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達斡爾族電影講曲棍球有哪些

達斡爾族電影講曲棍球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1-12 13:31:00

A. 盤點:達斡爾族的體育項目

歷史的洪流下,總是會有那麼些文化在流傳著,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在物質上的,就是在節日與體育運動的項目上也是有著許多傳承。
那麼,對於勤勞、勇敢而又智慧的北方少數民族中的達斡爾族人民來說,在他們的 達斡爾族文化 中所傳承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呢?隨我一起去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射箭、摔跤、賽馬、扳棍、頸力賽、棋賽和曲棍球等。

射箭運動項目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過去適應於達斡爾人的狩獵生產和抵禦外敵入侵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清代,射箭技藝是考核達斡爾族人入旗兵的武藝評判標准之一。達斡爾族民間,每當「莫昆」(氏族)聚會時,有按各近支系為單位組織射箭比賽的傳統,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因而,達斡爾族男子從兒童時代起就學習掌握射箭本領。達斡爾語稱弓為「訥莫」,以樺木、榆木或稠李子樹為原料刮制上弦而製成。用於征戰或射獵野獸的弓,把兩層弓的背片用膠粘合,以增強射擊力,稱為「瓦德爾·訥莫」。箭端裝置鐵制箭鏃,箭桿兩側飾以兩道對稱羽毛,以保持射出的箭平衡,提高命中率。

摔跤是達斡爾人最喜愛和普及的體育活動之一。每當敖包會或聚眾比武時必有摔跤項目。優秀摔跤手在達斡爾人中有很高的地位,被視為英雄。摔跤手在達斡爾語中被稱為「布庫」。在本民族民間傳說中,有不少是描述「布庫」的機智勇敢和堅強不屈的英雄品德,摔跤手沒有特殊的裝束,只是腰間系一寬布帶。摔跤時雙方直握腰帶後即可開摔,倒地者為敗。一人被摔倒後圍觀者中任何一人均可上場,經與多人較量而不敗者為優勝,可賜以「布庫」之譽。少年兒童摔跤,有他們自己的章法,把參賽者分成兩隊排列,首先由排頭對陣,倒地者下場,其隊內下一名上場與對方勝者較量,直到把一方的全部隊員摔倒為止。

賽馬運動項目是達斡爾人在春節、敖包會等重大節日和集會時進行的體育項目。在歷史上,達斡爾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之一,獵手追逐野獸、武士征戰、生產生活等都離不開馬,他們把賽馬作為炫耀自己的馬和騎術的好機會。達斡爾人的賽馬分為競速和競力兩種。競速項目賽程短,以3-5里為限,在草原或寬敞平坦的道路上賽跑,便於眾多賽馬手競速。競力賽主要是賽馬的耐力和騎手的耐性,賽程一般為二十華里。

扳棍項目是達斡爾人較為普及的體育運動項目。扳棍是長約1米,直徑約2寸的光滑木棍,參賽的2人腳對腳,伸直雙腿對坐在地上,賽手交叉握棍,裁判一聲令下,各自用力扳拉,把對方拉得臀部離地者為勝方。

頸力賽是達斡爾族青年在田間勞動或漁獵休息時隨時可以進行的體育比賽項目。參賽雙方腳對腳伸直腿坐在地上,將結好扣的寬布帶套在雙方的脖子上,雙手按住自己的腿,比賽開始,各自用力往後使勁仰,努力把對方拉起,因頸力不足而被對方拉起後臀部離地者為敗,相反另一方為勝者。

棋賽。達斡爾人的棋弈有獵棋、圍棋之分,源於早期的狩獵生產體育活動。獵棋子有鹿2隻、士24個,下棋法為士獵鹿,鹿吃士。鹿被士堵住去路為敗,否則為勝。圍棋需2人對弈,有36個子和24個子兩種,雙方交替下子擺陣,按一定規則吃對方棋子,最後迫使對方損失大部分棋子,承認無力對陣者為勝。

曲棍球運動項目在達斡爾人的各項體育運動中居於首位,堪稱各項之首。

達斡爾人的曲棍球運動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早在遼代,達斡爾人的祖先———契丹人中就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一種體育運動,史書上記載為「擊鞠」。曲棍球運動在北方各民族中,只有達斡爾人保留發展祖先的曲棍球項目。千百年後的今天,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中廣為流行,而且有了新的發展。每逢節日和婚嫁喜慶之日,青年人都要組成球賽隊進行曲棍球比賽。

曲棍球的球棍達斡爾語稱為「貝闊」,意思是彎曲的棍子。球棍長3尺,多用下端彎曲的細柞木製成,球可用杏樹根或毛氈做成,大小與網球相似。達斡爾人在夜間進行火球比賽別具一格。黑夜裡火球比賽,棍擊火球如龍戲珠,好似流星閃過,非常壯觀。火球用樺木根疙瘩製作,球體摳空後浸進松明等易燃油中。

開賽時,將球點燃,使其藉助風力燃成小小火星,隨著雙方隊的激烈拼搏,火球在黑夜中往返穿梭,織成一道道絢麗的火線,頗為壯觀。達斡爾族的火球運動曾在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做過精彩的表演,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2005年,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專題報道了達斡爾人的曲棍球運動和火球表演的有關情況,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好評。

B. 達斡爾族的習俗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卧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為春節而忙碌,准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庫木勒節,庫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深懷感恩之心,興高采烈地去採集柳蒿芽並歡歌勁舞。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其樂融融。
抹黑節(闊德格·烏都日),正月十六為抹黑日,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一,達斡爾族的「闊德格·烏都日」來源於達斡爾族春節,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 達斡爾人對男婚女嫁非常重視,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獨具的傳統婚姻習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達斡爾族中產生很早,並一直傳承到今天。歷史上,達斡爾族實行並不嚴格的族內婚,通婚范圍主要在本民族內部,即以異姓成員為通婚對象。後來,由於與鄂溫克族、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和漢族等民族長期相鄰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間的通婚也得到允許。氏族外婚制度是達斡爾族婚姻習俗方面的又一項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為有血緣關系、為同一父系祖先的後代而嚴格禁止互相通婚。為保持親戚間穩定的倫理關系,達斡爾人雖然允許部分有親屬關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雙方輩分必須相同,嚴格實行同輩婚。同時,入贅婚比較普遍。男人入贅女方後,所生子女仍屬父親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從事勞動,並無繼承女方財產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前,達斡爾族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包辦婚姻被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青年人沒有自行選擇配偶的權利,也不能進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動。其傳統婚姻習俗,通常包括擇偶、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序。人們選擇配偶講究年貌相當、門當戶對。在年齡方面要求男女雙方大致相近,男方與女方同歲或比女方大一歲至三歲均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和實施,傳統婚俗中的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被徹底廢除,青年男女可以通過自由戀愛為自己選擇稱心如意的配偶。 達斡爾族傳統房屋建築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種起脊式的、土木結構的草正房。達斡爾族的草正房以兩間的居多,其次是三間的,住五間的較少。達斡爾人講究住屋與廚房分離布局的習尚。
如果是兩間房,則以西屋為居室,以東屋為廚房;如果是三間房,通常以中間屋為廚房,東西兩間住人。居室內南西北三面盤有相連的火炕,俗稱「彎字炕」。
達斡爾族家庭一般不設火爐,秋冬季節防寒保暖靠火炕。達斡爾人在廚房北牆處,盤有一個池式火炕,叫「額魯格」,用來乾燥糧食。達斡爾族的草正房舒適講究,寬敞明亮,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以多窗著稱。一座兩間的草正房,西屋南牆有三扇窗,西牆有兩扇窗,東屋房門兩側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間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僅擴大了採光面積,而且有利於空氣的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天棚和四壁上面裝飾著雞、鳳、鵪鶉以及狩獵等各種圖案、剪紙,有的直接把雉羽、帶花絲的皮毛貼在牆上,作為點綴。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
無論誰家宰殺牲,都要選出好的肉分贈給鄰居和親友,狩獵或捕魚歸來,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裡來了客人,即便生活貧困,也樂於設法款待。 悠久的漁獵生活,造就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活動,強化了達斡爾人的剽悍性格。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有適應狩獵生產和抵禦外來敵人的武裝斗爭需要而興起的射箭運動;有摔跤、扳棍、頸力賽等極為普及的體育活動。
狩獵業曾經是達斡爾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達斡爾人積累了許多狩獵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如下套子、設陷阱、放地箭、「打圍」、鷹獵等等。
20世紀初,在鉛子單響槍和鋼子步槍等現代化武器傳入達斡爾族地區之前,弓箭和扎槍是獵民們狩獵生產最主要的工具。這些工具原始、簡陋,命中率不高。為了保證人身安全、提高狩獵生產的效率,達斡爾人便逐漸摸索,形成了眾人集體圍獵,即「打圍」的狩獵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多以「哈拉」(氏族)為單位,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阿圍達」(圍獵長)統一指揮進行。具體方法就是參加圍獵的眾人按圓形分布,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慢慢搜索前進,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將被圍困的貂、狍、鹿、野豬等動物射殺。 鷹獵 鷹獵是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的狩獵方式,多在雪後的清晨進行。屆時獵人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游於雪野山林之中。發現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後,便令獵鷹迅速出擊,准確而有效。鷹獵的收獲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因而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隻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獵人的驕傲與自豪。 摔跤 阿西爾達斡爾民族自治鄉被人們譽為「摔跤之鄉」,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從這里升起的。除摔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活動外,勁力也是新疆達斡爾族群眾十分喜歡的一項游戲活動,因不受場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們在茶餘飯後或是節假日娛樂的項目之一。 頸力比賽 頸力比賽達斡爾民間最常見的一種體育娛樂項目。頸力比賽類似拔河,與藏族民間進行「押呷」比賽基本相同。由於使用器材簡單,場地隨意,娛樂性強,隨時都可以進行,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曲棍球 達斡爾族語稱曲棍球為「波列」,稱曲棍為「波依闊」。一般已習慣「波依闊」即代表曲棍球運動。是一項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的體育項目,最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曲棍球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於達斡爾族民間。據考證:早在遼代契丹人中,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體育活動--波列,而「波列」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城鄉得到了廣泛的開展,並被列為國家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1975年,莫力達瓦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的業余曲棍球隊,這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地方球隊,也是中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該曲棍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多次奪得冠軍。1982年,以達斡爾族球員為主力隊員的中國曲棍球隊,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比賽中奪得第三名,在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為中國爭得了榮譽。1989年,國家體委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飲食習慣
達斡爾族的早期農業主要是種植稷子、蕎麥、燕麥、大麥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麵食。米食以稷子米飯為主,分為兩種,一種是把稷子用鍋蒸熟,炕干後碾成米叫「敖蘇莫」 ,是熟稷子米,飯粒大而不粘連,有糊香味,是達斡爾人的主要飯食。另一種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顆粒較小稍有粘性,除作干飯外可作粘粥,還可再壓成面作糕點。
麵食主要是蕎麥面。蕎麥磨成麵粉後,傳統的吃法是壓蕎面(飠合)(飠各)澆野味肉湯,是最佳飲食,還可以烙蘇子餡的蕎面餅。蕎麥磨成麵粉,過籮留下的顆粒叫「尼基」,可做粘粥食用。蕎麥蒸熟炕干後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作飯食。
從民國年間開始,達斡爾人從漢族農民學會了種穀子、玉米、小麥、黃豆等農作物。早熟低產 作物逐步減少,新的糧食品種不斷增多。達斡爾人主食品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小米、玉米、大米、白面已成為主食,吃油餅、面條、饅頭、餃子等麵食多了起來。傳統的稷子米、蕎面、燕麥、蘇子等成為稀少的食品。
達斡爾族的副食品有肉類、奶食品、蔬菜和採集食品等種類。
特色飲食
白菜沫(辣菜沫,達語:音訥森努咖),是用新鮮的白菜葉和鹽、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壓成沫,口感微辣、清香,可以當鹹菜吃,還可燉菜吃,吃面條可做鹵,用它可燉肉、燉豆腐、燉土豆。
白菜沫燉豆腐,是達斡爾族傳統的名菜,製作時把白菜葉和梗分開,菜葉做白菜沫、菜梗切後拌點辣椒淹鹹菜,也是達斡爾族傳統鹹菜,達語叫「克日切莫勒努哇」,即是鹹菜可以燉炒吃。
韭菜花,語叫「梭日斯」,即是可口的鹹菜,又是美味調料,是吃火鍋和肉類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柳蒿芽,達語叫「苦木勒」,是達斡爾族人民喜食的傳統里菜之一,「苦木勒」有明目、清胃熱、瀉肝火、利腎水之功能,味微苦,幼芽時鮮嫩清香,是一道傳統的美味佳餚,野生天然純綠色。

C. 獨具特色的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文化

達斡爾族文化 傳承中傳統的運動文化有很多,其中最獨具特色的要數曲棍球這一項。它不僅是傳統曲棍運動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體育中的一項絕技,達斡爾族更因為此運動項目,在1989年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那麼,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隨我去看看吧!

據史料記載,唐代盛行「步打球」運動,這種運動與當代的曲棍球運動極為相似。步打球在遼代依然盛行,《遼史》中稱為「擊鞠」,下端彎曲的擊球棍稱為「月仗」。隨著時間的流逝,此項運動後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達斡爾族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現在這種曲棍球競技運動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聚居區。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運動,達語稱作「貝闊他日克貝」,其中的「貝闊」系指球棍,達斡爾球棍選擇根部彎曲、枝幹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達語中球被稱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樹根削磨製成;毛球用畜、獸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於夜間運動,它以樺樹上長出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殼硬內空,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後煙火不熄。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比賽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空閑時以氏族(莫昆)、村屯為單位舉行,比賽場地大都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無統一規定,場地兩端各設一個球門,參加比賽的兩隊人數相等即可,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比賽規則規定不得從左側搶球和擊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門員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腳踩踢球。

鑒於達斡爾族為中國曲棍球運動作出的突出貢獻,1986年,國家體委正式命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為「曲棍球之鄉」。如今,曲棍球運動已成為達斡爾族的「民族之魂」,而那些為旗里贏得榮譽的運動員,則被視為「民族英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D.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遼王朝的契丹人最愛打曲棍球。遼代以前的唐、宋年間也頗盛行。中國古代曲棍球的先驅者姓名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初期,古代曲棍球運動就已經盛行了。現存大英博物館的一隻唐朝彩色花瓶和現存日本正倉院的一塊刺綉絲絹上,都繪有唐代兒童打曲棍球的圖案。
令人驚奇的是,當時打曲棍球的竟然都是女子,唐代宮詞上就載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之句。這里說的步打球就是指曲棍球運動。當時的宮女到寒食節這一天,要到宮殿前表演曲棍球給皇帝看。
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擊"游戲,以及達斡爾族的波依闊,同現代曲棍球極為相似。"步打球"的形象,還可以從保存至今的兩條唐代花氈上見到(現保存在日本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北倉內)。達斡爾族人民所用的球棍,形狀與唐代花氈上"步打球"所用的球棍相似,除長度、重量之外,也與現代曲棍球相似。
隨著時間的流逝,此項運動後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唯有在莫力達瓦被達斡爾族世代相傳下來,成為達斡爾族民間最為流行的體育運動。現在這種曲棍球競技運動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聚居區。當地人稱這種游戲為"波依考",意思是"彎曲的棍"。他們把所用的球稱為"波列"。

所以推算其應有1300多年歷史

E. 傳承千年達斡爾族曲棍球文化

達斡爾族優秀的繼承了大部分的契丹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曲棍球這項體育運動。那時候曲棍球還不叫這個名字,但是運動方法、規則上已經跟現代曲棍球運動大致相同。達斡爾族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延續這項運動的民族,是達斡爾族文化的寶貴遺產。

曲棍球是達斡爾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歷史悠久,開展最廣泛,獨具特色的運動項目,相傳是遼代契丹人「擊鞠」運動的繼承和延襲。

據史料記載,唐代盛行「步打球」運動,極類似當代曲棍球運動。遼代,契丹人中盛行這種球類運動,在《遼史》中稱為「擊鞠」,下端彎曲的擊球棍稱為「月仗」。隨著時間流逝,此項運動後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消失,唯有在達斡爾族中保留並發展了該項體育運動。

據介紹,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球棍長約1.5米,它是選用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達斡爾族曲棍球有拳頭大小,分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種。毛球是用牲畜的毛搓製成的,毛球輕軟;有彈性,打出後滾動較慢,適於少年兒童擊打。木球是用杏樹根或柞樹根削磨成的,質地堅硬,不易破損,供成年人擊打。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運動,達語稱做「貝闊」系指球棍,舊式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粗細適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球稱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樹根或柞樹根削磨成圓形製成,毛球用畜、獸毛團制而成,火球用樺樹上長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任往飛弛、不熄滅。

在古代,每逢節慶,達斡爾人都要打「波依闊」。比賽場地大多選在平坦的草地。各個「莫昆」(氏族部落)的男性成員分作兩隊,進行曲棍球比賽。達斡爾語把曲棍球場地兩端的球門稱為「阿那格」(意為狩獵營地)和「耶熱」(意為野獸洞穴),達斡爾人把曲棍球運動當成狩獵時在獵場安營紮寨,在野獸洞穴堵擊野獸的生產活動。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空閑時,以氏族「莫昆」、村屯式街道為單位進行比賽,勝者倍享殊榮。為保證球員的安全,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賽規則,不得從左側搶球和擊球。不得用手接球和用腳踩踢球,不得用球棍打人和絆人等,火球是在夜間進行。

達斡爾人常在夜間舉行曲棍球比賽。當夜幕降臨時,勞作了一天的達斡爾人就用火把圍出一塊場地,開始他們最喜愛的曲棍球運動。夜間使用的曲棍球是用樺木根製成的,球身上有很多小孔,孔里塞著松明或油脂。球被點燃後,雙方隊員就以火球為目標,進行對抗比賽。小小的火球在夜幕中飛來舞去,劃出一道道紅色的弧線,成為達斡爾族村屯夜晚最美的風景。

曲棍球還與達斡爾族的生活密切相關。過去姑娘們出嫁時要帶上一根精美的球桿,以示對心上人的贊美和期望。達斡爾族語言中的一些生動比喻也與曲棍球有關,如「帽子怎麼能像曲棍球一樣到處亂扔」。對於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進的人,達斡爾人常比喻說:「真是塊歪木,只配做曲棍球球棍」。

目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已經設立30多所曲棍球基點學校,將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納入中小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如今在「曲棍球之鄉」,有數以萬計不同年齡的曲棍球愛好者,傳承著這一古老傳統體育文化。

F. 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運動項目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分布於整個內蒙古地區,以烏珠穆沁搏克比賽風格為主,也有鄂爾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區沙力搏爾式搏克等搏克種類。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歷史悠久。達斡爾族把曲棍球運動稱作「貝闊」,舊式的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稱之為「波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木球用杏樹根、柞樹根削磨成圓形。毛球用動物毛團制而成。火球用樺樹上長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以使點燃。比賽場地一般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沒有統一規定,兩端各設一個球門,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古語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早在公元十三世紀就流傳於蒙古族民間。
鄂溫克「搶樞」
「搶樞」亦稱「樞體能」,是鄂溫克民族同自然界搏擊中流傳下來的一項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游戲項目。
沙力搏爾摔跤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阿拉善盟。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蒙古康樂牌)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漢意為康樂牌,是一種古老的牌類游戲,流行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帶,其中涉及了一些佛教方面的內容,所以,解放前都是上層人物玩耍,很少流行到普通百姓當中。
冰上阿日嘎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傳統的冰上體育運動,流傳於阿魯科爾沁旗一帶。「阿日嘎」是特指經過加工修理的牛踝骨。製作時把凸凹兩面削平,在凹面打個洞,灌進鉛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戲時,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彈向遠處,當作目標阿日嘎。另一阿日嘎,瞄準目標阿日嘎捻彈過去,擊中者為勝。此游戲兩個人就可進行,人多時場面會更加熱烈。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無論場地、玩具和比賽規則,都富有濃郁的草原游牧特色。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弈雙方各執「鹿棋」和「狗棋」。鹿棋是以牛羊髕骨做成,狗棋可以由銅錢和小石子、小木棒代替。在對弈前,先擺棋盤,鹿擺在兩個山口,狗擺在棋盤內成四角的八個點上,剩餘的十六個子備用。下棋的規則是:鹿可以在整個棋盤內走,而狗只能在大正方形區域和兩個山區內活動。鹿先走,如跳過一隻狗,狗就算被吃掉。隔兩只則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執狗的一方努力使兩狗相連,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後兩只鹿的位置在棋盤中心或山口上,鹿就處於自由的位置,則鹿勝狗負。反之,鹿被狗圍到死角里,沒有左右移動的餘地時,則狗勝鹿負。

G.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的介紹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運動,達語稱作「貝闊他日克貝」,其中的「貝闊」系指球棍,達斡爾球棍選擇根部彎曲、枝幹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達語中球被稱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樹根削磨製成;毛球用畜、獸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於夜間運動,它以樺樹上長出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殼硬內空,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後煙火不熄。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曲棍球發源地

曲棍球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波斯,後傳入希臘。

19世紀下半葉,現代曲棍球幾乎與現代足球同時起源於英國。

1861年,第一個曲棍球俱樂部成立。

1875年,第一個曲棍球協會在倫敦成立,制定了最新的比賽規則(當時規定在距最近的球門柱13.716米以外不得射門,因而劃出了個射門半圓區)。

1883年,溫布爾頓俱樂部成立,劃出了比賽場地各區的界線,並開始使用線纏的球和白蠟球棍。

1886年,此項運動在英國被廣泛推廣並普及,使曲棍球運動得到蓬勃發展並傳入歐洲大陸,以後又被介紹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英聯邦各國。

1887年,女子曲棍球運動項目在英國倫敦開始設立。

1895年,英國首先舉行了男子曲棍球比賽。

1901年,英國的阿魯爾比把曲棍球介紹到美國,此後成為美國女子相當普及的戶外運動項目。

1908年,曲棍球運動正式列入第四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

1924年,國際曲棍球聯合會在巴黎成立了,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為世界曲棍球的最高領導機構,會員協會有100多個。

1927年,國際女子曲棍球聯合會宣告成立。

1949年,舉行了第一屆女子草地曲棍球杯賽。由於種種原因,女子曲棍球聯合會和國際曲棍球聯合會一直未能取得統一,兩個組織各自舉行世界冠軍賽和其它國際比賽。國際奧委會為了使女子曲棍球列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願意協助雙方建立統一組織,終於在1975年實現了這一目的。

1980年,女子曲棍球被列為第二十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首次比賽的冠軍被辛巴威奪得。女子比賽規則也經多次修改後,與男子比賽規則相同。

曲棍球比賽細則

1、得分

進攻隊員只有在射門弧內觸球後,球的整體從球門橫梁下越過球門線的得分方為有效。每射入對方球門一球得1分,以雙方最後得分多少判定勝負。

2、短角球

短角球是指防守隊員在本方22.9米線內有意犯規或在射門弧內無意犯規,被裁判員判罰短角球。防守一方只允許5名隊員(包括守門員在內)站在球門內、外的端線後,對短角球進行防守。而攻方沒有人員的限制,除發球隊員外其餘全部站在射門弧外,當球被發出後雙方隊員才能進入射門弧。

3、點球

發生下述犯規行為判罰點球:防守隊員在弧內故意犯規,以阻止對方的進球,或使對方喪失實際的或可能的控球權;防守隊員在弧內無意犯規,但因此阻止了對方可能的進球:防守隊員防守短角球時連續數次提前沖離端線。

I.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的運動特色

打波依闊的規則同現今的曲棍球運動規則近似。在球場兩端各設一個營門,兩隊上陣隊員為11人,各有1人守門。門前各有2人守衛,其餘的人進攻對方。由場地中心開球,打入對方營門為得分,得分多者為勝。有一個裁判員在場地內負責裁判工作。少年們打毛球,青年們則打木球。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們常以屯旁寬闊的草坪為場地,舉行富有樂趣的打火球比賽。這種形式的曲棍球運動,特別吸引觀眾。被雙方隊員爭擊的火球。飛來竄去,構成一道道劃破夜空的火線圖景,觀看者不禁發出此時彼落的喝彩聲。打曲棍球比打其他球激烈和危險得多。然而,就是這種曲棍球運動,培養了達斡爾族男子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和頑強鬥志。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比賽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空閑時以氏族(莫昆)、村屯為單位舉行,比賽場地大都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無統一規定,場地兩端各設一個球門,參加比賽的兩隊人數相等即可,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比賽規則規定不得從左側搶球和擊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門員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腳踩踢球。
曲棍球運動與民俗
在中國北方嫩江之濱,古老的曲棍球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就連春播歇晌,當地達斡爾農民都就地取材,用木棍將一個馬糞蛋兒當作曲棍球撥來撥去。
曲棍球運動在莫力達瓦十分普及,無論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拿桿就能打,有球就會玩。每逢節日和喜慶日子,各個莫昆(部落)都要選派高手進行比賽。曲棍球也與達斡爾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過去姑娘們出嫁時還要帶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對心上人的贊美和期望。
達斡爾族語言中的一些生動比喻也與曲棍球有關。如:帽子怎麼能像曲棍球一樣到處亂扔。對於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進的人,達斡爾人常比喻說:真是塊歪木,只配做曲棍球棍。如果要挖苦無能者也常說:連曲棍球都不會,別的還能幹什麼?

J. 傳統的曲棍球是哪個民族喜愛的體育活動 民族語言中的別稱是什麼

1、傳統的曲棍球是達斡爾族喜愛的體育活動。

2、達斡爾族語稱曲棍球為「波列」,稱曲棍為「波依闊」。一般已習慣「波依闊」即代表曲棍球運動。是一項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的體育項目,最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3、曲棍球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於達斡爾族民間。據考證:早在遼代契丹人中,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體育活動--波列,而「波列」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