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單反拍出寬幅電影畫面
A. 如何拍出電影感單反
1、單反很容易實現這個效果--背景虛化;技術上採用大光圈、長焦距同時拉近鏡頭與被拍攝對象的距離即可實現該功能;最後在加上軟體修改下即可。
2、調整對比度
3、很多攝像機都有預設圖像風格,但是並不適合後期製作。為了便於調色,要拍攝(低對比度)比較平的畫面,就是說要調低對比度,也要將飽和度調低一點,這樣能保留更多的細節。隨時都可以在後期增加對比度、調整色彩和高光,但如果拍攝時對比度和飽和度太高,後期很難從原始素材上消弱它們。
4、單反拍攝影片如何用單反拍出電影感
5、降低銳化度
6、但如果要在電視或大銀幕上播出視頻,就要降低銳化度選項,否則會因為銳度會過高,看起來不專業。
7、稍微欠曝光
8、曝光過度是最糟糕的的事情之一,因為丟失了細節,很難通過後期找回細節,如果圖像稍微暗一些會很好,然後仍可以通過後期調節也不會丟失細節。
更多關於如何拍出電影感單反,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25cdf161609965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B. 單反相機如何拍攝寬屏照片
如何拍攝寬屏有N種方法,
呵呵
方法一,
直接拍攝16:9的尺寸的照片,
16:9的比例在各家的單反的對焦屏上有標志,
可以翻閱一下說明書
方法二.
可能你說的是照片的接片.
就是N張照片接在一起,
photoshop叫做Merge
如果是這樣的話,
傳統的單反稍微麻煩一些,
按照以下步驟來
1.
確定好一個水平或者垂直的參考線,
所有的接片都以此參考線為基準,
並且參考線在取景的時候相對於照片的位置要差不太多
2.
拍一張照片,
然後旋轉一個角度再拍下一張照片,
注意相鄰兩張照片必須要有一部分區域的景物相同,
否則後期合成無法判斷,
有條件盡量上架子,
注意參考線的位置
3.
注意拍攝的時候的光圈,
ISO
曝光度,
要相同,
所以你有時候需要使用全手動模式
4.
拍攝的照片拿回家,
用photoshop的merge功能進行後期合成,
合成好的照片是彎曲的,
你需要做一些矯正和裁剪
5.
再PS一下吧,
運氣好的話就能有一張很不錯的寬幅照片了
方法三.
方法二的NB版本,
這個得要感謝索尼公司的創意
索尼發明了一種很簡單的拍攝寬幅照片的方法,
中文叫做一掃全景,
英文叫做Swing
Panorama
詳情可以搜索一下,
我只簡單描述一下這個方法
拍攝的時候,
我么只需要按住快門,
然後緩慢的旋轉相機,
根據屏幕上的提示進行連拍,
當你松開快門的時候一張寬幅照片就拍好了,
直接顯示在LCD上.
非常方便.
目前具有一掃全景功能的單反只有索尼A33,
A55.
A560,
A580.
NEX3,
NEX5
這六款機型。
C. 單反相機如何拍出來長的照片
你說的應該是指那種16:9格式的(類似於電影畫面的長寬比),有的單反相機內置有這種圖片格式,你只要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選取就可以了。但絕大多數的單反相機是不提供這種內置功能的,主要是因為單反的感光器件的長寬比通常不是16:9而是接近3:2或者4:3,這時就需要你先按照普通格式拍攝,然後把照片導入到電腦中,使用Photoshop或者光影魔術手這種圖片編輯軟體進行後期的裁剪,一般都是一鍵操作.
D. 如何拍出電影風格的照片單反相機應該如何調試
單反拍出來一般是3:2,進入後期軟體裁剪成21:9,並且在上下加黑邊製成總體16:9的,然後對色調進行一定調整,就可以了,下面加一句話就像字幕一樣就更像了
E. 單反相機拍攝視頻如何設定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花上一兩分鍾,檢查以下這幾項設置,會讓你拍攝的畫面擁有最佳的視覺效果,並且符合專業製作的技術要求。下面我給大家收集了單反相機拍攝視頻如何設定,一起來看看吧。
單反相機拍攝視頻設定
設定解析度、幀速率和掃描方式
現在我想沒有人在拍標清了吧,所以我們這里只談高清。
高清的標准解析度有以下兩種:1920 x 1080和1280 x 720。對於大多數新手來說,製作的影片最終多是通過網路傳播,其實使用720的解析度就足夠清晰了。而且720由於數據量較小,對於存儲卡的容量、存儲速度以及後期製作的電腦硬體的要求都會低於1080,可以減少入門者的經濟投入。
幀速率有以下幾種:60幀/秒(實際為59.94幀/秒,為方便起見,記為60幀/秒)、50幀/秒、30幀/秒(實際為29.97幀/秒,記為30幀/秒)、25幀/秒、24幀/秒(實際為23.98幀/秒,記為24幀/秒)。60和30是NTSC制的標准,50和25是PAL制的標准。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影片要在美國等NTSC制地區的電視台播出就要使用60或30的幀速率;如果要在中國或歐洲的電視台播出就要使用50或25的幀速率;而24的幀速率最接近電影的視覺效果(電影膠片拍攝的標准速率為24格/秒)。如果我們的影片是在網路傳播,那麼選任意一種幀速率都是可以的,我建議選擇24。
我們都見過影視劇或 廣告 中的慢鏡頭。這些鏡頭是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然後通過後期製作實現的變速效果。簡單的說就是:使用更高的幀速率來拍攝,然後使用正常的速度回放,就得到了慢動作效果。比如:我們用50P來拍攝一個鏡頭,在後期軟體中將它變換(在Final Cut Pro里叫做“符合”,在Premiere里叫做“解釋”)為25P,那麼原來50幀的畫面還是50幀,但這個鏡頭畫面的時長卻從一秒鍾變成了兩秒鍾,於是我們就得到了一個相當於原來速度50%的慢動作畫面。
所以,如果你在拍攝之前做好了詳細的計劃,那麼在需要慢動作效果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設定幀速率來獲得。大多數的相機需要我們在後期軟體中來製作變速效果,但有的相機則可以自動完成。
掃描方式有兩種:隔行掃描(用i表示)和逐行掃描(用p表示)。不同的播出平台對於掃描方式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於網路視頻來說,我建議選擇逐行掃描的方式,在電腦顯示屏上可以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另外採用逐行掃描拍攝的視頻素材,在某些後期特效的製作中可以獲得比隔行掃描更好的效果。
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方便,我們通常會把解析度、幀速率和掃描方式這三項或其中的兩項合在一起,用一些縮寫來描述。比如我們常見到的一些專業術語:1080p、50i、720p60等等。下面這張表,為我們列出了各種視頻格式的技術術語縮寫。
當然,目前的相機並沒有以上全部的格式,而是只有其中的幾種。不同的相機,所具備的格式往往也不同。
設定白平衡
在進行數字圖片拍攝時,RAW格式的圖片可以讓我們很方便地在後期製作中根據需要來改變色溫,但視頻就不同了。由於相機目前只能記錄高度壓縮後的視頻畫面,所以在後期我們改動的餘地是非常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前期必須盡可能地設定合適的白平衡。如果光源的色溫統一,通常機身自動白平衡就可以獲得不錯的表現。但如果碰到拍攝環境光線比較復雜的混合色溫,就比較麻煩一點。視頻相機通常都支持手動白平衡的設定,我們可以根據機身內置的模式(如:太陽、陰天、鎢絲燈等等)來設定,有的機身還允許我們直接以數字的形式來精確調整白平衡。下面這張表,為我們列出了不同類型光源的色溫。
新手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將白色的物體准確地還原為白色並不是我們設定白平衡的標准。為什麼?想像一下:在綠色熒光燈下的一張白紙,我們是應該把它拍成綠色,還是白色呢?顯然,綠色更符合大多數人認識。另外,白平衡的設定還是調整影片色調的重要手段。再想像一下:同一個場景,同一頓晚餐,同一對情侶,他們是悲慘凄涼的分手?還是浪漫溫馨的初次約會?不同的 故事 表達,可能也會影響到白平衡的設定。
如何設定白平衡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所以是一個相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新手需要多練習、多思考,才能熟練掌握。關於設定白平衡,我的建議是:可以根據場景中人物的膚色來設定。對於人的膚色,觀眾是有習慣性認識的(顯然,你將一個黃種人的膚色拍成紅色,觀眾就會很不適應),將人的膚色調整到符合觀賞習慣的色調會是一種比較穩妥的選擇。當然,如何調整畫面的色調並不僅僅依靠白平衡,還有很多 其它 的 方法 (比如:燈光),通常需要全盤考慮,這個我們以後再具體討論。
設定光圈和ISO
如何設定光圈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明白的。不過視頻拍攝時,對於光圈的設定有時候與圖片拍攝是不同的。圖片拍攝時,我們通常只需要考慮單副畫面,而視頻拍攝時,我們需要考慮前後幾個鏡頭的銜接問題。比如,我們拍攝一組兩人對話鏡頭(即正反打)時,可能兩人所處的位置導致環境光線不同,這時我們不能輕易地通過改變光圈來控制曝光。因為光圈的變化會導致景深發生變化,而當你把這樣的兩個鏡頭剪輯在一起時,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像這種情況時,我們通常會在分別拍攝兩人時,保持同樣的光圈,以保證同樣的視覺效果,而使用其它方法來控制曝光。以上只是一個普通的例子,在視頻拍攝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情況。
在較暗的拍攝環境中,提高ISO,可以幫助我們將畫面的曝光控制到合適的程度。現在的視頻相機大多提供了很高的ISO值,讓我們在很暗很暗的環境中,也可以拍攝到可見的畫面。但如果ISO值過高,就會讓畫面產生大量噪點,影響畫質。所以當光線不夠時,我們並不能一味地提高ISO值,而是應該把它控制在一個合適范圍內。而這個所謂的合適范圍,並沒有標准。不同的拍攝項目,不同的相機,范圍都不同。比如一些新聞或記錄性質的影片,正在發生的事件是不可再現的,我們當然需要以“拍到”做為第一要旨,所以即使損失畫質,也會提高ISO來保證曝光正常。而電影或廣告這類的作品,通常對畫質的要求會更高。
對於最普及的視頻相機——佳能EOS系列單反相機,在網路中許多專家和攝影師普通公認的一種說法是:由於160為它的原生ISO值,所以在160的倍數時,畫面的噪點較少,畫質最高。我建議的ISO值為:160、320、640、800、1250,不要在佳能單反上使用高於1600的ISO來拍攝視頻。
設定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的設定有三個作用:
1、調節畫面運動(機身運動)和畫面內運動(畫面內人或物的運動)的視覺流暢感。
2、調整曝光。
3、避免頻閃。
1、調節運動的流暢。有圖片攝影 經驗 的朋友都知道,快門速度越快,捕捉到的動作就越清晰。但在視頻拍攝時,如果快門的速度設置的過高,會導致視頻中的運動(包括畫面運動和畫面內的運動)變得不流暢。我的建議是將快門速度設定為幀速率的兩倍。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幀速率設定在24或25,就把快門設定在50;如果你的幀速率是30,就把快門設定為60;如果幀速率是50,就把快門設定為100;如果幀速率是60,就把快門設定為125。
2、調整曝光。快門速度越慢,進光量就越大;快門速度越快,進光量就越小。所以,快門還可以調整曝光。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建議還是按照上面的兩倍原則來設定快門速度,依靠其實手段(光圈、ISO、濾鏡或燈光等)來調整曝光。但如果用盡了別的手段還是曝光不足,那麼我們也可以考慮適當的降低一點快門速度,來獲得更大的進光量。但要注意,快門速度最低不能低於30。如果光線太強,卻不能通過提高快門速度來降低曝光(不過,如果你只是用固定鏡頭來拍攝沒有快速運動物體的風景,其實提高一點快門速度也不會對視覺效果產生什麼影響)。
3、避免頻閃。我們平時使用的某些人造光源(比如日光燈等),其實是一直在以一定的頻率閃爍的,只不過我們的肉眼可以自動調節來適應這種閃爍,會讓我們覺得光是持續的。但相機卻會把這種閃爍忠實地記錄下來。表現出來的狀況是:拍攝的畫面中會不停地出閃爍的條紋。
如果我們在供電頻率為50Hz的地區(比如:中國和歐洲)用NTSC制來拍攝,或是在供電頻率為60Hz的地區(比如:美國和日本)用PAL制來拍攝,都極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通過調節快門速度可以簡單地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將快門速度設定為當地供電頻率的倍數即可。比如在50Hz的地區,將快門速度設定為50或100;在60Hz的地區,將快門設定為30、60或125。
設定風格檔
這個東西在不同品牌的相機里有不同名稱,比如佳能稱它為“風格檔(Picture Style)”;松下管它叫“膠片模式(Film Mode)”。在這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就用佳能的名稱“風格檔”來稱呼它吧(因為,佳能的用戶最多,而且佳能單反的此項功能最為強大)。
風格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知道,原來的膠片攝影中不同品種的膠片拍的畫面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對比度、銳度和色調,也就是俗語說的“不同的味道”。風格檔的作用也是如此,通過使用不同的風格檔,讓我們不必經過復雜的後期調色,就可以輕松地讓我們的影像實現不同的“味道”。
大多數相機都內置了幾組風格檔供我們在拍攝時使用。有的相機還允許我們在內置的風格檔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調整對比度、飽和度、色調等參數,並可以保存成自定義的文件,方便我們隨時調用。而佳能還為用戶提供了風格檔的編輯軟體,可以讓我們在電腦中按照自己的喜好,精細的製作出獨一無二的風格檔。
風格檔千變萬化,沒有一定之規,我們要因題材、環境和個人的喜好來自行決定。那麼該如何確定要使用什麼風格檔呢?我們從兩個方向來考慮。我們可以通過風格檔、色溫和色彩偏移等功能的配合,在前期拍攝時就實現想要的色彩和影調。也可以在前期盡量讓畫面保留更多細節和更大的寬容度,為後期調色留出最大的空間。
佳能相機因為支持自製風格檔的導入和使用,所以有一些專業的公司和個人用戶為它開發的獨特的風格檔文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Cinestyle了。使用Cinestyle可以明顯地提升佳能相機拍攝的視頻質量,方便用戶製作出更具有“電影感”的視頻畫面,我強烈推薦佳能用戶使用它。
設定音頻
音頻功能一直是視頻相機的薄弱環節。大多數的相機不能允許用戶手動控制音頻電平,沒有實時顯示的音頻表,沒有XLR的音頻輸入介面,沒有可供監聽使用音頻輸出介面。如果你有外置的其它錄音設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隻能盡力而為了。
如果你的相機可以手動控制音頻電平(比如:Canon 5D Mark II),那你需要先根據拍攝現場的實際聲音狀況調整好電平,最好先錄制一段,然後回放,聽一下。如果你的相機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實時的音頻電平(比如:Panasonic GH2),那麼確認此項功能已經開啟。
相機上的內置話筒基本上是不能滿足我們聲音採集的需求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支外置機頭話筒來提高錄音效果。使用外置話筒時,千萬要記得打開話筒的開關。我在使用5D Mark II拍攝時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關於這一點,我很喜歡GH2的貼心設計,當插上外置話筒時,它會在屏幕上顯示一句話,提示你打開話筒。
檢查電池和存儲卡的剩餘容量
在開拍之前,記得檢查電池和存儲卡的剩餘容量。這是一個極為簡單但又極易被忽視的操作。這在拍攝一些新聞或現場演出等不可再現的場景時尤為重要,因為一旦錯過,就無法彌補。在采訪、廣告或影視劇的拍攝中,如果因為電池或存儲卡的剩餘容量不足而造成拍攝中斷,雖然可以更換後再接著拍攝,但也會打擊到被拍攝對象、攝制組其它成員甚至你自己的創作情緒,還會給別人留下不專業的印象。其實,我們只需要在開拍前花上幾十秒,檢查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單反相機拍攝視頻注意事項
快門數的計算方式和選擇
快門速度是控制曝光量的參數之一,在錄像中也能決定你拍出來的影片流暢度及效果。就現在大家拍電影時比較常用24p來說,在拍攝之前應該將快門值設定在多少比較 保險 呢?如果說想要清楚拍出拍攝物的每個動作和行為,大家可將快門數設定為幀數的兩倍,即若幀數為1秒24個畫面,那快門速度則可提升到1/50s比較保險,不過如果是追求物體移動時的殘影效果時,則可再將快門速度降低。設定好後的快門數,盡量不要在拍攝過程中任意更改。
光圈決定景深深淺
在攝影中,光圈大小既能控制光線進入相機,也能利用大光圈製造出美麗的淺景深來突顯主題。不管選擇大光圈還是小光圈,依然不建議在拍攝過程中變換光圈大小,最好還是暫停一下再調整數值比較保險,哪怕你用的是擁有無級光圈、變焦環的電影定焦鏡。當然這樣的鏡頭很適合用來拍影片,尤其是在進行手動變焦時,更容易拍攝出電影中常見的焦點轉移的感覺。變焦時也比較流暢。
關於動態錄像中的ISO值
感光度的選擇,決定著影片畫面的細致度,這部分就和靜態攝影差不多,當你的感光度越調越高,顆粒感或噪點越明顯。和前面兩參數一樣,最好不要在錄像過程中更改ISO值,以免影響整個影片的曝光度。
曝光:瞬間與持久的差異
一般就我們所知的靜態攝影,曝光決定在快門釋放的那一瞬間,就算需要補光,也可通過閃光燈來進行協助。然而動態錄像一般講求恆定常量的曝光,若非要製造特殊效果,不然在影片場景中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曝光變化,否則影片忽明忽暗的視覺效果恐怕不是很妙。
選對拍攝模式
為了掌控相機內的設定從而達到穩定的曝光效果,在選擇拍攝模式時比較建議使用手動模式來進行拍攝,因為自動、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模式多少都有不可控因素存在,只有在手動模式才能完全自我地掌握參數設定,較不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
猜你喜歡::
1.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教學
2. 單反錄視頻要注意哪些細節
3. 單反拍延時攝影技巧
4. 攝影技巧學習
5. 單反拍攝之年會拍攝竅門
F. 請問什麼樣的鏡頭能照出寬幅效果
什麼樣的鏡頭都無法直接照出來寬幅的效果。 因為鏡頭截面是圓形的,所以其成像場也是圓的,你所見到寬幅無非通過幾種拍攝方式得到, 1,對照片畫面進行裁剪 2,在成像圈范圍內使用特殊高寬比的膠卷或者CCD,如膠片617畫幅的相機,或者數碼LX2相機,CCD即為16:9畫幅。 3,使用搖頭機,通過旋轉鏡頭,使寬幅膠片得到完全曝光 4,拼接,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軟體也可,但是有痕跡,但如果前期經驗豐富,後期操作熟練就可以得到天衣無縫的寬幅。 比較容易實現的是第四種,一般使用中焦,35-50mm焦距范圍的比較推薦使用,畸變小,拼接痕跡容易處理,同時最好使用腳架作為穩定,保證水平軸沒有偏移。250萬像素古董奧林巴斯C2500L相機,23張拼接,後期PS合成。
G. 如何用單反相機視頻拍出電影膠片的感覺
方法:
1、是素材的採集,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神級調色師也沒辦法拿一個滿是噪點的360p視頻調出電影質感來。這里要說的是,單反拍視頻真的不是強項,但是勝在其超高的性價比,所以拍攝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a、全手動。M檔,ISO手動、白平衡手動、對焦手動,覺得無法熟悉的請平時自己多練,單反用自動拍是沒前途的。
b、N制的話快門速度1/60s,P制的話1/50s(簡單地說就是幀速率的兩倍),這是為了讓單幀產生運動模糊而保證基本的畫面流暢。ISO和光圈自由組合,一般以ISO盡量小為原則,這樣大光圈也可以保證較淺的景深,前提是對焦要對准。
c、注意修改照片風格,風格自己到網上去搜cinestyle,這個的主要原理是把相機的機內優化全關(對比度和銳度),以達到在mov格式下保留盡量多的畫面信息,方便後期調色。
d、開拍前找好角度對個白平衡(拿個白板不用我教了吧),啪啪啪,調到對應色溫取好景調好曝光量,再啪啪啪,覺得合適了就可以開始拍了,一般個人習慣是寧願暗1/3檔也不願過曝,沒raw就是拉不回來。
e、佳能黨要拍風景時可以考慮刷Magic Lantern固件然後開raw視頻,這簡直是神器啊!但是對機器對卡對工作台負擔都會加重,慎用。
2、後期處理
a、軟體。長片PR調色是主流,製作微電影可以考慮AE,處理起來會稍微多耗一點時間和機器。小型工作室也就AE+PR,有錢一點的FCPX+達芬奇,能實現的效果已經很豐富了。個人覺得軟體都只是工具,沒有必要追求最新最強的,自己用得順手機器跑得舒服才是王道。
b、插件。Magic Bullet Suite是王道,加上軟體內置的Color Correction特效和蒙版已經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調色效果了,區別只在於調色的精細程度而已。
c、個人流程一般是RGB曲線先調到比較均衡的程度,然後開始用MBL或者Colorista調,一般是暗調R<G<B,中調R<G<B,亮調R>G>B,具體情況要看影片本身的調子來定,剩下的就是審美的問題了。
d、涉及人像的話,建議先把人像摳出來當蒙版,不是很乾凈的情況下做個快速模糊,然後給人像之外的地方加Grain,最後給畫面上下加上黑條營造寬屏感。
e、AE和PR是很好的工作流,項目文件就可以互相導來導去沒必要導出視頻,盡量一次成品減少中間流程的畫質損耗。
技巧:
1、構圖完整且有故事性
拍電影猶如說故事,說故事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所以大多數這類作品都會牽涉到人,無論是人的本身、人的歷史或是人的痕跡。
2、畫面大多數包含人元素
照片里包含了人的元素,往往能夠帶出更強的說故事性,那種身同感受的投入感是拍花拍草不能比擬的。
3、刻意的「留白」處理
中國的山水畫里有所謂留白,留白的重點在於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故事反而愈復雜。太過單純的拍攝作品,就好像剝奪了其他人欣賞作品的權利,這不是分享,是灌輸。
4、畫面故意留謎團增加神秘感
除了故事性豐富,保留大環境的信息也很重要。人總愛猜猜謎,硬要把自己塞進柯南道爾的推理浪漫里。
5、畫面氛圍必須和主題吻合
作品構圖的氛圍同樣重要,始終硬照跟電影不同,電影還包含了聲音的資訊(不包括無聲的),無論是主角的對白、閑雜的收音、背景的音樂等,都提供著大量的資訊讓觀察思考、探討、反思,影響觀眾的思考方向,引領觀眾到達導演所預設的目的地。在硬照中製造所謂氛圍,靠的不外乎主角的表情、背景里的陳設、色調及光暗等,讓看者能夠代入到當時的環境,讓看者自身演釋出另一段獨特的故事。
6、相機焦距設置
除了完整的構圖以及氛圍。拍攝電影畫面型攝影作品。還需要對相機進行一些設置。可能你會發現它們一般都是偏暗、白平衡不準確、飽和度偏低等等。這些都可以按照各位 攝影師的個人愛好去設置。
7、在照片上下加兩條黑邊
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細節。當然,加兩條黑邊再變16:9的比例,不一定會讓一張照片變得很有味道,變得很有電影感。但至少。加上以後。就開始向電影膠片方向發展了。
H. 單反運鏡的八大技巧 教你拍出個人微電影
1、拍攝盡量選擇在一個室內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地鐵站、機場候機廳那種很寬廣的室內空間,也可以是老式居民樓那種狹小的密閉空間。如果是外景的話,建議盡量選擇夜晚,並且空間內最好有各種奇異的燈光色彩,這樣有助於烘託人物情緒和性格。
2、選擇超廣角鏡頭,越廣越好。廣角能製造強烈的空間畸變感,而杜可風與王家衛合作的電影中很多畫面是用9.7毫米的魚眼鏡頭拍攝的,所以,了解這個焦段對實現這種畫風非常重要。特別在香港這種極度擁擠的城市,選擇廣角鏡頭,能很好體現都市邊緣人物的被擠壓感。
3、用POV模式傾斜構圖。像王家衛的《墮落天使》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傾斜構圖,傾斜構圖搭配誇張的廣角畸變,能很好呈現出現代都市人內心的孤獨、自我和緊張感。這種傾斜構圖可以輕松利用智雲穩定器獨有的POV模式拍攝而成。也可以利用穩定器適度拍攝一些俯拍和仰拍鏡頭作為輔助素材,後期剪輯備用。
5、從穩定器+相機拍攝運鏡上。在鏡頭運動方面,因為畢竟是電影拍攝,所以在一些畫面中有使用斯坦尼康,並不全是手持完成拍攝的。但對於日常拍攝的人來說,就需要藉助穩定器來消除拍攝過程中產生的抖動,用穩定器實現斯坦尼康的運鏡風格。
6、拍攝時多嘗試旋轉畫面,這一點是核心元素,前後運動中夾雜上鏡頭旋轉,就能打造很奇特的視覺感觀,對於視頻整體觀感有非常好的強調作用。旋轉畫面的運鏡,需要雙手握持穩定器,同時開啟pov模式;
7、利用穩定器的跟焦手輪搭配沖鏡頭拍攝。沖鏡頭可以向前方向,也可以是向後方向的沖鏡頭。在拍攝中,讓鏡頭和人物的動方向相反,這個沖擊感會更強烈。拍攝時,雙手握持穩定器,手動跟焦追焦拍攝,提前找好鏡頭結尾靠近人物時的焦點設置,通過腳步的運動來追焦,後期突出運動鏡頭的突然性,把加速度釋放出來。
8、拍攝交錯式跟蹤鏡頭,錯式跟蹤鏡頭是沖鏡頭的一種演變,可以給觀影製作一種精靈般的視角。還可以使用左右跟隨、全跟隨這些穩定器上固定的模式來模仿王家衛運鏡風格,也可以多去嘗試瘋狗模式,增強運動的突然性。
I. 單反如何放大拍攝
你好:
1,單反相機【機身】沒有放大能力,如果採用【剪裁】拍攝功能,相當於放大拍攝了。
2,相機使用【變焦鏡頭】或者【微距鏡頭】拍攝,都可以有放大功能,可以拍攝出放大的照片。
J. 如何用單反相機拍出「電影感」
其實第一個圖只要把素材拍好,然後設計一個取景器的圖像疊加上去就好了對焦的話更容易做到了,攝像機也是相機的一種啊==只要讓攝像機對焦就好了,不過大部分電影攝制都是手動對焦的,所以這里應該是用手動對焦模擬自動對焦,很簡單的,自己都可以拍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