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唐探三電影票房多少
㈠ 唐人街探案深度解析(深度剖析影片爛在哪)
自從《唐探1》以黑馬出道後,《唐探2》以春節檔領頭姿態徹底成為炙手可熱的IP,之後就非春節檔不上了。
其實在《唐探2》之後,爭議聲就已經不絕於耳了,只是大家懶得去尋找當年的評論記憶而已。
到了《唐探3》,爭議聲再次響起,也或許因為大家又多等待了一年,所以各路看官期待值和觀望指都有所增加,再加上片方再次大規模的宣發以及預售票房的影響,都造成了《唐探3》成為現象級電影存在。
當然唐探3票房的攀升,和目前電影票的定價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麼,《唐人街探案3》到底對於我來說如何呢?在這先給大家講個笑話,電影點評都是主觀個人觀點。
還是為了那該死的求生欲,我這次改變以往點評電影先揚後抑的路線, 先直接說說我認為《唐探3》的不足。
其實總的來說,《唐探3》給我的印象是失望大於期待的,甚至沒有任何的驚喜。
我在《唐探2》時就聊到,該影片已經遊走在鬧劇和主線敘事脫節的邊緣,如果在喜劇的表現形式上能再收一收會更好,但好傢伙《唐探3》直接加重了鬧劇效果,影片中荒誕搞笑推理鬧騰等各種元素進行大雜燴一鍋燉。
為了製造熱鬧和歡樂,直接放棄了起碼的敘事結構和邏輯,但陳思誠你畢竟不是庫斯圖里卡也不是姜文,你要玩實驗性的打破結構跳出劇情,甚至讓角色和觀眾一樣聽到背景音樂玩起打破四面牆,這些看起來都讓原本喜劇探案類型已經不穩定的《唐探3》,更接近坍塌的臨界點,或者說已經塌了。
我能感覺到影片有想模仿早前香港賀歲片,搞一場場組合拳來回撩觀眾,同時也在類型上,影片有嘗試歌舞片類型的斷點敘事結構,只不過影片把歌舞唱跳改成了嬉戲打鬧還有變女裝,但這種實驗創作,總會要承受其失敗的代價風險,這次《唐探3》口碑和爭議,希望也能反過來影響唐探系列之後該何去何從。
接下來涉及輕微劇透,小夥伴可自行斟酌。
《唐探3》劇情緊接著上一部片尾,唐仁和秦風受野田昊邀請,到日本東京進行一次案件的偵查,但期間又遭受了來自上一部Q的重重打擊和考驗,兩次大事件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這部大鬧東京游的混戰,重點是東京游和混戰,其次是Q秘密考驗,最後才是不疼不癢的密室刺殺案件。
影片把點綴當成主打,各種無關緊要的搞笑橋段當成主食,而預告宣傳卻玩起了本格推理,懸疑點重重,那也難怪觀眾會翻臉。
原本我以為本著去到本格推理發源地的日本東京,那應該這次案件足夠讓人看得反轉連連,讓人看了驚呼人性深淵再次探底,之後再來全網挖彩蛋各種過度解讀各種腦洞,呵呵,我想多了。
如果說第一部案件聊的是善與惡的兩面性和交錯,第二部案件聊的是道德與正義,人性獸性的思辨,那麼第三部的案件,就是一個案件而已,而且還特別簡單,當然我並不是說能直接一上來就猜對兇手是誰,就說明案件不好。
有很多經典的推理影視作品,一上來就指出兇手是誰,但即使這樣,我們跟隨偵探去抽絲剝繭,去找出真凶背後的動機和作案手法,也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當然你可能會說,你把唐探系列當成是嚴肅的推理作品那你就輸了,但就算是橫向對比之前2部唐探的案件,唐探3的密室案件不管從時長的用量,現場的分析邏輯,還有案件層次的豐富性上,這次密室案件都難以讓人滿意和痛快,更別提我們在這案件中能深挖什麼更大的議題了。
其實日本遺孤話題,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的探討等等,都可以拿來好好做文章,升華一下案件的主題,但可惜的是影片連哪怕蜻蜓點水的提一句都懶得做,而且探案過程被一次次打斷割裂,尤其是在小林醬被綁架後,我感覺自己像換了個場次的電影看,只不過演員都是同一波而已。
不過坦白講這樣案中案的敘事手法和形式,一向都是唐探系列的講故事方式,但前兩部得益於是真的案中案,彼此交錯疊加,使得主線探案脈絡依然能緊緊吸引觀眾去往下看。
而《唐探3》則把密室案件和Q測試考驗徹底割裂,影片生怕觀眾繼續當成案中案看,還從日本警探口中直接用台詞說出,密室案件只是巧合罷了。這樣彼此不會產生交集的兩條主線故事,中途還要不斷加入各種搞笑橋段,徹底讓影片變成了縫合怪。
結果....emmmm,怎麼說呢,首先來聊Q是個組織這個設定吧,從劇作角度來說,以個人作為單一單位和觀眾建立互動,是最能讓觀眾記住並產生共情的創作手法,所以眾多類型影視作品中,不管塑造正派還是反派,最後都是鎖定在個人身上而非團體。
我知道影片想建立以秦風為首的正派偵探團隊,去開始抵抗黑暗面為代表的Q組織,但你看正派目前還是以個人也就是秦風為主的代表,說穿了就是以個人角色的設定來代表團隊。
但影片的Q組織,似乎僅僅就是一個組織,沒有任何的個人角色去代表Q,Q組織的圓桌人數,個人認為反而渙散了Q本身最初渲染的神秘感和凝聚力,我就這么說吧,哪怕當時裡面的Q會員稍微暗示一下,他們其中一人是組織中的老大,我都覺得Q身份解密不會讓我看了...阿就這的感覺。
再來是Q身份真相登場的方式上,也選擇了最普通的一種,用台詞說出來的,而不是用事件去揭露。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漫威中醞釀了許久的滅霸終於在《復聯3》登場,一上來第一場戲就直接把洛基的脖子給擰斷了,告訴觀眾我玩真的,把滅霸的人設和氣場直接展現無遺。
而唐探3就是日本警探跑到秦風那說:「內什麼Q是一個組織,秦風你通過測試,要不要加個會員。」
我當時就在想Q組織怎麼就這么自信秦風一定會加入他們,雖然說Q組織設立的題目還算是全片最有嚼勁的人性實驗題,比如麵包和三窮人,還有下水道里救朋友還是滅人性,但這些都也不能成為秦風黑化的關鍵,影片也沒表露出秦風有黑化暗示,再說了最後救小林醬那段,是村田昭自己跳的。
所以說來說去,Q還是沒有想像中的聰明呀,如果Q能利用這次案件,哪怕再次玩弄上一部人性和獸性這樣的議題,把秦風不斷推入陰暗面,最後讓秦風做出真正的光陰與黑暗的選擇,我覺得都比片里日本警探營銷式讓秦風辦Q會員的方式好。
說到日本警探,他是Q會員就直接削弱了Q的魅力,影片前面所有對這位日本警探的人設塑造,都看不出他有任何敏銳偵探能力,就只是一位純警察工具人,結果他卻成為Q核心成員,如果最後這日本警探不坐在Q圓桌席上,他只是和村田昭是Q組織的信徒,那也還算說得過去,起碼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住了Q的氣場和魅力。
好了不聊Q了,既然喜(鬧)劇橋段是唐探3的「主菜」,所以我們也不可能繞過,用陳思誠自己的話來說,喜劇其實很難拍,因為每個人對於笑這個問題,有著很強的差異。
確實,影片中大部分安置的笑點我都很難進入情境,醫院那場戲算是最有巧思安排的了,從電影院觀眾反應來看,應該是笑聲最多的,但總體來說,影片充斥的笑點是不是有點太多屎尿屁的低俗賣弄,讓我在看片時不斷在腦子里冒出,怎麼又來?!我懷疑導演在開車但我沒證據的想法。
拋開這些很主觀的觀感,其實這些時長長到反客為主的鬧劇橋段,對影片的主線劇情傷害極大,角色和案件可信度大打折扣。
比如片中Q對秦風的大考驗,印象中是五次考試,殺窮人,cosplay數字記憶,相撲對決,澀谷撒錢,最後是要不要做殺人犯救朋友。
且不說整個大考驗不拆分直接一次性放置在中段,孤立了前面的密室探案造成分裂感,而且這中間還非得玩一下36D這樣的梗,一下子就打破了Q建立一整套試題的嚴肅性。
等他們救到小林醬再回歸密室案件後,影片更是拋棄偵探推理的邏輯,每個角色都像突然頓悟一樣,傑克賈突然就收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形象,跑回中國尋找日本遺孤線索,安排唐仁回中國目的就是找救兵,但這些唐探宇宙的偵探角色都不能用劃水來形容了,簡直和跑字幕的時間有一拼,突兀且強行。
我就想問,當初林默神乎其神的狗鼻子功能,倒是稍微展現一下呀,怎麼到這就變成了純司機了呢。
思諾的登場氣氛情緒表演那邪魅一笑都做得很到位,但其實這場戲還是挺孤立的,總感覺有什麼戲份因為時長考慮或其他原因刪減掉,突然出場然後就沒了下文。
最尷尬的還是那五人組的登場,不過他們之前在劇集里走的也是尷尬路線就對了。
總之就是感覺到最後就是為了建立唐探宇宙而建立唐探宇宙,功能性做得太明顯,完全不顧敘事走向和前後邏輯,如果不了解唐探宇宙或者沒看過前兩部和劇集,或者看了不記得的觀眾,都以為後面是給旗下藝人打廣告帶資進組了,因為前面影片廣告植入大家已經看得麻木了。
人格分裂中...
yo,看了《唐探3》,就能明白為什麼憋到春節檔才上映,因為這部電影就是迎合春節檔去滋養的一部商業娛樂片,影片做到盡可能無所不用其極的製造歡樂。
而不得不說,陳思誠作為類型導演,商業的嗅覺可以和林默探案的嗅覺有一拼了,整體《唐探3》拍得更俗氣,而俗氣正好就是大過年最廣泛年齡層觀眾群體的選擇。
當然這里的俗氣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大家也不需要過多解讀這個詞用在這的意思,起碼我看《唐探3》的時候全程還是很歡樂的,只要進入唐探風格那種半帶神經質的正經語境,還是能感受到唯有在唐探系列才能找到的獨特風格,這或許也是唐探系列能脫穎而出的存在。喜歡的人看著還行,不喜歡的人一星伺候。所以還是那句話呀,這電影你喜不喜歡,還真得分人。
早在《唐探1》時,影片敘事結構就在嚴肅偵探推理類型上,加入荒誕喜劇的成分,這樣兩種看似不著邊的類型融合在一起,確實能讓人耳目一新,當然要追溯源頭或許2009年蓋里奇的《大偵探福爾摩斯》大家可以看一看,妮妮飾演的福爾摩斯和裘德洛飾演的華生,角色和敘事都自帶了蓋里奇的痞氣和黑色幽默基因。
不過唐探系列玩得更猛烈和誇張,從第一部開始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雖然有不少人不喜歡王寶強飾演唐仁的那種瘋癲角色,但他和秦風之間的互補和反差,或許才是這對CP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從故事體量和龐雜程度來說,我甚至認為《唐探3》比2做得要好一些,這也得益於《唐探3》資金更為充裕,場面調度更為宏大,國際知名演員也更為眾多,更重要的是,唐探宇宙在這一部正式立了起來,注意僅僅是立起來,但立得讓人失望後續發展有待觀察。
在案件偵查分析的過程中,《唐探3》依然在還原案件的表現形式上充滿想像力,通過三部電影和劇集,也能看出陳思誠是真的對偵探和推理的熱愛。
此外,影片大手筆肉眼可見燒錢的地方比比皆是,開場一上來東京機場的對打大戲就是一個長鏡頭,運用歌舞片的調度鏡頭語言,全方位的展現兩撥人馬歡鬧的撕扯,這其實也給《唐探3》總體的鬼馬風格定下來了基調,之後影片都是以這樣的表現形式走。
雖然這次密室案件過於簡單,不過案件當事人角色塑造卻比前兩部都要豐滿,法庭那段當事人和兇手的關系和背後的故事,還挺讓人唏噓的。
不管怎麼說,今天每部電影都想搞個電影宇宙,除了熊出沒宇宙自己悶聲發大財,華語電影要做系列做電影宇宙,我認為唐探宇宙是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尤其是電影之外網友熱議著Q是誰,《唐探》劇集的播出讓整個角色關系網拉大,是能看出主創有心要經營出一個唐人街偵探世界的,但目前的爭議聲和口碑,也註定了唐探系列在之後的路走起來會很艱難和需要思考更多。
最後,我認為《唐探3》之所以頗受爭議,是在於影片的要素過多,但每個要素都能激起部分人的共鳴或認同,或排斥和討厭,每個觀眾都有其對這部電影充分的喜歡或厭惡的理由,而且這些解釋站在其個人立場上也都說得對,不知道這是不是陳思誠和唐探的主創想要預見的結果呢。
你要問我之後《唐探4和5》還期不期待,嗯沒錯官方已經官宣到唐探5了,我說句心裡話我還是會期待,還是會去看,我好奇這個唐探宇宙如何發展下去,Q會員的能耐又有多大,思諾和秦風,宋義和秦風又如何較量。
好,《唐人街探案3》就先聊到這吧,如果你對影片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以你為標准。
㈡ 2021春節檔電影盤點:兩部吃肉、兩部喝湯、三部成炮灰
2021年2月18日,春節檔第七天,七部電影清點: 兩部吃肉、兩部喝湯、三部成炮灰。
一、
從目前的票房和口碑來說,三部成為炮灰的電影《人潮洶涌》《新神榜:哪吒重生》《侍神令》,它們的票房分別是1.8億、2.7億、2.2億元。
只有一部《侍神令》(豆瓣5.9、貓眼8.5)「死」不足惜。 以它的質量,充其量不過是一部低配版的《捉妖記1》,竟然敢在龍爭虎鬥的春節檔亮相,還想分一杯羹,無異於痴人說夢。
這部改編自「陰陽師」 游戲 的奇幻電影出自功夫影業的李蔚然之手,不論是劇情、審美還是特效水準,都停留在了2015年的「捉妖記」時期。
在五年前的內地電影市場,肯定算得上是一部及格線水準以上的視效大片,搭上「陳坤、周迅」珠聯璧合的名頭,拿下5億票房都不是難事。
但在2021年春節檔,與同檔期的另一部視效大片《刺殺小說家》相比都要差勁不少。
更何況,說好的「陳坤、周迅」珠聯璧合、領銜主演,到了影片里,戲份最多的居然是屈楚蕭和沈月二人,這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玩法,要是在一部質量上乘的片子,倒也不太會引起觀眾的逆反心理。
可《侍神令》原本就是一部頗為無趣的平庸之作,還敢「掛著羊頭賣狗肉」,無異於殺雞取卵,讓本就賣相不佳的影片雪上加霜。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烏爾善寧可在《封神三部曲》拍攝完畢後,直接開啟了他的下一個項目「一人之下三部曲」,也不願意抽半年時間去搞《侍神令》了。
另外兩部電影《人潮洶涌》《新神榜:哪吒重生》,它們沒有票房大賣,是相當令人惋惜的事情。
兩部電影還不錯的口碑(豆瓣「7」字頭、貓眼9分上下),卻因為沒有情懷加持、大力營銷,最終僅僅換來了加起來還不到10%的全國排片,實在令人唏噓。
《新神榜:哪吒重生》作為追光動畫在《白蛇緣起》之後的另一部面向成人的動漫力作,在美學、視效水準上都達到了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的水平,觀影感受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 視覺盛宴。
雖然《哪吒重生》的故事仍然令人詬病不少,可比起豆瓣「6」字頭、被批「無病呻吟」的《姜子牙》(票房:16億元)來,這部影片絕對是進步了的。
與《大聖歸來》《白蛇緣起》《魔童降世》這些影片不同,《哪吒重生》沖破了國漫依附於傳統文學的枷鎖,另闢蹊徑,將《封神演義》的故事移植到了3000年後的賽博朋克霓虹世界。 傳統與現代、機械與古典在激烈的碰撞中浴火重生!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重生》有三個彩蛋:
第一個彩蛋是乾坤圈和風火輪,預示著《哪吒重生》將有續集;第二個彩蛋是法海與小青,表明《白蛇2》映期將近;第三個彩蛋是楊戩,旨在預示追光動畫將打造賽博朋克版「封神宇宙」。
哪吒、李靖、楊戩等神話人物出現在科幻世界裡,很難不令人聯想到DC的電影中,宙斯之子戰神阿瑞斯與神奇女俠黛安娜這些歐洲神話故事裡人物出現在現代 社會 。
《哪吒重生》是追光動畫賽博朋克版「封神宇宙」中的重要一環,只可惜生在了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 中等偏上的質量換來了中等偏上的口碑,卻沒有換來中等偏上的票房。
中成本電影、翻拍片《人潮洶涌》擠入春節檔,絕對是片方最大的失算。
與饒曉志導演的上一部作品《無名之輩》對比,《人潮洶涌》在故事上有一定的共同點:都是在講小人物的生活。
試想如果這部電影取名為《無名之輩2》,說不定會因為情懷分而得到院線更多的排片,觀眾也不就更有興趣了嗎?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人潮洶涌》質量過硬的前提上。
《人潮洶涌》的口碑(豆瓣7.2、貓眼9.1)在七部新片里絕對排得到第三的位置,只是時運不濟,1.8億的票房甚至都沒有《侍神令》多。
只可惜,選錯了片名也選錯了檔期,否則3億票房都不在話下。
二、
再說兩部喝湯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和《熊出沒·狂野大陸》,它們的票房分別是6億、4.4億元。
其實像《熊出沒》這樣的動畫片,不論是豆瓣幾分、貓眼幾分,都不重要。
只要這類片子能夠讓小朋友看了開心,甚至是拉上其他小朋友與家長一起觀看,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票房大賣是肯定的。很顯然,這部《狂野大陸》便做到了。
由《流浪地球》同一特效團隊傾力打造的《刺殺小說家》,特效部分100%是由本土團隊完成,於國產重工業電影有重大意義。
得知道,像《大鬧天宮》《捉妖記》《封神傳奇》之流,由港台資本支撐的華語視效大片的特效,都得找好萊塢的團隊來完成。 片子的視效水準再好,那也不是中國人自己的。
必須看到的是,與投資3.4億的《流浪地球》的視效相比,投資3.3億元的《刺殺小說家》沒什麼遜色的地方。
特效和美術相當好,也用在了地方。不止完善了瑰麗的奇幻時空,還解決了主人公的心靈難題。只有在電影院觀影,才可能體會到《刺殺小說家》這種視效大片的震撼。
同時,《刺殺小說家》的劇情水準不如《流浪地球》是事實,路陽(導演)駕馭這種宏大敘事的能力尚可,有待提升。
可它的口碑(豆瓣7.0、貓眼8.6)卻也說明這部片子與「爛」字是不沾邊的。
如今6億的票房,與影片回本線還有兩億多的差距······
三、
兩部吃肉的電影《唐探3》和《李煥英》,票房已雙雙突破30億大關,前者已達37.3億,後者為31.6億元。
按照兩部片子的票房勢頭,40億註定是攔不住了。
《唐探3》這種為春節檔量身打造的「偽大片」,純粹就是為賺錢而賺錢。 13億的總投資(製作+宣發),與當年投資2億上下的《唐探1》已不可同日而語。
《奪冠》與《緊急救援》兩部大片沒有忍住誘惑,或者說忍住了檔期擱置再擱置「待價而沽」策略,一個奔赴國慶檔,一個撲向賀歲檔,最終都以不到10億的票房成績收官。
陳思誠非得放一年,忍到2021春節檔的策略看來是十分正確的。春節檔的預售票房和排片比率取決於影片的情懷加持力度和營銷力度,而《唐探3》的營銷力度之大,恐怕只有當年花了5億做宣發的《捉妖記2》可與之匹敵。
首日10億、次日8億、3日7億,《唐探3》以其平庸凡品式的質量與極一般的口碑(豆瓣5.7、貓眼8.7),創造了這樣的票房成績,就算凱文·費奇(漫威電影宇宙締造者)見了他,恐怕都要感慨自愧不如。
但高票房始終只是高票房,永遠都代表不了高質量。
兩部電影、一部網劇打底,數億宣發費用,被用到這樣一部質量一般的商業片上,不但不會使「唐探宇宙」茁壯成長,還會適得其反,讓觀眾下一次站在影院門前徘徊踱步,思考 「《唐探4》還值得信任嗎?」 。
從《唐探3》里顯眼的廣告來看,《唐探4》必將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死板的電影工業流程下的一件「商品」,只有賣相、沒有質量的流水線「商品」。
而做這類電影的觀眾無疑是可悲的,他們被灌輸了一種思想: 電影不是藝術品,用不著欣賞,影院里一群人湊在一起樂呵樂呵就完事了。
看看2021還沒開拍的《戰狼3》與仍處於劇本創作階段的《流浪地球2》,這才是國產商業大片創作態度: 情懷,是創作者用來發酵、提升製作水準的,而不是用來圈錢、割韭菜的。
賈玲興許沒有拍出頂級喜劇片的能力,可她有拍出頂級喜劇片的態度,於是,她拍出了一流喜劇片——《你好,李煥英》
處在風口之上,《李煥英》的票房已經剎不住車了。因為它的質量,太夠格了。
賈玲、張小斐、沈騰和陳赫,以及劇組其他演員,不「尬」。沒有為了所謂的喜劇效果而刻意讓演員一驚一乍。
拿出了正劇的表演、講述了喜劇的故事。
《你好,李煥英》的故事性在春節檔七部新片里不一定最強,但是最好。情節進展較合理,角色動機變化有跡可循,看不到邏輯硬傷。
「瑕不掩瑜」這個詞用在《李煥英》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