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電影運用了頂光
㈠ 《末代皇帝》|電影照明的說明書⭐️紫晞課堂⭐️
本節說:
1.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2.光位的分類;
3.電影中的布光方法。
俗話說,「光是攝像的靈魂」。在電影畫面中,光是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
光的方向、性質、成分、強弱決定著畫面的明暗、色彩、影調、層次。 電影中的光不僅讓人,事,物得以呈現,同時又雕刻了畫面的美感,完整了電影的表意。
一.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先來看兩張圖片:
從光源上看,兩張圖片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圖1用的光源是自然光,也就是太陽光。
圖2是舞台光,也就是人工打出來的光,我們叫做人工光源。
光源呢:
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光源,另一類是人工光源。
如果某個光源既有來自自然光源的光,又有來自人工光源的光,也叫做混合光源。
再次觀看圖片:從光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狀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不同?
從光的照射方式來說:
圖2是直射光,又叫「硬光」,是指光線直接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照明。直射光質感明顯,能形成清晰有力、界限分明的陰影。硬光強有力的造型功能被用於戲劇性較強的影片段落。
圖1是散射光,又叫「柔光」,是指光源被遮擋,光線通過多種途徑繞開遮擋物,形成無方向性、均勻的、無陰影的照明。散射光照明均勻,光調柔和,沒有明顯的投射方向,容易表現出物體細膩的層次。
另外還有:
反射光:指光線照射到光滑或淺色的物體表面後反射出來,我們稱之為反射光。
混合光 :是指既有直射光又有散射光的混合照明光線。
在實際拍攝時,很少單純用直射光或單純用散射光拍攝,基本都是根據不同的需要,用混合光拍攝。
知識鏈接:
經典電影時期照明觀念與技巧的建立有兩個基本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第一是古典繪畫,第二是舞台戲劇 ,電影攝影以繪畫的「三大面五調」,( 三大面是受光部分,背光部分,明暗交界線。五調是指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原理得到啟發,光線造型中建立了三光五層次的思維和方法,從古典繪畫中吸取營養,倫勃朗光效稱為主流布光方法。同時,電影又從舞台戲劇的布光方法中獲得借鑒,使用不同的方向和質感的光線,強化和渲染情緒。
借鑒上面的繪畫原理,於是有了
二.按照光的位置分類:
不同位置的光源對被攝物的造型效果有直接的影響,不同的光位有不同的的表現力,光位的設計直接關繫到畫面表達的含義,是光作為畫麵塑造元素的重要意義。
大家可以找來«末代皇帝»來看一下全片,這部電影用光真的很棒,基本上用這一部電影來講光都夠用了。雖然很多同行老師,都反映說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很壓抑,尤其是開頭。電影中和這段歷史上的很多點,都是讓人細思極恐的。但是,看過之後,會真的是那種看一部電影又過了一種不同的人生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痛也是一種幸福。
正面光
這一段是溥儀選後
《末代皇帝》中溥儀第一次戴上眼鏡,他不斷的仰頭觀察周圍的世界,終於能清晰的看到了這個世界。同時導演與選妃子聯系在一起,著重表達了看,同時也形成對比,雖然他能清晰的看到這個世界了,但是卻還是在自己的終生大事上無法自己做選擇。導演採用的順光的拍攝方式,表達一個清晰明亮的世界。
知識庫:
這一段用的是順光也叫正面光。光線照射方向與拍攝方向一致。
它的優勢:順光使被攝體表面受光均勻,明暗反差小,畫面平淡,景物色彩能得到全面表現。
劣勢:順光使畫面空間扁平,人物與景之間的視覺距離縮短。畫面會顯得平淡。
再看 測光
這一段是溥儀被審訊
他說自己是被日本人綁架去滿洲國作皇帝,但是,他的老師庄士敦的書中寫著他是自願去的。兩種不同的說法在用光上就是很明顯的一明一暗,非常分裂。
知識庫:
側光(前,正,後)
側光也叫側面光,是指光線投射方向與攝像方向成45度至135度左右的水平角度。
它的特點是測光造型豐富,能不同程度的呈現被攝物的順光面和背光面,形成對比,凸顯層次感,突出質感和空間深度。 拍攝人物的話,更有一陽一陰,分裂,矛盾等等的寓意。
逆光
這段是影片結尾,溥儀年邁,買票進入故宮,此時的他已經釋然。導演採用背光,明亮的背景和年老的溥儀臉上的光暈,述說著生命終點時的豁達和平衡。
知識庫:
逆光也叫背面光。是指光源照明方向與攝像方向正好相對,並處在被攝物背後時,被攝體就處在逆光狀態。逆光使被攝體的邊緣勾出明亮的輪廓,因此又稱之為輪廓光。
逆光使畫面形成亮輪廓、暗背景、暗表面的強反差畫面,使物體產生鮮明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可以增加影調層次,造成縱深感。
頂光
«教父»影片開場是一個復仇請求,配合非常戲劇性的頂光,沒有其他的光源,代表了一種教父無形之中對於人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是可怕的,強制性的。
圖8《末代皇帝》的頂光,預示著溥儀作為皇帝的一生將要開啟,同時這道黃色的昏暗的光芒也籠罩了溥儀悲劇性的一生。
知識庫:
頂光是指光線來自被攝體的頂部 。把凸亮凹暗誇張到極致,物體著光背光的反差大,造型效果比較反常,常用來塑造恐怖、凶惡的形象,消除陰影及其他光線照射不到的死角 。
腳光
這張圖很明顯光源是來自下面的,演員的面目變得猙獰。來自恐怖片«閃靈»
知識庫:
腳光:
腳光是指光線來自被攝體的下部 ,異常感強烈,常常被作為特定光效,製造恐怖氣氛,使人物形象猙獰可怖。可以做為輔助光,製造和渲染特定的環境和氣氛。
三,電影中的布光:
這個其實就是一張圖
⑴主光
主光是對被攝對象進行照明的主要光線,它對被攝對象的刻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被攝體的形態、輪廓和表面質感都受主光的影響。所以主光又稱「塑型光」。
⑵輔助光
輔助光是用來補充主光照明的光線,為主光沒有照射到的陰影部分提供適當的照明,又稱「副光」。
輔助光主要用來減輕或消除主光形成的投影,提高陰影部分的亮度,以能展示陰影部分的細節和層次,同時降低光亮部分與陰暗部分的反差。
⑶輪廓光
輪廓光是使被攝對象的邊緣產生明亮的光線,勾劃出被攝對象外沿的輪廓線條,突出被攝主體,使畫面增強縱深感和立體感。
⑷背景光
背景光又稱環境光,主要用於被攝體的背景和環境的照明。
⑸基礎光
在室內拍攝大場面,需要把整個環境進行普遍照明,把整個場面的光鋪均勻,以滿足拍攝時的照度要求。這種普遍照明的光我們把它叫基礎光,也稱「底子光」。
⑹修飾光
修飾光也稱裝飾光,就是對被攝對象的局部和細節進行裝飾和修正,使之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光的藝術功能:
1.人物造型功能
2.環境造型功能
3.光的象徵意義
4.光創造節奏
再舉個例子,有的同學說,最不會用的就是功能這種虛詞
在溥儀被告知皇後懷孕的消息前後,前一個鏡頭里,光影呈現暖色,後一段中瞬間轉換成冷色,這種光效的運用,反應了溥儀的內心。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
光影的變化改變了畫面節奏,重新建構了影片的結構。溥儀一生的四個段落,都有光影的變化,而且每一段落中都穿插了溥儀看見光影在眼前閃動,這晃動的影子成為貫穿全片的節奏線索,並突出了主題。
所以,一定要看一遍,看一遍,看一遍《末代皇帝》啦啦啦
㈡ 《一個和八個》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一個和八個》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0本
中國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制
導演:張軍釗 編劇:張子良 王吉成 攝影:肖風 張藝謀主要演員:陶澤如(飾指導員) 陳道明(飾許志) 盧小燕(飾楊芹兒) 趙小銳(飾大禿子) 趙建文(飾粗眉毛) 翟春華(飾瘦煙鬼)魏宗萬(飾老逃兵) 辛明(飾中年逃兵) 劉宏剛(飾小逃兵)
【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一個臨時牢房裡關著八個犯人,他們中有三個土匪:大禿子、瘦煙鬼、粗眉毛;有三個逃兵: 老年、中年、青年;還有一個投毒犯和一個奸細。他們把一條條綁腿連起來掛在房樑上,又在房頂上掏了個大洞准備越獄。正在這時,一個人被狠狠地推入屋內,他是八路軍的指導員王金,被組織上誤認為判徒。他進來後,看到了犯人們乾的一切,就急促地敲打鐵門說找除奸科長許志有重要情況報告。門外傳來開鎖的聲音,犯人們趕緊各回原處,佯裝睡覺。許科長進來後發現地上亂七八糟,房頂上被打開一個洞,王金說了句讓罪犯們意外的話:「找三團的三營長,他能證明我不是奸細。」許科長命令戰士們把犯人全捆起來。越獄的企圖破滅了,犯人們恨得咬牙切齒,想揍王金。這時,小逃兵因為傷口化膿發炎,燒得暈過去了,王金喊來衛生員楊芹兒。楊芹兒給小逃兵換葯,瘦煙鬼調戲她,王金氣得把瘦煙鬼一腳踢翻。等楊芹兒走後,犯人們一擁而上,把王金打得鼻青臉腫。出犯人所料,王金並沒有報告許科長和看守戰士。
過了幾天, 日本鬼子打來,部隊轉移,罪犯們被捆綁著,並且被拴在一根繩上行進。在驕陽似火的酷暑中,所有的人都口乾舌燥,楊芹兒給王金水喝,王金不喝,示意把水給小逃兵。行軍中,王金責問逃兵:「你們都逃回去看爹娘,誰來打鬼子?」逃兵反問他:「你也是當逃兵被抓進來的?」王回答:「我原在天津碼頭做地下工作,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在敵人要槍斃我們前夕,大夥互相咬斷繩子,跳水逃了回來……」
第二天行軍中,大禿子腳扭傷了,說「打死也不走了」,押解戰士正准備槍斃他,王金蹲在大禿子耳邊說:「要死,也得死得像個樣,這樣讓人砍了,太窩囊!」然後他向許科長請求說:「他腳扭傷了,我背他走。」於是王金背著大禿子, 與部隊一起跨過鐵路。到宿營地後, 王金又用他在碼頭上學的一手,幫大禿子正骨歸位,大禿子對他的兩個弟兄說:「今天人家可夠意思,以後不許給他作難!」
又一天行軍途中,犯人們聞到燒焦的糊味,部隊走進一個被打得只剩斷垣殘壁的村莊一看,裡面橫七豎八躺滿了老百姓的屍體,罪犯們大為震驚。突然,死屍堆里跑出一個已經發瘋的人,呼喊著奔向荒野。一個戰士用長槍搗在王金脊背上說:「都是你們幫日本人乾的。」王金大叫一聲,像豹子一樣撲上去,用頭撞,用腳踩,瘋狂地發泄一通。到了宿營地,許科長與王金談話,王金說:「我知道不是黨懷疑我,而是敵人誣陷我,我希望組織調查清楚。你們可找三團三營長。」許說:「他早死了,你倒挺會鑽空子。現在是戰爭的特殊時期,第一沒有條件調查,第二不允許拖下去。」老逃兵在另一邊給楊芹兒說:「姑娘,我是不中用的人了,可王指導員不是壞人,他冤枉啊……。」楊芹兒也對許志說:「我看王指導員不像敵人。」許志似聽非聽地走開去。
夜裡,戰士們突然進來把所有的犯人都押出去,先用刀把投毒犯砍了,細、逃兵、瘦煙鬼都嚇癱了。大禿子不看砍人的方向,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王金平靜地站著,奸細則跪到許志面前求饒。王金突然出隊走向行刑地點,許志便下令槍斃王金。大禿子突然嚷嚷起來:「我看不得你們冤枉人,你們先殺我吧!」老逃兵說:「讓我來第二個,讓指導員多活一會兒。」王金誠懇地說:「我知道部隊彈葯困難,留下那顆子彈打鬼子。你們砍了我吧,我只請求小聲喊個口號,表達我對黨的感情。」這時候黑眉毛又插言道:「你們殺了我,我沒什麼可說的,可這個指導員是你們的人,你們給他桿槍,讓他死在沙場上……」奸細也嚷嚷開了:「你們就都寬大了吧,誰要是不跟鬼子拼到底,誰就遭天打五雷轟!」處決過那麼多叛徒、漢奸的許志終於難以決斷,於是下令:「全部帶回,重新請示。」沒想到此時此刻,敵人已經包圍了村子。許志指揮戰士們,一邊將犯人押入一個大廟,一邊到前邊狙擊敵人。王金幾次想沖出去參戰,都被押解戰士用槍逼回來。由於寡不敵眾,敵人已經沖進陣地。許志和那個押解哨兵都被彈片打傷昏迷過去。大禿子用嘴咬斷了繩子,又用刺刀挑斷綁在王金和其他犯人身上的繩子。王金率眾沖出去參加戰斗,當下打退了一批鬼子。在鬼子第二次沖鋒時, 中年逃兵戰死了,老逃兵追逃跑的奸細,被抄後路的鬼子捅死了。王金背著許志,帶著犯人們繼續後撤。三個沖上來的鬼子被大禿子一槍槍消滅了,大禿子高興地狂呼:「殺得好,殺得痛快!」話音未落,一顆炮彈在他頭頂上爆炸了,硝煙散盡之後,大地上空空盪盪,乾乾凈凈。混亂中,瘦煙鬼帶著小逃兵和楊芹兒撤到了另一方向。由於跑得太急,瘦煙鬼咳嗽起來,楊芹兒一邊給他捶背, 一邊叫他大叔,瘦煙鬼不勝感動。他把兩個年青人安排好, 自己到別處找水,回來後,發現幾個鬼子已經刺死了小逃兵,正在獰笑地撕掉楊芹兒的衣服。瘦煙鬼摸出最後一顆子彈,打中了楊芹兒,讓她潔凈地死去了。背後一聲槍響,瘦煙鬼也永遠倒在地上。
王金背著許志,帶著粗眉毛終於突出了重圍,快到八路軍駐地,粗眉毛突然跪下,雙手平舉大槍說:「大哥,我是個粗人,野慣了,我佩服 *** 八路軍,可吃不住你們那個規矩,但我今後一不侵害百姓,二不與八路軍為敵,要和鬼子拼到底!」王金默默聽著,稍後,接過槍。粗眉毛遠去了,王金與許志在茫茫的沙漠上艱難地行進。
【鑒賞】
在這部電影的攝影闡述上,赫然入目地寫著這樣一句話:「在藝術上,兒子不必像老子, 一代應有一代的想法。」
《一個和八個》作為中國青年一代電影藝術家探索電影的開山之作,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它在電影語言上突破了傳統電影語言的範式,表現出了視覺造型的歷史個性,這種歷史個性有如下特徵:首先,它的一切視覺元素、影像造型不再僅只作為故事的敘述手段,而是如同演員,直接傳達影片的內涵,為影片的精神現實服務。影片主要描寫的不是王金和八個罪犯的外部經歷,而是寫他們內在心靈的經歷,寫了靈魂與靈魂的搏鬥,人格與人格的撞擊。影片設計了女衛生員楊芹兒這個形象,從視覺造型上,讓她避免了戰爭年代那種勇敢、潑辣、風風火火的女性特徵,而是強調一種嬌嫩的素質,給她穿一件過長的軍衣,使其略顯柔弱。當長移鏡頭從另一視角搖過一張張犯人的臉時,我們看到的卻是猙獰、野蠻、狠毒和殺氣騰騰。尤其他們面部暗淡的陰影,顯現出一種緊張的力量的對峙。在緊接著的一個鏡頭里,前景是幾個黑魆魆的巨大人頭的背影,兩個巨大人頭間有一條較大的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女衛生員白晰、稚嫩的臉龐。楊芹兒在這里與其作為一個敘事因素而存在,不如說是作為一個造型因素而存在,她使畫面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純潔的更純潔,齷齪的更齷齪;柔美的更柔美,粗野的更粗野。影片使用的這一縱深鏡頭實際上起到了一個鏡頭內部蒙太奇的效果,這種蒙太奇暗示著不同靈魂的對比,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比, 白雪與污泥的對比,陽剛與陰柔的對比。通過視覺造型,我們不僅知道了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們感受到了仁愛與殘暴、純潔與污濁、崇高與渺小、忠貞與叛變之間的沖突,體驗到血與火的迸發,生命與生命的撞擊。
從畫面上看,凡是內景拍攝,無論磨坊、牲口棚還是磚窯,全都是狹小的空間,這與關押在裡面的犯人們精神和肉體被扭曲的狀況是協調的。在外景拍攝中,尤其在後半部, 出現了蒼涼、遼闊、空曠的大地和天際,這與他們崇高人格的重新確立,精神生命的重新獲得相呼應。
其二,中國中年一代導演在造型上倡導紀實美學,追求物質現實的復原,讓銀幕最大限度地向生活本貌趨近,可是青年一代導演更著意於藝術個性的展呈和放射,他們的造型在試圖表現他們的藝術感覺和生命體驗,表現他們對生活的主觀感受。為了把這種感受和體驗渲染得強烈深刻,他們有時違反現實的邏輯,做出令人難以意料的藝術處理。例如大禿子打死了三個鬼子後,單手揮舞大槍喊道:「兔崽子們,來吧! ……」轟隆一聲巨響,一顆炮彈在他不遠處爆炸了, 中景鏡頭里,黑煙籠罩了畫面,沒過多一會兒,滿臉是血的大禿子居然從黑煙里鑽出來,嘴裡仍舊高喊:「哈哈,痛快!」又是一顆炮彈在他頭上炸響,黑煙慢慢地飄散著,等煙全部散盡後,只剩下空空盪盪、乾乾凈凈的一片大地。青年藝術家們在視覺的安排上追求了一種詩的風格,讓大禿子的人格得到了一種庄嚴的升華。
其三,影片在造型上追求一種奇特性,力圖打破傳統造型範式,沖破以往敘事性構圖的各種限度:例如這部影片在構圖上一般比較飽滿,近景、中景居多,被攝物常常占滿鏡頭,給人以撐破畫面的印象。影片第一個牢房鏡頭,用一根根鐵杠橫貫畫面,加上沉鬱的色調,給人一種壓抑和透不過氣的感覺。在拍攝人物對話時,也打破以往電影多用中景鏡頭及其平衡畫面布局的習慣,而是用人的後腦勺或磨盤、籮筐做前景, 占滿畫面的絕大部分,只給說話的人留一點點空間。總之,青年藝術家們在力求總體印象完整的前提下,大膽運用不完整構圖,或在畫面設計上強調打破平衡,造成異樣的視覺 *** ,在突出大塊面的前提下,用簡練手法,造成對比效果。在王金背土匪大禿子通過鐵路那個片斷里,畫面以天空為背景,用降低曝光量的辦法把天空壓成中級灰,這樣所有的人物都成了剪影,並且整場戲都用剪影表現,這是以往電影中不多見的。為了表達的清楚,影片用了每個人不同的身姿、習慣和動作造型,利用每個人講話時不同的語音語調和咳嗽等,不但使觀眾看清整個事態的演變,分清每個人物,而且能透過動作窺見人物內心活動。在磚窯那場戲里,王金與犯人們的對立情緒緩和了,雙方開始交談了。在這水井一般的磚窯里,陽光只能從頂部照射進去,創作人員便因勢利導,利用窯頂射下來的陽光拍攝。強烈的頂光效果,使人臉在鏡頭上變形了,甚至難看了。可編導並不迴避這種畸變,也不像傳統電影那樣,用輔助光沖淡頂光效果,或讓光影和造型配合內容中所具有的和解氣氛,而是刻意表現視覺造型與內容的對立,故意運用頂光,強調眼窩、面頰、顴骨下的大塊陰影,這樣形成一種反襯,暗示著他們雖然身陷囹圄,面容醜陋,但他們中大多數人心中不乏善良和美好。
其四,這部影片的造型構思,不再是單個畫面、單鏡頭的設想安排,而是注重整個影片造型思維的總體設想,根據全片精神情緒的總的發展,在視像上謀篇布局。稍微留心一下,我們就不難看出,整部影片的色彩顯現出蒙太奇結構。影片的前部,以黑色調為主,黑暗的牢房,黑黝骯臟的臉,黑森森的刑場,黑色的主調表達了壓抑、沉悶的氣氛。影片中部,以紅色調為主。在那場突發的遭遇戰中,血的洗禮、火的燃燒、紅光的爆炸所彌漫、所放射的一點一點、一片一片的紅,變成了從黑的壓抑走向紅的釋放的情緒轉換。影片的尾部,以白色調為主,這時各種人物走完了他們的靈魂和精神歷程,找到了各自的歸宿,有的人物質生命毀滅了,精神生命卻永存了。於是畫面上出現了一望無際的曠野,明朗燦爛的陽光,遼闊高遠的天空。大量的白色調是情緒發展的必然結果,象徵著升華和新生,全片也走完了由黑到紅, 由紅到白的色彩歷程。
其五,這部影片與它之前的中國電影相比,可以說是最具有雕塑感,最富有造型力度的了。為了表現生死存亡中,凝聚血肉,誓死抗敵的民族精神,藝術家們把造型力度作為自己明確的創作追求,他們意識到在所有色彩對比中,黑白對比是最強烈的,所以,他們有意創作出版畫般的黑白對比效果。他們還明白, 自己所攝錄的是一片「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的災難大地,表現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場艱苦鬥爭,所以任何鮮艷跳躍的色彩都與這一情感意向背道而馳。於是,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人物服裝以黑、白、灰為主,在外景和內景中,避開了所有鮮艷的色彩,在光影安排設計上,內景運用了房屋結構所造成的明暗光區,外景運用強烈陽光造成的亮面和陰影,光線處理中的黑白大反差,強烈地表現了力之美。在攝影機的調度方面,影片不斷出現強烈有力的「靜態畫面」,出現人物雕塑般的造型,例如八個罪犯一張張猙獰、粗野的臉,結尾王金與許志在荒涼大地上頂天屹立的身影,這些線條直硬的靜止畫面與運動畫面相對比而存在,反襯出強烈的力度。
造型的力度還表現在肖像的處理上, 在這部影片里,我們看不到那種不分場合地點,把人物拍得漂漂亮亮、白 *** 嫩的了。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人物臉上粗糙的皮膚,乾裂的嘴唇,陰暗牢房裡的臟臉,生死搏鬥中扭曲的、精瘦的身軀,昏暗光線里破舊的衣衫。這些造型也體現出殘酷環境下殘酷斗爭所迸射出的堅強力度
《一個和八個》的視覺造型,充分發揮了它的表意、敘事、抒情功能,它的強烈的沖擊力,不僅震動了中國影壇,而且揭開了中國當代電影視像造型史上新的一頁。
㈢ 電影中光影的理解
關燈拆電影 懂電影的看這幾個鏡頭就高潮了
一冰
Filming is the art of lights and shadows.
電影是光和影的藝術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光」的孿生兄弟
「影」
▼
在公眾號後台回復具體影片片名可獲取
全網獨家1:1同聲評論音軌鏈接
-
剪影突出與省略的平衡點
剪影是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光影處理手段之一,它能夠有效地省去人物外形特徵,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更重要的地方。
比如在一些動作片中主角以剪影的方式進行打鬥,一方面能夠突出肢體動作,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武打場面的多樣性,是動作片導演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這場高樓打鬥戲最為人津津樂道,
不僅動作戲連貫好看,背景幕牆上的水母圖案更是提升了這場打戲的藝術性,
剛硬與柔和在同一畫面里體現,美輪美奐。
也就是說,光和影能夠把畫面切分成兩個層次,在同一個平面中同時並置兩種對立元素,以此表達影片的某種復雜性。
譬如《搏擊俱樂部》的結尾,前景是傑克牽著馬拉的手的靜態剪影,後景我們看到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既暴力又具美感。
在這個畫面中前景象徵聯合,後景代表拆分,正合了《搏擊俱樂部》解構與重構的兩重性。
有的時候處於高亮部分的背景又可以作氣氛烘托的作用,譬如《愛樂之城》中戀人在星空下起舞,《ET外星人》里小男孩載著ET從夜空中騎行而過……
背景都為剪影中的人物關系鋪上了一層浪漫、奇幻的氛圍。
而影片中最常出現這種表現手法的時刻多處於日出或日落階段,
在電影學中這一時段也被稱為魔幻時段,英文叫Golden Hour。
顧名思義,因為太陽光線角度接近地平線而呈低色溫,整個畫面被橙紅色的光映照得暖烘烘的,特別適合導演在前景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戲。
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就有馬小軍俯瞰米蘭和劉憶苦交好,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這種表現方法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黑根負責打理科里昂家族對公的事業,半明半暗代表他黑白通吃的兩重性。
二是黑根是老教父一手撫養長大的義子,他在科里昂家族中既是自己人又是外人,半明半暗代表著他尷尬的處境。
三是黑根對失去老教父庇護後的科里昂家族產生了信心上的動搖,半明半暗代表他搖擺不定的衷心,可以說是非常巧妙了。
再有一個特例,就是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他本是教父寶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卻因為太過火爆的脾氣而間接被敵人設計暗殺。
為這個人物造影時,戈登·威利斯考慮到他直接的性格而特意沒有在他的臉上堆積任何陰影。
全場桑尼都是以面部高亮的形象示人,這也側面提醒了觀眾桑尼絕對不是教父之位的最終接班人。
陰影,究竟是五十度灰,還是五十度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么多的講究。
在戈登·威利斯開疆闢土般對陰影的研究和嘗試之下,終於「黑色電影」不再只停留於黑色的題材,而是更進一步地在光影藝術層面也達成了黑色的統一。
電影是一座光和影的神殿,
請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在往期內容中繼續收看「光」在電影中的巧妙運用。
我們,只讀經典。
㈣ 《霸王別姬》經典影評,視聽語言分析怎麼分析
同學你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是湃樂思學員寫的一篇高分範文,節選了其中的兩段對《霸王別姬》光影色彩的視聽分析,全文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裡面還收錄了許多經典電影、熱門電影等高分影評。相信會對你的影評寫作有很大幫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戲,戲若人生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我會讓光線來書寫影片。」誠然,布光同樣成了本片中攝影師顧長衛嫻熟運用的造型手段,人生與戲劇的交織糾葛便在誇張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線中生動展露。
光效的誇張化——影片中常用頂光凸顯人物輪廓,造成一種頗為誇張的舞台式效果。開頭倒敘情節蝶衣與小樓唱的最後一場戲里,直射的白色頂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長的影子放大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與扭曲,喻示著「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給獄中的蝶衣送小樓絕交信的一幕,二人對坐遙望,冷調頂光突兀而壓抑,兩道光束彷彿把人分別束縛在了兩個無法掙脫的囚籠里,象徵著其相抵觸的心理與為時代社會所縛的悲劇命運。
色彩語言:冷暖浮生,紅塵若夢
色彩是電影中最能影響觀眾情緒的視聽元素之一,在《霸王別姬》通過冷暖色調、特殊色彩的設計,詮釋了色彩作為影片靈魂的深刻意義。
形成強烈對比的冷暖色調。黑、灰、藍色等冷色調顯示消極情緒:如「賣子」時的黑白調、「斷指」一幕的灰藍調、被張公公強暴後的小豆子走出府門時整個場景被一層詭異的幽藍色濾鏡所籠罩......冷調營造幽遠回憶氣氛的同時,擴大了「冷」的主觀體驗,我們可從中察覺到政局動亂的民國年代給人的壓抑與迫害,為蝶衣悲劇的一生埋下伏筆。而積極感受多以暖色調,如每次戲劇舞台的布置與臉譜、戲服的設計採用紅、粉、橘等明麗的色彩,充分展現了舞台的輝煌與作為「角兒」的榮光,對應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戲台上真正閃耀過,京劇正是他內心最為溫熱的存在。冷暖色調的交叉對比,既豐富了色彩層次,又使人物對溫暖與愛的渴望、現實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為清晰震撼,觀影者得以體會黑暗社會下生命掙扎的無力感。
《影評高分範文集》
㈤ 淺析電影《教父》中的光線運用
提起電影《教父》,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它是黑幫犯罪片中影響至深的一部經典、影史中不可不看的一部佳作,更讓人記住了一位充滿人格魅力的教父。 下面我就帶大家來淺析電影《教父》中光線對人物的塑造,導演將演員置身於各種類型的光源的前面,使得演員的面部模糊陰暗或形成剪影效果,同時結合不同的情境,深刻地刻畫了人物內心的波動。 老教父一出場就很神秘,他完全隱藏在陰影里,觀眾對他一無所知。就算隨著電影的推進,觀眾終於可以看到他的正面了,可是他臉上的光線一直是曝光不足的頂光,讓你看不清他的眼睛。 深邃的眼窩,陰影中的眼睛,導演給把老教父塑造的高深莫測,深不見底,觀眾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的了解這個人物。 電影中另一個主人公老教父的兒子邁克剛出場一直以側光為主,這種光線會讓人物立體感明顯,就是會讓觀眾一眼看穿人物。在這個時候的邁克還是比較單純的,也不願意參與到家中亂七八糟的事務中。 可是隨著老教父被刺殺,邁克慢慢地攪和到家族事務中,電影中他臉上的光線開始有了調度進陰影的鏡頭,並且出現了好幾次。而且陰影也是一次比一次深。這個時期他在黑與白之間徘徊,我們也開始有點看不透他了。 逃亡西西里,由於遠離是非之地,陽光再一次出現在邁克的臉上。這一時期他又彷彿回到當初那個單純的他。 可是等到他返回紐約,接過老教父傳下的家族首領的位置,完全陷入家族事務中,我們再來看看邁克臉上的光線,是不是很熟悉。正是老教父的專屬光線,頂光,眼睛隱藏在陰影之中,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看不懂他了,說明在這個時候年輕的邁克已經成長為新一代教父了。㈥ 推薦幾部電影,要裡面的頂光和腳光用的比較好的那種
電影廚神,周星馳拍的
㈦ 什麼電影的側面光,頂光,逆光,面光,側光
(一).順光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陰影被遮擋在人物後面,在畫面的構成上沒有明顯的明暗關系。順光使被攝體亮度均勻柔和,也更容易遮擋皮膚瑕疵,而與此同時也會缺乏立體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話說的「大餅臉」。優點:成像清晰,色彩、線條、形態、氣氛都能得到真實的還原。缺點:呆板,立體感弱,缺少縱深。(二).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是相反的。主體人物的邊緣有明顯的光線輪廓,畫面有明顯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稱為「輪廓照明」, 是人像攝影中最講究的一種用光方式,畫面效果十分生動,且富有造型特點。優點:逆光具有很強的塑形感,有利於勾勒輪郭,表現空間層次和營造氣氛。缺點:因照度極其不均,所以在曝光上很難把握。(三).側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90度的夾角關系。主體人物有明顯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線的方向和明暗關系十分明確。側光使被攝人物有鮮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被稱為「質感照明」。優點:被攝主體一側受光便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形態、線條、質感得以突出。缺點:側光運用在人像攝影中,容易暴露皮膚的瑕疵,形成明暗過渡不均的「陰陽臉」。(四).側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銳角夾角關系。側順光兼具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它既保證了被攝主體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對比得當,有很好的塑形效果。側順光是最常見的外景婚紗用光,也是單光源補光較理想的光線。優點:側順光拍攝出的畫面中有豐富的影調和層次,不僅有利於表現人物的造型,還可以突出立體感。缺點:亮部和陰影部分的光比以及面積比例掌控很關鍵。(五).側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鈍角夾角關系。側逆光兼具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採用側逆光照明,被攝者面部和身體的受光面只佔小部分,陰影面佔大部分,人物的一側有明顯的輪廓光,能很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層次豐富。側逆光拍攝出的畫面易產生很好的光影效果。優點:側逆光具有很強空間感,畫面層次豐富且生動活潑。缺點:容易因測光不準確而使畫面曝光過度或不足。(六).頂光、底光 頂光顧名思義就是從頭頂上照射下來的光線,又叫骷髏光。最具代表性的頂光就是正午的陽光,這種光線使凸出來的部分更明亮、凹進去的部分更陰暗,它會使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出現難看的陰影。在外景婚紗拍攝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頂光,如無法避免,則可以將反光板放置在人臉下放,消除陰影。底光是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它往往會使被攝主體顯得殘暴,純粹的底光容易形成陰險、恐怖、刻板的效果。底光更多出現在舞台戲劇照明中,而在外景婚紗拍攝中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廣場的地燈、橋下水流的反光等也帶有底光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