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丁公橋電影院
『壹』 澧縣丁公橋華聯5樓的自助餐廳單價多少
只知道牛太郎燒烤的,中餐49,晚餐59,再要看去美團上面看,有很多
『貳』 丁公橋來歷
清咸豐年間因避洪楊戰亂,鎮江有不少官宦和商賈紛紛舉家遷徙蘇北東台,比較知名的有丁氏、柳氏、吉氏等,其中鎮江丁氏遷東台的是道光翰林丁紹周和他的胞弟丁紹韓、丁紹昌三家。
丁紹周一家遷東台後為了安居,就在寺街對河的南園上購買了一塊蔬菜地,據風水先生說,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丁紹周家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寓所,稱曰「丁氏南園」,群眾則稱之為「丁公館」。第二年,丁紹周的第三個兒子丁立鈞就在這里出生了,丁立鈞長大後中了進士、授了翰林、當了大官、成了大名人。由此,當地民眾更加相信「丁公館」所在地的確是塊「風水寶地」。
關於「丁公館」的構造,呈南北向,條帶狀分布,穿堂五進,四邊環水,東側為花園,西側是大門;在大門口還設有吊橋,白天放下吊橋讓人行走,夜晚則收起吊橋,安全性較高。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述:在「丁公館」內,丁紹周的書齋號「浮玉山房」,其長子丁立瀛的寓所曰「東園」,次子丁立淦的畫室號「磨兜韉室」,三子丁立鈞的畫室號「避風軒」等。另據戴沛泉(已過世)講: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丁家後人均已外出謀生,「丁公館」就委託給楊世沅家(鎮江人)看管;到了四十年代,駐東台的「和平軍」(汪偽部隊)悍然拆毀了「丁公館」。如今,在「丁公館」舊址建造了「丁公館巷」,巷內住著數十戶人家。
晚清之時,東台三昧寺一帶水陸交通發達,寺街因此而成為台城的商業鬧市區。斯時,與寺街一河之隔的南園卻交通不便,南園民眾要上寺街辦事、購物等均需繞行。於是,丁家父子就慷慨解囊,出資建造了一座木橋,老百姓紛紛叫好,便稱此橋為「丁公橋」。歷經百餘年滄桑,「丁公橋」已在原址改建多次。1993年,東台市人民政府將「丁公橋」改建成一座水泥平橋,並在橋兩側和沿河邊增設了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