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里山的電影有哪些
❶ 阿里山風雲的基本信息
名稱:阿里山風雲
外文名稱:Alishan feng yun
更多外文片名:Happenings in Ali-shan.....Taiwan (literal English title)
Storm Over Ali-shan Mountain.....Taiwan
導演:Cheh Chang
張瑛 Ying Cheung
編劇:張瑛 Cheh Chang ....writer
製作人:Proced by:Hsin-fu Hsu ....executive procer
錄音:Sound recordist:王榮芳 Rongfang Wang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國家/地區: 台灣
上映:1949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黑白
發行公司: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 [香港] (1950) (Hong Kong) (theatrical)
❷ 高山青的創作背景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這是一首風靡海峽兩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鄧麗君的「看家歌」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其又由歌唱家朱逢博在大陸首唱;香港的奚秀蘭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演唱它後,此歌即傳遍大江南北。田震在其專輯《水姻緣》里收集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註明是「高山族民歌」。其實這首歌不是從台灣阿里山高山族采風來的。這首1950年在台灣完成的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主題歌,實實在在是於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開拍的《阿里山風雲》攝制組在大陸揣擬台灣地方風韻而創作的。
該歌的詞作者是四川人鄧禹平,譜曲者是影片《阿里山風雲》導演之一——浙江人張徹(另一位導演是四川人張英)。首唱者是該片女主角、四川人張茜西。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迫於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另闢蹊徑由張徹、張英聯合導演,拍攝張徹編劇的《阿里山風雲》。這是一部以台灣風光為背景的電影。男主角由藍天虹飾演高山族酋長,女主角由張茜西(藍天虹之妻)飾演高山族姑娘於娜,鄧禹平飾演平地青年。攝制組計劃先在上海攝影棚內拍內景,然後去台灣拍外景,再回到上海做後期完成全片。因為要把這部電影的帶台灣地方特色的歌在上海先期錄音後,才能帶去台灣外景拍攝時放聲供女主角唱歌對口形用,為此難壞了兩位導演。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光復過來才幾年,大陸還缺乏介紹台灣風土民俗的資料,創作這首歌無所依據。張徹知道演員鄧禹平(又是詩人、畫家)很有天賦,於是動員鄧作詞。
鄧禹平抗戰勝利後才從巴蜀盆地走出夔門來到上海,根本未去過台灣,遑論阿里山,這下著實為難。張徹急中生智啟發鄧說:「我們都沒去過也沒見過阿里山,但你們那『難如上青天』的故鄉不也是山清水秀嗎!你可以從家鄉景色,詩仙、詩聖的華章中得到啟發呀!」女主角張茜西向鄧介紹重慶的塗山字水、南北溫泉,張英更是向大家介紹他的家鄉有一個久負盛名的小西湖及湖畔鍾秀山之湖光山色……鄧在追憶巴山蜀水和那裡的鄉情民俗時,終於找到了靈感,在激情中寫下歌詞。歌詞簡潔明快,貫穿著阿里山、日月潭人文秀色、旖旎風光精髓的一根紅線。才華橫溢的張徹在啟發鄧禹平時,也從張英、張茜西介紹「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為歌詞譜上了歡快、亮麗的曲調,大家一聽便拍手稱快。此歌遂被張英、張徹命名為《高山青》,拿到錄音棚,由女主角張茜西歌唱,進行先期錄音。
當時上海物價飛漲,拍攝經費非常緊張。攝制組匆匆拍完內景後,於1949年初,攜帶鋼絲錄(放)音機、攝影器材等渡海來到台灣拍完外景。這時上海已經解放,返滬非常困難,攝制組困在台灣動彈不得。在上海已拍攝完鏡頭的底片按製片工藝流程,應該全部保留在洗印廠,不能帶到外景地。兩位導演不甘心功敗垂成,經過多方面努力,由台灣民營萬象影業公司接納,重拍在上海已拍過的鏡頭,然後完成了全片製作。1950年,它得以在台灣上映,與觀眾見面。這是中國電影史上從大陸開始而完成於台灣的國語故事片。此片演職員還有吳驚鴻、李影、崔冰、井淼、蕭湘、魏平澳等,製片為徐興夫。
鄧禹平筆名雨萍、夏獲,四川三台縣楊家溝(今東風鄉)人,1924年出生。他在三台縣初中、潼川高中學校時就愛寫作、辦壁報、詠詩作畫。1944年他去重慶考入中央電影攝影廠演員劇團,曾經與舒綉文、白雲共同參加了《血濺櫻花》電影的拍攝。抗戰勝利後,他隨廠至上海。鄧禹平赴台灣後寫過很多歌詞、詩集、電影劇本,主辦過一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的詞作者——四川詩人、畫家鄧禹平榮獲台灣詩詞最高獎——金鼎獎;當初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1982年,他出任台灣中國文藝大學教授;但是,他直至1983年,才在台灣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幫助下登上一生夢寐以求的阿里山。他在1985年病逝於台灣前,還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到家鄉看看久別的雲台山、涪江和親人。「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綠水圍著青山轉」,病逝客地的詩人只能藉助他的歌飛越海峽,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
張茜西,1929年生於重慶市較場口百子巷。抗戰時,她參加了郭沫若關懷的「孩子劇團」;抗戰勝利後,參加國泰電影公司,為張徹慧眼識中,遂成為《阿里山的姑娘》女主角於娜,並因主唱《高山青》一舉成名。這部在台灣票房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張茜西成名作。她因此片榮獲台灣電影第一屆「金馬獎」。以後她多次在話劇舞台演出,參加過一些影片的拍攝,多次赴東南亞作文化交流。上世紀70年代,她定居香港後,定名為張茜茜,辦過製片公司又從事寫作。改革開放後,她屢次回到故土重慶、成都探親。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重慶舉行霧季藝術節,她趕到重慶與昔日孩子劇團的來渝成員相聚並與張瑞芳、鳳子等重演《放下你的鞭子》活報劇。她連續當選為四川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還分別擔任了重慶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區海外聯誼會的理事。女作家孫曉芬上世紀90年代采訪過她。她表示不忘家鄉,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導演之一的張英與其妻曾芸(也是《阿》片演員)都來自四川富順縣。張英原名張榮漢,1920年生於四川富順縣永年鄉,就讀於富順縣二中。1939年,他加入軍委會教導劇團,在成渝兩地演出話劇,又受南虹藝專戲劇科肖賽主聘,為該校教授。抗戰勝利後,他來到上海參加了國泰電影公司任編劇、導演;留台後又編導了《文天祥》等多部電影,曾任台灣電影製片協會理事長。他是一位從四川走出去的才子,時刻惦念著故鄉。1990年,他第一次踏上故土;1996年,專門返富順縣參加富順縣二中90周年的校慶。他懷著濃濃的鄉情曾多次來到成都。他還願促進台灣與川劇的交流。他說他在台灣不會講當地土語,聽不懂閩南語,一直講四川話,「我一直忘不了是故鄉鹽水喂大的啊!」
說是浙江青田人的張徹,1923年卻出生在上海。他從小愛好文藝戲曲,抗戰勝利後投入電影界,在上海國泰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一生在台灣、香港地區拍攝過93部影片。上世紀70年代,他拍攝《馬永貞》,將功夫與俠義精神相結合,將武打片引入一個新的領域,從而使他獲得武俠功夫片「教父」的稱號。張徹與李翰祥同為邵氏公司左右二膀。2002年初,香港電影金像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張徹。他拍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的姑娘》使他與三個四川人相處甚厚,對四川風光、川劇及川劇變臉有了眷念之情,總想在有生之年來四川拍一部電影。1986年,成都峨眉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長河電影公司合拍故事片,張徹應邀來到峨影執導《過江龍》。這是一部以川劇藝人命運為主題的電影。他終於看到了當初與另外三個四川人談論到的錦江、黃龍溪、峨眉山等四川美景。他也因此完成了一生中「為四川做點事」的最大願望。2002年末,他不幸病逝於香港。他在成都時,筆者與他接觸交談,對他的生平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更了解到創作《高山青》這首名歌的前前後後。
《高山青》,一首使人魂牽夢繞的歌,表達了它的創作者——三個四川人和一個浙江人對祖國寶島台灣與內陸四川的深深眷念 。
❸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傳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首台灣高山族情歌,這是不對的,其實,這首歌的產生地在1947年的大陸,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省三台縣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制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❹ 李影的個人履歷
本名李忠英,又名李迎,1923年5月20日出生,原籍安徽合肥。青少年時期參與話劇演出,不論街頭劇、舞台劇均能使觀眾深為感動,奠定了他終生從事表演藝術的決心,也引起劇界先輩的賞識,先後應邀參加劇團、藝社,不斷的公演世界名劇。中學畢業後,李影即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陝西支團部的歌詠隊話劇隊,後轉入中華劇藝社演戲。磨練成為一位正反派皆能,且老少咸宜的全能演員。1948年李影隨著《阿里山風雲》的外景隊來到台灣,其後即留在台灣拍攝電影,為早期性格紅星。《阿里山風雲》是台灣第一部國語劇情長片,由張徹、張瑛聯合導演,李影飾演吳鳳,十分成功。接下來在台北市中山堂公演話劇《文天祥》,由張瑛導演,顧毅美術設計,而他所飾演的文天祥更是無懈可擊,如果說《阿里山風雲》是造成台灣電影的高潮,《文天祥》則是開啟台灣舞台劇的高潮。
1963年赴香港加入邵氏公司,擔任基本演員。1970年起兼任導演,並重回台灣拍片。1947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參加演出《蝴蝶夢》、《天羅地網》。1948年隨著《阿里山風雲》的外景隊來到台灣,其後即留在台灣拍攝電影,為早期性格紅星。
2005年去世。
❺ 阿里山風雲的介紹
《阿里山風雲》本由上海萬象電影公司出品。1949年五月導演張英與編劇張徹去台灣取景-拍攝了這部反映台灣高山族的劇情片,不料完工時適逢國共在上海開戰。後來國民黨政府全面撤離上海來到台灣,攝制組也因此留在了台灣。該片也得以在台灣首映,成為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劇情片。片中的插曲《高山青》當年被廣為傳唱,成為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之作。
❻ 求<<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愛情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故事大概是:
台灣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傳遍了全世界。人們甜美地唱著「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啰……」都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土著民歌。其實不是,《阿里山的姑娘》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台港原創作品,詞作者是四川三台人鄧禹平,曲作者是香港知名編導、音樂人張徹。
一首蜚聲中外的名歌背後,隱藏半個半世紀令人肝腸寸斷的人生與愛情故事。海峽兩岸,萬水千山,扼腕長嘆,淚下潸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客家人聚居的三台縣城一家米號老闆的女兒白玫,愛上了家境貧寒、身材矮小而才華橫溢、見義勇為的中學同窗鄧禹平。
鄧禹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抗戰流亡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專,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白玫為能與戀人在一起,考入重慶女子師范學校,卻被父親騙回家與省城劉公子成親。在奶奶暗中幫助下,白玫逃婚離家趕到重慶時,正值抗戰勝利,久候白玫未果的鄧禹平已隨電影廠遷住上海,兩人只有鴻雁傳書互訴衷腸。1949年冬,未等及白玫來滬的鄧禹平隨電影廠赴台灣拍攝影片《阿里山風雲》,繼而槍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劫波度盡,中國大陸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鄧禹平的中學同窗好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指揮家羅忠榕先生得知鄧禹平在台灣的近況,庚即傳達給在大陸四川三台苦守40載的白玫,輾轉將白玫的一盤錄音帶托著名作家、《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女士轉交給海峽那一端的鄧禹平。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愛情悲劇深掩心底、卻將少男少女的愛情寫到那樣至純至美的理想境界的台灣著名文化人鄧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的歌聲中草永遠閉上了眼睛。
一曲血濃於水的銘心刻骨「高山青,澗水藍」一場骨肉分離情天恨海的世紀絕戀!
當而今《世紀絕戀》小說將搬上熒屏時,我們不由得想到另一首歌《半屏山》:「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自古傳說一半在大陸,還有半屏在台灣……在台灣 !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主題,民族自殺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大概就是這樣了!
❼ 請問誰知道1949年《阿里山風雲》的劇情它與1970的《高山青》有什麼關聯啊
[阿里山風雲]由上海萬象電影公司出品。49年五月導演張英與編劇張徹帶人去台灣取景-拍攝了這部反映台灣高山族抗日的劇情片,不料完工時適逢國共在上海開戰。後來國民黨政府全面撤離上海來到台灣,攝制組也因此留在了台灣。該片也得以在台灣首映,成為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劇情片。片中的插曲《高山青》當年被廣為傳唱,成為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之作。因此很多人以為《高山青》是台灣當地民歌,其實是出自當時的編劇,後來陽剛電影一代宗師張徹的手筆。這也是他唯一的填詞的一首歌。作曲的是鄧禹平。
《高山青》劇情:
年輕的女音樂教師林美蘭舍棄城市舒適的生活,來到高山族地區任教。面對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她從沒有因 為孩子貧窮而嫌棄他們。老郵差林永 順忠於職守,在山區服務多年,清早 准時到車站取郵件,及時將信件送到 鄉親們手中,並熱誠地幫助解決高山 族同胞遇到的困難,從而得到鄉親們 的敬重。有一天,郵區來了一位年輕的郵差葉鵬,他討厭落後的村莊。經 過林永順的耐心幫助,葉鵬一改初衷,逐漸愛上了這些村莊,並且在這里獲...
❽ 阿里山的姑娘的創作背景
在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贊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制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歌唱家朱逢博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里山的姑娘》又曾經被著名歌手鄧麗君、田震、卓依婷、高勝美、黑鴨子組合等翻唱過。
❾ 焦俊恩演過的片子
焦俊恩和張婷演過的電視劇劇中人物叫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