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美學包含哪些內容
1. 中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電影美學》作者是誰
電影美學概述:
由徐崇業翻譯,阿傑爾的作品。本書是電影美學理論的大家之說,在電影理論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內容提要:
作為電影美學理論的大家之說,這本書在電影理論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本書核心內容是通過電影藝術形式的發展過程及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來探討電影藝術本性。書中關於電影美學的探討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多位著名電影理論家對電影美學的闡述,至今仍被電影研究家廣泛引用。
2. 求解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美學。請說的詳細點
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20世紀70年代,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基礎之上的電影敘事學,突破了傳統電影敘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電影敘事的量化系統模型,為文本分析奠定基礎。電影敘事學從文學敘事學中獲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學敘事學推動了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和發展。電影敘事學借鑒和自創的理論模型包括:普羅普從俄國民間童話中總結出的31種功能和七種故事角色;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素」和二元對立邏輯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敘事作品三層次(功能層、行動層和敘述層);傑拉爾·熱奈特的五個敘事概念(1?敘述時間的「順序」;2?省略或連貫的「時間延續」;3?重復或單一的「頻率」;4?敘事「語式」,包括選擇的「視角」或「視點」;5?表示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關系的「語態」)和「調焦」分類(全知型的零調焦、敘述者所見的內部調焦、敘述者只能觀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潛入人物意識的外部調焦);阿·格雷馬斯的敘事學模型;克·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美國電影理論家愛·布拉尼根的視點論;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視化」系統(攝影機與人的目光相關的內部目視化和與人的目光無關的零目視化)等。
3.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3)中國電影美學包含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
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4. 有哪些電影展現了獨立的中國電影美學
張藝謀和王家衛的電影配色一直是很喜歡的,然後個人感覺張藝謀更喜歡大場面 ,王家衛細膩一些,主觀的講,王家衛的每一部電影都覺得是中國電影美學本學了,最後表白我Leslie,盛世美顏。
應該是《香水》吧,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就被畫面沖擊到了,特別是結尾部分被男主調制的香水蠱惑的人們瘋狂……(此處省略N個字)的時候,真的太美了,完全沒有一點色情的感覺,只有美。原諒我貧乏的語言實在沒法描述那種美。
5. 請問中國二十年代電影有什麼藝術審美特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尚處於類型形態的初始階段,由於是以
風潮的形式出現,決定了其最顯著的特徵:即不成熟性。與同時期的美
國電影類型相比,不論就其人物型造、主題,還是沖突的展開,都沒有
達到一種高度的自覺。
二十年代中國的電影類型一經產生,便顯示了它強大的功能作用,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1、由於類型的存在, 使二十年代中國影片的創作隊伍得以形成並
迅速獲得發展。
2、促進了電影觀念與技術的進步。 使電影製作人員其本身素質獲
得了空前的提高,電影觀念的逐漸成熟(如擺脫戲劇化)以及電影技術
研究上的飛速發展,二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神怪片電影特技的運用,便證
明了這一點。
3、使公眾消費更為順暢,文化深入人心, 將社會民主化程度加以
擴大。
4、 使二十年代的中國人產生了一種凝聚力:社會片通過家的重新
建立,穩固了危機中的社會秩序;愛情片通過青年男女的結合,完成了
秩序的沿續,宣揚了封建的忠貞觀念;家庭倫理片通過倫理的再次整合
,穩固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意識形態效果的獲取,實際上是對正統思
想的認同,不能僅僅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或商業現象,實際上是整個
二十年代主流意識形態在大變革之前的一次「類化」,在觀眾和意識形
態機器之間起了調節作用。
由於類型的存在,使得二十年代的電影創作顯得生機勃勃,雖然還
不很成熟,但正是由於類型的運動,才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形
態漸趨成熟並最終得以形成。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雖處於初始形態,但功不可沒!
6. 影視藝術具有哪些審美特徵
影視藝術作為人類所創造的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自身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形成了不同於其他藝術樣式的獨特的藝術特徵。了解和掌握這些特徵,有利於提高影視藝術審美的感悟能力。
1.動態的造型性
影視既是空間藝術,也是時間藝術,時空復合的多維結構使它不僅能夠再現運動的客體空間和這個空間中運動的一切,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銀幕(屏)時空存在,並因此使自己成為運動的物質。
2.整體的虛構性和細節的真實性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一創作規律,一方面規定生活對藝術創作的客觀制約性,同時也規定了創作主體必須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概括。
3.情節化與故事性
故事和情節是構成敘事類作品的重要元素。著名小說家和理論家福斯特在他的《小說面面觀》中說:「我們對故事下的定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事件的敘述。情節也是事件敘述,但重點在因果關繫上。」簡單地說,故事是事件發生的過程,是作品的內容;而情節則是對內容的敘述,是故事進展的因果關系。故事離不開情節,而情節則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它並不等同於故事本身,但在具體作品中,二者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敘事的作用。故事生動的作品,其情節性則強;故事性弱化的作品,其情節性則較差。
4.藝術手段的綜合與融會
影視是綜合藝術,作為藝術殿堂里的後起之秀,它曾毫無顧忌地吮吸姊妹藝術的營養,比如,它借鑒了繪畫、照相藝術的構圖和光影,吸收了戲劇、小說的表演和敘述,又從音樂那裡學來節奏和流動……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德國電影理論家愛因漢姆稱電影為「雜種的手段」。人們說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電視更是一門雜糅眾多藝術樣式、元素的藝術新品種。對姊妹藝術的兼收並蓄、吸精納粹,使影視藝術獲得了表現生活的多種藝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