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電影藝術
『壹』 電影,和藝術有什麼關系
電影和藝術的關系:
電影,神奇的影像藝術,但剛開始它是以紀錄生活的作用而存在的。直到後人逐步發現蒙太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從而改變了它的地位。
含義:電影是所有藝術行業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藝術表達方式。
嚴格意義上說,它是一門合作的藝術,非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
通過觀察你可以發現,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如:雕塑、音樂、美術等等藝術門類有著非常明顯的千絲萬縷般的聯系。
首先,電影里包含著幾乎所有藝術類別,電影需要攝影師的構圖技巧、需要美術師的畫面布景、需要音樂家的節奏配合。
它可以將所有藝術形式進行包容、匯合、整紀最後為達到為故事服務、為導演思想服務的效果。
區別:1.其他七門藝術門類都是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簡單說,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達非常明顯。
而電影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它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為如此,所以導演不可能完整的將自己的思想呈現出來。
2.它是具象藝術。其他藝術形式都沒有電影藝術來得具象,比如美術還算比較接近(限於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像雕塑、音樂,就抽象沒個邊了。簡單說:音樂是激發人想像的一門藝術,電影拍出來是椅子就是椅子。
藝術門類:即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鑒於文學的重要的社會地位,和深厚的影響力,通常習慣將其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和藝術平行的體系。
『貳』 電影的藝術價值是什麼
電影的藝術價值是讓觀眾得到共鳴,從而激起我們身上真、善、美的感情。
電影的出現最初就是一種藝術的存在,一般只有在娛樂場所才能看見的一門藝術(後來被定義為第七藝術),電影的藝術價值追求的是影片的藝術內涵,以行業認可為目標。
電影的演變中,本身就有著對藝術價值的天然訴求,而這種價值是目前中國電影所缺乏的。電影歸根結底是一門藝術,不管多商業它或多或少都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
電影作用
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賞的過程是嚴肅的,是需要細心品味的。
托爾斯泰曾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的結合在一起,以至於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品不是其他什麼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
真正的藝術作品能夠做到這一點,在感覺者的意識中,消除了他和藝術家的區別。
這雖然是對作品達到的境界的一種界定,但也道出了電影藝術欣賞的內在要求:求得觀眾與藝術家之間一種心靈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
藝術家用電影作品來傳達他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內心的種種感受,而觀眾通過欣賞充分地感受並力圖走進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加以理解以達於某種程度的同一。
『叄』 什麼是電影藝術主要的敘述表現手段之1
電影中的敘述表現手段:
【電影劇作表現手段】
表現手段指文藝創作中運用的各種具體藝術手法。電影是以視聽結合語言和時空自由變化特性為藝術表現手段。電影劇作表現手段即指電影劇作者在對電影語言、電影藝術特性及其規律加以把握的基礎上,在劇作中所運用的視聽結合、時空變化等電影藝術思維方式。
【主觀式敘述】
是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指電影劇作中將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一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主觀式敘述的敘述者常常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如影片《紅高粱》);敘述的內容可以是曾經發生的事,可以是正在發生的事,也可以是過去的與現在各種事件不同時態的交叉。它們都是人物所聞、所見,通常以主觀敘述者的畫外音的形式來導引畫面的實現。敘述有著明顯的主觀性和感情色彩。
【客觀式敘述】
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將電影劇作中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三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這種敘述方法中,講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參與者,但更多時候是旁觀者,敘述帶有更多的客觀描述性,表現方式上更為自由,更易於按照生活本來面貌再現生活。有的影片人物和情節雖然是通過劇中人物回憶方式敘述出來的,然而就其性質看,其敘述內容仍是客觀的。同時,客觀敘述中也滲透著創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態度。客觀式敘述還有一種「全面性」的含義,即劇作超然局外,可自由地看到一切人和事,稱為「上帝視點」、「萬能視點」。
【主客觀交替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客觀敘述與主觀敘述交叉進行方法。劇作在作者敘述中不斷插入人物的回憶、想像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動。視點在客觀、主觀之間轉換,兼有客觀敘事性和主觀抒情性作用。通過兩種不同方式的交叉敘述,推進情節發展。它將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結合起來,形成多時空跳躍的劇作結構。劇作時空的跳躍性縮短了時間跨度,帶來敘述形式的變化和內容的擴充。敘述中主客觀視點轉換要有清晰性,避免敘述和表達上的模糊和雜亂。
【多角度敘述】
是劇作主觀式敘述方法的變化和發展。由幾個劇中人從不同角度共同說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由此形成對同一對象的多角度描述,達到對事件和人物比較全面完整的描寫和刻劃。特別是用來表現復雜的事件和復雜的性格時,雖然不同人物的敘述都可能帶有個人色彩,然而正是這種「主觀」的集合,加強了影片總體敘述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另一種情況,多角度敘述不完全在於求得完整性和真實性,還要表達某種整體寓意性或引起異議。
【閃回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描述正在發生的事件時,插人對這事件追敘內容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於補充敘述那些屬於整個情節鏈條中重要環節的往事,以交代背景、介紹人物,使觀眾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等。隨著電影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閃回式敘述手法的運用大量和經常地轉入人物的內心,重點已不在對某件往事的追敘,而是表現人物對事件的心理反應、事件和動作的人格心理動因,進而產生了電影劇作的心理結構。對比較復雜的閃回手法的運用要注意敘述的清晰性。
【夾敘夾議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敘述過程中夾帶議論的方法。伴隨畫面的變化,作者對所描寫的情節、人物以畫外音的形式進行解說、評價和議論。這種方法有利於觀眾直接感受作者的態度和理解影片內容。作者的議論不是對畫面已表達內容的重復,而是對畫面內容的強調、補充、深化和強化,或揭示畫面難以呈現的人物內心活動、情緒狀態和揭示畫面的某種寓意,也可用來增強影片的哲理性和政論性。議論應與畫面內容和諧一致,力避冗長。善於對應社會心理的關注點,即能耐人尋味。
【平行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動作、事件和情節線索的並列平行表現。其基礎是平行表現的不同動作的統一目的性和結構完整性。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動作,不同時間發生的不同動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不同動作都可以平列起來表現。它們雖按各自邏輯發展,但彼此緊密聯系,互為補充,互為襯托,統一於劇作完整構思。這種方法有益緊湊劇情,強化沖突,有益敘述較為復雜的情節內容和揭示深刻的思想內涵,有益形成對照和比較,產生比喻、對比等效果。
【交叉式敘述】
是平行敘述的一種發展。指電影劇作中兩上或兩個以上平行動作或場景的交替展現。與平行敘述的不同,在於交叉敘述特別強調平行動作在時間上的同一性和快速交替性,以及動作最終的同一歸宿。常用以表現各種驚險場面,增強觀眾的懸念感。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
原是法文建築學上的一個詞的譯音,是裝配和構成的意思。這個詞被借用到電影中來。在一個較長時期里,它公認的含義是:在電影製作中,導演需要把整部影片的內容分成許多不同鏡頭,分別拍攝以後,再依照原來的製作構思,將分散的鏡頭有順序地剪輯組合起來,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這種技巧就叫電影蒙太奇。
通過相同或不同的電影元素的結合而產生新的含義,即實現電影元素的藝術組接,這是蒙太奇最本質的涵意。由此可以確認廣義蒙太奇的概念,即:蒙太奇首先是電影創作的總體思維原則。蒙太奇不僅是鏡頭與鏡頭的組接,蒙太奇的單位也不僅是鏡頭,它可以是大於鏡頭的段落,也可以是鏡頭內部的不同構成元素。它包括鏡頭之間聲音與聲音、畫面與聲音、色彩與色彩等蒙太奇的關系。鏡頭內部多項主題的並存、不同色彩的對比、光亮暗影的配置等表現形態以及影片的總體構思和結構方式直至剪輯藝術,都應當歸入蒙太奇范疇。蒙太奇有著多種藝術功用:對電影的各種組成元素銜接組合,對電影的時間、空間進行藝術再創造,形成藝術節奏,使電影產生詩情畫意,深化思想內容等等。
【蒙太奇思維】
電影思維的核心,電影藝術創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思維原則和思維方式。特別是電影編劇和導演在進行劇本和影片創作構思時,必須具有總體把握劇作內在聯系和未來影片結構樣式的宏觀角度,具有將各種藝術表現元素做全局性的、全局與局部相互關聯的、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辯證統一的完整銀幕視聽形象布局的自覺意識。
【心理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通過各種內容鏡頭的對列、交叉、穿插等組接方式和聲音與畫面(包括黑白與彩色)的各種結合方式,直接而生動地展示出人物片斷的、跳躍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如人物閃念、回憶、夢境、幻覺、想像、思索甚至潛意識活動等。形象表現帶有人物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這種手法運用的評判沒有固定樣式規則,常常要與一定的接受效果相聯系,看其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否貼切,是否准確地表達了某種感受,是否恰切地顯示著某種寓意,等等。在電影與觀眾互動的途程中,心理蒙太奇也出現了主觀性表現與客觀性表現相融合的趨勢。
【隱喻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即傳統的電影比喻手法。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將兩個有相似點的不同內容的鏡頭(畫面)銜接並列表現,從而產生一種比喻意義。電影發展百年以來,簡單化、表面化、晦澀的和某些陳舊的比喻手法已被逐步拋棄,同時,隱喻蒙太奇仍在運用,在更自然、新穎手法的追求中,有了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新的發展。
【對比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通過鏡頭、場景、段落之間在內容上(如貧與富、生與死、悲與喜、正義與邪惡、成功與失敗等迥然不同的形象)或形式上(如景別大小、角度俯仰、光線明暗、色彩冷暖、聲音強弱、動與靜等對立的表現元素)的強弱變化的對比,產生相互強調、相互沖突、相互影響等效果,以強化表現內容、情緒和思想,或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有時,平行蒙太奇與對比蒙太奇交織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個起著主要的作用。如影片《大清炮隊》中,一面是炮台將陷落,愛國將士做最後拼搏,一面是總兵府正開慶功會,總兵等人洋洋自得……,顯然,這里主要不是在敘述情節,而是重在對比。對比手法,包括一定蒙太奇結構(鏡頭、場景、段落)中的形象諸方面的自比。
【敘述性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再現性原則,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進程為表徵的蒙太奇類型。是電影藝術最基本的敘述原則。它要求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關系、因果聯系切換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展現動作的連貫性,推動情節發展,引導觀眾理解劇情。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的成熟,「敘述」的面貌有了很多變化,單一的「敘述」雖然還存在,但在過程敘述中更多地蘊涵意義,成為了敘述性蒙太奇的深層要求。
【平行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兩條或兩條以上情節線索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或敘事主題中。常見情形有: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一面是瓦斯科夫在指揮戰斗,一面是女戰士奔跑在回去報告的路上;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南征北戰》中,我軍與敵軍同時爭奪鳳凰山摩天嶺主蜂;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敘述,如影片《淮海戰役》中,在某個時空,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在另一個時空,我中央舉行「五大」書記會議。作為電影平行思維結構藝術,平行蒙太奇也注意從視覺造型方面做探索,如不同情節的銀幕畫面分割表現等。
【交叉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是平行蒙太奇的發展。平行蒙太奇注重於平行表現的情節線索的總體一致性、劇情或事件的內在聯系。交叉蒙太奇注重的是它所並列表現的情節線索的嚴格同時性、相互依存性和交替表現的快速頻繁性。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或決定另一條或數條線索的發展,彼此制約,這種手法以激烈緊張的氣氛、矛盾沖突的尖銳性和懸念感,牢牢掌握觀眾情緒。
【表現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表現性原則,以加強藝術表現力、強化藝術的表現性色彩為主旨的蒙太奇類型。它的目的不是敘述情節,而是重在表現寓意,揭示含義和突出地表達某種思想、情感、情緒和心理。傳統的表現蒙太奇以鏡頭的對列為基礎,通過相連或相連鏡頭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沖擊,產生單獨鏡頭本身不具有或更為豐富的含義。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觀賞能力的增強,表現蒙太奇的表意方式越來越多樣,各種電影元素都可以通過決心構思在表現蒙太奇的各種手法中發揮作用,促發激情,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思考。
【連續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電影敘述按單一情節線索的自然進程做連續性安排,動作、情節、人物情緒表現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發展。電影中大量的敘述就是靠這種具有清晰和細致特點的傳統蒙太奇手法。但這種手法有時容易造成冗長緩慢的感覺。在電影與觀眾雙向聯系的歷史發展中,連續蒙太奇的敘述節奏發生了變化,有時也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手法交互使用,並融入某些表現蒙太奇因素。同時,其情節敘述過程被越來越多的賜予意義。
【重復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蒙太奇結構中,富有各種寓意性的鏡頭、場面以及電影藝術的各種表現元素在一定藝術構思中反復出現,產生獨特的寓意,表達某種哲理,並造成強調、對比、呼應、渲染等藝術效果。它是藝術中的重復手法在電影中的運用。重復蒙太奇的運用,一是採用從內容到形式完全重復的方式,達到突出意蘊、渲染氛圍等作用;二是通過事物形式上的重復來突出事物的內容和本質,強調人物命運、性格、心理的變化,以刻劃人物形象,豐富哲理意蘊,深化主題。
【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飢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里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庫里肖夫效應。
『肆』 電影藝術的含義是什麼它與其他藝術門類有什麼關系或區別與聯系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什麼是電影藝術擴展閱讀:
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
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伍』 電影藝術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鏡頭.
『陸』 為什麼說電影是第七藝術那麼前幾個藝術是什麼
因為「第七藝術」 是「電影藝術」的同義語,語出於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前幾個藝術是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
卡努杜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
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科學原理
電影賴以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原理是「視覺暫留」。現代科學准確驗證,視覺在眼前消失後,在視網膜上保留的時間是0.1—0.4秒左右。現代電影標準的拍攝和放映速度是每秒鍾24個畫格。每個畫格在人眼中只停留32分之1秒。這樣電影膠片上不動的畫面,經過放映就成了活動的影像。
『柒』 什麼是電影藝術風格
因為音樂劇追求的主要是「通俗性,商業性、娛樂性」,而這個追求目標與迪斯尼追求的輕松娛樂,滿足大眾口味不謀而合,這就決定迪斯尼的動畫音樂語言和技法必須以廣大觀眾的音樂審美趣味和聽覺接受能力為轉移,「艱深的語言、復雜的技法、超前的探索」,及其所造成的尖銳刺耳的音響,從根本上說是與迪斯尼動畫音樂絕緣。旋律的優美顯得十分重要。對於這一時期的迪斯尼動畫音樂旋律成為最為重要的創作。
旋律,又叫曲調,它是組織在一起的音的線條。它在音樂作品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就藝術表現力的整體而論,旋律對於人的聽覺沖擊力和靈魂震撼力確實是其他任何音樂音色所難以企及的。經驗告訴我們一首從未聽過的樂曲,首先聽到的是旋律;最後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旋律,所以說表現音樂內容的最主要的手段是旋律。旋律本身就必然包含了所有的音樂元素在內。迪斯尼這一時期的題材,表現形式決定了它的音樂旋律是如歌的、優美的、具有動人的歌唱性質的流行性旋律。想要達到「扣人心弦」的美學境界,旋律優美便是最有效的方法。
迪斯尼公司著名的動畫導演威爾弗雷德·傑克遜(Wilfred Jackson)曾經說過「當代的迪斯尼動畫音樂旋律性很強而且線條十分簡單,甚至你能用口哨吹出來,或是哼唱。音樂整體有著和諧的結構。」這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的動畫音樂特點。
迪斯尼的動畫音樂雖然採用了音樂劇的元素但是它畢竟不是音樂劇,它有著更為自由的創作空間,它的音樂不需要像歌劇那樣擁有嚴整的形式規范和音樂劇舞台表演那種強烈的戲劇性張力,它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音樂來抒發人物的情感,表現人物在特殊戲劇情境中特殊的內心世界,並通過音樂的烘托,在受眾心中產生心理作用(共鳴);其次還能夠起到推進劇情的發展,用音樂的形式敘述故事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迪斯尼動畫音樂作曲家的創作使命,就是要使他創作的旋律優美起來,流行起來,並用其將那些看似相互獨立的歌曲聯系在一起。
二、歌曲強調流行性
談到迪斯尼動畫影片中的歌曲創作,在認清旋律占據地位的重要性以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的歌曲越來越好聽,越來越容易被人們傳唱。在當前的迪斯尼動畫電影當中,歌曲除了像以往那樣能夠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之外,更多的強調了它的流行性。這些歌曲除了旋律十分優美以外,歌詞的內容更為外露,非常利於觀眾理解,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歌曲的流行。
我借用了 「准藝術化風格」 這樣一個概念,來描述這一時期迪斯尼動畫電影歌曲的特點。也就是說迪斯尼的動畫歌曲創作風格雖然以流行、通俗為主導方面,但聽覺上卻能夠做到比普通的流行歌曲高雅一些。這就是在走「准藝術化」風格的道路。簡言之,就是一種介乎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與流行歌曲之間的取向。例如:《小美人魚》中的歌曲「Kiss the Girl」;《美女與野獸》中的歌曲「Human Again」;《阿拉丁》中的歌曲《一個全新的世界》(A Whole New World)。
更為細致的說當代迪斯尼的動畫歌曲基本都擁有一下這些特徵:
第一、曲調新穎,蘊含真情實感。
迪斯尼的動畫音樂旋律總是流暢優美,它的新穎又是建立在旋律的流暢優美之上,但又不僅僅停留在流暢優美,讓人感到旋律有著較強的獨特性和一種誘人的魅力,它的每一個音符都暗藏著真情實感,「扣人心弦」。在這里如果想要找到怪異、艱澀的曲調,是一件極難的事情。
例如:動畫影片《風中奇緣》中的歌曲「Listen With Your Heart」
第二、旋律精緻。
迪斯尼的影片中好的歌曲反而是音調最為簡約的,它的歌能夠在一個簡單的動機上發展起來,推展下去,將極其有限的材料作為全曲的「種子」。在重復與變化中,展開樂思。當然音調的簡約不等於簡單,迪斯尼動畫歌曲的音調絕不是蒼白無味的。任意找到一首迪斯尼的動畫歌曲就能夠說明這個觀點。
第三、篇幅短小精悍,採用小型曲式
迪斯尼動畫常常在開場時就用一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直入人心,它的篇幅不長,結構精短。這樣的歌曲容易流傳起來就成為了必然。縱聽迪斯尼歷年的動畫歌曲精品集篇幅短小,在3分鍾左右甚至更短的歌曲大量存在。不難想像篇幅過長,會帶來記憶的困難,即使寫得非常優美動人,也會給流傳帶來了障礙。所以我們看到迪斯尼的動畫影片每一部,都必然有一首乃至兩、三首廣為流傳的好歌(有的片子包含歌曲達到7、8首)
例如:
《美女與野獸》中的「Beauty and the Beast」只有2分45秒;《白雪公主》中的「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ome」有1分50秒;《小飛象》中的「Baby Mine」2分03秒。
第四、音域不寬,聲區不廣
許多迪斯尼動畫歌曲,單純、上口,而且音域不寬,在13度到15度之間,這正好是通俗歌曲的音域范圍,觀眾在感覺悅耳的同時,能很快學會演唱,找到自我娛樂的快感。它們很少使用變化音,演唱難度比較低,可謂老少咸宜。這一切都在為流傳打基礎。
第五、歌詞簡潔,通俗,富於韻律和詩意
許多歌曲的歌詞就如同日常的聊天,非常的口語化,像生活中的對白,有比較強的行動性,極為通俗易懂,但是在簡潔之中,還有一定的韻律。音樂劇的詞作者克雷茨梅曾經說過:「如果歌詞能很容易的從角色口中唱出,就能很容易的進入觀眾的耳朵……。」在觀賞一部動畫影片的時候,如果其中有歌曲,那麼就意味著,其中的歌詞要立即被觀眾所理解,不能讓觀眾停下來去思考一句歌詞的意義,否則音樂會無情的進入下一個小節,不會等待觀眾對詞的疑問。因此迪斯尼的動畫影片中的歌曲樂句都很短,少則4、5個詞,超過10個詞以上的樂句很少。簡短的樂句容易聽懂、容易記憶,另外,簡潔有力,容易推動劇情的發展。例如:《小美人魚》「Under the Sea」
此外,所有的歌曲基本都會邀請知名舉行來演唱,一方面,他們高質量的聲音使這些旋律聽上去更為優美;另一方面這些演唱者的知名度也使得歌曲更容易流行起來。歌曲在這里達到了傳遞、抒發真摯、深沉的情感的作用,配以優美的演唱使觀眾為之動容。例如:《風中奇緣》中「Colors of the Wind」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阿拉丁》「A Whole New World」。
『捌』 什麼叫藝術電影啊
所謂藝術電影,即最為廣義的對世界、社會、生命之個人的、原創的、批判性的表達,對電影語言的實驗性嘗試。藝術電影是電影的拓荒者:僭越規范,冒犯常識。毋庸諱言,其探險與拓荒多有落敗,甚至迷失,但正是他們在不斷地拓展電影世界的疆土。而當藝術電影的實踐一經成功,主流商業電影便立刻將其經驗吸納。藝術電影在電影藝術的發展歷史上做了重大貢獻。
『玖』 藝術電影是指什麼_
藝術電影」地概念是特指二戰之後(並持續到現在)製作的敘事電影,它們展現了全新地形式概念和內容蘊涵,並以知識文化階層地觀眾作為對象。它們中地絕大多數出現在歐洲,並於歐洲戰後五十年地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和新德國電影)直接相關。
斯蒂夫·尼爾對「藝術電影」提出了一個「本文式」(textual)的定義,該定義將強調人物性格和視覺風格,抑制動作性和關注內在戲劇沖突當作藝術電影的突出特徵。他指出:「藝術電影的標志傾向於強調視覺風格(具有個人化視點特徵的關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觀),對好萊塢動作性的抑制和隨之而來的對人物而非情節的強調,對人物內在戲劇沖突的強調。
一種不同的文本估價依照新的符碼來進行,這種符碼在畫面和語言的表達方式上都與好萊塢電影形成顯著的區別。在動作和狀態之間建立了一種不同的等級,動機的不同秩序支撐著兩者的關系。……藝術電影以本文狀態為其標志,而本文狀態又由作為宣傳式的特徵在影片中表達出來,因此也強化了作者的聲音(和畫面)。
由於部分地派生自另一共識作用(其本文區別於好萊塢製作地本文),藝術電影地准確特徵具有歷史和地理上的差異性,因此,它們與好萊塢電影一同變化,其支配性或本質性特徵在不同時間里感知和表達出來就各不相同。」
藝術電影具有「國際化」的觀眾取向,它的市場戰略是達致許多國家的相對較少的文化精英觀眾,而不是光針對地區性市場。……字幕(而不是配音)作為藝術電影的標准方式要求觀眾容忍異族的語言和文化。雖然藝術電影不一定使用外國語言(對美國觀眾而言是使用英語以外的任何語言),但藝術電影的觀眾的確被期待接受「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內文化」(intracultural)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往往以歐洲為源頭,並將藝術電影與其他高雅藝術(如古典音樂和歌劇)聯系起來。
『拾』 什麼是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一般稱它為繼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是唯一知道其誕生日期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