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主演的幾部電影票房
㈠ 李小龍 龍爭虎鬥當年北美票房統計
北碼銷美2500萬美金橡豎
Box office /遲如游 business for
Enter the Dragon (1973)
Budget
$850,000 (estimated)
Gross
$25,000,000 (USA)
$90,000,000 (Worldwide)
HKD 3,307,526 (Hong Kong)
㈡ 李小龍當年的哪部電影票房最高
李小龍最高票房的電影是《龍爭虎鬥》全球票房2.3億。
《龍爭虎鬥》是1973年嘉禾影宴舉業和華納影業聯合製作的一部動作電影,由羅伯特·克洛斯執導,李小龍,茅瑛,洪金寶,石堅,吉姆·凱利,約翰·薩克松,喬宏等人主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少林弟子李(李小龍飾)在師傅的委託和警方的安排下來到一個孤島參加比武大會,暗中調查島主韓(石堅飾)進行的非法行為。此片入圍美國《Total Film》雜志選出的67部改變世界的電影 。
(2)李小龍主演的幾部電影票房擴展閱讀
李小龍參演電影:
1,李小龍:勇士的旅程2000,飾演:海天,導演:橘祥慶李小龍。
2,死亡塔1981,飾演:李振強,導演:吳思遠。
3,死亡游戲1978,飾演:盧比利,導演:洪金寶, 羅伯特·克洛斯。
4,龍爭虎鬥1973,飾演:李,圓握導演:高洛斯。
5,猛龍過江,飾演:唐龍,導演:李小龍。
6,精武門1972,飾演:陳真,導演:羅維。
㈢ 李小龍四部半電影票房是多少
李小龍四部半電影票房是:唐山大兄350萬港元,精武門440萬港元,猛龍過江530多萬美元,龍爭虎鬥獲得2.3億美元全球總票房,死亡游戲票房500多萬港元
㈣ 李小龍至今所有電影的票房總值多少
在香港電影史上,絕大部分時期,電影是供觀眾娛樂消遣的文藝作品。在這樣的定位下,在邵逸夫、鄒文懷等為代表的電影投資人的推動下,票房在香港影壇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基礎數據。所以在香港電影史上,任何一位巨星的誕生,必定伴隨著他們在票房上的號召力,如連續紅了三十年,長盛不衰的劉德華,如九十年代的「雙周一成」,如以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身份闖盪香港的功夫巨星李連傑。這些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在票房上的絕對號召力。
現在的很多觀眾認為一代傳奇李小龍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功夫宗師的身份,其實不然。在主演電影《唐山大兄》之前,李小龍一直混跡在美國的好萊塢,當時他雖然已經有了武術家的身份,並且在美國公開收徒,而且很多好萊塢名人都是李小龍的徒弟。但是這個時候李小龍在華人世界還不具備廣泛的認知度,用比較慘點的形容,當年李小龍在好萊塢,基本是遊走在配角和跑龍套的范疇。
以至於李小龍在1970年前後返回香港和邵氏電影的老闆邵逸夫談合作時,邵逸夫還因為李小龍開出的1.5萬美元的片酬過高,而拒絕了李小龍的合作請求。邵逸夫拒絕和李小龍的合作,也基本拒絕了邵氏電影的下一個時代。由於和邵逸夫談判未果,所以李小龍轉投當年剛剛從邵氏影業出走,另立門戶成立了嘉禾影業的鄒文懷。在1971年,由李小龍主演,並參與編劇的電影《唐山大兄》以319萬港元的票房,打破了香港影史票房紀錄。
《唐山大兄》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李小龍一夜之間成為了華人影壇的巨星。李小龍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轟動的效應,很大程度上在於李小龍一改香港武俠電影中的傳統動作風格。和此前武俠電影中大量借鑒了我國傳統戲劇中的動作設計不同,李小龍的在影片中的打鬥場面更接近於實戰,而他這種拳拳到肉,干凈利索的打鬥風格,讓當年的觀眾耳目一新。
李小龍的成功,將香港電影從武俠類型片成功轉移到功夫類型片。這兩種類型電影雖然在風格上非常接近,但是顯然後者更容易挑起觀眾的觀影熱情。《唐山大兄》在票房上取得空前成功後,讓當年剛剛創立嘉禾影業的鄒文懷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和李小龍又趁熱打鐵,迅速推出了同樣由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精武門》、《猛龍過江》兩部作品。而這兩部投資預算持續加大的作品,也果然不負厚望,繼《唐山大兄》之後,連續兩次打破了香港電影史票房冠軍,並在1972年香港地區本土電影票房年度排行榜上占據冠、亞軍的位置。
李小龍的異軍突起,將香港港產電影的票房紀錄從二百多萬港元,在兩年不到的時間里,迅速拉到了五百多萬港元。這個票房數據,大大超出了當年由大師級導演李翰祥執導,許冠文主演的影片《大軍閥》的三百萬港元的票房。此時很多人可能認為李小龍的票房紀錄在短時間內很難超越,至少李小龍的熱潮要保持一段時間。
然而讓許多影迷遺憾的是,李小龍不僅沒有保持住他的票房紀錄,甚至他傳奇而絢爛的一生也在1973年7月20日終結。在李小龍去世後的第六天,由他主演的最後一部完整的電影《龍爭虎鬥》在香港上映。而這部在全世界豪取了2.3億票房的電影,在香港市場卻表現不佳,僅僅取得了最終330萬港元的票房。這部由李小龍主演的最後一部完整電影,在香港市場不僅沒有延續李小龍之前的強勁勢頭,甚至這部影片還讓李小龍失去了保持了兩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並且由他保持的票房紀錄也被另外一部現象級港片打破。
這部打破了李小龍保持票房紀錄的電影,是由導演楚原執導,由岳華、井莉、胡錦、何守信、沈殿霞聯袂主演的,反映香港小人物市井生活的影片《七十二家房客》。這部地道的港片,匯集了大量的影星,這是一部典型的群星作品。這部影片除了主演陣容強大外,還請來了鄭少秋、李修賢、許冠英等一眾大咖跑龍套。而這部影片的導演楚原也大有來頭。
楚原是和李翰祥、胡金銓、張徹齊名的邵氏四大導演之一,他留給觀眾最深刻的印象,則是他執導了大量由狄龍主演,根據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和胡金銓與張徹執導的原創武俠電影不同,楚原執導的武俠電影,大部分改編自古龍的同名武俠小說。楚原特別善於把握古龍小說中的原著人物風格和江湖意境,在楚原之後,很少有人再能夠像他一樣,可以把古龍的江湖,在大銀幕上呈現的如此符合原著中的意境。
而李小龍主演的電影《龍爭虎鬥》之所以在香港市場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和《龍爭虎鬥》這部影片去「民族化」有關。在這部影片之前,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中,均不同程度的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情結,特別是李小龍在《精武門》中飾演的虛構民族英雄陳真,當他在大銀幕上打爛「東亞病夫」的牌匾,踢碎「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的牌子,華人的形象被李小龍通過大銀幕重新展現給了世界觀眾。
而當時,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人急需一位華人形象的代言人,以在世界舞台上,重塑華人形象。而李小龍武術家的身份,兼具他健碩的體魄,以及他在大銀幕上所展現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使得他很快成為了全世界華人的偶像。因為李小龍的成功,使得世界上的觀眾認為凡是中國人都會功夫。從此中國人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稱謂,因此李小龍也成為了世界華人的精神圖騰。
但是在他最後的影片《龍爭虎鬥》中,這種民族精神,明顯被削弱。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這部影片是嘉禾影業和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合作的一部影片。而這部電影當年鎖定的是全球市場,為了匹配這部影片的市場定位,所以在這部影片中,電影的主創們放棄了之前李小龍主打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這個變化,也使得影片在香港市場表現不佳,而且在這個階段李小龍剛剛去世,而他去世的時候其實還伴隨著一個「緋聞」。
㈤ 李小龍主演的四部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的票房是多少
《唐山大兄》320萬港元
《精武門》440多萬港元
《猛龍過江》530多萬港元
《龍爭虎鬥》..........不曉得了
㈥ 李小龍總共演了幾部電影有哪些
◎1940年 11月27日十月二十七日生於美國,取名振藩(洋名Bruce)乳名(細鳳),族名源鑫,共五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父為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母為何東爵士之弟何甘堂之女何愛瑜。 ◎1946年 參與演出第一部電影《富貴浮雲》,正式在電影中擔任重要角色,更與父親李海泉合演。 ◎1948年 首用藝名「李小龍」在《細路祥》片中演出,自該年起在香港參演二十二出粵語片,除《細路祥》外還有《雷雨》、《人海孤鴻》等的表現最為突出。曾用過的藝名有「李龍」、「小李海泉」、「李小龍」。◎1955年 該年夏天拜詠春宗師葉問門下習武。 ◎1957年 奪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 ◎1958年 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同年奪得「全港恰恰舞公開大賽」冠軍,並參與電影《人海孤鴻》演出。 ◎1959年 5月定居美國。9月入讀愛迪生技術學校,白天上課,晚上於周路比餐當侍應換取食宿,開始半工讀生涯。 ◎1960年 12月畢業於愛迪生技術學校。 ◎1961年 5月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 ◎1962年 4月在西雅圖唐人街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1963年 出版《基本中國拳法》及創立截拳道拳法。 ◎1964年 8月參加加州的『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作表演嘉賓,同月12日與蓮達(Linda Emery)在西雅圖結婚。 ◎1965年 兒子李國豪(Brandon Lee)於2月1日出世,七日後(即2月8日)父親李海泉病逝。 ◎1966年 6月咐渣參演福斯公司的電視劇《青峰俠》助手加藤一角,一舉成名,開始私人教授好來塢名人如史提夫,麥昆及羅曼-波蘭斯基。在洛杉磯唐人街開設第四間「振藩國術館」。 5月出席華盛頓的「全國空手道錦標賽」作表演嘉賓。 6月出紐約的「全美空手道公開賽」作表演嘉賓。 ◎1967年 8月把自己的武術定名為「截拳道」(Jeet Kuen Do簡稱:JKD)。◎1969年 4月19日女兒李香凝(Shannon Lee)出世。 4月接受香港無線電視《歡樂今宵》及麗的電視《金玉滿堂》的采訪並表演。 ◎1970年 因脊背受重傷,卧床四個月,傷愈後仍須服用止痛葯。 ◎1971年 為香港嘉禾主演《唐山大兄》,票房收310萬港幣破香港紀錄。 主演《精武門》,以及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均刷新察好香港票房紀錄。 9月開拍《死亡游戲》 11月獲國際武術權威雜志《黑帶》列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1972年 憑《精武門》一片獲金馬獎「最佳技藝獎」;該片同時獲劇情片殊榮。 2月停拍《死亡游戲》,接拍嘉禾與華納公司合資的《龍爭虎門》。◎1973年 7月20日晚在影星丁佩家中暈倒送院不治身亡,享年32歲零8個月。 ◎1979年 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死亡游戲》的開映日,即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1980年 獲日本《朝日新聞》選為「七十年代代表人物」。◎1986年 獲德國漢堡大學選為「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1993年 美國好萊塢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 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敗簡鉛頒發「終身成就獎」。◎1997年 在李小龍遺孀蓮達及女兒李香凝主催下,振藩截拳道總會於美國成立。 ◎1998年 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獲《時代雜志》評為「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唯一入選的華人。 獲美國演藝同業公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9年 美國政府計劃於2000年發行李小龍紀念郵票。
㈦ 李小龍至今所有電影的票房總值多少
唐山大兄
319萬港元
精武門
400萬港元
龍爭虎鬥
2.3億美金
猛龍過江
5,307,350港元
這些是李小龍最經典的代表作的票房
其中票房最高的是龍爭虎鬥
㈧ 李小龍哪部電影票房最高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樂電影公司的邀請,以1.5萬美元的片酬簽了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預算只有10萬美元,而且劇本也是邊拍邊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卻衫罩渣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了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或悄龍又拍攝了悶畝《精武門》,《精武門》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預算,引起更大的轟動。
-《龍爭虎鬥》:該片是李小龍處於全盛時期的功夫片巔峰之作,是李小龍影片中打鬥場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至今票房累計早已以億計,成為李小龍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㈨ 李小龍拍龍爭虎鬥片酬
李小龍,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
泰森,世界重量級拳王,曾是世界最年輕的重量級拳擊冠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重量級拳擊手之一。
無數影迷、武術迷認為李鏈老蔽小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在他們心中早已封神,是精神信仰,一個圖騰似的存在。
泰森同樣擁泵無數,盡管曾聲名狼藉,但仍然勵志無比,是萬千窮困孩子奮發向上的無窮動力。不說別的,搬一次家就有一萬多拳迷跟著背井離鄉。
因為所擅比較接近,於是輸贏便成大眾討論熱點。雙方各執一詞,一方認為巔峰狀態時,李無堅不催,另一方則說如日中天時,泰無敵天下。李已過世多年,對此無法置口。泰還老當益狀,有關他的言論一時不辯真假,有說他親口承認不是李的對手,有說他親口所述若無規則能打死李。
本人從另一觀點入手討論。
李小龍少小離家去美國讀書,畢業後在好萊塢拍了幾年電影鬱郁不得志,就含陸回香港發展。回港後,李先找到當時最大的影視大佬,沒有之一,邵氏影業,開口要片酬1萬美金。當時本土深耕的一線巨星狄龍姜大衛片酬不過才1萬港幣,你個名不見經傳的李小龍卻獅子大開口要1萬美金,邵一口拒絕,價都不談。
當時成立沒多久,正磨刀霍霍准備揚名立萬的嘉禾聞訊趕來。雙方多次溝通,友好協商,最終雖然沒有1萬美金,但也以7500美金一部的片酬,連簽了兩部。以當時匯率,7500美金最少也值2萬港幣。一回香港片酬就是最高,是當時一線明星的兩倍,巨星能耐可見一斑。
你以為這就完了?當然不是,否則怎麼能叫巨星呢?李小龍會以親身實踐告訴你沒有金剛鑽絕對不敢攬這瓷器活。
李小龍回港後1971年拍得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票房319萬港幣,打破票房記錄。而第二名《拳擊》僅僅是172萬港幣。我敢要雙倍片酬,我就能拿雙倍票房,牛不牛?而前一年的票房冠軍《虎!虎!虎!》也才237萬,李靠一人之力直接拉高了50%的票房冠軍記錄。
這就完了?那你就太小看李小龍的霸氣了。
1972年香港電影票房,李小龍非但拿了冠軍,還順手收了亞軍。他不但包攬前兩名,這前名票房還一騎絕塵。第一名《猛龍過江》530萬港幣,第二名《精武門》443萬港幣,第三名《大軍閥》346萬。《大軍閥》要哭死在廁所,若無李,他就是妥妥的冠軍啊,而且當之無愧,畢竟去年冠軍才319萬。李又靠一人之力以近百分之百的增幅拉高了冠軍的門檻。
1973年李小龍的《龍爭虎鬥》沒有那麼所向披靡,但也排在老三,季軍,成績依然傲人。
時至今日,很多人對物價沒什麼概念,覺得幾百萬好像也就那麼回事,那我們對比一下我們大陸。不算同期的,就算十多年後,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城鎮的工資也就二三十元一個月,一年也就三四百元。也就是說李小龍十幾年前的片酬就夠我們普通人干七八十年了,一部電影票房就要干翻我們一大堆企業。恐怖不?
李小龍賺了錢後當然要享受下人生,豪宅名車自然是明星的標配,特別是巨星的標配。李小龍甚至透支了未來的片酬,這也導致他去世後沒給家人留下多少遺產。這當然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自個想著花天酒地,卻要求別人簞飲瓢食。
而李小龍火的那幾年,所有片酬加起來不到一百萬港幣也差不多,反正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
以上這些是否讓你讀了熱血沸騰,讓你對偶象有了直觀的認識,生出「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
我也是,但讀了下面的這些數據,我相信你的心裡就會拔涼拔涼的。
泰森的巔峰期比李小龍晚了十棚州幾年,比較起來不那麼令人嘆服,那我們就主要以同期的拳王阿里來對比下。
1971年,李小龍痛定思痛,離美回港,友好協商來的、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片酬是7500美金。同一年,阿里和弗雷澤打了一場,雙方各得250萬美元出場費。換成港幣,大家自個算吧。1974年,還是這個邁著蝴蝶步還是蝴蝶拳的阿里拳王,對戰福爾曼,二人各得500萬美金出場費。
心裡涼不涼?
不,堅決不涼,沒准那幾年老美物價漲太快,特別是李一回港就漲了。那,那我們再往前推個七八十年,回到我們的大清時代。
1899年6月, 「加州棕熊」傑弗里斯擊敗菲茨-西蒙斯奪得世界重量級冠軍之戰,這位第四代世界重量級冠軍拿到了27054美元的收入,而衛冕失敗的菲茨西蒙斯拿到35581美元。
有一點涼,但還沒涼的透徹。那就繼續往下看。
1927年9月22日,重炮手「馬納薩大錘」傑克-鄧普西向技術流的大師吉恩-滕尼發起復仇戰。鄧普西獲得447500美元,滕尼拿到990445美元。滕尼給了承辦人9000多美元,拿到了拳擊史上第一張百萬美元出場費的支票。
納尼?百萬美元?請對比下,讓我們有個直觀的認識。那年美國人均GDP是803美元,滕尼一場收入相當於1233位美國人的平均年GDP。同期我們的產業工人月薪大概不到5美元,一年就算60美元好了。這個打架的,一場比賽得讓我們一個產業工人干1.5萬多年,從新石器時代干都不夠,差點從原始人干起。果然還是資本家最壞啊。
之後倒是漲得不快。1964年阿里開始風騷了,他挑戰里斯頓之戰創造了450萬美元的總收入,衛冕冠軍里斯頓拿到136萬美元、阿里獲得31.5萬美元。再後來就是蝴蝶拳瘋漲、屢創新高的年代了。
阿里驕奢淫慾的時代,李小龍剛好在美國勵精圖治。若是李的能力這么強,和阿里打一架,那不是名和利都有了?這對宣揚武術該有多大的好處啊?不是更有說服力?
可別說李小龍是苦行僧啊,前面剛說完片酬票房、豪宅名車的事。
別說打敗阿里了,就是和阿里對戰一下,那也是鈔票大大的啊。
1974年阿里和日本摔角手豬木進行了一場荒唐的比賽。比賽中阿里站著打算重拳出擊,豬木躺著伺機伸腳猛踹,整場比賽無聊至極,觀眾大喊上當受騙。這些不管,我們就看出場費,阿里600萬美金出場費,而幾乎躺了整場比賽的豬木,也含淚屈辱地收了200萬美金。
現在拳王出場費已經幾千萬美金,某些巨頭已能拿數億美金了。某些功夫明星號稱宇宙最強,別說去找拳王了,找個拳王的陪練打一架獲利不比拍電影強?獲名不比拍電影來得快?瞬間全世界都知道了。
所以李小龍絕對打不過泰森,連做陪練的資格都沒有。若是李小龍能打敗世界拳王,這絕對會載入人類史冊,會上教科書,讓我們從小就背,每一個人耳熟能詳。
無獨有偶。史泰龍拍《洛奇》時,因為電影的成功及教練的鼓勵,他真以為自己的拳擊能排進世界前五,非要挑戰配戲的專業拳擊演員,結果被藉藉無名的龍套演員一拳打斷兩根肋骨,瞬間認清了自己的斤兩。
而承認李小龍的不足,不盲目自大,這不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反而更能令人奮起,讓人前進。
李小龍是宗師,教授全世界武術。但老師的水平往往不如一名學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李小龍的實戰能力再怎麼差,也絲毫影響不到他的偉大。
李小龍之所以獨一無二、享譽世界,是因為我們不用在意他的一時力量之分、一時輸贏之別,而更傾心於他的民族情懷,他的奮斗精神,而這終將穿透時代、照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