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出的抗日電影有哪些
❶ 這部20年前的抗日劇,好看到一秒都捨不得眨眼
每一部頂著抗日的帽子認真刻畫人性的電影,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在之前筆者一篇文章——《 日軍一技能公認世界第一,但在中國抗日劇中卻經常被虐待 》中,有朋友留言認為筆者有些較真了,看殺鬼子就圖個樂呵,難道非要讓鬼子把咱們打的跟狗熊一樣才好看?我說,如果圖樂呵,有很多優秀的劇或電影也可以看,但不是神劇,因為當下沒有哪一部神劇在推出的時候,擺明著告訴觀眾它是一部「抗日喜劇」的。
當然不是你們以為的《舉起手來》,這部雖然也很歡樂,但僅僅是成功的喜劇而已,從影片的內涵上來講,《舉起手來》是遠無法與我們今天的主角相比的,而且筆者一直覺得,能拍出《紫日》這種作品的馮小寧,《舉起手來》只不過是人家茶餘飯後的甜點而已。
今天要說的這部,片名叫《巧奔妙逃》,豆瓣評分7.6,在同時期的抗日題材喜劇作品中,僅次於經典IP改編而來的《三毛從軍記》。
這部片子的劇情簡單到像是小學生寫的命題作文,概括起來就是:八路軍繳獲了日軍的戰略進攻圖讓小八路把進攻圖安全護送到根據地,日軍派兵追捕小八路,貌似國民黨特務的卧底也來搶奪,受傷的小八路又將進攻圖交給了農民老幺、順子和說書藝人,而這幾位在不斷的跑路中最終挫敗鬼子進攻陰謀的故事。
沒有跌宕起伏的諜戰,沒有刻意渲染的家仇國恨,也沒有炫酷到沒朋友的武俠風,用今天的眼光看來,這片子簡直不具備任何可以火起來的賣點。
而演員陣容更「慘」,唯一的花姑娘連主演名單都沒能進去,通篇就是看幾個顏值完全不在線的大老爺們一邊跑路一邊掐架,唯一長相帥氣的,還是個日本軍官。
就是這么一群老臘肉,卻為中國的抗日題材影視作品帶來了一股清流,這股清流流到今天,在滿屏幕高來高去的「抗日奇俠」們中間,越發地顯現出了它的難能可貴與不可復制性,可以說,如果國內還有哪部戰爭題材的喜劇能與國際經典喜劇《虎口脫險》相比的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影片中飾演老幺的魏宗萬、飾演說書人的徐玉琨、飾演秦貴的黃宏和飾演日本軍官佐佐木一郎的孫敏(同時也是本片導演),四位全部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全國總共100多人,第一夫人也在內),演技無可挑剔,如果換上今天流行的鮮肉陣容是絕對演不出來當年的效果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說這部片子具有不可復制性,因為今天的國內片商們都知道,請小鮮肉才能創造商業價值。
上圖《三毛從軍記》,下圖《絕境逢生》,再加上這部《巧奔妙逃》,魏宗萬老師一人跑遍了國產抗日喜劇中最拿得出手的三部大作。
縱觀這一類型的影片,無論是被奉為始祖的《虎口脫險》還是上面提到的三部國產佳作,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表現的手法是喜劇的,但闡釋的主題卻是嚴肅的。這也是跟現如今大行其道的國產神劇最大的區別,我為什麼說神劇的三觀是不正的?因為神劇看似是嚴肅愛國的正劇,但最後傳達給觀眾的主題卻變成了荒誕的喜劇,前者是閉著眼講實話,後者是睜著眼說瞎話,你告訴我,能一樣嗎?能嗎?
因為這幾個老戲骨太能飆戲,所以在《巧奔妙逃》里你很難發現誰是真正的主演,每一個角色的性格都很鮮明,彈棉花的、說書的、偽漢奸什麼的,雖然是「好人、中國人」,但其所表現出來的卻多是貪生怕死讀書少,長得更是歪瓜裂棗,顏值完全被日本軍官甩了八條街。
看到炸彈也會嚇尿。
連最經典的盒子炮都不會使,沒錯,中國人可不是隨便拽過個人來都會使盒子炮。
手雷扔到腳底下,居然直接嚇得趴在手雷旁邊,不知道跑也不知道踢走,大概是嚇懵比了的表現。
這不正是那個年代中國最底層小老百姓所應有的表現嗎?不要說那個年代,就是放到現在,有幾個老百姓敢說自己在那種情況下能不被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而在如今的抗日神劇中,又有哪部是敢這么表現中國人的?還是主要角色?隨便一個農民出身的主角因為親人村民被屠殺了,拎起槍來就敢跟日本人干,一槍一個,完美體現了「我們都是神槍手」的游擊隊之歌的精髓。
整部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便是那個讓人怎麼也恨不起來的日本軍官佐佐木一郎,他的人設是這樣子的——日本鄉村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員,真不知道這樣的出身是怎麼混成少佐的。
這位全片的反一號初一登場很多人就笑噴了,在他與日本司令員的對話中,我們充分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不忘初心」。
司令:「這次絕對不許再收集中國樂器了。」
佐佐木:「啊...」
別的日本軍官掛佩刀,這位掛的是根長笛;別的日本軍官槍套里放的是南部手槍,這位放的是排簫。看著這位一件一件地往外掏樂器,司令的內心OS顯然是:你TM到底藏了多少?
所以,佐佐木一郎是一個懷揣著音樂夢想來到中國的日本軍人,與上級交代給他的任務相比,顯然他更願意收集中國的樂器。
比如在繳獲了老幺彈棉花的工具之後士兵向他報告說繳獲了八路軍的弓箭,佐佐木仔細端詳了一番說道:「笨蛋!這哪裡是八路軍的弓箭,這是八路軍的樂器!樂器!」
這是對音樂有多麼深切的感情,才能流露出如此誠摯的笑容和目光?這樣子簡直比繳獲了八路軍的武器還要高興有沒有?
在追尋任務一無進展的時候,放到別的抗日劇里,鬼子早就「八嘎死啦死啦」了,但是這位不同,這位居然還有心情帶著手下賞月——「我家鄉的月亮,也常常是這個樣子的,月圓的時候,月亮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上弦的時候,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下弦的時候,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
「我教了22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會演奏一種樂器。月圓的時候,我就帶他們到小河邊去演奏。我要把這些樂器全部帶回去,教會他們。等戰爭結束了,我們要到東京去演奏。」
我想,當人在思念故鄉,憧憬自己所嚮往的生活的時候,大抵就是這樣的表情吧,這個鏡頭也是全片的精華所在,「一部成功的戰爭片,它的內核一定是反戰的」——很顯然,這就是一個反戰的鏡頭。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佐佐木可能會一直做他的鄉村小學音樂教員,他會在家鄉的月夜下吟唱,或者在櫻花盛開的日子裡帶著他的22個學生共同演奏一曲......但這一切看似很平常的畫面,在戰爭中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在老幺和說書人被俘後,佐佐木聽到黃宏扮演的翻譯官說「他是音樂世家第三代傳人」時瞬間肅然起敬,居然與手下的日本兵們莊重的盤腿坐了下來,開始聽音樂!哦用錯詞了,應該是欣賞音樂!
黃宏:「他站在高山上,在呼喚自己的心上人,這姑娘姓彈,叫棉花。」
佐佐木:「哦~多麼好聽的名字啊!」
講真,每次看到這段里黃宏一本正經地給佐佐木解釋什麼叫「彈棉花」,就笑的肚子疼。
這個片段,是在筆者的抗日劇觀影史中,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幕,尤其是用來呼喚遠方姑娘的神曲——《彈棉花》,簡直不能再魔性。
而在「花姑娘」出現以後,佐佐木還義正言辭的要求手下士兵絕對不可以動粗,要用合唱《彈棉花》的方式來打動「花姑娘」。這種設定看似荒誕而滑稽,但這不正是佐佐木原本藝術家的情懷和當下侵略者的身份的錯位的體現?而這種錯位是什麼造成的?是戰爭!直到此處,「喜劇的內核是悲劇」的道理終於被導演給展現了出來,或許小的時候看到這一幕你會覺得無比好笑,會覺得這個日本軍官怎麼如此愚蠢,但長大後的每次重溫,你是否會在位反派的滑稽和愚蠢中體會到一絲戰爭的沉重和小人物的悲哀?
同樣的愚蠢還有兩處畫面,一處是在追擊老幺和順子時,被說書人隨手仍在地上的手槍流彈崩了腳——
在識破了黃宏卧底的身份之後還被黃宏一拳打到牆上倒掛了起來——
可笑嗎?可笑;
誇張嗎?誇張;
神劇嗎?並不是。
你可以說它是喜劇,但它絕不是神劇。抗日神劇之所以神,是因為它作為戰爭劇、歷史劇完全不尊重歷史事實,把扯淡當歷史呈獻給觀眾,為了激發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什麼褲襠藏雷的下限都能想得出來,其後果就是掩蓋了抗日的真實面貌,他們打著「愛國」的旗號,危害卻比「賣國」還要大,一句話評價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而如《巧奔妙逃》這類的抗日喜劇是借用了抗日的背景,但講的卻是戰爭下的人性,不論是熱愛音樂的日本軍官還是貪生怕死的市井小民,他們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想要守護一生的人,沒有人願意拿槍打仗,卻偏偏要為了一本戰略進攻圖不得不讓自己身陷險境,體現出了大環境下小人物的悲哀,一句話評價就是——嬉皮笑臉地講出大實話。
這是藝術造詣問題,絕不允許有人來混淆黑白。
在《鬼子來了》被禁後,姜文在一次采訪中說得好:「愛國主義是不需要喚起的,只要一個人還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會愛自己的祖國。」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常常諷刺和挖苦愚昧的中國人,你能說他不愛國嗎?所以,那些一臉激憤、滿口國仇家恨的抗日正劇不一定就是愛國,而那些敢於直擊人性、揭露不是那麼偉光正的一面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宣揚負面」。
所以,什麼樣的抗日劇才算是三觀正?什麼樣的主旋律才算是經典的?在我看來——
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在大時代的洪流下,敢於直擊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的弱點;
在殘酷的戰爭中,保留著一絲人性的光輝與對和平的希望。
三點太難,也至少要具備兩點,可惜的是神劇一點都不具備,有人會問難道第一點不具備嗎?朋友,你得明白,神劇里強到沒譜的是我們,不是敵人。
在《巧奔妙逃》的最後一幕里,佐佐木因為任務失敗被司令送回國內等待著上軍事法庭的命運,但在他轉身的那一刻,他依然偷偷拿走了桌上那本說書人的唱本,這一幕,是否也象徵著佐佐木的解脫或者說是新生?
好了,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一起唱起那首兒時的歌曲吧:
彈棉花喲彈棉花
半斤棉彈成八兩八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
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
❷ 有哪些好看的抗戰題材電影
個人覺得是這十部電影
1、第一名。《長津湖之水門橋》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在結束了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斗之後,七連戰士們又接到了更艱巨的任務的故事。
2、第二名。《奇跡笨小孩》二十歲的景浩獨自帶著年幼的妹妹來到深圳生活,兄妹倆生活溫馨卻拮據。為了妹妹高昂的手術費,機緣巧合之下,景浩得到一個機會,本以為美好生活即將來臨,卻不料遭遇重創。在時間和金錢的雙重壓力下,毫無退路的景浩決定孤注一擲,而他陷入困境的平凡人生。
3、第三名。《狙擊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最終扭轉戰局,成功擊敗對手。
4、第四名。《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畢生追求男主夢的魏成功終於得到了女明星米蘭的「賞識」,被邀請出演她的男一號「殺手卡爾」,他興致勃勃詮釋角色的同時,卻沒想到已經落入了一場危機四伏的陰謀,但他依然借自己 「精湛」的演技和絕佳的運氣化險為夷,而殘酷的真相也離他越來越近。
5、第五名。《四海》善於摩托車特技的少年吳仁耀與他多年未見的父親吳仁騰再度重逢,此時女孩歡頌和她的哥哥的車隊又不測闖進他們的生存,少年阿耀事實收成的是同夥照舊仇敵,是康樂照舊懊末路?他們終將名揚四海照舊四海為家?北回回線上的小海島與南方最富貴大城市的公路之旅,熄滅著他們的發展與芳華。
6、第六名。《熊出沒之重返地球》一塊外星原核的墜落打破了狗熊嶺的平靜,熊二意外的與外星原核合體,成為了擁有外星智慧能量的熊!隨之而來的是「外星人」阿布的搶奪。阿布為了奪回原核,故意製造事端,讓熊二眾叛親離。就在阿布將要成功的時候,一支神秘高科技軍團的攻擊徹底打亂了計劃,導致熊強組合甚至整個地球於巨大的危難之中。
7、第七名。《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這世上是否有個人知你冷暖,懂你悲喜?身處北京的助理建築師安易與遠在德國的調音師高昂,因一場意外腦電波相連,從此他們聽覺、味覺、觸覺神奇共享。「被迫綁定」的日子,使他們方寸大亂,笑料百出,卻也因為無時無刻的陪伴成為了互相最懂彼此的人...... 但一次誤會使二人產生了隔閡,面對遙遠的距離,未知的將來,他們是否會堅定地去往對方的世界?
8、第八名。《十年一品溫如言》生於八九年夏秋之交,一路按著平凡的路線可喜可賀地成長為平凡人,平淡無聞到如今。大學專業法學,二十餘年間遇到的法律無法解決的人和事確如未過篩子的稻米一樣多。做得最多的動作是不停地忘記又記起。最厭煩的是陷入到復雜的思考之中,喜歡一邊洗澡一邊編故事。
9、第九名。《不要忘記我愛你》星玥愛上了一個特別的人,她的男友陸堯每天醒來都會忘記昨天發生的一切。昨日的親密愛人轉眼變成陌生人,一次次的重來,是不堪承受的傷痛煎熬,還是人生只如初見的幸運?愛的直覺,是否真的無法隱藏、不會忘記?
10、第十名。《我們的冬奧》冰墩墩和雪容融在去參加奧運村的開村典禮時發生了一系列奇妙故事。小光頭強與小熊大熊二一起幫助大家從暴風雪中脫險;九月偶然「撿到」冰墩墩,將其送回的同時收獲完美假期;小虎妞在玩具的鼓勵下勇敢面對挑戰;大聖借「冰器」時遇到圖圖一起參加天宮冰雪大會。從孫悟空到非人哉,片中集合30多位知名IP動畫角色熱血集結,喚醒五代人的童年回憶。
❸ 中國抗戰電影有哪些
中國抗戰電影非常多,抗戰題材一直是熱點。比如《舉起手來》、《地道戰》、《鐵道飛虎》、《八佰》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抗戰電影,值得觀看。
❹ 抗日電影有哪些
鬼子來了、大捷、血戰台兒庄、紅高粱、戰爭子午線、地道戰、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抗日電影(1937-1945),1937年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電影創作主要圍繞民族戰爭這一主題展開。其中有宣傳軍民團結的《好丈夫》,描寫附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間諜》。
香港電影也注入了時代血液,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等影片。馮小寧的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
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忠良在南京險遭敵人槍殺,後來又被敵人俘虜,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入了游擊隊。
❺ 十部抗日戰爭電影推薦 抗日電影讓大家銘記那段歷史
1、《七七事變》,本片講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國抗戰開始的前後經過。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我軍嚴辭拒絕後,日軍開槍向我軍射擊、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也標志著我們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2、《黃河絕戀》,電影講述八路軍戰士與日寇鬥智斗勇,護送美國飛行員到根據地的故事。二戰後期,一名盟軍飛行員的飛機被日軍擊中,迫降在長城腳下。生命垂危之際,他被八路軍救下。並由一名女軍醫等人護送去根據地。 橫渡黃河,歷經波折。一路上飛行員和女軍醫情愫暗生。然而,突如其來的日軍,卻對他們展開了瘋狂阻擊。
3、《捍衛者》,講述抗日英烈姚子青,率六百壯士守衛戰略要地寶山縣的故事。
4、《一個和八個》,九名犯人以待罪之身迎擊日寇。
5、還有《太行山上》講述總司令朱德率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故事。
6、《明月幾時有》講述日據時代的香港,小人物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1940年代,香港被日軍佔領、時局動盪。妙齡少女方蘭陰差陽錯加入革命隊伍。並與進步青年劉錦進,護送一批重要文人逃離香港,返回大陸。
7、《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抗日戰爭初期,富家子出身的空軍少尉天偉,在執行任務時遭到日軍猛烈攻擊。成功逃脫但身受重傷的他,迫降在一個小山村,被村姑小禾所救。之後,身份懸殊的兩人日久生情,在這個戰亂時代相戀了。
8、《我的上高》講述上高會戰時期,上高的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寇的感人故事。
9、《五月八月》在戰亂年代,一對姐妹孤苦無依、四處避難的催淚故事。五月和八月,是一對感情要好的姐妹。從小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庭之中。然而,戰爭粉碎了她們的生活。日寇侵華,父母接連被殺害。姐妹倆幾經輾轉,經歷艱苦的難民營生活,波折的避難逃亡之旅。
10、《紫日》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一個中國農民、一個日本女孩、一個俄羅斯女軍官。三個不同國籍、不同政治立場的青年,陰差陽錯陷入一場叢林冒險。
❻ 十部最好看的抗日電影
十部最好看的抗日電影有:《紫日》、《我的上高》、《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明月幾時有》、《五月八月》、《太行山上》、《一個和八個》、《捍衛者》、《黃河絕戀》、《七七事變》。
抗日題材影視劇受眾定位與傳播渠道較廣。我國能在當時侵華戰斗中取得勝利離不開愛國人士的支持與付出。這些電影的製作都擁有二個宗旨,那就是貫徹革命浪漫主義和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抗日時期的感覺。按照今天電影的詞彙來說,這就是大片,大場面,是需要一流的特效才能支持的。而我們感受到的,是看抗日片能夠得到的滿足。
現在的我們沐浴在陽光之下,根本不可能想像到之前的戰士們是怎麼度過一段段艱難的歲月的,現在的我們也只能通過這些電影、電視劇的方式去認識他們,去感受他們當時經歷的磨難和辛苦,也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智慧和感情。
這些電影中帶給我們新一代的人的不只是單純的感動,還有從中學到的一些教育,以及堅定了自己更加愛國的信念,一定會做一個為國奉獻、對社會有用的人。
❼ 抗日題材的電影還有哪些
1、小兵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
❽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
❾ 抗日電影有哪些
《南征北戰》,是國產戰爭片里程碑。
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幾乎都對孟良崮戰役有所耳聞,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幾部與孟良崮相關的作品相隔的時間剛好也是5年。孟良崮戰役結束5年後,著名戰爭片《南征北戰》(1952版)殺青上映; 5年後的1957年,吳強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紅日》;又過了5年,《紅日》改編為劇本,在導演過多部革命題材電影的湯曉丹執導下開拍並於次年被搬上熒幕。
從時間上來看,1952年由湯曉丹執導的《南征北戰》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戰役的電影。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中國戰爭電影的「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其中以《南征北戰》的場面最為宏大,堪稱中國戰爭電影的里程碑。不過《南征北戰》並非一部歷史紀實類電影,裡面也並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將1947年山東戰場上發生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融合後再創作而成。
《南征北戰》的片頭註明時間是1947年,也提及蘇中七戰七捷等歷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幾乎都是軍隊在撤退,戰士們心有不甘滿腹牢騷的畫面,對應歷史,這顯然是在萊蕪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機動,由於那次北撤的命令來得突然,很多華野戰士的確是糊里糊塗的行軍,自嘲「我們成了壓路機」,充滿埋怨。而畫面切換到國民黨一方時,國民黨將領張軍長和李軍長登場,張軍長樣貌俊朗,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大有要與「共軍」一決高下的氣勢,與人們印象中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軍長呢,年紀稍長,行事也較為穩重,會上還被張軍長批評「保存實力」。有人說這李軍長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慮到影片融合了萊蕪與孟良崮兩場大戰,筆者認為李軍長應該暗指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李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