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羅伊賽電影哪裡可以觀看
❶ 乒乓球的發展有哪幾個階段
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六大階段
第一階段(1926~1951 年)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全盛時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為體育項目在英國和匈牙利開展較為廣泛。嗣
後,前德國、南斯拉夫、瑞典、奧地利、奧大利亞、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國、埃及等國都較為發達並參加了世界比賽。1926 年~1951 年共舉行了十八
屆世界錦標賽,錦標賽的地點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歐洲國家。參加
比賽的也主要是歐洲隊。在十八屆錦標賽共 117 項(本應 118 項,由於第十
一屆女單決賽沒有能確定冠軍,故為 117 項)冠軍中,除美國選手取得 8 項
冠軍外,其餘 109 項全部為歐洲選手所得:匈牙利獲 57.5 項(有 3 項雙打與
奧地利及蘇格蘭選手合作),成績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項(1 項
混雙與羅馬尼亞選手合作);英國 10 項;奧地利獲 5 項;羅馬尼亞獲 4.5
項;法國獲 4 項;波蘭獲 1.5 項;蘇格蘭獲 1 項。這里找不到亞洲和非洲選
手的名字。因而,這段時間歐洲占絕對的優勢。
在技術上,這段時間的前期,主要以歐洲的穩削打法佔主導地位。當時
由於網高(17 厘米),台窄(寬 146.4 厘米),球軟,因而有利於削球打法。
第十一屆錦標賽之後,對規則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寬到 152.5 厘米,
把球網高度降到 15.25 厘。與此同時,限制了比賽時間,規定了「輪換發球
法」,這些改變為攻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此,削攻結合的打法逐漸發展
起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以攻為主的新打法。但由於攻球技術尚未達到足以
能對付削球的程度,因此,這一時期以削為主和削攻結合的打法佔居世界乒
壇的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1952~1959 年)日本隊進入世界乒壇
日本乒協於 1928 年就加入了國際乒聯,但他的隊伍邁進世界乒乓球錦標
賽行列卻是 1952 年在孟買舉行的第十九屆比賽。盡管他們首次參加錦標賽,
但卻震動了整個世界乒壇。他們以直握球拍長抽進攻型打法展現了它的鋒
芒,奪得女團、男單、男雙、女雙冠軍。其後,又在第 21~25 屆的世乒賽中
蟬聯男團桂冠,獲第 19、21、22、23、24 屆男單冠軍,第 23、24、25 屆女
單冠軍以及多次女雙、男雙、混雙冠軍共 24 項。尤其是在第 21 屆界男、女
隊同時獲得團體冠軍。到了第 25 屆達到全盛時期,日本隊奪走了 7 項冠軍的
6 項(男單冠軍為中國的容國團所獲),女單、男雙、女雙均是在他們自己
隊員之間進行爭奪。
日本隊取得偌大成績的原因,一是有所發現,佐藤博治在第 19 屆比賽中
成攻地運用了海綿拍,在一定意義上將乒乓球技術推進到快速階段;二是打
法的獨創;三是運動員勤奮努力。他們的技、戰術獨具一格,並在這一階段
中始終堅定不移,從而沖破了歐洲的削球防線,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優勢的
歐洲「禁區」,而將乒乓球技術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乒乓球運動的優
勢從歐洲轉到了亞洲。
第三階段(1959~1969 年)中國和朝鮮隊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當日本處於高峰狀態時,中國運動員容國團以其獨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屆世乒賽中連續打敗許多世界強手,為我國奪得
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961~1965 年,中國隊又以獨特的快速進攻打
法和旋轉多變並配以有效反攻的積極防守打法,獲得 11 項世界冠軍。在第
28 屆世乒賽中,中國隊獲得 5 項冠軍,標志著中國男、女隊均進入世界先進
行列。中國隊的成功,把這項運動在快速和技術全面發展方面推向了一個新
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中國創造的具有「快、准、狠、變」獨特風格的近台快攻和
「穩、低、轉、攻」為技術風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術大大向前推
進了一步。
六十年代後期,中國隊沒有參加第 29 屆和 30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
項錦標在日本與歐洲和朝鮮各隊之間進行爭奪。進步較快的朝鮮男隊,在第
29 屆中連續打敗許多歐洲強隊,獲得亞軍,女隊也成為世界強隊之一。這兩
屆的大部分冠軍還是被日本運動員奪走,瑞典運動員獲 29 屆男雙冠軍,前蘇
聯女隊獲 30 屆團體冠軍,這表明歐洲水平開始回升,但亞洲仍處領先。
第四階段(1971~1979)。歐洲的復興
歐洲人從五十年代負於日本,六十年代敗於中國之後,整整用了 20 年的
時間,經過反復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終於明確了自己技術發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歐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點和中國快攻技術的優點,
創造了適合他們特點的以弧圈為主和快攻結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奪取 31 屆男單冠軍。32 屆瑞典男隊又獲團體冠軍。33 屆的男單決賽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兩國選手中進行。到了 35 屆匈牙利選手從中國隊手中奪走
了男子團體冠軍。在此期間,歐洲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運動在
歐洲復興,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以及世界其它各國
乒乓球技術的發展。
第五階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國,中國打世界
中國隊在第 36 屆世界錦標賽中奪得 7 項冠軍後,世界乒壇各國選手都以
戰勝中國隊為目標。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國隊雖幾經波折,但終於頂
住了來自世界諸強的沖擊,在 37、38 屆和 39 屆世界錦標賽中均獲得六項冠
軍。這其中不乏令人嘆為觀止的經典之作。
37 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在爭奪小組第一和最後決賽時,兩次與新崛
起的瑞典隊相遇。小組賽時中國隊埋伏了蔡振華,瑞典隊保留了「神童」瓦
爾德納爾和阿佩伊倫,結果,中國隊 5 比 0 勝。決賽時,中國隊以江加良打
先鋒,蔡振華任主力,謝賽克壓陣。雙方鬥智,中國選手占上風,抓住了瑞
典隊的痛處。江加良旗開得勝,先打掉「神童」,謝賽克不敵瑞典頭號選手
阿佩伊倫,一平後,中國隊連勝四盤,以 5∶1 捧杯。賽後,專家評論說,中
瑞決戰,打成 5∶2、5∶3、5∶4,甚至倒過來打成 4∶5,都不會令人感到奇
怪。兩隊水平接近,中國人發揮了智慧,研究了戰術,才獲得大勝。
39 屆錦標賽最令人激動的一幕,乃是被譽為「世紀之戰」的男單決賽。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頓時,體育館里開了鍋,一些觀眾狂呼著瓦爾德納
爾的名字,巴望他一舉擊敗前一屆的世界冠軍。
第二局開始,江加良再度落後。滕毅急不可耐,像是沖著教練在喊:「告
訴他,我看,只有突擊!」此時,只見江嘉良使勁下蹲幾次,又跳躍幾次,
還在場邊跑了一圈。興奮!他的頭發飄抖著,象烈馬的鬃。
江加良確實要拚了。這時,江嘉良按照教練事先布置的計劃,開始改變
戰術。他頻頻起板,連勝三局。在最後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後,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終於頂住了,扳回來了。他驚人的意志力和傑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場觀眾,原先的「傾向性」沒有了,人們一起站起來,
高舉雙手,沖著江加良歡呼:「江加良!」「中國!中國!」……
江加良哭了,在場的不少中國人都哭了。當地報紙寫著:「兩人的球技
達到這樣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驚人,令人難以置信。」「瓦爾德
納爾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界第一號球星——江加良,而是培養了一大批世
界冠軍的集體。」
1989 年——中國男隊敗走麥城
日月輪轉,時光流逝,中國男隊優勢已經不存在了。歐洲諸強,尤其是
瑞典隊決心在新中國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同一個地方——德國多特蒙德
市,向中國的「長城」發起最強烈的沖鋒。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點,男團決賽在威斯法倫體育館進行。瑞典與中國
的啦啦隊都狂熱地揮舞著各自的國旗,喊著、唱著,勁頭比即將上場的運動
員還要激烈。
中國上場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陳龍燦。瑞典隊上場的是阿佩伊倫、瓦爾
德納爾和佩爾森。應該說,從實力和氣勢來講,瑞典隊都略勝一籌。比賽開
始了。
第一盤江加良對阿佩伊倫。第二盤滕毅對瓦爾德內爾。雖然均以 1∶2
敗下陣來,但客觀地講,江、騰二員老將已發揮了自己應有的水平,盡了自
己最大力量,這兩場打得相當精彩、好看,讓觀眾覺得確實是力、旋轉與智
慧的結合,是一幅飛速流動的畫面。第三盤陳龍燦發揮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敗下陣來。
前 3 盤球竟然接連敗北,殘酷的局勢是中國隊絕對沒有料到的。而此時的瑞典隊,士氣大增,個個如打足了氣的皮球,異常活躍。第 4 盤江加良 1∶
2 負於瓦爾德納爾;第 5 盤陳龍燦再次敗下陣來。0∶5,中國隊慘敗,一個
殘酷的現實擺在中國
中國隊面臨的挑戰與發展
「中國隊的打法、技術落後了」,盡管在感情上中國人不願接受這事實,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自從中國隊在第 36 屆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項冠軍後,成績逐漸開始下滑,而歐洲隊開始逐漸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歐洲弧圈球的兩種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蘇
聯為代表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弧圈結合快
攻打法。特別是他們的大力弧圈球,從 36 屆到 38 屆,曾給中國隊以很大威
脅。38 屆以後,這兩種流派逐漸趨向合流,表現在:速度與旋轉的結合更為
緊密,過去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加強了旋轉,而弧圈結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運用前沖弧圈,高吊弧圈已較少見到,前沖既快又轉,落台後反彈
低、沖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殺及彈打,球的性能及兇狠程度,已大大強於
以往。同時,前三板球普遍兇狠,發球的質量及多樣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內球技術及出檯球技術,已一改過去被動局面,往往使中國隊難以上手而逐
漸失去前三板優勢。
面對著歐洲新技術打法的挑戰,中國乒壇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唯有創
新,別無出路」。幾年來通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直拍反面進攻技術。
年青的 I7 歲小將劉國梁運用該技術,在 1992 年中國國際乒乓球大獎賽中連
克瓦爾德納爾等歐洲名將和朝鮮的李根相,已初見成效。
在訓練體制上,中國隊也邁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訓練集團
軍。成立東、南、北三大乒乓球訓練集團軍。東集團軍包括華東 7 省市,南
集團軍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雲、貴、川,北集團軍包括三北(東北、華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軍。集團軍的成員為本年度全國錦標賽、乒協杯賽和全
國青年錦標賽以及其它重要比賽的名列前茅者,(國家隊選手除外),重點
布局省市和有基礎的省市也可選派。所有隊員年齡均限制在 15 周歲以上。
經過乒乓球界幾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說,中國男隊已從低谷走
出,女隊將更上一層樓。1991 年末舉行的世界盃團體賽中,中國男女隊雙雙
奪魁。中國女隊以較大的優勢 3 比 1 和 3 比 0 勝了匈牙利和日本隊進入決賽,
3 比 1 戰勝了韓國隊蟬聯世界盃女團冠軍。
中國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 3 比 0 勝韓國隊。半決賽時,中國隊對朝鮮
隊。
決賽是由馬文革對瓦爾德納爾拉開戰幕的,歷史上兩人交手是六比一,
馬文革唯一贏的一次正是在這次世界盃團體賽上。以往輸球關鍵是吃發球,
再則是跟不上這位被稱作「游擊隊長」的變化。這天馬文革接發球比較順利,
同時堅持在戰術上以我為主不讓對手牽著走。第一局馬文革在 8∶16 落後情
況下追至 20∶19 超出,雖然未贏這一局,卻在精神上壓倒了對手。第三局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後,當他緊追不舍到 16 平時瓦爾德納爾已感到不妙要
輸,士氣旺盛使中國隊打響了第一炮。
瑞典隊第二個上場的是卡爾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開賽男單中剛淘
汰過王濤,但這場比賽卻判若兩人。顯然是主將瓦爾德納爾失利使瑞典隊軍
心動搖,王濤積極進攻,卡爾松被動招架,中國隊 2 比 0 領先。
第三場王浩上場了,從技術實力分析,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結果王浩
不負重望贏得了致勝的一分。這樣中國隊最終以 3 比 0 勝瑞典。重新奪得男
團冠軍。
1992 年,在舉世矚目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乒乓球賽上,中國運動員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鬥志和勇於拼搏的精神,獲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銀牌和一
枚銅牌的優異成績。
中國的兩對女雙選手鄧亞萍/喬紅和高軍/陳子荷,在分組循環賽和第二
階段淘汰賽中,對外國(地區)選手保持不敗紀錄,在決賽中分獲冠、亞軍,
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金牌和銀牌。
兩對男雙選手呂林/王濤和馬文革/於沈潼。呂林/王濤在小組賽中先後以
2∶0、2∶1 取得對朝鮮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羅埃西亞普里莫拉茨/舒爾貝克的兩
場勝利,又以兩個 3∶1 擊敗法國蓋亭/埃洛伊和世界盃男雙冠軍韓國的金澤
洙/劉南奎,決賽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屆世乒賽男雙冠軍德國的費茨納爾/
羅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總和是 99∶98,呂林/王濤凈勝一分,為中國隊再
添一塊金牌。
在女子單打中,鄧亞萍和喬紅在兩個階段中對外國(地區)選手的全部
比賽均未失一局,取得了決賽權,並分獲冠亞軍,為中國再添一金一銀。至
此使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突破 23 屆奧運會的紀錄。中國隊的另一名女選手陳
子荷在 1/4 決賽中以 1∶3 負於朝鮮李粉姬,未能進入半決賽。
男子單打是本屆奧運會乒乓球賽競爭最激烈的項目。中國隊的三名選手
中,呂林在小組賽中因負兩場未能出線。王濤在小組賽中連勝 3 場後,又以
3∶0 戰勝波蘭名將格魯巴,在 1/4 決賽中 2∶3 負於了韓國的金澤洙。另一
名選手馬文革以連勝 3 場的成績進入第 2 階段決賽。馬文革以兩個 3∶0 戰勝荷蘭哈爾丹與 41 屆世界錦標賽男單冠軍瑞典的佩爾森進入前 4 名,在半決賽中以 2∶3 負於本屆奧運會第一號種子選手法國的蓋亭而獲銅牌,突破了漢城奧運會上中國男單選手與獎牌無緣的記錄。
中國的乒乓健兒,在奧運會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仍是
世界第一。
❷ 乒乓球運動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各階段的主要打法是哪些
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六大階段
第一階段(1926~1951 年)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全盛時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為體育項目在英國和匈牙利開展較為廣泛。嗣
後,前德國、南斯拉夫、瑞典、奧地利、奧大利亞、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國、埃及等國都較為發達並參加了世界比賽。1926 年~1951 年共舉行了十八
屆世界錦標賽,錦標賽的地點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歐洲國家。參加
比賽的也主要是歐洲隊。在十八屆錦標賽共 117 項(本應 118 項,由於第十
一屆女單決賽沒有能確定冠軍,故為 117 項)冠軍中,除美國選手取得 8 項
冠軍外,其餘 109 項全部為歐洲選手所得:匈牙利獲 57.5 項(有 3 項雙打與
奧地利及蘇格蘭選手合作),成績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項(1 項
混雙與羅馬尼亞選手合作);英國 10 項;奧地利獲 5 項;羅馬尼亞獲 4.5
項;法國獲 4 項;波蘭獲 1.5 項;蘇格蘭獲 1 項。這里找不到亞洲和非洲選
手的名字。因而,這段時間歐洲占絕對的優勢。
在技術上,這段時間的前期,主要以歐洲的穩削打法佔主導地位。當時
由於網高(17 厘米),台窄(寬 146.4 厘米),球軟,因而有利於削球打法。
第十一屆錦標賽之後,對規則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寬到 152.5 厘米,
把球網高度降到 15.25 厘。與此同時,限制了比賽時間,規定了「輪換發球
法」,這些改變為攻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此,削攻結合的打法逐漸發展
起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以攻為主的新打法。但由於攻球技術尚未達到足以
能對付削球的程度,因此,這一時期以削為主和削攻結合的打法佔居世界乒
壇的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1952~1959 年)日本隊進入世界乒壇
日本乒協於 1928 年就加入了國際乒聯,但他的隊伍邁進世界乒乓球錦標
賽行列卻是 1952 年在孟買舉行的第十九屆比賽。盡管他們首次參加錦標賽,
但卻震動了整個世界乒壇。他們以直握球拍長抽進攻型打法展現了它的鋒
芒,奪得女團、男單、男雙、女雙冠軍。其後,又在第 21~25 屆的世乒賽中
蟬聯男團桂冠,獲第 19、21、22、23、24 屆男單冠軍,第 23、24、25 屆女
單冠軍以及多次女雙、男雙、混雙冠軍共 24 項。尤其是在第 21 屆界男、女
隊同時獲得團體冠軍。到了第 25 屆達到全盛時期,日本隊奪走了 7 項冠軍的
6 項(男單冠軍為中國的容國團所獲),女單、男雙、女雙均是在他們自己
隊員之間進行爭奪。
日本隊取得偌大成績的原因,一是有所發現,佐藤博治在第 19 屆比賽中
成攻地運用了海綿拍,在一定意義上將乒乓球技術推進到快速階段;二是打
法的獨創;三是運動員勤奮努力。他們的技、戰術獨具一格,並在這一階段
中始終堅定不移,從而沖破了歐洲的削球防線,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優勢的
歐洲「禁區」,而將乒乓球技術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乒乓球運動的優
勢從歐洲轉到了亞洲。
第三階段(1959~1969 年)中國和朝鮮隊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當日本處於高峰狀態時,中國運動員容國團以其獨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屆世乒賽中連續打敗許多世界強手,為我國奪得
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961~1965 年,中國隊又以獨特的快速進攻打
法和旋轉多變並配以有效反攻的積極防守打法,獲得 11 項世界冠軍。在第
28 屆世乒賽中,中國隊獲得 5 項冠軍,標志著中國男、女隊均進入世界先進
行列。中國隊的成功,把這項運動在快速和技術全面發展方面推向了一個新
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中國創造的具有「快、准、狠、變」獨特風格的近台快攻和
「穩、低、轉、攻」為技術風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術大大向前推
進了一步。
六十年代後期,中國隊沒有參加第 29 屆和 30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
項錦標在日本與歐洲和朝鮮各隊之間進行爭奪。進步較快的朝鮮男隊,在第
29 屆中連續打敗許多歐洲強隊,獲得亞軍,女隊也成為世界強隊之一。這兩
屆的大部分冠軍還是被日本運動員奪走,瑞典運動員獲 29 屆男雙冠軍,前蘇
聯女隊獲 30 屆團體冠軍,這表明歐洲水平開始回升,但亞洲仍處領先。
第四階段(1971~1979)。歐洲的復興
歐洲人從五十年代負於日本,六十年代敗於中國之後,整整用了 20 年的
時間,經過反復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終於明確了自己技術發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歐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點和中國快攻技術的優點,
創造了適合他們特點的以弧圈為主和快攻結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奪取 31 屆男單冠軍。32 屆瑞典男隊又獲團體冠軍。33 屆的男單決賽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兩國選手中進行。到了 35 屆匈牙利選手從中國隊手中奪走
了男子團體冠軍。在此期間,歐洲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運動在
歐洲復興,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以及世界其它各國
乒乓球技術的發展。
第五階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國,中國打世界
中國隊在第 36 屆世界錦標賽中奪得 7 項冠軍後,世界乒壇各國選手都以
戰勝中國隊為目標。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國隊雖幾經波折,但終於頂
住了來自世界諸強的沖擊,在 37、38 屆和 39 屆世界錦標賽中均獲得六項冠
軍。這其中不乏令人嘆為觀止的經典之作。
37 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在爭奪小組第一和最後決賽時,兩次與新崛起的瑞典隊相遇。小組賽時中國隊埋伏了蔡振華,瑞典隊保留了「神童」瓦爾德納爾和阿佩伊倫,結果,中國隊 5 比 0 勝。決賽時,中國隊以江加良打先鋒,蔡振華任主力,謝賽克壓陣。雙方鬥智,中國選手占上風,抓住了瑞典隊的痛處。江加良旗開得勝,先打掉「神童」,謝賽克不敵瑞典頭號選手阿佩伊倫,一平後,中國隊連勝四盤,以 5∶1 捧杯。賽後,專家評論說,中瑞決戰,打成 5∶2、5∶3、5∶4,甚至倒過來打成 4∶5,都不會令人感到奇怪。兩隊水平接近,中國人發揮了智慧,研究了戰術,才獲得大勝。39 屆錦標賽最令人激動的一幕,乃是被譽為「世紀之戰」的男單決賽。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頓時,體育館里開了鍋,一些觀眾狂呼著瓦爾德納爾的名字,巴望他一舉擊敗前一屆的世界冠軍。第二局開始,江加良再度落後。滕毅急不可耐,像是沖著教練在喊:「告訴他,我看,只有突擊!」此時,只見江嘉良使勁下蹲幾次,又跳躍幾次,還在場邊跑了一圈。興奮!他的頭發飄抖著,象烈馬的鬃。江加良確實要拚了。這時,江嘉良按照教練事先布置的計劃,開始改變戰術。他頻頻起板,連勝三局。在最後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後,但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終於頂住了,扳回來了。他驚人的意志力和傑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場觀眾,原先的「傾向性」沒有了,人們一起站起來,高舉雙手,沖著江加良歡呼:「江加良!」「中國!中國!」……江加良哭了,在場的不少中國人都哭了。當地報紙寫著:「兩人的球技達到這樣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驚人,令人難以置信。」「瓦爾德納爾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界第一號球星——江加良,而是培養了一大批世界冠軍的集體。」
1989 年——中國男隊敗走麥城日月輪轉,時光流逝,中國男隊優勢已經不存在了。歐洲諸強,尤其是瑞典隊決心在新中國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同一個地方——德國多特蒙德市,向中國的「長城」發起最強烈的沖鋒。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點,男團決賽在威斯法倫體育館進行。瑞典與中國
的啦啦隊都狂熱地揮舞著各自的國旗,喊著、唱著,勁頭比即將上場的運動員還要激烈。中國上場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陳龍燦。瑞典隊上場的是阿佩伊倫、瓦爾德納爾和佩爾森。應該說,從實力和氣勢來講,瑞典隊都略勝一籌。比賽開
始了。第一盤江加良對阿佩伊倫。第二盤滕毅對瓦爾德內爾。雖然均以 1∶2敗下陣來,但客觀地講,江、騰二員老將已發揮了自己應有的水平,盡了自己最大力量,這兩場打得相當精彩、好看,讓觀眾覺得確實是力、旋轉與智慧的結合,是一幅飛速流動的畫面。第三盤陳龍燦發揮失常,仍以 1∶2 的比分敗下陣來。
前 3 盤球竟然接連敗北,殘酷的局勢是中國隊絕對沒有料到的。而此時的瑞典隊,士氣大增,個個如打足了氣的皮球,異常活躍。第 4 盤江加良 1∶
2 負於瓦爾德納爾;第 5 盤陳龍燦再次敗下陣來。0∶5,中國隊慘敗,一個
殘酷的現實擺在中國
中國隊面臨的挑戰與發展「中國隊的打法、技術落後了」,盡管在感情上中國人不願接受這事實,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自從中國隊在第 36 屆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部七項冠軍後,成績逐漸開始下滑,而歐洲隊開始逐漸上升。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歐洲弧圈球的兩種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蘇聯為代表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弧圈結合快攻打法。特別是他們的大力弧圈球,從 36 屆到 38 屆,曾給中國隊以很大威脅。38 屆以後,這兩種流派逐漸趨向合流,表現在:速度與旋轉的結合更為緊密,過去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加強了旋轉,而弧圈結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度。普遍運用前沖弧圈,高吊弧圈已較少見到,前沖既快又轉,落台後反彈低、沖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殺及彈打,球的性能及兇狠程度,已大大強於以往。同時,前三板球普遍兇狠,發球的質量及多樣化,已非昔日可比,台內球技術及出檯球技術,已一改過去被動局面,往往使中國隊難以上手而逐漸失去前三板優勢。
面對著歐洲新技術打法的挑戰,中國乒壇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唯有創新,別無出路」。幾年來通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直拍反面進攻技術。年青的 I7 歲小將劉國梁運用該技術,在 1992 年中國國際乒乓球大獎賽中連克瓦爾德納爾等歐洲名將和朝鮮的李根相,已初見成效。在訓練體制上,中國隊也邁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訓練集團軍。成立東、南、北三大乒乓球訓練集團軍。東集團軍包括華東 7 省市,南集團軍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雲、貴、川,北集團軍包括三北(東北、華北、西北)10 省市和解放軍。集團軍的成員為本年度全國錦標賽、乒協杯賽和全國青年錦標賽以及其它重要比賽的名列前茅者,(國家隊選手除外),重點布局省市和有基礎的省市也可選派。所有隊員年齡均限制在 15 周歲以上。經過乒乓球界幾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說,中國男隊已從低谷走出,女隊將更上一層樓。1991 年末舉行的世界盃團體賽中,中國男女隊雙雙奪魁。中國女隊以較大的優勢 3 比 1 和 3 比 0 勝了匈牙利和日本隊進入決賽,3 比 1 戰勝了韓國隊蟬聯世界盃女團冠軍。中國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 3 比 0 勝韓國隊。半決賽時,中國隊對朝鮮隊。
決賽是由馬文革對瓦爾德納爾拉開戰幕的,歷史上兩人交手是六比一,馬文革唯一贏的一次正是在這次世界盃團體賽上。以往輸球關鍵是吃發球,再則是跟不上這位被稱作「游擊隊長」的變化。這天馬文革接發球比較順利,同時堅持在戰術上以我為主不讓對手牽著走。第一局馬文革在 8∶16 落後情況下追至 20∶19 超出,雖然未贏這一局,卻在精神上壓倒了對手。第三局馬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後,當他緊追不舍到 16 平時瓦爾德納爾已感到不妙要輸,士氣旺盛使中國隊打響了第一炮。瑞典隊第二個上場的是卡爾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開賽男單中剛淘汰過王濤,但這場比賽卻判若兩人。顯然是主將瓦爾德納爾失利使瑞典隊軍心動搖,王濤積極進攻,卡爾松被動招架,中國隊 2 比 0 領先。第三場王浩上場了,從技術實力分析,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結果王浩不負重望贏得了致勝的一分。這樣中國隊最終以 3 比 0 勝瑞典。重新奪得男團冠軍。
1992 年,在舉世矚目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乒乓球賽上,中國運動員以其精湛的球技,高昂的鬥志和勇於拼搏的精神,獲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銀牌和一枚銅牌的優異成績。
中國的兩對女雙選手鄧亞萍/喬紅和高軍/陳子荷,在分組循環賽和第二階段淘汰賽中,對外國(地區)選手保持不敗紀錄,在決賽中分獲冠、亞軍,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金牌和銀牌。兩對男雙選手呂林/王濤和馬文革/於沈潼。呂林/王濤在小組賽中先後以2∶0、2∶1 取得對朝鮮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羅埃西亞普里莫拉茨/舒爾貝克的兩場勝利,又以兩個 3∶1 擊敗法國蓋亭/埃洛伊和世界盃男雙冠軍韓國洙劉南奎,決賽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屆世乒賽男雙冠軍德國的費茨納爾/羅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總和是 99∶98,呂林/王濤凈勝一分,為中國隊再添一塊金牌。在女子單打中,鄧亞萍和喬紅在兩個階段中對外國(地區)選手的全部比賽均未失一局,取得了決賽權,並分獲冠亞軍,為中國再添一金一銀。至此使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突破 23 屆奧運會的紀錄。中國隊的另一名女選手陳子荷在 1/4 決賽中以 1∶3 負於朝鮮李粉姬,未能進入半決賽。男子單打是本屆奧運會乒乓球賽競爭最激烈的項目。中國隊的三名選手中,呂林在小組賽中因負兩場未能出線。王濤在小組賽中連勝 3 場後,又以3∶0 戰勝波蘭名將格魯巴,在 1/4 決賽中 2∶3 負於了韓國的金澤洙。另一名選手馬文革以連勝 3 場的成績進入第 2 階段決賽。馬文革以兩個 3∶0 戰勝荷蘭哈爾丹與 41 屆世界錦標賽男單冠軍瑞典的佩爾森進入前 4 名在半決賽中以 2∶3 負於本屆奧運會第一號種子選手法國的蓋亭而獲銅牌,突破了漢城奧運會上中國男單選手與獎牌無緣的記錄。
中國的乒乓健兒,在奧運會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仍是
世界第一。
❸ 有什麼新點的LES的電影或電視劇嗎
yes or no
❹ 求電影《埃洛伊塞》,高清外語中字
截至2021年8月,國內視頻網站都沒有片源。
《埃洛伊塞》是於2009年上映的劇情Jesús Garay電影,由執導,由Ariadna Cabrol等主演。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但是結局卻讓人意外。
艾西亞(Diana Gómez 飾)是一個18歲的美麗少女,對於她來說,年輕帶來的並不是自由和快樂,正相反,生活的壓力和家庭的束縛讓她感到沮喪和痛苦,故事由此展開。
劇情:
18歲艾西亞,純凈宛如天使,卻在保守的校園和家庭桎梏中感到窒息。當她第一次看見有著藍綠色眼眸、散發危險氣息的愛洛絲時,艾西亞便知道,自己的靈魂和身體,正經歷一個巨大、激烈的變化。
宛如一場青春冒險,愛洛絲帶著艾西亞探索靈魂和慾望深處最狂野的神秘體驗。她們禁忌的愛卻被艾西亞保守多疑的母親視為丑聞。
幾經拉扯與近乎毀滅性的抗爭,艾西亞決心確認自己的情與愛,卻也將愛人和自己的命運,帶向永恆的未知。
❺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有那6個階段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有那6個階段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它的英語官方名稱是「Table tennis」,意思即「桌上網球」。「乒乓球」一名起源於1900年,因其打擊時發出「ping pang」的聲音而得名,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等地區以「乒乓球」作為它的官方名稱。然而,台灣地區和日本則稱之為「撞球」,意思是指球桌上的球類運動。
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六大階段
第一階段(1926~1951 年)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全盛時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為體育項目在英國和匈牙利開展較為廣泛。嗣
後,前德國、南斯拉夫、瑞典、奧地利、奧大利亞、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國、埃及等國都較為發達並參加了世界比賽。1926 年~1951 年共舉行了十八
屆世界錦標賽,錦標賽的地點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歐洲國家。參加
比賽的也主要是歐洲隊。在十八屆錦標賽共 117 項(本應 118 項,由於第十
一屆女單決賽沒有能確定冠軍,故為 117 項)冠軍中,除美國選手取得 8 項
冠軍外,其餘 109 項全部為歐洲選手所得:匈牙利獲 57.5 項(有 3 項雙打與
奧地利及蘇格蘭選手合作),成績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項(1 項
混雙與羅馬尼亞選手合作);英國 10 項;奧地利獲 5 項;羅馬尼亞獲 4.5
項;法國獲 4 項;波蘭獲 1.5 項;蘇格蘭獲 1 項。這里找不到亞洲和非洲選
手的名字。因而,這段時間歐洲占絕對的優勢。
在技術上,這段時間的前期,主要以歐洲的穩削打法佔主導地位。當時
由於網高(17 厘米),台窄(寬 146.4 厘米),球軟,因而有利於削球打法。
第十一屆錦標賽之後,對規則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寬到 152.5 厘米,
把球網高度降到 15.25 厘。與此同時,限制了比賽時間,規定了「輪換發球
法」,這些改變為攻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此,削攻結合的打法逐漸發展
起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以攻為主的新打法。但由於攻球技術尚未達到足以
能對付削球的程度,因此,這一時期以削為主和削攻結合的打法佔居世界乒
壇的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1952~1959 年)日本隊進入世界乒壇
日本乒協於 1928 年就加入了國際乒聯,但他的隊伍邁進世界乒乓球錦標
賽行列卻是 1952 年在孟買舉行的第十九屆比賽。盡管他們首次參加錦標賽,
但卻震動了整個世界乒壇。他們以直握球拍長抽進攻型打法展現了它的鋒
芒,奪得女團、男單、男雙、女雙冠軍。其後,又在第 21~25 屆的世乒賽中
蟬聯男團桂冠,獲第 19、21、22、23、24 屆男單冠軍,第 23、24、25 屆女
單冠軍以及多次女雙、男雙、混雙冠軍共 24 項。尤其是在第 21 屆界男、女
隊同時獲得團體冠軍。到了第 25 屆達到全盛時期,日本隊奪走了 7 項冠軍的
6 項(男單冠軍為中國的容國團所獲),女單、男雙、女雙均是在他們自己
隊員之間進行爭奪。
日本隊取得偌大成績的原因,一是有所發現,佐藤博治在第 19 屆比賽中
成攻地運用了海綿拍,在一定意義上將乒乓球技術推進到快速階段;二是打
法的獨創;三是運動員勤奮努力。他們的技、戰術獨具一格,並在這一階段
中始終堅定不移,從而沖破了歐洲的削球防線,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優勢的
歐洲「禁區」,而將乒乓球技術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乒乓球運動的優
勢從歐洲轉到了亞洲。
第三階段(1959~1969 年)中國和朝鮮隊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當日本處於高峰狀態時,中國運動員容國團以其獨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屆世乒賽中連續打敗許多世界強手,為我國奪得
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961~1965 年,中國隊又以獨特的快速進攻打
法和旋轉多變並配以有效反攻的積極防守打法,獲得 11 項世界冠軍。在第
28 屆世乒賽中,中國隊獲得 5 項冠軍,標志著中國男、女隊均進入世界先進
行列。中國隊的成功,把這項運動在快速和技術全面發展方面推向了一個新
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中國創造的具有「快、准、狠、變」獨特風格的近台快攻和
「穩、低、轉、攻」為技術風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術大大向前推
進了一步。
六十年代後期,中國隊沒有參加第 29 屆和 30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
項錦標在日本與歐洲和朝鮮各隊之間進行爭奪。進步較快的朝鮮男隊,在第
29 屆中連續打敗許多歐洲強隊,獲得亞軍,女隊也成為世界強隊之一。這兩
屆的大部分冠軍還是被日本運動員奪走,瑞典運動員獲 29 屆男雙冠軍,前蘇
聯女隊獲 30 屆團體冠軍,這表明歐洲水平開始回升,但亞洲仍處領先。
第四階段(1971~1979)。歐洲的復興
歐洲人從五十年代負於日本,六十年代敗於中國之後,整整用了 20 年的
時間,經過反復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終於明確了自己技術發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歐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點和中國快攻技術的優點,
創造了適合他們特點的以弧圈為主和快攻結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奪取 31 屆男單冠軍。32 屆瑞典男隊又獲團體冠軍。33 屆的男單決賽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兩國選手中進行。到了 35 屆匈牙利選手從中國隊手中奪走
了男子團體冠軍。在此期間,歐洲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運動在
歐洲復興,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以及世界其它各國
乒乓球技術的發展。
第五階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國,中國打世界
中國隊在第 36 屆世界錦標賽中奪得 7 項冠軍後,世界乒壇各國選手都以
戰勝中國隊為目標。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國隊雖幾經波折,但終於頂
住了來自世界諸強的沖擊,在 37、38 屆和 39 屆世界錦標賽中均獲得六項冠
軍。這其中不乏令人嘆為觀止的經典之作。
37 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在爭奪小組第一和最後決賽時,兩次與新崛
起的瑞典隊相遇。小組賽時中國隊埋伏了蔡振華,瑞典隊保留了「神童」瓦
爾德納爾和阿佩伊倫,結果,中國隊 5 比 0 勝。決賽時,中國隊以江加良打
先鋒,蔡振華任主力,謝賽克壓陣。雙方鬥智,中國選手占上風,抓住了瑞
典隊的痛處。江加良旗開得勝,先打掉「神童」,謝賽克不敵瑞典頭號選手
阿佩伊倫,一平後,中國隊連勝四盤,以 5∶1 捧杯。賽後,專家評論說,中
瑞決戰,打成 5∶2、5∶3、5∶4,甚至倒過來打成 4∶5,都不會令人感到奇
怪。兩隊水平接近,中國人發揮了智慧,研究了戰術,才獲得大勝。
39 屆錦標賽最令人激動的一幕,乃是被譽為「世紀之戰」的男單決賽。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頓時,體育館里開了鍋,一些觀眾狂呼著瓦爾德納
爾的名字,巴望他一舉擊敗前一屆的世界冠軍。
第二局開始,江加良再度落後。滕毅急不可耐,像是沖著教練在喊:「告
訴他,我看,只有突擊!」此時,只見江嘉良使勁下蹲幾次,又跳躍幾次,
還在場邊跑了一圈。興奮!他的頭發飄抖著,象烈馬的鬃。
江加良確實要拚了。這時,江嘉良按照教練事先布置的計劃,開始改變
戰術。他頻頻起板,連勝三局。在最後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後,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終於頂住了,扳回來了。他驚人的意志力和傑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場觀眾,原先的「傾向性」沒有了,人們一起站起來,
高舉雙手,沖著江加良歡呼:「江加良!」「中國!中國!」……
江加良哭了,在場的不少中國人都哭了。當地報紙寫著:「兩人的球技
達到這樣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驚人,令人難以置信。」「瓦爾德
納爾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界第一號球星——江加良,而是培養了一大批世
界冠軍的集體。」
1989 年——中國男隊敗走麥城
日月輪轉,時光流逝,中國男隊優勢已經不存在了。歐洲諸強,尤其是
瑞典隊決心在新中國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同一個地方——德國多特蒙德
市,向中國的「長城」發起最強烈的沖鋒。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點,男團決賽在威斯法倫體育館進行。瑞典與中國
的啦啦隊都狂熱地揮舞著各自的國旗,喊著、唱著,勁頭比即將上場的運動
員還要激烈。
中國上場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陳龍燦。瑞典隊上場的是阿佩伊倫、瓦爾
德納爾和佩爾森。應該說,從實力和氣勢來講,瑞典隊都略勝一籌。比賽開
始了。
第一盤江加良對阿佩伊倫。第二盤滕毅對瓦爾德內爾。雖然均以 1∶2
敗下陣來,但客觀地講,江、騰二員老將已發揮了自己應有的水平,盡了自
己最大力量,這兩場打得相當精彩、好看,讓觀眾覺得確實是力、旋轉與智
慧的結合,是一幅飛速流動的畫面。第三盤陳龍燦發揮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敗下陣來。
前 3 盤球竟然接連敗北,殘酷的局勢是中國隊絕對沒有料到的。而此時的瑞典隊,士氣大增,個個如打足了氣的皮球,異常活躍。第 4 盤江加良 1∶
2 負於瓦爾德納爾;第 5 盤陳龍燦再次敗下陣來。0∶5,中國隊慘敗,一個
殘酷的現實擺在中國
中國隊面臨的挑戰與發展
「中國隊的打法、技術落後了」,盡管在感情上中國人不願接受這事實,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自從中國隊在第 36 屆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項冠軍後,成績逐漸開始下滑,而歐洲隊開始逐漸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歐洲弧圈球的兩種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蘇
聯為代表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弧圈結合快
攻打法。特別是他們的大力弧圈球,從 36 屆到 38 屆,曾給中國隊以很大威
脅。38 屆以後,這兩種流派逐漸趨向合流,表現在:速度與旋轉的結合更為
緊密,過去的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加強了旋轉,而弧圈結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運用前沖弧圈,高吊弧圈已較少見到,前沖既快又轉,落台後反彈
低、沖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殺及彈打,球的性能及兇狠程度,已大大強於
以往。同時,前三板球普遍兇狠,發球的質量及多樣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內球技術及出檯球技術,已一改過去被動局面,往往使中國隊難以上手而逐
漸失去前三板優勢。
面對著歐洲新技術打法的挑戰,中國乒壇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唯有創
新,別無出路」。幾年來通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直拍反面進攻技術。
年青的 I7 歲小將劉國梁運用該技術,在 1992 年中國國際乒乓球大獎賽中連
克瓦爾德納爾等歐洲名將和朝鮮的李根相,已初見成效。
在訓練體制上,中國隊也邁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訓練集團
軍。成立東、南、北三大乒乓球訓練集團軍。東集團軍包括華東 7 省市,南
集團軍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雲、貴、川,北集團軍包括三北(東北、華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軍。集團軍的成員為本年度全國錦標賽、乒協杯賽和全
國青年錦標賽以及其它重要比賽的名列前茅者,(國家隊選手除外),重點
布局省市和有基礎的省市也可選派。所有隊員年齡均限制在 15 周歲以上。
經過乒乓球界幾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說,中國男隊已從低谷走
出,女隊將更上一層樓。1991 年末舉行的世界盃團體賽中,中國男女隊雙雙
奪魁。中國女隊以較大的優勢 3 比 1 和 3 比 0 勝了匈牙利和日本隊進入決賽,
3 比 1 戰勝了韓國隊蟬聯世界盃女團冠軍。
中國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 3 比 0 勝韓國隊。半決賽時,中國隊對朝鮮
隊。
決賽是由馬文革對瓦爾德納爾拉開戰幕的,歷史上兩人交手是六比一,
馬文革唯一贏的一次正是在這次世界盃團體賽上。以往輸球關鍵是吃發球,
再則是跟不上這位被稱作「游擊隊長」的變化。這天馬文革接發球比較順利,
同時堅持在戰術上以我為主不讓對手牽著走。第一局馬文革在 8∶16 落後情
況下追至 20∶19 超出,雖然未贏這一局,卻在精神上壓倒了對手。第三局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後,當他緊追不舍到 16 平時瓦爾德納爾已感到不妙要
輸,士氣旺盛使中國隊打響了第一炮。
瑞典隊第二個上場的是卡爾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開賽男單中剛淘
汰過王濤,但這場比賽卻判若兩人。顯然是主將瓦爾德納爾失利使瑞典隊軍
心動搖,王濤積極進攻,卡爾松被動招架,中國隊 2 比 0 領先。
第三場王浩上場了,從技術實力分析,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結果王浩
不負重望贏得了致勝的一分。這樣中國隊最終以 3 比 0 勝瑞典。重新奪得男
團冠軍。
1992 年,在舉世矚目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乒乓球賽上,中國運動員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鬥志和勇於拼搏的精神,獲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銀牌和一
枚銅牌的優異成績。
中國的兩對女雙選手鄧亞萍/喬紅和高軍/陳子荷,在分組循環賽和第二
階段淘汰賽中,對外國(地區)選手保持不敗紀錄,在決賽中分獲冠、亞軍,
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金牌和銀牌。
兩對男雙選手呂林/王濤和馬文革/於沈潼。呂林/王濤在小組賽中先後以
2∶0、2∶1 取得對朝鮮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羅埃西亞普里莫拉茨/舒爾貝克的兩
場勝利,又以兩個 3∶1 擊敗法國蓋亭/埃洛伊和世界盃男雙冠軍韓國的金澤
洙/劉南奎,決賽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屆世乒賽男雙冠軍德國的費茨納爾/
羅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總和是 99∶98,呂林/王濤凈勝一分,為中國隊再
添一塊金牌。
在女子單打中,鄧亞萍和喬紅在兩個階段中對外國(地區)選手的全部
比賽均未失一局,取得了決賽權,並分獲冠亞軍,為中國再添一金一銀。至
此使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突破 23 屆奧運會的紀錄。中國隊的另一名女選手陳
子荷在 1/4 決賽中以 1∶3 負於朝鮮李粉姬,未能進入半決賽。
男子單打是本屆奧運會乒乓球賽競爭最激烈的項目。中國隊的三名選手
中,呂林在小組賽中因負兩場未能出線。王濤在小組賽中連勝 3 場後,又以
3∶0 戰勝波蘭名將格魯巴,在 1/4 決賽中 2∶3 負於了韓國的金澤洙。另一
名選手馬文革以連勝 3 場的成績進入第 2 階段決賽。馬文革以兩個 3∶0 戰勝荷蘭哈爾丹與 41 屆世界錦標賽男單冠軍瑞典的佩爾森進入前 4 名,在半決賽中以 2∶3 負於本屆奧運會第一號種子選手法國的蓋亭而獲銅牌,突破了漢城奧運會上中國男單選手與獎牌無緣的記錄。
中國的乒乓健兒,在奧運會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仍是
世界第一。
❻ 埃洛伊塞電影百度雲
您好,你要的資源在此:下載後用微信掃一掃就有啦!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