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電影師父中的大刀是什麼武器

電影師父中的大刀是什麼武器

發布時間: 2023-02-19 04:56:32

㈠ 師傅巷戰中瘸子是誰

師傅巷戰中瘸子是子午鴛鴦鉞館主。

眾多高手所帶武器中,有朴刀、岳飛刀、三尖兩刃刀、長柄大斧、環首單刀、單鋒雙劍、單戟、單劍、子午鴛鴦鉞、戰身刀。而劇中廖凡憑借一雙詠春八斬刀,幾乎打遍所有高手無一敗績。唯一被傷到的,就是被瘸腿師父的子午鴛鴦鉞所傷。

這位瘸腿人看著年紀和廖凡差不多,正是當打之年,武藝高強卻是瘸腿,可見並非是原來就瘸,只是後天殘疾。只是坐在後座就有如此殺傷力,如果他沒有受傷,廖凡是走不了一個回合的。

簡評:

《師父》中最後一場巷戰里,使用子午鴛鴦鉞與廖凡對決的高手,卻是個瘸子,整場打戲全程坐在自行車後座,因此並沒有展現八卦門的身法。

這件兵器很少出現在電影中,因為外形實在過於奇特,且現在也很少有人會用這件兵器,此前只有《卧虎藏龍》中追殺九尾狐的捕快曾經使用這件兵器在銀幕中亮相。

㈡ 電影《師父》里,幾個老頭用的大菜刀,是用來搞笑的嗎

不是搞笑,那是天津的戰身刀,八卦門留下的古代部隊打夜戰的刀,這把刀如果立起來能有一人高,掄起來很費勁,要一手握柄一手扶著刀背,兩手持刀。長刀都有盾牌功能,戰身刀更明顯,刀杵地到胸口,重達九斤四兩。師父里的武術動作基本都是刀刀實,而不華,這部片子拍的還是很好的。此外,它也不是商業片,電影是按小說《師父》改編的,劇情很嚴謹,感情線路復雜。

㈢ 都說電影《師父》的評價很高,為什麼我感覺裡面的打戲那麼假呢

《師父》這個電影的打戲假嗎?

可能是因為你不會功夫吧?師傅里的功夫可以說是最去偽存真的了!教科書級別。沒有浮誇的表演,沒有天馬行空,一招一式簡潔明了,直擊要害,攻防兼備,恰到好處,真實的功夫就是這樣,我只要有時間就會細細揣摩研究一番,為什麼?因為那是八卦掌版本的詠春,屬於內家拳系列。

㈣ 電影 師父里 廖凡用一根長的棍子 兩邊還各插著兩把 八斬刀 的武器叫什麼

日月乾坤刀

㈤ 電影《師父》中的兵器

《師父》個人認為是一部武行電影不是武俠電影,不同於往日對於詠春拳法的描寫,而是轉而剖析顯為人知的詠春派八斬刀,大篇幅詮釋傳統文化中「師父」的概念,廖凡的動作戲無可挑剔,在最後各大門派使用傳統兵器與主角的巷戰中只有半臂長的八斬刀顯得鶴立雞群,也展現了天津本土武行的規矩和北方重兵器風采。

拿兩把交叉的八斬刀是詠春拳標志,八斬刀基本被定位為詠春最高級的最後一套殺手鐧,是其獨門刀法。

八斬刀的護手很大一部分作用是防止脫手,方便抓,刀鐔(xín)上的鉤可以用來卸對手兵器,刀片長約為一個人的手臂。

單鋒劍,類似八斬刀的匕首。

青龍戟(特注 兩面帶月牙刃的稱方天戟)

三尖兩刃刀:相傳為二郎神的權杖,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

戰身刀,八卦門的獨門兵器,實際上這款兵器就是農具大鍘刀拆下刀身。

岳飛刀」看上去像是一柄長劍加上握柄,其形狀類似漢朝的斬馬劍或者唐朝時期的陌刀,屬於朴刀中的一種。

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是由清代董海川所創。

乾坤日月刀,全長約兩米,兩端各有相同長度的月牙形刀。握手處在刀柄中段,上扎綵帶,並有兩個突出的月牙形利刀。

雙鉤

短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易藏。

如影片中所放映的《火燒紅蓮寺》為開端,武俠文學作品與影視結合,在電影中可以修仙、可以遁地、兵器革新、門派林立,下毒放箭、隔空打人,最後與武術、武行本身關系不大了,在胡吹亂造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反觀功夫片確是越發認真,更接近武學本身。而這部《師父》才是真武的一次革新。

火燒紅蓮寺中的「神功」

㈥ 大刀的兵器

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種類也頗多。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偃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現代武術運動中,一般刀身約長55厘米,一面有刃,前銳後闊,棲長約165厘米,刀背凸牙有孔懸系紅纓。刀根與柄連接處有刀盤,柄貼盤部包有約20厘米的銅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鐵鑄。大刀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刀法內容豐富,靈活多變。其基本刀法為持、扎、劈、砍、撩、反斬、平斬、切。撲、擊。點、夾花、刺、抽、抹、單花、拖、拉、撥、拄、畫、掛、挑、削、絞、架、擋等。俗話說:大刀看刃,就是指動作時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種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還有手不離盤之說,即練習時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大刀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岳勝刀等。對練套路有:大刀拆凳、大刀戰槍等。
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其型制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19世紀後半葉,隨著槍、炮等熱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漸式微,只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此起彼伏,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一時間式器裝備成了大問題,大刀因為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大刀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遇上大刀就難免有被梟首示眾的厄運,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肉搏時只能以大刀對敵。因此,當日軍入侵之初,他們所面對的中國軍隊通常出現這樣一道奇怪的景觀:最原始的大刀與最先進的坦克同時出現在戰場上。 近代中國軍隊實際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馬刀型兩類。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第29軍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范,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制、鐵制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間自製的產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只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只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少數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干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掛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線,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鉤形等不同形狀。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制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曲,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曲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少數大刀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護手採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民國大刀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只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砍刀型大刀中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雙手刀,類似關公「春秋大刀」形狀的「青龍偃月刀」便是雙手刀中的一類,除刀柄更長外,其餘與普通大刀無異。不過,日軍所說的「青龍刀」則是對中國大刀的泛稱,並非僅指長柄大刀一種。
馬刀型大刀則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發展而來,並繼承明代「長刀」的特點,刀型較為細長,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較尖銳,並明顯向上彎曲,與日本刀較為相似,但刀柄與砍刀型大刀無異,多配用反「S」形銅制護手。其特點是可砍可刺、靈活輕便。 1933年的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就使用過這種馬刀型大刀。
此外,大刀中還有少數型制比較特殊的,如無極刀等。這種刀外形與漢代「環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長約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樣寬,只略寬於刀柄,刀尖處像寶劍一樣為兩面開刃,而且刀尖較為圓鈍,直到靠近刀柄處才像傳統大刀那樣是單面開刃,刀柄長達264~333mm,也是雙手同時握刀。
大刀在製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民間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製法,以熟鐵打造,在刃口處鑲嵌鋼條,稱為「包鋼」。使用日久鋼口磨損後,熟鐵刀身就難以保持鋒利和堅固。當然也有全部用鋼或熟鐵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鋼刀在當時就算是比較難得的好刀了。
國內大刀材料來源不一,工藝上也無統一規范,質量高低全憑刀匠經驗。這與當時國內基礎工業落後,民間沒有現代化的鋼鐵和機械工業有關,加上戰爭時期條件有限,大刀的製造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殺敵人就行了,談不上什麼工藝。相當數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標准來衡量,都是粗製濫造,往往砍不了幾個敵人,刀口就會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礪。日軍所用的批量生產的由高碳鋼製造的機制軍刀,與中國土造大刀相比,雖然鋒利輕便,但質硬且脆,加上刀身較窄,對砍時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斷。除此之外,國產大刀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質量,與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因為體型較大,長途攜行時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數大刀配有皮製刀鞘,鞘身後部上方敞開,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帶,使用者可以將套在鞘內的大刀像步槍一樣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爛,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多數大刀是沒有鞘的。為了便於攜帶,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處留有小孔,用繩子一頭系在孔上,一頭系在刀環或護手處,然後再掛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鋒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會有多大妨礙。此外,還有將大刀豎著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後方的腰帶內等攜行方法。 大刀在抗戰中的主要對手是日軍的刺刀。在觀看了各種國產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後,國人往往會認為大刀是克制日軍刺刀的法寶,實際並不盡然,因為影視劇中很難再現比較真實的大刀與刺刀對拼的場面。例如電影《七七事變》中,有一段趙登禹師長與部下對練,最後用大刀將部下的步槍一劈兩半的情節,細心的觀眾很快就會發現,那支步槍根本沒有刺刀,持槍者也沒有任何拼刺的動作,只是將步槍當作棍棒來抵擋大刀的進攻,迅速落敗自然在所難免。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限於其型制,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大刀防禦敵方的直刺,只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大刀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盡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沖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者難以佔到便宜。同時,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此外,大刀對使用者的腳法要求也很高,因為大刀相對帶刺刀的步槍來說比較短,短兵破長器,要點在於腳下疾速靈活,因此武術家常有「短見長,腳下忙」的說法。吳殳說:「大刀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轉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但是如果敵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戰初期日軍的體力和訓練水平普遍在中國軍隊之上),「擊實」之法將可能淪入最危險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敗。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戰斗中,大刀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作為輔助兵器也非常勉強。
由於大刀對抗刺刀時固有的弊端,當時國內有識之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並試圖從改進刀法上來加以克服。這里有幾個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鹽山縣武術家黃林彪從天津紀氏處習得雙手刀法,後傳於弟子馬鳳圖等。1925年前後,馬鳳圖在張家口察哈爾都統府任參議時,將部分雙手刀法改編成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曾在西北軍中進行推廣。民國初年,天津人韓慕俠(1877~1954年)創辦武館, 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張學良對韓慕俠「尚武救國」的建議很感興趣,專門調撥1000名士兵組成武術團,任命韓為總教官。韓慕俠將「八卦形意」變通應用在大刀上,扇、砍、劈、剁、托、錯,動作簡單實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淪陷後,韓慕俠自斷左腕,拒為漢奸所用,其民族氣節令人欽佩。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清末鏢師。1931年,29軍副軍長佟麟閣聘請他為武術總教官,在山西陽泉練兵。李針對原有刀法比較復雜、未經良好訓練則很難發揮作用的弊端,結合傳統的「六合刀」法,改進創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連劈帶刺,動作簡單有效。以大刀對付敵刺刀時,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時,刀斜向右下方,刀口朝自己,當對方刺刀直刺時,大刀斜向左上方掄動,以刀背磕開敵槍,同時刀鋒立即向前劈下,劈、砍連為一體,對手來不及回防,已經身首分離。李堯臣在29軍中抽調骨幹,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們傳給全軍。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所使用的正是這一套刀法。
但是,實戰畢竟不是武術對練,特別在對付以現代化裝備的敵寇時,這些刀法對於提高大刀這種原始兵器戰鬥力的有效性顯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證明大刀的有效性,盡管是突然發起的夜襲,而且進攻前還向敵軍營帳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殲敵總數也不過800餘,29軍自身陣亡卻有近600人,王長海團副團長胡重魯,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家峪之戰中犧牲。雖然大部分傷亡是在撤退過程中發生的,但若換用其他任何一種兵器,取得的戰果恐怕也不會在大刀之下。
同樣是29軍,同樣是大刀,4年後的「七·七事變」中再未能取得類似喜峰口的戰績。長城抗戰結束後,29軍得以占據富庶的平津地區,斥巨資購入捷克等國製造的步、機槍等先進武器,裝備得以明顯改善,但練習大刀作為部隊傳統仍得以保留。「七·七事變」爆發後,軍長宋哲元組織抵抗,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再一次以大刀近戰肉搏,其中一名19歲陳姓戰士連砍日軍13名並生擒一名,終以兩個營傷亡近3/4的代價,奪回鐵路橋。但最終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並未主動積極地繼續進攻,雖然29軍取得些許戰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失利的命運。28日,駐平津的日軍增兵至3個師團,並進襲南苑、沙河。29軍官兵以大刀和血肉之軀與敵飛機、坦克相搏,一天即傷亡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雙雙陣亡。當夜宋哲元率部向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隨之陷落。30日,駐天津的29軍亦撤出天津南下。29軍丟失平津後士氣低落,不能再戰,只能轉至後方休整,大刀隊自此成為絕唱。
可惜的是,大刀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曾被過分濫用,後方媒體動輒出現「大刀報國」或「斬首××余」的字眼,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以夷制夷》中曾以「我斬敵二百、敵斬我二百」諷刺過這種現象。這種宣傳的後果是,普通民眾和士兵對大刀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產生不切實際的誤解。抗戰之初,曾多次出現過中國軍隊手執大刀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沖鋒的例子,結果自然是白白地無謂犧牲。甚至有後方民眾將募集來的款項全部用來購置大刀,歷經艱辛送至前線,而部隊卻置之無用。
大刀的精神價值大於實戰價值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待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例外(如由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武器。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盡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 人民軍隊同樣使用大刀。自從誕生之日起,鑒於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加之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多數依靠戰場繳獲,由於來源不穩定和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鏢等原始冷兵器作為補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標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組成,刀尖直指藍天,象徵著當年紅軍以大刀創建洪湖根據地的歷史。紅軍中涌現出過許多與大刀有關的英雄群體和經典戰例,如強取白戰關等,徐海東、許世友、秦基偉等諸多開國功臣在紅軍時期也都曾有過靠大刀殺出血路或贏得勝利的經歷。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同樣大量裝備和使用大刀,這里雖然有繼承紅軍傳統的因素,但抗戰初期部隊的迅速擴充導致武器匱乏則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從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軍120師總人數擴張了10餘倍,進入晉南的4個連(老紅軍家底),數月內就發展成兩萬人的部隊,而且還有各種游擊隊、先遣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裝。這些新部隊都需要武裝起來,而同期的作戰繳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只能大量使用大刀、梭鏢這樣的原始兵器。雖然其效力遠比不上槍械,但畢竟使得戰士們不至於赤手空拳,敢於並且能夠與日寇作面對面的斗爭,並通過戰斗不斷奪取敵人裝備來武裝自己。大刀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成為可能。因為它簡單而且廉價,被擊毀的敵人汽車、鐵路道軌都是大刀的好原料,即使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中也能大量製造,同時使用簡單,兒童和婦女也能使用,在素來有習武傳統的中國農村地區很容易推廣,比起槍支來更容易普及。
抗戰初期,我軍對大刀這種落後兵器的認識上也有過一些曲折。如1939年前後,因為部隊發展很快,新四軍軍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槍、刺刀,專門生產大刀和長矛。不久葉挺軍長發現這種情況後,下令恢復步槍和刺刀的生產,他說:「敵人使用飛機大炮,我們卻用大刀長矛,這不是白白送死,讓敵人取笑我們?」不過,大刀的生產後來並沒有停止,因為只有它的產量和成本才足以迅速武裝新編的部隊,而對於嚴重缺乏槍械和彈葯補給的老部隊來說,它也是戰時的重要補充。新四軍各師始終都把大刀作為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從師首長到普通戰士,人人都熟習大刀,這在後來的多次戰斗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刀的使用戰術上相比國民黨軍隊更加靈活。他們常用的一種戰法就是一把大刀加上一支駁殼槍,遠者槍打、近者刀砍,日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在近距離混戰中因不能隨便開槍,而對刀槍俱下的局面,反而居於下風。這種戰法比單獨拼刺刀或劈大刀要上算得多,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不很普遍,因為有條件用駁殼槍的只有指揮員和警衛員等少數人。普通戰士常用的則是大刀加手榴彈的組合。陣地打阻擊時先將敵人逼進30m左右的近距離內,然後集中投擲一兩排手榴彈,待敵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殺傷後,再打上一兩個排子槍,當敵人的進攻被徹底打亂甚至開始敗逃時,戰士們再躍出戰壕,用大刀和刺刀來收拾殘敵。當和敵人近距離拉鋸戰時,常採用3人戰斗小組的形式,3人分執步槍、手榴彈和大刀,相互配合,遠了開槍打,稍近時投手榴彈,再近就用刀砍。進攻時也是先集中投擲手榴彈,將敵人逼出據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後迅速接敵並將敵分割,使敵人的重火力不能發揮,再以大刀與其肉搏。
大刀對日軍之所以有威懾作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輪回,雖然武士道「教義」讓他們並不畏懼戰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屍。而且日本人相信靈魂存於頭部,一旦丟失了頭顱,靈魂便不能歸國,永遠只能做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在戰場上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家崗戰斗中,新四軍四師26團某部一排長王康率部堅守一段交通溝,打退敵人多次沖鋒後,部隊傷亡殆盡,王康將自己拴有紅綢的大刀插在溝沿上,准備與敵最後一搏,沒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軍竟被嚇住,直至戰斗結束再也未敢發起進攻,最後奇跡般地保住了陣地。
當敵後根據地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開始局部反攻之後,隨著繳獲日益增多,正規部隊裝備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刀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很少使用。不過大刀並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在一些地方仍作為民兵護秋、抵禦野獸的工具在使用。隨後大刀逐漸轉換角色,由武器變為舞台道具,其「亮相」頻率在文革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的電影戲劇中甚至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色武裝的一種象徵。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男人保衛他們的家園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軍刀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殺徒手之人好用,忌諱刃口相格;中國大刀厚重,須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 國民黨第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起兵於貧瘠的西北地區,裝備相對較差,因此強調肉搏訓練,加之民風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的大刀隊就頗有名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被南京政府收編,縮編為第29軍,但在待遇補給方面受到歧視,因此大刀作為補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來。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 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採用迂迴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 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隊邊戰邊撒,戰至12日下午2時方才撤回,我軍只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孫默心(麥新)聞訊後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進行曲》一首:「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29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詞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隊」的副標題。他的作品隨即傳唱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 軍大刀隊和大刀一並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何香凝曾賦詩一首贊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龍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仇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喜峰口大捷為大刀樹立了威名,甚至奇跡般地「逼退」了盤踞青島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軍陸戰隊1500人以保護日僑為名登陸青島,膠東局勢緊張。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可能會引起更大紛擾,因此經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意,國民政府軍委會抽調稅警總團第3、5分團以緝私為由增兵青島。4月初稅警團進駐市郊,雖然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但考慮到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大刀印象深刻,特地在公開操練中有意加上了大刀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懼心理。「七·七事變」爆發後,稅警團立即開入青島市區,迅速佔領全市戰略要點,士兵們背著大刀沿街巡邏,見日人後故意解下大刀,申明「一旦開戰,先拿爾等祭刀」,並宣稱「華北、上海既已開戰,稅警總團決意死守此地,誓與青島共存亡」,駐青島日軍考慮到數萬僑民及產業的安全,不久被迫將僑民撤離青島。

㈦ 《師父》陳識為什麼打不過四把大刀

打不過四把大刀的原因如下:

開始在室內,是早有預謀的群毆,加上武器不利,所以打不過,巷戰的時候,由於地形狹窄,變成闖關式的單挑,再加上師父陳識換了剋制戰身刀的鴛鴦鉞,所以才能戰勝。

一開始在室內,比較寬敞,師父陳識毫無防備,被四個人群起而攻,當時師父陳識使用的是蝴蝶刀,敵人使用戰身刀,蝴蝶刀刀鍔太小,鎖不住戰身刀,反而失了身位,所以打不過。

巷戰的時候地形狹窄,不能群攻,變成闖關式單挑,再加上師父陳識換了剋制戰身刀的鴛鴦鉞,鎖住了戰身刀,卸掉了敵人的兵器,最後戰勝了敵人。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師父陳識(廖凡飾)為完成「詠春北上,弘揚武學」的使命,來到天津。初來乍到的師父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於一家西餐廳邂逅了師娘(宋佳飾)並一見鍾情,後經人說親二人喜結連理。

為了在天津開武館立足,師父陳識收當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飾)為徒,徒弟需按照江湖規矩代替師父踢館,二人由此被捲入一場江湖巨變。最初二者各懷心事,卻在經歷了一番「生死劫難」後,生出難以割捨的情義。

師父本以弘揚武學為終生寄託,徒弟只是他圓江 湖之夢所藉助的手段,卻在不經意間為其命運所牽系。徒弟飛揚勇決,放盪不羈,卻總在重要關頭堅守使命。他們既初心仍在,卻也難負真情。

㈧ 電影師傅中最常用的兵器

八斬刀:刀體短、刀面窄、刀鋒尖,這些特別就有一種使用的便利性,在鴉片戰爭的三元里抗英中,農民就是用的八斬刀抗擊英國侵略者。電影中,廖凡飾演的師父使用的武器也是八斬刀。

單鋒劍:劍型匕首,只開一邊刃,另一邊留著不開,等於刀背,劍成刀用。常見的清朝腰刀也會在刀背頂端開刃,稱為反刃,刀頭成了劍尖,刀成劍用。單鋒劍反手持,貼在小臂下,具隱蔽性,用於偷襲。

三尖兩刃刀:相傳為二郎神的權杖,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子午鴛鴦鉞:鉞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子午鴛鴦鉞是短兵器演練,演練起來千變萬化,具有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價值。
戰身刀:八卦門留下的古代部隊打夜戰的刀,這把刀如果立起來能有一人高,掄起來很費勁,要一手握柄一手扶著刀背,兩手持刀。長刀都有盾牌功能,戰身刀更明顯,刀杵地到胸口,重達九斤四兩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短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長22CM,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柄要比刀身長,有單刃和雙刃之分,短小易藏。

㈨ 為什麼《師父》中戴立忍會給廖凡送兵器

不是送,同樣是使用雙手短刃,廖凡的八斬刀初遇戴立忍是佔下風的,所以單從兵器角度上來說,鴛鴦鉞是強過廖凡的八斬刀的,而此時的廖凡是要通關逃命,有一副強大的雙手橙武無疑能為後面的通關有所加成,所以後來戴立忍敗了以後說了一句「好功夫」,廖凡回了一句「好兵器」,這一句不是客套話,從前面廖凡徒弟單挑八家武館可以看出,勝者在比武結束後是可以提條件的,這是踢館的規矩,而廖凡這一句話其實就是提條件了。另一方面感覺戴立忍對廖凡也確實是心心相惜,他的這句話應該也是由衷的佩服,要知道,他是一個瘸子,他願意把自己所學的武器交到一個更強大的、所謂的大才的手裡,看到自己所學的這樣武器發揮更大的能力,所以,願打服輸的戴立忍自然就心甘情願奉上了自己的兵器。跳脫出電影劇情來看,感覺導演就是想小小秀一把自己對子午鴛鴦鉞的理解和武術設計吧。

作者:杜嘉懿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8436892/answer/76580335
來源:知乎

㈩ 他的《師父》豆瓣8.1,如今又帶來更加震撼的寫實功夫片

初識徐皓峰,是看他關於武俠的影評集《刀與星辰》。第二次見他的名字,已經出現在了功夫片《倭寇的蹤跡》的導演位置上。

寫作的時候他是徐皓峰,拍電影的時候他是徐浩峰。名字里差一個字,對武俠的認識卻從未變過。

讀完《刀與星辰》或者看完《師父》,你就能了解到徐浩峰武俠的真諦。他深諳中國的武俠文化,不論是筆鋒還是導演風格,你都能感覺到,徐浩峰是中國現實武俠的集大成者。

從《師父》中不難窺知徐浩峰現實的功夫片邏輯,他刻意去除了武術的觀賞性,只保留其實戰性。因此,徐浩峰拍出來的武俠電影,是當今影壇少有的真功夫電影,也最接近中國功夫的本質。

這是一種超越時代的高級功夫片風格,在他的新作《刀背藏身》中,這種風格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升級。

據悉,《刀背藏身》已經於5月24日在戛納召開定檔發布會並定檔7月19日,並發布了首支預告

期待了兩年之久,這部現實武俠大作終於要上映了。

之所以引人期待,是因為在《刀背藏身》中,一方面,他最擅長的寫實武俠風格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大體量的製作預算使其更具史詩感。刀是它的底色,但它不止於武俠,也是人,更是當時整個中國的 社會 現狀。

持刀人的愛國情懷,揮刀時的國仇家恨,《刀背藏身》充滿了對 歷史 的關懷和對武林命運的探尋,同時很好地平衡了武俠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在近些年的作品中,絕對是難得一見的。

無論是不是徐浩峰的粉絲,《刀背藏身》都能讓你看得嗨起來。

電影中,徐浩峰將功夫拍出了現實的血性。《刀背藏身》講述了大破日軍的長城大刀在乾坤反轉的時代,到底該歸屬何人的故事。

當孔老爺子拿出自己的無刃之刀,一個拔刀的動作,兩個利刃的碰撞,「力上刀尖」的武學精髓和「長城大刀」的恢弘氣派,都足以給所有觀眾以震撼的觀感。

這種震撼不止於視覺刺激,而是很有分寸的現實沖擊。他從真實的功夫中開發出全新的影像化角度,以彌補泛武俠中丟失的美感,這種體驗,只有徐浩峰能給你。

徐浩峰的武俠邏輯並非一蹴而就,他習慣於掌控功夫電影從編劇到執導的全過程,因為將武俠動作部分交給武術指導,導演的思想和邏輯就無法融入到動作中去,這恰恰丟失了武俠電影的精髓。

從《倭寇的蹤跡》到《師父》再到《箭士柳白猿》莫不如此。

當然,徐浩峰的寫實功夫片風格,也得到了學院派和民間的一致認可。《師父》在第52屆台灣金馬獎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1分。

《刀背藏身》也提名了第54屆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更獲得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美洲大獎的提名,還未上映已榮譽加身。

因為比起前兩部,《刀背藏身》不僅投資成本巨大,而且有實拍長城及戰爭場面的恢弘場景,資金和技術不再是限制徐導發揮的門檻。

當然,用刀的人不止一面,面對動盪的大時代,持刀者是戰士和俠客,但面對愛人和家人,他們也有不為人知的溫情面,這也是東方武俠文化常常伴隨女性的原因之一。

《刀背藏身》中許晴飾演的元姑、春夏飾演的青青等女性角色,戲份比以往都加重了。

她們美艷嫵媚風情萬種,是電影語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徐浩峰則選取她們美的一面,來表達電影核心人物的人性魅力。

元姑也是刀術高手,而青青,則是這個傳統世界裡變異出的叛逆的現代精神,她的命運看似和刀法爭奪無關,但卻是整個故事裡很關鍵的一筆。

電影中的主角孔鼎義為了堅持沒落的紳士武人的「義」,一直隱藏對青青的愛意。

同時還糾葛 於許晴 的御姐范兒里,說不上是對許晴的刀法更迷戀,還是對她的肉體更迷戀。這種語義不清的復雜 情感 ,正是徐浩峰高級的地方。

刀是外殼,人是內核。刀的背後,依舊是跟我們一模一樣的普通人,依舊像看到銀幕上的「自己」。

《刀背藏身》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時局動盪。

彼時作為冷兵器格鬥技術的功夫已經衰弱,面對時代的變革和外敵的侵略,習武的刀客們將如何自處?《刀背藏身》用武俠故事給了我們答案。

不論是片中冷熱兵器對決的場景,還是長城大刀會戰的情節,無一不反映出民間練武者對待變革嘗試做出的改變,哪怕這些改變在中國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

在徐浩峰的武俠電影中,功夫從來都不是最主要的,《刀背藏身》亦是。

現實的打鬥風格,寫實的功夫邏輯和全新的武俠片思路,都是徐浩峰書寫影片內核的工具和手段罷了。

冷兵器對熱兵器,民間武俠對侵略者的火槍,這種斗,充滿了時代大潮下武林和功夫逝去的悲涼。習武者雖然勇武,但在時代的車輪下也無可奈何。

武俠文化中的北方理念里,刀法是防禦技,刀背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

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之處。

可時代洪流奔涌而來,刀客註定是藏不住的,這也是《刀背藏身》的悲涼。

幾千年來,他們堅守著自己信奉的東西,卻終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就像爭來奪去的「長城刀法」,雖然在長城會戰中砍了很多日本鬼子,但仍然抵擋不住國家被侵略,人民被迫害的國運。

武俠是願望,是美學,是文化,更是時代。練武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是徐浩峰所有武俠電影中一直想說的。

如今,抗日戰爭年代早已遠去,成為 歷史 ,可正如我們所見,「長城大刀」的精神並未遺失,當年刀客們堅守的道義仍在傳承。

而在《刀背藏身》中,我們也都能通過刀,通過人,見到自己,見到逝去的 歷史 ,見到奔涌的年代。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0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