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電影怎麼調色
① 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
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
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不斷提高,調色在影視廣告片頭製作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也由此建立了許多實拍達不到的藝術成效,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影視作品的表現空間和表現能力。影視製作的調色技巧你知道那些呢?
一、依據畫面明暗調整
如果畫面太亮且灰,缺少飽和度,黑色的部分有很明顯的空缺,比如說畫面中應該黑的顏色像頭發、眼睛等不夠黑,畫面不夠生動,那就用AE中的curves來調比較合適,它相當於圖像曝光的伽瑪曲線。電影膠片的伽瑪曲線呈現長「s」形,他的'灰度感覺很生動,要使電視攝像鏡頭盡可能迫近膠片的成效,就要對curves舉行調整,它大約有14個克制點來調整曲線,而這些就是curves能更准確地剋制畫面的理由,當然此處只用3個點來克制就夠了。通過對curves的調整,黑色的部分補充了進來,讓圖像應該黑的地方「壓」下去,該亮的「提」起來,這么色調也均衡了,全部畫面都明顯生動了許多。
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圖層的疊加模式來調整,在AE中將素材復制一層,將上面一層的疊合方式設為Soft Light。這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色彩都變飽和了,而且暗部加重.畫面有了分量。然後,將該層做一點Blur模糊,全部畫面就變得柔和了,顆粒噪波減弱了很多。
如果畫面本身已經很暗,那就將疊加方式設為Screen.然後調整明暗和Blur。當然色彩也不要過飽和,最好是對著監視器調色,並經常把調色的效果輸出到電視機上觀察電腦和電視的差別(最好是動態,可以對比信噪比)。
二、依據色彩成分調整
色彩成分調整就是挑選具有鮮明色存在的場景來調。比如一幅街道的畫面,應該呈現出灰綠色調。這時候應該挑那種有鮮明紅色或藍色等等亮眼色的鏡頭,先用上面的方法調整,如果不夠,那就在Hue/saturation裡面獨自提純紅或黃,將標尺向右拉,若數值過大,後果是純色出現噪波,那麼就復制原始層。用Luminosity疊和方式,使下面層的色彩波及上面一層,但顆粒度不變,這么當把下面層Blur以後,基本畫面既保持了原有的顆粒,又提高了色彩純度。調整時必要很細心的將有微小色彩差別的區域在Hue/saturation里圈出,逐次調整色系使其分辨開,然後給予統一處理。
;② 影視後期調色的8個基本步驟
1. 降噪處理Remove Noise/Grain
首先,如果有必要第一步是降噪,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尤其在LOG素材有嚴重的噪訊的情況,最佳的選擇就是在調色前降噪,效果要遠遠好於調色完成後降噪。降噪的尺度要把握好細節和噪訊的平衡。
2. 一級校正 PrimryColor Correction
校正整體畫面的反差、色度、色溫等,這一步的結果要盡可能的使畫面看起來自然、協調。
3. 局部光線校正 RelightShot
對局部曝光過渡或者曝光不足的畫面進行修正,或者根據需要對畫面局部進行提升/降低亮度處理等。
4.增加光學濾鏡效果 Add lens Filter
很多電影攝影師偏愛類似於Soften、ProMist這樣的光學濾鏡效果,也會要求調色師在數字中間片處理時添加類似的效果,類似柔光的濾鏡效果尤其對畫面高光部分細節有比較明顯影響。
5.暗角處理 AddVignette
暗角是調色師用來加強畫面主體物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過於強烈的暗角效果會損失較多的畫面細節。
6.風格化處理 CeativeGrade
這一步驟對畫面產生的變化較大,與原始素材相比很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次序較靠後。
7.模擬膠片質感 FilmStock Emulation
為了模擬某種膠片質感,可以套用透明通道素材(例如婚禮光效和老電影效果),畫面的黑白電平以及曲線等參數會產生顯著變化,次序靠後。
8.銳化及畫幅修正 SharpenAnd Resize
最後一步進行銳化處理,同時可以通過裁剪高像素畫面(例如4K原始素材變成1080P成片可以縮放)等平移縮放對畫幅構圖進行調整。此外,如果畫面需要磨皮處理,也是在這個步驟進行。磨皮通過PR的磨皮插件來製作效果會比達芬奇製作更加方便,磨皮效果也接近。
關於影視後期調色的8個基本步驟,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機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③ 怎麼調整電影的顏色
可以推薦一下愛剪輯,很符合樓主的需要:
一、添加需要調色的視頻
在愛剪輯主界面頂部點擊「視頻」選項卡,在該面板底部「已添加片段」中,點擊「雙擊此處添加視頻」區域,在彈出文件選擇框導入視頻即可。同時,愛剪輯還支持將視頻直接拖曳到「已添加片段」區域列表中
二、通過「畫面風格」功能給視頻調色
結合「超級剪刀手」功能,將視頻剪輯完畢後,在頂部點擊「畫面風格」選項卡,在左側欄切換到「美化」。在「美化」面板,我們可以看到「磨皮」、「美白」、「膚色」、「人像調色」、「畫面色調」、「膠片色調」、「復古色調」等各種一鍵應用的調色和美顏功能,並通過各種調色方案的「程度」功能,實現更細節、更多重方案的調色。
三、結合使用「畫面」、「濾鏡」、「動景」功能
除了調色,「畫面風格」功能還支持裁剪視頻畫面、旋轉視頻、翻轉視頻、為視頻施加各種模糊特效、炫光特效、雨中水波特效、漣漪特效、震動視覺效果(即鏡頭晃動)、電視牆特效、玻璃特效,以及水墨暈染、烈火燎原、花瓣飛舞、雲霧彌漫、水波粼粼等各種頂級動景特效。在「畫面風格」面板中,點擊相應的左側欄,雙擊需要應用的效果項,在彈出的「選取風格時間段」對話框,設置持續時間即可。
④ 影視後期製作如何調色
影視後期製作如何調色
在影視製作後期處理中,有很多是抽象與具象結合的畫面.我們可以將若干色彩元素抽離開單獨使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關於影視後期製作如何調色,歡迎大家閱讀!
1.根據畫面明暗調整
如果影視製作中畫面太亮且灰,缺少飽和度,黑色的部分有很明顯的空缺,比如說畫面中應該黑的顏色像頭發、眼睛等不夠黑,畫面不夠生動,那就用AE中的curves來調比較合適,它相當於圖像曝光的伽瑪曲線。電影膠片的伽瑪曲線呈現長「s」形,他的灰度感覺很生動,要使電視攝像鏡頭盡可能接近膠片的效果,就要對curves進行調整,它大約有14個控制點來調整曲線,而這些就是curves能更精確地控制畫面的原因,當然這里只用3個點來控制就夠了。通過對curves的調整,黑色的部分補充了進來,讓圖像應該黑的地方「壓」下去,該亮的`「提」起來,這樣色調也均衡了,整個畫面都明顯生動了許多。
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圖層的疊加模式來調整,在AE中將素材復制一層,將上面一層的疊合方式設為Soft Light,這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色彩都變飽和了,而且暗部加重.畫面有了分量。然後,將該層做一點Blur模糊,整個畫面就變得柔和了,顆粒噪波減弱了很多。如果畫面本身已經很暗,那就將疊加方式設為 Screen.然後調整明暗和Blur,當然色彩也不要過飽和,最好是對著監視器調色,並經常把調色的結果輸出到電視機上觀察電腦和電視的差別(最好是動態,可以對比信噪比)。
2.根據色彩成分調整
IV122524色彩成分調整就是挑選具有鮮明色存在的場景來調。比如一幅街道的畫面,應該呈現出灰綠色調。這時候應該挑那種有鮮明紅色或黃色等等亮眼色的鏡頭,先用上面的方法調整,如果不夠,那就在Hue/saturation裡面單獨提純紅或黃,將標尺向右拉,若數值過大,後果是純色出現噪波,那麼就復制原始層。用Luminosity疊和方式,使下面層的色彩影響上面一層,但顆粒度不變,這樣當把下面層Blur以後,基本畫面既保持了原有的顆粒,又提高了色彩純度。調整時需要很細心的將有微小色彩差別的區域在Hue/saturation里圈出,逐次調整色系使其區分開,然後給予統一處理。
這里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則:鮮艷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一味地增加飽和度或色彩純度會使畫面出現噪波,而噪波的增加會讓畫面失去通透感、顏色不純,使圖像清晰度下降,拿第一版的素材和倒了幾版的素材比較看會更明顯,單純地增加飽和度就會使畫面噪波增加,而膠片由於本身感光原理不同,所以噪波極小(即使有那也是在膠轉磁的時候出現)。
;⑤ photoshop怎麼調色,怎麼調電影色彩
首先看原片。要想調成電影色調,在前期拍攝中要注意畫面中要有比較強烈的冷暖或明暗對比,另外夜景拍攝,即使讓原片暗點也無所謂,不要開太高ISO讓噪點太多。
導入PS中,打開「濾鏡」中的camera
raw濾鏡,觀察右上角的直方圖,可以看到整個色彩信息集中在左邊,即暗部區域。
降高光和白色色階,拉高陰影和黑色色階,調整曝光和對比度,使色彩信息往中間集中,這一步要根據照片和直方圖情況調節。至於為什麼要這么調節,下一步會講。
調整完後的直方圖大概長這樣,色彩信息盡量往中間靠就行。調完後照片看起來會很灰,但實際上是提高了照片的寬容度,將所有的暗部和亮部色彩信息都往中間擠,這樣照片的灰度很足,有利於我們下一步用3DLUT功能對照片進行加色。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將照片導回PS後,點擊調整面板里的顏色查找,再點擊載入3DLUT選擇裡面的:17v5
film
contrast_Kodak2383_log2hd_ConstLclip
。此時畫面變成下圖,可以發現有些地方色彩不夠。
⑥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為什麼要調色?答案很簡單,為了從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的表達。
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由畫面、音效、同期音與配音等基本構成。其中,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飽滿、到位,那麼畫面的影調、構圖、曝光、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適合主題的表現力。
以色調為例,簡單了解一下它在影片製作中的重要作用。
原始視頻素材,畫面是以中性的所謂「標准」基色為主,前期拍攝中,主要控制畫面的曝光、白平衡、構圖、視角、運動等基本指標。對於色調,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前期盡量提供「標准」拍攝,因為,不同的畫面素材,可能會在後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而色調,只要提供准確的白平衡即可。當然,模擬夜景、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使其大致符合後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那樣,會給後期造成麻煩。
前期素材拍攝完畢,在後期機房,製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根據影片風格,確定色調風格,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廚師」對菜餚的製作手藝。如果說,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組成,那麼,影視後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而影片的節奏、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色彩的物理屬性
如果一部影片,不進行調色,或者調色不正確,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
或者,調色過於誇張和隨意,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這也是不允許的。
合格的調色,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不溫不火,不誇張,不炫技。
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製的半成品,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調色也是雙刃劍,過猶不及不可取、恰到好處才行。
調色的第一步,就是對色彩的屬性給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不同材質,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本質上,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也會隨著光的強弱、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
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也能改變色彩,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我們應該盡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布進行妥當安排,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讓攝像機處於標準的主體色溫范圍。
光線是由色相、飽和度、明度來整體決定本身的屬性。
色相是一種色彩區別於其他的色彩的屬性,盡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麼多色彩,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范圍,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說,前期色相很豐富,後期製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范圍,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
飽和度,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飽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夠的色彩沖擊力。飽和度過大,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飽和度過高,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雜訊,這種雜訊干擾,是視頻調色的底線,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雜訊的那個閾值。
明度,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通透度,明度高,則色彩干凈准確,明度低,則色彩有些混沌。調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光線較強,明度則高,光線較弱,明度則低,必須充分利用布光,改變明度的大小。
色彩的主觀作用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屬性,在視頻製作中,色彩的主觀作用更重要。
所謂主觀作用,就是一種色彩在畫面中能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觀眾的心理。色彩有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它是視覺刺激之後,對觀眾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這和影視製作異曲同工。比如,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飯店採用暖色調照明,就是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放鬆的感覺,在飯店,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慾。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大多使用冷色調,強調清爽、冷靜的主觀感受。
一般來說,暖色調會把畫面宣示出厚重、可靠、飽滿、沉穩的感受。而冷色調則會顯示出安靜、空盪、遙遠、清靈的視覺感受。這樣,我們在調色中,就要根據影片的風格,採用恰當的冷暖調,甚至通過冷暖調的反差和對比,進一步強化主觀的視覺感受,讓觀眾潛移默化受到影片色調的影響,從而達到影片思想的有效傳達。
比如,寒冷清寂的冷色調夜晚,風雪夜歸人,突然,畫面中出現一盞溫馨的暖色調光亮,不管那個暖色調有多小,在大面積的冷色調中,依然非常顯眼,觀眾會立刻被吸引,這樣,接下來的,讓暖色調不斷擴大,最後,進入完全暖色系的房間,一種家庭的溫暖、吸引力和渴望力就大大加強,冷暖色調的作用和鮮明的反差,在強烈的對比中自然形成,而這種色彩上的主觀感受,並不需要過多的畫面解釋,就能水到渠成,這就是調色的作用。
一定要善於運用冷暖色調,一般性的新聞之類的,可以採用標准客觀的自然色彩還原,不能採用主觀的人為色調,其目的是更好地再現真實。紀錄片、劇情片可以根據影片整體風格,採用以一種色調為基礎的調色,是暖色系的懷舊還是冷色系的觀察,這都要在後期製作之前確定,而適當加入冷暖對比,可以突出表現的主題,但還是應該以一種基調為標准,不能冷暖色調反復出現,過猶不及,千萬不能以一種手段反復應用,那樣就失去了主題基調的全片統帥作用了。
;⑦ 調色大法好,五種調色手法讓你的電影作品脫胎換骨
電影感的塑造,離不開構圖、景深、解析度、鏡頭運動,本期就單從後期調色來說,怎麼使自己拍的片子,瞬間賦予「電影感」。
調色無非就是導入素材,回批,調色,輸出,就是幾個簡單的操作步驟,但是背後暗藏玄機。調色的意義,不外乎兩種,一是提升畫面品質,二是增加氛圍感受。
好的調色可以讓整部電影脫胎換骨,那麼到底該怎麼調色才能出現這種效果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
色相環The Color Wheel
色相環是由RYB上的十二種顏色所組成,亦稱減色法(Subtractive Color)。
RYB顏色模式中主要以紅色、黃色、藍色為主,亦指三原色。三間色為綠色、橙色、紫色,可以藉由三原色混合而成。剩下的六個再間色則由原色與相鄰的三間色混合而成。
一般而言,我們多以右半部的暖色調系列來代表歡樂及活力,而左半部的冷色調系列則代表安詳及冷靜。
說了那麼多,到底該怎麼給自己的電影調色?有沒有什麼通用的技巧?
別急,馬上開始!!(高能預警:文末有大量經典調色案例)
五種電影基本調色手法
1. 互補色模式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互補色是指兩種對應的顏色所形成的對比效果,以暖色系與冷色系的兩種顏色來強調對比度以及提升鮮艷、突出的效果。
最常見的例子為橙色與藍色、藍綠色(Teal),這也是多數的好萊塢大片都以這兩種顏色作為電影色彩效果的原因。然而,使用互補色模式時須適度調整其飽和度,使該對比效果是令人感到賞心悅目而非刺眼。
上兩圖為電影《天使愛美麗》劇中的對應色卡,這是一種典型的紅色配綠色之對應效果。通常兩種對比的色彩象徵沖突行為,透過外在的互補色彩之呈現來表示角色內心正處於矛盾或是身心交瘁的狀態。
電影《搏擊俱樂部》就為橙色與藍綠色之對應搭配作了完美的詮釋。陰暗的部分以藍綠色表示,明亮的部分就以橙色來呈現,就像人的內心充滿著各種正、負面思維來抨擊一個完整的個體。
電影《亡命駕駛》與上一個圖所呈現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互補色並非總是如此明顯,也與使用的對比程度有些許關聯。以電影《搏擊俱樂部》的另一幕場景為例,外觀看似全以藍綠色作為色彩效果,仔細地觀察後會發現偏橙色的膚色與其藍綠色的背景相對。
2. 相似色模式Analogous Color Scheme
相似色是指以色相環上鄰近的顏色之組成來呈現電影中整體色彩的協調感。彼此之間的色彩結合較為柔性,通常以相似色作為電影中的風景色調來呈現自然、柔和之感。
最常見的模式是選擇一個主色系,並挑選與其相近的色彩作搭配,最後再以黑色、白色以及灰色作襯托。(日劇也常用)
電影《美國騙局》中的一幕場景以紅色、橙色、棕色與黃色彼此色彩相接使電影的整體色調偏向暖和的氛圍,畫面幾乎不含一絲緊張之氣氛。
3. 三等分配色模式Triadic Color Scheme
三等配色是指三種顏色於色相環上以120度隔開,雖然整體色彩的飽和度不會太高,但一樣給人生機勃勃之感。然而,三等分配色為電影中最冷門的配色模式,不過適當使用仍會展現出令人驚艷的效果。
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採用三等分配色模式來呈現其1964年電影《狂人皮埃羅》的整體色調。
4. 補色分割模式Split-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補色分割相似於互補色的對應關系,但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補色分割是以主色及其對應之兩側顏色作結合。一樣具有強烈的對比度,但張力的效果較不顯著。
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電影《閱後即焚》中一幕場景就以紅色及其對應之綠色與藍綠色來呈現。
5.矩形配色模式Tetradic Color Scheme
矩形配色是由兩組互補色所構成,通常具有五光十色之繽紛感,但至少有一種主色來突顯其效果。
電影《媽媽咪呀》(Mamma Mia)使用了矩形配色模式來呈現其派對場景,為該場景展現出良好的協調感,而非淪落似迪斯科舞廳樣俗不可耐之貌。
除此之外,近來多數電影所呈現的色調以橘色與藍綠色等互補色為居多。橙色多用於明亮及肌膚之處,而藍綠色則用於陰暗之處。根據電影《木蘭花》(Magnolia)中的場景顯現出好萊塢對該模式的偏愛。以橙色為置中色,強調其臉部的肌膚,而藍色則退至後方陰影處作為襯托。
經典電影調色卡
《愛麗絲夢遊仙境 2》 (2016年) 導演: 詹姆斯·波賓
《阿拉丁》(1992年) 導演: 羅恩·克萊蒙茲,約翰·馬斯克
《鳥人》(2014年) 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僵屍新娘》(2005年) 導演: 蒂姆·波頓 麥克·約翰遜
《死侍》(2016年) 導演: 提姆·米勒
《被解救的姜戈》(2012年) 導演: 昆汀·塔倫蒂諾
《剪刀手愛德華》(1990年) 導演: 蒂姆·波頓
《阿甘正傳》(1994年) 導演: 羅伯特·澤米吉斯
《冰雪奇緣》(2013年) 導演: 克里斯·巴克 珍妮弗·李
《哈利波特和死亡神器二》(2011年) 導演: 大衛·葉茨
《盜夢空間》(2010年)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功夫熊貓》(2008年) 導演: 約翰·斯蒂芬森 馬克·奧斯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導演: 李安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2015年) 導演: 喬治·米勒
《彼得·潘》(1953年) 導演: 克萊德·吉諾尼米,威爾弗雷德·傑克遜,漢密爾頓·盧斯科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年) 導演: 巴茲·魯赫曼
《千與千尋》(2001年) 導演: 宮崎駿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2015年) 導演:J·J·艾布拉姆斯
《復仇者聯盟》(2012年)導演: 喬斯·韋登
《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年)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教父》(1972年)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飢餓游戲:嘲笑鳥2》(2015年) 導演: 弗朗西斯·勞倫斯
《獅子王》(1994年) 導演: 羅傑·艾勒斯 羅伯·明可夫
《火星救援》(2015年)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荒野獵人》 (2015年) 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沉默的羔羊》(1991年) 導演: 喬納森·戴米
《萬物理論》(2014年) 導演:詹姆斯·馬什
《楚門的世界》(1998年) 導演: 彼得·威爾
《泰坦尼克號》(1997年)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作品集指導可是個技術活
想讓你的電影作品脫胎換骨嗎
一起來約吧
⑧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及步驟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及步驟
電視媒體已經成為當前最為大眾化,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型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及步驟,歡迎閱讀!
校色彌補前期不足
第一種情況:調整畫面對比度。很多時候,由於拍攝環境的限制,光照的對比太強,就比如拍攝逆光中的人物一樣,攝像機沒有足夠的亮度寬容度,這時候就需要攝像師做出選擇,要麼拍出亮度層次表現很好的天空,讓前景中的.人物成為剪影效果;或者讓前景中的人物正確地曝光,正確表現人物的亮度細節,而讓天空過曝。雖然可以嘗試調節攝像機的曲線拐點,但是畢竟這種功能還十分有限,攝像師只能採取這樣的無奈之舉。其實在數字影視時代,後期製作完全可以彌補攝像機的這種缺陷。通過讓人物正確曝光,而讓天空過曝,然後在後期中對天空進行調色或者替換,或者對同一場景進行兩次曝光拍攝,第一次拍人,第二次拍天空,然後後期進行二次合成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是:前期拍攝的時候畫面太灰色,缺少飽和度,這樣的畫面通常被認為太平,缺少對比度,畫面不夠生動,這時候使用後期軟體中的曲線工具,通過調整伽馬曲線,讓畫面暗的部分更暗,亮的部分更亮,讓整個畫面的亮度分布在更多的層次跨度,這樣就在不丟失細節的情況下,通過後期調色增加了畫面的對比度。另外調色軟體還支持,對畫面飽和度的調節,通過Hue/Saturation之類的濾鏡可以很容易調高或者降低畫面顏色的飽和度,從而讓畫面更生動。
第三種情況是:攝像機在拍攝的時候白平衡色溫設置不正確,畫面偏藍或者偏紅,這時候需要進行後期校色,企業宣傳片的畫面顯示出正常的顏色。現在很多非編軟體中都內置了很好的白平衡校正工具,非常簡單,只要將顏色吸管去吸取畫面中本來應該是白色或者灰色的偏色畫面,即可一鍵完成白平衡校色功能。當然,這種方法的反向應用也可以認為製造畫面偏色的效果。
影片調色:營造某種藝術效果
數字影視製作技術大大擴展了影視後期製作人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影視工作者們已經不滿足於真實還原現實世界了。 局部色彩替換:比如換掉畫面中花朵的顏色或者人物衣服的顏色。 去色或者單色處理:這種情況下多是為了表達某種過去的或者夢幻的效果。 整體調色:很多時候,為了表達某種情緒,影視後期人員會將企業宣傳片的整體效果調成某種偏色效果,比如整體偏紅,整體偏青等,或者是在不同的影調對畫面進行整體調色。>>>>
調色步驟
為了保證影片調色的整體性,首先應該對畫面進行校色處理,讓畫面的對比度,飽和度都能真實統一,然後再進行藝術調色處理,如果不是很有必要的話,建議不要進行藝術調色,我們看到的很多BBC的片子也都只是進行過校色而已,藝術調色不是必需的,但是企業宣傳片校色則是影視公司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後期製作步驟之一。
⑨ 歐美大片怎麼調色
歐美大片調色方法如下:
軟體:Adobe Photoshop。
1、選擇「色階」命令,將色階工具中間的浮標向右拉動,降低Gamma值,將畫面的亮度降低。
2、選擇「亮度/對比度」,提高畫面對比度,使畫面對比明顯。
3、選擇「色相/飽和度」命令,降低畫面主色調的飽和度。
4、選擇「純色」命令,填充R:39/G:84/B:117,圖層混合模式選擇「柔光」,為圖片渲染一層藍色的色調。
5、選擇「曲線」命令,壓縮高光,暗部加灰,使畫面呈現灰調。
6、選擇「曲線」命令,調整紅、綠、藍曲線,模擬膠片的色調。
7、選擇「亮度/對比度」,稍微提一點對比度。
⑩ 影視後期的調色技巧
影視後期的調色技巧
影視後期,即影視後期製作,是對拍攝完的影片或者軟體做的動畫,做後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並且為影片製作聲音等等。後期軟體具體可以分為平面軟體、合成軟體、非線性編輯軟體、三維軟體。後期軟體有很多,就單純的非線性編輯軟體就有很多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影視後期的調色技巧,歡迎閱讀。
第一步:調整畫面的明暗
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曝光不足這沒問題,可以在後期在調整,如果曝光過了,也叫(ci)了,那後期是沒有辦法彌補的。
第二步:黑白灰上色調整
和美術中的道理一樣,無論黑白畫面還是各種彩色畫面,當受到光的照射下,都會有層次感,黑、白、灰的過度層次。所以在這一步要根據畫面中的人景關系,空間關系,光照關系,來進一步調整被照物體的黑、白、灰層次感。及時同一顏色的物體,在光照條件下也有不同黑白灰關系,及時黑、白、灰三個層次中還可以進一步在分層次,例如:灰階層中還可以再細分出黑、白、灰三個層次。這個就看調色師對畫面對光感的控制能力了,當然分的越細,畫面層次感越強。當然能達到多層次黑白灰的調整,對軟體和設備要求越高,約高端的設備的,調整越細膩,低端的設備軟體,只能簡單的調整。所有的非線編軟體都有調色功能。
第三步:環境色
這個是細活,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力都有一定差異,都說女孩子對顏色天生就比男生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女孩子就是比男孩子會選顏色挑衣服。如果一個沒有美術基本功的人是看不出什麼環境色的,而學過美術的人,學過色彩構成,畫過水粉,水彩,油畫的人,會很清楚環境色的概念。空間中事物之間都會有顏色的相互影響。比如一個人穿著白襯衫站在中間,左邊站著一個穿紅衣服的'人,右邊站著一個穿藍衣服的人,這時站在中間的穿白衣服人,身上就會被兩側不同顏色的衣服所影響,本身純白顏色的衣服上就會折射出一部分偏藍色和偏紅色的色彩,當然這不是說白色就變成藍色和紅色,而是在白色本身上有一點偏色為藍色和紅色,當然還會受周圍環境其他顏色的影響。這就是環境色。例如:以人臉膚色為例,陰天與晴天,市內和室外,白天和晚上,受光線影響,膚色就有說不同,在加上身體周圍其他物體的光線折射影響,顏色也會有一定影響,這就要看調色師對色彩的把握程度了。
總的來說,影視公司的調色師就是用電腦設備來調整動態視頻畫面顏色的人,也就是用後期軟體畫畫的人。和平面公司用Photoshop、coledraw等平面軟體做設計,是用平面軟體畫畫,而學美術的人,則是用畫筆和顏料在紙上畫畫,他們三者是基本一樣的,都是用顏色來表現事物,只是工具不同而已。所掌握的色彩美術知識是一樣的。所以對那些有美術基礎的人,有平面設計基礎的人,在去學影視後期調色,只是學會軟體就可以,上手很快很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