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房要交稅嗎
⑴ 一部電影收的票房要交稅嗎
要交稅
⑵ 請問票房分賬後還要交稅嗎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⑶ 據說國內某些電影會虛報票房(比如宣布10億,實際一半都不到)。多報了不要多交稅嗎這么做有啥好處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紅火,大小影片票房「放衛星」成風,令人難辨真偽。發行方敢於放開膽子鼓吹票房,是因為電影票房的交稅、分賬並不以此為標准,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數據。吹牛不交稅,也不會遭到任何處罰措施,促使發行方大膽虛報票房,營造觀影火爆的景象。
這些虛報票房的意圖也很明顯,人為製造觀影火爆的場景,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正因如此,電影發行方對首周票房的「手腳」動作最大,因為這段時間電影的新鮮度和關注度最高,如果票房紅火,將大大增強後續市場吸引力。所以,首周票房的水分也是最大的。眼下,幾乎所有新片上映,都會緊跟著出現「首周票房飄紅」的新聞,有的甚至還不到一周數據就提前出爐了。
⑷ 電影票房是全部進入電影公司的營業收入嗎(扣除所得稅)
不全是 票房收入統計後 應該算是各大院線都有分成 然後各出品公司 然後才是電影製作公司的營業收入 當然 還要扣除演員的片酬啊 各類雜七雜八的開銷 之後才會是電影公司的總收入
⑸ 2019票房破35億的《哪吒》電影要交稅幾個億
對於票房35億的《哪吒》交1.5個億,只是九牛一毛的事情,也算是為中國的稅收盡了一份力。
⑹ 電影票房的收入都是導演賺的嗎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5.5%的稅款
這部分8.5%,就剩下91塊半了。
如果你問我去年100億票房,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幹了啥事,都沒印象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製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並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系,即資產關系,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系,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系,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准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麼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准。
但關於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於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裡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
⑺ 電影票房分賬收入如何納稅
電影發行中涉及到上游: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下游:院線和影院四方利益的分配,一般參照45::55的比例分賬。
一、下游:放映院線就票房收入繳納營業稅,適用文化業3%的比例,每百元的票房收入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3.3%的營業稅金及附加,且票房提取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不得在營業稅前扣除(財稅2009年111號文)。
政策優惠: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營業稅。
二、電影發行單位的發行收入、片租收入及版權轉讓收入免徵營業稅。
1、發行收入:及電影發行方從電影放映方取得的發行分成收入。
2、片租收入:按合同、協議約定的租價或定額向放映方出租影片所取得的片租收入,應按服務業——租賃業征稅。
3、轉讓版權收入: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繳納營業稅。
三、營改增的影響:財稅2011(111號文):轉讓商標、商譽和著作權的業務活動屬於文化創意服務中的商標著作權轉讓服務,納入增值稅。
⑻ 電影票房費由誰收取怎麼收
以100塊票房為例:
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
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
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⑼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100元的票房,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
摘要 這個沒法給出具體的金額,因為牽扯的利益關系實在是太多了,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估值
⑽ 電影票房的收入是歸誰所有的
這個是要看和電影院簽訂的協議,一般製片人、導演的比例居大,電影院也有一定的分成,還有的演員也要求了一定的票房收入,具體是要看協議怎麼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