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務商業模式
『壹』 一手票務有哪些
貓眼,大麥等。
1、貓眼。貓眼在2016年從美團剝離獨立後,2017年又並鬧輪由騰訊一手促成與微影時代旗下電影票務業務線的合並,是一級票務絕信平台。
2、大麥。大麥模式多為自營。這類經營模式的特點就是價格固定,同時聚合了大量演出、賽事主辦方或出品方,有較強的演出資源儲備,彎廳屬於一級票務平台。
『貳』 電影票房計算及分成 都是怎麼來運作的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類似於哪個電影票房超過多少的新聞縷縷的沖上網路平台的熱搜,那麼這些電影票房都是怎麼統數銷計出來坦臘的?總的票房出來後要怎麼分賺到的錢呢?接下來的文章里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相關的話題!
電影票房原本是指電影院售票處,後來就被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能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而現在的話所有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影片,售票與票房情況都必須計入在相關部門制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中,任何一家電影院都必須要安裝此系統,將每部影片的實時票房數據及時匯總到這個系統內。
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也就是大家說的總票房,是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的,其次還需要要繳納的是3.3%的特別營業稅,這部分錢由影院從總票房讓畢滑中直接扣劃並繳納。以上兩項合計的話是5% + 3.3% = 8.3%,這部分被業內人士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才是「可分賬票房」,又被大家叫做「凈票房」。凈票房的計算方法就是1減去8.3%得到的結果再乘以總票房。
這還沒有結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就是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會還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這部分被稱為「中數代理費」。由院線直接就支付給「中影數字」不過這部分分賬只存在於大片而小片是沒有的。
最後就是剩下的才是院線和出品方能夠分賬的,一般的情況下是院線能拿到57%而出品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三,而且出品方還要支付各種成本這樣的話意思也就是說,出品方最多隻能拿到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了!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票房是怎樣統計以及如何把這些錢進行劃分的信息,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感興趣的投資者們可以多多的關注國內的影視行業!
『叄』 電影票都有哪些銷售渠道
電影票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
線上渠道:電影類購票網站、網上團購網站、專業類論壇、電話購票、簡訊及微信等新媒體購票。
線下渠道:電影院售票窗口、便利店、合作商家等。
營銷渠道是指某種貨物或勞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時,取得這種貨物或勞務所有權或幫助轉移其所有權的所有企業或個人。簡單地說,營銷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過程的具體通道或路徑。
營銷渠道的特徵:
1.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生活消費)和用戶(生產消費)
2.參與者是商品流通過程中各種類型的中間商
3.前提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
4.系統性
『肆』 國內影院售票系統概況
電影售票系統是經過廣電總局認可,必須24小時聯網的售票軟體。牌照不是輕易可以拿到的,所以國內目前做影院票務系統的公司屈指可數。
專資辦:國家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管理機構。
電影票務數據平台:對影院票務數據和影院票務管理系統進行管理的軟體平台。
影院票務管理系統每天需要實時向電影票務數據平台上報實時售票記錄、定時上報票務統計記錄。因此,專資辦的數據是目前國內唯一精準的電影票房數據來源。
影院隸屬於院線,因此院線也會搭建本院線總部的數據平台,收集影院統計票房。
目前市場上獲得「專資辦」認證的票務管理軟體只有7種,包括粵科(火鳳凰)、華夏滿天星、辰星(中鑫匯科)、中影博聖(火烈鳥)、沃思達(VISTA)、影合眾新(鼎新)和M1905影院票務系統。
分析:
1、華夏滿天星:「老資質」,界面管理、交互友好;服務性較為一般,近幾年的市場發展競爭力削弱;
2、粵科(鳳凰佳影):在功能完善程度、產品化程度、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市場佔有率在穩步提升,2015年初被阿里影業收購。萬達全線採用。
3、中影博聖(火烈鳥):2015年引入了新投資,推出新版本,但市場反映一般。
4、辰星(中鑫匯科):國內唯一擁有安全票務服務並通過FIPS認證的影院票務服務企業,主要由大地影院自主使用,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進行了定製。2013規范後,辰星科技調整市場規劃,票務系統市場化,目前CGV、奧斯卡、雅圖等集團影院均採用該票務軟體,其軟體最為明顯的優勢為對集團影院管理及營銷策略的支持。
5、鼎新:「後起之秀」,系統功能豐富但集團服務是弱項,目前主要通過網路售票服務獲取技術服務收入,市場份額增長較快。在萬達的後續采購中獲勝,擠占火鳳凰的市場比重。
6、M1905:處於市場探索階段。
7、VISTA: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組件庫,可以比較快地為客戶提供半定製化的服務。但由於其是唯一家國外公司產品,滿足連鎖集團影院、或小型獨立影院的需求上尚需探討,其價格過高也是業內眾多影院望塵莫及。目前國內僅美嘉、盧米埃幾家在用。
『伍』 貓眼和美團有什麼不同
貓眼是美團的電影票務版塊獨立出亮沒橘來的,現在和美團等於是兩個公司——在美團上依舊可以看到貓眼,但在貓眼察缺上只敬團有電影。
『陸』 票務公司靠什麼賺錢
票務公司有手續費的,靠手續費賺錢。
『柒』 院線如何票房分賬
作為一個資深電影從業者,經常被問到國產電影票房的核算流程。所以,今天阿濤就寫一篇長文,給讀者詳細講解一下。
第一步,統計總票房。
所謂總票房,是指一部電影目前的全部電影票收入。灶鏈
所有在中國大陸公映的電影均應納入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資金辦」)指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全國任何一家影院均應安裝該系統)。管理委員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組建,共同負責。官網是「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其數據是製片方和發行方。
目前民間也有很多電影票房統計平台,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依據。
第二步,上繳國庫:總票房8.3%
這部分包括兩項費用:
1.電影產業專項基金: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必須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5%的電影產業專項基金,由各影院每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上繳國庫。
2.特種營業稅:所有影片的總票房都要繳納3.3%的特種營業稅,也就是要向國稅和地稅繳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抵扣繳納。
扣除總票房的8.3%,我們稱之為「分割票房」。
第三步:支付中間發行代理費:「分割票房」1%-3%
凈票房低於6億元0元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將收取可發行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
那麼,1%或者3%呢?
由於票房越小的電影越需要國家和國企的支持,因此,「中影數字」可以對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3%,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2%,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1%。
分割票房扣除「中間代理費」(為方便計算,我們簡稱為「V」)後的剩餘部分,將由院線、影院、製片方、發行方按比例分配。
第四步:影院與影院之間的獨立賬戶:V.57%
剩餘票房(即分賬票房減去中間代理費)中,院線可得V.50%,影院可得V.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可得V.43%。
如果影院和院線臘辯卜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和金逸,那麼它獨享其中的57%;如果製作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其中的43%。
第五步,發卡行分賬:V.5%-15%
注意這里的比例指的是V (5%-15%),之前的分賬比例幾乎是無彈性的,而這里的比例是很有彈性的。
為什麼彈性這么大?
第一,生產商和發行商的博弈關系。電影質量特別好,票房潛力巨大,會誘使發行方讓步。如果影片質量一般,票房風險系數相對較高,發行方就會保守,最大限度地多拿分成,保護自身利益。
還有就是雙方的談判條件,比如要求發行人支付公告輪穗費,保證發行,發行人甚至有可能把比例調整到更高的水平。
第六步,生產者分割賬戶:28%-38%
這里的生產者,簡稱「生產者」,包括生產者和投資者,在業內稱為「主投資者」和「從投資者」。主要投資方是控股方,只能是一方;投資方是股東,往往不止一個,主要投資方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作方。
多少投資人分享票房,取決於每個投資人在總投資中的地位、優先順序和份額。
以上是一般情況下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基本規則,會根據發行影院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
很多朋友都有過疑惑,主要是不知道分賬順序,或者不知道哪個數據習慣
電影是一座金礦,蘊藏著無盡的奇妙財富,創造了無數的商業奇跡。我是電影《掘金者阿濤》。和我一起走,一起發現電影里的金礦!
相關問答:電影如何投資,收益怎麼算的?
摘要 電影投資,是很多人感興趣卻又不甚了解的一個行業。大家不知道電影投資收益怎樣計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盡的介紹一下。 在投資電影的過程中,和電影第一出品方簽署了版權份額轉讓合同,那麼我們的收益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剛開始接觸的投資人很可能認為電影這一塊只存在票房分賬,其實並不如此,投資的收益還包括很多方面。 1、電影票房收益一部電影上映結束後,會有一個總票房,投資者可以去貓眼上看,這個是准確的票房數據,票房出來後,投資者參與分紅的票房,並不是總票房,而是凈票房。 一部影片的凈票房,它的分賬是稅收佔比3.3%、電影發展基金佔比5%、宣發商佔比5%—7%、電影院佔比51%—57%、到最後投資人的佔比在33%—40%之間(部分影片佔比在43.7%以上,具體參考電影投資分紅表),所以當咱們知道自己的投資金額佔比。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6 電影如何投資,收益怎麼算的? 電影投資,是很多人感興趣卻又不甚了解的一個行業。大家不知道電影投資收益怎樣計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盡的介紹一下。在投資電影的過程中,和電影第一出品方簽署了版權份額轉讓合同,那麼我們的收益主要有哪些方面呢?剛開始接觸的投資人很可能認為電影這一塊只存在票房分賬,其實並不如此,投資的收益還包括很多方面。1、電影票房收益一部電影上映結束後,會有一個總票房,投資者可以去貓眼上看,這個是准確的票房數據,票房出來後,投資者參與分紅的票房,並不是總票房,而是凈票房。一部影片的凈票房,它的分賬是稅收佔比3.3%、電影發展基金佔比5%、宣發商佔比5%—7%、電影院佔比51%—57%、到最後投資人的佔比在33%—40%之間(部分影片佔比在43.7%以上,具體參考電影投資分紅表),所以當咱們知道自己的投資金額佔比。 首先一部影片,我們可以查詢到它的總票房,我們要根據總票房的金額來計算出它的分賬票房。公式如下:投資方的可分賬票房(也就是投資方能賺到的錢)=總票房- 3.3%(國家稅收)-5%(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50%~57%)院線分賬。所以一部電影投資方通過院線票房能夠賺到的錢大概是這部電影總票房的30%~42%,根據不同的院線收費標準的不同,它也是有一個區間范圍的。那麼個人投資成本個人影視投資收益= ——————————%*可分賬票房影視項目總投資成本這就是你個人參與影視投資能分到的錢的大概數額。當然這只是個大概數額,還有好多細節產生的費用,比如說中影數字代理費等,在這里呢,我就不給大家做詳細講解了,如果感興趣的可以留言給我,我再給大家介紹。 下面我們拿吳京投資的《流浪地球》舉個例子,《流浪地球》總投資3.2億,吳京投資6000萬,占整個《流浪地球》項目總投資的18.75%。而《流浪地球》的總票房是46億投資方的可分賬票房大約為40%可分賬票房=46億X40%=18.4億中影數字代理費大約為5000萬所以,吳京的影視投資收益大概為18.75%*(18.4億-5000萬)≈3億投資6000萬,賺取了3億,5倍的投資回報率。 電影投資怎麼計算虧損的 好的謝謝相關問答:《長津湖》投資13億多,那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投資本錢?
最近幾天《長津湖》非常火熱,上映幾天票房就過10億,連續打破了多個記錄,已經成為國慶檔最大的贏家。
而《長津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個票房成績,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因為這部電影不論是製作成本,還是演員或是導演都是頂級的配置。
我們先來看一下《長津湖》的配置和投入
1、導演:徐克,林超賢,陳凱歌,一部電影由三位頂級導演指導,這是非常罕見的。
2、演員,除了導演陣容強大之外,演員的陣容也非常強大,演員包括吳京、易烊千璽,段奕宏,朱亞文,胡軍,李晨,張涵予,唐國強,韓東君,歐豪等等演員,此外還有很多明星友情出演,比如張國立,林永健、黃軒,鄭愷,張嘉譯,李幼斌等等,這個演員陣容相當強大,而且大多數是實力派演員。
3、群演龐大
除了主演陣容強大之外,《長津湖》的演員陣容也非常龐大,為了真實還原場景,基本上都是動用真人在外景拍攝而不是勾綠布,為此參加《長津湖》拍攝的人數超過7000人。
再加上這部劇的後期製作團隊,整體參與過《長津湖》的人員多達1.2萬人,不僅是在投資成本上在影史上留名,其團隊人數也堪稱這些年國產影片之最。
4、投入龐大。
長津湖從2019年開始准備,2020年開拍的時候,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中途一度被中斷,還損失了1.5億。
這部電影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很多都是在外景拍攝,所用到的很多道具都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打造,光是設備成本就非常高昂,比如80輛美式坦克就是按照1:1的比例打造出來的。
也正因為演員眾多,而且拍攝過程艱難,道具成本高昂,所以整個《長津湖》的製作據說投入達到13億元,這個製作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那《長津湖》需要達到多少票房才能回收成本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影票房的分成,一個電影的票房並不會全部落入製片方的手裡,而會有多部分構成,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真正落到紙片方手裡的已經不多。
目前我國電影的票房分成具體如下。
1、電影事業專項基金。
不管電影是否賺錢,電影事業專項資金都必須繳費,目前電影專項資金占電影票房的比例是5%。
2、特別營業稅。
目前電影特別營業稅的比例是3.3%。
扣除電影事業專項基金和特別營業稅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凈票房,相當於凈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是91.7%。
凈票房再按以下幾項繼續分成。
3、中數代理費。
國內上線的電影基本上都是通過數字來保存,而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中影操作,因此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代理費,這個費用在1%~3%之間。
具體計算標準是:電影的總票房扣除專項基金以及特別營業稅之後,再扣除6個億,如果這一數額大於1億元,那將徵收3%,如果這一數額大約2億元,增收2%,如果這一數額超過3億元,那將徵收1%。
按照《長津湖》這個票房,基數肯定大於3億元,所以對應的比例應該凈票房的1%。
4、電影院分成。
目前絕大多數電影都是通過電影院播放,電影院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在一部電影當中影院能夠分成的比例是最高的,目前影院的票房分成可以達到凈票房的50%。
5、院線分成。
院線可以說是電影的分發渠道,院線會先跟出品方合作,然後再將電影分發給各大影院,在這個過程當中,院線收取的分成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7%左右。
6、發行代理費。
一部電影拍攝完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你還需要宣傳,需要包裝,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專業的公司發行代理,這個代理費一般是凈票房的5%~15%,一般情況下在7%左右。
7、製片方分成。
扣除以上6項費用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電影製片方,相當於一部電影當中,投資方最終能夠分到的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35%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2%左右。
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企業,那麼他們最終能夠分到的票房是凈票房的42%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8%左右。
按照這個電影票房分成,如果《長津湖》製片方和發行方不是同一家,想要收回13億的成本,那麼總票房至少需要達到13/32%=40.6億元。
那《長津湖》這部電影有沒有可能收回成本呢?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收回成本應該問題不大,長江湖上映幾天票房就迅速突破10億,按照目前票房走勢來看,最終票房有可能突破50億。
所以最終製片方不僅可以回收成本,還有可能獲得3億以上的回報,當然最終是虧還是賺,還要看《長津湖》最終的票房表現。
『捌』 小明團購電影票的行為屬於什麼類型的電子商務
小明團購電影票的行為屬於b2c類型的電子商務。根據查詢相關信息資料帆轎山顯帆廳示,團購在電子商務的中介態中服務類型中屬於是B2C的電子商業模式。
『玖』 有誰可以告訴我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感謝至極!
這個沒法一句話說明,基本是票價,音像製品,衍生品,內置廣告
有個叫趙寧宇的人的博客你可以看一下,他講了很多
給你貼一點看看
票價:被地產綁架的影院(一)
認識電影 2010-08-13 18:28:00
中國的電影票價到底有多高?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的電影票價在60~80元之間,大大的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消費能力。有人口誅筆伐,認為中國電影票價太高,特別亮凱是和歐美對比,人家的月收入多少多少,我們的多少多少,完全不成比例雲雲。聽似十分有理,爭取了民心支持,也造成了電影業瘋狂漲價並碰壓榨百姓的假象。最近《唐山大地震》限價35元的事件又一次將電影票價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些聲音指責政府,認為政府應該把票價降下來。這種指責用錯了地方。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電影好不容易初步完成了產業化、市場化,怎麼可能退回到政策指令決定一些的方式呢?當中國的電影人和觀眾仍在反對殘留的「長官意志」的時候,居然有人想讓「長官意志」死灰復燃,這個邏輯自相矛盾。
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到底是多少?
電影票的定價權掌握在誰的手裡?
60~80元這個數字,為許多學者、影評人、觀眾所引用,然而,敬蔽喚這個數字是不正確的。
最近幾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為28~33元;2009年的平均票價為31元。
這個數字,必然引起一片嘩然。這和許多觀眾印象里的票價大相徑庭,也和人們從媒體中的到的印象差距太大。確實,大城市往往都在60元以上,有些電影,甚至動輒120元、150元。這樣的票價水平,怎麼可能出現28~33元的平均票價呢?聯繫到中國各種統計數據的尷尬錯誤和個別電影公司數據造假,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電影票價,「被降低」了。
通過數據分析和一線調研,才能接近於事實真相。
什麼是中國電影市場?2009年產出62.08億票房、2010年到7月已創造67億票房的市場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全國37家院線、一千多家商業影院的5200塊商業銀幕。上列票房收入,均由這些商業銀幕奉獻。其他的收入——如農村、部隊、廠礦學校等——收入極低或不易統計,基本不計入商業票房總額。因此,每一個年度的總票房,其實比公布數字高一些——這還不包括被商業影院盜放的影片,這一塊黑色收入約占總票房的10%強,被影院人員私分——這一情況業內人士盡人皆知,即使全部安放電腦聯網售票系統也無法徹底避免。通過在天涯網的調研發現,南方有的城市影院私印私售「內部券」,服務人員憑券放觀眾入場,此類方法五花八門,挖的都是中國電影業的牆角。
順便介紹,中國農村市場屬於公益放映。時下,從「2131工程」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的艱苦建設,中國擁有249條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流動數字放映設備3.6萬套,放映員7萬多,覆蓋近60萬個村鎮。2009年全國農村放映781萬場,中央財政補貼3.3億,地方配套4.4億——其收入未計入商業總票房。
5200塊商業銀幕,分布嚴重不均衡。
中國排名前50名的影院,全部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等大城市,他們的票房收入,占據了每個年度的1/3強。中國排名前100名的影院,亦全部分布於大城市和部分經濟實力不遜於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如珠三角的一些「小鎮」,DGP產值往往高於北方城市——他們的票房收入,占據了每個年度的60%左右。換言之,全國100家影院1000塊左右的銀幕,貢獻了6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其餘一千多家影院的4000塊以上銀幕,卻僅僅能夠產出剩下40%的票房。如果按照單銀幕比較,兩者相差5倍左右。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我們尷尬的發現,決定中國電影走向的,其實就是幾十個大城市中經常光臨100家影院的少數觀眾,他們認為哪部電影好,哪部電影就有口碑、票房、檔期。二線城市的影院、網路、電視台,全部要跟隨這100家甚至50家影院和觀眾的選擇。
那麼,這50家影院的平均票價是多少呢?
根據對2010年前7個月數據的跟蹤,其平均票價約為35~45元(《阿凡達》上映時期高於這個數字,因為3D票價普高),來源為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辦公室每周通過《中國電影報》發布的數據。
這就產生了問題。如果說,二線城市的票價較低,一線城市的票價較高,最後拉低了印象中的平均票價,似乎順利成章。但是在排名前50名的一線城市大影院,平均票價居然才是35~45元,這數據顯得很靠不住。——涉及國家統計部門,似乎就有信任危機。60~80元/35~45元,差距太大,質疑順利成章。
這時候,需要到影院一線實地考察。調研結果為,60~80元是影院的門市價格,並非交易價格;如今,中國觀眾有種種辦法可以買到便宜很多的電影票,因此,35~45元正是一線大影院票價的真實反應。
觀眾獲得低價影票的途徑有以下幾條:
1、在影院辦理電影卡,一般在300~1000元之間,可享受票價5~8折。
2、購買團體票。中國電影市場團體票比例極大,各種機關、單位、學校、企業都會購買團體票,又稱「包場」、「團購」,團體票享受很大的折扣,有時候比5折還要低。
3、購買、獲得電影券。影院發行種種類型的電影券(前文非法內部券不在此列),一部分直接銷售,一部分以種種方式和所在商場、媒體、網站等進行置換,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觀眾從各種渠道得到的電影券,最終個人和中間商都是要買單的,並非免費。
4、包銷。包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電影券批發、預購行為。一些有實力且與電影業有關聯的企業,會事先購買大批影票(高至數千萬),之後以回饋客戶、積分換取、有獎抽取等方式發出,這些企業包括電信、銀行、網站等。觀眾得到的這些免費或廉價影票,均由企業最終和片方結算,最終價格也遠遠低於門市價。
5、特價。全國影院大多實行周二半價日,很多影院還實行周一、周三、周四半價日,部分影院實行「18點前18元」活動,大大地拉低了票價。
6、在一些特別活動中,有一些特殊的優惠。如「北京放映」期間看一場贈10元兌換券,「體育電影周」的一些場次,都會有票價優惠。
綜上所述,按照門市價在售票櫃台購買影票的大多為臨時決定看電影、偶爾看電影的本地人和外地遊客,大部分長期固定觀眾可以有豐富的渠道獲得半價左右的影票。通過對發行公司、院線公司及北京、上海、廣州部分影院的調研,得知一般在門市購票的觀眾不超過1/3,團體票普遍在1/3以上,主體觀眾均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打折票。因此,一線影院35~45元左右的平均票價是真實可信的。而二線影院的票價均低於一線影院,年度平均票價也是准確的。
然而,即使是2009年31元的平均票價也不是一個很低的價格,假如2個人,坐出租,喝飲料,再吃一份便餐,消費也會接近200元——影院所處的位置迫使觀眾只能如此消費,而商城允許影院入駐也正是為了拉動周邊消費。那麼,這個31元左右的票價能不能再降?降到20元?甚至是10元?
答案是無法再降價了。因為中國的電影票價已經被地產綁架了!
電影票價的定價權不是政府,也不是某一家電影公司。中國這37條院線5200塊銀幕,隸屬關系十分復雜,有些屬於電影國企,有些屬於電影私企,有些屬於商業地產,有些屬於全民,有些屬於外路老闆,有些甚至潛伏著隱性的外資。電影票價的決定權,在於市場。
影院的收入,由幾部分構成,票房=稅費+片款+運營成本+利潤。
片款為返還製片方和發行公司的錢,比例幾乎為全球最低,一直遭到製片界強烈抗議,但基本維持現狀。
運營成本,包括人員+水電+宣傳+維修升級+地租等等。前面若干項基本支出和一般銷售單位類似,最後一項:地租,則是成本的決定性因素。
如此看來,稅費是固定的,片款是小比例的,利潤是可以估算的,基本支出是必須的,真正對影院定價權造成強烈影響的,恰恰是這地租!
中國幾乎所有大影院,均身處商業地產之中,也就是某個商業大廈或者商業區域之中。當年,這是中國電影復興的關鍵:依託商業地產的升溫造成影院的穩步發展,擴大市場,刺激製片業。然而,近年來商業地產不斷提高影院的年度租金,使得影院的收入相當一部分成為了商業地產的收益。換言之,商業地產按照一般商業規律,將他們承擔的壓力一部分轉嫁到了影院身上。商業地產升值,地租就漲價;地租漲價,票價就得跟著漲。特別是這些年來電影票房、利潤高速增長的數據被全面報道,商業地產更有了提租的充足理由。事實上,2010年各影院的地租比2009年上漲了很多,大批院線和影院不得不藉助《阿凡達》3D大漲票價,本意是2010年所有電影跟進漲價,但由於春季電影質量疲軟,市場調節,不得不做局部下降。否則,2010年的電影票價,真的有可能和房價、菜價、油價一樣成為國計民生的大話題,突破60~80元也未可知了。
如何降低票價呢?一方面,國家似乎可以免除部分稅收,放水養魚,待電影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比如年票房500億、1000億再行征稅——條件是影院增加部分低價甚至免費公映場次等。如今電影業年度票房不過100億,稅基很小,征稅意義不大。配合《國十條》的政策精神,假如稅務部門能夠部分、全部減免電影稅收,利在千秋,功莫大焉。(稅基養大了,一樣可以再征回來。)
一方面,要嚴防商業地產將通貨膨脹的壓力轉化到電影票價上來。然而,這卻是最難控制的一個環節:影院入駐商業地產,屬於商業行為,很難行政干預;商業地產要提租,影院想要生存只能接受。所有提租的金額(動輒數百萬計),除了降低工作人員薪酬、降低利潤以外,只能是轉嫁到觀眾票款上了。水電、宣傳等費用,從來只升不降——通貨膨脹的壓力從另一個渠道傳導到電影上。
與此同時,製片方一直要求繼續提高回款的百分比,這本是個合理的要求。好萊塢通行的規矩是製片方拿回票房款的55%,中國最好的情況是拿到43%,一般的連40%都拿不到,發行方拿去一些,稅費再征去一些,成本再扣除一些,中國電影製片業的日子確實難過。然而,假如製片方真的能夠拿到50%、55%,影院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唯一解套的辦法就是:繼續漲票價。
這就是全國院線一致稱贊3D電影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合情合理」地漲價。
『拾』 商家如何通過貓眼賣票
商家可以通過貓眼官方網站或者貓眼專業版APP,在貓眼平台上查詢電影排片信息,選擇需要投放廣告的時段和位置,提交廣告素材,確認訂單信息並付款,等待做衡派審核通過後,投放廣告即可。此外,商家也可以申請成為貓眼電影票務平台的合作夥伴,與貓眼一起開展線攔隱下聯合營銷活動,推動票務銷售。通過貓眼賣票,商家可以獲取到純賀更多的目標粉絲群體,並將自己的品牌或產品宣傳得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