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鄉村醫生題材電影有哪些

鄉村醫生題材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2-21 01:56:24

㈠ 影評:拍攝於貴州凱里的電影《路邊野餐》

很久之前我就看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還有《百鳥朝鳳》《驢得水》《十八洞村》等小眾電影,為什麼說它們小眾呢?因為這些電影的上映都比較坎坷,題材也另類。《百鳥朝鳳》講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尷尬傳承;《驢得水》把教育的喜劇演成了悲劇;《十八洞村》講的是湖南湘西的扶貧之事。

回到《路邊野餐》,這部電影初期的宣傳是農民(醫生)詩人、貴州凱里等元素。對比《十八洞村》的如歌田園,《路邊野餐》比較冷調,老舊的舞廳漏雨的老房、天台的小診所、貴州彎曲的小路、以及詩人老陳旁白的詩句、綠皮火車的呼嘯等等。

《路邊野餐》講的是一個生活在貴州凱里的鄉村醫生老陳,為了尋找侄子小衛衛,帶著老醫生交給的卡帶、衣服、舊照片從凱里來到陌生的小鎮(鎮遠某地),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8月11日在瑞士洛迦諾首映,2016年7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到冗長、陰沉、慵懶。主角陳升(老陳)是凱里診所的一個醫生,《路邊野餐》也是他詩集的名字。

生於1989年的年輕導演畢贛創作劇本《路邊野餐》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影片中借用畫面構圖的生態詩意與老陳旁白的詩句來記錄貴州的破碎詩意。

無論是滴答的雨滴、噗嗤的水壺、居住在水泥洞里的水果商、鐵軌和綠皮火車、還有貴州當地的民歌和方言等等,在特寫或冗長的鏡頭中,給觀眾一種壓抑、錯愕的詩意之美。

電影中老陳的詩:

人物出場定位

這些詩句是電影開始不久,主角的旁白,主角的很多詩句,都是和貴州凱里生活有關的,比如亞熱帶氣候、用手電筒照亮衣櫃等等。

電影開頭《金剛經》就表明了未來、現在和過去的不可知,碎片化的鏡頭開始泛濫在電影的前半段。

民間流傳的野人。電影中有幾次提到野人,電影開始小衛衛說到電視中報道的野人,他感到害怕;後來老陳開著哥們的車行駛在濃霧彌漫的公路上,也穿插了野人報道;後來還有大衛衛教老陳趕跑野人的土方法。這里的野人,或許是民間對未知的、不可抗的事的一種寄託吧。

夢。老醫生關於「愛人」的夢,老陳關於「媽媽」的夢,都是對愛的追憶和呼喚,在鎮遠,老陳哽咽著和漂亮的婦人談起他的夢,關於大海、關於海豚。還有鍾表匠的職業,也和夢有關,活在陰間的人托夢,是民間經常聽到的話題之一,輪回、信仰這些神秘的東西,在《路邊野餐》似乎很縹緲,包括小鎮的那些開流行音樂演唱會的小伙、在農村打檯球的小伙、擁有一個導游夢的洋洋等。

老醫生因夢,回想過去美好的愛情。

老陳因夢,而上山再次祭拜母親,而去鎮遠尋找夢中的東西。

洋洋因夢,送給大衛衛一根紅繩,這樣大衛衛開車就不會熄火,她要去遠方,除非時間能倒流。

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中的兩個地標詞「凱里」和「鎮遠」:

凱里市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接台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勢西南高,北東低,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等榮譽稱。聞名世界的西江千戶苗寨就來自貴州凱里雷山縣。

鎮遠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離州府凱里市190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東靠湖南新晃,是貴州省的東大門,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

這里提到的是貴州凱里和鎮遠的風光。電影的英文名是Kaili Blues,中式翻譯過來就是憂郁凱里或藍調凱里。導演畢贛出生於貴州,這部電影中穿插的是活生生的百姓生活鏡頭,沒有刻意去美化,看那些漏頂的瓦房、銹跡斑斑的鐵軌、改建中的新農村、長滿青苔的農村小路、彎曲的鄉村道路、河邊的旅館、木板與鐵鏈搭建的吊橋、拆遷即將到來的福利等等。

這部電影,除了讓觀眾看到電影中的人生百態,也看到了電影之外導演的出發點,用詩意去解讀人間的悲苦,用鏡頭去記錄和宣傳凱里。這樣的勇氣,很少有人能做到。

這里的詩並不美,太抽象。

這里的風景並不美,太壓抑。

這里的畫面並不美,零碎,冗長。

但是,我喜歡這樣接地氣的作品

一年多以前,我看路邊野餐以後,就隨手塗鴉了一段文字:

路邊野餐

穿行在黃昏的山間小路

回到多年以前的土地

瘋長的野草、放養的黃牛

寂靜的山谷把我們圍住

沒有路燈、沒有愛情、沒有4G網路

只有煤炭、燒烤、煙酒、朋友

.

搬著石頭,壘起

生火引炭,搭架,拌料

開啟燕京啤酒,在夜色中迷失

扇風、沫油、翻串,樣樣得親自搞

誰在歇斯底里的罵娘

誰又在曠野中唱起了情歌

.

女人,酒,煙,性,夢想,友誼

在放浪的談笑中,我們已經慢慢變老

屁股下的土地,十年之前

種的是花生?玉米?還是黃豆?

黑夜把我們圍住

我們是荒野中的小丑

.

路邊野餐,不是一部電影

沒有詩歌,沒有收音機,沒有女孩

路邊野餐,歡笑和哭泣交織

昔日的草帽,丟失在哪裡

籬笆已經被荒草吞噬

我們被城市和鄉村遺忘

阿亮的月亮於2017年4月

《路邊野餐》我看了兩遍,第一遍帶著好奇,第二遍是因江左融姐要看我寫的影評,才再次看的,當初也是我推薦姐姐她看了這部電影,在我的心中,這不是最好的電影,但喜歡小眾類電影、喜歡貴州的觀眾,應該抽個空看看。

作者|阿亮的月亮

原標題:《創作劇本花費3年時間,在貴州凱里拍攝的這部電影,成本不過20萬,卻獲國內國際10多個獎項》

更多好文可點擊關注專題:
馱娘江

㈡ 反映寧夏和甘肅地區生活的電影有哪些

近期的,還算質量很好,很有清懷的,推薦幾部李睿珺導演的作品。

李睿珺:1983年出生於甘肅高台,2003年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原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其作品都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和人文關懷。

講述了講述一名73歲農村老漢「老驢頭」獨自治理祖墳旁邊沙漠的故事。《老驢頭》的故事,其實就是村裡爺爺奶奶們晚年生活的縮影。老驢頭用一生來完成自己作為兒子、父親、爺爺的義務和責任,用一生來證明自己是個勞動者,但是巨變的中國即將把這一勞動者的身份清零。如今,老驢頭面對即將被沙漠所掩埋的祖墳時,面臨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土地時,他選擇了獨自治理祖墳邊的沙漠,盡自己作為兒子、孫子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一部講述一個老人再作為父親和爺爺後又如何做回兒子乃至孫子的故事,也是導演想藉此來告訴每一個人不要忘記我們都是自然的子孫,我們還有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㈢ 能評價一下你們村的赤腳醫生嗎

評價,怎麼樣評價?

不過,說說也可以,赤腳醫生從65年衛生員開始到70年健衛生站就開始了赤腳醫生這個全國性風雨兼程的名字,,,

說幸勞,從一根針一把草為人民服務的號召下,用竹子,編上筐子裝葯為老百小傷,小病備戰,,,還要利用中午,雨天出扯各種草葯備用。還要抽時間背上木頭葯箱到每個生產隊去轉轉看是否有人急需,,,

有人說赤腳醫生一邊勞動一邊為人們治病,其實根本沒有勞動的時間,要想幫助家裡干點農活時除非利用晚上,,,因為進衛校一年多是正規上課當然就是脫產的。

平時除了培訓學習外都要出去,查螺,滅螺(開溝挖渠灑葯),春夏秋冬都要搞預防,不菅天晴,下雨都要到每家每戶,田邊,地頭,,,如春季的牛痘接種,麻診,百百破,,,夏季的鉤端螺旋體,,,秋季的乙腦等,,,

人們用睡覺都睜著一隻眼來形容確定也不為過,因為你不知何時有人生病,何時有人被傷,半夜叫你你半夜也得出診,,,

真實地說,當時很多農村人連1角多幾角錢的葯費都付不起,絕大部分人看病後一分錢也沒有,記帳!記帳!一個衛生站帳本幾大摞,村上籌資的錢吃完一年又一年,,,

事實上一個村站供死了許多五保人員,見及幫護了若干困難人員。

如要評價一個村醫的人品,為人民服務幾十年風雨赤腳的性質,再說,上級心知,群眾有眼睛,這就要問當地年長人和上級主菅部門束定了。

最後還是想說下,赤腳醫生一一鄉村醫生,做了工作有績效都無所謂,關鍵是幾十年一直過著非醫非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不人鬼不鬼,昏昏然然地讓當初朝氣蓬勃,籌箸滿志的青年走到今天白發滿頭也不被認可,老無所養只有硬頭皮,,,現在較年輕一點還說,赤腳醫生一一鄉村醫生葯貴,整人,坑人掙了大錢而且富甲一方,,,哎喲!要說天知道可天無眼,要問地知否?而地無心,,,哎!總得說來,自己說了不算。對赤腳醫生一一鄉村醫生的評價那要看是什麼階層的人群,什麼階層人群的思想和過往的領導部門才能有一個正確的實際評價!

作為農村的赤腳醫生,那是我國在六七十年代缺醫少葯時,黨中央毛主席為了解決農民有病無處看,遭受病痛的折磨,通過短期醫療培訓以後,回到農村為農民解決治療疾病的最好方法。特別是那時又實行了農村的合作醫療,農民看一次病只需要交五分錢就可以起來打針吃葯治病的目的。在那些年代農村的赤腳醫生,也確實起到了為農民真正解除病痛的折磨很好的效果。當時的農民也確實非常的滿意。因為那時的赤腳醫生,沒有架子,也不圖錢財,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導,救死扶傷精神,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去解除農民的疾病痛苦。就是半夜也是隨叫隨到,為農民去看病治病。作為赤腳醫生過去六七十年代那種為農民看病治病的現象,可能真的成為了 歷史 ,是永遠不會再回來了,農民也永遠盼望不到,那種一心一意為農民治病看病的好赤腳醫生年代了。就讓它成為 歷史 翻過去算了。

自從毛主席「一切為了人民 健康 」,「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下達後,我們大隊4千人配備了兩男一女三個「赤腳醫生」。那時興合作醫療,每人年交0.50元,每次看病繳費5分。看過電影「紅雨」「春苗」的都知道,「醫生」是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的,送醫上門也不收費。那個年代怪病不多,疫情只有天花、麻疹,七歲以下防疫無費。較大的病「赤腳醫生」解決不了的,一般由他(她)們陪護病人至公社衛生院。我村一位孕婦難戶,在家生了一天未出,只好到衛生院去求醫,刨出一對雙胞胎,衛生院收費10元。親朋好友去看她,七八家每家資助2元,產婦家沒有為求醫背包襖。「赤腳醫生」的益處很多,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的。為節省有緣的網友們的寶貴時間,再見。

赤腳醫生是一個 歷史 的代名詞,用現在的話說叫鄉村醫生,她產生於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其 歷史 貢獻不可低估,是當時農民 健康 的守護者。為此當時還拍攝了一部以赤腳醫生為題材的電影,年代久遠名字似乎叫《春苗》。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一個以農村人口佔大多數的國家,加上農民居住分散,在當時的 歷史 條件下,農民看病即使到公社(現稱鄉)衛生院也非易事,大隊衛生所(室)的赤腳醫生就是治病救人的首選。

本博是5O後所出生的人,從小學到初中畢業從未離開過家鄉,對農村推行赤腳醫生的政策略知一二。大隊衛生(所)室不僅承擔給(社員)村民治病,還承擔著防疫工作。每年春季,大隊的赤腳醫生按照公社衛生院的布置與要求,帶領各生產小隊的衛生員輪流下到每個小隊進行防止兒童腦膜炎、瘧疾病的發生。本博高中畢業後曾當了三年小隊的衛生員,與赤腳醫生們打得火熱。

當然赤腳醫生與小隊衛生員的所有工作任務全是集體行為,報酬是由生產隊記工分。尤其是赤腳醫生所在崗位,不論人多人少必須日夜輪流值守,遇到危、急、重病人哪怕簡單處置,便於上一級醫院搶救病人。特別是夏季農葯中毒的人特別多,需要洗胃輸液,人手不夠,各隊里的衛生員也可以幫助一下。

農村的基層衛生室,條件簡陋,常見的設施有兩三個中葯櫃,磚塊水泥切成的西葯台。切割中草葯大切刀、鑄鐵型的碾槽、擂臼,當然還有稱重量的戥子。

張醫生我不知道你的年齡,但是現在己經不是當年的赤腳醫生了。應該是穿鞋醫生。當年背著葯箱走在田埂地頭,只要看生產隊的社員在什麼地方幹活,都到現場去轉一轉。夏天發一些仁丹,十滴水。冬天也會送一些活血止痛膏。別看葯箱不大。但是東西也比較全,什麼聽診器,溫度計。注射器,應有盡用。還有小型酒精爐。

一般一個大隊有三名赤腳醫生,各個生產隊都有一名衛生員,大隊的赤腳醫生經常帶領衛生員上山采葯,一般都是常用中草葯,如蒲公英,沙參等等。很多中草葯治病非常棒的,如一種叫馬鞭草的小草,治療虐疾非常有效,笫一天吃下。第二天就好了。還有一種中草葯治療甲肝非常有效,只要敷在手脈,第二天把水泡的水放掉。進行適當以調理,幾天也就好了。

那時候赤腳醫生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要管,雖然條件有限,醫療本領有限。因為很多都是小學畢業生。但是他們認真動頭真的令人稱贊的,不管遇到什麼病人,自己不會治療,但是都全程賠護到區衛生院。

那時候的赤腳醫生是不拿工資,他們都在生產隊記工分。也就說和社員是一樣,都是記工分。而醫療室看病是不收費的,每年按人口有生產隊交給大隊每人五元人民幣。社員也是不管的。所以當時沒有治病就貧的現象。

首先,赤腳醫生說法有其特定的年代,它是產生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有個電影叫「紅雨」,講述的就是赤腳醫生的故事。

其次,赤腳醫生的特點是不脫離農村勞動,邊勞動邊為群眾服務。行醫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還沒有工資,他們是以工分計報酬。
如何評價赤腳醫生?我認為應該尊重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筆者有幸從事過兩年赤腳醫生,下面簡單的說一說自己的經歷,算是對題主的回答。
我們村當時有我們兩個赤腳醫生,一個比我年齡大,也就是他比我乾的早,而且比我乾的時間長。

我是先由大隊推薦,送到鄉衛生院學習三個月,之後回村後跟著那位年齡大的一起干。

我的搭檔年齡大,所以他早就成家,並且已經有了三個孩子。我是一個毛頭小夥子,自然時間比他自由。

也就因為這個原因,自從我幹上赤腳醫生後,鄉親們都喜歡找我。尤其是晚上出診,可能是大家感覺我比較方便。

我幹了時間不長,據鄉親們說我打針不疼,所以之後找我的人更多。我也是來者不拒,反正我也沒啥事,再說我搭檔確實家裡比較忙。

我們除了診治一些小傷小病以外,還要負責公共衛生的監督,以計劃免疫等工作。什麼打疫苗、服糖丸啥的都干。

後來我回了城,又上了醫學專科,想起那時有些後怕。主要就是那時候醫療物資匱乏,尤其是消毒設施很差。打針用的玻璃針管,就用普通鍋煮一煮或蒸一蒸。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雖然條件簡陋,但我們的服務熱情很高。鄉親們只要需要,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也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反正是隨叫隨到,從不講價錢,更不講報酬。
也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一是沒錢,二是交通不方便,即使去公社衛生院也有困難。再加上赤腳醫生的服務便捷,所以當時的赤腳醫生很受鄉親們歡迎和尊重!

這就是我了解的赤腳醫生,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歡迎討論!

我是1974年7月下鄉的人,在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過程中,我對赤腳醫生還是非常滿意的,評價也非常高,當時村裡赤腳醫生是他父親幹部下放下到村裡,他原來就是學醫的,由於文化大革命,他也沒學到很多知識,但是由於他和貧下中農的感情深,隔幾天就到我們到屯子里來一趟巡診。也到我們集體戶這邊來,看看我們大家有沒有什麼毛病,如果天晚了,他還和我們男同學一個炕睡覺,就吃在我們集體戶,和我們聊在農村的經驗和教訓。由於他比我們先到農村好幾年。像我們集體戶的老大哥一樣。當時我們去修河會戰。修梯田會戰,經常有受傷的,他都是隨隊跟我們一起去參加會戰,也經常在工地上進行巡診,那時他很簡單就背一個醫葯箱,但是里邊的常用葯是比較全的,我們在工地上受傷包紮醫治是不花錢的,他直接治完了就可以,不收費用,還會定時給你過來換葯。如果平時有病,頭疼腦熱。他會給你開葯,也會給你打針,吃葯,也就是幾分錢,打一針也沒有超過一塊錢,大家管他叫王醫生,沒有管它叫 赤腳醫生的,因為他是學的醫生的專業,其他村的醫生就不一樣了,有的就是到公社的衛生院學習幾個月,回來就是村上赤腳醫生了。後來這個王醫生,隨著父親落實政策就回省城了,大家都很想念他,都說他有技術,現在已經幾十年了,當初他給我們知識青年集體戶看病的事情好像還在眼前,雖然他有一件白大褂在村裡衛生所,但是他很少穿這件白大褂,只是帶著一個草帽幾乎和農民一樣。他是沒有工資的,和勞力一樣,每天掙10分工,但是晚上有有病的,他得起來去給人家看病。大一點的病他和人家一起把患者送往公社衛生院。這就是我對鄉村赤腳醫生的印象,現在如果村裡還有這樣的醫生給村民看看小病,會節省農民不少錢。也會使一些農民不出村,就能夠受到醫療上的幫助。現在國家還沒有那麼發達,就按發達國家的辦法去衡量醫生。對赤腳醫生這樣的做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使不少農民感到不方便,也加大了農民的醫療負擔。大家很懷念鄉村的赤腳醫生,他那種朴實實用熱情的服務,深深地留在了下鄉知識青年和農村人的心目當中。

赤腳醫生雖然收入低,但是卻職務繁多,頭痛腦熱,防疫,外傷,雜病幾乎都要精通一些,地里還要勞作,畢竟他們自己也要生存,在醫療行業,他們是最辛苦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希望國家層面能提高他們的待遇。

謝謝你的抬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我村裡有三位赤腳醫生和一位會計,有位女同事手打針不方便,大隊變通到小學當老師去了。

一位男赤腳醫生比我年長些,讓他在衛生室坐診,會計專門管帳進葯,我年輕點就下鄉出診和搞計劃生育和預防工作。

那年代是各生產隊計工分,我存記得是吃八分的糧,那時各生產小隊的人都很熱情純朴,有時還留我吃領,那時的病沒有現在的種類多,生產隊幹活,有的人家裡孩子多,沒時間吃剩下的菜和飯就沒吃壞肚子的。

那年代很重視預防工作,上級醫院經常有人下來搞預防宣傳學習工作,以預防為主。

七十年代開始搞計劃生育工作,開始工作很難做的,理解生娃是自己養,沒有要政府養,思想都想不通,特別是先生女娃的,總想生男娃,執行起來很難很難的。

那時我們思想都只想把各自的本值工作搞好,沒有其它的想法。

我81年結婚跟隨丈夫離開大隊,82年國家政策個人開診所。年長約同事年齡大沒有幹了。

一個字,好,赤腳醫生隨叫隨到,問病給葯,價格公道,人人歡迎,個個叫好,不像現在,一個鄉衛生院,治個感冒要十天,一千多元。

㈣ 穆桂英掛帥菜花演過什麼電影

穆桂英掛帥菜花扮演者是閻妮。曾出演《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穆桂英掛帥》等電視劇、電影《最美的鄉村醫生》等

㈤ 西江千戶,苗寨之影

這是去年8月,方鯉在西南地區的游記。時隔一年仍然懷念,故在發布。



是山的影子



懶得進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執

靈魂的酶像荷花

——畢贛《路邊野餐》

8月4日下午到達凱里。

剛出火車站,就有不少司機在門口喊著「西江苗寨!西江苗寨!苗寨去不去!」我還不急著去苗寨,計劃先在凱里停留一晚。

我是通過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才知道凱里的。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凱里的鄉村醫生,為尋找侄子,來到一個叫「盪麥」的陌生小鎮,經歷了一系列如夢似幻的故事。取景地在黔東南地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想,以後要去黔東南一趟。不到一年時間,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凱里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轄凱里市和15縣,居住著33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苗族人數最多,其次是侗族。黔東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所以凱里也有明顯的地形起伏,坡多彎多,這也是我接下來一個星期里旅途所經地的共同特徵。

「凱里」這個名字源於苗語,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稱「田」為「里」。至於「木佬人」是什麼,據說也是一支少數民族,目前未獲官方承認。

從住處後面繞出去,有一條小路,兩邊圍著欄桿,牆上滿是色彩鮮艷的圖畫,畫著凱里少數民族的風俗,包括吹蘆笙、長桌宴等等,生動活潑,估計是帶有宣傳性質的一條特色小路。

凱里的計程車是綠色的車身,如同周圍的山一樣長滿森林。

夜晚,走在凱里的北京西路上,這里是城市的繁華街道,道路兩旁立著一排排高大的路燈,呈玉蘭花形狀,散發出白色光亮。

沒有在凱里停留很久。第二天早上,我們在凱運司客車站買了去西江鎮的車票,16元一人,路途耗費一小時左右。

當大巴駛出城區,進入郊外,漸漸地就像穿越了一般,兩邊不見了尋常的磚房,木質吊腳樓占據了視線。屋頂蓋著黑瓦,有個銀色的牛角形裝飾物,據此推測牛該是苗族的神性之物。樓體用木板搭建而成,顏色與當地的土壤差不多。貴州天氣多變,潮濕多霧,吊腳樓依山傍水,就山勢而建,通風性能好,成為當地民居一大特色。

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還未進入景區大門,就有穿著苗族盛裝的老奶奶站成一排,表示對遊客的歡迎。苗族老爺爺扎著頭巾吹蘆笙,讓人視覺與聽覺上都充盈,也讓人從外面就感受到,這完全是一個商業化的旅遊景區了。

進入主街以後,看到人頭攢動,提著行李的我們打算先找住處。經過一座風雨橋,登上台階,西江苗寨的客棧順山勢而建,山腳、山腰和山頂均有分布,一般而言,越往山頂走,風景越好,價格越高。我不知在網上哪兒看到一種說法,這兒的客棧總是供大於求,因此不必提前預訂,到了再找也不麻煩。

然而我們到的時候是旅遊旺季,許多客棧早早就滿房了。彼時正值中午,耐不住肚中飢餓,我們先進了山腰一家餐館,點了兩碗牛肉粉,用的是當地特色的米粉,味道鮮香,15元一碗,在景區算實惠了。

吃完以後,發現這家店也提供住宿,一問,普通雙人間沒有空調,廁所是公用的,價格180元。苗寨並不涼快,高溫也有34度,我們需要空調房休息,便繼續再找。後來發現一家途窩客棧,正好一個旅行團退房,雙人間280元,有空調和獨衛,就是前一天下過雨,屋內很潮濕,而且隔音很差,樓上人走路會踩得地板吱呀呀響,這似乎是吊腳樓的共性。這家客棧地理位置不錯,有個露台,望出去視角好,早已在山路上負重爬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我們就住下了。

下午沿河去主街。河邊有許多穿著苗族服裝拍照的姑娘,租一套衣服拍照10元,倒是不貴。不斷有人來問我要不要照相,但天氣炎熱,也不願折騰,就一一謝絕了。

苗族除了五彩斑斕的服飾,銀飾也很出名,而且以大、以重、以多為美。隨便路過一個小攤子,上面都擺滿了閃亮的銀飾。我拍到的一個銀飾攤,苗族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苗族人喜食糯米。小吃攤上隨處可見蒸好的糯米飯和竹筒飯,還有用糯米搗成的糍粑,揉成一個小團,裹上芝麻粉、花生碎之類,咬一口,清香粘糯,甜而不膩。糍粑槽放在小攤邊,顧客可以親自體驗一下搗糍粑的感覺。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各種酥糖類小吃。苗王酥滿街都是,還有一種我忘了名字的小餅,擺在篩子上,上面撒著芝麻,有師傅托著篩子晃盪,芝麻粉末便會均勻地粘在餅上。

景區里有個 苗族博物館 值得一去,裡面展示了苗族人的歷史和生活習俗。我們剛進博物館就下起了大雨,恰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躲雨並了解苗族風俗。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苗族古歌傳唱道:風生霧,霧生雲,雲生雨。雨落到地上長出了楓木,楓木長大後引來兩只鳥雀在枝頭鳴叫,然而這鳴叫惹怒了樹下的女神。女神怒而將楓木砍倒,樹心卻化作一隻蝴蝶翩飛。蝴蝶與水上的泡沫「遊方」(戀愛)懷孕後生下十二個蛋,由脊宇鳥艱難地孵化了十二年,最終誕生了十二古祖——姜央(人)、雷公、龍王、象、牛、羊、雞、蛇、蜈蚣、山貓、虎、狗。

由此看來,人的祖先來自於蝴蝶與泡沫的結晶,這起源故事竟有幾分美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為蚩尤的後代,他們繼承了牛圖騰的傳統,崇拜水牛,男女盛裝都頭頂水牛銀角。苗族命途多舛,歷史上有過幾次大遷徙,如今散布於世界各地,集中於中國西南部和世界東南亞一帶。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至於苗族姓氏,可以通過各種規則譯為漢姓,有些規則十分有趣,由於比較復雜,此處不展開了。

在印花技藝方面,苗族人擅長蠟染。就是用蠟刀蘸熔蠟在布上繪花,以藍靛浸染,染後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布面就呈現出了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在苗族吊腳樓的堂屋外,往往於懸空走廊上安裝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民間有一美稱叫「美人靠」,這是由於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綉,向外展示風姿而得名。

雨停以後,我們走出博物館,再往前就是農田區域了,一片青翠。這里的稻田養著鯉魚,當地的酸湯魚多採用稻田魚。對面是整齊的梯田,底下有水車,便於往梯田引水。湊巧看到兩個小孩子在田埂上走著,自由自在。

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我們便撐傘在長椅上坐著。但很快雨就小了,空氣也涼爽了不少。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一家叫「老磨坊農家」的臨河餐館,點了當地特色的酸湯魚。不過等酸湯魚端上來的時候,看上去有點像死魚,那種口感吃著不太習慣,但老闆說新鮮得很,不知是真是假。

貴州喜酸辣味,這不是偶然。古時候,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做菜調味只能就地取材,用辣椒和酸湯調味。而且黔東南氣候潮濕,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能幫助消化止瀉。因此,家家戶戶都少不了幾個酸壇子。

酸湯最佳製法是以米湯自然發酵為湯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紅柿醬、糟辣椒等多種作料熬煮而成。大家可能對重慶特色的酸菜魚更了解,但是酸湯魚的酸味和酸菜魚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俯瞰西江苗寨全景,最好登上觀景台。有觀光車可以帶你上去,但是路途並不遙遠,我們選擇步行前往。

等到夜幕初上,千戶燈火點起,苗寨又是另一番面貌。晚上有個苗族歌舞表演,貌似是100元一人。我們沒有進去,而是沿著酒吧一條街溜達了一圈。

一條沿河棧道上展示著一排攝影作品,都是黔東南地區的苗寨,西江苗寨只是其中一個,西江苗寨因為有千戶人家,最大也最為出名。除此以外,還有朗德上寨、季刀苗寨、卡拉苗寨、獨南苗寨等。

有趣的是,朗德上寨本應更出名,因為它在2008年曾是奧運火炬傳遞處,但是後來被西江佔去了風頭。聽說郎德上寨沒有被過度開發,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對於嚮往清靜的旅客而言,或許是比西江更好的選擇。

回客棧的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個南瓜形狀的路燈,很可愛,便拍了下來。

西江苗寨已經完全商業化了,家家都開客棧,也許這樣的好處便是,可以集中展示苗族風情,並且賺取商業利益。

居住的苗人都為了招待客人而忙碌,不知他們對外來人如何看待。我們只是看到了他們生活的表象,然而並沒有觸及內里,看不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構成他們文化的真正獨特之處。

不知道在忙碌的間歇,他們有沒有空望一望這樣的夜景,看著如此燈火,內心作何感想。可惜此行並沒有機會與苗人深入交流這些問題。一切答案我都無從知曉。

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

心裡的蜘蛛模仿人類張燈結綵

攜帶樂器的遊民也無法表達

這對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畢贛《路邊野餐》

第二天早上醒來已經7點了,我扛上相機再次登上觀景台,去拍清晨的苗寨。那天雲厚,霧氣在山頭繚繞,太陽遲遲不露臉,等到真正露出時已經升得很高了。

下山以後買了碗糯米飯,上面撒著一些鹹菜和辣椒。有點干,沒有想像中好吃,或許是這種口味吃不習慣。這也讓我突然想念起了家鄉的糯米飯。

此次一別,不知是否有緣再見西江苗寨了。

一定有人離開了會回來

騰空的竹籃裝滿愛

一定有某種破碎像泥土

某個谷底像手一樣攤開

——畢贛《路邊野餐》

㈥ 講訴一個鄉村醫生和一個得知自己丈夫出軌的女人而發生率性關系的韓國電影

《密愛》鄉村醫生是李鍾原,女主是金允珍,不錯的電影

㈦ 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密 愛》 (韓國版的nine 1/2 week)
主要人物
▪ Mi-heun(金允珍 飾)
▪ In-gyu(李宗元 飾)
▪ Su-jin(河承麗 飾)
▪ Rest stop owner's husband(孫秉浩 飾)
劇情:家庭主婦美京(金允珍 飾) 在得知丈夫有外遇後,生活便味同嚼蠟。她搬了家,希望藉此忘記痛苦,換來的卻是不斷的頭疼和噩夢,直到有一天,她在海擯村莊遇到了醫生仁圭(李宗元 飾)。仁圭是一個生活悠閑的鄉村醫生,雖也是有婦之夫,卻從來不放棄任何一個靠女人打發無聊日...…
相關信息
《密愛》是一部由韓國導演邊永妵編劇並執導,影片改編自女作家全鏡潾的作品《在我一生中唯一的特別日子》,描述了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在丈夫出軌的巨大打擊下陷入不倫之戀而不能自拔的故事,金允珍憑借影片獲得第二十三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女演員獎。
【在此感謝Hanphinnie的幫助~】

㈧ 最美醫生李春燕紀錄片採用了什麼樣的敘事手法

最美醫生李春燕紀錄片採用了線性結構敘事手法。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線性結構敘事法,是一種經典的敘事手段,遵照三一律原則,即時間、地點和事件的集中統一。《2012感動中國最美鄉村醫生李春燕》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102萬鄉村醫生的代表,李春燕,在鄉村醫療這個領域,在政府公共服務缺失的這個年代,她和她的同行們一道,承擔了本來不屬於他們的責任,擔負了中國農村10億人艱難的健康和未來。紀錄片符合了線性結構的特點:
1、注重故事的完整性。
2、時空的統一性。
3、情節的因果性和敘事的連貫性。紀錄片內容很容易讓觀眾接受和理解。

㈨ 所有有片名有醫生兩字的電影

日瓦戈醫生
醫生
流氓醫生
僵屍醫生
羊羔醫生
新羔羊醫生
電影《沙發上的心理醫生》
外科醫生奉達熙
外科醫生 Exquisite Tenderness (1995)
鬼馬俏醫生
凶屋醫生
愛德華大夫
T醫生和女人們 (別名: 浪漫醫生(台)/醫盡女人心(港)/甜心醫生 )
女醫生
浮士德醫生的奇異事件
惡魔女醫(豚鼠系列)
迷糊動物醫生
Dr. Giggles簡體中文名: 吉格斯醫生 又名: 恐怖醫生
中文片名:k醫生 英文片名:Doctor K
風流醫生俏護士
帥哥醫生
醫生的故事 The Hospital (1971)
野蠻實習醫生
醫生也瘋狂 Young Doctors in Love (1982)
怪醫杜立德 Dr. Dolittle (1998)

㈩ 方言電影

方言對白電影如下:

1、四川/重慶方言——《火鍋英雄》講述了在布滿防空洞的重慶,三個從初中就「廝混」在一起的好兄弟合夥開著一家火鍋店,名為「老同學洞子火鍋」。

由於經營不善,幾人落得只能轉讓店鋪還債。為了店鋪能「賣個好價錢」,三人打起了「擴充門面」的主意,自行往洞里開挖。沒想到,在擴充工程中卻鑿開了銀行的金庫。就這樣,瀕臨倒閉的火鍋店和銀行金庫僅有「一洞之隔」。

2、四川話、山西話——《讓子彈飛》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3、四川話——《殺生》講述了中國西南、與世隔絕、群山環抱中有個寨子,是個人皆長壽、規矩自成之地,清時皇帝賜名「長壽鎮」。某日突爆傳染病,地方官派醫生前往診治。

他在鎮子外發現奄奄一息的牛結實。進寨後,往日溫厚的村民一反常態,不僅對牛結實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遷怒於醫生多管閑事。


(10)鄉村醫生題材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1、《火鍋英雄》由陳國富監制,楊慶編劇及導演,陳坤、白百何、秦昊、喻恩泰聯袂主演的劇情片。

2、《讓子彈飛》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3、《殺生》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兒戲殺人》,是由管虎執導,黃渤、任達華、蘇有朋、余男等聯袂主演的荒誕懸疑喜劇。該片劇情主打荒誕懸疑與黑色喜劇元素,同時黃渤與余男的情感線在極致瘋狂中蘊含深情。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0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