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福安地平線電影院怎麼樣

福安地平線電影院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11-16 10:36:09

❶ 迪斯尼樂園飛躍地平線項目取材於哪部電影

應該不是取材於電影 個人感覺像航拍 + 後期製作 取材於全球各大景觀和影像

❷ 消失的地平線的作品影響

《消失的地平線》出版後,立刻在歐美引起了轟動,很快暢銷世界,並獲得了英國著名的霍桑登文學獎。從此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王國香格里拉的熱潮。《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Shangri-la」。
1937年,好萊塢投資250萬美元將小說拍成同名電影——《消失的地平線》。公映後轟動全球,連續三年打破票房紀錄,將香格里拉的名聲推向高峰。影片獲得1938年第10屆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美術指導兩個金像獎。幾年後,該片傳入中國,譯名為《桃花源艷跡》,以「桃花源」對「香格里拉」可說恰如其分,但「艷述」一詞明顯沾染上了彌漫上海灘的風塵氣息。當時正值日本侵華,這部電影給戰亂中的上海人帶來了短暫的心靈慰藉。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隨之傳遍全球。

❸ 地平線5怎麼拍出電影效果

1、首先打開游戲地平線五進入游戲後按Y鍵打開調試界面。
2、其次在調試界面將畫質調差,顏色調暗,將天氣模式設置為落日夕陽。
3、最後按P鍵打開拍照模式,將汽車開向夕陽落日的地方,進行拍照即可拍出電影的效果。

❹ 走出地平線的電影評述

影片編劇為著名作家陸天明。影片延續了八十年代涌現的大批反思文革作品的風格,以太行山下的某個貧困山村為視點,表現了在那個荒唐的年代所發生的種種悲劇。同時也借用電影的藝術手段,表現了當代農民不畏艱難、大膽進行農村改革的氣魄。
該片為第二屆(1992年)「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

❺ 地平線5怎樣電影視角

地平線5怎樣電影視角:打開設置頁面,找到控制選項,就可以對切換視角的按鈕進行設置。
地平線5的地點為墨西哥。墨西哥擁有一片廣袤的土地,生機勃勃且非常多元化。在墨西哥文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音樂,藝術還有人。當你探索墨西哥的時候,看著收集到的資料和素材,你會深刻的體會到當地的文化和視覺藝術遍布整個墨西哥。
《極限競速:地平線5》是PlaygroundGames賽車競速游戲《極限競速:地平線》系列第五作。本作設定在墨西哥,於2021年11月9日正式發售,支持簡體中文。

❻ 什麼叫地平線單元

「地平線單元」是威尼斯電影節的兩個官方競賽單元之一,重點鼓勵電影的實驗和創新,用以捕捉國際電影未來的潮流和趨向,該單元以故事片為主,但也允許紀錄片參賽與故事片混合評獎。

重點鼓勵電影的實驗和創新,用以捕捉國際電影未來的潮流和趨向,該單元以故事片為主,但也允許紀錄片參賽與故事片混合評獎。地平線單元屬於展映單元,參賽影片並不參加金獅獎的角逐。



(6)福安地平線電影院怎麼樣擴展閱讀:

地平線單元起初只設最佳影片獎,2013年增加最佳導演獎、評委會特別獎、最佳短片獎等獎項。華語導演中,賈樟柯、王兵、李玉、劉傑、管虎、徐皓峰、李睿珺等都曾憑借各自的作品入圍過地平線單元。

第六代導演賈樟柯、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先後擔任過第68屆、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主席。2006年,劉傑執導的影片《馬背上的法庭》獲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❼ 霍元甲和黃飛鴻誰厲害,他們是同一時期的人嗎

霍元甲(1868年~1910年)
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

生平

霍元甲生在一個迷蹤拳(又名燕青拳,相傳是梁山好漢盧俊義和燕青所創)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棟,元甲排行第二。據說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練習,並在24歲那年擊敗了一位外鄉高手。這個傳說被拍成了電視劇。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葯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台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大力士沒有被霍元甲親自擊敗,而是當霍元甲答應了比武以後,俄羅斯拳手放棄了比賽。)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為理由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精武體育會」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武館,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即逝世。元甲被商會下毒而死。

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
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 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拳」,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大俠劉振聲慕名來津,求拜於元甲門下。霍察其正直,遂收為弟子。從此破了霍家拳「傳內不傳外」的先例。 元甲俠肝義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變法遇難,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難津門,與元甲一見如故,遂成至交。後王子斌在京遇難,被八國聯軍梟首示眾。元甲與劉振聲潛入京城,盜回首級,並取得《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協助,將義士身首合葬,盡了朋友之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台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台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對方一再拖延,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葯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故居紀念館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 ,1986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園,用以紀念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擴建了霍元甲陵園,辟為「霍元甲故居紀念館」 ,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園兩部分組成 。故居建於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蓋成青磚瓦房的三合院。跨進小院門樓,是一鑲有「福」字的影壁牆。影壁牆後面是一明四暗五間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廂房一間,中間正房掛著霍元甲遺像,兩側是霍東閣在霍元甲遇害後所寫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西屋霍元甲書房牆上高掛著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的題詞:「尚武精神」。故居內陳列了一些霍元甲練武時所用的武器和精武會的會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過的遺物。霍元甲陵園位於小南河村南,佔地近一公頃,整體建築採用軸線對稱式布局。由神道、石獅、享殿、石牌坊、寢園組成。陵園還設有霍元甲生平事跡陳列館,展覽包括四部分:

一、幽燕之初露鋒芒

二、奮發智勇,誓雪國恥

三、創建精武,強國強種

四、愛國精神,發揚光大

霍元甲的棺木於1989年4月29日遷葬於此。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從建成之日起已有數萬的愛國人士前來參觀瞻仰,重溫霍元甲這位愛國英雄的傳奇事跡和感人精神。如今,紀念館已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電影《霍元甲》】
他的傳奇被多次拍成電影及電視劇。(包括80年代,〔黃元申演霍元甲、亞洲電視的[陳真](甄子丹飾陳真)高雄演霍元甲、近日電影[霍元甲]李連傑演霍元甲)。

黃飛鴻(1847~1924)

【人物簡介】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後來也是這十虎之一,父子同科,武林美談),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與嶺南武術】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黃飛鴻與寶芝林】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葯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台灣英勇殺倭。

【黃飛鴻之武德】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布粵港澳台、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范,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黃飛鴻之婚姻】

黃飛鴻結過四次婚,除元配外皆為續娶。最後一名妻子莫桂蘭於1983年於香港逝世。黃飛鴻有四子,當中黃漢森最得真傳,惜年少時被暗算慘死,之後黃飛鴻不傳兒子武術。

【黃飛鴻系列影視】
林世榮的徒子徒孫中,不少人日後成為電影業中人,其中較為人熟悉的有武術指導劉家良,其父劉湛便是林世榮之弟子。五、六十年代香港便已拍攝了接近八十套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當中黃飛鴻一角,除了兩套為白玉堂演出外,俱由關德興擔當;而奸角幾乎全部由石堅演出。故港人常稱關德興為「黃師傅」;形容大奸大惡亦有「奸過石堅」一詞。之後成龍、劉家輝亦有演過少年時期的黃飛鴻。近年徐克拍攝黃飛鴻電影更非常成功,黃飛鴻一角多由李連傑擔任。趙文卓也曾演過黃飛鴻。

以黃飛鴻為主題拍攝的電影已經超過百部,形成黃飛鴻系列影視,黃飛鴻廣為人知主要來源這些影視劇。

【黃飛鴻詳細事件表】
1847年農歷七月初九 出生於廣東佛山鎮。
1853年 從其父黃麒英習武。
1859年 隨父在佛山、廣州、順德一帶賣武,其間以四象標龍棍勝武師鄭大雄左手釣魚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0年 在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鐵橋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隨林福成學藝近兩年,學成 「鐵線拳」和 「飛鉈」等絕技。
1863年 移居廣州,銅、鐵行工人集資為其設武館於第七甫水腳,飛鴻結束賣武生涯。
1865年 廣州三欄行(果欄、菜欄、魚欄)中人聘為行中武術教練。
1866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當鋪夜宿時遇賊人打劫,飛鴻一人擊退數十人,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隨後應邀到在石龍鄉授徒。
1867年 一洋人攜如牛犢大的狼狗在香港設擂向華人邀斗,黃飛鴻不甘華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腳」擊斃惡犬,自此揚名香江。
1868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販彭玉攤擋被一惡棍強占打傷,黃飛鴻路見不平相助,被對方同夥數十人持械圍攻,被黃飛鴻擊敗。
約1868年 另設館於廣州西關廻瀾橋附近教徒授藝兼醫刀傷跌打,三欄教席由梁寬代替。
1869年 在佛山平政橋斗蟀場為盧九叔任「護草」(現場保鏢)時,黃飛鴻嚴懲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時。
1871年 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
1873年 受聘廣州水師武術教練,並考取廣州將軍衙門「靖汛大旗手」一職。
1882年 記名提督吳全美聘飛鴻為軍中技擊教練,停辦廻瀾橋所設武館。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後,吳全美去世,飛鴻辭去軍中技擊教練職務,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館「寶芝林」。
1888年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武藝高強、醫術精通,聘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向其贈「醫藝精通」木匾。
1894年 劉永福率領軍隊赴台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飛鴻隨劉率九營福字軍抵台,駐守台南。
1895年6月 劉永福護台失利,飛鴻離台返粵,自此僅行醫不授武,「寶芝林」前榜:「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
約1896年 續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
約1902年 續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 應劉永福邀聘,任廣東民團總教練
1912年 魚欄伙記馬如燦(賣魚燦)遭歹徒勒索被毆,飛鴻見義勇為嚴懲歹徒,「義救賣魚燦」一事在羊城廣為傳頌。
1915年 續莫桂蘭為妾。
1918年 在廣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獵場任守
1919年 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遭妒,往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被「鬼眼梁」暗算慘死。受此打擊,飛鴻不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 在廣州海珠戲院廣東省精武會成立大會上表演飛鉈。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郁疾成。
1925年農歷三月廿五日 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佛山黃飛鴻紀念館】
黃飛鴻祖籍南海,生於佛山,是武林中一位傳奇性的歷史人物,生平鋤強扶弱,嫉惡如仇,醫術精湛。他擅長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郎八卦棍、獅子采高青等多種武藝,他的「無影腳」,「工字伏虎拳」和「寶芝林」葯店名滿天下。遠在港、澳和新加坡,後人設立了數十家黃飛鴻武館。在南海西樵,鄉人修繕了黃氏大宗祠,建立了黃飛鴻獅藝館。
黃飛鴻紀念館的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嶺南古建築的傳統和氣派,保存了傳統民居的合院式建築規范,從梁架、柱礎、磚雕,檐板、屏風,門窗到欄板等建築構件,均用徵集舊料,以保留歷史風韻。
黃飛鴻紀念館建築採用二進三開間加連廊的布局,是採取黃飛鴻在世時(即清代中葉至民間時期)佛山民居、祠堂的建築樣式。頭門是二層的門樓,一明兩暗的布局,二進演武大廳是紀念館的主體建築,需要步上三步石級,取步步登高之意。演武廳是二層一正兩偏結構,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正脊採用博古脊式,體量比門樓大。門廳的第二層也作一正兩偏結構,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正脊採用博古脊式。二樓正間為大型木雕"仁者飛鴻"。
建築構件和裝飾工藝,木雕、磚雕、石雕和灰塑堪稱黃飛鴻紀念館的"四絕"。木雕,頭門一套門夾石和趟櫳是完整從珠江三角洲一帶徵集得到的百年古物,高曠寬大,氣宇軒昂。門廳用四扇屏風作為中門,這套鑲嵌彩色玻璃的透雕屏風,即使在高檔次的佛山民居也難得一見。兩個次間和連廊一體用屏風門隔斷,可開合,具有靈活性,通體雕花鎦空,是當代仿清代木雕的傑作。
演武廳的木雕大掛落是近年徵集的清代文物,題材是象徵富貴吉祥的《牡丹鳳凰》。室內窗採用木雕"滿洲窗",為"滿周窗",以木雕花藤纏繞裝有色玻璃製成,可翻動,是清代至民國時期高檔嶺南建築不可或缺之建築裝飾。磚雕,正門山牆上嵌兩幅磚雕都是精品,是數年前修梁園時徵集得來的清代嘉慶時物,以花鳥為題材,百花盛開,鵲啼雀躍,一派昇平氣象。門前一對石獅子,是清代嘉慶二十三年(1888年)的佛山石雕作品,從祖廟"藏珍閣"移放黃飛鴻紀念館作門前獅。

❽ 袁姓的由來

一、尋根溯祖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皇姓拓跋改為漢字元姓,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姓。其後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傳至今。

二、遷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

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卧雪堂":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卧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作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陳郡"、"汝南"、"彭城"、"陳留"等為其堂號。

【郡望】陳 郡:秦時置郡。此之袁氏為濤塗裔孫直系地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四、家乘譜牒

浙江:東安袁氏宗譜十二卷、錢塘袁氏族譜二卷、石門袁氏宗譜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譜

湖南:袁家橋袁氏續修家譜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譜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譜、百井袁氏九修族譜十七卷、新窯袁氏四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監邑袁氏麟亭宗譜、袁氏族譜一卷、袁氏家譜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譜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譜不分卷、

湖南永興板橋敦本堂袁氏族譜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五、歷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學家,是當時著名詩歌理論家,論詩主張性靈,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著有《隨園詩話》。與薛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袁崇煥:明末大將,著名軍事家。屢次取得對後金作戰的勝利,寧遠一役使努爾哈赤受傷而死;寧錦大捷,又逼皇太極大敗而歸。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

袁 盎:楚人,是歷史上第一個揚名於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赫異常。

袁 樞:南宋史學家。著有《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各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著作。

5911【江蘇】雲陽袁氏宗譜十卷
(清)袁秀芳 袁藍田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卧雪堂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
註:版心、扉頁作《袁氏宗譜》。此為十二修。該族
散居在丹陽、武進等地。
5912【江蘇南京】袁氏隨團支譜不分卷
鈔本 二冊
江蘇南京市檔
5913【江蘇】江都袁氏宗譜六卷
(民國)袁阜編輯
民國十一年(1922)木刻本
江蘇揚州市盪汪鄉
5914【江蘇】丹徒袁氏支譜八卷
(民國)袁敏榕纂輯
民國十年(1921)懷楚堂活字本 六冊
歷史所 吉林大學
註:清康熙二十三年袁世偉始修。
5915【江蘇】丹陽松卜袁氏宗譜一卷
(民國)袁修保重修
民國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蘇丹陽縣松卜鄉袁村
5916【江蘇常州】袁氏宗譜
(民國)袁國梁纂修
民國五年(1916)冶邑心齋堂木刻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首)
5917【江蘇武進】毘陵袁氏宗譜六卷
(清)袁駿等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咸慶堂刊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5918【江蘇武進】毘陵袁氏宗譜六卷
(民國)袁松全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咸慶堂刊本 八冊
美國
5919【江蘇武進袁氏】數典不忘
(民國)袁牖編
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 一冊
中央民院
5920【江蘇】武進南河堰袁氏族譜
袁牖編
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一冊
北圖
5921【江蘇武進】毘陵袁氏族譜十八卷
(民國)袁群英 袁士良等修
民國十三年(1924)木刻本 二十冊
河北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8)
美國
5922【江蘇武進】鮮庄袁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袁仲藩 袁永康等續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倫敘堂刊本 十六冊
南開大學
註:譜始修於康熙四十三年,此為六修。
5923【江蘇無錫】錫山袁氏宗譜二十八卷
(清)袁藝庭續修
清光緒二年(1876)維則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
吉林大學
5924【江蘇無錫】錫山袁氏(七修)宗譜三十三卷
(民國)袁宗沂主修
民國十三年(1924)維則堂活字本
北圖 歷史所
註:明永樂二年袁兵夫始修。
5925【江蘇】江陰袁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輯熙等修
清光緒四年(1878)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冊
科圖(殘) 美國
5926【江蘇】江陰袁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文經 袁賡堂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日本 美國
註:版心作《澄江袁氏宗譜》。
5927【江蘇江陰】澄江袁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袁瑜纂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仁風堂排印本 十八冊
北圖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註:始修於明宣德七年,此為六修。
5928【江蘇吳縣】吳門袁氏家譜八卷
(民國)袁頌平續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編 民國八年(1919)
石印本
北圖 遼寧圖 吉林大學 江蘇蘇州市圖
日本 美國
5929【江蘇吳縣】袁氏族譜不分卷
(清)責起澄纂修
鈔本
廣東中山圖(存一冊)
註:記事至民國十七年。
5930【江蘇吳縣】袁氏家乘輯略一卷
袁藻屢纂
民國間稿本 一冊
吉林大學
5931【江蘇吳江】袁氏家譜不分卷
(清)袁嵩齡輯
民國九年(1920)吳江柳氏傳鈔本
上海圖
註:清咸豐間輯,後人續增至民國初年。
5932【江蘇吳江】袁氏家乘不分卷續編不分卷
民國九年(1920)吳江柳氏傳鈔本 二冊
上海圖
註:附《袁氏叢書》書目。
5933【浙江】桐江候川袁氏宗譜
(清)袁昌萬修
清光緒九年(1883)順德堂
科圖
5934【浙江杭州】錢塘袁氏宗譜不分卷
袁泰 袁良等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寫本 一冊
南開大學
5935【浙江杭州】錢塘袁氏族譜二卷
(民國)袁毓歷纂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慶賀 二冊
北圖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學
5936【浙江富陽】東安袁氏宗譜十二卷
(清)袁若啟等續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嚴壽堂木活字刊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5937【浙江】寧波鄞縣西袁氏家乘三卷
(清)袁鈞纂修
清鈔本 一冊
北圖
5938【浙江鄞縣】鄞邑城南袁氏宗譜四卷
(清)袁鋼銘 袁丕烈等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進修堂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5939【浙江鄞縣】鄞邑城南袁氏三修宗譜二十二卷首
一卷
(民國)蔡和鏗 袁朝金等纂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5)進修堂木活字本 十冊
浙江寧波市檔 天一閣
5940【浙江】鄞縣西袁氏家乘二十六卷
(清)袁元鎮等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活字本 七冊
人民大學
5941【浙江】鄞縣西袁氏家乘三十卷
(民國)袁丙熊 袁明山總修
民國十七年(1928)敦本堂排印本 十一冊
5942【浙江鄞縣】鄞東沙家山袁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國)石鴻泰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木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5943【浙江鄞縣】鄞東莘橋袁氏宗譜四卷末一卷
(民國)石固纂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願豐堂木活字本 三冊
天一閣
5944【浙江寧海】石門袁氏宗譜一卷
(民國)馬按康重修
民國十五年(1926)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5945【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譜□□卷
清光緒十八年(1892)享敘堂活宇本、
南京博(存卷4)
5946【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譜□□卷
(民國)袁兆墀纂
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蘇南京市檔(存卷首、卷10下)
5947【浙江奉化】棠溪袁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
(民國)袁明秩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木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縣檔
註:此譜始修於元皇慶元年袁瓷。
5948【浙江紹興】袁氏家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五年(1889)寫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5949【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
(民國)袁湘虞 袁鳳昌編修 袁湘槐 袁劍
秋監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存九卷)
5950【浙江】上虞越袁氏宗譜八卷
(清)袁聲揚纂 袁侖修
清光緒元年(1875)介祉堂木活字本 八冊
歷史所 南開大學 浙江圖
註:宋乾道二年袁汝和始修,此為八修。
5951【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譜十八卷末一卷
(民國)谷暘總纂 王魯編輯
民國十五年(1926)袁氏介祉堂木活字刊本
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武漢圖
註:此為小越一支二修之譜,首修於清光緒元年
袁希齡、袁侖。
5952【浙江嵊縣】嵊城袁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袁耀章 袁人龍續修
民國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縣文管
5953【浙江】天台義井袁氏宗譜□□卷
清同治六年(1857)木活字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14)
5954【浙江】天台袁氏宗譜□□卷
民國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6、7)
5955【浙江雲和】袁氏族譜□□卷
清道光間刊本
浙江雲和縣文管(存二十二冊)
5956【安徽】袁氏宗譜八卷
(清)袁大化 袁振邦等重修
清宣統元年(1909)卧雪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國
註:該族散落蒙城、渦陽、定遠等地。
5957【安徽】袁氏族譜□□卷
民國間卧雪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慶市圖
註:譜首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袁彥德。
5958【安徽和縣】袁氏宗譜不分卷
清同治間活字印本 二冊
吉林大學
5959【江西】袁氏十四修宗譜□□卷
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9、11)
5960【江西宜春】袁郡藍祠主譜二卷
(清)藍充苑等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汝軒堂木活字本 三冊
江西圖
5961【江西】宜春袁氏族譜□□卷
木活字本
江西圖
5962【江西】萬載袁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袁芝秀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汝南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缺卷2)
5963【江西】萬載東隅袁氏族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國奉纂修
清嘉慶十六年(1811)汝南堂活字本 三冊
江西圖
5964【江西】萬載東隅袁氏族譜二卷首一卷
(清)袁奠周纂修
清咸豐十年(1860)汝南堂活字本 三冊
江西圖
5965【江西】豐城袁氏宗譜□□卷
(清)袁孔義等纂修
清嘉慶二年(1797)木活字本
江西圖
5966【江西】豐城袁氏重具備宗譜不分卷
(清)袁孔綠等纂修
清咸豐十年(1860)活字本
江西圖(又一冊)
5967【江西】豐城袁氏重修宗譜□□卷
(清)袁孔綠等纂修
清咸豐十年(1860)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5968【山東淄博】淄川袁氏家譜不分卷
(清)袁令澧等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崇德堂活字本 二冊
北圖
5969【山東淄博】淄川袁氏家譜不分卷
(清)袁世肅等修(七修)
清咸豐九年(1859)崇德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5970【山東淄博】淄川袁家譜六卷
(清)袁斯考等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 六冊
美國
5971【山東淄博】淄川袁氏家譜六卷
袁斯健等修
民國二十年(1931)石印本 六冊
北圖 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圖
5972【山東曹縣】袁氏五門世系圖
(清)袁振紀續修
清世德堂刻本 一冊
山東曹縣圖
5973【山東曹縣】袁氐宗譜□□卷
(清)袁國撰
清光緒間世德堂刻本
山東曹縣圖
5974【山東臨沭】袁氏支譜不分卷
鈔本
山東臨沭朱倉鄉七岔河
5975【山東臨沭】袁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山東臨沐縣朱倉鄉袁黃谷峪
5976【山東臨沭】袁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山東臨沐縣朱倉鄉老圩子
5977【河南中牟】袁氏家譜
河南中牟縣檔
5978【河南商水】袁氏家譜一卷
(民國)袁鶴亭等纂
民國土十六年(1947)手鈔本
河南商水縣檔
5979【河南項城】洹上私乘(袁世凱家譜)七卷
(民國)袁克文
民國十五年(1926)刊本 一冊
美國
5980【河南項城】袁氏家族表
一冊
河南項城縣檔
5981【湖北黃岡】楚黃袁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袁祖凝五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馮鋪鄉湖西村
5982【湖南】中湘袁氏六修族譜十八卷
袁氏族人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仁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
5983【湖南長沙】袁氏支譜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 一冊
湖南圖
5984【湖南瀏陽】瀏石圍袁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袁貴慎等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5985【湖南寧鄉】溈寧袁氏重修支譜三卷
(清)袁必魁修 袁必紳纂
清嘉慶十五年(1810)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5986【湖南寧鄉】溈寧袁氏重修支譜五卷
(清)袁妙生纂
清同治九年(1859)汝南堂活字本 六冊
湖南圖
5987【湖南寧鄉】溈寧袁氏四修上房族譜十卷
(清)袁思怡修 意思灝等纂
清光緒四年(1878)活字本 十冊
湖南圖
5988【湖南寧鄉】袁家河袁氏家譜□□卷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22)
5989【湖南寧鄉】袁家橋袁氏續修家譜四卷首一卷
(民國)袁之琳修 袁之育纂
民國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首)
5990【湖南寧鄉】袁氏七修族譜七卷首二卷
(民國)袁連岫修 袁藝柯 袁培良等纂
民國二十七年(1938)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中、下)
5991【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譜□□卷首二卷
(清)袁以和 袁式訓等修 袁以瑢 袁式材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冊
湖南圖(存五卷)
5992【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族譜□□卷首二卷
(清)袁器什 袁式偲等修 袁大合 袁善釗
等纂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湖南圖(存四卷)
5993【湖南湘潭】百井袁氏九修譜十七卷
民國二十一年(1932)仁鳳堂刻本 十八冊
北京大學
5994【湖南湘鄉】袁氏續修族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忠信 袁邵周修 袁文城 袁鴻量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圖(存卷首、末)
5995【湖南湘鄉】新窯袁氏四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袁忠諦修 袁忠乾 袁本浹等纂
清光緒七年(1881)敘倫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四卷)
5996【湖南邵陽】袁氏三修族譜九卷首二卷
(民國)袁周臣 袁慶堂等修
民國七年(1918)小魯軒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
5997【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譜不分卷
袁品清重修
民國四年(1915)活字本 四冊
吉林大學
5998【四川】鹽邑袁氏麟奠亭宗譜□□卷
(民國)袁炳勛等纂修
民國石印本
四川圖(存卷3)
5999【四川新都】袁氏族譜一卷
(清)袁德模等重修
清鈔本 一冊
吉林大學
6000【四川合江】袁氏族譜二卷
(清)袁右督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四川合江懸車輞鄉
6001【四川儀隴】袁氏家譜一卷
(清)袁代之纂
鈔本
四川儀隴縣檔
6002【四川宣漢】袁氏族譜一卷
手鈔本
四川宣漢縣三橋鄉三村
6003 袁氏宗譜
(明)袁芾 徐馨等纂修
明活字本 四冊
北圖
註:有正德三年青田山人唐溪袁氏譜序。
6004 袁氏族譜九卷首一卷次一卷末一卷
(清)袁氏族人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卧雪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6005 袁氏宗譜八卷
(清)袁懋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刻本 八冊
北京大學
6006 袁氏族譜□□卷
清活字印本
四川圖(存卷5、6)
6007 袁氏家乘六卷
(民國)袁名琳續修
民國六年(1917)木刻本
廣東海南行政區檔
6008 袁氏宗譜
袁冰心續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三十八冊
北圖
註:書簽題:《袁氏 修世譜》。
6009 袁氏同宗會譜
清鈔本 一冊
北圖

6010【湖北麻城】袁氏宗譜一卷
清手抄本
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袁家大灣

❾ 想用5天時間去徒步,新人,求前輩指點下合適的路線。十分感謝

新人入門,不適合一下就走長途路線,首先要累積一下一定的山野經驗,熟悉裝備,建議先跟當地的俱樂部走走。給你提供一下浙江部分徒步路線,僅供參考。

第一條:徽杭古道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皖南古稱徽州,北靠黃山,南依天目。由於生存資源的匱乏,使得當地人民自宋朝以來就不斷向外尋求發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一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
適合人群:風景優美,既適合菜鳥級戶外愛好者入門級的徒步穿越線路,也是最早普及的戶外徒步穿越線路,是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來的一條經商之路。走過的人都愛上戶外運動。紅頂商人--胡雪岩也是從這兒走出來的。

全程:約20公里
路線主幹:馬嘯鄉(臨安)--藍天凹--上雪堂--下雪堂--江南第一關--伏嶺鎮(安徽績溪縣)

第二條:環西湖群山
適合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適合人群:適合當地人(杭州人)一天戶外最初體驗。

全程:約25公里
路線主幹:老和山(浙大玉泉)--北高峰--五雲山--十里鋃鐺--九溪--玉凰山--鳳凰山--吳山

第三條:楠溪江溯源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楠溪江距溫州市區23公里,位於浙江省永嘉縣境內,總面積約625平方公里,共有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大若岩、石桅岩、水岩等七大景區。楠溪江發源於1270米的永嘉最高峰----大青崗。在溪口鄉以上為上遊河段,稱楠溪江 源頭。總面積574平方公里。 景區特色:源頭山水風光旖旎,自然村落古樸,人文豐富, 險、奇、幽、古融為一體,儒、佛、道集為一地,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
適合人群:不是很適合大眾 ,要有專業人士,使用專業器材,整個徒步至少兩天。
全程:約80公里
路線主幹:溪口--大學--深龍--大青崗

第四條:從百山祖到黃毛尖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浙江省西南慶元縣境內,水平分布南北跨近0.5緯度。最高 峰海撥1856.7m,被譽為「百山之祖」,是甌江、閩江、福安江的發源地,被稱為「三江之源」。保護區位於有夏雨的熱帶──暖溫帶(海洋性)群落交錯區,是亞洲一個特殊區域。山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濕潤,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保護區的風景自然優美,環境幽靜,其雲海和日出在此完美和諧,讓泰山的日出自嘆不如,黃山的雲海自生羨慕。而海拔1929米的黃毛尖為浙江第一高峰,這就是我們選擇它的理由從浙江第二高峰到浙江第一高峰,距離很長,而且很高。
全程:約90公里
路線主幹:百山祖管理處(慶元)--百山祖頂峰--麻連岱--黃毛尖--鳳陽湖

第五條:橫穿大明山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風景很美,黃山的余脈,高山草甸尤其特別,四季皆宜,各種戶外運動都可以在那裡找到理想場所。大明山於臨安西部順溪鎮,別名千畝田,山顛平坦,廣達千畝,故名。大明山距黃山70公里,地形高差達一千餘米,因而山高谷深,層巒迭嶂,群聳立,氣勢十分壯觀。
氣候條件及地質條件與黃山類似,奇松、怪石、雲海、飛瀑、峰林層出不窮,稱之「浙江小黃山」,卻又不同於黃山,一年四季風味各不同,只有親臨其間才能體味。
全程:50-60公里
路線主幹:隱將村--大明湖--千畝田--順溪鎮

第六條:浙東大峽谷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與其他線路不同,已經做出景區開發,路線很明顯,適合初學者,一般愛好者位於寧海白溪,全長數十公里,峽谷兩邊最高落差達900米,峽谷內人跡罕至,植被豐富,據說白溪水庫的修建,之後蓄水將淹沒峽谷,所以把它列入前十。
全程:約20公里
路線主幹:逐步--王家染--白溪--岱路鎮

第七條:從東天目到西天目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天目山雄踞黃山與東海之間。龍飛鳳舞俯控吳越,獅蹲象立威鎮東南。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峰之巔各天成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因而得名。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燦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適合人群:路不太明顯,甚至帶指南針,路也很長,要有相當的毅力。

全程:約70公里
路線主幹:跨虹橋--東天目頂峰--天目石谷--開山老店--西天目頂峰--天目書院

第八條:江山仙霞古道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黃巢開發,浙江南部風景的奇異性,蒼涼這里關雄峽險,為浙閩贛三省要沖。素有「東南 鎖鑰」、「八閩咽喉」之稱。這里是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關口。仙霞古道在崇山峻嶺中蜿蜒,一路林木森森、篁竹蔽天,古道石級縫中冒出青草,有濃濃的蒼涼感,從江山市的仙霞關至楓嶺關,道道險關扼守著這條從唐朝到近代浙、閩間唯一的商旅要道。二 十八都古鎮就是在仙霞山脈深處,在浙、閩、贛三省交界處 的一個重要的驛站。他們隱退在山水間,以寄託精神,由於地處偏遠、由於存在著143種姓氏,由於不是一個宗族,當地學子魁星高照、文運亨通的願望成了這個百姓之鎮的集體安慰和夢想的寄託。 從古到今,語言文化高人一籌的自豪感使一個小鎮「傲視」自己的縣府,那是因為他們保留著祖先13種方言而沒有影響互相間的溝通。

全程:約30公里
路線主幹:仙霞嶺--廿八都--楓嶺關

第九條:仙縉古道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仙居八景之一的蒼嶺丹楓線(可惜沿途沒了古時的紅楓,只有一些小小的紅樹雜亂的長於山 石之間,不過有一條完整的古道,而且南田村是個很有特色的高山村落。)古道石板階已模糊。

全程:約50公里
路線主幹:壺鎮(縉雲)--南田村--括蒼--蒼嶺坑--橫溪鎮(仙居)

第十條:天姥山「謝公道」
沿途風光指數:****
有路可循指數:***
行進難度指數:***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仙的墨香千餘年沒有散盡,誘得我們循香而至。天姥山不僅以天神叫「姆媽」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稱。晉朝前為人跡罕至的莽地區, 南朝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於此通道險要地段。 古驛道由會稽來,從嵊州黃泥橋入新昌境,也新昌城舊東門到天台縣界,新昌古驛道全長90里。目 前橫貫斑竹的長街,會墅嶺的石階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驛疲乏的原貌。驛道上殘存的小石佛鋪、關嶺鋪,還可看出驛鋪舊貌。驛道經桃源穿越天姥,天達關嶺頭一段全長35公
里。這 條路,早先為進朝詩人謝靈運開拓,故又稱「謝公道」。這條古驛道上有許多流傳千古的遺跡,如 劉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馬悔橋等。

全程長度:約35公里
路線主幹:桃源--天姥山--天達關嶺頭。

❿ 從惠安到福安高速路線圖

從惠安縣出發,經泉州市-G15瀋海高速-寧德市,到達福安市。全程298.5公里,根據當前路況,預計耗時:3小時35分鍾。
樓主你好 你可以下載一個騰訊地圖自己查詢。既簡單,又方便。
通過騰訊地圖的街景,你可以實現網上虛擬旅遊,也可以在前往某地之前了解該地點的周邊環境,從而更容易找到目的地。同時,街景地圖亦可為購租房屋提供參考信息。
可以查詢公交站和公交路線、駕車路線、地點、位置定位、查看周邊團購信息、實時路況、天氣、測距等功能。
支持全國近200個城市的出租價、210個城市的公交和近400個城市的自駕
相信選擇它您一定不會後悔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