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電影中增加哪些情節
❶ 電影《孔子》中都有哪些事件,當時孔子是什麼官職
大致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其中,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弟子會有相關「戲份」,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個性與經歷的。
《孔子》是由中影集團和大地娛樂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一部史詩電影。由胡玫導演,大致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首映。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❷ 孔子電影詳細介紹
導演:胡玫
領銜主演:周潤發 周迅 陳建斌
上映時間:2010年1月22日
劇情簡介:
《孔子》導演胡玫在接受采訪時詳細解讀了《孔子》的部分劇情。胡玫透露,電影《孔子》並沒有展現孔子完整的一生,而是描寫他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並挑選了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重要經歷進行改編。
墮三都:發生在孔子54歲左右的故事。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由此也與陳建斌等人扮演的三家產生了矛盾,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代表場景:孔子離家,悲憤莫名,在滂沱大雨中跌倒,映入眼簾的是一匹馬,孔子突然開始孤獨地仰天大笑。
孔子見南子:周遊列國第一站衛國時發生的故事。當時衛靈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而衛靈公的姬妾南子對孔子愛慕有加,並且邀請孔子到宮中談話。
代表場景:孔子在與南子見面後,出宮時遇到徒弟們的詢問,孔子為免引起弟子們對他產生誤會,便表示,如果自己和南子有私情,那就是「天厭之!天厭之!」
陳蔡被圍: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代表場景:孔子在被圍時依然講誦《詩》《禮》,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見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回國:在孔子周遊列國時,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魯國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後,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問他軍旅的本領是學來的還是天生就會的,冉求回答:「學之於孔子。」隨後季康子就決心把孔子請回來,當時孔子已經68歲了。
代表場景:齊魯大戰。這也是電影《孔子》中為數不多的大場面戰爭大戲,其中孔子弟子冉求更是表現出了非凡的射箭和駕車的功力,算是整場電影中動作戲最精彩的一場。
❸ 電影《孔子》中5個能體現孔子思想的鏡頭
這部電影不僅沒有體現出孔子的偉大,反倒是在很多方面貶損了孔子!
《孔子》(Confucius)是由俏佳人榮譽出品,張新建和劉子雲導演,王繪春等主演的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該劇藝術地表現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
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堪稱一部歷史文化巨片,一舉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同時獲「最佳美術」、「最佳音樂」單項獎,還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兩項提名榮譽獎。創造了一劇獨獲五項「飛天獎」的紀錄。
劇情簡介:
該劇根據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語,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孔子從十五歲有志於學到七十三歲壽終的一生。
孔子十五歲時,因看到三桓瓜分魯國軍權而有志於學,後其母顏徵在去世,孔子在其異母兄孟皮的幫助下娶妻,並得一子。孔子成年後曾任委吏、乘田一類的小官,同時廣開私學,教授弟子,還適周問禮於老子,聲名日盛。
❹ 電影孔子里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情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姚櫓、任泉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1] 。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聖先師"。
❺ 孔子電影哪些情節體現以禮治國
電影開頭就表現了 孔子的重禮思想。 作為中都宰的他去拜見魯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領路的侍從告知他無需如此, 他仍是認真行禮。 可見其對禮制的尊崇。 面見魯君, 提出以周禮治國,「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於此, 魯君任命其為大司寇, 讓他用禮制改變「君不君,臣不臣」 的現狀。 孔子應允。 正是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局面, 更讓孔子感受到「以禮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踐行這個思想主張, 其對禮制的推崇貫徹在他一生之中。
❻ 電影《孔子》哪些情節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❼ 孔子電影觀後,談談孔子有怎樣的思想魅力
孔子既是中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鮮為人知的政治家。電影《孔子》就選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為失敗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孔子51歲(即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到73歲去世跌宕起伏的後半生。其中主要的情節有:夾谷之會、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基本上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里所敘述的孔子生平主線一致,同時又融合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不時地穿插了《論語》中的孔子經典語錄,著力表現了孔子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顛沛流離的「喪家狗」形象以及為師為父的仁者情懷,藝術地再現了孔子形象的魅力,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真實而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孔子形象魅力之一——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諸侯征伐、民不聊生,社會極為動盪不安。在這樣的亂世,孔子卻一直堅守著自己恢復周禮、拯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他反對暴政,渴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的社會理想;他強調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試圖通過「正名」來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的君臣、人倫關系;他主張舉賢,要求「舉直錯諸枉,可使枉者直」(《論語·為政》);他主張「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孔子家語·相魯》),反對攻佔殺伐……孔子的這些為政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體現。
影片一開始,寫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實施禮治,取得了不錯的政績,回朝廷述職。因為魯定公的賞識和支持,孔子晉升為大司寇,這為他在全國推行禮治、實施自己的執政理念提供了舞台。彼時,魯國的朝政由「三桓」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把持,這也是孔子施政時要面臨的重重阻力。而私下裡,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漆思弓免受陪葬之死,已經與之結怨。之後,他隨魯定公赴魯齊兩國的「夾谷之會」,與齊景公和大夫黎
且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從齊國收回汶上三城,回國後出任代國相。隨即,為了打擊「三桓」的勢力而鞏固中央政權,他提出「墮三都」的舉措,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定公旨意,罷黜了孔子。至此,孔子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因此,當連魯定公都無奈地發出「戰敗了,誰還在乎你有沒有仁義」的嘆息時,我們看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敗命運。
孔子的為政時間雖短,然其能文善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無論是外交上獲得成功的「夾谷之會」,還是內政上歸於失敗的「墮三都」。尤其是魯定公十年的齊魯「夾谷之會」,更是彰顯孔子治國才能的高潮部分。會盟前,孔子謀劃為魯定公配備軍隊,並用善射贏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馬的支持。會盟中,孔子不僅化解了齊臣犁彌等人突然發難,還以奇招鎮住了齊國大軍。會盟後,齊人為孔子的凜然大義所折服,歸還了汶上三城。可以說影片中「夾谷之會」的場景,既體現了孔子文武兼備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孔子義正辭言的膽略和才智,較為真實地再現了孔子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
如果說,「夾谷之會」是從正面展示孔子的施政魅力,那麼「墮三都」則是從反面坐實了孔子的政治才幹。「墮三都」是指孔子建議魯君毀掉「三桓」私邑費、郈、郕的城牆,防止他們擁城自大、各自為政,以求打破「三桓」割據的局面,達到強公室、抑大夫、貶家臣的最終目的。是時,「三桓」之家臣勢大震主,故此議亦得到「三桓」的響應。先是郈邑被拆掉了;在拆除費邑時引發了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亂,孔子率魯軍平定了叛亂;最後拆除郕時,則沒有成功。至此,「墮三都」的計劃失敗。這一劑猛葯,不僅震醒了「三桓」,還驚動了鄰國的齊景公,他們一明一暗,合力剝奪了孔子的施政舞台。雖然孔子的政治生涯因之結束,但「墮三都」這一環節更讓我們見識了孔子那不可小覷的為政能力。
二、孔子形象魅力之二——顛沛流離的喪家狗形象
所謂「喪家狗」,通常是用來形容人凄凄惶惶、無所歸依的狼狽樣。這一說很符合孔子當時滄桑落魄的外表,然用「喪家狗」來比喻孔子,亦是對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雖然歷經坎坷,卻始終保持傲骨的一種褒揚。《韓詩外傳》有雲:「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顧望無人。(丘)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這既是孔子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孔子「喪家狗」形象的最好註解。
公元前497年,54歲的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十四年的顛沛流離生活。期間,他來往於衛、陳、宋、蔡、葉、楚等國,想勸說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根本沒有哪國國君願意採納孔子的建議。影片寫孔子冒雨離開魯國,跌進泥水裡仰天長笑的悲涼,可謂開啟了孔子輾轉漂泊於異國的「喪家狗」之旅,也是孔子為政理想得不到實現的一個縮影。
一路之上,即使是治國理念得不到實施、希望一次次落空,孔子始終懷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熱情,其當仁不讓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影片中寫衛靈公起初是很尊重孔子的,不僅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還懇請孔子能夠見一下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見到孔子,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孔子的愛慕之情,二人的談話內容也很廣,涉及了《詩經》、禮讓治國等問題。之後,南子請求衛靈公重用孔子,但衛靈公最終並沒給他什麼官職,也沒讓他參與政事。然因「未見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也因為預感到衛國即將大亂,孔子離開了衛國。他在衛國為政的願望也隨之化為泡影。同樣,其他國家也沒有為孔子提供為政的舞台。
一路之上,即使是身處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為絕境,始終坦然面對,將積極樂觀而又不失堅韌的人生態度落腳在具體的人生行為當中。影片中孔子離開衛國後,與弟子居於宋,在講學之際遭遇宋國大司馬桓魋派人砍樹破壞,孔子依然鎮定處之,神色自若地為弟子講誦《詩》《禮》。再如「陳蔡被圍」的情節,寫孔子與弟子於陳蔡交界空村中被困七日,眾弟子斷糧挨餓,有人不禁對老師產生了懷疑。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孔子雖然面容憔悴,卻用琴聲傳遞著「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堅強心境,並經受住了苦難現實的考驗。
一路之上,即使被世人誤解或嘲弄,孔子始終堅守「士志於道」的人生理想,堅持向自己的學生傳道。影片寫子路問津,招致了農人的嘲弄,還有人勸他隱居算了。面對這種情形,孔子僅是淡然一笑而過。尤其是當孔子與眾弟子失散又重聚時,弟子復述他人眼中的孔子,稱「東邊有個外鄉人,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得像喪家之犬」。孔子聞聽「喪家之犬」之語,開懷大笑,認可了這一說法。雖然時人認為孔子的道行不通,但孔子依然堅持向學生傳授君子的必修課「詩書禮樂」,傳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百業興旺」等治國理念。
總之,影片以散文式的結構展現了孔子周遊列國的困頓窘迫,一路遭遇飢寒交迫、戰亂逃難以及愛徒死亡,但他一直堅持傳道,慷慨悲歌,既讓我們敬畏和嘆服,又讓我們感受到孔子賦予「喪家狗」這一稱號的精神內核。
三、孔子形象魅力之三——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
雖然影片重點凸顯孔子的政治理想,但也不忘展示了孔子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從片頭弟子凈手聽孔子的諄諄教導,到結尾皓首窮經作《春秋》,始終穿插著孔子和眾弟子在一起的生活場景。尤其是周遊列國期間,師生之間患難與共的深厚情感,可謂催人淚下。孔子眾弟子尤其是漆思弓、顏回、子路、冉求等人的所作所為,既讓我們感受到孔子對弟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和領悟到孔子精神的偉大,又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孔子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
漆思弓是影片中虛構的孔子弟子。此人原本是季平子生前愛奴,因抗拒殉葬倉皇出逃,後遭追捕斷臂,被孔子收納為徒,一直隨孔子周遊列國,後來又隨冉求回魯國迎戰齊軍。因為他,孔子在朝堂之上雄辯群臣,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力主廢除人殉陋制,使得魯君最終廢除了人殉陋制。
顏回外表文弱卻意志堅定。顏回之死是影片中最牽動人心的一幕。為了搶救孔子的著述,他反復潛入水中抓取竹簡,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緩不過來了,可是孔子依舊抱著顏回屍體不肯放手,其場面令人震撼。
子路孔武有力,一路伴隨孔子左右,為老師保駕護航。後來,為了實現老師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衛國。子路之死則是影片中最悲壯的一幕。衛國動亂,子路為保護幼小的衛君,浴血奮戰,在生命垂危之際,扶冠就義,聲言:「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
冉求在陪伴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召回魯國做官,並在齊魯大戰中率領魯國軍隊取得勝利。交戰時,冉求展示了非凡的射箭和駕車功力。戰後,當季康子問他軍旅的本領是學來的還是天生就會的,冉求回答:「學之於孔子」。他不求任何賞賜,只是一再地殷殷懇求能讓自己的老師回國。在冉求的努力下,68歲的孔子最終回到了魯國。
本片的不足之處,就是對「子見南子」事件的處理。「子見南子」是事實,然因史載簡單,為後人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然影片將南子想像成孔子的知己,甚至讓她死時腦海中依然浮現孔子的影像,實在是一大敗筆。尤其是南子所言:「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樣的設置,讓愛師如命的顏回、子路、冉有等眾弟子情何以堪?孔門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難道真的就找不出一個懂得孔子之人么?
總之,電影《孔子》以非常嚴謹的創作態度展示了孔子推行禮樂仁和的大同世界的艱難歷程,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聖人」光環,將其還原為「人」,表現了孔子終其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個人性的、鮮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恰如導演胡玫所言:「我們都聽過孔子這個名字,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事跡。也許我們也在背『四書五經』,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電影是一種先進而又行之有效的傳播手段,我想通過它,讓孔子走出《春秋》和《史記》,走進現代人的視野。這也是我拍攝電影《孔子》的初衷。」確實如此,影片不僅多方位地再現孔子形象的魅力,還讓我們看到孔子的仁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