠。007等。
亞洲片比較注重內涵(如日本的大逃殺)和美感(我國的英雄、黃金甲等)
美國片宏大壯觀,亞洲片細致內涵
美國片是外在的刺激,亞洲篇是從內里引導
一般電影都是會融入很多美國本土的文化特徵~
比如~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
真正的愛情片~是純美的~~一般~在結尾處才會有性的出現~
往往~出現「性」的~都不是單純的「性」~而是會引出一個故事~或其他~
美國的恐怖片~大多數是血肉模糊型~多數是~突然出現嚇你一跳~
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惡心的搞笑片~
美國的災難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大多都是歌頌大愛~~勇敢的~~~
還有~~美國電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結局~~
亞洲電影~~
個人認為~日本的~唯美變態~~可能挺矛盾~~但就是這樣~
韓國的~~搞笑輕松~~色情成分也不少~~~這兩年真是開放了不少~~但是個人覺~~高麗棒子的腦子還是不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比較適合~~
泰國電影不錯~~除了泰國話難聽點~~挺有內涵的~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就是鬧騰~
香港電影是大雜燴~~
國產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
中國電影:黑色幽默,農村電影,武俠,偏向色情化(失望……)
美國電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
法國電影:暗喻+人文關懷+奇妙聲色
我覺得中國電影比較生活化,美國電影商業化,法國電影文藝化,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