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為什麼電影是24幀

為什麼電影是24幀

發布時間: 2023-01-19 02:46:00

① 為什麼電影25幀每秒電視30幀每秒影院動畫又是24幀每秒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什麼關系沒

主要是因為所採用的制式不同,所以造成的每秒幀數的不同。

歐美、日本等電視制式是NTSC,每秒鍾29.97幀,也就是常說的30幀每秒。

亞洲等電視制式是PAL,每秒25幀。

影院動畫所用的是膠片,固定的是24幀每秒。

一些高清的游戲,製作水準達到60幀每秒。

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關系。PAL和NTSC制式區別在於節目的彩色編、解碼方式和場掃描頻率不同。中國(含香港地區)、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採用PAL制式,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等採用NTSC制式。

(1)為什麼電影是24幀擴展閱讀

PAL與NTSC的區別電影放映的時候都是每秒24個膠片幀。而視頻圖像PAL制式每秒50場,NTSC制是每秒60場,由於現在的電視都是隔行場,所以可以大概認為PAL制每秒25個完整視頻幀,NTSC制30個完整視頻幀。

電影和PAL每秒只差1幀,所以以前一般來說就直接一幀對一幀進行製作,這樣PAL每秒會比電影多放一幀,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聲音的音調會升高。這就是一些DVD愛好者不喜歡PAL制DVD的原因之一。

但是據說現在有些PAL制DVD採取了24+1的製作方法,就是把24幀中的一幀重復一次,從而獲得跟電影一樣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為每秒有30幀,不能直接一幀對一幀製作,所以要通過3-2PULLDOWN等辦法把24個電影幀轉成30個視頻幀,這30個視頻幀里所包含的內容和24個電影幀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電影一樣。

PAL與NTSC制式的轉換問題:

1、PAL制式是每秒記錄25幅畫面;

2、NTSC制式是每秒記錄30幅畫面;(兩種制式的畫面的掃描線也不同);

3、DV格式既不屬於PAL制式也不屬於NTSC制式,但它確實分為25幅畫面/秒和30幅畫面/秒兩種版本;

4、透過鏡頭,PAL制的TRV-900記錄的是25幅畫面/秒,而NTSC制的TRV-900記錄的是30幅畫面/秒;

5、從數字埠(1394埠),TRV-900(其它數字攝像機也相同)既可記錄25幅畫面/秒信號,也可記錄30幅畫面/秒;

6、從模擬輸入口,TRV-900隻能記錄與攝像機制式相同的模擬信號(PAL制式或NTSC制式)

② 電影為什麼24幀,游戲

24秒或1。
游戲的情況是顯卡渲染出的每一幀跟下一幀一般不會是連續的。而一般電影的每一幀都持續1,所以會讓人感到裡面的物體、場景等都是持續運動的?首先,因為電影的所有幀之間都是連續的,所以你會發現暫停的時候,電影畫面會比較模糊,這種效果跟人眼的殘影現象一模一樣。造成頓挫感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游戲場景不一樣導致每幀生成時間不一樣,而認為是流暢的是60幀,所以幀率過低的時候讓人感到頓挫和跳躍感:很卡的時候場景變化很大;29秒。
為什麼玩游戲的24幀沒電影的24幀流暢人眼認為運動圖像是連續的最低幀率是24幀,由始至終都非常統一,比較直觀的體現

③ 為什麼電影的幀頻為24啊與人的視神經反應速度有關么

當然是每秒鍾播放越多的幀數,用戶看來視頻播放就越順暢。而電影用24幀每秒的幀頻就能使觀眾感到播放順暢。在24幀的基礎上每增加1幀就會增加百分之五的成本,所以電影與電視工程師學會(SMPTE)制定標准24、25和30幀每秒的SMPTE時間代碼幀頻是通用的,每種用於行業中不同部分。電影的專業幀頻是24幀每秒,電視的專業幀頻在美國是30幀每秒。在中國電視的專業幀頻是25幀。
為什麼電影的幀頻為24,而電視是25,並且就因為差這么一幀,使得每次要在電視上放電影時,都得要進行格式轉換(多插一幀,即對某幀進行重播),而不把它們統一為25或24呢?電影不願換成25幀的理由是,人們對每秒24幀已很滿意,換成25幀會增加成本;電視不願換成24的原因是電網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如果換成其它場頻,當受到如熒光燈之類的燈光調制的時候會出現差拍。由於大家都不願意妥協,所以無法達成協議,只能和平共處到現在。因此我們在看電視電影的時候,總能看到多插的那一幀在閃爍。

④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不是25幀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嗎?

每秒播放的畫面就叫做幀率,現在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率

比如說一個守門員做一個精彩撲救,整個過程有10秒鍾,那麼一共就有240幅畫面。

如果我們用2400幅畫面來記錄,那麼細節就會豐富得多。

可是為什麼我們都一直沒能看上更高幀頻的電影?

因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規格,從播放設備到想法都非常難做出改變。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如果去查的話,幾乎所有的結果都說是愛迪生發明的。

以愛迪生公司的規模跟研發實力來說,確實在放映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在愛迪生之前還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國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為它的影響力小。

又在發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結果在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蹤之後兩個月,愛迪生在美國公布了發明。所以現在電影放映機眾所周知的發明人就是愛迪生。

也就是從 勒普利斯 開始。

電影膠片改用了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

賽璐珞其實就是塑料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料。

在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輯都非常不方便。

賽璐璐雖然方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著火。

播放的時候熱量一高就容易燒起來,燃燒還極為迅速。

你像原來有一部電影叫天堂電影院。

那裡面有一個老的放映員就是在一次膠片的燃燒事故中失明的。

那會兒的膠片不但非常危險,還非常貴。

當時的電影製作人自己也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後來找到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就是每秒鍾至少要播放16張圖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暢。

所以16幀就是最初電影的幀頻。

我們現在看到一九三幾年卓別林的電影,好像是在看快鏡頭一樣。

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播放了當初是每秒16幀的錄制畫面。

所以就相當於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里播放了太多的畫面,所以看起來才像快鏡頭一樣。

那個時候的電影膠片實在太貴了,所以能少用是盡量少用,沒人願意用超過16幀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後來希望加入聲音同步錄制

結果就發現想把聲音也能連貫的印在膠片上,還得繼續往上提高幀頻, 達到最低24幀才可以。

所以電影行業又不得不把16幀提升到24幀。

而這個標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時間到了2001年,任憑哪個劇組拍攝也都不用膠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開始嘗試用48幀來拍攝。

比如說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當時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這個幀頻。

這48幀的版本在中國就始終沒能播放出來。

而那些看了48幀版本的人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好像他們根本沒體會出有什麼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幀頻為宣傳熱點的電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他用到了120幀。

中國當時只有幾塊屏幕支持播放,不過到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想見到更高的幀頻的電影的普及,我估計至少再等5年。

現在提升幀頻的阻礙只剩下影院的積極性。

影院不願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能等待真正電影行業的危機來臨,或者出現一種必要的強大的需求才可能產生變化。

那個時候觀看高幀率的電影的普及速度會加快。

⑤ 為什麼電影是24fps,而電視是25fps這1幀的區別在哪裡

電影的觀影環境暗,人眼視覺暫留效應長。
電視的頻率與交流電頻率相關。25fps對應於50Hz的工頻交流電。

⑥ 24幀是什麼意思

在最早的電影裡面,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做一"幀(Frame)",影片里的畫面是每一秒鍾有24幀,為什麼是24幀,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因為人類眼睛的視覺暫留現象正好符合每秒24幀的標准,所以用多也沒有意義還會浪費電影膠片,增加成本,所以就是24幀。

這個24幀/秒就是電影膠片常用的格式,也就是說,拍一秒鍾的電影那個膠片走24格,說白了想照相機拍24張底片少了,人的視覺暫留是0.01秒,人感覺不道移動。

幀——就是影像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相當於電影膠片上的每一格鏡頭。 一幀就是一幅靜止的畫面,連續的幀就形成動畫,如電視圖象等。 我們通常說幀數,簡單地說,就是在1秒鍾時間里傳輸的圖片的幀數,也可以理解為圖形處理器每秒鍾能夠刷新幾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象,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每秒鍾幀數 (fps) 愈多,所顯示的動作就會愈流暢。
1.量詞,一幅字畫叫一幀。
2.網路上的幀數據在網路上是以很小的稱為幀(Frame)的單位傳輸的,幀由幾部分組成,不同的部分執行不同的功能。幀通過特定的稱為網路驅動程序的軟體進行成型,然後通過網卡發送到網線上,通過網線到達它們的目的機器,在目的機器的一端執行相反的過程。接收端機器的乙太網卡捕獲到這些幀,並告訴操作系統幀已到達,然後對其進行存儲。就是在這個傳輸和接收的過程中,嗅探器會帶來安全方面的問題 。
數據幀Frame,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protocol data unit)單元。數據鏈路層的主要職責是控制相鄰系統之間的物理鏈路,它在傳送「比特」信息的基礎上,在相鄰節點間保證可靠的數據通信。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把用戶數據封裝成幀。
3.FLASH幀——就是影像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相當於電影膠片上的每一格鏡頭。
關鍵幀——任何動畫要表現運動或變化,至少前後要給出兩個不同的關鍵狀態,而中間狀態的變化和銜接電腦可以自動完成,FLASH中,表示關鍵狀態的幀叫做關鍵幀。
過渡幀——在兩個關鍵幀之間,電腦自動完成過渡畫面的幀叫做過渡幀。

⑦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每秒

人眼及其數據接收與傳輸系統每秒能夠輸送10-12格畫面,然後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這就產生了連續運動的感覺。
另外,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的感光系統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頻率,那麼亮和暗之間的轉換就無法被人察覺了。所以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台燈閃爍,人基本上是無法察覺的。請注意,作為電影、電視、游戲存在基礎的「似動現象」最低幀率,和閃爍與否並不是一回事。電影在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經構成了運動畫面的幻覺,亮度的變化仍會被人眼察覺到閃爍,亮度越高閃爍越明顯。
附帶一說,按照Peter Jackson他們目前的技術方案,如果電影拍攝幀率提高到48格/秒,那麼放映時將會採用「雙閃」(double-flashing)來代替「三閃」(triple-flashing),因為實際幀率提高了,不需要單幅畫面再重復出現三次那麼多,兩次足矣。但是,更激進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特效大師、Showscan的發明人Douglas Trumbull(Douglas Trumbull)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同一幅畫面反復播放兩次或三次的做法,電影放映質量才會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攝、放映速度。總而言之,24格每秒已經是80餘年來的世界規范,不久的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需要觀察。至於游戲,不像電影放映存在同一幅畫面反復刷新的情況,所以一般的動作類游戲必須超過48Hz的閃爍容忍底線。

⑧ 為什麼24幀每秒的影像才感覺像電影

要24幀每秒的影像才感覺像電影是因為「人眼視覺殘留」,具體說法有以下兩種:

說法1:是因為人眼的視覺殘留特性: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元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說法2:當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1/2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

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1/24秒左右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8)為什麼電影是24幀擴展閱讀:

幀率和人類視覺

人類視覺的時間敏感度和解析度根據視覺刺激的類型和特徵而變化,並且在個體之間不同。人類視覺系統每秒可處理10到12個圖像並單獨感知它們,而較高的速率則被視為運動。當速率高於50 Hz至90 Hz時,大多數研究參與者認為調制光(如計算機顯示器)穩定。

這種調制光的穩定感被稱為閃爍融合閾值。然而,當調制光是不均勻的並且包含圖像時,閃爍融合閾值可以高得多,數百赫茲。關於圖像識別,已經發現人們在不間斷的一系列不同圖像中識別特定圖像,每個圖像持續少至13毫秒。

視力的持久性有時會導致非常短的單毫秒視覺刺激,其感知持續時間在100毫秒到400毫秒之間。非常短的多個刺激有時被認為是單個刺激,例如10毫秒的綠色閃光,緊接著是10毫秒的紅色閃光,被感知為單個黃色閃光。

⑨ 電影界為什麼用24幀

因為電影里一秒有24張圖片,幀數就是24幀/秒,換成英文也就是24FPS.電影和游戲里,幀數越高,我們所看到的畫面也就越流暢.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