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電影人物分析
① 電影《人生大事》,三妹是個怎樣的人如何分析此人物形象
主角莫三妹,男,30多歲,刑滿釋放。這個穿著拖鞋,穿著背心,斜叼著煙,有一種痞氣的寸進尺的歹徒,繼承了他父親的殯葬事業。他很活躍,但脾氣有點暴躁。父親莫有三個孩子:整日操勞的姐姐,早逝的二哥,自認為「不被愛」的老三。直到老父親生病後在床邊講了一個故事,我們才知道「莫三妹」這個名字的由來。原來,自小繼承父業的二哥三十年前死在河邊收屍,深陷喪子之痛的莫老爹為了祈禱孩子能平安成長,為他取了一個女孩的名字。南方一些地區確實有給女孩起男孩名字的習俗,意為贍養。三妹是個怎樣的人呢?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莫三妹是個有孝心的人。影片中雖然刻畫出來的莫三妹是個天天跟父親吵架的人物形象,但是實際上莫三妹是個很孝順父親的人,只不過是在父親面前不願意服軟不肯跟父親好好說話。在父親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完成了父親的願望,讓父親乾乾凈凈地走了。最後把父親的骨灰放入煙花,燃放到天空落入海里與二哥團聚了。
② 影視人物分析方法
影視人物分析方法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影視人物分析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③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④ 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的人物進行分析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首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其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據此原理分析:《英雄》講述的是秦滅六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這一時期,是以沖突、融合,對抗、統一為特徵。
諸侯爭霸,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生產力發展遭受嚴重製約。
影片中的人物,在相同的社會存在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成了兩個對立陣營,即「統一陣營」和「非統一陣營」。
「統一陣營」的秦始皇和殘劍,認為分裂割據是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並用行動來謀求統一,謀求社會進步,秦皇兵伐六國,而殘劍放棄刺秦,從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上講,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而「非統一陣營」的長空、飛雪,執意要刺殺秦王,要報仇雪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無疑是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杜會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會存在基礎上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價值觀人皆有之。但是,由於歷史條件不同,人們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階級立場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往往不一樣。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和道路的選擇,具有普遍的、顯著的導向作用。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影片中,秦皇為了結束無休止的征戰,為了天下百姓安享太平而四處征戰,不惜成為眾矢之的。殘劍具有與秦皇相同、相近的價值觀,因此在緊要關頭放棄刺秦。
而長空、飛雪,身居趙國,為秦所滅,一心想著刺殺秦王,報仇雪恨,這正是價值觀的作用使然。
3、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凡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從人的需求方面來說,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最高標准,就是同事物發展規律相一致、同社會發展規律相一致的人類的根本利益。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秦王、殘劍的價值觀,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是正確的。
4、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
秦王、殘劍是非常牛逼的集體主義!
長空、飛雪是非常不牛逼的小圈子、小團體!
哎呀我去,這題出得絕對夠歹毒!
謝謝採納
⑤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影評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據電影的故事情節,人物的角色設定,性格等方面進行分析,每個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說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⑥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麼寫
首先寫明人物簡明資料,包括個人情況,所處背景,取得事業等,然後從與人交往,人物精神,對社會貢獻,成敗是非等各方面綜合評述。
⑦ 電影角色分析
在婁燁的電影「頤和園」的末尾,余紅(郝蕾)反思到,她的大學生活是她人生中「最迷惘」 的一段日子。我們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想法,不過這個和電影同樣美麗和激情四射的女主角------余紅,卻有些與眾不同。 作為一個剛剛從邊遠小城來到北京大學的年輕女孩,她有種浪漫的、有時候甚至是奮不顧身的想法,在日記中她傾注了對一種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經過了幾段友情、朦朧的愛情,和周偉(郭曉冬)------一個瘦削的、書卷氣的男孩,她一生的最愛------之間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滿足了她這種渴望。 但是余紅和周偉------以及影片中他們的朋友、敵人------不是普通的大學學生。或者這么說,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個非同尋常的背景。於紅1988年來到北京,她的大學的第一年從感情和性的混亂開始,結束於那場動盪的社會事件。 「頤和園」第一次亮相是在2006年的 戛納電影節,對於性和政治的坦率讓人印象深刻。不出意料地,它的真誠並不沒有得到贊賞,因為沒得到許可就把電影拿去戛納參展,婁燁被禁止5年內不能拍電影。但是影片對年輕時理想主義的殷切的擁抱,撥響了那些有類似經歷的人們心中的琴弦。 婁燁不僅僅滿足於重構那些從女主角(以及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里消失的微醺的瞬間。他同樣關心接下來的那些失望、妥協、顛沛流離,這些共同構成了電影角色的天安門傳奇以及畢業後的平凡生活。他跟隨余紅和周偉支離破碎的成長,用錄像帶記錄他們周圍變化的世界。 周偉跟隨大學時的朋友來到了柏林,與此同時余紅在一個省會城市找到了坐辦公室的工作。時代在變化,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和紛至沓來的信封被SUV和e-mail所代替。其間有些情感糾葛,有一次自殺也有一次流產,盡管經歷了所有這些,未來因為茫然而痛苦,但是余紅並沒有喪失信心。 不管是後來的背叛還是當初的迷戀,影片的描寫都沒有誇大。在兩小時二十分鍾里,「頤和園」都伴隨著跳動著切分音的時代流行歌。像六十年代的讓-呂克戈達爾一樣,婁燁喜歡使用無聲的推拉鏡頭和急促跳躍的剪輯,和戈達爾一樣,婁燁的鏡頭也專注於女性的美麗。但是郝蕾,一個不屈的、不受束縛的女演員,不僅僅只是電影鏡頭關注的對象;余紅的頑強和脆弱是影片的情感核心,它躍動的節奏跟隨著余紅混亂的慾望。 在描繪愛欲與政治交織的時候,婁燁和賈樟柯----另一位經常被控制的中國導演(他的新電影「三峽好人」,今天也在紐約公映)----有些共同之處。「頤和園」被看做是賈樟柯電影「站台」的姊妹作品,甚至是續集。「站台」講述了一群中國的年輕人如何經歷了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早期社會文化變革。不過賈樟柯和拍攝過黑色電影「蘇州河」以及驚悚片「紫蝴蝶」的婁燁相比,更像個寫實主義者。 電影中那些意亂情迷的宿舍性愛場面和舞廳里的舞姿超越了敘事或是心理層次的意義。很明顯這才是重點。最終,婁燁更願意梳理中國最近幾十年的歷史紋路而不是反思。也許正是這樣,影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許不了了之的模糊的表達。 不過在電影「頤和園」中,婁燁不僅僅是記錄了這十年的重大事件,他更是找到了一種電影語言。他從那些感情的漩渦與狂想中提煉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歷史的精華 宮世林你要找的這個電影角色分析在這里可以好到 www.cangjingkongba.com
希望採納
⑧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⑨ 怎樣分析一部電影
那要看是 商業電影 還是 藝術電影了。1. 那肯定是 主題了。電影的分析沒有說如何分析,只有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主題也得自己去感受。主題滲透著創作者的世界觀 價值觀,分析的時候盡量的去接近作者, 感知作者。(不同的人對電影的主題有不同的看法)
2. 應該是結構了。簡單來說結構應該說是一部電影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再簡略點就是 風格了。 3. 人物分析在電影中是十分重要的。這里說的人物得分成兩撥。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演員。 人物分析麻煩些寫個大概把。 a.人物外形 b.人物景別。(簡單的說就是如何用鏡頭表現人物) c. 人物形體是很重要的啦。(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d. 人物的位置。 (具體的說就是 人物 應該居中呀,還是把人物放在 邊上呀, 或者是讓演員的某個肢體不露出來等等)
影片分析太麻煩, 以下就超級簡略 需要分析的地方有: 場景 光線 對話
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