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愛上雷納是哪個電影
A. 電影《太空旅客》經典台詞
電影《太空旅客》經典台詞
電影《太空旅客》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愛情片。下面是片中的經典台詞,一起來欣賞吧。
電影《太空旅客》經典台詞
1. 戰爭是動物的天性。
2. “How can we stand in the light of discovery and not act?
3. 我們有了第一個轉基因混合品種的恐龍。
4. 一個全新的領域已向我們開啟。
5. 對一隻金絲雀來說,貓就是怪物。我們不過是習慣當貓罷了。
6. The key to a happy life is to accept you are never actually in control.要活得開心,你首先得承認其實你永遠都無法做生活的主人。
7. 怪物,怪物只是一個相關名詞。對於金絲雀來說,貓就是怪物,我們人類只不過是習慣把自己當成貓罷了。
8. 我們過去十年從基因研究所得到的知識遠遠超過近百年對化石的研究。
9. 記住,如果有東西追你們就跑。
10. 想要活命,最好在一起。
11. 這可能是我們唯一的機會!
12. 你們能來,我真為你們自豪。太空旅客經典台詞
13. “想過得自在你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永遠無法掌控生活。”
14. 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在過去一年中從遺傳學,比挖骨頭的世紀!一個全新的前沿開辟了!我們有我們的第一個轉基因雜交!
拓展閱讀
劇情介紹
吉姆(克里斯·帕拉特飾)是阿瓦隆號飛船上的一位工薪階層旅客,他在飛船前往太空殖民地家園2號的120年旅途中,不小心提前從冷凍睡眠中醒來。發現自己有可能要在這艘巨船上獨自度過89年,吉姆試著重新入睡,但最終只能在安置了5000個同行人員的睡眠艙中孤獨生活,這其中包括了高顏值的作家奧羅拉(詹妮弗·勞倫斯飾)。處於自殺邊緣的吉姆絕望中孤注一擲,把奧羅拉的睡眠艙弄短路了,讓她也可以醒來,兩人在相處的期間產生了微妙的火花。在兩人感情的萌芽迸發之時,吉姆擅自弄醒奧羅拉的秘密揭露了出來。而當飛船的操作系統也癱瘓了的時候,這對情侶面臨著更大的問題,生命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也包括同行的旅伴,和航行本身。
角色介紹
奧羅拉
演員 詹妮弗·勞倫斯
是一位來自紐約的成功作家,非常有才,但是完全沒有興趣寫作。她將拋下所有自己認識的人,計劃先沉睡120年到達家園二號星球,再經過另外一個120年的休眠旅程返回地球故鄉,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從殖民星球返回完成旅途的人。
吉姆
演員 克里斯·帕拉特
一個不善表達的機械工程師,工人階級的勞動者,對機械他十分在行,對於戀愛方面的套路則是知之甚少,但是他本性貼心又浪漫。在一次星際旅行中,由於太空飛船部件故障,使飛船在深空危機凶險異常,他身陷險境。
亞瑟
演員 邁克爾·辛
阿瓦隆號太空飛船上一個酒吧服務員,是一位人形機器人,擁有與人類相媲美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分析形勢和取得進步。
相關資訊:《太空旅客》探討人性傳遞普世價值觀
在中國,一月還有《太空旅客》、《降臨》兩部值得期待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上映,其中由奧斯卡影後“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和“星爵”克里斯·普拉特主演的《太空旅客》可謂萬眾矚目。
那麼,它們有沒有可能突破電影粉絲范疇,博得大眾的歡心?
論IP效應
中國電影的IP熱度已經有所下降,其實舉目好萊塢,每年的續集(包括前傳以及番外)、改編、翻拍電影,占據了半壁江山。追逐IP並不可恥,但IP又並非萬靈葯,每年好萊塢鎩羽而歸的續集不在少數,而像《刺客信條》、《魔獸》這樣的超級IP改編也都不盡如人意,甚至是慘敗。
平心而論,《俠盜一號》整體水準尚算過關,作為一部典型的太空歌劇(Space Opera),在情節、人物塑造和場面營造上,也算對得起星戰這塊影史金字招牌。雖然《俠盜一號》已經通過選擇女性主角、增添美國少數族裔角色等政治正確做法,以及在片中影射反恐戰爭、更現實反映納粹歷史等手段,以接近與現實的距離,但仍然難以逃脫星戰系列虛幻架空、情節粗線條以及令人難以真正投入的老毛病,而在對於18-29歲觀影人群的吸引上,星戰電影一直都不如《復仇者聯盟》、《蝙蝠俠》等新世代大片,也不禁令人思考所謂的星戰精神是否已經過時?
而耐人尋味的是,從2009年的《鋼鐵俠》開始,到2012年《復仇者聯盟》的全球熱賣,漫威電影宇宙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縱橫策略初見威力,不僅DC漫畫與華納跟風開發起了DC電影宇宙,連迪士尼和盧卡斯影業也於2013年謀劃起正傳+外傳的星戰宇宙版圖,除了《俠盜一號》之外,還有《漢·索羅外傳》和《賞金獵人外傳》。但《俠盜一號》票房的低於預期,已經多少證明了IP過度開發過後,導致吸引力和新鮮感喪失的弊端,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未來正傳系列的前景。
IP有利也有弊。《星戰外傳》在中國雖然有一定群眾基礎,但同時也意味著觀影門檻,如果不了解之前六部星戰正傳以及死星對於整個故事的決定性作用的話,普通觀眾也比較難以投入到“俠盜一號”們的悲壯任務之中。一直以來,《星際迷航》系列雖然在歐美有著深厚的亞文化背景,在中國的票房遇冷也說明了IP也不能避免局限的問題。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星戰文化在中國一直面臨著世代更替的窘境。中國第一代星戰迷,以70後居多,他們可能也是中國星戰迷中最為龐大最鐵桿的一群人,但根據2015年報告顯示,中國影院觀眾主力人群為80後-00後,佔74%。在海外,星戰文化如同足球文化,是父傳子模式,由年長帶動年幼,而中國星戰迷,似乎在70後、80後之後出現了尷尬的斷代,90後和00後粉絲群目前根基比較薄弱。
在IP基礎上,1月13日上映的《太空旅客》和 1月20日上映的《降臨》都不佔優。《太空旅客》劇本是原創,即沒有IP基礎,但它的劇本曾經入選2007年的好萊塢“黑名單”(Blacklist)!
能夠上這個黑名單,可以說是榮幸和潛力股認證,因為能夠上榜的劇本,屬於“很被看好”但因為各種原因而暫時無法拍攝,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荒野獵人》和《飢餓游戲》系列都上過黑名單,而《太空旅客》導演莫滕·泰杜姆也正是因為覺得“劇本精彩得非拍不可”才答應執導,“它是是太空電影里的愛情史詩,講述了一個能讓觀眾先笑後哭的愛情故事”。
這種將愛情與太空冒險進行混搭的創意,新鮮而靈巧,可以說在好萊塢大片歷史里相當而罕見,也難怪可以進入好萊塢黑名單,在一味求大的當下,反而成為一股清流,對於普通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無疑多了一個進入電影院的選擇。無論是在歐洲多地還是澳洲包括泰國、中國台灣等亞洲地區,《太空旅客》上映首周票房力壓《俠盜一號》和《刺客信條》等大IP電影,進一步說明了有創意、製作精良的非IP電影,其實比僵化的IP電影更有潛力。
當然,《太空旅客》不止太空愛情史詩這么簡單,影片一方面承接了《星際迷航》到《阿凡達》的開拓宇宙樂觀精神,以人類開發外星球為故事切入點,一方面又通過一起開拓宇宙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反映了在宏大進程中,人類個體在遭遇災難時,在人性維度上亘古不變的復雜與感人。片中的男女主角,與《泰坦尼克號》中的傑克和露絲一般,其實存在著頭等艙與下等艙的階級尊卑,可以說既科幻中透露的是當下的.現實,因此他們為了自己命運以及全船人員所做的每一個選擇,包括對對方的看法和態度,無論是自私狹隘,還是無私奉獻,都有著可供咀嚼的背後深意。
《降臨》來頭不小,改編自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獲得1998年星雲獎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可以說有著優質IP基礎,但科幻文學在中國仍是小眾文化,而且《你一生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並不通俗甚至是晦澀,雖然講述了與外星人的接觸,但這種接觸和《獨立日》那種硬碰硬的簡單化娛樂電影模式不同,更多立足於語言學、思維和哲學層面,而且影片打亂時序的敘事,估計也會讓不少觀眾一頭霧水,似乎更適合科幻迷和文藝青年。
論視覺吸引
從《星球大戰》到《阿凡達》,科幻電影意味著燒錢。燒多少錢,又決定了視覺質量。
在這三部電影里,《星戰外傳》以2億美元領先,看過片的朋友也能夠從大量壯觀的特效場面中體會得到,除了戰爭場面,宛如《國家地理》的逼真太空鏡頭,可以說令人嘆為觀止。
《太空旅客》則是1.1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太空場面、飛船等特效以及華麗內景的製作。就畫面來看,《太空旅客》一定程度上揉雜了《泰坦尼克號》的豪華游輪、《星際穿越》的壯麗宇宙以及《地心引力》的驚險救援。
另外,就視覺享受而言,《太空旅客》里飛船的內部裝飾,高科技感中不失古典奢華,可以說能夠在銀幕上滿足中國觀眾對於高品味生活的追求。
雖然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各處的畫面震撼人心,但《降臨》成本僅4700萬美元,這個數字甚至低於好萊塢商業電影平均投資水準,也就是說,成本決定了它不可能以特效場面為賣點。就預告片來看,影片的特效製作難度也並不高,不少海外觀眾都提出了這是部小格局科幻片。
論明星咖位
雖然明星不能保證一定賣座,但對於普通觀眾,明星仍然是決定購票入場的一大重要因素,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片酬動不動就要達到天價。
在這三部電影里,星光度最為耀眼、片酬支出最高的無疑是《太空旅客》:貴為奧斯卡影後,又有賣座的《飢餓游戲》系列撐腰,27歲的好萊塢天後詹妮弗·勞倫斯拿到了2千萬美元天價片酬,而憑《銀河護衛隊》和《侏紀羅世界》迅速走紅之後,克里拉·普拉特的片酬也漲到了1200萬美元。
作為一位90後奧斯卡影後,詹妮弗·勞倫斯還是好萊塢票房回報率最高的明星之一,她每拿一美元片酬,可以為影片帶來17.7美元的回報,因此無論是片酬還是分紅,都並不令人意外,而她也是中國觀眾識別度最高的好萊塢年輕女星之一。海外甚至有觀眾反映:大表姐在片中的顏值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呢。
《降臨》雖然沒有巨星,但兩位主演艾米·亞當斯和傑瑞米·雷納都是准奧斯卡級人物:亞當斯是好萊塢公認的演技派,曾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和一次奧斯卡影後提名;雷納以《復仇者聯盟》的“鷹眼”一角為中國觀眾所熟悉,曾憑《拆彈部隊》首獲奧斯卡影帝提名。雖然二人演技不俗,但可惜的是,票房號召力估計相當有限。
介於IP實力和製作投入,星戰電影一般不會啟用昂貴的巨星,《星戰外傳》也是依照了這個傳統,兩位男女主角之前多是出演文藝電影,片酬不會太高,而影片主演全陣容的知名度捆綁在一起,可能還不如姜文或甄子丹一個人的高……
論情感元素
衡量一部科幻片,有三點非常重要:世界觀架構、相應的視覺體現以及敘事元素的融合。
縱橫影史,成功的科幻片,必須要能夠讓普通觀眾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投射和共鳴,因此,情感類敘事元素就變得至關重要,就像親情之於《星球大戰》、《星際穿越》、《獨立日》,愛情之於《阿凡達》、《盜夢空間》、《機器人總動員》,友情之於《外星人ET》、《銀河護衛隊》。如果沒有了以上情感元素,這些科幻片不僅會失色,甚至故事都無法成立,可見情感元素對於一部科幻電影的重要性。
在這三部電影里,《星戰外傳》延續了星戰系列的親情線索,以死星創造者之女尋父為主線,《太空旅客》以愛情為切入點,探討了在太空殖民冒險中人類的孤獨命題與大無畏犧牲精神,《降臨》則以母女親情為潛在主題。
從普通觀眾角度來看的話,親情雖然構成了《星戰外傳》重要敘事要素,但並不感人也不復雜,與《星球大戰》 “大反派是你爸爸” 的設計不可同日而語。
《太空旅客》的愛情元素,相對還是能夠吸引更多女性觀眾,更何況在中國,女性往往能夠決定同伴的男性選擇看什麼電影(雖然《太空旅客》在情節上被一些觀眾認為有直男癌嫌疑),另外,雖然在銀幕上擅長逗逼的“星爵”克里斯·帕拉特為影片帶來不少喜劇點,但他在片中對待詹妮弗·勞倫斯的一些做法,估計也會引發比較廣泛甚至是激烈的關於人性和愛情真諦的討論,比如為了讓自己不再孤獨或是獲得愛情,是否就要以另一個人的幸福為代價?
正如前文所提,《太空旅客》的愛情背後,折射的其實是永恆的人性,男女主角之後聯手竭力拯救全船人員的做法,未嘗不是一種人性的拷問:為了別人,是否值得搭上自己的性命?在人類開發宇宙的背景之下,《太空旅客》所著力體現的,其實是更現實、更真實也更普世、更感人的價值觀。
《降臨》借科幻外衣訴母女深情,表現得相對復雜而內斂,打動普通觀眾似乎會有一定難度,目前的中國觀眾更適應直接的表達。
集合了喜劇、動作、科幻和愛情等諸多中國電影市場賣座元素的《太空旅客》,攜其它兩部電影無可比擬的巨星陣容,無疑會對《星戰外傳》產生巨大票房沖擊,一定程度上,由於巨星號召力、感人愛情元素和視覺享受度,兼顧高度娛樂性和深度人性命題的《太空旅客》可能會比偏戰爭寫實的《星戰外傳》更能博得觀眾歡心,而《降臨》囿於各種限制,未來在票房上估計難有大作為。
;B. 《戀上哲學家》:她讀得懂男人的思想,也讀得懂女人的命運 2019-02-24
(下)
讓詩人著迷的女人
世上多少海誓山盟都被湮滅在滾滾塵世之中,
又有多少白頭到老卻是在彼此煎熬!
莎樂美與里爾克之間的交往只有三年,他們成為永遠的戀人。
更為奇特的是,莎樂美嫁給了以死相逼的安德烈亞斯,卻在約法三章的無性婚姻中陪伴了43年!
這個世界沒有哪一種人生可以作為標准,被規定了模式不是,莎樂美的人生也不一定是,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不同……
這個出現在莎樂美面前的人叫安德烈亞斯,一個通曉六國語言的語言學教授,他以俄羅斯留學生流行假結婚之名向她提出「假結婚」,並以死相逼,此事氣走了陪伴他學習生活四年的保羅,留下一句「仁慈一點,不要來找我」便沒有再回頭。至此,開始了她與安德烈亞斯此後長達43年的婚姻生活,但她的愛情與性卻在婚姻之外,幾乎與安德烈亞斯毫無關系……
03
當里克爾出現在她面前時,就彷彿她與吉羅特相遇時的一個翻版:他小她15歲,具有詩人的天賦卻還有幾分稚嫩,表面憂郁內心卻充滿了激情,天性孤獨卻對愛充滿了渴望……,她幫助他提高寫詩的能力,在推薦出版社遇阻的時候,就像吉羅特給「路易絲」改名「露」一樣,莎樂美給「雷內」改名為「雷納「,賦予了里爾克生命神秘的力量,而她也接受了他的愛: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會看見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會聽見你
即使沒有腳,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沒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會抓住你
我將用我的心抓住你
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
我的腦筋會圍著你轉動不停
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進我的腦海
我也會用血液把你負載
雷納是一個有女性氣質的詩人,她感覺他和其他人不同,他們之間相輔相成。他們公然在安德烈亞斯面前出雙入對。1897年的夏天被莎樂美認為是她此生最美好的夏天,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浪漫的時光:一起寫詩、一起歡笑、一起出行、一起不管不顧、相擁相愛。回到柏林後雷納在她家附近租了房子,他們又到聖彼得堡見托爾斯泰,當然也見到了莎樂美的母親。當母親問及為什麼陪伴她的不是丈夫時她回答: 「我永遠不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因為小時候受過刺激,雷納患有嚴重的妄想症,經常會感覺到母親在窺視他,很沒有安全感。但當雷納說自己離開莎樂美就無法活,離開她他「不能呼吸、不能吃、不能笑、不能哭」,需要她每時每刻的陪伴,並提出要與她結婚時,她還是拒絕了。因為這樣她感覺壓力太大,並將因此失去自由。她成為他的生命和事業最重要的人,但她卻不願意將自己變成他形影不離的妻子。
你是我遇見最慈善的女人
你既是我的好兄弟
又是我心愛的女人
但更多的時候你像是一個孩子
你是我最溫柔的相遇
我最艱難的斗爭
你就是那個提拔我的山峰
也是那個吞沒我的深淵
04
尼采離開莎樂美後精神極度沮喪,但成就了著名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保羅在一次爬上中摔死了,其實是自殺;里克爾離開她後繼續寫詩。里克爾幾乎是莎樂美認為自己唯一在精神和性上統一的愛人,盡管此後她又與皮內萊醫生有過性關系,並且懷了孕,這似乎在她生命中並不重要。她認為性帶來的快樂只是一種短暫的快感而已,只是一種神經突出的過度刺激。皮內萊希望她把孩子生下來後跟丈夫離婚到維也納過正常的家庭生活、她從樹上跳下來讓孩子流產了。而她的丈夫於1905年與女傭人生下了一個女兒瑪麗晨,後來被她收養,並照顧她的老年生活。。
也許,像她希望的那樣,一個人能夠不管不顧地愛另一個人,一生一世就只有那麼一回。
愛情是盲目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邂逅;但思想的高度是可以高山仰止,也可以明師出高徒的。 莎樂美又有機會遇到了弗洛伊德,而且她發現,弗洛伊德竟然跟她小時候臆想中的上帝長得一模一樣。或者,他就是她的「上帝」:「我們社會的希望和內心的壓抑,人類本來就從現實中找出不滿,所以我們才會創作出奇幻的生活,而因為在其中實現了願望,來彌補現實中的缺陷。在某些情況下,人能用這些幻想找回現實中的路。」
此後的25年,她跟隨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學,成為德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學家之一,她的著作關於女性角色及其性別的科學,給弗洛伊德的著作造成了強大的影響力,她建立的「積極自戀」的理論仍然是精神分析的前沿。
莎樂美是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她拒絕婚姻和家庭的束縛,但她對感情的態度也有一部分是源自「童年記憶」:「有一次父親送了我許多用彩紙精心包裝的小禮物,但我故意不拆開,因為我幻想它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裙子。」她寧願享受那份精神上的愉悅,也不願意將美好變成現實被快速消費掉。
而弗洛伊德說,通常父親過世較早的女生都會有困難與異性敞開交往,因為她們沒有經歷過自然分離的過程。在佛洛依德分析她的心理狀態時,她迴避與除了里爾克以外,還有吉羅特曾經給過她同樣強烈的感受,因為,那恰恰是莎樂美後來對待精神與性的態度最原始的起因。
05
這是一部回憶方式來表現的電影,老年的莎美樂現實生活中有兩個重要的人,其中一個是回憶錄的作者德文研究學家菲佛,另一個是陪伴莎樂美的瑪麗晨——那個1905年出生於她家庭里的孩子。雖然文字不多,但我還是有必要提及一下瑪麗晨。很長時間,菲佛都以為她只是一個管家,直到問及她出生的時間才明白了她的真實身份。
這個內心充滿了屈辱和抑鬱的女孩一直拒絕闖入她們生活中的厄恩斯特·菲佛,她不願意這個帶著「生死攸關」問題的菲佛過來翻開這個特殊家庭的舊賬。因為父親從來就沒有接受過她,她不願意在莎樂美的回憶錄里被提及,她對莎樂美與父親的關系非常忐忑,在這個血脈與愛情混亂的家庭里,她感覺自己是一個不速之客。拿著父親與莎樂美的結婚照,內心說不出的滋味。直到她們面對「有人召見」,她們珍貴的資料面臨損毀時,她終於鼓起勇氣問她是否真正愛過父親,莎樂美回答「在另一種方式上愛過」,她才終於忍不住流淚並擁抱了這個讓她出生卻得不到愛的女人。
瑪麗晨也接受用菲佛寫回憶錄的方式來保存那段歷史:「再也沒有比你講故事更好的人了,現在要用到菲佛先生了。」莎樂美又請回了被她們「停課」的菲佛,在她為菲佛清理資料時,她燒掉了其中一些並不想讓後人知道的筆記,最後,菲佛從火爐搶出一頁:
「一生當中很少會得到禮物,相信我,所以,當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時,盜取它。」
「你想改變全世界,而我只想改變我自己!」我們不知道這一生能得到什麼,但是否有勇氣爭取自己能做到的那一部分呢?
06
這部由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執導的電影《Lou Andreas-Salome》,於2016年6月11日在中國上海電影節上映,同年6月30日在德國上映。從兒童到老年,共有4個年齡段的莎樂美,分別由海倫娜·皮斯克(6歲)、麗芙·麗莎·弗賴斯(16歲)、凱塔琳娜.洛倫茨 (21-50歲)、妮可·黑斯特斯(72歲)飾演。片名被翻譯成中文時用了《戀上哲學家》實在是有點令人費解,主語到底是誰呀?
本來莎樂美的感情經歷非常豐富,但導演巧在處理把握了幾個故事的節奏與筆墨,特別是對一個叫霍夫曼的年輕人,導演故意讓莎樂美已經提到又縮回去,從菲佛手上奪回一頁紙撕掉來簡單處理,很好地照顧了電影藝術的層次與節奏。
這不是一部熱炒的商業片,卻是朋友非常鄭重地推薦給我的影片,看的過程非常壓抑,看完後又覺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暢快。
盡管距離莎樂美爭取女性自由與獨立的時間已經過去上百年,但至今,女性並沒有真正做到獨立。而這里不僅男人自身對強權孜孜不倦的維護,女人也是脫不了干係的幫凶,就像影片里的 母親穆什卡極力阻止莎樂美的計劃一樣,更多的女人向她的後人一代又一代灌輸她們生活的經驗時,都寧願選擇那些維護她們舒適感的經驗,因為只有讓他們舒適了,她們才會更加舒適,為此,她們寧願讓自己的命運被人掌控,生命在服從中萎縮。
盡管歷史學家們認為莎樂美對尼采、里克爾、弗洛伊德的成就都有非常大的貢獻,而她自己也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和思想的瑰寶,但我不想用成就來贊美莎樂美,我只想說,這是一個迷人的生命,更是一個永恆的靈魂。因為她與他們相輔相成,但從未失去過自己!
小點心:聖彼得堡與蘇黎世建築
我是照樣要給喜歡歷史和產業背景的人留一點小心的,本片印象最深的背景是聖彼得堡和蘇黎世的風格顯著的建築。城市建築是一座城市的經濟、歷史、文化的載體,建築風格則是城市的靈魂。
莎樂美父親去世時,留給她一張留言的卡片,卡片背面聖彼得書店的照片,然後她擦乾眼淚走進樓層不高卻氣勢恢宏的聖彼得堡書店。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聖彼得堡書店,資料顯示,該書店建於1902年-1904年之間,在聖彼得堡市中心建樓,不能超過23.5米,大樓層高6層。一直到1917年,書店所在建築都歸一家德國縫紉機公司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樓改為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所在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開始有了售賣和出版圖書。1938年正式成為了「聖彼得堡書店」。
而電影背景時間應該是1877年。我向一個俄語的博士咨詢了一下,他也無法考證當時是否有聖彼得堡書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影拍攝的建築風格是那個年帶留下來的聖彼得堡建築風格,這座擁有眾多河道和400多座橋梁的"北方的威尼斯"1703年由彼得大帝開始建造,1712年,他將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此後的200多年間,幾代沙皇在城內和城郊建起一座座聞名於世的皇宮和行宮。它的建築和雕塑融合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厚重大氣,富麗堂皇。
電影中另一個震撼的建築群是蘇黎世。黎世是一座有著三千里人類活動記載的城市,歷史上也曾經經歷無數血雨腥風。16世紀,在宗教革命風潮乍興之時,蘇黎世也開始了它文化和經濟齊頭並進的輝煌時代。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其期間出現了相當的思想沖擊,並形成社會、政治的混亂;但是,蘇黎世很快就找出自己的方向並朝現代化快步邁進,成為歐洲最重要、最富朝氣的化學和工業城巿之一。到了19世紀50年代,瑞士第一條連接蘇黎世和巴登的鐵路誕生了,這使得蘇黎世紡織產業與機械產業日益發達,並成為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這段時間建築和宗教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我們現在看到的蘇黎世是一個把古老文化和現代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城市,當地政府採取的是一種保護和開發雙重並舉的思路。在瑞士有很多新建築與舊建築結合的典範,比如建於中世紀的貝林佐納古堡。在1980年代,由瑞士建築師Aurelio Galfetti 主持進行了修繕,將古典與現代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看到電影拍攝的背景是一個融合了現代與古代的建築群,但這個城市的主體建築有很多都是20世紀前建成的,也就理所應當可以拿來做背景。其中最突出的是那些高低不一的尖頂的教堂,這些有著瑞士標志性掛鍾的教堂是這個城市建築的靈魂。
C. 鷹眼的中指
【抓人游戲】鷹眼的中指還是異常的帥氣的
鷹眼(Hawkeye)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也是漫威漫畫旗下多名角色的稱號,初次登場於《懸疑故事》(Tales of Suspense)第57期(1964年9月),由斯坦·李和唐·海克聯合創造。
鷹眼本名克林特·巴頓(Clint Barton),全名柯林頓·弗朗西斯·巴頓(Clinton Francis Barton),曾化名為歌利亞(Goliath)與浪人(Ronin),是個在馬戲團長大的孤兒,師從劍客(Swordsman)和捷射(Trick Shot),天賦異常,小時候便獲得「鷹眼」和「世界最佳狙擊手」的稱號,因在某次演出時看到鋼鐵俠救人的一幕後,決定利用自己的能力成為超級英雄,後加入復仇者聯盟,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
在漫威電影宇宙中,鷹眼克林特·巴頓由傑瑞米·雷納飾演。
D. 《荊棘鳥》:有誰不是忍著荊棘的刺痛唱著愛的戀歌
1、一片孕育痴愛的悲愴土地
合上書本,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腦海里拉開了大幕,一幅超寬畫卷在眼前慢慢展開——
一聲驚雷怒震寰宇,烏雲是狂風的手帕,任意舒展疊沓;狂風如同一隻巨手任意撕扯、翻轉這片大地上的生靈,一番恣意橫掃,揚長而去;雨水能滋潤土地的乾渴,也能湮滅它的生機勃勃;太陽能催生這片土地的綠意,也能乾旱十年讓它寸草不生。
飽受著輪番而至的旱澇侵躪;索取時,殘酷無情;花開時,絢麗爛漫;造化慷慨的年節,又不失豐饒。天底下再沒有哪一個地方如此怪誕離奇。
這片土地就是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它的土地廣袤荒涼,也有綠色生命的絕響:
高大的魔鬼桉、低矮的灌木叢;繁盛的木槿、問荊;怒放的紫茉莉、胡椒樹;四處盛開的玫瑰,馥郁芬芳;千姿百態的草原花,蜜蜂翻飛,彩蝶翩翩。
生機盎然的植物養育了怪誕奇特的動物:袋鼠、野豬、兔子、鸚鵡、牛、馬、羊、蒼蠅、臭蟲。它們千奇百怪,又別具一格,風景如此開闊旖旎,令人流連忘返,又愛恨交織。
是誰給了這片土地如此豐沛的物種?是愛,上帝的愛!有意思的是,他的愛無私又吝嗇,他遍撒愛種又難以充盈每一個生靈;他讓一花一草,一蟲一鳥,一男一女,貪婪啜飲愛的甜蜜,又讓他們不舍吞咽愛的苦難。
就像書中的那隻荊棘鳥,上帝給它的愛太多,它小小的身體承受不了,所以,一出生, 鳥兒胸前就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西方有個愛神叫丘比特,一個胖嘟嘟的、可愛的、長著一對翅膀的小男孩,手持一把弓箭,在人間到處飛,到處亂射,被射中的人心兒怦怦跳,甜蜜又煎熬。但我覺得那太浪漫,太理想。事實上,人間的愛,哪有那麼美好?大多都像荊棘鳥一樣,被深深刺疼著,一邊流血,一邊謳歌,直至血盡命亡。
《荊棘鳥》就是這樣一部讓人痛、讓人堵的小說,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考琳·麥卡洛所著,風靡全球。記得還是上中學的時候讀過,那時候的感覺就是全篇大部分的令人震撼的環境描寫,寫作文的時候倒是幫了我不少大忙。至於故事情節,就沒有武俠小說那樣引人入勝了,或許是年齡小,對於曲折的 情感 故事不是太感冒。如今重讀,彷彿自己就是那隻荊棘鳥,愛著,痛著,甜著,苦著。
現在深深體會到這部小說的魅力: 愛和命運 。它講述了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的時間跨度很長,從20世紀初頁開始,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
生活在底層苦難生活中的家族男主帕迪·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的邀請,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兒女從紐西蘭移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場,開始了充滿希望又多災多難的生存歷程,一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異國他鄉確立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 情感 歷程。小說中濃墨重彩的部分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
2、我們是彼此的荊棘
十歲的梅吉隨父親到了姑媽家德羅海達,在灰土盈寸的車站與28歲的拉爾夫神父相遇,拉爾夫一半空缺的心從此被填滿。
她是他有生以來所見到的最甜美、最可愛的小姑娘, 她的那雙仰望著他的銀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寶石,閃爍著柔和、純潔的光芒。 他對梅吉 「無法遏制地深為動心,他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愛不需要什麼原因,有時候就是一個眼神,一個怦然心跳的動作。
已經成為神父的拉爾夫給了梅吉一生中少有的關愛,他對她的關愛是貼心的也是貼身的,就連梅吉極度恐懼的初潮這一生理現象也是拉爾夫講解給她的。這樣的關愛讓梅吉感到溫暖、可靠,等她長到情竇初開的時候,便無可救葯地看上了拉爾夫神父。
但是拉爾夫作為神父是不能結婚的,他曾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在他的眼裡,梅吉就像晨霧繚繞中的一朵玫瑰,真實又飄渺,讓他希望又失望。一邊是自己的神職事業,一邊是心愛的姑娘;事業是可舉手而得的,梅吉卻是他不可觸摸的網,有些空洞又虛幻。
他又跟她說不得心中的那份愛,只能深深珍藏,在生活上、學習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以至於後來,每一次梅吉遇到困境的時候他都能像神一樣及時出現在她的面前。他感覺給她的每一份幫助都是幸福的,雖然自己心痛著。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對梅吉的愛越來越濃,就像德羅海達冬季的晨霧,怕濃得看不見她,更怕自己迷失了方向,最終選擇了離開她。
梅吉失去了拉爾夫,從此在德羅海達這個充滿冷漠的家,再也沒有人關心她、疼愛她、幫助她了。真的失去了拉爾夫的那一刻,她驀然發現,那是永遠的失去,是一顆遠離的心。
她忘不掉拉爾夫富有魅力的身影,這種記憶常常讓她抓狂。愛到深處便是恨,她選擇了一個跟拉爾夫相像的男人盧克,這有她對拉爾夫愛而不得的報復心理。
圖片盧克是個粗俗、鄙陋又吝嗇的農夫,在他的眼裡,賺錢是第一位的,她只是他精力多餘時的玩物,是他能得一筆巨款的銀行卡。他懂得如何憑借力氣收割甘蔗發家致富,卻不懂女人心!
梅吉需要的是男人的愛,像拉爾夫一樣能與她靈魂相契、對目秋波,然而盧克做不到,他骨子裡就沒有對女人像甘露一樣滋潤的基因。所以,在有了女兒朱絲婷之後,她決定離開盧克,擺脫這種毫無幸福甜蜜可言的痛苦婚姻。
梅吉離開盧克,才是她真正的長大,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天地萬物,彷彿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就在她在海島度假的時候,遠在他國的拉爾夫彷彿心弦被某種東西撥動了一下,那是另一個聲音的同頻共振。梵蒂岡的聖殿里再也坐不住,他飛到了海島。
梅吉知道拉爾夫還會離開的,她愛他,捨不得他,但是又留不住他,他是神的奴僕,一生許給了神,褻瀆神靈便會下地獄,所以他不能永遠和她在一起。
但是梅吉不怕褻瀆神靈,愛就愛了,她不能再失去當下所需要的東西,既然留不住他,那就偷點他身上的東西。她果然成功了,如願以償地從拉爾夫身上得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精靈——他們共同的兒子戴恩,而拉爾夫卻渾然不知。
兒子戴恩是拉爾夫的翻版,她要用兒子戴恩來延續對拉爾夫的愛,可是偷來的東西總是要還回去的。戴恩長大後也把自己獻給了上帝,這多像他的父親拉爾夫呀!
戴恩在一次搭救溺水遊客時失去了生命,這彷彿是一種宿命。戴恩死了,拉爾夫得知真相後也在她的懷里去了天堂,她真的失去了她一生苦苦追求的愛,那根荊棘扎得更深、更痛,但她不愧此生,因為她深深地愛過。
3、一生為愛等待的荊棘鳥
菲是梅吉的母親,一位美麗聰慧、多才多藝、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少女時代的菲深深愛上了一個有家室的政治新秀,並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弗蘭克。或許迫於身份地位的壓力,那個男人沒有娶菲;菲的父母因為女兒未婚有子,備受恥辱,把她趕出家門。幸好菲的祖母可憐她,為她找了一個姓克利里的婆家,這個男人就是帕迪。
帕迪是個忠厚老實、吃苦耐勞的剪羊毛工,青年時期生活非常艱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無車、無房、無存款的「三無男」。這個來自農村最底層的男人,可能壓根就沒想到天上會掉下個林妹妹!
帕迪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美艷嬌妻倍加珍愛,從此更加努力地工作,只想給菲一個好的生活。
他默默辛苦地勞作和承受,就像德羅海達這片飽受摧殘的土地一樣堅強地敞開著、抗爭著,在失望中尋找著希望,在希望中承受著苦難。
生活的苦難似乎永遠都不給帕迪希望,一直追隨著把他的生命吞噬——他在一場德羅海達的大火中與難俱焚!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他喊著菲的名字,可見,帕迪有多愛菲。
「當男人錯過了最想娶的女人,會變得越來越隨意;當女人錯過了最想嫁的男人,會變得越來越挑剔。隨意,是因為反正都不是你;挑剔,反正都不如你。」 這是一部電影中的男主對女主說的話,我想這段話非常符合菲的心境。
菲連挑剔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嫁給了帕迪,她沒有反抗,就像任意由命運之手隨意擺布一樣,逆來順受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但是,有一樣東西她明鏡似地守護著——她和心愛的那個男人的兒子弗蘭克。
嫁到克利里家,她依然保持著她大家閨秀的氣質:高貴、典雅、沉默、冷淡。這是上層貴族人的氣質,是骨子裡自帶的基因,就連帕迪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也不得不從心底里敬她三分。
菲給帕迪生了八個兒子,一個女兒,但她不愛帕迪,為他生養兒女似乎只是完成一個女人作為人妻的任務。這八個兒女在她的眼裡如同跑到她家裡來尋找吃食的野貓野狗一樣,平時對他們的照顧也是很隨意。這給八個孩子,特別是大女兒梅吉,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烙印。
但是,菲對弗蘭克,則是用心的照顧,用心的愛,這是一種愛的轉移。
應該說帕迪是個厚道的男人,他接納了菲的兒子弗蘭克。但是他缺少男子漢的氣質,與出身高貴的菲的心目中的那人有天壤之別,菲對帕迪只能採取隱忍。所以,門第的不對等,心靈的不相契,註定是痛苦的婚姻。直到帕迪在大火中死去的時候,她才發現,其實自己是愛他的!
書中有一段菲的自述: 「兩天以前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愛帕迪,就好像我終身都在愛著他,是的,太晚了,對他來說太晚了,對我來說也太晚了。要是你能明白我多麼希望能有一次機會把他摟在我的雙臂之中,對他說我愛他該有多好啊!上帝,我希望沒有人遭受過這樣的痛苦。」
是的,太晚了,一根荊棘又刺進了胸膛,從此一生流著血歌唱著愛的心曲。
在婚姻和愛情中,有太多的人都太沉溺於過去,對曾經的愛念念不忘,以至於自己陷入無可自拔的苦戀中,對身邊現有的愛太不在乎。
但是要知道,你越用心愛的未必就是你的,恰恰身邊那個默默為你付出的才是你心心念念的愛的樣子,只是你忽視了,沒去珍惜,一心只想著你理想中的那個完美的人,直到荊棘扎進胸膛,看到了流出的血,才知道自己有多蠢!
4、朱絲婷,勇敢拔去荊棘的荊棘鳥
朱絲婷是梅吉與盧克的女兒,這個臉上長著雀斑的女孩是個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個性十足、不善言笑的女孩,有點兒像她的外祖母菲。
梅吉對這個女兒的愛遠遠不及對兒子戴恩,這一點很像她的母親對她一樣。
梅吉在沒有遇到拉爾夫之前,唯一可依靠的人是哥哥弗蘭克,弗蘭克是她的心靈偎依;而現在,彷彿是命運輪回,雖然翻了個個,卻恰如當初,朱絲婷深深地愛著弟弟戴恩,甚至一眼看不到他就心急得無法呼吸;戴恩也深愛著姐姐朱絲婷,就像當初弗蘭克也愛妹妹梅吉一樣,他們是互相傾訴新曲的知己之愛。
朱絲婷和戴恩一樣都不願意結婚,朱絲婷把婚姻看作是自由的枷鎖,她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演藝事業;戴恩把自己獻給上帝,對紅衣主教(他的父親拉爾夫)偶像似的崇拜,這一點與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朱絲婷看到了母親與外祖母婚姻的失敗、愛情的煎熬,她對愛情產生了恐懼,因此她逃避,逃避了那個產生悲劇愛情的故鄉德羅海達。
朱絲婷周遊歐洲追求人生自由,在藝術的天地里體驗著理想中的生活不願意走出來。愛情不是她追求的目標,她也決不會 「向某個連我一半都不如,卻自以為不錯的男人低眉俯首!」 ,她要的是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感情,而不是成為對方的附屬。
但朱絲婷內心裡不是不渴望愛情,否則她幹嘛為愛情設立那麼多的指標?雷納的出現,終於踹開了她緊閉的心扉。
認識雷納的時候,朱絲婷21歲,雷納31歲。很有意思,克利里家的三代女人都陷入了年長男人的溫柔中,有網友就懷疑作者是個大叔控!
婚姻 情感 專家李銀河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寫過,現代女孩「大叔控」是愛情的回歸,我覺得這話講得有道理。在這不確定的時代里,許多女孩經過了多次的「試愛」,或多或少都受過與之年齡相仿的男友的傷害,難以從對方中獲得尊重、包容等心理需求,而年長的男人更懂得如何經營愛情。
對於朱絲婷來說,雷納就是她理想中的男人。他能包容朱絲婷的胡鬧、調皮與倔強。像朋友、像兄長、像愛人一樣陪伴著朱絲婷,為她排憂解難。他尊重她的感受、她的獨立、她熱愛的事業。
他呵護著她,沒有甜言蜜語,甚至在她犯錯時也毫不客氣地給予指正,他把自己的忠誠呈現給了她,等待著她。
戴恩死後,朱絲婷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甚至拒絕了雷納的請求,但是雷納沒有放棄,確切地說沒有離開她,依然給予她最溫暖的呵護。
當朱絲婷從喪弟的痛苦中掙扎出來的時候,雷納已經等她十年了。這樣的愛情堅守,朱絲婷最終被打動,她終於勇敢地拔掉那根扎進胸膛的荊棘,癒合傷口,接納了雷納,也接納了真正的自己。
從菲到朱絲婷,是對愛情的突破,雖然遍體鱗傷,但朱絲婷終於擺脫了那個宿命的荊棘,投入甜蜜的愛情。
E. 記得央視8頻道曾有一部外國的電視劇叫荊棘鳥
是荊棘鳥吧!!!
荊棘鳥故事的致命與誘人之處並不在於我們不知道有荊棘,不懂得避開它;而是在於我們不願意作出選擇或者說是犧牲,避開荊棘——因為一旦作出選擇便會有難以忍受的徹骨之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唯有任憑自己承擔痛苦,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還是把荊棘刺進了胸膛。薩特說:人註定要受自由之苦。那麼《荊棘鳥》這本書便是對此的一部文學化的註解。我不知道,我們所承擔的痛苦是否能使上帝為之動容;可至少,作為人類本身而言,我們能夠了解這種痛苦,但我們仍舊無能為力。一方面,我們是荊棘鳥絕唱的聆聽者;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在蠻荒的枝條之間放聲歌唱。有如輪回,不可避免。
據說,《荊棘鳥》被多次搬上銀屏與舞台,甚至還有同名的音樂劇。在翻拍的電視劇中,我只看過1983年所拍,由理查德.張伯倫(Richard Chamberlain)主演的版本。在我看來,這是最成功的改編自書籍的電視劇:不論是對演員的選擇,還是表演本身都可用「完美」二字來形容——尤其是扮演拉爾夫的張伯倫,簡直同書中的描寫別無二致。我非常欣賞他那優雅與瀟灑的外表,和那之下難掩的矛盾與痛苦。他深刻表現了拉爾夫對選擇的無奈和對痛苦的平衡。張伯倫的表演,不論是在瑪麗.卡森面前的鎮定或憎惡,在梅吉面前的退縮、內疚和愛戀,還是對戴恩的鍾愛與關心,都可說十分到位。因此,我可以肯定的說,不用看其他的版本,這就是對拉爾夫最好的演繹,因為演員的氣質與角色本身如此切合,構成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人物。我所見的凡是讀過《荊棘鳥》的人,幾乎沒有不喜歡拉爾夫的。我想,這才是一種真實,我們理解、同情拉爾夫,因為我們對於他的選擇——不只是在愛情與野心之間的選擇——能夠感同身受。也許很難言說我們真正喜歡他的理由,也許是因為他如此貼近我們隱秘的內心,真正撥動了我們的心弦。電視劇中的拉爾夫同原著中的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將荊棘刺進了胸膛,很難說這是勇敢還是怯懦,可他承擔了這一切。張伯倫如此優雅而從容不迫,他的笑容里充滿了苦澀,1983年時,他演得爐火純青,讓人欽佩。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超越他這次的表演,他自己也不行。這真的成了一次絕唱。
其實,此片中可圈可點的人物還很多:扮演梅吉的女演員身上有一種罕有的剛性的美,這種美永遠不會屬於那些在富麗堂皇的大房子里長大的小姐們,它屬於廣袤的曠野與自由的天空。貫穿梅吉一生的是矛盾。無疑,她並沒有完全過獲得拉爾夫的心。一開始,她天真地認為拉爾夫的心在上帝那裡,後來她才明白,在拉爾夫的眼裡,上帝不過是個小丑,是野心把他從她身邊帶走了。即使如此,她仍義無反顧地愛著拉爾夫,難怪有人說她為愛而犧牲。可假如,拉爾夫甘於拋棄聖職,在澳大利亞做個牧工或農民,她還會愛他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梅吉之所以愛拉爾夫,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高雅、出色、與眾不同,但對這樣的拉爾夫,她唯有沒有結局,無條件地愛他;而一旦她得到他,兩人結為夫婦,那麼他們又會墜入她拚命拒絕的既定的生活軌道。比起拉爾夫,梅吉更能承擔痛苦,這大略與她童年的經歷有關。而且,她似乎承擔愈多的痛苦,愈能為別人排解痛苦,不自然地考慮別人的命運。也許,這正是拉爾夫那麼愛她的原因,不知書中的雷納與我想的是否一樣。至於扮演瑪利.卡森的演員則凸現了她性格中樂於將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殘酷與對拉爾夫的可怕的愛,體現了對原著深刻的理解。
作為電視劇,對原著進行改編是理所當然的。從總體而言,如前所述,這部電視劇是忠於原著的,但對結尾的改動較大。凡讀過《荊棘鳥》的人,都應當知道原著是以朱絲婷收到母親的來信,對生活有了重新的認識,並對雷納進行了試探,最終兩人結為夫婦作為結尾的;而電視劇則改為在戴恩的葬禮之後,朱絲婷有所觸動,與雷納共同離開德羅海達,而在花園里,拉爾夫在同梅吉的談話過程中去世,此時,載著朱絲婷與雷納的飛機從天空掠過。我想,編導改動的目的可能是想讓情節更緊湊,我也必須承認這場戲很美,也非常感人。然而,我認為,這種改動實際弱化了朱絲婷這個人物,把結局又拉回了拉爾夫與梅吉的身上。原著中朱絲婷在戴恩死後在倫敦獨自生活的經歷及後來她對雷納的試探對作者全麵塑造她的性格並非毫無意義,這至少說明,她是一個和她母親不同的女性,她的頭腦更敏銳——更重要的是,除了愛情,她的生命還有其它的內容。朱絲婷和雷納的分手及復合也恰好說明了他們之間有與拉爾夫與梅吉的愛情不一樣的理性的愛:這也是我一直非常偏愛朱絲婷的緣故。可惜,電視劇中她與雷納的戲並不出彩。
瑕不掩瑜,1983年拍攝的電視劇《荊棘鳥》自問世以來便一直好評如潮。如果你喜歡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此片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F. 復仇者聯盟射箭的特工演的電影叫什麼
飾演特工克林特·巴頓的是傑瑞米·雷納,他的成名作是《拆彈部隊》,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傑瑞米·雷納憑借《拆彈部隊》、《城中大盜》、《諜影重重4》、《碟中諜4》等影片漸漸為觀眾熟知。
40歲之前,傑瑞米·雷納是一位掙扎在三線上下、鬱郁不得志的普通演員,在房地產上賺到的錢比片酬還高。
2008年,凱瑟琳邀請雷納加入了電影《拆彈部隊》,扮演了角色威廉詹姆斯上士。這部反戰片思想性突出,當時美國民眾呼籲美軍撤出伊拉克的聲音日益高漲,在各種局勢呼應之下,《拆彈部隊》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6)因為你愛上雷納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獲獎記錄
憑借《拆彈部隊》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還有獨立精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等電影獎項。憑借《城中大盜》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雷納第一次參加電影拍攝是在1995年的喜劇片《校園藍波隊》。
G. 關於一個被綁架的女子愛上綁架的他逃犯男子的電影,歐美
你說的這種案例叫做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那部電影我是沒看過 不知道 你可以看看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的網路
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007》系列電影的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片中英國最大輸油管公司「金恩企業」的總裁羅勃金恩遭恐怖份子殺害,007奉命調查,意外發現金恩總裁的女兒伊莉翠幾年前曾遭同一個恐怖份子雷納綁架過,但自行脫逃。雷納打算要偷走鈈元素以便炸毀油管,007發現後要阻止其陰謀,但伊莉翠因為被雷納綁過,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反而幫助恐怖份子,並阻撓007的行動。但最後007還是順利完成任務阻止雷納的計謀。 《後窗驚魂》里女主角被鄰居威脅後替鄰居說話,而亞裔學生馬上就指出了她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挺長的 我就不粘貼過來了 自己看看吧
H. 找一部外國電影的名稱。講一個士兵失憶後與護士相愛成親,回復以前記憶又忘記護士。最後終於記起護士的事
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 (1942)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在作戰中失去記憶的雷納·考爾曼,在一個小鎮的慶祝戰爭結束的狂歡活動中邂逅了當地的歌舞女郎葛麗亞·嘉遜。她認出他是一個失憶者之後,就帶他來到鄉下養傷,並試圖幫助他恢復記憶。不過,他只恢復了說話和寫作能力,並且成為了一個作家。兩個人相愛結婚之後,雷納前往大城市推銷他的小說,碰上了一場車禍,竟然因此恢復以前的記憶,但卻忘記了跟他已經生活三年的葛麗亞。雷納回家經營了一家很大的公司,葛麗亞成了他的私人秘書,可是,在心理醫生的勸告下,葛麗亞沒有向他表露身份。
I. 《再生俠》新電影定編劇,傑米·福克斯主演,該片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
《再生俠》是由同名動漫改編的電影作品,其第一步作品因為廉價的特效以及生不逢時,最終湮沒在了電影的歷史長河中,但是這部被改編的動漫作品擁有很多粉絲,因此當聽說有新編劇即將再次翻拍,又勾起了大家的興趣。
這部電影如果能夠配置製作精良的團隊和上檔次的特效,那麼一定會在當下時段引發熱議,畢竟不同於一直以來塑造全身光環的好人角色,這部電影在告訴我們,即使身處泥沼,仍然有人心向光明,而身處光明的人內里卻可能無比陰暗,黑暗中的英雄往往比光明中的超人更加讓人驚羨和贊揚,因為他們扛住了黑暗的誘惑,花光了所有的運氣和努力,才站在了我們的面前。
J.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講述了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美麗少婦瑪琳娜的故事。
劇情介紹:1941年春末的一天,雷納多·阿莫魯索(圭塞佩·蘇爾法羅飾)初次見到瑪蓮娜(莫尼卡·貝魯奇飾)。她留著波浪狀黑亮的秀發,穿著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慾誘惑的高跟鞋,來到了西西里島上寧靜的陽光小鎮。
她的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顰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羨妒。瑪蓮娜,像個女神一般,征服了這個海濱的天堂樂園。
年僅十三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豐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
她搖曳的倩影、她聆聽的音樂、她貼身的衣物都成為這個被荷爾蒙淹沒的少年,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慾幻想。然而,透過雷納多的眼,人們也看到了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她變成了寡婦。
(10)因為你愛上雷納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角色介紹:
1,瑪蓮娜
瑪蓮娜留著波浪狀黑亮的秀發,穿著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慾誘惑的高跟鞋。她的一舉一動都能引起小鎮上的人們矚目及遐想,她的一顰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羨妒。
2,雷納多
13歲的小男孩,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豐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
3,尼諾
瑪蓮娜的丈夫。大戰時他奔赴前線,曾傳言戰死疆場,後來只是斷送了一條手臂。他歸來後,卻沒有受到任何禮遇,反而遭人嫌棄,被惡人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