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電影的綜合藝術特徵
1.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如何理解電影的綜合藝術特徵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2. 如何理解影視藝術的綜合性
一、淵源與師承(貓和老虎的比喻)
綜合性、時間性、運動性、表演性、淵源性和師承性。獨特之處:現場性與直接性 1、電影藝術應該向戲劇藝術學舞台表演。(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布萊希特表演體系;表演風格:本色表演/性格表演) 2、電影藝術應該向戲劇藝術學習設置矛盾與沖突的技巧(「戲」)。 二、本質差異 (場/鏡頭) 1、時間差異:順時針物理時間/跳躍性可逆性心理時間( 《雷雨》、《茶館》/《正午》) 2、空間差異:三維(真實)空間/二維(影像)空間 空間距離問題:戲劇的不變與電影的可變 3、表演差異: (1)「用臉進行表演」/形體與語言的表演 (2)台詞或聲音地位的差異 (3)演員地位的差異:角或明星/安東尼奧尼語 (4)觀眾心理的差異:求假/求真 三、重新回歸抑或永遠丟不掉的戲劇拐棍(《暗戀桃花源》、《狗城》、《昨天》、後現代劇、情景劇等)提問、思考與討論: 1、著名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說過這樣的話:「一個盲人也可以領會大多數舞台劇的要點, 而一個聾人也可以領會一部影片的要點」,這話應該如何理解? 2、一些實驗戲劇對傳統戲劇而言在舞台語言上有何變化? 3、中國80年代有人提出「丟掉戲劇的拐棍」,「電影與戲劇離婚」的觀點,你如何評價這一觀點。第二節電影藝術與語言藝術一、可比性: 1、表現的深廣度、同以人為本、史詩性的可能(《一個國家的誕生》、《阿甘正傳》) 2、同作為時間藝術:敘述(事)的藝術、講述的從容性、連貫性 (1)敘事:連續性的要求(從時間的角度看)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平行蒙太奇?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的蒙太奇? 意識流小說/電影的時空濛太奇 (2)抒情:詩歌的意象化抒情與電影影像抒情、隱喻蒙太奇(從空間的角度看) 《天盡沙秋思》的分析、詩歌意象群落結構、「博喻」與電影結構糖葫蘆或麻辣燙結構 《黨同伐異》、《公民凱恩》、《愛情麻辣燙》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 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 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陽一般遙遙的矚目 也許藏著一個重洋, 但流出來,只是兩滴淚珠。 //呵,在心的的遠景里 在靈魂的深處 (3)一些具體手法的比較: 以少勝多/空鏡頭 肖像描寫/大特寫 環境描寫/搖移鏡頭 一首古詩與一部分鏡頭劇本的有趣比較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中近景) 小橋、流水、人家 (中遠景、搖鏡頭、鏡頭內部的蒙太奇) 古道、西風、瘦馬 (推鏡頭) 夕陽西下 (大遠景、空鏡頭) 斷腸人在天涯。 (大特寫、定格) 二、本質差異:媒介、形象、接受 文學形象: 電影形象: 間接性 直接性 抽象性 具體形象性 多義性 單義性 想像性 視覺性 時間性與想像的空間性 時間空間的綜合性 思考或討論: 1、如何評價「電影就是文學——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這句話。 2、「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話對電影藝術適用嗎? 第三節電影藝術與造型藝術 一、造型:營造視覺形象。
3. 如何認識影視藝術中的綜合性
影視藝術是,電影藝術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特別是電影藝術綜合吸收了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綜合性,使得影視藝術成為一種集體創作的藝術,將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化等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在一起,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製片人的宏觀策劃下來共同完成攝制任務。 電影藝術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4. 如何理解影視藝術所呈現的視覺與聽覺的綜合性藝術特徵
電影藝術
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一般而言,電影是一種綜合了藝術和科技的綜合性藝術,電影還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不僅如此,電影還是一種由純視覺藝術發展而成的視聽藝術。蒙太奇是電影最基本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電影的蒙術奇,除了鏡頭內部、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關系外,還包括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由此形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電影還可稱為時空藝術,它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能將各種形式的時空組合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現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關系。銀幕上的世界是一個特殊的時空復合體。電影是各類藝術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導演是影片攝制的中心,他必須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進行全面設計、總體構思,充分調動各個藝術和技術門類的創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創作。
5.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的藝術特徵: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3、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5)如何理解電影的綜合藝術特徵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電影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如何理解影視藝術的綜合性
一、何謂藝術?
能夠引起美感的形式。
藝術創造就是用具體可感的形式比較自由地傳達出某種情緒、思想、感受等,是形式技巧對內在精神的呈現。
1、藝術家和工匠的區別:
只懂技術,只有形式,而不能傳達思想,那是手工勞動;能夠用技術形式傳達出某種思想情感的人被稱為藝術家。
二、什麼是影視藝術?
以聲像符號為媒介,運用一定的技巧手段,塑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傳達出編導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思考。
三、何謂本體?
決定一個事物的最根本的因素或特徵。它的前提是「一元論」。
電影本體:即強調使電影成為電影的決定性因素。是對電影的總體看法,而不是對一部具體電影的看法。
第二節、影象技術的出現
一、照相技術的發展:
1839年攝影技術產生;
1875年膠片的發明;
1878年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連續動作的拍攝成功;
1894年愛迪生製成了電影視鏡。
二、電影的產生:
1、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的抓片機構,製成了既可便捷地連續拍攝,又可放映的機器。
2、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首次售票放映電影。
3、盧米埃爾兄弟代表作品:《工廠大門》、《嬰兒喝湯午餐》、《水澆園丁》、《火車進站》
4、盧米埃爾兄弟的局限:保持記錄客觀生活的觀點;以再現生活為最高目標;反對藝術加工,排斥創作。
第三節、電影藝術的誕生
一、梅里愛:法國導演,世界第一個電影藝術家。發現了「停機再拍」的技巧,以及多次曝光、疊印、合成等技巧,豐富了電影語言的表達能力。
1、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記》260英尺,16分鍾,把想像生動的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轟動,商業上獲得極大成功,確立了故事片的地位。
2、梅里愛貢獻:
把舞台藝術引進電影,增進了電影的藝術表現能力;使用電影技術講述故事,創造了影像技術的敘事功能;把想像性帶進電影,使電影技術具有了對精神世界的傳達和表現能力;拓展了電影對時間和空間的表現范圍。
3、梅里愛的局限:
堅持銀幕即舞台的電影觀,強調表演;堅持在攝影棚中拍攝,布景和道具做出來的,舞台式的電影時空;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現實世界無法真正進入電影。
二、格里菲斯及其他早期導演的貢獻;
1、視點解放:突破了固定機位的拍攝手法,攝影機可以自由移動。
2、對蒙太奇手法的發現和運用∶打破了線性敘事,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手法。
3、經典敘事手法的形成: 全景——近景——特寫鏡頭,成為後人不斷運用的經典敘事手法。開創了好萊塢善惡分明、富於懸念沖突、大團圓結局的情節模式和豪華鋪張的巨片風格。
4、最先把攝制組搬到西海岸,促成了好萊塢的形成。
5、代表作品:《黨同伐異》1916年/175分鍾、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年/175分鍾。
第四節、影視藝術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一、傳統藝術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1、存在形態:藝術世界是一個虛構的與現實世界平行的純想像性的精神存在;與現實世界具有鏡像關系。
2、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
藝術真實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是對真實生活的加工提煉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規律性之後的結果。
二、影視藝術產品的存在形態:
1、非純粹想像性的存在。影視藝術的多重本質使銀屏突破純想像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態介於真實和虛構之間。
2、影視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多重關系:影像世界與現實的關系是復雜的。 虛構類與非虛構類的區別,重現與創造的區別等,決定其與現實 世界的多重關系。
7. 電影的綜合藝術特徵是什麼
演員扮演的人物是構成故事和體現內容的最重要的元素。電影表演是在兩個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1)演員置身在完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從而對表演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的表演不是不要設計和形式感,奧妙在於設計不露痕跡,而形式感要有電影特有的分寸。(2)電影表演面對的不是觀眾而是攝影機,演員的創造就成為零散的、非順序的、隨時變換幅度的表演形式。
對於一個有經驗的演員,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以上種種局限中的自由:盡管現場拍攝時他的一個情緒被分割了多次,鏡頭接起來以後卻好像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盡管攝影機常常限制著他的表情和動作的幅度,他仍然揮灑自如地使我們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
卓別林,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1923年,卓別林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為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做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