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腦的年代電影怎麼拍
1. 沒有電腦、沒有PS的時代,電影字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在以前沒有電腦,沒有ps的時代,電影字幕都是靠老手藝人手寫出來的,電影字幕在做的時候非常的費時間,所以他們非常的值得我們敬佩。
而且電影的字幕,在那個時代不只是電影的一個附屬品,更多是一種藝術品,承載了老藝術家們對字體的理解,以及他們對這部電影的想法,所以每一部電影的字幕設計師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的,和電影製片人一樣,是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同時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去銘記的人。
2. 沒有WINDOWS的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做的
其實不光80年代沒電腦的時候,就連90年代前後也沒有多少使用電腦的特級。大部分都是膠片疊合的,比如,藍背景的你加上大山的圖片,然後把你的藍背景去掉,就是你在山前的效果了。那時候的技術只能去掉藍色的背景。這是那時候常用的手段。
3. 沒有電腦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議的電影場景,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沒有電腦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議的電影場景,都是怎麼做出來的?——美術師們變出來的。普通觀眾說到電影,首先想到的是這是誰主演的?導演是誰?影片放映完,那滿滿一屏幕的幕後工作人員名字,習慣看完的人卻寥寥無幾。除非,宣傳里說的異常精彩的影片彩蛋預告放在幕後工作人員之後。
楊占家老先生現在早已不再出入片場,他用自己的經歷,通過口述,整理,寫成了一本非常有生活氣息的從藝錄——《因為我有生活》,通過老電影美術師的匠心,告訴現在的我們,沒有電腦,只有手繪的年代,他是怎麼讓一部電影順利完成的。
4.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電影是否有合成技術
有。而且還有很多,包括最實用的背景合成技術——活動遮片,最早的幻境技術——疊印。另外,最早電影人用的各種曝光技術,遠近交替技術都是很不錯的合成剪輯技術。並且很多都在一些常用的視頻編輯軟體有所保存,如果想具體了解,也可以去試試這些軟體,如會身會影。我們看到的2000年以前絕大多數常用的電影特效都有非數字化技術製作版本。數字電影特效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特級的數字化。三維技術是最重要的一個替換傳統特級的電腦特效類別,但即便今天三維技術如此發達,仍然無法替代所有的傳統特技。有一天確有可能有完全電腦製作的擁有令人無法分辨的真實感的電影,但幾乎可以斷言,這種電影不會完全替代傳統電影技術。
5. 沒有電腦的年代,電影的開頭字幕和片名是如何做的
電影字幕(Movie titles)
字幕由簡.安德森(Jane Anderson)導演的一部夢工廠電影。字幕由IMAGINARY FORCES設計與製作,卡林.方擔任創意總監,製作人為格里格.塔爾梅奇
當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工作室體系的至上地位開始被打破的時候,新一代獨立的美國製片人與導演如奧托.普列明格(OttoPreminger)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很渴望藉此使他們彼此之間區分開來,也渴望將他們自身與電視日漸逼近的威脅剝離開來。他們標注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各不相同的平面識別系統。
《卡門》(carmen Jones,1954)是最早運用這種新的視覺區分方法的電影之一。它那具有結合力的平面識別系統是由素爾.巴斯(soul Bass)創作的,他是電影字幕設計最重要的先驅之一。
在此之前,電影致謝名單的宇幕設計,是畫在玻璃上,覆蓋於圖片或適當的背景幕之上。成立於1919年的Pacific Title,曾為《爵士歌手》(Thc Jazz Singer,1927)、《飄》(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賓虛》Ben Hur,1959)製作字幕。Pacific Title中的藝術家對電影流派的反應遠勝於他們對其主題的關注。他們所製造的一些視覺慣例中,就包括用於西部片的以畜欄為背景的木頭-穀物拼成的字體,以及為營造羅曼蒂克風情使字體設計的背景是蕾絲花邊或泛著漣漪的綢緞波浪。在這種時代背景中,巴斯的作品是革命性的。
巴斯所做的就是確認一部電影最能引起共鳴的隱喻,並為其創作出一種象徵性的闡釋,以作為字幕設計系列的基礎。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巴斯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平面字體設計的革新。他為電影《金臂人》(The Man with Golden Arm,1955年)選擇一條抽象化的推力臂,以使人聯想刊電影對海洛岡上癮的探索;對於《你好,憂愁》(Bonjour Tristesse,1958)選用是孤獨的眼淚;而對於《桃色血案》(Ariatomy of a Murder,1959)則是從一具屍體上剪出來的一張報紙。
巴斯的創作依然為今天最成功的字幕設計師提供著靈感之源。在這些設計師之中,就有卡林.方(Karin Fong)。她是洛杉磯一家公司Imaginary Forces的合夥人。她的作品在不斷變換領域的同時,一直堅持其機智特性,強凋製作的物質工藝及發自內心的繪畫訴求。她為許多長片所作的設計已贏得了眾多獎項,這些影片包括《復仇者》(TheAvengers,1998),《楚門的世界》(TheTruman Show,1998)、《霹靂嬌娃》(charlie』sAngels,2000)、《幽靈鬼屋》(The Haunted Mansion,2003),《戴帽子的貓》(Dr.seuss』The cat in the Hat,2003)和《地獄男爵》(Hellboy 2004)。
其中,方最近的作品是為電影《來自俄亥俄的獲獎者》(The Prize Winner of Defiance,Ohill,2005)所作的系列設計,電影源自伊丈琳.瑞安(Evelyn Ryan)——20世紀50年代一位熱情的家庭主婦和10個孩子的母親——的真實故事。她的丈夫似乎無法做到家庭的收支平衡,因此,富有進取心的伊夫琳通過參加並多次贏得jingle-writing競賽,維持了這個家庭財政的順利運轉,並藐視了當時的社會習俗。為了使電影字幕設計營造出當時人們參加競賽的氛圍,方與她的設計團隊直接採用了來自20世紀50年代的真實競賽方式、獎勵、圖像與廣告。
「對我們來說,保持那個競賽時代的真實性是很重要的,」方解釋說。「從審美上看,我們保持了字幕的鼓舞人心和感人氣息,表達出對這位女性的機智多謀和奉獻於家庭的贊美。我們的目標,是讓觀眾進入那個時代的環境與社會.並使他們理解jingle-writing的博彩本質。
引用:http://www.fotoav.com/read-article-301.html
6. 在沒有電腦的時候,電影特效還有字幕是怎樣弄的
特效是通過一幀一幀的剪接出來的,如《西遊記》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字幕是在菲林上用人手寫上去的。一秒鍾是24幀,以前的剪接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7. 80幾年代的彩色電影電視劇是怎麼製作的,當時好像還沒有普及電腦,怎麼剪輯的呢
電影膠片,一秒12張,有點像醫院拍的X光片,用剪刀手工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