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隍堂
❶ 上海城隍廟的城隍神
秦裕伯(1296~1373),漢族,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上海縣人,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人稱秦景容。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出身海陵秦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一代詞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宋龍圖閣直大學士淮海公秦觀(少游)八世孫,江浙行省中書省儤使、中書省肅政廉訪使秦知柔之孫,國子監學錄、下沙鹽運使司監稅官、浙西道榷鹺使秦良顥之子,與其弟秦亨伯合稱「二秦」。
元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明洪武六年追封顯佑伯,後又追贈護海公,後人稱他秦顯佑、顯佑公。朱元璋多次稱秦裕伯為:「裕伯博辯善論說,占奏悉當帝意,帝數稱之。「代表作品:《山舟辭》、《九賢祠頌》、《上中書相國卻聘書》、《再上丞相卻聘書》、《上海知縣祝大夫碑》。
曾任湖廣行省照磨(即湖廣省的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官)、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明太祖主政期間任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秦裕伯去世後,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他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後被敕封為城隍神四品顯佑伯(正四品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
❷ 城隍爺 和 土地公 有什麼區別
1、定義
城隍爺:中國大部分城市都有城隍廟。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等,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
2、職能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
土地公與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護鄉里安寧平靜,同時隸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
(2)電影城隍堂擴展閱讀:
城隍廟:
明清兩代北京有城隍廟四座:都城隍廟、宛平城隍廟、大興城隍廟、江南城隍廟。而都城隍廟廟會歷史最悠久,復興門內的成方街(舊稱城隍廟街)路北。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聖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修,改名大威靈祠。以後多次遭焚毀,又多次重建。
清朝時,各地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風俗,此時城隍已成全能型神 ,負責祈晴求雨、驅除獸患、警示監督、社會治安、安撫孤魂野鬼、勸善止惡、判斷訟獄等,甚至科考前,舉子也要到城隍廟祭拜。
由於「城隍巡城」擾亂地方,且有迷信之嫌,辛亥革命後開始被禁止,1928 年,國民黨教育部頒布神祠存廢條例,城隍廟在廢止之列。老北京顯赫一時的都城隍廟,也因此而衰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城隍爺
網路-土地公
人民網-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始見於周易 清朝時成全能
❸ 都是收到供奉,城隍爺和土地公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城隍爺:
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土地公:
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等,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雖然土地神的稱號眾多,但探索其來歷,實際於中國古代社會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關。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2、來源不同
城隍爺: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
土地公:源於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
3、祀日不同:
城隍爺:
奉祀城隍神,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定五月十一日為都城隍聖誕日。不過,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的生日也並不一樣。因此各城隍廟的聖誕之日也不盡相同。
舊時於清明和中元之日,還有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舉,民國以後在中國大陸已廢,但是在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每逢正月十三日、元宵節、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城隍夫人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
土地公:
土地公生日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後改為農歷「二月二」,土地公生日也稱「土地誕」、「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
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
4、職能不同:
城隍爺:守護城池、國家。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准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土地公: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百姓主持公道。
❹ 城隍爺是什麼神
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
❺ 城隍的國內祠廟
永寧城隍廟位於泉州城東南石獅市永寧鎮永寧街。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為當時永寧衛城的附屬建築;清道光十五年(1835)擴建,光緒年間(1875~1908)進行大修。現存為清代建築,1992年加以整修。廟坐北朝南偏西,三進、五開間、重檐歇山頂,由門樓、前殿、戲台、拜亭、後殿和左右兩廂房組成,主祀忠佑侯城隍爺,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將軍、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築宏偉壯觀,規制完備,且石雕、磚雕、木雕工藝頗為精美,是泉州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在全省亦少見。
廟內外還保存有清道光十五年的重修碑記1方、序碑1方、民國8年及12年摩 崖石刻3方。
永寧城隍在石獅、厝上都有分爐,且傳播到台灣,在閩台兩地有較大的影響。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寧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設立衛城,轄今崇開、廈門、金門一帶海域,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現永寧隸屬晉江縣。1989年石獅市成立,劃歸石獅市管轄。現轄永寧、沙堤、梅林、港邊、外高、浯沙、金埭、下宅、郭坑、山邊、後桿柄、院東、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西岑、子英、沙美、新沙堤二十一個行政村。 在邱縣舊治邱城內西南,逼近西門,城內街北。明天順年間,縣丞唐映建。明隆慶年間,知縣沈宗杲重建,有正殿、寢室、兩廊、儀門,門左為土地祠,南為鍾樓,門右為寄魂祠,南為鼓樓,前為大門。1665年(清康熙四年),知縣張珽重修,金碧輝煌,炫然奪目。對門增置戲樓一座,每月朔望,長吏拜禮致敬,詣香神前。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知縣閻大綬傾其家產,治理邱縣,愛文才,禮賢士,重教化,在任十年,殉職於邱,百姓傳頌亡靈為「邱縣城隍」。
福寧府城隍廟
福寧府城隍廟位於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原福寧府府治所在地)松城街道(原松城鎮)萬賢村,城隍廟始建於宋元佑二年(1087) 。現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重建城隍廟」石碑等, 現主體建築為1995年重修。199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福寧府城隍廟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廟史。元、明兩代,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原縣城隍廟,改為州城隍廟。清代,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原福寧州城隍廟隨即改為福寧府城隍廟。原奉祀的城隍爺,亦依例晉爵為監察司民威靈公。據《霞浦縣志.祠祀志》載:舊時「每歲春秋仲月,地方官於風雲雷雨壇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禱皆詣廟」。崇拜神「為西漢御史周苛。因守滎陽,羽破城、苛罵不絕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縣各設城隍廟祀之」。
一宇兩廟
清代,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寧府統轄霞浦、福安、壽寧、福鼎、寧德五縣(當時周寧、柘榮尚未設縣),福寧府城隍也統轄五縣城隍,城隍廟內,並塑有五縣城隍神像合祀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霞浦縣知縣胡世鈺,將福寧府城隍廟東側的原藍溪書院舊址,改建為霞浦縣城隍廟。這樣就出現同一個廟宇裡面有兩個城隍廟,即福寧府城隍廟和霞浦縣城隍廟,這種「一宇兩廟」現象在福建各地比較少見。霞浦縣城隍廟比較小,門前對聯:廟小城隍大,檻低百姓親。
白馬紅馬
福寧府城隍廟內南面建有一個馬廄,有泥塑的白馬、紅馬各一匹,石造的馬槽一個,兩馬高大威武,白馬和紅馬旁邊各有一個馬卒牽著。據說這是城隍爺的坐騎,城隍爺白天騎白馬,晚上騎紅馬,巡視府縣各地,保一方平安。
霞浦縣城隍廟歷史文化
1、福寧府城隍廟歷史沿革霞浦縣古名溫麻,創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縣治在今霞清縣古縣村、縣境范圍相當於現在的連江、寧德、周寧、壽寧、福安、霞浦、福鼎、柘榮8縣及羅源、政和、各一半的面積,除遼闊的海洋、眾多的島嶼外,陸地總面積約有1.16萬平方公里。(現僅存1500平方公里)唐、宋期間,連江(包括羅源)從溫麻縣劃出自立為縣,原溫麻縣改名為長溪縣,縣治由古縣村移至今之霞浦松城鎮,後因寧德、福安各自建縣,長溪縣境面積縮小為3500平方公里(即今之霞浦、福鼎、柘榮三縣領地)北宋元礻右 二年(公元1085年),創建長溪縣城隍廟(即福寧府城隍廟的前身)為閩東境內第一座城隍廟,至今已有九百一十三年的廟史。元、明兩代,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原縣城隍廟,改為州城隍廟。清代,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原福寧州城隍廟隨即改為福寧府城隍廟。原奉祀的城隍爺,亦依例晉爵為監察司民威靈公。每歲春秋仲月,地方官於風雲雷雨壇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禱皆詣廟。神為西漢御史周苛,因守滎陽,羽破城、苛罵不絕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縣各設城隍廟祀之。故福建都城隍廟與福寧府城隍廟,所祀之神,皆為周苛御史也。福寧府統轄霞浦、福安、壽寧、福鼎、寧德五縣(當時周寧、柘榮尚未設縣),福寧府城隍也統轄五縣城隍,城隍廟內,並塑有五縣城隍神像合祀之。霞浦縣是福寧府的所在地,起初只有福寧府城隍廟,未有霞浦縣城隍廟,鑒於福寧府五縣其他四縣都有縣城隍廟,因此霞浦縣知縣胡世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將福寧府城隍廟東側的原藍溪書院舊址,改建為霞浦縣城隍廟。另外於明嘉靖間,戚繼光參將,帶領的浙江義烏兵,來此剿除倭寇,義烏兵營有一段時間常駐本縣,他們都帶有義烏城隍爺的香位前來,這些義烏兵也就在駐軍處,建立了一座義烏縣城隍廟,因此霞浦縣城就有府城隍、縣城隍和義烏城隍三個城隍廟,所以霞浦城隍文化特別發達,老百姓和政府,對城隍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格外重視。三個城隍廟,都有較多神產,尤其是福寧府城隍廟,神產之多,富甲福寧府的所有廟宇。2、福寧府城隍廟原有建築規模福寧府治的霞浦縣城,背倚龍首山,面向松山海形勢險要,景物幽美,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城內房屋鱗次櫛比,各種廟宇不下一二十座,其中最大廟宇就是福寧府城隍廟。該廟佔地約7畝,坐北朝南,內有三進,分為三堂,第一堂亦稱前座,面向東門大街,為重檐歇山頂雙層磚木結構,左右有東西轅門,中為弧形照牆,牆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圖像,入內有東西馬廄,塑有披鞍大馬及馬夫神像,栩栩如生,顯得庄嚴威武,經中天井上台階為長廊,廊上卷棚頂,懸柱樑邊掛滿宮燈,裝飾極美觀。前座入口處有紅漆大門六扇,平日左右邊門出入,神誕節日正門始啟,正門內正中,有六角形戲台,面積約50平方米,高約1.5米,台沿雕刻花鳥人物,五彩油漆,台頂天花板為八角形斗拱,結構精緻,台前為觀眾看戲的大廳,兩旁為小天井,天井外上有環樓,下有廂房,專供婦幼看戲之用。二堂又稱中座,為單層懸山頂磚木結構,登上台階,東西兩邊各有廂房六,祀有科房官員及福寧府屬五縣城隍神像,中有大廳,供行人走路及節日城隍出巡前,排列儀杖、鑾駕之用。三堂左右為鍾鼓樓,廳中大殿為城隍爺座位,座位背後有一暗室,內塑有一尊特別高大的城隍師爺神像,俗稱土城隍,室內陰森森,非有緊要事故,人們不敢進內點香。此廟系北宋元礻右 二年(1085年)創建,明洪武三年福寧縣令郭征一修,成化十六年福寧州判黃晟又一修,嘉靖乙巳年,福寧州知州黃良材,曾擴建並大修一次,進士林炫有記。該次修廟立有碑石一座,經地下發掘出土,今仍樹立於廟中。最後於民國四年全宮又進行油漆重修一次。自從建廟至今,將近千年歷史,地址始終沒有變動。3、福寧府城隍廟現狀福寧城隍廟歷史悠久,雖歷經重修,但也不無坎坷的遭遇,民國初期經常被國民黨軍隊,作為駐兵營房之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作為縣國民兵團團部辦公的場所,後又被縣司法處(法院)佔用。解放初期暫為縣公安局使用,其後長期被借用作為解放軍的營房。1990年部分熱心公共事業的萬賢村老人,為恢復城隍文化景觀,同時作為老人活動場所,自發成立福寧城隍廟籌建組,推舉理事五十一人,辛苦經營,籌集資金百萬余元,按照原有的廟貌,進行重建,在群眾及有關部門的贊助和支持下,一座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福寧府城隍廟,終於在1995年,正式落成。廟宇坐北朝南,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高14.56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式,鋼筋水泥及磚木結構,上面披以金黃色琉璃瓦,走廊中間有四根青石透雕的龍柱,左右有花崗岩方形石柱,刻有楹聯:城隍廟建古善里,宋創明修今豹變;漢御史封威靈公,州興府繼縣蟬聯。此聯概括點明,府城隍廟的整個歷史過程,同時也敘述廟中所祀神名和封號,使人看後一目瞭然。聯為長溪詩社社長張景騫老先生撰,永安一中高級教師張一儀書。廊長22.4米,寬4.5米,廊內一字排二十單扇大門,門中玻璃框內鑲嵌有岳母教子、木蘭從軍等二十幅杉木精雕的傳統故事。設計幽雅美觀。入大堂有六支紅朱油漆大柱,庄嚴雄偉,堂正中神殿上,高懸福寧永福黑底金字1米寬,4米長的大匾額,左右柱上有大聯板一副,文曰:明日究無多,世人似覺未覺;私心少一點,善事難為能為。此聯富有哲理,為龍山樵撰,鄭名彥書。藻井八角形,繪有十四圖,彩色工筆的百鳥百獸圖,十分典雅,神座前有長3.5米,高2米,寬1米的大供桌一張,廳中豎敬神如神在篆體五字的木牌,左右兩廂塑有十八尊侍從,判官等立像。肅穆潔凈,令人欽敬。廟內現仍保存有歷史文物多種,如地下出土的明嘉靖二十二年立的重建城隍廟石碑、船形石槽、須彌座石鼓、梅花鹿石刻等,均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福寧府城隍廟已於1997年12月,被霞浦縣人民政府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❻ 祭拜誠隍爺土地公表文
祭拜誠隍爺土地公表文如下:
維——
公元2019年6月8日,歲次已亥五月初六日,時值仲夏,嘉平吉旦。
主祭人:……;陪祭人……,率xx境眾爐下弟子,沐手拈香,虔修祖餞,恭備禮樂,敬行三獻,謹以馨香清酌,致薦於xx城隍廟諸神列聖駕前,祈告xx城隍廟敕封威靈公、御獎黃袍之城隍大神。
祭拜城隍的儀式:
祭拜城隍分為三次,也就是一年之中城隍要出巡三次,屆時人們要牽馬、抬轎,讓城隍老爺出巡。
城隍爺出巡時一般是騎馬,回巡時坐轎,所以在居庸關城隍廟山門殿里有城隍老爺的馬和馬夫,轎和轎夫。
城隍出巡日子第一次是在清明節前後,叫收鬼;
第二次是在七月十五,叫拷鬼;
第三次是在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下元節,叫放鬼。屆時各廟要舉行隆重的法事儀式,一般以度亡法事為主。
❼ 一部電影名字
席方平
❽ 道教《城隍牒》是什麼
寫給城隍的文書已頒布告命。
城隍牒
內容
混元宗壇
本壇為移請照驗事
今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省某某縣地方居住奉
道修齋誦經施食度亡生方焚修弟子某某某是日投詞涓今某某月某某日仗
道虔就本處設立法台判放
青玄妙齋一筵,追薦亡故某洎本音門中先遠三代宗親等魂並及三教九流有主無依男女老幼五音十類一切孤幽甶孑等眾超生仙界以今啟事之初是以本壇預備牒文仰告隍司案下祈令指揮通諭冥司光肅庭宇清除路徑庶蒙慈尊降鑒證享齋修仍希神馭同赴法筵
須至牒者
右牒上
本縣城隍土地里域尊神
准此
謹牒
天運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吉時 發
發城隍牒科儀
功說場白:「城隍主宰,掌握萬民之禍福;天曹真師,判斷生死之路之吉凶。凡申祈禱,必叩威靈。」舉:「威靈感應天尊。」掛吊:「道香德香無為香,無為清靜自然香。寶香焚在金爐內,香雲繚繞達上蒼。奉請高真臨法會,迎迓眾聖赴道場。保佑眾等增福壽,合家信士保安康。香供養威靈感應天尊。」
功說文:「伏以,恭祝寶香玉爐焚,瑞氣祥光滿太空。迎請威靈來降鑒,廣布神華赴壇庭。恭炷寶香,虔誠上啟。奉請本市(縣)城隍土地,威靈有感尊神座前。三十六曹、七十二司,速報司、現報司、賞善司、罰惡司。牒文到時,速赴青華寶壇,監發牒文、符差符使、冥資等項,合廟侍從,一切威靈,悉仗真香,普同供養,向申啟請,諒沐光臨。今有城隍牒文,謹當宣讀。」表白宣牒畢說:「向伸牒文,宣白雲周。」提科接:「就於壇前,用憑火化。」功起:「志心皈命禮證盟奕吏,縣邑主宰。掌陰府往劫之事,判陽間善惡之神。赫赫有感,明明無私。察眾生之暗昧,體大道之慈仁,存鑒功過,毫釐無失。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縣邑主宰,威靈感應天尊。」功提綱:「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表白接:「欲免輪回苦,大眾稱天尊」。功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至靈前)剎板。
功說文:「法是道中玄,毫光照大千。尋聲來救苦,亡者早升天。」提科舉:「升天得道人。」功嘆文:「伏以,雲散天光無影,風來水面拂塵,人生幻化自古今,皆因情慾所困;奉勸真靈速醒,須向體前尋真,承此經功道力深,好把輪回躲盡。以本月某某日齋主某某某延仗黃冠羽士,就於本處設立法台,判放薩祖鐵罐斛食一筵,祈恩超度當齋正薦某某某一位真性形(淑)魂,付度本音門中先遠三代宗親,並及此境界內,四維上下,五音男女,一切無祀孤魂滯魄。惟願,聞經一聲之召請,勿辭千里之遙聞,來赴法筵,聞經受度,華幡召請,來臨法會。」
畢功接說文:「伏以,雲愁霧慘露更長,今日追薦痛哀傷。肅肅簾幕安靈位,寂寂深堂徹孝床。霞衣童子站兩廂,黃冠羽士誦靈章。慈悲真人來接引,亡魂從此返仙鄉。羽眾慈悲,稱揚引導。」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至孤魂堂前剎板,功說提綱:「出離地獄到天堂,此處登高莫可量。」提科接:「任是王候並宰相,也來參禮見法王。」起「風交雪」韻:「太微回黃旗,無殃命靈幡,攝召長夜苦,開度受生魂。九幽拔罪天尊」。(此即《道藏•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所稱:「生神偈」。)
畢,功說文:「伏以,根盤閬苑,枝運蓬壺。得之者枯骨更生,聞之者飛潛隨性。香焚爐中,騰空供養。供養沃焦山下,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大士麾下。惟願,眾魂今夜承白簡,靈光一點聚丹田。恭望恩光,俯垂證監。」舉:「九幽撥罪天尊」。功說提綱:「十方救苦放祥光,照破銅城鐵壁牆。」提科接:「亡者隨光旋轉動,出離幽冥赴道場。」功起《柳枝雨韻》灑食:「柳枝雨遍酒法筵中,慈雲擁在霄漢宮,幽魂咽喉悉潤通,九頭獅子下九重,青華境,真人來鑒煉度功」。功放幡,執水、米盂、天目書救苦諱。米盂水盂各書有秘諱,蓋以金光篆踏罡灑之畢,執幡、剎板說提綱:「救苦天尊誓深,甘露灑開獄門。若要亡魂升仙界,大眾回壇稱天尊。羽眾恭虔,引導回壇」。念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至焰口法台前《上救苦表》。
❾ 上海的城隍廟為什麼有三個城隍老爺
因為上海的城隍廟經歷的風雨和歷史不同,為了紀念不同朝代三位功臣,就供奉了三位城隍廟老爺。
一、三個城隍老爺里,秦裕伯是唯一一位上海人,也是唯一一位官方認證的城隍老爺。
秦裕伯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48歲成為進士,從文書、知縣一直干到御史,然後——辭職了。而他的名字很快就傳到了一個牛人的耳朵里,這個牛人叫朱元璋。這時候朱元璋還沒當上皇帝,這位未來的皇帝向秦裕伯發出了邀請。但是,秦裕伯拒絕了,並且拒絕了三次。一直到朱元璋當了皇帝,給他下了最後通牒,再不當官怕有生命危險,秦裕伯這才同意去南京任職。我們這位城隍老爺的確是個有原則的人,去了南京但「受事不受職」。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只幹活,但堅決不進編制。皇帝徹底沒轍了,之後安排他去大西北地區當個知州,秦知州壓根就沒去上任,回到上海就去世了。
正好此時的朱元璋正在封賞開國功臣,還敕封各地城隍神為「顯佑伯」。他決定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你生前不願意為我做事,沒關系,死後還是要為我當差。從這段歷史看,朱元璋估計也是天蠍座的。
六百多年來,秦裕伯作為城隍一直護佑申城黎民百姓,而每逢農歷二月二十一城隍尊神華誕,上海城隍廟都會舉行「祭城隍大典」。
二、霍光
這位城隍老爺很有些來頭,他的名字叫霍光。霍光的全家都很牛。他的哥哥叫霍去病,舅舅是衛青(雖然很可能沒有血緣關系),阿姨是衛子夫(好像也沒有血緣關系),漢武帝是他姨夫。
根據現有史料,可以肯定的說霍光祖上沒有上海人,他本人根本也不可能來過上海。霍光成為上海的城隍爺這件事涉及到了一位在折騰界頗為知名的人士,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當時的金山咸塘是上海有史記載的最早海塘,總是發大水。孫皓這位兄弟本來當皇帝就當的夠嗆,搞水利估摸著也外行。大約是日思夜想,實在沒什麼辦法,後來說在夢里遇一神人,自稱漢博陸侯霍光,對他說:「金山咸塘,風潮為害,可立廟咸塘,臣當統部屬以鎮之。」孫就下令在大金山建霍光廟,祀霍光。
三、陳化成
最後登場的城隍老爺就是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的陳化成。1842年,英國侵略者憑著堅船利炮,陸軍萬餘人,全力進攻吳淞要塞。已近67歲的老將陳化成親自揮旗發炮,與侵略軍對擊,登陸英軍大隊擁至,陳化成最終戰死沙場。
對於陳化成這樣的民族英雄,人們是不會忘記的。差不多100年後,抗戰爆發,戰火再次蔓延,只是侵略者換成了日本人。當時城隍廟成為了難民收容所。難民們飽受戰爭之苦,自發將陳化成的塑像抬進城隍廟,加以供奉,希望他可以顯靈,佑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