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活著為什麼被禁
A. 電影《活著》為什麼沒像小說一樣拍完整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小說的審查尺度比電影要寬松一些,這是因為當今的人閱讀群體逐漸縮小,遠遠不如觀影的多。再者說,小說和文本和電影屬於兩種形式的藝術手段,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說來。
以上。
現在流行翻拍重拍,告訴張導重拍一下就完整了!
電影《活著》,比起小說《活著》,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讓這個電影的結尾,積極了一些,光明了一些,有希望了一些,而小說,陰郁至死,悲慘到底,絕望終點。
小說中,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老婆家珍去世;女婿二喜是搬運工,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
而電影里的光明的尾巴,張藝謀留下了二喜和苦根,電影里叫饅頭。小說里,只剩下一頭牛叫著主人公的名義,福貴。電影里,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這部小說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並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其實,從獲獎里,我們就能讀出很多信息,還有一個信息是,這部小說很火,但電影被禁。
電影巜活著》改篇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我是先讀的小說。當時在南方工廠剛剛上班,一個三十好幾的人一個人租著房,上班、下班,七天試用期剛剛完,廠里說我不合適干這個工作,就辭了,合適的工作很難找,連著找了兩天沒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個人待在租房中,胡亂的看瀏覽器,有人推薦巜活著》這部小說,然後順理成章下載,閱讀。
可以說這本小說讓我一天一夜沒有吃飯,累了抱著手機眯一會,腦子里還是小說里的橋段,福貴的形象扎進腦子里,淚流滿面不止,難過巧珍,難過他們倆個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孫,每走一個傷悲一次。
說說電影和小說吧,余華的巜活著》是關於個人的,活著是忍受;張導則全然拋棄了這一點,轉向於時局和政治的悲劇,是「哀民生之多艱」。因此配角們教科書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貴也成了一個政治覺悟很高卻依然淳樸善良的人,但兩場悲劇卻分別由他的審時度勢和善良好心所導致。
電影表現的是「逃不過」,在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過小說,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感動得稀里嘩啦。電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劇本,然後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後是影片製作。To live,活著。
小說中,福貴是最後還活著的人,還有一頭老牛。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電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給人啟迪,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無法把小說全部展現,只要能展現出小說的精髓並給予觀眾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同時,電影還有過審的問題,這部小說對人性的探討實在太深刻。裡面有很多對人性的諷刺,寫出很多敏感的話題,這些東西在電影里展現都是露骨的,顯然不能過審,適當刪減很重要!
所以說電影沒有按照小說拍攝完整,但是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他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我們大多人都知道,將原著作品影視化後,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銳的 社會 問題便會更加具象化,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視化時導演都得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不要顯得太過尖銳,畢竟辛辛苦苦拍一部電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當然,經過影視化後的《活著》並沒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種呈現方式,而且它顯得柔和了一些,不會像原著那般令人絕望。畢竟電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觀眾,導演要考慮到觀眾的觀影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版《活著》注重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小說版《活著》則重在表現個體生命在強大的命運面前的承受力,兩者都是經典,都同樣悲傷蒼涼,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鯨魚電影編輯部:原野)
同一時間段三位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各自拍了一部電影,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歷史 ,分別是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的《活著》,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壯壯尤其慘烈,禁拍10年OR9年,記不清了,當時他的名頭遠大於陳凱歌和張藝謀。
《活著》開拍前,張藝謀和余華說,他是搞電影的,對審批很懂,所以余華放手給張藝謀去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不用說那時候,到了《亮劍》那段 歷史 依然省略。
還有就是抗日題材的影視劇N多,對越反擊戰的題材除了那幾年的《高山下花環》和《閃電行動》等,近幾年看到過這個題材的影視嗎?
我的答案就是:《活著》不好嗎?
如果單從藝術角度來看,我覺得是老謀子想給電影里的主角留下一絲希望,畢竟原著太慘了,外孫太餓了,吃豆子太多撐死,女婿也被壓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這只大手反復蹂躪,最後變成了一個只是活著的軀殼,沒有高興、沒有悲傷、也沒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書和電影都覺得心堵。
網友杜耀軍: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網友竟與電影: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網友鯨魚: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因為太慘了,拍不下去了。我覺得能把小說看兩遍的人,已經能稱為內心強大的人了。如果每個細節都去還原,一般人真的很難做到。拍一半,留點希望也挺好。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個結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飯的畫面,也是一種安慰吧!
B. 被禁26年,張藝謀電影作品的天花板:被禁原因是因為太寫實
最近多部春節檔影片宣布回歸國慶檔,冷清了許久的中國電影市場一下熱鬧起來。
定檔的電影里,《我和我的家鄉》是去年《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點進簡介一看總製片人,正是那個熟悉的名字——張藝謀。
近些年,張藝謀電影口碑起伏的很大,既有連豆瓣5分都達不到的《長城》,也有豆瓣7.7分的尚可之作《影》。
然而比起張藝謀巔峰時期的作品,《影》也就是個弟弟。
而令人遺憾的是,那麼多巔峰時期的好作品,《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等,張藝謀真正的最高水準,卻是這部被禁播的影片。
它是華語電影的天花板,人們討論中國影史上的最佳時,絕對繞不開它。
有人說,1993年陳凱歌拍出《霸王別姬》,1994年張藝謀拍出《活著》,這么多年過去,這兩部電影依然代表著華語電影的極限。
沒錯,今天要介紹的影片叫《活著》,一部被禁26年,依舊可以打動人心的作品。
01.
那是1992年,42歲的張藝謀被一篇名為《河邊的錯誤》的中篇小說,迷住了心竅。他想把這個充滿著荒誕與暴力的故事拍成電影,於是聯系了那個叫余華的作家。
1年多以後,也就是1994年,原本想要拍攝的《河邊的錯誤》不見了,中國影史上多出了一部叫《活著》的作品。
當初張藝謀想要拍攝《河邊的錯誤》的心是真的,為了更好地創作,他要求看余華之前的所有作品,想把屬於小說中的那抹神韻,原汁原味地搬到熒幕上。
那時《活著》剛剛打出清樣還沒出版,余華就先給張藝謀瞅了一眼。就這一眼,張藝謀被福貴身處的那個世界驚著了! 在那個黑白的世界裡,福貴的命運隨著時代漂流,嘗盡了命運能給予他的所有痛苦,依然繼續活著。
他立刻決定,要把這個世界呈現在熒幕上,《河邊的錯誤》被棄,他的一切心血都投諸於《活著》。
為了這部影片,他真下功夫啊,葛優、鞏俐、姜武、郭濤、牛犇,一水的影帝影後打頭陣。
再加上劉天池、倪大紅,這些實力派演員。
可最後,這部影片在國內被禁。被禁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未經同意,就私自參選了戛納電影節, 可我看著電影里呈現出的那個活生生的世界,又總覺得:不是。
也許是因為電影太寫實了。
可那時候的世界就是如此呀。
1994年,那一年,是最好的張藝謀。那一年,最好的張藝謀拍出了最好的作品。
02.
葛優飾演的福貴一出場是一個只會敗家的紈絝子弟,電影開頭便是他賭錢賭輸的畫面。有一個細節非常抓人:
在福貴和龍二賭錢輸了之後,福貴照舊把帳記上,這時他拿錢在賬簿上簽字,說了兩句話:「這一陣子賬欠的不少,字也練得大有長進。」
這只說明了兩件事,第一他濫賭成性,第二他不學無術,連練字都只在記賬的時候。
這部影片就在這種堆滿細節的真實表演中緩緩鋪開。
輸無可輸的福貴,抵押了房產,氣死了老爹。懷孕的妻子幾次三番勸他戒賭不成,也帶著女兒離家出走。
一無所有的他這下子終於沒了賭的想法。
一年後,終於戒毒成功,妻子家珍跟娘家人翻臉,也義無反顧地回來跟他過日子。家珍是個心善的女人,她心裡就一句話: 什麼都不圖,就想跟你過個安生日子。
可福貴是主角啊,主角必定是坎坷的。
安穩日子沒過幾天,就被軍隊抓了壯丁,和同村的春生一起去當兵。
戰爭結束,好不容易到了家,母親死了,女兒發了七天七夜的高燒,不能再說話了。全家就靠家珍每天起早貪黑送水,才勉強維持住生計。
可時移世易,現在這日子跟以前不一樣了,賭錢贏走他大房子的龍二因為太有錢,被人說成地主給槍斃了。
福貴嚇得褲子都尿濕了,他心想:「得虧這房子輸出去了。」
從此以後,福貴活得戰戰兢兢,
他沒想著什麼大富大貴,再過他以前闊少的生活,也不抱怨命運是什麼玩意兒,自己好好的女兒就成了啞巴。
就這樣吧,只要能維持目前的安穩與喜樂,接著活下去,比什麼都強。
可天有不測風雲,兒子依然死於一場意外。
而福貴一家的不幸,還沒有停止·······
03.
可以說,無論小說還是電影,《活著》看完都壓得人喘不過氣。
人這種生物,真碰到了時代浪潮,渺小得還不及一朵浪花。命運無常,想怎麼折騰你,就怎麼折騰你。
一生坎坷的福貴家珍,即使已經過得如此凄慘,但仍然堅信「日子會越過越好」,但命運總是要在給予他們一抹溫情的時候,又用更殘忍的遭遇將他們僅存的那一點生活的盼頭,撕扯個粉碎。
可你仍然能感受到一股子向上的力量。
是的,雖然窒息、沉悶,但仍有向上的力量。
因為活著,因為他們仍想活著,不為了什麼,只是作為生命本身,頑強地活著。
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相比小說里,福貴接連又失去了家珍、女婿和孫子,電影改編後的結局至少還保留著一絲溫暖。
這是張藝謀最後希望在影片里展現的。
希望,我們還有希望。
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高達9.2分,電影里實際上還有很多質朴卻又無奈的情節值得探討,然而相比希望這一件事,電影其餘的特質似乎又不怎麼重要了。
活著,然後才有希望。有希望後,我們要好好活著。
——END——
作者:砍柴娛白先生
C. 電影活死人之地是不是被封了 為什麼任何網站上都收不到
是的,電影影響視覺感受,被限制播放了。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字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它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
D. 《活著》的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
妻子、兒女,到女婿、外甥,福貴生命中所有關系親密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如果這樣的結局還不是悲劇的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但是,我還是不想要用悲劇來為他的人生下定論。
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死亡,在經歷了他人所沒有的苦難之後,其實就福貴本身的人生來說,我更願意說他是一種完滿。那個後來選擇與牛相依為命的福貴老人,在其波瀾不驚的面龐下,或許蘊含了生存的秘密。畢竟,其實生命的逝去,本就是人生的常態,是自然界的規律,即使以非常態逝去,同樣也是如此。
E. 為什麼歐美可以拍活死人之類的血腥電影 中國就不讓
文化不同,傳統觀念不同。中國現在是發展中國家,即使開放,也要選擇性的開放,是容不得任何可能鼓動血腥暴力的東西進入中國,來影響80後、90後。中國怕亂!
F.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為何豆瓣評分一直居高不下
很多人都說張藝謀拍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至今還在被禁播的《活著》,甚至連張藝謀本人在接受一個訪談時,被問到自認為拍得很不錯的一部電影但是外界評價不是很高的一部時,他的回答也是《活著》。
這種拍攝手法正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葯而愈。
不得不說,當時的張藝謀實在是高啊!
G. 讀余華——《活著》真好
再讀余華,突覺:《活著》真好。
封面是黑色的,標題「活著」是白色的,而作者「余華」是紅色的。也許生活非黑即白,而生命的熱血註定鮮紅。
如果不是因為友人賜書,我也不知我何時才會捧起這本義大利格林扎納. 卡佛文學獎的名著《活著》。
擇一個內心清凈得一塌糊塗的周末下午,花上五個小時的專注,去凝聽這個滄桑男人對於生命最質朴和原始的解讀。縱是淚滿襟,縱是沉溺在這痛苦卻又悲壯的漩渦里無法自拔,以至於直至看完它的電影版,才覺心願已了。當夜色拉開帷幕,當百家燈火點亮,才恍如從夢中驚醒和透了一把氣。
一部貧農的血淚史,即使沒有太多刻意煽情,可戳心戳肺得教人難以自拔。福貴在他扮演的一生的角色里經歷各種變遷,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也在不停經歷著親人的生死離別。第一人稱的簡單質朴描述,故事的代入感,讓人身臨其境。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的接二連三的意外死亡。每一次生死交織,簡單深刻,悲愴激勵。在如此悲慘的故事下,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境界或奇跡。
通篇血與飢的元素,顯得有些暴力和殘忍。戰場上的血與犧牲、有慶的獻血身亡、鳳霞的產後大出血、二喜的工地流血致死......可能這就是命運賦予福貴一生的色彩。「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以後啊,就是共產主義啦,就天天吃餃子,天天吃肉啦。」福貴跟有慶的這一段對話,也是仍然讓人回味且心顫。如果我出生在那個大時代背景,可能我就是那個天天惦記吃餃子吃肉的有慶。
相信,閱過此書的人,都會從故事中窺見自己的世界,而我從福貴和那個時代中,卻看到了任何困難都壓不倒的中國人民的精神,一種知足,一種隨遇而安。大紅綢布的拉起,皮影戲背後的微笑,煉鋼房下的吶喊,戰場上的取巧與對於生存的追逐。相比之下,當代人在錦衣玉食的高樓大廈里,則顯得多麼渺小。
看完小說,再看了一遍電影版,各有優好,各有遺憾。小說最後淪為了福貴一個人的孤獨終老,電影仍然擁有一家四口活著的希望。但個人覺得,小說更寫實,更直逼人心,更有時代階級感。也難怪,這部電影曾被淪為禁片。張藝謀執導的精華也許我並未能參透,被刪減的一些橋段,於我,是遺憾。
余華曾寫到:「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縱使,註定了在旁人眼裡,福貴的活著,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而從福貴的角度,他確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文末,他與一頭叫福貴的老黃牛收場相互作陪,許是看盡這世態炎涼,但卻早已活出人生的光榮和高尚。「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似懂非懂卻又意境悠遠,這樣一派安詳和諧的環境、絕望中透露出生活的勇氣及依然於世的喜悅,讓人堅信,黎明的光終會到來。
生活本就是一趟平淡的取經之旅。從來沒有不仁的天地,從來沒有無知的過客。世界對我們從無背叛或有失公允。該來的依然會來。我們不因當下的不滿或不快而去對這個世界加以抱怨,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比我們仍不幸的人,無可計數。
我的生活中也經歷過這樣的翻版福貴。一位叔叔,幼年出生失去雙親成為孤兒寄人籬下,中年娶妻生子原以為會過上好生活,殊不知妻子突然身患精神病失散多年如今不知生死,唯一的兒子也在11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他辛勤養牛耕田,我也從不見他的生活有多悲愴。如今,老年的自己,開起了加工廠,仍是積極的樂天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活的選擇權在於你,你既可以把它變為故事,也可以把他變為事故。人為什麼而活著,不是為了其他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是為了活著本身。福貴的堅韌意志從未被世俗與不幸所剝奪,他時而臉上的一臉傻笑,這給予了我一個對於生活意義最樸素的答案。人生沒有那麼多結果和意義,而還是那句,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經歷和意義,這就很好。
在漫長的生命中,我們除了過好自己的人生,其餘一切皆為背景。在真正星辰下流出的光芒,遠多於這世間的凡塵。
作為這凡塵中的一粒,我會依然帶著對這個世界的一些奢望、一些享受、 努力而豐富地,活著並發光。
H. 福貴電視劇為什麼禁播
福貴電視劇沒有被禁播。
《[福貴][2005]》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v56qvDOatHH6dezsTsWG2Q
提取碼:nje1
20世紀40年代,地處南方的徐家川。富家少爺福貴(陳創 飾)自幼頑劣成性,不思上進。這樣一個紈絝子弟偏偏娶到了貌美賢淑的米行老闆女兒陳家珍(劉敏濤 飾)做媳婦,實實羨煞旁人。只是雖然家境殷實、父母康健、妻子賢惠,福貴卻絲毫不知珍惜。在騙子龍二爺的引誘之下,福貴沉湎賭博,最終輸掉家產和祖屋,氣死父親(李丁 飾),打跑懷孕的媳婦,一夜變成了窮光蛋。家珍不離不棄,帶著女兒鳳霞回來和福貴繼續過日子。內戰、解放、土改……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歲月里,各種磨難交替加諸福貴一家人的身上,死亡不期而至,痛苦如影隨形。早已痛改前非的福貴只能笑中帶淚,默默品味著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I. "活著"的電影版本一直被禁,為什麼電視劇不受限制
好像電影被禁是因為它沒拿到文化局審批以前就私自參加了國外的影展,也許電視劇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不會禁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