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群叫什麼電影
⑴ 電影《荒村怨靈 》完整下載[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荒村怨靈》是北京光影部落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湖南昭寧影視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出品的驚悚電影,由張少軍執導,吳潮、張少軍、張亞敏擔任編劇,王小毅、黃白露、徐少強、宗利群等主演。影片改編自1945年湘西真實靈異事件,講述了發生在湘西苗地湘西趕屍、苗族蠱毒等驚悚秘聞事件的故事影片於2016年1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⑵ 漫談江湖,《古惑仔》中洪興社的原型究竟是誰
1994年,香港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將牛佬的黑幫主題漫畫《古惑仔》搬上熒幕,改編成同名電影。一經上映,就火爆港台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地。該系列電影票房大賣,不斷加拍續集,僅僅是正傳系列一拍就是六部(人在江湖、猛龍過江、隻手遮天、戰無不勝、龍爭虎鬥、勝者為王),拿下十二億票房。
該系列電影的火爆不僅讓鄭伊健(陳浩南),陳小春(山雞)等一眾主演紅極一時,也讓「洪興社」等黑幫進入普羅大眾視野,從電影誕生之日直至現在,人們不斷在問,洪興是否真有原型?
要探詢這一問題,就不得不追溯歷史,從洪門(天地會)、三合會、和合圖、14K和新義安說起。
01
洪門(天地會)
洪門也稱「天地會」。清代南方主要秘密結社。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俗稱洪幫。洪門的起源是一本糊塗賬。乾隆五十三年捕獲了台灣天地會(天地會亦稱洪門)大統領嚴煙,審訊時提及洪門起源,一問三不知:「此教起於何年,我實不能知道。但聽陳彪說,此教年代久遠,從前有個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實不知道名字……」
關於發源地,也不清楚。四月十四日,嚴煙供說:「聞起自川省。」政府當然要細查,將四川翻得翻天覆地,翻成了「川四」也沒什麼結果。四川總督李世傑實在找不出洪門根據地,八月壬辰上奏:「四川省到處查訪,實無天地會之名。」
但不論怎樣,目前普遍流傳的洪門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源自天地會內秘籍,其自稱系福建少林寺僧於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創立;另一說法是民國以後,洪門成員稱其會創自鄭成功;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檔案以及清代官書記載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創立。
天地會以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為口號,反映了當時平民的民族觀念和反對壓迫的要求。其成員所處社會經濟地位的低下,使他們更需要互濟互助。因此,忠心義氣便成了會內最高的道德規范和達到組織上團結、經濟上互助的重要保障。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台灣一帶流傳,稍後發展至廣東全省及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及湖南等省。鴉片戰爭後 ,又傳至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清前期除了天地會本名外,還有添弟、小刀、雙刀、父母、三點、三合等10餘種名目。鴉片戰爭後又出現了哥老會等大量分支,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為天地會一大特點。
雖然起源搞不清楚,但洪門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卻鬧得轟轟烈烈。風雲200年,其分支組織白蓮教、紅燈照、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袍哥……天天鬧著要「反清復明」。清廷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但洪門中人反對清廷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曾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斗爭,清前期除盧茂起義與李少敏起義外,重要的還有台灣林爽文起義﹑台灣小刀會起義﹑陳周全起義起義。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斗爭。
辛亥武昌起義,四川、陝西、湖南、浙江等地均由洪門率先發動。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持,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其中的厲害人物當有洪門堂主袁靜雪,此人差點打進敵人的被窩。她是袁世凱的女兒,溥儀選妃時的種子選手。可惜十進八時被淘汰了。另一個就不得不說孫中山了,孫中山是洪門中職位很高的「雙花紅棍」,其在《孫文學說》提及了洪門:「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捨生赴義……」
清滅亡後,「反清」「安清」失去意義。洪門喪失斗爭目標,逐漸蛻化變質。進入民國以後,國內的天地會組織大多成為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或為反動統治階級反對革命﹑鎮壓人民的幫凶。海外的洪門組織,則大多數仍繼續作為團結華僑的重要紐帶而存在,只有少數成了黑社會組織。
轉化成黑幫的洪門,活躍在華南地區。20世紀初,洪幫是上海幫派勢力最大的,地位最高的人是范高頭。黃金榮、李超五、劉福彪、潘鈺卿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洪幫最先由福建擴展到廣東、廣西,覆蓋整個華南地區,然後以廣東、福建為跳板,發展到台灣、澳門,及東南亞、美洲等其它地區。
02
三合會
香港黑幫往上要追溯到清代的「洪門」,後改稱「三合會。據傳,三合會的名稱就與廣東有關,一種說法是三合會單指廣東的洪門組織,因為廣東省有東江,西江,北江三條河流;另一種解釋則認為:三合會稱謂起源自洪門首任香主陳近南率眾起義失敗,戰死於廣東省惠州的高溪廟,其徒眾擁天佑洪(原名蘇洪光者)繼續與清廷對抗。他們認為當時天時,地利,人和都恰到好處,故又名三合會。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為包括收取保護費、販賣毒品、洗黑錢、非法賭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詐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頭幫派里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換句話說,三合會是個筐,什麼幫派都可往裡頭裝。
03
和合圖
19世紀80年代,由於清末政府的固步自封與腐敗無能,當時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屢見不鮮。從而導致大批百姓流亡港澳地區,尋找安身立命之所。這其中有一部分被當成「豬仔」,讓人販子販賣到港澳地區,充當社會最底層的苦力人員。這些被當作「豬仔」賣掉的主要的就是四邑「南番順」人,所謂南番順是彼時對廣佛轄區的統稱,地區有廣州、佛山、順德等地。四邑人,包含台山、開平、恩平、新會、客家人,圍頭人(佘族)等。這些「南番順」雖然人數眾多,卻並沒有自己的組織。作為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經常受到上層社會的壓榨與凌辱。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南番順工人們雖身在香港,卻心系國家安危。在戰爭正式爆發後,工人們聯合本土圍頭人,拒絕接駁法國船隻的一切貨物。法國商船立馬向海事處,水警等部門求助。之後水警以《商船條例》為由,稱工人不卸載貨物就是犯法,因此拘捕的工人達數十人之多。此事發生後,身為圍頭人的賴忠(盲忠,後和合圖話事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此人早年曾在「拔萃書院」讀書,受過很好的教育,亦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找到了拘捕工人的水警,請求放人,好話說盡,可並沒有什麼用處。水警方面堅持認定,工人不卸貨就是犯法。
此次事件過後,工人們深知團結的重要。於是在諸多小團體的聯合倡議下,1884年10月3號,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香港工人遊行示威大罷工。抗議英法兩國鎮壓中國愛國運動,與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工人遊行示威活動全面爆發,碼頭再無一名搬運工人,使得法國商船的很多貨物無法下船,碼頭的船越來越多,貨物越來越多,很多不能長時間積壓的貨物損壞,法國商人損失慘重。在遊行示威的第三天,港英政府派出軍隊進行鎮壓,派出警察去各個小團體的居所,找團體頭目談話,危言恐嚇,迫使工人們重新去往碼頭,可人雖去了,貨物還是不下了。
10月3日的大遊行備受國際矚目了,此時的港英政府不敢再鬧出更大的事件,只能好話說盡後,派出警員與軍隊一起幫忙卸貨,但凡願意卸貨的工人亦出高價聘之。團結罷工的成果使各個小團體看到了團結的力量,罷工事件一結束。活躍的賴忠「盲忠」就聯絡每個小團體加入,聯合注冊了名為「合和圖」的「合法社團」。而「和合圖」的首任掌舵,便是有「盲忠」綽號的賴忠。賴忠手下又有十二名小幫派首領分別為馬騮王、方萬仔、豆皮梅、大眼勝、尖不甩、叻仔、袁坨坨、先生多、矮仔周、扁垯垯、駝背華於崩牙才,分管十二個小幫派。在後來「和合圖」也被叫「合和桃」「老歪」,而賴忠就是「歪嘴皇帝」。後期香港很多的知名幫派,便是在「和合圖」分支出去的,包括現在香港最活躍的社團「和勝和」,還有「和利群」、「和一平」、「和二平」「和利和」等等這些,全是「和合圖」的分支。俗稱「和字頭」。
04
和勝和
1884年-1909年,和合圖在香港共成立有26個小堂口,他們也沒有嚴格的幫規制度,亦沒有高低職位之分。其他分支與堂口分別稱為「勝和」、「利群」、「洪勝」、「勝義」、「義堂」、「一平」、「二平」、「利和」、「勝堂」等等。
進入20世紀,香港經濟開始繁榮起來,通商、港口等條件使得前往香港做工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多是苦力,為爭飯碗,同鄉或同地區的人自然要相互照顧,幫派之間常常相互爭搶生意,發生械鬥是家常便飯。
當時的港英政府懶得管這些打架搶生意的事情,只要不鬧出人命就行,這使得幫派間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規矩,以暴力手段來爭取自身更多的權益,
1909年勇義堂堂主「黑骨仁」出面號召各幫會要團結起來,要有組織有紀律。於是召集了香港第一次洪門大會 , 黑骨仁也被推舉為香港洪門的「開山祖師」,由於黑骨仁是正宗的洪門成員,他做了「開山祖師」之後便把內地洪門幫會的儀式和等級制度在香港幫會中傳承下來。
這次大會確立了香港洪門的六個職級,老大稱 「香主」 ,往下依次是二路元帥、紅棍、 紙扇、草鞋,最低級的普通馬仔叫 「四九仔」。後來潮州幫的「義興公司」在「紙扇」和「草鞋」之間增加了「五虎將」職位。
同時這次大會決定在各堂口名稱前加一 「和」字,取以和為貴之意 , 形成既獨立又聯合的「和」字頭三合會,比如「洪勝會」改叫「和洪勝」,「勇義堂」改叫「和勇義」 。他們的鼻祖就是前文所提賴忠所創立的「和合圖」。
1909年前,前身是「勝和同鄉會」(東莞市南城區勝和村)的「勝和堂宗祠」勝和堂,於香港九龍的深水埗區九龍仔成立,堂口歸屬和合圖。1909年黑骨仁召開洪幫大會後,在名字前面加了個「和」字,「勝和堂」遂成為「和勝和」。
1925年發生省港大罷工,失業人士助長黑幫擴大,和勝和藉此急速擴張,從和合圖派系中的一個小堂口壯大而成為一個主導和記的社團。
1930年,和勝和宣布脫離和合圖而獨立於和記內,和勝和成為和字頭派系的主流,於中國大陸解放後帶領和記與14K、新義安等社團鼎足而立於香港。
05
14K
說到14K,就必須說到葛肇煌。葛肇煌1934年在國民革命軍第93師當連長,1942年加入軍統,並立下赫赫戰功。1943年任軍統西江獨立行動大隊長,1944年暗殺汪偽政府廣東省長陳耀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矢崎勘十將軍知道廣東盛行三合會,故與汪精衛政權的官員李蔭南、郭衛民、馮壁峭利用一些歸國的天地會華僑人士與本地的幫派兄弟,創建了「洪門五洲華僑總會西南分會」(簡稱「西南本部」),來做情報工作,並逼迫小販與苦力工人加入,以維系會中財政。
1945年日本投降的同一天,軍統葛肇煌在廣東省廣州市西關寶華路14號搶佔了「西南本部」,改稱「洪門洪發山忠義堂(會)」,並以「洪門忠義會」之名在廣州展開情報活動入駐會址接管改變其性質。由於其所在為寶華路14號,因此14號成了該組織的別稱。
1949年春,國民黨敗局已定,內部高層一方面在准備撤退一事,另一方面也在安插撤退以後的「暗樁」。保密局負責人毛人鳳授意下屬秘密聯絡兩廣一帶的洪門組織,為國民黨撤退鋪路。
葛肇煌是負責這項任務的最佳人選,他有兩重身份,一是軍統的一個小頭目,二是廣州地區洪門「護法」。
葛肇煌到達香港後把許多舊部集合,尊蔣中正為元首,開始反共任務,再次重組「洪發山忠義堂」。由於台灣政府的資金支持,加上原本軍人出身的組織性與武裝能力,勢力上一支獨秀,形成今天「14K」的雛形。
葛肇煌的舊部主要是49年逃亡香港的國民黨殘部。這些人逃亡香港形成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難民潮,港英政府當時把這些敗兵難民安置在摩星嶺公民村。
當時的香港,擁有不少偏激的也很有勢力的左派力量,他們想把這些已經繳械的蔣軍殘部攆出香港,因此時常去摩星嶺難民區挑起事端。而這些手無寸鐵但經歷了無數血戰的亡命之徒也不是好惹的。終於在1950年,這些亡命之徒和香港左派學生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這場沖突,讓港英當局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十多萬蔣軍殘部和他們的家眷遷往調景嶺,集中安置。
住在這里的敗軍難民當中,有個叫馬鶴凌的人,他妻子在難民營產下一子,成了難民營里最小的難民,他們給這個小嬰兒取名叫馬英九,日後成為了台灣地區的領導人。
調景嶺難民營的條件十分艱苦,這些難民中不乏有曾經的達官貴人或叱吒風雲的將軍,但不管曾經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同在社會的最底層。這里沒人管沒人問,新的秩序只能靠拳頭建立起來。葛肇煌與「十四號」的幫眾逃至香港,重建社團,被港英政府列為香港三合會組織。真正的洪發山總會已跟隨國民政府於台北注冊為合法社團,故香港當地幫派改稱葛家軍為14K以作識別,十四K的「K」就是國民黨(Kuomintang)的首字母。當時洪發山其他字堆雖然反對其自稱忠義堂系統,然而實力不足以改變抗衡有準軍隊組織力和武裝的十四號,隨幾十年歷史發展逐漸混淆外界也早已分不清細節,但14K之名的流傳下來還是讓知悉歷史細節的人領略其調侃意味,暗指葛家軍一眾是1949年後政治力產物並非傳系的洪門系統。
在1960至1990年到的三十年間,14K發展迅速,一度擁有20萬會員,擴展成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1990年代,不少成員漸漸向中國大陸發展。據1991年統計香港主要成員約有2萬人。在1960及1970年代,因協助反共,故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緊密的接觸及互動,然而近年14K已很少扯上政治議題,台灣政府方面亦停止資助14K。
由於其傳承清朝洪門的各種秘密幫規和儀式,加上獨有的三合會詩句和文化,一直是各個幫會中最具神秘性,且被視為源於洪門的正統大幫派,獨特的神秘色彩。有別於其他幫會,14K非香港土生土長,充滿政治色彩。龍頭葛肇煌於1950年代去世,長子葛志雄繼任,綽號「太子」,被視為洪門一脈相傳的正統孝字堆龍頭。
另外十四K還曾專門訓練了一支「12K金釵」女子特別行動隊,由女梟雄率領11名「美女蛇」殺手,巧使美人計引誘,曾大鬧九龍城,截劫毒梟、毒品,陷害某社團,打殺劫掠,無所不為,被譽為世界黑社會大舞台上的一大奇觀。
06
新義安
「義安」是潮汕的古稱,潮州府古代有段時間叫做義安郡,因為潮汕地區自古屬於義安郡,所以新義安又被香港人稱為潮州幫。源自1866年在萬安成立的潮州鶴佬幫。1919年,「萬安幫」分裂,"義安幫"另開山堂,並於1921年用「義安工商總會」名義向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署注冊。
向前是軍統頭子戴笠的心腹之一,在抗戰勝利之後,向前得到軍令,潛伏進香港從事間諜活動。向前潛伏到香港後,由於有軍統背景,便成了有潮州幫背景的「義安工商總會」的龍頭老大,聽命於軍統,從事間諜活動。
日本投降當日,廣州「洪門五洲華僑總會西南分會」會址為葛肇煌所佔領,改稱「洪門洪發山忠義堂」,並領封為洪門龍頭(三合會幫會龍頭),葛肇煌聽命於軍統局局長戴笠,並尊蔣中正為蔣總統。「義安工商總會」領袖「向前」也歸屬於葛肇煌部下,領「洪門太平山義安堂」堂主,並獲授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所以,新義安和14K鼎足香港的同時,又有著「血緣」關系。
1947年義安工商總會因涉及三合會活動而被取消了社團注冊,擁有國民黨軍銜的龍頭大佬向前,將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俗稱為「新義安」。
1953年,新義安龍頭向前被港英政府遞解出境至台灣。由其兒子向華炎執掌新義安。
1956年警方大舉掃盪幫會,新義安出現了敬義、義群、大好彩等分支,後經新向氏龍頭大手改革,確立幫會中的世襲制,為向氏世族,發展到1980年代,組織結構相當完善,設有「五虎」、「十傑」,並在各主要地區設有坐館。
1980年4月1日,香港《華僑日報》披露:1980年3月29日開始,警方大舉掃盪新義安,近50餘名坐館、紅棍、白紙扇等人被捕,成為1956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反黑」行動,並被繳獲一批現代化武器及黑幫文件。1994年1月8日,香港警方再次發動龐大的「掃黑」,拘捕新義安14名高層,警方一度估計新義安已發展到8至10萬會員,與和勝和同為全港最大的黑幫組織。
07
洪興的原型究竟是誰?
說了這么多,洪興社的原型究竟是誰呢?
網上普遍流傳的說法是新義安,但《古惑仔》的原作者牛佬是這么說的。27歲那年,他在電影院看周潤發主演的《我在黑社會的日子》,心有所感。三年後,自立門戶開畫古惑仔。
幫會名字取自三年前電影中的洪興,蔣天生模仿周潤發,山雞參照梁朝偉,而陳浩南取型劉德華。
當時電影中大佬多叫東哥,牛佬就故意取了南字,又從公司名中取了浩字,女主為了討喜,且符合口吃特徵,定名細細粒。
第一期故事,源自牛佬朋友吳志雄,也就是後來電影中的B哥。
按照牛佬的說法,洪興社完全就沒有原型,是來自電影。但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自己怎麼說已經不重要了。
藝術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
你可以說,洪興社源自14K,因為葛肇煌以蔣中正為尊,洪興老大姓蔣--蔣天生、蔣天養。
你也可以說洪興源自和合圖, 賴忠手下有十二名小幫派首領分別為馬騮王、方萬仔、豆皮梅、大眼勝、尖不甩、叻仔、袁坨坨、先生多、矮仔周、扁垯垯、駝背華於崩牙才,分管十二個小幫派 。洪興蔣先生下面也有12堂主:
1、旺角區揸FIT人 - 十三妹
2、尖沙咀區揸FIT人 - 太子
3、葵青區揸FIT人 - 韓賓
4、深水埗區揸FIT人 - 靚媽
5、銅鑼灣區揸FIT人 - 細B→陳浩南
6、北角區揸FIT人 - 肥佬黎→灰狗
7、屯門區揸FIT人 - 恐龍→山雞
8、西環區揸FIT人 - 無良→陳耀
9、九龍城區揸FIT人 - 細眼→伊健→亦龍
10、香港仔區揸FIT人 - 巴基→大飛
11、觀塘區揸FIT人 - 大宇→大天二
12、柴灣區揸FIT人 - 馬王簡→山雞
無論原型是誰,白駒過隙,往日江湖風雲已然不在,幾十年間,人間早換模樣。
非典中,香港夜總會生意一落千丈,非典後,尖東最旺門面,從夜總會變成擠滿遊客的金店和賣奶粉的葯房。
2004年,砵蘭街朗豪坊大型購物中心落成,紅燈區已成傳說。大型商場引入安保公司,社團無處收取保護費,就連代客泊車,也被電子貨幣結算取代。
前幫派大佬抱怨:現在古惑仔自己賺錢自己花,哪有人維護社團。以前出來談判,還互相尊重對方是什麼字頭、輩分,還擺酒念詩,現在誰講究這些?
特殊時期誕生的特殊黑幫已消亡,一同消失的還有重情重義的歲月。
劉偉強說沒有拍夠《古惑仔》,但拍不動了: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那團火已經弱了,拍《古惑仔》需要一把很熱烈的火,打個火機都有氣勢。
2017年大鵬拍《煎餅俠》,結尾時,古惑仔穿著皮衣,玩著打火機走來。影院中一片驚嘆聲,像重逢一個遺忘已久的夢。
⑶ 誰知道哪部是李幼斌演的國軍長官的電視劇或電影
這部電影是《太行山上》。李幼斌飾演朱懷冰,是國民黨頑固派將領,死心塌地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於朱德很是不滿,處處刁難。
《太行山上》是由韋廉、沈東、陳健執導,王伍福、宗利群、李樹生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5年8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故事。
(3)徐利群叫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其他主要角色介紹
1、朱德
演員王伍福
1886出生於四川大巴山區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5歲起就上山打柴,為家裡干雜活,吃苦耐勞,體魄強健。
雲南陸軍講武堂出身,滇軍當過旅長,在德國和蘇聯學過軍事,在南昌辦過教導團,有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戰爭實踐經驗。人稱「紅軍之父」、「游擊博士」,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痛擊阿部規秀。
2、彭德懷
演員宗利群
農民出身,久經沙場,為人耿直,說話率直,不苟言笑,對毛澤東和朱德有很深的友誼和感情,帶領軍隊和朱德並肩作戰。
3、左權
演員李樹生
早年習軍事於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和黃埔軍校,後留學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是我軍地道的科班出身的正規軍人和知識分子。他是八路軍總部中最忙的人。他在戰爭中運用現代軍事知識得心應手,對母親、妻子和女兒細致入微、柔情似水。
4、閻錫山
演員徐光明
閻錫山曾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4年,岡村寧次曾是其隊長,板垣征四郎是其教官,吐肥原賢二是其同學。蔣馮閻大戰,閻錫山與蔣介石打得昏天黑地,對付共產黨閻蔣又攜手聯合。
抗戰前,他與共產黨、紅軍鬥了十幾年,他與日本人、蔣介石和共產黨之間的歷史淵源千絲萬縷、錯綜復雜、非常微妙。閻錫山能在山西掌權三十多載的秘訣是:能夠同時在三個雞蛋上跳舞:抗日時准備聯日,擁蔣時准備反蔣,聯共時准備剿共。
⑷ 李幼斌版《亮劍》配角集錦,張大彪創紀錄,張國榮演土匪,其他人呢
感覺寫自媒體的人幾乎都寫過《亮劍》,從沒寫過的筆者也隨大流一回。其實說起《亮劍》來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了,還記得那時候筆者沒掙著錢不知道該送老爹什麼禮物過年,靈機一動送了套《亮劍》光碟,結果老爹一口氣看到盤都花了。為了曾經的紀念,寫一寫《亮劍》。
筆者這回不寫主角和大腕,李雲龍、田雨、趙政委、楚雲飛和孫儷都不寫,光寫配角們。畢竟本劇的配角們還是有很多挺出彩的。
謝寶慶
本來張偉這個名字已經夠魔性的了,謝寶慶扮演者名字更振聾發聵,張國榮。應該說張國榮(說著有點兒別扭呢)在本劇中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不管是那個銷魂的「迫...迫...迫擊炮」還是溜冰逃走的橋段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張國榮也在98《水滸傳》里出演了一個角色,店小二。
角色大不大不要緊,重要的是觀眾能不能記住你。
⑸ 唐國強與古月的不同,於和偉,王勁松的演繹讓《大決戰》比肩經典
電視劇版《大決戰》讓經典以新貌再現,令無數觀眾期待,一開播就登上播放量和熱度的第一位。從目前已播出的幾集來看與經典的電影版《大決戰》相比如何?
探案君認為一個字:難!難點有三,電影版《大決戰》的「大」,「真」,「妙」。
第一:「大」,沒有特效的年代,場面都是來真格的
電影《大決戰》的拍攝時間大約是在1989至1990年間,當時幾乎還沒有特效手段能達到如今以假亂真的效果。因而電影為了真實還原部隊大規模行軍和作戰的場面,總共動員了約13萬解放軍和15萬群眾參與,同時還動用了大量的坦克,飛機,火炮,艦艇等大型軍事裝備。
在直升機的航拍下,呈現了無數氣勢磅礴,恢宏壯闊的行軍與戰斗場面。以至於後來很多革命 歷史 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涉及到三大戰役的鏡頭,都是借用當年電影《大決戰》中的畫面。
場面之大,讓後來的作品與之相比,難。
第二:「真」,老將軍擔任顧問,嚴格把關戰略戰術
在電影《大決戰》的 歷史 和軍事顧問名單里,我們能看到張震,楊國宇,蘇靜這三個名字,而他們都是當年親自參加過戰斗的老將軍,電影中雙方統帥各部的戰略方針,作戰計劃,戰役指揮上都是由他們親自把關,使得每個戰役的各種細節盡可能地還原。
同時為了創作好劇本,幾位編劇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當事人的回憶錄。采訪了戰役參加者和有關人士300餘人,還實地考察了三大戰役舊戰場。因此電影中的戰爭場面都那麼真實,展示的 歷史 細節也非常考究,不論是從戰略角度還是戰術角度都具有專業軍事水平。
細節之真,讓後來的作品與之相比,難。
第三:「妙」,特型演員不負重任,經典台詞層出不窮
電影中主要演員就有50餘人,其中重要 歷史 人物的飾演者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型演員。古月飾演的毛澤東,蘇林飾演的周恩來,郭法曾飾演的劉少奇,盧奇飾演的鄧小平,宗利群飾演的彭德懷,馬紹信飾演的林彪等等,可以說電影中每一位角色不但從外形上都力求與真實 歷史 人物接近,同時深入挖掘了 歷史 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他們卓越的軍事才能 歷史 功績。
影片還通「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我只預備了一桌飯,卻來了兩桌客人」等精煉生動的台詞,避免了臉譜化,模式化的塑造了雙方統帥及高級將領的思想與性格,以及下級軍官,士兵和群眾的思想與 情感 。
表演與台詞之妙,讓後來的作品與之相比,難。
因而,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決戰》三部曲電影也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不可超越的經典,堪稱國產戰爭片中空前絕後的巔峰作品。那麼不少觀眾禁不住要問:想超越電影版《大決戰》確實難,因為以上三點已無法還原,那麼就意味著電視劇版《大決戰》很難成為又一個巔峰作品嗎?
探案君認為,目前劇集剛剛播出,現在下結論還為 時尚 早。但時代在發展,一切都在進步。影視技術突飛猛進,新一代的好演員層出不窮,觀眾的欣賞訴求也在變化,從目前來看,電視劇《大決戰》也有幾個亮點,可能讓它成為近年來最好的戰爭 歷史 題材影視作品。
亮點一:新老演員結合,一出場就立住人物
在電視劇《大決戰》中,唐國強飾演毛澤東,劉勁飾演周恩來,王伍福飾演朱德,郭連文飾演劉少奇,這幾位都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曾多次飾演 歷史 偉人的優秀演員,也都參與了備受大家歡迎的《跨過鴨綠江》和《光榮與夢想》兩部作品。可以說,革命 歷史 題材劇中有他們的參與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雖然唐國強與之前在電影版《大決戰》中飾演毛澤東主席的古月在與毛主席樣貌的相似度上存在很大差距。
但從1996年電影《長征》中首次飾演毛主席開始,唐國強逐漸摸索出一條,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特型演員在塑造偉人領袖上「像」的基本准則,而是在把握好偉人領袖精神氣質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特點,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更加生動活潑,帶有自我特色的「霸氣」毛主席形象,並贏得了觀眾們的認可,被認為是飾演毛主席最傳神的非特型演員。
或者可以這么說,如果說古月的演繹是「潤」,他演出了毛主席寬厚親和的一面,給人以一種「大家長」的親切感,那麼唐國強的表演則是「霸氣」,他是公認演帝王的專業戶,飾演的毛主席自然帶著一種讓人敬畏的霸氣。
或者還可以換句話說,古月飾演的毛主席抓住了他革命家和詩人的一面,瀟灑帥氣。唐國強飾演的毛主席抓住了他政治家和軍事家的一面,渾厚凝重。兩位演員都根據自身的氣質特點,再結合自己對角色的研究揣摩,用了自己認為最好的演繹方式,可謂各有千秋,同時也讓觀眾各有所愛。
電視劇《大決戰》的劇情以重慶談判開始,毛澤東主席也是第一位出場的人物。彼時他正乘坐飛機前往重慶,第一次乘坐飛機的毛主席難免有些緊張。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心直口快,讓毛主席深呼吸放鬆,不要害怕。
這時談判代表張治中將軍趕忙出來打圓場:毛主席是偉人,怎麼會害怕?
而此時唐國強飾演的毛主席卻十分風趣的回答:文白先生(張治中字文白),你把我抬那麼高,兩腳踩不著地,不踏實啊!
如此生動活潑且意味深長的話語,一下把毛主席真實接地氣的一面與智慧非凡的一面,雙雙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編劇的撰寫和唐國強的演繹下這句話聽著是那麼的朴實,但背後卻又能讓人輕易地聽出弦外之音外,「你把我抬的那麼高」顯然是毛澤東表達這次重慶談判是美國人和蔣介石為了各自的利益硬把自己給「抬」來的。「不踏實」無疑是在表達自己對於這次所謂的和平談判心裡沒底。
僅一句一語雙關的台詞,人物的性格,立場,智慧立現,看得出該劇以導演高希希為首的主創班底不容小覷。
另外,給人耳目一新,或者說驚喜的是由王勁松飾演蔣介石,於和偉飾演林彪,劉濤飾演宋美齡,寧理飾演戴笠。不用多說,這幾位都是近些年涌現出的最優秀的演員之一,均有拿得出手的經典作品。
此前,53歲的王勁松首次在電視劇《光榮與夢想》中飾演蔣介石,塑造了從北伐戰爭到抗美援朝時期的蔣介石,讓這個 歷史 形象很豐滿,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
探案君認為,曾在電影版《大決戰》中飾演蔣介石的演員趙恆多無疑是那個年代中最好的蔣介石特型演員之一,也是非常棒的老戲骨。
但可能是因為趙恆多本身的面相稍顯溫和,所以由他飾演的蔣介石從總體形象上看也更加趨於內斂,甚至有點悲情色彩。
而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比較陰鷙(zhì),大家可以仔細感受一下兩個人的眼神。因而趙恆多對刻畫該角色性格中「溫」的一面有餘,「冷」的一面不足。而演員王勁松的面容消瘦,眼神凌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角色「冷」的這一點。
毛主席在天上與他們風趣的唇槍舌劍,地面上由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正乘車前往機場准備迎接。可途中,蔣介石滿面陰霾,若有所思。最後做出決定:我不去了。
一場戲,一句台詞,蔣介石內心的變化,想處處壓毛澤東一頭的小心機,多疑的性格,出爾反爾,朝令夕改的作風,就全出來了。
前不久,於和偉在《覺醒年代》中飾演的陳獨秀先生讓人歷歷在目,無可否認他是目前中國最出色的男演員之一,當大家知道由他飾演林彪時會有前後不同的兩個反應。
首先是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
因為在不少觀眾,包括探案君的心目中,曾在電影《大決戰》中飾演林彪的馬紹信,毫無疑問是眾多革命 歷史 題材影視作品中最接近真實 歷史 人物的那一個,甚至也是表現最出色的。
在這一角色上,於和偉要想與馬紹信比肩而立,難度可想而知。但當看到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出場時,不禁又為他的表演叫好。
行軍途中,林彪在馬上都能睡覺,這也從某個角度滿足了觀眾們對這位 歷史 人物一到打大仗就非要在車里顛著才能睡著的「特點」。
被通訊員叫醒後還不忘略帶「起床氣」地瞪了人家一眼,這樣的戲劇處理手法融入了創作者們的合理想像和藝術加工,讓 歷史 人物一下就突破了在書本中乾巴巴的枯燥,而是有了活生生的趣味。不得不說,一下就激發起讓人想看下去的慾望。
再來看在《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刑警之海外行動》等多部高分作品中有出色表現的演員寧理。
特務頭子的身份讓他所飾演的戴笠在 歷史 上是一個令人諱莫如深的人物,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沒有特別多的展現,因而這個人物也給與寧理比較大的發揮空間。
在談判晚宴上,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神秘,最不可一世」的特務頭子一出場便是與周恩來的一場對手戲。
因為周恩來曾做過黃埔的政治部主任經歷過4期學生,雖然黃埔6期的戴笠沒有見過他,但還是出於黃埔的習慣先是稱呼周恩來為周主任,但隨即馬上又改稱周先生。
稱呼上的迅速改變,暗示著戴笠內心的慌亂,顯然,當面對正義凜然的周恩來時,戴笠的內心是有所忌憚的。在寧理的演繹下,驚慌和不安全都寫在了臉上和動作上。
尤其是動作,戴笠的兩只手一時間不知道是該揣兜里還是不揣?
極其生動自然地表現出一種戴笠害怕正直威嚴的周恩來此時對他不齒行徑發難的心理。
在經過一番交談後,見周恩來並沒有要為難自己的意思,戴笠又逐漸恢復平靜,自知理虧的他主動向周恩來保證談判期間的安全問題。
可以說,在以往眾多的影視劇中,這樣心裡層次豐富的戴笠還是頭一回見。不得不說,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基礎上,大膽,合理地塑造這樣一個人物,電視劇《大決戰》真的很敢拍,同時也讓這個人物成為迄今為止一個最特別的戴笠形象,頗有嚼頭。
亮點二:延續電影版的專業手法,幫觀眾看懂戰爭
相信有很多觀眾跟探案君有同樣的一個體會,那就是如今的戰爭片表現一場戰役往往就是指揮所里指揮員的一聲令下,之後就是大軍沖鋒,炮火連天,然後就是戰斗取得勝利。可以說有時候看得就是個熱鬧。
而電視劇《大決戰》則延續了電影版對待戰爭講解的專業手法,將劇情結合旁白和大量的 歷史 資料片,再利用如今先進的特效手段清晰地講解軍隊的部署和進攻的地形圖,通過這些讓觀眾全方位,立體地看懂一場戰斗,一個戰役的進程,以及重要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可謂是即做到了外行看熱鬧,也做到了內行看門道,給能看懂這些標注和箭頭的「軍迷」觀眾增添了不少知識點,也讓絕大部分觀眾通過這些細節至少能清晰地了解到一場戰役的時間和空間,增強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觀賞度,不會讓人看不懂和難理解。
亮點三:文戲武戲兼顧,唇槍舌劍與兩軍對壘同樣精彩
作為這部戲的兩位主角,毛主席與蔣介石的對手戲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在第一集中兩人你來我往,針尖對麥芒,明裡暗裡,見招拆招的單獨對話無疑是該劇文戲亮點的代表,簡直精彩絕倫。
蔣說,這次的談判是兩個黨之間的事情,是你和我之間的事情,一句台詞讓蔣介石的狹隘胸襟盡顯。
反觀毛主席則不同意這樣片面的看法,說這是全國人民的事情,我看,全國人民都可以過來一起談......毛主席講完,對方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為了打破這份尷尬,讓談話繼續,毛主席又風趣的談起了此次自己帶的帽子,是周總理特意為了這次談判找來的孫中山先生喜歡的款式,此劇台詞的目的再明白不過了,就是為了顯示出我們談判的誠意。
然而,蔣介石卻一如既往地曲解他人的意思,什麼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赫然眼前。
幾輪唇槍舌劍下來,簡直看得人冒汗,唐國強和王勁松的飆戲讓緩和的話語里始終綳緊一根較量的弦。緊張和過癮程度一點都不比戰爭場面差,編劇這對白寫的,真牛啊!因而這樣的好劇,也是萬萬不可錯過的。
我們曾用不可超越的經典,堪稱國產戰爭片中空前絕後的巔峰作品來形容電影版《大決戰》。而就目前來看,電視劇版《大決戰》有著豐富大氣的 歷史 ,有以小見大的細節
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有刻畫別致的人物
有激烈宏大的戰斗,更重要的是它著重於講清楚談判破裂,戰爭爆發,乃至我們最後取得勝利的前因後果。
相比於大多數只給結果的戰爭劇,顯然《大決戰》更注重過程和分析,因此用「比肩」電影版《大決戰》來形容電視劇版《大決戰》我認為並不誇張。
也正因為有越來越多如 《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光榮與夢想》 這樣比肩經典的革命 歷史 劇的涌現, 我願稱2021年為新主旋律劇又一次高潮的的開始。
⑹ 永不換防元旦能放映嗎
能的,《永不換防》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將於2021年5月在北京、新疆和田兩地開機,預計年內公映。『生命不止,使命不息,代代堅守,永不換防』的精神打動了我,兵團人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紮根新疆的精神更是令人動容。」北京吉鼎華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永不換防》出品人崔麗華在電影《永不換防》的啟動儀式上表示。
人間四月芳菲盡,萬象崢嶸喚新妍。一部兵團屯墾戍邊史,就是一部為國犧牲、熱愛祖國的歷史。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貫穿了兵團人的全部行動,構成了兵團精神的靈魂和旗幟。
恰逢建黨一百周年,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文聯、北京吉鼎華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新疆大愛無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群賢閣書畫院協助製作的兵團題材院線電影《永不換防》於2021年4月1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項目啟動儀式。
全國文聯原副主席劉蘭芳、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孫曉華、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畢文宇參加了本次活動。全國文聯原副主席劉蘭芳、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孫曉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歐陽東海、北京吉鼎華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人崔麗華在儀式上致辭。
百年時間,可以讓樹木成長為棟梁。要想講好百年故事,極其考驗策劃者取捨與創新的能力。
《永不換防》是由出品人崔麗華、周寧出品,導演周翀執導,編劇天火、辛華創作,著名演員馮遠征監制,陳炳強、梁丹妮、宗利群、張紹榮等知名演員主演。
民無魂不立,國無魂不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本片講述了第三代兵團人陳紅心,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展兵團,卻在經歷了成功和挫敗之後,最終理解了兵團人對這片土地的代代堅守。他從此發誓:「生命不止,使命不息,代代堅守,永不換防」的故事。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孫曉華表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專門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部隊,這樣一部講述兵團故事的電影,將使全國的人民都能夠了解到兵團人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影片背後還有個迷人的故事。」崔麗華說,直到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永不換防》的題材和故事內容所吸引,被影片中「生命不止,使命不息,代代堅守,永不換防」的精神所打動,更是被兵團人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紮根新疆的精神所感動,這個項目成為了至今為止我決定投資最快的項目!我希望能通過《永不換防》這部電影把兵團人的精神傳播出去!讓所有人都能知道真正的兵團!真正的新疆!
⑺ 電影《建國大業》的導演和演員表有哪些
劇組成員
出品人:韓三平 楊受成 庄澄 史東明 楊步亭 張國立
總導演:韓三平
總策劃:張和平
導演:黃建新 張國立
編劇:王興東
製片主任:高成生 陸國強
攝影指導:趙曉時
美術指導:趙 京
化妝指導:王希鍾
錄音指導:王丹戎
作 曲:舒 楠
主題曲:《追尋》
演唱:孫楠
★唐國強(飾演毛澤東)
這是他從1996年以來第14次在銀幕上扮演毛澤東,今年唐國強56歲,而1949年的毛澤東,正好也是56歲。經過多年的揣摩,唐國強無論是從氣質還是形象,都非常切合當時毛澤東的狀態。
★張國立(飾演蔣介石)
張國立透露,最開始自己辭演這個角色,就是因為覺得和人物外形差距大,後來在韓三平的多次勸說下才答應出演。他說為了讓自己的外形像蔣介石,「我拚命減肥!每天只吃一頓飯,餓得頭昏眼花,半個月時間,從146斤瘦到135斤。」張國立還表示,「一般特型演員化裝要花費很長時間,像我化蔣介石的裝,需要4小時。拍攝前還要墊鼻子,戴牙套,很辛苦。」
★許晴(飾演宋慶齡)
說到自己演的宋慶齡,許晴曾表示:「導演找到我,希望我演宋慶齡,說我特別合適。其實在中國,要找誰特別像宋慶齡是很難的,再說我也不是那種特型演員,我也不會迅速吃成宋慶齡那麼胖,還要扮成比我大很多的宋慶齡。他們看中的可能是我的『神似』吧,導演希望一個有『氣場』的人來演宋慶齡,於是找到了我。」
★鄔君梅(飾演宋美齡)
繼《宋家三姐妹》之後,鄔君梅再度扮演宋美齡,她說12年後再演宋美齡,自己演戲的感覺成熟了,連穿旗袍的感覺都不一樣了。談及和「蔣介石」張國立的合作,鄔君梅稱一到片場就喊張國立「darling(親愛的)」培養感覺。
★陳坤(飾演蔣經國)
在歷史上第一位飾演蔣經國這一角色的陳坤,給觀眾們展現了他前所未有的硬朗形象。製片人韓三平,導演黃建新、陳凱歌都對陳坤的表現贊賞有加,稱陳坤的表現出乎他們的意料。韓三平更是表示,陳坤演出了一個軍人的氣質。重頭戲是與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之間的父子之情和與馮小剛飾演的黑幫老大的沖突。
★李連傑(飾演陳紹寬)
他在片中一襲黑色制服、頭發梳得油亮。他的戲份是在吧台邊,喝著紅酒與一位老者聊天,台詞只有三句:「八年了,為國捐軀,那是種榮譽」、「再打?打誰?中國人打中國人,到時候我不幹」、「我要解甲歸田」。據悉,片酬過億的李連傑出演這個角色並不收取任何報酬。
★劉德華(飾演俞濟時)
蔣介石侍從室主任俞濟時戲份雖然不多,但台詞頗多,劉德華只花了12個小時就完成了自己的戲份。劇情講述蔣介石密謀在開國大典時轟炸北京,交由劉德華扮演的副官俞濟時來執行。但老蔣派出的飛機從台灣起飛,到北京要飛三四個小時,而且轟炸後飛機因油不夠很難飛回去了,當時俞濟時出主意,說希望借用韓國的美軍基地,最後遭到美軍拒絕,陰謀破滅。
★成龍(飾演記者)
客串一名采訪時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的記者,梳著那個時代比較流行的「包頭」,換上了當時流行的中山裝,成龍盡管只是客串一個鏡頭,據說帶了14個助手,當然成龍客串《建國大業》也是「零片酬」。
★黎明(飾演蔡廷鍇)
黎明在片中客串首屆全國政協會議民主黨派代表蔡廷鍇,他褐色西裝、背頭的造型,與其在《半生緣》中的沈世鈞極其相似。黎明表示雖然很多演員在片中都是客串,彼此無法見面,但想到這么多演員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里,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馮小剛(飾演杜月笙)
杜月笙是上海灘的黑幫老大,馮小剛的造型是黑色中式短衫搭配尼龍禮帽,典型舊上海風格的小圓黑墨鏡,身邊經常是十多位黑幫護衛,無論從扮相還是陣勢,這個杜月笙和他在《功夫》中扮演的「鱷魚幫老大」都有幾分相似。
★陳凱歌(飾演馮玉祥)
他的戲份出現在影片的開始部分,不過一出場就遇難了。作為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毛主席曾給他寫信邀請他參加政協會議。
★姜文(飾演毛人鳳)
毛人鳳是國民黨軍統頭子,姜文穿軍裝、叼雪茄,派頭十足。姜文的戲份也不多,他的重頭戲是與「蔣介石」張國立的秘密商談。姜文的台詞說得乾脆利落,導演韓三平也忍不住喝起了彩。
★陳道明(飾演閻錦文)
閻錦文是國民黨時期上海警備司令部高官,戲中講述毛人鳳要對當時民盟領導人張瀾和羅隆基動手,陳道明的主要戲份是以起義將領身份營救張瀾。因為這部戲里參演的大導演不少,除了總導演韓三平,還有黃建新、張國立、陳可辛、陳凱歌等4位執行導演,或許是擔心導演意見太多,陳道明在演戲時半開玩笑地問:「這么多導演,我聽誰的?」
★葛優(飾演盧廣聲)
據導演黃建新透露,葛優的台詞和場景相當有喜感。主要戲份是擔任解放軍團長的葛優,他的排長下屬向他報告,說前面有家地主的院子很大,又很堅固,大炮都打不過去,結果葛優過去發現:「這不是北京城牆嗎?怪不得那麼結實。」
★胡軍(飾演顧祝同)
顧祝同曾擔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胡軍在戲中也僅僅有3場戲、5句台詞、零片酬出演。對於安排演什麼角色,他從沒挑剔過,堅決服從安排。他說《建國大業》是電影圈的朋友們第一次聚這么齊,人這么多,很好玩,很有趣,關於戲份,「我比李連傑還多十多個字呢!」
★孫紅雷(飾演胡立偉)
胡立偉在戲中是《中央日報》記者,只有兩句台詞,但他采訪的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片中「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從兩側走下樓梯,在樓梯的交匯處握手留影。此時,孫紅雷第一個提問:「我是《中央日報》的記者,我注意到蔣主席和毛先生今天都穿了中山裝,請問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裡穿一樣的著裝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第二個問題是追問兩黨在政治和軍事上是否有共同點。
★章子怡(飾演文化界代表)
她扮演參與國旗設計方案討論的文化界代表。她梳起頭發,穿上卡其色上衣,胸口別著紅色的代表條,十足上世紀50年代的婦女代表,戲中她認為五顆金星的設計很好,非常令人激動。
★甄子丹(飾演音樂家田漢)
甄子丹透露,戲中自己的對白雖然不足10句,但是也不輕松,「這可能會是我所經歷的劇情中最嚴肅的一幕了。」他的主要戲份是有關國旗的評定,他將第一輪淘汰的五星紅旗選稿提選出來,堅持五星紅旗比較適合作為國旗。
★趙薇(飾演革命女代表)
她在片中與田漢、周恩來等人討論國歌國旗,她反對田漢的歌詞,認為歌詞不適合新中國國情。
★陳好(飾演傅冬菊)
陳好飾演片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人物之一的傅冬菊,在和平解放北平的過程中,她對父親的勸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人不但在國家大義的上同心同德,父女感情也是相當深厚。她在片中有4場戲,基本都是和父親傅作義演對手。本來她的戲已經在11日全部完成,但由於表現出色,突然接到導演組的通知,說後面又為她加了一場。
★劉燁 (飾演紅軍老兵)
該紅軍老兵因為喝醉而被取消參加閱兵,他不服氣要找毛主席評理,最後沖到閱兵現場向毛主席作報告。為了演好醉酒老兵,劉燁在戲前還特意喝了兩瓶啤酒,「醉酒大鬧」演得活靈活現,還受到陳凱歌導演的稱贊。
★張涵予(飾演神秘人物)
扮演一名毛主席身邊的神秘人物,雖然沒有什麼官銜,身份卻非常特殊。除了與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以及廚師范偉演對手戲外,還有一場內心戲。
★馮遠征 (飾演傅涇波)
扮演司徒雷登私人秘書傅涇波,有三場戲,劇中大部分台詞是用英文完成的。黃建新稱贊馮遠征可以拍全英文戲了。
★黃聖依 (飾演播音員)
扮演一名延安戰地播音員,穿著軍裝梳著兩條長辮子,年輕而靚麗,在片中她要表現出熱情的革命精神、高度的政治覺悟,把當時共產黨的施政綱領、部隊紀律和百姓心聲傳達給解放戰區。
★黃曉明 (飾演李銀橋)
李銀橋是毛澤東衛士長,與飾演毛澤東的唐國強和客串廚師的范偉大演對手戲。黃曉明參與拍攝的內容講述的是在1948年的轟炸中,他命令用擔架強行將毛澤東救出的故事。
★王學圻 (飾演李宗仁)
說起自己扮演的李宗仁,王學圻說:「我翻閱了不少資料,李宗仁在歷史上是一位帥才,也很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這部電影對他的評價很客觀。我扮演李宗仁在『形』方面肯定不能盡善盡美,但求在『神』上能夠貼近人物吧。」
★鄧超 (飾演徐悲鴻)
鄧超扮演愛國畫家徐悲鴻先生。不同於其他演員嚴肅的暗色系中山裝,他的造型是白色襯衫黑色馬甲,是為了符合徐悲鴻先生曾留洋國外的經歷。他在評選國旗國歌時力挺田漢,表現也比其他人更加活躍和輕松。
★佟大為 (飾演孔令侃)
孔令侃是孔祥熙的大兒子,佟大為在戲中西裝革履、小分頭、翹著二郎腿、驕氣的神情,頗有公子哥的架勢。佟大為說:「孔令侃可不是公子哥這么簡單,他在商界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公子哥的性格那隻是他的一面,因為他做生意確實是繼承了他父親的一些能力。
幕後花絮
對於張國立首次挑戰「蔣介石」,專業化妝師白麗君認為張國立和蔣介石有七分像,但同時建議張國立最好能再減點兒肥,就能更像了。
已經留起小鬍子的張國立,頗有蔣介石的神韻,如果再瘦一點就更相似了。「其實我最想演的是毛澤東。」張國立忍不住說了句實話。被問起對蔣介石的印象,張國立說:「就是纏著綳帶,拿著一把滴血的刀,屠殺革命志士。小時候受的教育就是這樣。」那為何會答應出演蔣介石?張國立回答說:「演員嘛,什麼角色都能演,而且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據張國立透露,之前韓三平曾邀約他出演另一部電影,但最後卻是一張空頭支票,所以張國立一度決定「不跟韓總合作」。「但這次不一樣啊,韓總跟我說,咱媽過生日,做兒子的是不是應該准備一份大禮?我說那當然是。那就演唄。」張國立說。
影片看點
一、大腕雲集
《建國大業》演員陣容可用「星光熠熠」來形容,幾乎囊括中國所有實力明星。除了主角張國立、唐國強,參與主演的有劉勁、劉沙、王學圻、陳坤、修宗迪、王伍福、許晴、王健、鄔君梅、王冰、王鑫,而姜文、葛優、孫紅雷、劉德華、陳凱歌、馮小剛、陳道明、陳寶國、尤勇、馮遠征、陳好、侯勇、江珊等都將在片中友情出演,分別對位扮演重量級政治人物。 另外還有國內頂級幕後製作團隊,如金牌編劇王興東,金牌攝影指導趙曉時,金牌化妝師王希鍾都傾情加盟此片,使《建國大業》更加金碧輝煌。
二、張國立陳坤演蔣氏父子
蔣介石由張國立扮演,這是他的首次挑戰,而陳坤出演蔣經國,與張國立上演一場父子戲。毛澤東則由「專業戶」唐國強扮演。
三、陳凱歌馮小剛甘心當綠葉
陳凱歌、馮小剛等導演加盟出演,讓這部題材沉重的主旋律電影陡增看點。 陳凱歌、馮小剛則將在影片里客串政協委員。
演員陣容
唐國強——毛澤東
張國立——蔣介石
劉勁———周恩來
王學圻——李宗仁
陳坤———蔣經國
史鑫———鄧小平
王伍福——朱德
趙雍———賀龍
劉沙———劉少奇
宗利群——彭德懷
尤立平——林彪
車曉彤——劉伯承
傲陽———聶榮臻
谷偉———陳毅
孫繼堂——羅榮桓
王軍———徐向前
葉進———葉劍英
修宗迪——傅作義
王健———任弼時
許晴———宋慶齡
鄔君梅——宋美齡
黃薇———鄧穎超
王冰———張瀾
金鑫———李濟深
友情出演
成龍———采訪李濟深的記者
劉德華——俞濟時
馮小剛——杜月笙
陳凱歌——馮玉祥
李連傑——陳紹寬
姜文———毛人鳳
黎明———蔡廷鍇
吳宇森——劉文輝
胡軍———顧祝同
徐帆——廖夢醒
陳道明——閻錦文
陳寶國——周至柔
尤勇———白崇禧
葛優———解放軍團長
馮遠征——傅涇波
畢彥君——羅隆基
侯勇———陳賡
陳好———傅冬菊
周星馳——周作人
甄子丹——田漢
趙薇———選國歌的女代表
梁朝偉——國民黨
曾志偉——報社編輯
孫紅雷——《中央日報》記者胡立偉
李幼斌——報社社長
吳剛———聞一多
仲星火-----黃紹
鄧超———徐悲鴻
李強———陳誠
黃曉明——李銀橋
佟大為——孔令侃
劉燁———紅軍老戰士
王學兵——解放軍王參謀
趙寧宇——劉亞樓
張涵予——潛伏特務劉從文
范偉———炊事員
孫興———俞濟時副官
陶澤如——唱票員甲
黃聖依——戰地播音員
劉儀偉——李璜
曹可凡——上海市市長吳國楨
劉樺———警察隊長
連晉———國民黨空軍將官
梁家輝——解放軍代表
馬躍——解放軍幹部
王寶強——解放軍戰士
郭曉冬——國民黨連長
陳紅——記者
章子怡——文化界代表
苗圃———文化界代表
沈傲君——文化界代表
寧靜———文化界代表
董璇———文化界代表
陳數———文化界代表
張秋芳——文化界代表
王雅捷——文化界代表
英達——文化界代表
馮鞏——文化界代表
葛存壯——文化界代表
趙寶樂——文化界代表
郭德綱——攝像師
龔蓓苾——解放軍女兵
何琳———解放軍女兵
楊若兮——解放軍女兵
車永莉——解放軍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