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如何看待二十二電影

如何看待二十二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1-14 04:06:47

① 如何評價《二十二》

一 《二十二》是一部紀錄片

在今天這個電影語境里,應該重新審視紀錄片的價值。

作為二十一世紀最普世的表達方式,電影因流行而變得僵化和單一。談論電影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把電影預設為某一類電影。電影不再是一種多元文化,它正被各種宇宙和聯盟架空,成為人類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牽線木偶。

最明顯的就是,和繽紛的畫面相比,電影語言不再生動。花哨當成了一種美德,敘事成為煽情的同義詞。

電影的那種生動、豐富、層次和質感,反倒是在紀錄片里可以找到。其實,每種電影都有價值,商業片保證電影的現實活力,藝術片負責探索電影語言,紀錄片反觀我們的生活。

但一切電影,最後都會成為紀錄片。

它躺在時間的流水裡,記錄一個時代的一切細節。那個記錄的時間段,如照片底片一般,慢慢顯出它真正的輪廓。

就紀錄片而言,《二十二》那種不動聲色的生動和沉靜莊重的細節,是任何一個人造電影所無法比擬的。

二 《二十二》是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

在影片拍攝的2014年,中國尚在人世的慰安婦,還有22人。到影片上映的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9人。

這些呆板的數字後面,是一個個苦難而雄渾的生命。

一段被刻意隱瞞的歷史,親身經歷者,正在消失。

這是一個沉重到壓抑的話題,但《二十二》並沒有追求那些可能產生很大市場價值的煽情。看得出來,創作者懷著巨大的悲憫和質地單純的善良,去追蹤尚在的老人們。拍攝的時候,是不去打擾的遠觀的姿態。

這種去刺激性元素的拍攝,在影片里,就是對老人們現在生活的撫摸。

這是一段從驚心動魄的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她們在現在的陽光里,坐在椅子看街上的人;站在院子里,看樹上懷孕了的貓;在坐在家鄉的土炕上,唱故鄉的歌;坐在床邊,講述那些驚恐、苦難和屈辱,一字一句,語氣和緩。

三 《二十二》這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最終說的是,活著。

片中一個日本女孩說,她曾拿著一個當年日本兵的照片給老人看。老人看了看,笑了,說,「他們老了也沒鬍子」。當年的大多數日本兵,都留鬍子。

女孩說,她沒有想到,老人們沒有害怕、恐懼、憤怒,一切都那麼自然。好像時間把一切都都已經熨燙得平整,平整得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可時間真的把一切都消弭了嗎?

一位改名叫毛銀梅的老人,說了好幾句日語,「請進」「請坐過來」,語氣生硬,發音標准。

年輕時,經歷的那場災難,被時間打磨成疤痕。在那麼漫長的時間里,她們好像學會了和這個疤痕相處。可總會在某一個時刻,那些往事翻騰上來,生命一陣陣生疼。

魔鬼來了,就一直沒離開過。它吞噬了一個少女所有青春年華開始做的夢。

活著,是在掙。

一個老人對著鏡頭說了一句話,「眼淚都是往心裡流的」。

後來,她又說了一句,「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這世界真好,值得我們重新打量。

②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③ 電影《二十二》,給你帶來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覺得中國也能做出這么好的紀錄片了。這里要批評一下導演,這鏡頭放置我個人覺得比較差。但是內容卻很真實,沒有任何煽情和做作。這才是重點。


《二十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回望的視角,不是悲憤和仇恨。而是克制著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們被遺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讓人寒心的是,就連我們也差點忘掉她們。
趕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見了嗎?

④ 「慰安婦」題材記錄電影《二十二》這部影片怎麼樣

很感人的,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續了《三十二》的紀錄風格,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評價它為「一部很溫暖的電影」。觀眾不必害怕影片會沖擊視覺或刺痛神經,影片並不願意把老人當成單純的「歷史證據」,它平靜地紀錄了這些飽受磨難的老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有痛苦,有快樂,有掙扎,更有和解。對她們來說,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大家怎樣認為呢?

⑤ 電影《二十二》是否被過譽了,,

該片沒有被過譽,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二十二》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後無償借給他的。

⑥ 紀錄電影《二十二》曝後記,受害倖存老人僅剩2位,是不是令人感慨

紀錄電影《二十二》在2014年的時候,曾經創造了票房奇跡,所以也引發了很多國民的關注。在2022年2月8日的時候,劇組又重新發了一個視頻,叫做“貳”。也就是說當初的受害者姓陳,老人只剩下兩位了,都居住在海南,一位叫李美金,一位叫王志鳳。時光荏苒,真的讓人非常感慨。

⑦ 作為一名觀眾,我為什麼說《二十二》不好看

首先,我們不能切實的感受到受難者所遭遇的苦苦難,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這個電影太過平靜,很多人無法深入的去體味它,耐心的看完它,這很正常。因為它沒有迎合大眾的口味。
所以,你的看法,也是很多觀眾的看法。再正常不過了。

⑧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

⑨ 「慰安婦」——日軍性奴隸受害者為題材的電影《二十二》這部作品大家看完怎麼樣

超級棒的一部作品,揭露了那段不容被忘卻的屈辱歷史。悲痛的過去讓我們難以遺忘。

100分鍾的片子,平靜卻凝重。這些老奶奶們韶華已逝,有人兒孫滿堂,有人晚景凄涼,但歲月無法抹去她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沒有煽情的解說,沒有設計的沖突,透過鏡頭甚至能感受到導演對這些受害者苦難過往展現方式的剋制與隱忍。在《二十二》的觀眾中,年過七旬的盧伊娜是一位白人。她坦言,此前對「慰安婦」問題並不了解,甚至認為「慰安婦」一詞在英文翻譯中也容易造成誤解。看完《二十二》後,當得知「慰安婦」一詞是日本政府發明的,盧伊娜連著用三個「可怕」來形容日本軍國主義的這種暴行,「美國也參加了『二戰』,我們這代人對戰爭還有些記憶,『慰安婦』遭遇展現了戰爭的醜陋,不應該被忘記」。

《二十二》以另一種方式告訴世界:還有這樣一群受害者存在,在等待或許等不來的道歉。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