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咪電影
A. 電影《媽媽咪呀2》主要講了什麼
《媽媽咪呀2:再次出發!》是由歐·帕克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阿曼達·塞弗里德、皮爾斯·布魯斯南、科林·費斯、克里斯汀·芭倫斯基、莉莉·詹姆斯領銜主演的美國電影,於2018年7月20日美國上映。2018年8月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在她媽媽不知道的情況下,女主角的「三個爸爸」在婚禮的前一日懷著不同的心情再次回到這個希臘小島上,一段混亂但有趣的故事就此展開。續集的故事仍將在這個小島上上演,但會講一些過去的故事,因此會有新鮮面孔加入。
B. 媽媽咪呀!的影片評價
《媽媽咪呀!》除了完美的編劇,更重要的自然是片中美妙的歌聲。梅麗爾·斯特里普、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唱歌足夠吸引眼球了。影片所有演員都親自演唱歌曲,雖非專業水準,卻同樣讓所有觀眾為之吸引。尤其是梅麗爾·斯特里普,在片中的演出完全能以「忘我」來形容,穿著工裝褲引吭高歌、蹦蹦跳跳,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全然不像個60歲的女人,表現得絕對敬業,絕對吸取了女主角唐娜精神的精華。相比之下,布魯斯南的演出略顯單薄了,高音部分也真難為他了,一首「SOS」似乎已經挑戰到他的極限了,到最後一場戲看他穿著閃亮的1970年代演出服起舞,「007」的風度可盪然無存了,不過觀眾愛看的就是這個 。(騰訊網評)
《媽媽咪呀!》找到了一張奇妙的配方。音樂、服裝、燈光、舞美等等構成綜合舞台效果的元素,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電影自身的故事,則是這張配方的靈魂所在。其故事十分有趣,又帶有些許傷感,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母女情還是三個女伴之間的關系,每一個人都能從這個故事裡獲得自己的感悟。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音樂也是《媽媽咪呀!》成功的關鍵。和一般音樂劇先有故事再找配樂的製作方式相比,《媽媽咪呀!》則一開始就將在西方唱片銷量僅次於Beatles樂隊的ABBA演唱組的歌曲,定為全劇的基石。(《解放日報》評)
《媽媽咪呀!》的故事並不復雜,但能將故事的懸念一直保持到劇終,讓它循序漸進地展開的,正是劇中精美而又帶有情感色彩的音樂 。(《解放日報》評)
C. 媽媽咪呀電影哪年拍的
《媽媽咪呀!》(Mamma Mia)是一部2008年的英美合作拍攝的電影,改編自1999年起公映的同名舞台劇,由環球影業及Playtone和Littlestar合作製作。
片名:《媽媽咪呀!》(Mamma Mia)
導演:菲利達·勞埃德(菲莉·達萊)
《媽媽咪呀》電影海報
《媽媽咪呀》電影海報
編劇:Catherine Johnson
配樂:ABBA/Benny Andersson/Björrn Ulvaeus/Stig Anderson
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皮爾斯·布魯斯南 / 柯林·菲爾斯 /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 朱麗·沃特斯 / 多米尼克·庫珀
類型:喜劇 / 愛情 / 音樂
國家/地區:英國/美國
語言:英語、希臘語
片長:108分鍾
上映日期:2008年7月3日希臘(首映)
2008年7月10日澳洲、紐西蘭和英國
2008年7月11日瑞典
2008年7月16日菲律賓
2008年7月18日美國和加拿大
2008年7月24日以色列
望採納!
D. 電影《媽咪》——一個母親的成長
電影《媽咪》——一個母親的成長
如果你是媽媽,在過程中是否有困擾?
如果你是單親媽媽或者夫妻兩地分居,自己帶孩子的媽媽,又會經歷怎樣的困擾?
如果你還未做媽媽,你能想到的做媽媽的最大困擾是什麼?
這一切困擾的根源是什麼?!
在看電影《媽咪》之後,完全喪失了分析能力,個人感受卻在觀影完的很多天延續不斷出來,有時是一串串的問題,有時是陷入深深的反思,有時卻痛苦得哭不出來,由《媽咪》引發的思考不僅僅是母子關系,還有現代女性的多重角色定位中的平衡,一個女人必將經歷三個重要的生命階段:女兒,妻子,母親,涉及到原生關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當然還包括各種職場關系。第一層的原生關系基本決定了我們未來的關系模式,我們的自戀程度,想到課上老師說的退化性自戀,現代客體關系理論認為,退化性自戀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系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循環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循環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同時養育者如果是情緒經常有問題的,則早期也同時會把自己的自戀失敗的暴怒反映出來,而在與嬰兒的互動中之間內化到嬰兒的心理信息處理系統中,成為嬰兒今後無意識判斷人際關系的某些基礎感情。所以在英國客體關系學家溫尼科特著名的錄像實驗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於和一位表現抑鬱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鬱了。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觀點:轉變的內化作用。長期如此,則對於嬰兒成人時候的人際感情能力直接產生影響。這也就是影響了嬰兒今後發展中的內部期待的基礎。(此處引用相關資料)
母親如果有這樣的障礙,試問她會建立怎樣的親密關系呢?
雖然影片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憑片中的少數信息,史蒂夫的父親是發明家,一開始也因為發明光波爐賺了些錢,但後來一些原因導致債台高築,甚至後來他去世後母子倆不得不賣了房子,父親去世後留下的是兩個大孩子,或者說這一家會不會其實就是三個大孩子?
父母都是感性而隨性的,那麼孩子該如何學習生活的規則感?如果父母過分親密而不注意在孩子面前的邊界,孩子會不會也會模仿而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關系過分絞纏,是否孩子會認為自己不過是家庭的第三者,而非家庭成員?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愛的可能都是自己,或者試圖通過改造對方來獲得成就感,形成共生關系,今天和朋友討論,他們說,越走越發現,其實和誰結婚都一樣!想想也對也不對,一個自我意識較高的自體會有較高的辨識度,故能做合適的選擇,並能不斷學習經營相處之道,也就有為自己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反之,一個辨識度極低的人,也註定了ta的選擇,跟誰結婚都一樣,除非中大獎碰到一個能引領自己的人,可是,你是更願意把命運交給手氣?還是交給自己?我現在認為一份不錯的親密關系會激發男性更有男性的力量,而女性更有女性的柔美,起碼做更好的自己,然後學著合作和尊重對方,就已經是福氣了。
此時,想引入紀伯倫詩歌《先知》裡面關於婚姻的段落:
你們一塊兒出世,也要永遠合一。
在死的白翼隔絕你們的歲月的時候,他們也要合一。
噫,連在靜默地憶想上帝之時,你們也要合一。
不過在你們合一之中,要有間隙。
讓天風在你們中間舞盪。
彼此相愛,但不要做成愛的系鏈:
只讓他在你們靈魂的沙岸中間,做一個流動的海。
彼此斟滿了杯,卻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
彼此遞贈著麵包,卻不要在同一塊上取食。
快樂地在一處舞唱,卻仍讓彼此靜獨,
連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單獨的,雖然他們在同一的音調中顫動。
彼此贈獻你們的心,卻不要互相保留。
因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們的心。
要站在一處,卻不要太密邇:
因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兩旁,
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蔭中生長。
一個客觀事實是:所有的正常愛的關系中都有自戀的因素。這里有一些程度問題。正常人的愛的關系與自戀人愛的關系的區別就是:正常人在愛的時候雖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但能意識到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於自己的慾望與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時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區別。
電影中的母子關系從一開始就充滿著暴力,不得不說這位母親大多數時候開放,性感,有女人味,有柔弱的情感,兒子身上也充滿著這些特質,但影片中重復著的鏡頭卻是兩人的相愛相殺,情緒的導火索一旦被點爆,粗口,失控,互相傷害,兩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躲進黑暗空間,他們似乎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著他們相愛,並定期循環,影片中,卡拉出現是母子關系的轉折點,卡拉因為語言障礙請假在家休養,她的出現打破了這對母子的封閉結構,卡拉帶給這個家庭混亂之後的另外一種秩序,個人覺得卡拉像是戴安的第二人格,在卡拉帶著史蒂夫做飯,整理房間,學習過程中,戴安也被帶動和感染著,他們變得由衷的快樂,而戴安也帶著卡拉喝酒大聲聊天,從壓抑的情感中獲得一定程度釋放,戴安找的工作像是家政類,個人在這里反而看到她的現實感,做自己能做的並感到快樂,而卡拉和史蒂夫也在規劃著考美國的藝術院校,空閑的時間三個人騎單車快樂的畫面始終停留在腦海中,如果說相互的虐進而上癮是一種模式,那麼快樂或許是這種模式的解葯,互虐的上癮會具有破壞性,激發人潛意識的死本能,那麼真正的快樂卻具有創造性,激發的是人潛意識的生本能,生與死,希望與絕望,堅持和放棄,有時就是那麼一線之隔,我們大多數不都在這兩者間博弈和掙扎么?
影片的第二個轉折點出現了,戴安收到信,是之前發生的史蒂夫情緒失控縱火造成別人大面積燒傷的事件,我想戴安對於這件事的處理始終是夢幻的,沒有真正面對,他們唯一的希望似乎就是對戴安有好感的律師,在他們三人的約見中,史蒂夫又失控在酒吧動手打人致使求助失敗,戴安在車庫聲嘶力竭沖史蒂夫憤怒的大吼種種過往經歷,史蒂夫選擇自殺,他覺得母親不愛他了,而戴安告訴他,我愛你會越來越多,而你愛我會越來越少!想到這么一句話:母子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影片中有個場景可能是觀眾難以想像的,戴安以帶史蒂夫和卡拉旅遊為名把他送入精神病院,在路上,戴安想像的場景:史蒂夫考上大學,畢業並遇到美麗的女孩,看著他們結婚……這場戲是一個媽媽成長的高峰,得體的退出,回歸現實接受孩子需要得到治療的事實,也心懷希望,絕望和希望這一對在此時戴安心中不再是那麼矛盾和沖突的事情,選擇成長還是在夢幻中繼續停留,戴安做出了一個母親的選擇和承諾,就像影片結束她在查閱資料學習一樣,也像她和卡拉的那一番話,這已經足以證明了她的成長。
哲學家弗洛姆是對母子關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認為:「母愛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希望孩子與自己分離。這里體現了母愛與性愛的根本區別。在性愛中,本是分離的兩個人成為一體;在母愛中,本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離為二。母親必須容忍分離,而且必須希望和支持孩子與她分離。
這部影片的核心與其說是母子關系,不如說是一個母親的成長進化史,打掉一層層幻想的泡沫之後,母親終將迎來她的落地修行時代,因為,自己是一切關系的根源!
E. 媽媽咪呀電影的詳細劇情
媽媽咪呀 Mamma Mia! (2008)
導演Phyllida Lloyd
主演Clare Louise Connolly克里斯廷.巴蘭斯基Ashley LilleyAmanda Seyfried茱莉.沃爾特斯梅麗爾·斯特里普Norma AtallahEnzo Squillino Jr.Juan Pablo Di PaceDominic Cooper
首映2008-06-30片長90分鍾
類型喜劇 歌舞 愛情 地區英國配音英語
劇情介紹
時間退回到1999年,那是希臘一座位置偏僻、風景迷人的美麗小島,堂娜和女兒蘇菲、以及蘇菲的未婚夫斯蓋伊在這里共同經營了一家充滿地中海風情的小旅店。
蘇菲與斯蓋伊的愛情即將修成正果,兩人都在為馬上就要來臨的婚禮慶典而緊張的忙碌著……蘇菲的兩位閨密陸續以伴娘的身份抵達小島,面對著自己最好的朋友,蘇菲終於忍不住說出了一直隱藏在心中的秘密:原來她無意中看到了母親的日記,發現有三個男人可能是自己的父親,他們分別是商人山姆·卡米克爾、探險家比爾·安德森和銀行家哈利·布萊特,蘇菲瞞著母親向他們發出了婚宴邀請。而這三個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人,已經出發踏上了回島之路,他們在這里都有一樁未了卻的心願:差不多20年前,他們都曾為同一個女人而意亂情迷過,並為她傷透了心,那個女人就是堂娜。
為了女兒的婚禮,堂娜特別找來了以前組band時的好姐妹,有妙語如珠的蘿茜,還有經歷了多次離婚、現在已經是個小富婆的坦妮婭……蘇菲特別將這兩位小姨介紹給了未婚夫斯蓋伊,並告訴他們,自己正在謀劃著為婚禮設計一個網站,藉此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島上,因為稀少的客源,致使小旅店的經濟來源非常不穩定。
當三個可能是蘇菲父親的男人同時登上小島時,需要一下子面對三個前戀人,堂娜多多少少覺得有點發懵,而她最終向蘿茜和坦妮婭透露了那個一直深藏在心中的不安: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誰才是蘇菲的親生父親……婚禮的前夜,一切該來不該來的人都聚焦到了小島上,每一個都不得不面對自己心中那個曾經被忽視的小秘密,當堂娜最終鼓足勇氣告訴蘇菲,她並不確定三個男人中,哪個才是她的父親時,山姆、比爾和哈利卻同時表示,他們為有蘇菲這樣一個女兒而感到驕傲,所以他們願意做她三分之一的爸爸。不僅如此,堂娜和山姆,似乎同時又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觸電的感覺——雖然有點混亂,但每個人最終都會找到那份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
背景幕後
追本窮源,《媽媽咪呀》中所講述的那個故事,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製片人朱迪·克萊默一直在積極地與阿巴樂隊(ABBA)的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碰面商討,就第一部與其樂隊息息相關的舞台劇《國際象棋》進行了大范圍的剖析,克萊默表示自己被裡面所蘊含的力量深深地感動了:「畢竟,是阿巴樂隊創作了《舞會皇後》,而如今它已經成為現代最偉大的流行歌曲之一了。」克萊默受到了他們歌曲中的戲劇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決定重新籌備一個舞台劇,不僅僅能夠收錄阿巴樂隊的音樂,還能利用場景的安排,賦予其一個全新的故事形式。比如說阿巴樂隊具有最特殊意義的《勝者為王》,通過堂娜這個角色的傾情演繹,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還有原名為《我的故事》的一首傷感歌曲——堪稱阿巴樂隊有史以來最具突破意義的作品,同時也是這個樂隊在美國當之無愧的Top10之一,則是讓觀眾的情感盡情地宣洩的一種媒介。
盡管《媽媽咪呀》的內容,與阿巴樂隊在音樂方面的貢獻以及其成員和樂隊的歷史無關,但最初的時候,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顯然並不想趟這個「渾水」,總之就是怎麼說都以搖頭來代替回答。然而製片人朱迪·克萊默卻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物盡其用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進行游說,勸說這兩個人同意他們的歌作為整個舞台劇的基本……直到1995年,克萊默的堅持不懈終於得到了回報,兩人點頭應允,但前提是克萊默必須得提供一個好的故事本子,足以承載這些經典的歌曲,於是,克萊默轉變方向,又開始緊鑼密鼓地尋找一個天分傲人的作家,時間一晃又過去了兩年……1997年,克萊默認識了編劇凱瑟琳·約翰遜,也意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那個具備著驚人的才華和情感的合適人選。
朱迪·克萊默向凱瑟琳·約翰遜簡要地概述了一下自己的要求,同時還對約翰遜解釋了一下,阿巴樂隊是如何同時捕獲兩個完全不同的年齡群體的喜愛的,因為他們的歌既有像這種適合年輕人、充滿了俏皮和天真的《親愛的》以及《舞會皇後》,也有更加成熟、極度反思、情感豐富的歌曲,比如說《勝者為王》和《懂我懂你》,所以克萊默堅持認為,阿巴樂隊的歌曲里本身就蘊含了一個能夠吸引幾代人的故事。
另外,朱迪·克萊默還感覺到,凱瑟琳·約翰遜似乎認為比約恩·奧瓦爾斯的歌詞裡面暗示的主題皆是一些與婚禮和假期有關的東西,克萊默回憶道:「我告訴約翰遜,必須要忘記這些歌,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說,沒有了這些歌,你的故事一樣精彩,一樣打動人心,而她確實採納了我的建議。」
音樂只是一種渲染氣氛的手段
對於凱瑟琳·約翰遜來說,為了這部舞台劇,她需要著手准備大量的前期工作,還將從A到Z仔細閱讀阿巴樂隊所有歌曲的歌詞部分,作為這一切的一個起點……約翰遜知道自己不得不建立一個游離於音樂之外的獨立故事框架,之後才是歌曲的有效選擇,來加強劇本的表現力度。隨後,約翰遜還意識到,她必須得時刻留意自己所選擇的阿巴樂隊的歌的曲速,它們的出現要完全符合故事發展到某一個程度時的節奏——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凱瑟琳·約翰遜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成果,最終她創造了一個暖人心房、令人振奮的好故事,講述了兩代女人不同的愛情觀,以及輕率的愛和成熟的愛所產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然後再在中間穿插了友誼、身份的註解以及願望的達成……約翰遜和朱迪·克萊默一致認為這樣的內容設定肯定能夠在所有人的心中引起相應的共鳴,對任何年齡段、不分男女、不論國籍,都能產生一股不容忽視的吸引力——就像阿巴樂隊的歌曲所達到的效果一樣。
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劇本之後,朱迪·克萊默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物色合適的導演人選,她竟然成功地說服了在戲劇界非常受人尊敬的歌劇導演菲利達·勞埃德加入進來。看過劇本之後,就連勞埃德也禁不住為之著迷,不過他關注的可不僅僅是阿巴樂隊的歌曲,還有整個作品中那難得一見的沉靜氣質,勞埃德有條不紊地總結道:「如果不提前聲明,甚至就連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本人也覺察不出來,這是一個根據他們的歌曲創作出來的故事。」
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阿巴樂隊和舞台劇工作組走得最近的是比約恩·奧瓦爾斯,他回憶道:「所有的事情都改變了,歌曲有的被接納,有的被舍棄。我還清楚地記得,凱瑟琳·約翰遜真的了解我們的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詞的含義,要知道這里可有上百首歌曲呢……而他們所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改變它們,而是融合它們。」
至於班尼·安德森,則是到了這個舞台劇第一次試演的時候才出現在劇院里的,他說:「我覺得,走進劇院的觀眾可能要被徹底地震撼住了,因為無論你之前是怎麼想的,看完劇之後,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媽媽咪呀》的奇妙之處。歌曲的運用非常棒,以一種充滿智慧的方式起到了連接上下文的重要作用,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我一下子就被凱瑟琳·約翰遜創造的一切所傾倒了,她現在可是我的偶像。」《媽媽咪呀》第一次面向觀眾正式登上舞台,是在1999年4月6日,地點是倫敦的愛德華王子劇院……到2005年6月,這部舞台劇正式公映第1000場,是百老匯中「壽命」最長的一部。
《媽媽咪呀》在倫敦公演沒多久,就有數家電影公司表示願意投資將其改編成電影……最終,由湯姆·漢克斯與加里·高茲曼合辦的Playtone電影公司,聯合朱迪·克萊默的Littlestar公司,共同擔起了改編影片的重任,身為製片人的漢克斯回憶自己當時看舞台劇時的情景:「差不多從第12分鍾開始,我就已經和其他觀眾一起站起來,隨著音樂輕聲哼唱。」另一位製片人高茲曼則表示:「將這部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一定要捕捉到這個故事在舞台上時所爆發的氣氛、能量和靈魂,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能保證帶給大家一部偉大的電影。」
F. 經典電影《媽媽咪呀》完整劇情~結局是什麼
最後也沒有搞清楚誰是女孩他爸,女孩和他們分別都交談過之後發現知道誰是他爸已經不重要了,同時皮爾斯南和梅里爾斯特里普解釋清楚了為什麼當年沒回來找她,發現他們還互相愛著對方。最後他們倆就結婚了,女孩和他的未婚夫決定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他媽的另外兩個老相好和他媽的那兩個朋友在一起了。。。
G. 電影 媽咪 講的什麼意思
電影《媽咪》[1]根據三個女孩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以一個誤入夜場工作女 孩若詩的人生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三個性格迥異的陪酒女孩的生活和夢想以及自我掙扎。故事劇情挖掘社會生活,主創團隊欲通過電影《媽咪》喚起處於迷茫期女孩的自我覺醒,希望她們能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從而不會受到不好環境的影響,而誤入歧途。
陪酒女孩有著有不為人知的辛酸,遭受無數的白眼與屈辱。為了生活,她們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卻痛苦掙扎,甚至反抗,但
卻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失去了自我,忘記了探尋人生的價值。故事借著陪酒女孩在夜店中的成長、改變及感悟,讓觀眾看到一個在社會中迷茫,覺醒,反抗
但卻又墜入深淵的另一個自己。讓每個人審視自我,剖析自我。
H. 蘭咪是什麼電影
是電影《黑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