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電影冷暖調如何調色

電影冷暖調如何調色

發布時間: 2022-11-17 16:31:49

① PS打造冷暖對比的電影色調

PS打造冷暖對比的電影色調
前期分析
時間:下午7點
地點:石家莊某公園
天氣:陰天(自然光拍攝)
器材參數:6d
24-105鏡頭,1/125秒、f4、iso640
後期軟體:LR+PS
後期思路
首先在lr導入原圖,進行光影和基礎色調調整,再進入ps進行磨皮液化和顏色精細處理。原圖曝光有點暗,主要顏色有綠白黃藍。
色調調整方向思路:注重藍、綠、白的,調出冷暖對比,利用插件製造柔和效果。
第一步:基本光影調整
1、原圖欠曝,加曝光
2、加對比,讓照片通透一些
3、加曝光之後,高光細節會丟失所以降低高光
4、加陰影和黑色色階,讓暗部細節更多體現
5、加白色色階,讓照片通透
6、個人偏好,參數不宜過多,根據個人喜好調整
7、S形曲線,增加照片通透對比
調整前後對比:
第二步:顏色調整
照片中主要由綠色(水面)藍色(天空)白色(服裝)黃色(膚色)組成,我們需要體現更多藍色和綠色,通過調整使讓水面更綠,天空偏藍色,膚色則主要調整橙色。
調整前後對比:

② 如何使用PS調出電影色調

電影的色調很多,根據劇情、場景、人物性格等諸多因素,同一部電影也有多種不同的色調。

早期的電影,色調是偏綠的


原因:在第一次彩色膠片發明出來時,它的呈像就偏綠,原因是由膠片的構造決定的。膠片主要分4層:藍色層,綠色層,紅色層,基礎層。而綠色層,更容易顯影,因此膠片普遍偏綠,俗稱膠片綠。後來,各個廠商也生產出一些其它色彩偏向的膠片,但主流的膠片,還是傾向綠色。
審美傾向:由於膠片綠的歷史原因,加上人的眼睛對綠色更敏感更舒適,偏綠的畫面成了一種影像美學的默認的標准,這直接影響到後來數字化時代的電影製作。在好萊塢,直接產生了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藍綠風格,即藍綠調+桔黃調。藍綠調,主要用來修飾背景(天空,植物,牆壁);桔黃調,主要用來修飾前景(皮膚,黃色的汽車,沙漠)。比如《變形金鋼》,《 鋼鐵俠》。由於數字攝影機,並沒有膠片偏綠的問題,所以,這些影片全是後期用調色軟體調成。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開始模仿電影色調

1、需要一張看起來有點故事的照片,就從這張圖開始吧

看一下對比圖

③ photoshop怎麼調色,怎麼調電影色彩

首先看原片。要想調成電影色調,在前期拍攝中要注意畫面中要有比較強烈的冷暖或明暗對比,另外夜景拍攝,即使讓原片暗點也無所謂,不要開太高ISO讓噪點太多。

導入PS中,打開「濾鏡」中的camera raw濾鏡,觀察右上角的直方圖,可以看到整個色彩信息集中在左邊,即暗部區域。

降高光和白色色階,拉高陰影和黑色色階,調整曝光和對比度,使色彩信息往中間集中,這一步要根據照片和直方圖情況調節。至於為什麼要這么調節,下一步會講。

調整完後的直方圖大概長這樣,色彩信息盡量往中間靠就行。調完後照片看起來會很灰,但實際上是提高了照片的寬容度,將所有的暗部和亮部色彩信息都往中間擠,這樣照片的灰度很足,有利於我們下一步用3DLUT功能對照片進行加色。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將照片導回PS後,點擊調整面板里的顏色查找,再點擊載入3DLUT選擇裡面的:17v5 film contrast_Kodak2383_log2hd_ConstLclip 。此時畫面變成下圖,可以發現有些地方色彩不夠。

④ 影視劇灰白背景怎麼調色

影視劇灰白背景調色可以使用冷暖對調法。
冷暖對調法:將暖色系的顏色和冷色系的顏色混合即為灰色,再加白色就是高級灰。
主色調灰白兩色是最原始色階,卻能帶出最純粹、耐看之美感,看上去非常自然,有一種復古的感覺。

⑤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影視後期調色的方法和步驟

為什麼要調色?答案很簡單,為了從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的表達。

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由畫面、音效、同期音與配音等基本構成。其中,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飽滿、到位,那麼畫面的影調、構圖、曝光、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適合主題的表現力。

以色調為例,簡單了解一下它在影片製作中的重要作用。

原始視頻素材,畫面是以中性的所謂「標准」基色為主,前期拍攝中,主要控制畫面的曝光、白平衡、構圖、視角、運動等基本指標。對於色調,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前期盡量提供「標准」拍攝,因為,不同的畫面素材,可能會在後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而色調,只要提供准確的白平衡即可。當然,模擬夜景、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使其大致符合後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那樣,會給後期造成麻煩。

前期素材拍攝完畢,在後期機房,製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根據影片風格,確定色調風格,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廚師」對菜餚的製作手藝。如果說,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組成,那麼,影視後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而影片的節奏、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色彩的物理屬性

如果一部影片,不進行調色,或者調色不正確,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

或者,調色過於誇張和隨意,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這也是不允許的。

合格的調色,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不溫不火,不誇張,不炫技。

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製的半成品,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調色也是雙刃劍,過猶不及不可取、恰到好處才行。

調色的第一步,就是對色彩的屬性給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不同材質,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本質上,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也會隨著光的強弱、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

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也能改變色彩,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我們應該盡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布進行妥當安排,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讓攝像機處於標準的主體色溫范圍。

光線是由色相、飽和度、明度來整體決定本身的屬性。

色相是一種色彩區別於其他的色彩的屬性,盡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麼多色彩,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范圍,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說,前期色相很豐富,後期製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范圍,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

飽和度,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飽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夠的色彩沖擊力。飽和度過大,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飽和度過高,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雜訊,這種雜訊干擾,是視頻調色的底線,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雜訊的那個閾值。

明度,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通透度,明度高,則色彩干凈准確,明度低,則色彩有些混沌。調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光線較強,明度則高,光線較弱,明度則低,必須充分利用布光,改變明度的大小。

色彩的主觀作用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屬性,在視頻製作中,色彩的主觀作用更重要。

所謂主觀作用,就是一種色彩在畫面中能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觀眾的心理。色彩有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它是視覺刺激之後,對觀眾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這和影視製作異曲同工。比如,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飯店採用暖色調照明,就是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放鬆的感覺,在飯店,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慾。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大多使用冷色調,強調清爽、冷靜的主觀感受。

一般來說,暖色調會把畫面宣示出厚重、可靠、飽滿、沉穩的感受。而冷色調則會顯示出安靜、空盪、遙遠、清靈的視覺感受。這樣,我們在調色中,就要根據影片的風格,採用恰當的冷暖調,甚至通過冷暖調的反差和對比,進一步強化主觀的視覺感受,讓觀眾潛移默化受到影片色調的影響,從而達到影片思想的有效傳達。

比如,寒冷清寂的冷色調夜晚,風雪夜歸人,突然,畫面中出現一盞溫馨的暖色調光亮,不管那個暖色調有多小,在大面積的冷色調中,依然非常顯眼,觀眾會立刻被吸引,這樣,接下來的,讓暖色調不斷擴大,最後,進入完全暖色系的房間,一種家庭的溫暖、吸引力和渴望力就大大加強,冷暖色調的作用和鮮明的反差,在強烈的對比中自然形成,而這種色彩上的主觀感受,並不需要過多的畫面解釋,就能水到渠成,這就是調色的作用。

一定要善於運用冷暖色調,一般性的新聞之類的,可以採用標准客觀的自然色彩還原,不能採用主觀的人為色調,其目的是更好地再現真實。紀錄片、劇情片可以根據影片整體風格,採用以一種色調為基礎的調色,是暖色系的懷舊還是冷色系的觀察,這都要在後期製作之前確定,而適當加入冷暖對比,可以突出表現的主題,但還是應該以一種基調為標准,不能冷暖色調反復出現,過猶不及,千萬不能以一種手段反復應用,那樣就失去了主題基調的全片統帥作用了。

;

⑥ 如何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

首先談一下我對電影感的看法吧,我覺得電影感是個很綜合的感受,(長文,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句)

它包括但不限於:

1.構圖:這個一言難盡,電影構圖千變萬化,為突出電影的視覺特點,大概要思考包括畫面劃分,人物處理,背景處理,前景處理,景次,角度,越軸等等。作為攝影師去模仿電影單幀截圖的感覺,需要考慮的僅僅是畫面的劃分,人物,前後景,同時考慮景別大小即可。因為我們的故事沒有整體性,談不上系統的鏡頭語言,僅僅是保證這一張照片能讓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後的承接即可。 我會結合下面的例子具體來談我的理解。

2.色彩:我們大家都知道,日系/東亞電影的色調,和法國/西歐電影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越來越現在導演的創作風格而非其地域特徵上了。然而色彩本質上還是為了電影的表達服務,通過色溫高低,色調冷暖高低長短來烘托出截然不同的氣氛,創造不同的情緒基礎。色彩的表達也是最為個人化的,我們模仿電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心情,和對畫面的理解出發,呈現出非常個人化的色彩搭配。但影響色彩的變數卻常常非常可觀:色彩不僅僅和拍攝時間,天氣,季節,空氣質量,拍攝的地理人文環境有關,而且和鏡頭,膠片,或者CCD,CMOS本身的特點,緊密相關。簡而言之,德味即是鏡頭的味道,也是拍攝地點的味道。

3.寬容度/動態范圍:我們從很多電影里都能感受到,電影畫面區別於一般攝影照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極端曝光部分的細節保留。側逆光的畫面,依然能夠看清人物的眼眸,背光臉頰的輪廓;路燈的微光下,依然不失街道暗處的細節;整個畫面,從曝光的角度看,盡量去接近人眼。我們知道人眼對光線強度的響應並非線性,而是一個S型,大多數膠片也是。而數碼相機卻基本為直線,CMOS捕捉了一份光,就展現一份亮,因此造成畫面高光很容易溢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前期使用RAW拍攝+正確的曝光。後期方法在後面教給大家。

4.微反差/細節質感:
很多時候電影畫面能夠給人非常真實的感覺,不僅僅是寬容度接近人眼,也因其對我們熟悉的事物表面質感的正確呈現。簡而言之該柔的地方柔,該銳的地方銳。畫面中出現了牆壁,長椅,石板地磚,柏油馬路,樹葉,就應當用USM銳化和高反差保留加銳,增強相關像素的微反差,從而呈現出更加強烈的粗糙/紋路/油亮/顆粒/等質感;而遇到天空,光暈,雲朵等元素時,則應該讓他們柔起來,使用模糊工具或者柔焦插件,配合蒙版,讓該軟化的軟化,使之更接近我們生活中的感受。

⑦ 正確的後期調色思路是怎樣的

1.先確定明暗灰調


明調、暗調、灰調是照片的基調。明調高光區域佔多數,暗調陰影區域佔多數,灰調高光陰影對比很弱,呈發灰狀態。常用到工具是曝光、高光、陰影、黑白色階、曲線。


2.上色


暖色調、冷色調、冷暖對比調。常用到的上色工具有色溫和色調、色調分離、HSL、RGB色彩曲線。


3.局部調整


局部的明暗調整和上色能加強照片的立體層次感,突出主體的作用。常用的工具有圓形工具、漸變工具、吸管工具。


4.整體特效風格處理


前面3步完成了基本就差不多了,特效風格主要是加暗角、去霧、顆粒、銳化降噪處理。最後就是輸出了。


關於正確的後期調色思路是怎樣的,環球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⑧ 冷暖色調怎麼調

暖色與冷色: 紅色、橙色、黃色--為暖色,象徵著:太陽、火焰。 綠色、蘭色、黑色--為冷色,象徵著:森林、大海、藍天。 灰色、紫色、白色--為中間色; 想偏冷就加 綠色、蘭色、黑色 想偏暖就加 紅色、橙色、黃色

麻煩採納,謝謝!

⑨ 如何把照片調出電影色調

最近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如何調出《The middle of the day》這組作品中的「電影感」,其實就單從色彩來說,電影色調多種多樣,有冷暖對比也有和諧統一,但它們所帶來的「電影感」卻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常見的電影畫幅剪裁比例(本組的2.35:1),以及較高的視覺寬容度(體現在暗部偏灰,整體沒有純黑、純白)。於是准備為大家分享本組照片的調色思路,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最後對照片進行微調和銳化,然後導出,建議使用「文件-導出-導出為」選項勾選「轉換為sRGB」,作為網路分享,同時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⑩ 影片調色幾種風格

在影片中一般都會有很多場景,這些場景在色彩上可能有很大差別。有時為了強調時空的變化,有意加大這種色彩的差別。有時為了使色彩和諧,則要減弱這種差別,盡可能在觀眾不注意的情況下改變色調,使色彩流暢。雖然一部影片包含了多種色調形式,但是影片的整體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則是各個場景基調的多樣化的統一。

按色相分,影片的色彩基調可分為藍調子、綠調子、黃調子等。

按明度分,影片的色彩基調可以分為亮調子、暗調子,有時也稱為高調子和低調子。亮調在影像畫面中大量運用白色和中性灰,可以構成高調畫面的效果,給人以明朗、純潔的感覺。拍攝高調畫面時宜採用正面的散射光線,以使景物的投影減少到最低限度。畫面中的被攝主體和背景雖然偏亮,但仍然要有一定的層次。拍攝高調畫面時,還特別需要注意在畫面中營造少量的深色成分,這一小部分深色調不僅通過對比能夠更加突出高調畫面的效果,而且往往也是整個畫面的視覺中心。歐美等西方國家的觀眾多喜歡暗調子,亞洲等地觀眾則多喜歡亮調子。

按飽和度分,影片的色彩基調可分為濃調子和淡調子。高飽和度的色彩含有更多的能量,更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低飽和度的色彩則更多地服務於故事本身的需要。

按照影像的對比程度,可以將影片分為硬調子和軟調子。硬調風格的影片一般採用側光或者側逆光照明,兩個相鄰的調階之間明暗過渡突然、對比強烈、反差大,而且在影像的某些細部往往被處理得失去質感,給人以明快、粗獷的感覺,通常表現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多硬調風格。軟調風格的影片畫面缺少高亮和深暗的影調部分,兩個相鄰調階之間明暗過渡舒緩、反差小,給人以柔和、細膩、含蓄的感覺。畫面多採用平光和散射光的照明效果,使得陰影淡化。選用側光照明時,主光和副光的光比控制到很小,重在表現影像細部的層次,表現浪漫主義題材的電影多軟調風格。

按照色性可分為冷調子、暖調子、中間調。由於人眼對於色彩的感覺往往與自身的情感體驗聯系在一起,人們對色的冷暖體驗最為鮮明,所以當我們看到色彩的時候會根據色彩聯想到生活本身的冷暖情感。因此,在電影色彩處理中,可利用色的冷暖特性構成特定情緒色調,並與其他造型因素、聲音因素結合,表現出更為復雜的情緒含義。據影片的色彩構成,我們將影片分為冷調與暖調;同時,有些影片各色彩之間較為和諧,並沒有明顯的冷暖區分,我們稱之為中間調。

通常情況下,一部影片中冷色調與暖色調是並存的,而色的冷暖對比,又是物體色彩構成的客觀規律。當人們看到暖色時,總是一並看到冷色;被攝體的受光部與暗部、空間表現、色調的轉化與推移,都包含了色彩的冷暖對比與漸次變化。在設計與拍攝中,當確定色與色之間的相對關系時,色的冷暖對比,是一種最富於情緒的對比,可以用它來突出形體,構成空間。恰當的冷暖布局,可以形成色調活躍在畫面,使銀幕上的色彩生動和諧。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