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電影城
⑴ 作家路遙有妻子嗎
作家路遙妻子是林達,北京人,是文革時北師大女附中的學生,後來去陝北插隊,在當知青時與路遙認識並結婚,從事編輯之類的職業,在路遙去世前3個月提出分手離婚。
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路遙離開延安大學後擔任文學期刊《延河》編輯,到西安工作。後來林達也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
他倆1978年1月結婚,1979年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遠。遺憾的是,婚後生活並沒有起初想像的那般甜蜜,更談不上和諧、幸福。他沒有享受到夫妻之間真正的恩愛,或者說這種恩愛的時間十分短促。
路遙的感情經歷
在引導他走向文學之路的好友、詩人曹谷溪撮合下,路遙在人生最為輝煌時刻與北京知青林紅展開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戀情。
1970年延川縣招工,路遙爭取到了一個指標,但是他把這個名額轉讓給了林紅。生活總有許多說不清的巧合,渾身長瘡,折磨得兩個月不能行走的路遙被縣革委會宣布隔離審查。當天中午,林紅因路遙的「農民身份」而提出斷交,愛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軍下級軍官。
林紅的離開對他有重要影響,路遙一生都沒有走出這段戀情所帶來的幸福與陰影。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進縣城變為城市人的高加林拋棄農村姑娘劉巧珍可能就是北京知青林紅拋棄路遙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曉霞也可能有林紅的影子。
仕途失敗、初戀受挫,路遙痛不欲生、徹底絕望,不得不回到農村。在乾爸、大隊支書劉俊寬幫助下,當了民辦教師,重新過起物質上窮困和精神上孤獨的生活。
他只好用寫作來充實自己,因時而在曹谷溪主編的《山花》上發表詩作最後被借調到縣委通訊組。這時,頗具文學才華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達走進了他的生活,用愛撫慰了他的創傷。
⑵ 我也有一個夢想之戰爭為了是么 林達讀後感
有些時候會遇到一些小的巧合,看到的時候讓人會心一笑。比如有一次看完了電影《As Good as It Gets》,上網發現那天是Jack Nicolson的生日。而今天剛好可以把林達這本講美國種族問題的書讀完,也剛好趕上金博士的冥壽。
相對於系列中的頭兩本,《我也有一個夢想》的知識性並不是那麼強,它更著重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從第一批清教徒登陸北美開始的一百多年的美國殖民時期美國南部奴隸制度起源,獨立戰爭時期北方各州由於自身的宗教追求和道德反思對奴隸制度廢除,費城制憲會議上北方各州對南方蓄奴現狀的妥協和後來因此而造成的越來越大的南北分歧,講到後來南方各州為了繼續保全奴隸制度一意孤行決定集體脫離美國自由的立國之本,和總統林肯在沒有法理認同的前提下過度樂觀地發動的南北戰爭,而林肯有及時地把這場戰爭的目的由維護統一而轉變成解放南方的奴隸,結果使南方的各州一怒之下廢除了奴隸制;隨後的內容是戰後聯邦對於南方的安撫政策,以及後續通過的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民權法案、平權法案,和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非暴力民權運動。這些事件隨著時間的推進一脈相承,大體清晰地再現了奴隸制和黑人問題在美國歷史上的發展與轉化。
書裡面也夾雜了很多案例的分析,有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阿姆斯達》的歷史原型中早期為古巴奴隸爭取自由的案件,也有為了廢除宗主隔離制度中北方的激進人士進行的對司法的挑戰,還有在民權法案實施之後南方的極端保守地區發生的觸目驚心的針對黑人甚至幫助黑人的白人進行的殘酷的私刑。而在講述這些案例的同時,美國的司法乃至政治制度已經作為如我這般讀者所熟悉的內容,當成工具來分析它們在案件中的作用。任何一個體制都不是完美的,即使在美國的獨立的司法制度和以廣大普通民眾作為陪審團的前提下,也會產生有如喬治亞州培尼案的兇手被無罪釋放一樣的不公平時刻。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作者引入了「民主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這個思考。民意有可能帶來更為可怕的暴政,這並不是聳人聽聞。
的確,整個美國的司法、政治制度,在這一系列歷史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一個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不是某一個開明君主所達成的,而是制度這架實現建造好的機器在全體民眾的自由意識之下來進行的。而所有這些所基於對前提就是自由的立國之本,以及大家對於這個制度的認同。這也就是南北戰爭之後北方並沒有實施強權控制南方,而南方也願意繼續回到美國的體制中來;這也就是在某些案件得到了不公平的判處,聯邦也並沒有越俎代庖,而只是在制度規定的范圍內來尋求公義。只有這樣,制度才能夠繼續起作用,也在能夠有應有的威信。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能夠在敘述歷史事實的同時試圖分析在事件中的反奴隸制激進分子、極端保守主義白人和內人奴隸等各方面人士的心理狀態乃至內心活動,同時用作者的理解給讀者分析事件所以如此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道理。這不但加深了對於這些歷史事件的理解,甚至還矯正了一些固有的偏見。當說到馬丁路德金所倡導的非暴力運動的時候,作者結合了這種運動形式的來源——印度,討論了這種非暴力形式是要建立在強勢的一方能夠以人道的方式來面對發起運動的人群。而當強勢的一方沒有對生命的基本尊重,這種非暴力運動的形式就是不適合的,人們還是要以珍惜自己的生命為最低准則。同時,各種運動也很容易由不同方面的人士推波助瀾,從而失去了運動最初的目標,參加運動的人們所迸發出的激情被錯誤地運用。更有甚者會希望利用廣大底層運動人士的流血而達到震撼的效果,這看似講求運動的手段,而實質卻是對大家生命的不珍惜以致背叛。
我不是特別喜歡最後一節裡面提到世界大同時為了一本書結尾而營造出來的一個樂觀向上的基調。種族問題不僅對於美國,對於整個世界來講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歧視、沖突、暴動、屠殺……我寧願看到人們在沉重之中對種族問題保持著警醒。