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說電影的伯樂怎麼來的
Ⅰ 伯樂怎麼形成的
有千里馬的存在在。沒有千里馬哪來的伯樂。
Ⅱ 伯樂以善於相馬聞名於世,伯樂到底是誰,他做了什麼
「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而且也大概了解它的意思,其實伯樂,也就是鑒別馬匹優劣的人,普通人是很難看出馬的優良的,但是伯樂只要一看,他就可以認出馬的功能來,那麼伯樂真實的名字到底叫什麼呢?他到底在這個方面做了些什麼呢?
聽到伯樂這樣說,楚王也只能夠跟著做了,結果不負眾望,這匹馬還真的是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因此,孫陽也被稱為名副其實的伯樂了。
Ⅲ 演員出道都離不開自己的伯樂,這樣的伯樂該怎麼去結識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演員們的出道也是需要伯樂的,而他們的伯樂要麼是靠自己的運氣,要麼是靠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師傅。
一、結識伯樂要靠運氣。周冬雨都是我們家喻戶曉的女明星了,她的出道就是因為結識了張藝謀這個大導演。大導演張藝謀在選《山楂樹之戀》的女主角的時候在茫茫人海之中就看中了周冬雨,這是周冬雨的運氣,自此之後周冬雨就一路順暢進入了娛樂圈中並且站穩了腳跟,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結識伯樂是非常需要運氣的。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結識伯樂的方式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無非就是靠運氣靠你的家人還有你人生道路上的師傅。對此,你還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可以在評論區里回復,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Ⅳ 「伯樂」一詞的來歷
伯樂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桿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里的重要地位。
伯樂在相馬事業上孜孜探索,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台灣大學畜產系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葯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志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
伯樂去世後,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見《伯樂墓址考》)
伯樂冢
成武縣城西北有伯樂集,伯樂集南有伯樂冢.村名亦以伯樂命名.《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跡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於此。」宋時,濟陰縣邊界極近成武,今伯樂集當屬濟陰縣轄,故《太平寰宇記》所雲之伯樂冢當為今伯樂集鎮南之伯樂冢。
伯樂姓孫名陽,而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過去,其家廟中還掛有:「伯樂宗風綿世澤,仲或孝感震家聲。」的楹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氏族人的淵源。韓愈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更加深了人們對伯樂的崇敬之情。也促進人們對伯樂冢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Ⅳ 伯樂為什麼叫伯樂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有一次,伯樂看到一匹馬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准備獻給楚王。走到王宮近前,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之聲,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
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這匹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伯樂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相馬學家,他總結了過去以及當時相馬家的經驗,加上他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寫成《相馬經》,奠定了我國相畜學的基礎。
Ⅵ 伯樂是什麼
伯樂(春秋時代人物)
伯樂本名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是古代春秋時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中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干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糊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飼)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飼)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伯樂相馬
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北邙山中有嶺,名曰太極嶺,嶺下有湖,名曰伯樂窪,為今孟津縣朝陽鎮所轄,傳說此地為伯樂隱居之地。
自古相傳伯樂是相馬大師。用於騎戰駕耕之用的馬,是由野馬馴化而成的。五帝時期,馬拉車的技術已經發明,經夏、商、西周三代,華夏族利用馬拉車形成的軍陣挫敗過無數次異族的入侵,創造了多次改朝換代的歷史,而車駕制度也日益完善,車的規制、駕馬數量成為等級和身份的象徵。天子貴族們很重視馬的優劣,周穆王得八駿,皆西戎所產千里寶馬,設天閑之廄以養之,又設內廄、外廄以養各地進貢之馬。至東周時期,諸侯爭霸,大國稱雄,莫不興兵耀武,廣選良馬,以服戎事。而相馬大師,為諸侯所敬重。伯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伯樂為晉國沒落貴族,精於相馬之術,見晉國大亂,渡河入洛,隱居於北邙山太極嶺中。當時,鬼穀子隱於雲楚,墨翟隱於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來。
一日,伯樂見一匹馬拉鹽車而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里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於天,如金石之聲。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齊、秦諸國遣使持金來購,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
周王屢求伯樂相馬,伯樂為其選千里馬四匹,周王將四馬共一轅,以駕天子之車。周王乘此,命御者揚鞭催馬,而四馬狂嘯,車不能行。周王大怒,將伯樂召至洛邑,責其相馬之誤。伯樂笑道:「四馬皆為千里馬,但大王的御者卻非善御之人,善御者需要選擇不同等級的馬共駕一車,以千里馬領轅,配以中下等之馬,主次協力,其車既快且穩。這比如治國,大臣們品德、能力有高下,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德能互補,同心協力,其國才能大治。」周王命御者按伯樂之法,選一匹千里馬領轅,配三匹一般的馬,果然駕馭甚便。周王大悅,欲聘伯樂入朝為官,伯樂辭謝。
鬼穀子的弟子蘇秦,入秦求官未果,千金將盡,意欲東歸,乃以余金買秦馬一匹,欲東歸後將此馬賣得高價。到洛陽馬市後,連續三天,無人問津。於是蘇秦到北邙山找到伯樂,伯樂見此馬雖非寶馬,也是一匹難得的駿馬,於是有心相助。次日,伯樂來到馬市,圍著蘇秦和馬轉了一圈,離千步後又連續回頭看了此馬兩次,眾買馬人一見,爭買此馬,蘇秦以十倍的買馬價將此馬售出。
鬼穀子的另一個弟子龐涓,素聞伯樂大名,適逢伯樂壽誕,鬼穀子就帶龐涓前來賀壽。此時伯樂的大弟子食河豚而死,而這位弟子自幼跟隨伯樂,師徒之情如同父子,見弟子死,伯樂並不悲傷。龐涓問其故,伯樂道:「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其味之美,也無它食能比。我多次勸他,莫貪口腹之慾而招來亡身之禍,但他不聽,前幾次垂釣河豚,蒸而食之,僥幸未遇其毒,今日又食,終於身死。世上的達官顯貴,皆是如此,貪名逐利,身死名滅,卒為人笑。」鬼穀子聞此,對龐涓道:「名利之害,甚於河豚之毒,弟子謹記。」龐涓不悅。後來龐涓貪暴奸詐,身死馬陵道。時人稱贊伯樂既善相馬,又善相人。
今孟津伯樂窪湖水已涸,湖邊有古井一口,人稱伯樂井;近處有峽谷,人稱伯樂谷;谷中有路,人稱跑馬道;有自然形成的山坳一處,人稱神馬圈。山下出土有唐代墓誌一方,上有伯樂窪之名。可見,伯樂相馬於朝陽的傳說由來已久。青山依舊,不聞馬鳴,只有山中的老人一代代講述著伯樂的傳奇故事。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里的重要地位。
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台灣大學畜產系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葯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志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
伯樂去世
成武文亭湖景區--伯樂相馬雕相
成武文亭湖景區--伯樂相馬雕相(10張)
後,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
成武縣城西北有伯樂集,伯樂集南有伯樂冢.村名亦以伯樂命名.《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跡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於此。」宋時,濟陰縣邊界極近成武,今伯樂集當屬濟陰縣轄,故《太平寰宇記》所雲之伯樂冢當為今伯樂集鎮南之伯樂冢。
伯樂姓孫名陽,而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過去,其家廟中還掛有:「伯樂宗風綿世澤,仲或孝感震家聲。」的楹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氏族人的淵源。韓愈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更加深了人們對伯樂的崇敬之情。也促進人們對伯樂冢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中國歷史大辭典》
詞條解釋1《淮南子 道應》中說伯樂是秦穆公的臣子,因年老推薦新人九方堙,九方堙辯馬不分雌雄顏色,穆公不悅,他指出辯馬要辨別內在精神,不是外在的體征。一說此伯樂姓名孫陽。 2指春秋末趙簡子之臣郵無恤,善架車和相馬,為簡子御(車夫)。趙簡子曾使其相馬出自《韓非子 說林》
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並且體貼它啊.
伯樂與九方皋的故事
《列子》載: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
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耶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馬也?"
對曰:"牝而黃。"
使人往取之,牡而驪。
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1)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660——前621年在位。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孫陽,以善相馬著稱。(2)子姓——子孫。(3)天下之馬—世上稀有的良馬。(4)若滅若沒——恍惚迷離的樣子。指「天下之馬」的內在神氣在外表的透露,很難把握。(5)若亡若失——似有似無的樣子。這兩句意即,鑒別「天下之馬」,不在它的筋骨毛色,而要洞察本質。(6)絕塵弭—— 謂馬賓士極快,四足落地不沾塵土,車輪過後不見轍印。絕塵,足不沾塵土的樣子。弭,消除。,通「轍」,車輪印。(7)擔纆——挑擔子,纆,本作「」,繩索。薪菜——砍柴。薪,柴。菜,通「采」。也是拾取柴草的意思。(8)九方皋—— 一作「九方堙」。春秋時善於相馬者。(9)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廣宗縣北。(10)驪——黑色。(11)色——指純色。 物——指純色。(12)千萬臣而無數——超過我千萬倍而不可計數。(13)天機——此處指天賦的靈性或內在秘奧。
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紀老啦,您的子孫中有沒有可以派去訪求良馬的人呢?」
伯樂回答:「良馬可以憑形體外貌和筋骨來鑒別,但天下稀有的駿馬,其神氣卻在若有若無、似明似滅之間。像這樣的馬,賓士起來足不沾塵土,車不留輪跡,極為迅速。我的子孫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他們識別良馬。但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稀有的駿馬。有一個同我一起挑擔子拾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gao),他相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請讓我引他來見您。」
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馬。過了三個月他回來報告說:「已經得到一匹好馬啦,在沙丘那邊。」
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
他回答:「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馬,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把伯樂召來,對他說:「壞事啦!你介紹的那位找馬人,連馬的黃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
伯樂大聲嘆了一口氣,說:「竟到了這種地步了啊!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萬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馬的內在神機,觀察到它內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現象,洞察它的實質而忘記它的外表;只看他所應看的東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東西;只注意他所應注意的內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有比鑒別馬還要寶貴得多的意義。」
後來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駿馬
Ⅶ 真有伯樂這個人嗎他是哪朝哪國人
伯樂,原名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曾經著有《相馬經》(或稱《馬經》)。伯樂相馬的故事至今也還在民間流傳。(參看「一顧之榮」)
但是,據說伯樂的兒子卻並不聰明。有這么一個故事:伯樂的兒子死讀了父親的《馬經》,去找騏驥良馬,結果卻得了一匹劣馬,根本不堪使用。另有一說:伯樂的《馬經》中曾說到良馬的額頭如何如何,眼睛如何如何,蹄子如何如何,他兒子把這幾條記住了。有一天,在路邊看見一隻大蛤蟆,便高興地對伯樂說:「這真是一匹良馬了!你瞧,它的額頭、眼睛,都跟您說的相仿,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又好氣又好笑,幽默地說:「這『馬』好跳,無法駕馭!」
這個故事在《朝野僉載》(相傳為唐朝人張族撰)和《藝林伐山》(明朝人楊慎撰)等書中都有類似記述。由於死記教條,機械地按照《馬經》去找良馬,結果鬧了大笑話。這就是「按圖索驥」這句成語的來歷。
那麼,為什麼不叫「按經索驥」,而叫做「按圖索驥」叫呢?傳說周穆王有八匹神奇的駿馬,每一匹都有一個高雅的名字,而且都健壯不凡,各有特色;有名的《八駿圖 》,就是後來的畫家根據傳說畫的那八匹駿馬的想像圖。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道:「穆王八駿天馬駒,後人愛之寫為圖。」因八駿有圖,上述的故事就被人叫做「按圖索駿」。「駿」和「驥」都是良馬,意思相同,「按圖索駿」因此又叫做「按圖索驥」。
明朝人趙汸的《葬書問對》中說:「按圖索驥者,多失於驪黃」。(「失於驪黃」是比喻只看外表,不顧實質而導致失敗的意思,參看「牝牡驪黃」)。
可見「按圖索驥」的原意,是批評死守成規、脫離實際和不知融會變通的。但是後來這句成語卻被用作另一種意思,即:根據具體的標示,去尋找需要的東西,就可以在復雜的情況下順利地找到。例如,按照分門別類的目錄或索引,就很容易從大量圖書資料中找出你所需要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詞句,這也可以叫做「按圖索驥」。
Ⅷ 眾所周知,伯樂原名叫孫陽,為什麼又叫伯樂呢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干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糊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飼)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飼)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
Ⅸ 人們常說的伯樂是誰,有關他的典故是什麼
孫悟空其實就是伯樂。
伯樂是春秋時期秦國一位大臣,名叫孫陽。是當時最權威的相馬專家,相馬就是選千里馬。他曾為秦穆公的軍隊挑選了無數的千里馬,經他挑選的馬都異常出色。他還親自為秦穆公選了一匹千里馬,秦穆公就是騎著那匹千里馬,攻下了十二個國家,稱霸西戎,為以後秦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關於伯樂相馬的故事己是婦孺皆知,在此不復贅述。
伯樂是怎麼死的呢?據史載,秦穆公三十九年,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任好死,葬於雍,用177人殉葬,「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促行、(釒咸) 虎,亦在其中,秦人哀之,為作《黃鳥》之詩」。本來伯樂也在殉葬之列,並且和那些陪死的眾臣僕關在一個大牢房裡,等著第二天活埋陪葬,但是就在當晚,宮中有一匹千馬突然有了感應,知道恩人將被活埋而死,於是不顧宮中禁衛森嚴,硬是拚命撞進監獄中,將牢門撞開,然後沖出重圍將伯樂救走。其它眾死囚見牢門己開,也蜂擁而出,瘋狂逃命,但是因為手無寸鐵,又無悍馬相助,哪裡逃得出去,最後都被獄卒和禁衛軍以及大內高手們給一一擒回。
本來秦穆公用來殉葬的人數是178人,因為178這個數吉利,(其實古人對於吉利數字這一套非常敏感和重視)後來因為伯樂跑了只剩下177人。於是有人向宮中祭司建議說再抓一人來充數,但是被祭司拒絕了。理由是:一、這些陪葬的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生辰八字俱與穆公無相沖者,如臨時再去找一位合適的人來相當難;二、當時因為陪葬這種殘暴的作法己經引起極大的民憤,如果再四處去挑選陪葬的人來,勢必造成極大的恐慌和混亂,於國家穩定不利;三、事發當晚,秦宮中的卜者(也可說是巫師)和祭司以為事有蹊蹺,因為一匹馬竟然不顧生死地要救走一個人,一定事關天意,所以他們認為秦穆公的陪葬人數177也是個天意,故不宜將此數再行強加變更。
卜者和祭司有所不知,其實伯樂的陽壽己盡。當177名陪葬者到達地獄之後,閻王親自檢查生死薄,發現少了一位,於是大發雷霆,當即差兩個勾魂小鬼去捉拿伯樂與千里馬,但是因為千里馬跑得實在太快了,當二勾魂鬼將伯樂與千里馬捉到地府時己超時十天,即伯樂多活了陽壽十天,這是嚴重違反地獄律條的,於是閻王在盛怒之下將伯樂與千里馬處於石刑一千年,人馬二石的地址就在東勝神洲的花果山下的一片草地上。石刑的意思是將人或動物具變成靜止的石頭,動彈不得。之後閻王還在說著氣話:以為你們跑得快是吧,這下我看你們還跑不跑?但是不一會兒,即有一個地獄判官壓低聲音附耳對閻王說:此千里馬陽壽未盡,如要罰也罪不當死,只寧受活罪。
閻王怒氣未消,絲毫也聽不進去,大手一揮:你怕什麼,有事我擔著,不用你擔心。然而沒過多久,這件事情竟然被天庭的玉帝知道了,而且派了調查組來查這件事情,閻王這才慌了神,但人證物證確鑿,難以抵賴,最後閻王被玉帝處於扣除薪水一年、扣發獎金三年的重罰。而對於伯樂與千里馬的處理則是這樣的:雖然伯樂觸犯了地獄律條,但是鑒於他具有無人能及的相馬才能,所以一千年後,伯樂一定要獲得自由,而且不得再入地獄坐牢。至於千里馬,雖然也犯了地獄律條,而且可以說是主犯,但是它這種知恩圖報的行為和精神己經深深的感動了觀音菩薩,於是她決定把它變成一條白龍,並讓其生活在西海,而且做了西海龍王敖閏的三太子。後來,因為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再次出面相救,才倖免於難,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等待唐僧西天取經。
詩曰:天人己乘祥霓去,此地空餘硬石頭,觀音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在一千年漫長的歲月里,伯樂靜靜地躺在花果山腳下的草地上,天天看著花果山,看著花果山上的猴子們自由自在地跳來跳去,它們一會兒爬到高高的樹枝上摘那鮮美的果子吃,一會兒又跳下來互相嘻鬧,伯樂是多麼羨慕猴子們的生活啊,他恨不得自己馬上變成一隻猴子,然後加入到它們當中去。但是這一切都是那麼遙不可及。即然自己不能動彈一點點,那就只有想像和幻想自己是只猴子了,他就這么想啊想啊,一直想了一千年,當他終於獲得自由的時候,當他終於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時候,竟然真的變成了猴子的模樣了。為此,他不僅不後悔,而且還特別高興,一獲得解放就立即跳入猴群裡面。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了美猴王。到這時,又有誰知道他就是一千年前的伯樂呢?
關於伯樂就是孫悟空的說法,大概有以下五點作為佐證:一、因為伯樂註定了跟馬有不解之緣,所以當孫悟空(伯樂)大鬧天宮即而被封為齊天大聖之後,經天庭常委會研究討論,最終決定讓他當了個「弼馬溫」。天庭有這么多官可以當,比如「弼牛溫」、「弼羊溫」、「弼豬溫」、「弼雞溫」、「弼鴨溫」,還可以是「弼虎溫」、「弼獅溫」、「弼狼溫」等等,為什麼偏偏讓他當弼馬溫呢?
二、伯樂原名叫孫陽,而孫悟空也姓孫,這難道是純屬巧合嗎?我看未必!
三、早在秦穆公時期,由於伯樂有異於常人的相馬才能,所以人們就己把他稱做神話中在天上專門管天馬的星辰神仙——伯樂。原來伯樂這個名字己經是天上一位管馬的神仙的名字了。由此我想,在吳承恩塑造孫悟空這個人物時是否是受到伯樂孫陽的啟發了呢?
四、在孫悟空跟隨唐僧西天取經之後,首先收服的竟然是玉龍三太子,然後才是豬八戒和沙和尚。三太子後被觀音變作白龍馬馭唐僧西去,前文說過,其實它原本就是一匹白馬。可見孫悟空與馬的感情之深厚。
五、孫悟空在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時,能夠憑著他那雙火眼金睛識別一切人物是真正的人物還是真正的妖怪,這與相馬技能何其相似乃爾!其實就是將相馬技術功能擴展了和增強了或者說誇張了而己。
六、孫悟空在伴隨唐僧取經途中,其實一直顯示著他的伯樂技能。因為取經路途艱難,總共有八十一難,而大多數的難都要請人幫忙,如果孫悟空不識人,不是一個伯樂,那麼它怎麼能夠清楚地知道到底哪些人才能夠幫助他順利地降妖除魔呢?
Ⅹ 伯樂指的是什麼怎麼樣才稱為伯樂
伯樂(a good judge of talent)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古代春秋戰國時期人。現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集人。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