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名著有什麼異同點
『壹』 文學作品對比電影有什麼區別
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有本質的區別,你這個問題提的好。當意識到電影與文學有區別時,便可以打破所謂的「文學價值何在」的偽命題了。這是我比較文學的一道題,答案會涉及到你問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至於人們目前對優秀文學的排斥,這真的是由影視導致的嗎?人們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隔絕,其實是商業化下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人們對藝術電影的隔絕與對優秀文學的隔絕並無二異。相反,電影在不自覺間以犧牲電影性的方式推得動了文學的發展。
『貳』 駱駝祥子電影和原著的區別
《駱駝祥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區別:電影版在人物的塑造上,較原作更有所發展。
區別有以下幾點:
1、祥子偷了駱駝回來,電影上有祥子給老者挑水的細節,書上沒有
2、祥子在街上遇見曹先生時,祥子要求送曹先生回家。書上曹先生拒絕了,電影上接受了。
3、虎妞到曹宅找祥子,她把祥子找出來,看見**時,電影中虎妞說了一句「要聽兩口子說話過來聽,在那裡聽不清楚」而書上沒有
4、書上對於楊家的描寫較詳細,而電影上幾乎忽略了
5、在茶館,書上是寫的馬爺爺讓其他車夫叫小馬兒進來,電影上是馬爺爺親自叫小馬兒。
『叄』 《簡愛》電影與原著有什麼不同
《簡愛》電影與原著不同的是,簡愛的好朋友在電影中是在她還小時去世的,而原著中是在簡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海倫才去世的,不過相同的是都是患肺病去世的。
在後來的簡登廣告被女管家錄用一直到簡遇見主人,也就是羅契斯特。在這里和原著又有不同,電影里的是在傾盆大雨中,簡去寄信時遇見羅契斯特,並間接使羅契斯特受傷,那時她還不知道那就是羅契斯特,後來回到城堡才知道。而原著中是在黃昏中簡外出散步,才與剛從國外歸來的主人邂逅。
《簡愛》影評
在影片表現方式上,這次新版《簡愛》與之前老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採用了倒敘加穿插描述的方法,從簡·愛離開桑菲爾德庄園開始講述故事,期間穿插展現了簡·愛童年時候的成長背景以及其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待遇。
影片之所以採用倒敘方式,是導演想更多地突出簡·愛作為一個女性。而新版電影中的服飾和攝影都非常地唯美,堪稱復古哥特英倫清新風,從外景的色調清冷到哀怨的配樂,也都更有力地突出了簡·愛這位主人公的坎坷命運及堅強性格。
『肆』 《聊齋志異》影視作品與原著的異同與為什麼
1、《畫皮》電影與原著《聊齋志異》主題的不同在於:原著《畫皮》隨著時代的發展,主旨大意的定位由清朝末年「對輕率納妾者的批判諷刺」轉變為當今社會對「世人正派行事,勿被華麗外表蒙蔽的警示」;電影《畫皮》則圍繞「愛情」展開。
2、《畫皮》電影與原著《聊齋志異》矛盾沖突的不同在於:原著《畫皮》將矛盾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的矛盾沖突表現在書生和惡鬼,第二部分的矛盾沖突表現在異人和王夫人;而影片《畫皮》就是一場愛情沖突。
《聊齋志異》作品鑒賞:
《聊齋志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
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入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斗爭意識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聊齋志異》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蒲松齡才華過人卻名落孫山,他對科場的黑暗、考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寫起來能切中要害,力透紙背。通過一些夢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
『伍』 名著與影視劇的區別在哪
其實看了這么多書,發現只要是稍微有點兒情節,稍微好看點兒的名作,基本上難逃被翻拍的「厄運」。
說是厄運太過誇張了,其實很多觀眾對原著並不了解,都是在看過翻拍的電影之後才去看原著的,從這方面來說,倒是電影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生活節奏那麼忙碌,看小說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而且……說句不太好聽的,小說比較費腦子,電影相對比較簡單一些。
當然了,本人的基本觀點還是在時間和精力的允許下,多看原著。
因為……
首先吧,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通常來說,小說的長度都比較長,《飄》的長度想必大家都已了解(恐怕有八九十萬字),《傲慢與偏見》算是短的了,也有三十多萬字。總體來說,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萬字之間。
這樣的長度,除非改編成迷你劇集,否則小說中的劇情是不可能在電影當中完全展現出來的。畢竟時間有限,兩個小時的長度,只能把大概的情節說一說,還是比較粗線條的。
這方面我可以舉一個例子,還是《法女》吧(sorry,大家一定聽煩了,只可惜我只看過這個而已,慚愧慚愧),電影拍得已經很好了,唯一在我心裡覺得遺憾的地方就是小說里我覺得最精彩的那段教堂獨白(一段讓人心裡很五味雜陳的哭戲)電影里沒有,還有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人也沒出現。我當然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因為除非拍成電視劇,否則必須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節刪掉,不然就成連續劇了,呵呵,呵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翻拍的四大名著,反正個人就不予置評了,雖然長度足夠,但是違背了原著的主題,唉……其結果當然是罵聲一片了
說到主題,改編作品時一定要對原著做一些變動的,這我理解,當時無論如何原著的中心思想不可以改動,否則的話,大致有三種結局:
第一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唾沫淹死
第二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板磚拍死
第三種,編劇先被唾沫淹死,再被板磚拍死(或者順序顛倒一下)
哦,忘了,除了編劇之外還有導演呢
說到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冒了出來,原著的主題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標准答案,之前我忘了在哪兒說過,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其主題的多重解讀性,那麼既然如此,即便是作者自己,可能也並不確切的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我們只能夠希望相關的導演和編劇能夠負責一點兒了,好歹多研究研究,這樣才對得起觀眾啊
再來說說什麼樣的小說適合拍出來,有許多作品的文學價值很高,但是拍出來相當無聊。有的小說本身並不是很有名,但是拍出來得很經典。其關鍵就是……還是時間的問題
就說電影吧,二個小時的時間必須把一個故事說清楚。所以不像小說那樣,可以平鋪直敘,可以埋設許多伏筆,甚至很多都是從主人公的童年開始講起的(《法女》里我看了七八萬字男女主角都還沒說上句話呢),你要是照著小說那麼拍,估計觀眾早就退場了。所以,一開始你不來個一見鍾情,英雄救美之類的怎麼對得起觀眾啊
適合拍攝的作品個人認為只要有兩個特點就足夠了:
第一:人物性格要有特點(基本上都不是普通人)。
第二:故事要曲折動人,至少也要有創意。
大多數的作品只符合一個,一般是第二個。要是兩個條件都具備的話……好像只有《飄》吧
在這里著重說一下人物特點:基本上有三種
第一種:讓人愛的,基本上男的是風流倜儻啦,神通廣大啦,女的是仙女下凡,楚楚可憐型。另外呢,我還發現,一般來說如果男主角是個富家大少爺會受到觀眾的喜愛,但是反過來,如果女主角是個豪門千金,好像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人……
第二種:讓人恨的,這樣的一般就是反面角色,為了或者情感或者價值觀或者生存的利益而干壞事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壞人演得好的話會比主角出彩。
第三種:讓人又愛又恨型的,這一種是稀有品種,通常會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般來說就是人物很優秀,但是性格有缺點,也有一些出身很悲慘的反面角色會被劃到這一類當中。這一類是最難演的。
總體來說呢,文本和影響的區別就在於你到底是在看什麼
文本看的就是:一流的作品看主題,二流的作品看描寫,三流的作品才看情節。
影響基本上看的就是視覺刺激,還有俊男靚女,(呵呵,我也是……)
莎士比亞的戲劇被翻拍的次數最多了,原因何在?除了作品本身極高的藝術價值之外,不可否認,莎翁的作品本身就是劇本,本來就是為了拍出來被人觀看的,只不過是舞台和銀幕的區別而已。
有的小說的劇本痕跡很濃,後來我一看相關資料,發現作者本身就是劇作家,這個小說寫出來就是為了拍攝的……呃
其實改編還是不費什麼腦子的,畢竟有原著的大批粉絲做基礎,應該不愁關注度什麼的。而且,事實上,大多數翻拍的作品中的台詞基本上都是照搬小說中的,省得費事了,呵呵
說到底,改編作品的成功與否關鍵就是影視與原著的契合度,如果你覺得在觀看的時候和閱讀的時候感覺一樣,那麼無疑是成功的。很多時候,不管是文本還是影像,它能夠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見仁見智的感覺。
小說可以通過很多的手法來展現一個大千世界,作者可以有很多議論來表達主題,但是在影視當中就不可能了,只能通過「鏡頭語言」,對白,動作,眼神之類的(為演技派鼓下掌吧)。
其實人都是矛盾的,也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想像書中的主角是怎樣怎樣,如何如何的,而當影視作品一旦把這種想像落到了實處,即便這種詮釋何等完美,何等努力,讀者多少還是會吹毛求疵,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讀者的想像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這個道理,就和斷臂的維納斯是一樣的。
最後說一句,其實看了原著之後有一個好處,就是通常外國的影片翻譯的字幕組都比較爛。而如果你讀過原著的話,你不必咒罵,你大可以高傲地蔑視,不必太注意字幕,當屏幕中出現錯別字的時候,你可以回憶一下小說當中這句台詞是如何描寫的……當然了,除非你的記性特別好,否則還是比較難以做到的,呵呵
『陸』 世界名著《簡愛》改編電影, 你覺得跟原著差別大嗎
小說《簡愛》是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電影跟原著相比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整體上還是還原了原著的精髓,所以電影《簡愛》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因為原著有幾萬字,而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所以電影在細節方面處理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變化上略有欠缺,所以沒看過名著直接看電影的人可能會對電影中的某些情節不是很理解,因為電影為節省時長而忽略了小說里的某個環節。
綜合來講,電影《簡愛》對女人公的性格上的塑造還是很貼合實際的,跟原著相比也有電影本身的亮點,非常值得一看。
『柒』 文學作品(原著)與電影的區別
文學作品能很深入的敘述人物的心理,細膩刻畫人物動作、神態。電影能用視覺、聽覺的效果明確顯示出當時的人物形象、場景、氛圍,但電影是直接將人物形象固定的展示出來,限制了觀眾對心目中人物形象的想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劇本是固定的,人物形象卻無法固定,人們可以按照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刻畫人物形象,也可以想像出合適的場景與之匹配。
文學作品與電影的區別我只能想到就這些,具體的東西還要自己體會,有經驗了,就知道哪個更適合自己了。
『捌』 為什麼很多由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跟原著差別很大
1.原著是精煉的很多都是語言對話以外的描寫,且占據了很大部分的篇幅,與電影的人物以對話的沖突顯然不符 2.原著內容不夠,需要再創作,需要去豐富著作的各方面不足和缺點,社會大眾是感情動物,而且也需要深層次去挖掘名著所要表達的東西,豐富社會大眾,於是就會差別大
『玖』 文學作品(原著)與電影的區別
其實就是詩與畫的區別,同樣是藝術,但是帶給人的感受不同。
原著是「詩」,而影視劇則是「畫」。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
看《紅樓夢》的原著,如果一百個人看過《紅樓夢》,則這一百個人心中的林妹妹形象一定是不一樣的。一百個人看過,必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產生。那麼林妹妹到底是什麼樣?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僅從文字上來看,我們只知道林妹妹很美,可是具體是什麼樣的美法呢?每個人心中預設的那個對名著所描繪形象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在閱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將自己心中的那個美的准繩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而當我們看電視劇《紅樓夢》時,由於人物形象是通過演員來表現的,那麼林妹妹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個演員的形象。這個形象一直定格在觀者的視覺里。想像的空間就要小很多。而當這個形象一旦成功定格,則當換掉原演員時,有很多觀眾就開始不適應了,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說某某演員把某某角色演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在視覺上定格了的形象,並不符合你心中那個既定了的、在對原著的理解的基礎上,想像預設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從觀者的角度上來講的,另外,從作者創作的角度來看,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名著的作者側重於語言的修煉,意境的展開;而影視劇作者更加註重視覺上的效果,如場景、特技之類的安排。
『拾』 《魯濱遜漂流記》電影和名著有什麼不同
區別挺大。看電影比看書要輕松,並且一看就玩事了。看書能夠通過文字更能感受到魯濱遜所遭遇的經歷感受。書上寫的有些畫面電影無法呈現,個人覺得看書的感覺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