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戰爭片怎麼拍攝的
Ⅰ 彩色的二戰戰爭記錄片怎麼拍下來的
和黑白的紀錄片拍攝方法一致,取決於拍攝者距離戰場有多近。相關紀錄片可見2001年的《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下為詳述:
先說彩色膠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稱通過某種有關銀板照相法的技術(即Hillotype)獲得了彩色成像(注1,見圖)。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運用,所以如今我們認可的與攝影攝像有直接關系的,是美國Agfa-Ansco公司發明的 Colorol技術,這是一種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術,不再像以往那樣繁瑣復雜。直到1935年以後,由於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對自己作品色調(短片《海軍》)的嚴重不滿,柯達才得以大力發展並完善這一技術(注2)。
也即是說,在Colorol技術出現之後,如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這樣拍攝短片的發燒友就已經確實存在了,而這個時間,是1928年。
再說戰地紀錄片的拍攝:
在彩色成像技術出現之前(即1830年),人們意識到影視帶來的沖擊與既往各種視覺表達並不相同,繼而產生了戰地攝影(War photography)這一全新的拍攝領域,期間較為出名的媒體是倫敦新聞畫報,通過將照片還原成木刻雕版後在印刷出來,他們甚至首次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場景。但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局限,人們只能拍攝靜態而非是動態,直到1874年,法國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為止。
不過隨著戰地攝影行業的發展,各國都有意識的開始控制這一行業對外宣傳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軍記者出現之前,各國部隊中的通訊兵更多的在擔負基礎的圖文報道。而在隨軍記者出現之後,他們所做的還包括了對戰地攝影攝像的拍攝和後期影像資料的甄選和宣傳上。在中國,負責這方面紀錄的是中國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現為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
此類記者的代表,無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羅伯特·卡帕,在對他的描述中,是用『開辟』這種詞語,因為在戰地記者被國際認可如紅十字會般受到保護之前,他們總是要一手抓鏡頭,一手抓槍桿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就說明你(距離戰場)還不夠近。」
至於早期碩大無比的電影攝影機,只會讓這些戰地記者、攝影師們出現很高的死亡率(注3)。
題外話
在早期的一些戰報或偵查視頻中,有一些用軍用或私人飛機拍攝的視頻,當然也有偵查氣球和其他如軍用鳥類等各州手段。其中飛機和氣球是可能拍攝彩色膠片的,而一些單幀的照片會處於某些目的被獨立提取出來通過染色製作成彩色膠片並被沖洗成照片使用。目前這種方法仍然被採用,因為人們發現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復也成為了如今早期彩色戰地紀錄片的一大重要來源。
注1:這應該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張圖片,常被用於靈異文章中。
Ⅱ 電影戰爭片是如何拍攝的
無論是大規模群演加煙火效果。還是特效綠背合成。無疑都是錢堆出來的。
Ⅲ 戰爭片的戰斗場面是如何拍攝的
一般都是提前埋好炸點,拍的時候准時爆炸,那種中槍的就是提前在身上綁好血漿袋。現在也有很多是做後期合成的。
Ⅳ 戰爭片是怎麼拍的那些坦克、飛機是真的在的嗎
現在拍的戰爭大片里用的裝備有一部分是實物,當然大部分是藉助電腦來完成。最近一些年好萊塢的戰爭片都得到美國軍方支持,所以出現的飛機,坦克都是真的,只不過不用實彈。像以前的《珍珠港》,用了美國海軍珍珠港基地,一艘航母,一艘戰列艦,15架真的二戰時戰斗機。《深入敵後》中,也動用了一艘航母,一架F/A-18戰斗機,及3架AH-1直升機。最近的2部《變形金剛》更牛,得到美國軍方全面支持,陸,海,空軍全員參加,動用航母,F-16,,F-22,戰斗機A-10,AC-130攻擊機,B-1戰略轟炸機,「捕食者」無人偵察機,E-3空中預警機,M1主戰坦克等,可謂規模空前。總之,就是看好萊塢戰爭大片你都會看到真正的軍用裝備。
Ⅳ 戰爭片機槍射擊是如何拍的
你指的是機槍子彈帶出的一條條發光的彈道吧?正常情況下呢,在白天是看不到彈道的,晚上也許能看到槍口火焰,但同樣看到不到發光的彈道,因為子彈本身不發光。但在電影里為了視覺效果,需要表現出子彈的軌跡,以前的在沒有電腦特效的時候,就用曳光彈(所謂曳光彈就是曳光一種裝有能發光的化學葯劑的炮彈或槍彈。發射後發出紅色﹑黃色或者綠色的光。用於指示彈道和目標。曳光彈較其他子彈彈頭不同之處在於彈頭在飛行中會發亮,並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顯示出彈道,協助射手進行彈道修正,甚至作為指引以及聯絡友軍攻擊方向與位置的方式與工具)。後來有了電腦特效,就可以用加特技的辦法做出發光的彈道效果啦,ang,an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